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风冷式循环风罩及冷藏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08-20 16:4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冷藏 设备 循环 风冷式
一种风冷式循环风罩及冷藏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藏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冷式循环风罩及冷藏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冰箱凭借其特有的冷藏、冷冻和保鲜等功能已经成为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然而,随着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冰箱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常见的医用冰箱或者其它类似冷藏设备采用一个进风口,一个出风口的结构设计,其中,风扇电机驱动箱内空气从进风口进入,经蒸发器后,从出风口出去,冷气进入箱内并保证物品储存在合适的温度下。但是现有的冷藏设备通常采用蒸发器置顶的方式进行风循环,进风和出风都在冷藏室的顶部,因为冷藏设备内冷气下沉,热气上升的原因,顶置蒸发器需要大功率的风扇电机才能驱动箱内空气循环起来,导致产品能耗高、噪音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的冷藏设备采用顶置蒸发器而导致需要大功率的风扇电机,进而导致产品耗能高、噪音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冷式循环风罩,应用于冷藏设备,所述冷藏设备包括储存空间,所述风冷式循环风罩包括:

循环风罩本体,其包括依次连接的上风罩、侧风罩和下风罩,所述循环风罩本体适于与所述冷藏设备的内壁连接,所述循环风罩本体的侧边设置有朝向所述冷藏设备内壁的翻边结构,以使所述循环风罩本体与所述冷藏设备内壁构成封闭的循环风道,所述翻边结构包括第三翻边,所述上风罩位于所述储存空间的顶部,所述侧风罩位于所述储存空间的侧壁处,所述下风罩位于所述储存空间的底部,所述下风罩不与所述侧风罩连接的三个侧边处均设置有所述第三翻边,所述第三翻边适于与所述冷藏设备的内底壁抵触,所述上风罩开设有与所述储存空间连通的进风口结构,所述下风罩或/和所述第三翻边开设有与所述储存空间连通的出风口结构;

蒸发器,设置于所述循环风道中并与所述侧风罩连接;以及

风机,设置于所述循环风道中并与所述上风罩连接,所述风机的吸风口朝向所述进风口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翻边结构还包括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上风罩不与所述侧风罩连接的三个侧边处均设置有所述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适于与所述冷藏设备的的内顶壁抵触,所述侧风罩不与所述下风罩连接的两个侧边均设置有所述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并适于与所述冷藏设备的的内侧壁抵触。

进一步地,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循环风道靠近所述下风罩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蒸发器包括第一散热片组和第二散热片组,所述第一散热片组位于所述第二散热片组的上方,所述第一散热片组的通风间隙大于所述第二散热片组的通风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口结构为开设在所述上风罩处的进风口,所述上风罩的底部还设置有副风罩,所述副风罩的每个侧边处均设置有朝向所述上风罩的第四翻边,以使所述副风罩与所述上风罩之间构成进风空间,所述副风罩的每侧边缘或/和每个所述第四翻边均开设有副进风口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下风罩的每侧边缘处均开设有所述出风口结构,所述上风罩的每侧边缘处均开设有所述副进风口结构,每个所述出风口结构与相应所述副进风口结构相对应;

或者,所述下风罩与所述侧风罩连接的一侧边缘处开设有所述出风口结构,每个所述第三翻边均开设有所述出风口结构,每个所述第四翻边均开设有副进风口结构,每个所述出风口结构与相应所述副进风口结构相对应。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副进风口结构包括多个副进风孔,每个所述副进风口结构中的多个所述副进风孔沿所述沿副风罩的相应一侧边缘或者相应所述第四翻边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

每个所述出风口结构包括多个出风孔,每个所述出风口结构中的多个所述出风孔沿所述下风罩相应一侧边缘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或者,一个所述出风口结构中的多个所述出风孔沿所述下风罩与所述侧风罩连接的一侧边缘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其他每个所述出风口结构中的多个所述出风孔沿相应所述第三翻边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副进风口结构为一个副进风口,每个所述副进风口沿所述副风罩的相应一侧边缘或者相应所述第四翻边的长度方向延伸;

每个所述出风口结构为一个出风口,每个所述出风口沿所述下风罩相应一侧边缘的长度方向延伸,或者,一个所述出风口沿所述下风罩与所述侧风罩连接的一侧边缘的长度方向延伸,其他所述出风口沿相应所述第三翻边的长度方向延伸;

其中,每个所述出风口中均设置有调节板,所述调节板适于沿所述出风口的宽度方向移动以调节所述出风口的大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风冷式循环风罩,具有但不局限于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上风罩设置在冷藏设备的储存空间的顶部,侧风罩设置在储存空间的侧壁,下风罩设置在储存空间的底部并与上风罩相对设置,将出风口结构设置在下风罩处,将进风口结构设置在上风罩处,使得经过蒸发器冷却后的风由出风口结构出来后与储存空间中的物品逐渐冷热交换而逐渐变热,逐渐变热的风根据热气上升的原理只需要小功率的风机就可以重新进入位于出风口结构正上方的进风口结构中,通过较小功率的风机的吸风口朝向进风口结构而使进风口结构处形成一定的负压,以此实现风循环,进而使得产品耗能低,噪音小。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冷藏设备,包括所述的风冷式循环风罩。

由于所述冷藏设备的技术改进以及取得的技术效果与所述的风冷式循环风罩相同,因此不对所述冷藏设备的技术效果进行详细说明。

进一步地,所述冷藏设备包括储存空间,所述储存空间中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搁物架,所述搁物架包括搁物架本体和设置于所述搁物架本体侧边的安装件,所述安装件适于与所述储存空间的侧壁可拆卸连接,所述搁物架本体与所述储存空间侧壁之间设置有供冷风通过的间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风冷式循环风风道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下风罩的剖面示意性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冷藏设备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4为图3中a-a面的示意性剖视图。

标记说明:

1-上风罩,11-第一翻边,2-侧风罩,21-第二翻边,3-下风罩,31-出风口结构,32-第三翻边,311-出风口,312-调节板,4-蒸发器,5-风机,6-副风罩,61-副进风口结构,7-冷藏设备,71-储存空间,72-搁物架,721-搁物架本体,722-安装件,723-护栏,8-间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而且,附图中x轴表示前后位置,并且x轴的正向(也就是x轴的箭头指向)表示前,x轴的负向(也就是与x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后;附图中y轴表示横向,也就是左右位置,并且y轴的正向(也就是y轴的箭头指向)表示左,y轴的负向(也就是与y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右;附图中z轴表示竖向,也就是上下位置,并且z轴的正向(也就是z轴的箭头指向)表示上,z轴的负向(也就是与z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下;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前述x轴、y轴和z轴的表示含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冷式循环风罩,应用于冷藏设备7,冷藏设备7包括储存空间71,风冷式循环风罩包括循环风罩本体、蒸发器4和风机5,循环风罩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上风罩1、侧风罩2和下风罩3,循环风罩本体适于与冷藏设备7的内壁连接,循环风罩本体的侧边设置有朝向冷藏设备7内壁的翻边结构,以使循环风罩本体与冷藏设备7内壁构成封闭的循环风道,翻边结构包括第三翻边32,上风罩1位于储存空间71的顶部,侧风罩2位于储存空间71的侧壁处,下风罩3位于储存空间71的底部,下风罩不与侧风罩2连接的三个侧边处均设置有第三翻边32,第三翻边适于与冷藏设备7的内底壁抵触,上风罩1开设有与储存空间71连通的进风口结构,下风罩3或/和第三翻边32开设有与储存空间71连通的出风口结构31,蒸发器4设置于循环风道中并与侧风罩2连接,风机5设置于循环风道中并与上风罩1连接,风机5的吸风口朝向进风口结构。

这里,循环风罩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上风罩1、侧风罩2和下风罩3,其整体呈c型结构,其中,上风罩1设置在储存空间71的顶部,侧风罩2设置在储存空间71的侧壁,下风罩3设置在储存空间71的底部并与上风罩1相对设置,通过翻边结构使得与冷藏设备7的内壁抵触,进而使循环风罩本体与冷藏设备7的内壁构成封闭的循环风道,通过将出风口结构31设置在下风罩3处,将进风口结构设置在上风罩1处,使得经过蒸发器4冷却后的风由出风口结构31出来后与储存空间71中的物品逐渐冷热交换而逐渐变热,逐渐变热的风根据热气上升的原理只需要小功率的风机就可以重新进入位于出风口结构31正上方的进风口结构中,通过较小功率的风机的吸风口朝向进风口结构而使进风口结构处形成一定的负压,以此实现风循环,进而使得产品耗能低,噪音小。

这里,参见图3所示,本实施例及后文以侧风罩2安装在储存空间71的后侧壁为例,三个第三翻边32分别位于下风罩3的前侧、左侧和右侧,而下风罩3的后侧边与侧风罩2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冷风从底部的出风口结构31出来后由于还没有经过与物品的冷热交换,所以刚从底部的出风口结构31出来的冷风的温度是最低的,在风机5的作用下以及热气上升的原理下,风冷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热,直至通过进风口结构而重新进入循环风道,因而可知冷风在刚进入进风口结构时的温度仍然在合理的冷却温度范围内。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的冷气变热、热气上升中的“热”是相对于冷风刚从出风口结构31出来时的温度相比,但是该“热气”仍是一个较冷的温度,比如储存空间71的合理的冷却温度在2-8℃,即要保证冷风从出风口结构31刚出来的温度为2℃,进入进风口结构时的温度为8℃即可,可知8℃仍是一个较冷的温度。

可选地,翻边结构还包括第一翻边11和第二翻边21,上风罩1不与侧风罩2连接的三个侧边处均设置有第一翻边11,第一翻边11适于与;冷藏设备7的内顶壁抵触,侧风罩2不与下风罩3连接的两个侧边均设置有第二翻边21,第二翻边21并适于与冷藏设备7的内侧壁抵触。

这里,通过第一翻边11、第二翻边21和前述的第三翻边32实现循环风罩本体在储存空间71中与冷藏设备7的内壁之间构成封闭的循环风道。两个第二翻边21分别设置于侧风罩2的左右两侧,三个第一翻边分别设置于上风罩1的前侧、左侧和右侧。

可选地,蒸发器4位于循环风道靠近下风罩3的位置。具体是蒸发器4与侧风罩2安装固定。

这里,将蒸发器4的位置设置在循环风道中靠近下风罩3的位置,也就是l1:l2<1,其中l1是蒸发器4到下风罩3的距离,l2是蒸发器4到上风罩1的距离。由此,保证经由蒸发器4变冷后的风,即刚形成的冷风从底部出来后即为满足产品需要的最低温度,储存空间71在此高度位置的风经过的热交换还较少,其不会与同高度位置的循环风道中蒸发器4底部刚形成的冷风有较大的干扰。若将蒸发器4放置在顶部或上部,此位置蒸发器4底部刚形成的冷风与同高度位置的储存空间71的位置的经过大量冷热交换的风的温度相差较大,两者之间就形成干扰较大,温度差异较为明显、温度波动较大,制冷效果并不是很好。

可选地,蒸发器4包括第一散热片组和第二散热片组,第一散热片组位于第二散热片组的上方,第一散热片组的通风间隙大于第二散热片组的通风间隙。

这里,由于蒸发器4上部的第一散热片组的通风间隙较大,下部的第二散热片组的通风间隙较小,也就是蒸发器4上半部分翅片排布较疏,下半部分翅片排布较密,这种上疏下密的蒸发器4在进风处间距大,冷热可迅速交换,在进入间距较小的翅片时,空气遇到的阻力变大,流速变慢,在此区域,不同温度的空气的可以快速混合均匀,保证出风的温度一致。

参见图1,上风罩1、下风罩3和侧风罩2为可拆卸连接结构,以便于安装在冷藏设备的储存空间中。

参见图1,进风口结构为开设在上风罩1处的进风口,上风罩1的底部还设置有副风罩6,副风罩6的每个侧边处均设置有朝向上风罩1的第四翻边,以使副风罩6与上风罩1之间构成进风空间,副风罩6的每侧边缘或/和每个第四翻边均开设有副进风口结构61。

可选地,下风罩3的每侧边缘处均开设有出风口结构31,上风罩的每侧边缘处均开设有副进风口结构61,每个出风口结构31与相应副进风口结构61相对应;

或者,下风罩3与侧风罩2连接的一侧边缘处开设有出风口结构31,每个第三翻边32均开设有出风口结构31,每个第四翻边均开设有副进风口结构61,每个出风口结构31与相应副进风口结构61相对应。

这里,进风口用于与风机5的扇叶配合,因而进风口可以是圆形通口,通过位于储存空间底部边缘的出风口结构31以及位于储存空间顶部边缘的与出风口结构相对应的副进风口结构61,使冷风从出风口结构31出来并进入副进风口结构61的过程中,冷风像“门帘”似的在出风口结构31和副进风口结构61之间形成“气帘”,该气帘与储存空间71中的物品散发的热量进行间接热交换,冷气沿着储存空间71的侧壁流动,不会被储存的物品阻碍,进一步保证不需要较大功率的风机5。

参见图1,副进风口结构61和出风口结构31的具体结构可以是如下第一种通风结构:每个副进风口结构61包括多个副进风孔,每个副进风口结构61中的多个副进风孔沿沿副风罩6的相应一侧边缘或者相应第四翻边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每个出风口结构31包括多个出风孔,每个出风口结构31中的多个出风孔沿下风罩3相应一侧边缘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或者,一个出风口结构31中的多个出风孔沿下风罩3与侧风罩2连接的一侧边缘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其他每个出风口结构31中的多个出风孔沿相应第三翻边32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

副进风口结构61和出风口结构31的具体结构可以是如下第二种通风结构:每个副进风口结构61为一个副进风口,每个副进风口沿副风罩6的相应一侧边缘或者相应第四翻边的长度方向延伸。每个出风口结构31为一个出风口311,每个出风口311沿下风罩3相应一侧边缘的长度方向延伸,或者,一个出风口311沿下风罩3与侧风罩2连接的一侧边缘的长度方向延伸,其他出风口311沿相应第三翻边32的长度方向延伸。

其中,“下风罩3与侧风罩2连接的一侧”指的是图1中的后侧,而一侧边缘,比如下风罩的后侧边缘,指的是下风罩靠近其自身后侧边的区域位置,下风罩后侧边缘的长度方向指的是下风罩后侧边缘的左右方向;而翻边的长度方向,比如下风罩右侧的第三翻边的长度方向指的是该翻边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而出风口311的宽度方向,参见图2,比如下风罩左侧的第三翻边处的出风口311的宽度方向,指的是该出风口上下方向。

在副进风口结构61和出风口结构31的具体结构是第二种通风结构时,参见图2,可选地,每个出风口311中均设置有调节板312,调节板312适于沿出风口311的宽度方向移动以调节出风口311的大小。

这里,通过调节板312调节出风的面积和进风的面积,以此可以适用一些相近尺寸的冷藏设备7,通用性更高。

另外,参见图3,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冷藏设备7,包括前述的风冷式循环风罩。

由于冷藏设备7的技术改进以及取得的技术效果与的风冷式循环风罩相同,因此不对冷藏设备7的技术效果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3和图4,可选地,冷藏设备7包括储存空间71,储存空间71中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搁物架72,搁物架72包括搁物架本体721和设置于搁物架本体721侧边的安装件722,安装件722适于与储存空间71的侧壁可拆卸连接,搁物架本体721与储存空间71侧壁之间设置有供冷风通过的间隔8。

这里,冷藏设备7可以是冰箱、冰柜或者其它具有冷藏功能的装置。

这里,将搁物架本体721与储存空间71之间设置有间隔8,即保证搁物架本体721上的物品不会阻碍前述“气帘”的形成,气体无阻碍从出风口结构31的进入到副进风口结构61。也就是搁物架本体721置于“气帘”的内部。通过冷风从出风口结构31出来后经由间隔8进入副进风口结构61,位于四个出风口结构与四个副进风口结构之间的不受搁物架本体上物品阻碍的冷风形成类似于矩形筒形状的“气帘”,“气帘”不与物品直接接触,且筒状结构的气帘可以与内部搁物架上物品进行较为充分的冷热交换,所需风机功率小,制冷效果优良。

可以理解的是,参见图4,搁物架本体721、储存空间71的侧壁以及侧风罩2之间的位置关系是:搁物架本体721通过位于搁物架本体721左右两侧的安装件722与储存空间71的左侧壁、储存空间71的右侧壁连接,侧风罩2位于搁物架72与储存空间71的后侧壁之间,搁物架本体721左侧边与储存空间71的左侧壁之间有间隔,搁物架本体721右侧边与储存空间71的右侧壁之间有间隔,搁物架本体721后侧边与侧风罩2之间有间隔。

可以理解的是,出风口结构31的开设位置以及副进风口结构61的开设位置优选为前述的“下风罩3与侧风罩2连接的一侧边缘处开设有出风口结构31,每个第三翻边32均开设有出风口结构31,每个第四翻边均开设有副进风口结构61,每个出风口结构31与相应副进风口结构61相对应”。如此设置,使得“气帘”所围成区域的空间较大,进而搁物架本体721相应地可以设置的大一点,从而可与放置更多的物品。

参见图3,可选地,搁物架本体721的边缘上侧均设置有护栏723。

通过在搁物架本体721边缘上侧设置护栏723,防止物品从搁物架本体721与储存空间71侧壁之间的间隔8处掉落或者从搁物架本体721与侧风罩2之间的间隔8处掉落。

虽然本实用新型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