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微通道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08-24 12:1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换热器 空调设备 通道
微通道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微通道换热器比翅片铜管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高,其具有高效紧凑,所需冷媒量少,重量轻且成本低的优点。其最早应用于汽车空调上,后来逐渐发展成熟并应用到单冷型的轻型商用空调、家用空调以及热水器等产品上,但是,当其应用在热泵空调上后,在分流方面存在分流不均匀的难题。

分流不均匀包括上下分流不均和左右分流不均,微通道换热器的每个扁管均具有横向分布的多个孔,进入集流管内的冷媒不能均匀地通过各个孔进入扁管内,因此存在左右分流不均匀;现有的微通道换热器的集流管通常竖直放置,当这种微通道换热器安装在空调室外机中并在制热循环过程中作为蒸发器使用时,由于气液两相状态的冷媒受重力影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气液分层,气态冷媒易于向集流管上部空间集聚,液态冷媒易于向集流管下部空间堆积,这会使由集流管内部进入各个扁管内的冷媒量不均匀,从而导致进入到从上至下布置的各个扁管内的冷媒流量存在差异,严重影响换热效果。

在上出风机型的空调中,上、下风速差异较大,位于上方的流路的风速较大,位于下方的流路的风速较小,由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分流不均,其对于该风速差异的敏感度也比较大。位于集流管上方的流路的风速较大,则微通道换热器中位于集流管上方的结构所能处理的冷媒量就越多,需要的扁管数也就越少,但是由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分流不均导致位于集流管上方的冷媒量较少,不能很好地发挥微通道换热器的作用。

另外,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翅片铜管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的内容积会比较小,当空调的室外机采用微通道换热器,室内机采用翅片铜管换热器时,空调会存在制热循环过程的最佳冷媒量大于制冷循环过程的最佳冷媒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上出风机型的空调中的微通道换热器存在分流不均匀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集流管,集流管包括具有连通腔的腔体单元和与连通腔连通的一组第一分流管,集流管竖直放置,腔体单元包括:喷射隔板和冷媒喷射口,喷射隔板设置在连通腔内,冷媒喷射口位于喷射隔板的上方,一组第一分流管均与连通腔的位于喷射隔板下方的腔体连通;其中,喷射隔板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喷射孔,以使由冷媒喷射口到达喷射隔板上方的冷媒通过喷射孔向下喷射。

进一步地,腔体单元为多个,多个腔体单元自上而下依次设置。

进一步地,沿自上而下的方向,多个腔体单元所对应的第一分流管的数量依次增加。

进一步地,沿自上而下的方向,多个腔体单元所对应的喷射隔板上的喷射孔的数量依次增多;和/或,各个喷射隔板上的喷射孔的尺寸相同,沿自上而下的方向,多个腔体单元所对应的喷射隔板上的喷射孔的面积依次增大。

进一步地,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多个引流管,多个引流管与多个腔体单元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引流管的两端均与相应的腔体单元内的喷射隔板下方的腔体连通,各组第一分流管的用于与连通腔连通的管口均位于相应的引流管的两端之间。

进一步地,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分液器,分液器分别与各个腔体单元的冷媒喷射口连通,以分别向各个腔体单元内提供冷媒。

进一步地,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多个第二分流管,多个第二分流管与多个冷媒喷射口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第二分流管均位于分液器与相应的冷媒喷射口之间,以将分液器分别与各个冷媒喷射口连通。

进一步地,第二分流管包括相互连接的分流毛细管和分流连接管,分流毛细管与分液器连接,分流连接管与相应的冷媒喷射口连接。

进一步地,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多个隔离部件,多个隔离部件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在集流管内,以将集流管自上而下分为多个依次布置的腔体单元。

进一步地,各个隔离部件相对于集流管的位置可移动地设置,以通过调节隔离部件的位置来调节相应的腔体单元所对应的第一分流管的数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包括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外机内设置有换热器,换热器为上述的微通道换热器。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竖直放置的集流管,集流管包括具有连通腔的腔体单元和与连通腔连通的一组第一分流管,腔体单元包括喷射隔板和冷媒喷射口,喷射隔板设置在连通腔内,将连通腔自上而下分为第一腔体部和第二腔体部,冷媒喷射口位于喷射隔板的上方的第一腔体部内,一组第一分流管均与连通腔的位于喷射隔板下方的第二腔体部连通,喷射隔板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喷射孔,以使由冷媒喷射口到达喷射隔板上方的第一腔体部的冷媒通过喷射孔自上而下喷射。这样,喷射隔板的设置使集流管的腔体单元内的冷媒沿垂直于竖直方向均匀喷射,使冷媒左右分流更加均匀,以使冷媒能够均匀通过与连通腔连通的第一分流管的管口处的多个横向分布的孔进入第一分流管内,此外,还能够增加同一时间段内进入第一分流管处的冷媒量,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上出风机型的空调中的微通道换热器存在分流不均匀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3示出了图1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中的喷射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集流管;10、腔体单元;11、第一腔体部;12、第二腔体部;13、冷媒喷射口;2、隔离部件;3、第一分流管;4、喷射隔板;41、板体部;42、喷射孔;5、第二分流管;51、分流连接管;52、分流毛细管;6、分液器;7、引流管;71、第一端;72、第二端。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集流管1,集流管1包括具有连通腔的腔体单元10和与连通腔连通的一组第一分流管3,集流管1竖直放置,腔体单元10包括:喷射隔板4和冷媒喷射口13,喷射隔板4设置在连通腔内,冷媒喷射口13位于喷射隔板4的上方,一组第一分流管3均与连通腔的位于喷射隔板4下方的腔体连通;其中,喷射隔板4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喷射孔42,以使由冷媒喷射口13到达喷射隔板4上方的冷媒通过喷射孔42向下喷射。

本实用新型的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竖直放置的集流管1,集流管1包括具有连通腔的腔体单元10和与连通腔连通的一组第一分流管3,腔体单元10包括喷射隔板4和冷媒喷射口13,喷射隔板4设置在连通腔内,将连通腔自上而下分为第一腔体部11和第二腔体部12,冷媒喷射口13位于喷射隔板4的上方的第一腔体部11内,一组第一分流管3均与连通腔的位于喷射隔板4下方的第二腔体部12连通,喷射隔板4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喷射孔42,以使由冷媒喷射口13到达喷射隔板4上方的第一腔体部11的冷媒通过喷射孔42自上而下喷射。这样,喷射隔板4的设置使集流管1的腔体单元10内的冷媒沿垂直于竖直方向均匀喷射,使冷媒左右分流更加均匀,以使冷媒能够均匀通过与连通腔连通的第一分流管3的管口处的多个横向分布的孔进入第一分流管3内,此外,还能够增加同一时间段内进入第一分流管3处的冷媒量,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上出风机型的空调中的微通道换热器存在分流不均匀的问题。

具体地,第一分流管3为扁管,扁管与连通腔连通的管口的宽度方向垂直于竖直方向设置,沿垂直于竖直方向的方向,扁管的管口包括多个依次间隔设置的通孔,以使扁管和连通腔连通。

优选地,腔体单元10为多个,多个腔体单元10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沿自上而下的方向,集流管1分为多个相互分隔的腔体单元10。

进一步地,沿自上而下的方向,多个腔体单元10所对应的第一分流管3的数量依次增加。

沿自上而下的方向,各个第一分流管3依次间隔设置,对于上出风机型,上面的风速大,下面的风速小,在制热循环过程中,位于集流管1上方的腔体单元10所能蒸发的冷媒量较多,其需要的第一分流管3的数量也就较少,因此,沿自上而下的方向,第一分流管3的数量应依次增多。

沿自上而下的方向,第一分流管3的数量依次增多的情况下,为提高冷媒分配的均匀性,相应的喷射隔板4上的喷射孔42的总面积也依次增多。

可选地,沿自上而下的方向,多个腔体单元10所对应的喷射隔板4上的喷射孔42的数量依次增多;和/或,各个喷射隔板4上的喷射孔42的尺寸相同,沿自上而下的方向,多个腔体单元10所对应的喷射隔板4上的喷射孔42的面积依次增大。

其中,各个喷射隔板4上的喷射孔42的尺寸相同是指同一喷射隔板4上各个喷射孔42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

可选地,喷射隔板4上的喷射孔42可以为圆形或方形或椭圆形等形状。

喷射隔板4包括板体部41和设置在板体部41上的多个喷射孔42,板体部41的形状与腔体单元10的连通腔的横截面的形状对应设置。喷射隔板4上的喷射孔42的设置类似于花洒喷头处的多孔设置,沿自上而下的方向,通过设置各个喷射隔板4的喷射孔42的数量的差异、喷射孔42的尺寸和面积的差异以及每组第一分流管3的数量的差异,以应对上出风机型中上、下风速的差异,从而实现集流管1内的冷媒的均匀分布和分流。

优选地,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多个引流管7,多个引流管7与多个腔体单元10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引流管7的两端均与相应的腔体单元10内的喷射隔板4下方的腔体连通,各组第一分流管3的用于与连通腔连通的管口均位于相应的引流管7的两端之间。

引流管7的设置能够将沉积在连通腔的第二腔体部12底部的液态冷媒引入第二腔体部12的上部,以使液态冷媒重新进入循环,以提高冷媒分流的均匀性。

引流管7的底部储存有液态冷媒,由于下方的流速很小,而上方流速较大,根据伯努利方程可知,因流速差产生压力差,进而会将位于第二腔体部12的底部的液态冷媒会引入第二腔体部12的上部重新进行循环。

引流管7的两端均与位于喷射隔板4下方的第二腔体部12连通,引流管7的第一端71为入口,第二端72为出口,第一端71设置在相应的第二腔体部12中所有第一分流管3的下方,第二端72设置在相应的第二腔体部12中所有第一分流管3的上方。

具体地,引流管7可根据相应的腔体单元10的位置设置不同的管径。

如图1所示,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分液器6,分液器6分别与各个腔体单元10的冷媒喷射口13连通,以分别向各个腔体单元10内提供冷媒。当空调处于制热循环过程中时,冷媒通过分液器6流向集流管1内。

具体地,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多个第二分流管5,多个第二分流管5与多个冷媒喷射口13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第二分流管5均位于分液器6与相应的冷媒喷射口13之间,以将分液器6分别与各个冷媒喷射口13连通。

具体地,第二分流管5包括相互连接的分流毛细管52和分流连接管51,分流毛细管52与分液器6连接,分流连接管51与相应的冷媒喷射口13连接。

在分液器6和各个腔体单元10之间一一对应地设置分流毛细管52,每个腔体单元10所对应的分流毛细管52的长度也同样根据匹配最佳的分流效果设置,沿自上而下的方向,各个分流毛细管52的长度依次增加,分流毛细管52的长度越长对冷媒的流动阻力就越大,以使进入各个腔体单元10内的冷媒量依次减小,以适应风量在上下方向的差异,满足各个第一分流管3对的冷媒的蒸发速度和冷媒蒸发量的需求。

分流连接管51设置在集流管1上,且与相应的喷射隔板4上方的第一腔体部11处的冷媒喷射口连通,通过将分流连接管51分流设置于相应的腔体单元10的上方,能够使连通腔位于分流连接管51下方的部分在制冷循环过程中起到存储冷媒的作用,从而解决制冷循环过程和制热循环过程中的冷媒量不匹配的问题,而无需增加外置储液罐。

具体地,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多个隔离部件2,多个隔离部件2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在集流管1内,以将集流管1自上而下分为多个依次布置的腔体单元10。

具体地,隔离部件2为实心的隔离板,以将使各个腔体单元10相互分隔。

可选地,各个隔离部件2相对于集流管1的位置可移动地设置,以通过调节隔离部件2的位置来调节相应的腔体单元10所对应的第一分流管3的数量。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包括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外机内设置有换热器,换热器为上述的微通道换热器。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设备中的空调室外机为上出风机型,该上出风机型的空调室外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微通道换热器后,能够很好地解决微通道换热器设置在上出风机型中导致的集流管1上下分流不均和左右分流不均的问题,使微通道换热器具有良好的换热效果。

具有本实用新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空调设备中,微通道换热器的工作过程如下:

在空调的制热循环过程中,冷媒沿压缩机→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外机→压缩机的方向流动,冷媒在空调室内机冷凝放热,之后到达空调室外机中蒸发吸热,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制热。其中,在空调室外机的微通道换热器中,冷媒通过分液器6、分流毛细管52和分流连接管51进入集流管1的各个腔体单元10的连通腔内,之后通过多个第一分流管3流出,首先通过分流毛细管52对进入各个腔体单元10的连通腔内的冷媒量进行调节,每个腔体单元10对应的分流毛细管52可设置不同的长度,以对冷媒的流量进行更加精细的调节,冷媒通过分流连接管51进入每个腔体单元10上方的第一腔体部11内,通过带喷射孔42的喷射隔板4向下方进行喷射,以使各个第一分流管3可获得较为均匀的冷媒量。

另外,通过引流管7能够将沉积在连通腔底部的液态冷媒引到第二腔体部12的上方重新进行循环,以防止部分液态冷媒沉积。

在空调的制冷循环过程中,冷媒沿压缩机→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内机→压缩机的方向流动,冷媒在空调室外机冷凝放热,之后到达空调室内机中蒸发吸热,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制冷。其中,在空调室外机的微通道换热器中,冷媒从各个第一分流管3进入相应的连通腔内,只有当进入连通腔内的冷媒的高度高于分流连接管51的高度时,液态冷媒才能通过分流连接管51排出至集流管1外。由于分流连接管51位于连通腔的上方,集流管1内处于连通腔下方的空间可储存液态冷媒,进而在不增加外置储液罐的情况下,解决制冷循环过程和制热循环过程中冷媒量不匹配的问题。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通过喷射隔板4的设置,提高冷媒沿垂直于竖直方向的分流均匀性,提高制热循环过程的换热效果,以使冷媒能够均匀地通过各个扁管管口处的横向分布的多个孔进入扁管内,解决了微通道换热器在制热循环过程下的冷媒沿垂直于竖直方向的分流难题。

(2)通过引流管7的设置,提高冷媒沿竖直方向的分流均匀性,减小了气液两相状态的冷媒受重力影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气液分层现象的出现,液态冷媒自上而下均匀分布,从而使进入到自上而下布置的各个扁管内的冷媒流量趋于均匀,解决了微通道换热器在制热循环过程下的冷媒沿竖直方向的分流难题,提高了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3)解决了上出风机型中上、下风速差异导致微通道换热器换热不均的问题。

(4)通过冷媒喷射口和分流连接管51的设置,解决了制冷循环过程和制热循环过程中冷媒量不匹配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