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并排连体的烟叶密集烤房用余热共享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5-07 19:3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烤烟 余热 烟叶 连体 密集
一种并排连体的烟叶密集烤房用余热共享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烤烟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并排连体的烟叶密集烤房用余热共享装置。



背景技术:

烤烟烟叶采收后,需要经过烘烤才能成为生产卷烟的烟叶材料。烟叶的烘烤过程分为前期的变黄期和中后期的定色期和干筋期,各个时期的工艺要求有所不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在中后期的定色期和干筋期时需要排湿。

现有的烤烟烘烤设备,如中国专利“烤烟气流平移式密集烤房”(专利号:200820069376.8)、“一种高效节能烤烟烤房”(专利号:97216922.9)及“一种可控制回风的烟叶密集烤房”(专利号:200720104507.7),其在烟叶烘烤过程的中后期即定色和干筋期排湿时,均是直接将烤房内的湿热空气排出到烤房外的空气中,造成大量的热能浪费。再如中国专利“种并排连体烟叶密集烤房用的余热共享装置”(专利号:201020248823.3),其设置于烤房的房顶,不利于保温,且更换其中的吸湿装置时操作麻烦,并且余热共享通道与多个烤房连通,在各个烤房处于烤烟的不同阶段时,容易发生冷空气的回流,从而影响需要保温或加热的烤房的温度,最终影响烟叶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烤烟烘烤热能利用率高、操作简单、保温好不会发生冷空气回流的烤烟余热共享设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并排连体的烟叶密集烤房用余热共享装置,包括:

通过至少一组余热共享组件与密集烤房的加热室及装烟室连通的总通道;所述余热共享组件包括连通所述装烟室与所述总通道的左引入通道与右引入通道、开设于所述总通道上并连通所述总通道与所述加热室的余热输出口,以及设置于所述总通道内的阻隔止回组件;

所述阻隔止回组件,包括垂设于所述总通道内壁上且于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右引入通道右侧的门框、转动设置于所述门框上的阻隔门,以及转动设置于所述门框上的止回片;通过所述阻隔门的转动实现上述总通道是否实现贯通;

所述左引入通道与所述右引入通道远离所述装烟室的开口处分别设置有左共享转换门及右共享转换门;所述余热输出口上设置有余热利用转换门;所述总通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去湿状态可选择的去湿装置。通过调节该去湿装置,选择所述总通道内流动的气体是否进行干燥。

较佳地,所述密集烤房包括并排连体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装烟室以及分别与每个所述装烟室连通设置的所述加热室,所述加热室上方设置有与所述加热室连通的风机安装室(图中未示出);所述风机安装室通过安装于所述加热室上方且中心设有通孔的风机安装板与所述加热室连通。所述阻隔门设置于所述总通道内位于每两个相邻的烤房之间的位置处。

较佳地,所述总通道位于多个所述装烟室的前方且设置于所述风机安装板上,即所述总通道安装于烤房内部,增强保温效果。所述左引入通道与所述右引入通道均为前后贯通且下部与所述总通道连通的管道;所述左引入通道与所述右引入通道分别设置于每一个所述加热室两侧,且所述左引入通道与所述右引入通道的后方开口均与所述装烟室连通,所述左引入通道与所述右引入通道的前方开口分别通过所述左共享转换门及所述右共享转换门与室外大气进行连通或隔绝。

较佳地,所述余热输出口在水平方向上设置于所述左引入通道与所述右引入通道中间,并与所述通孔对应。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余热输出口上连通有余热输出通道,所述余热输出通道与所述通孔连通,该通孔通过安装于其下方的循环风机与所述余热输出口进行气体交换;所述余热输出通道内安装有至少一个所述去湿装置。于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孔通过设置于其下方的循环风机与所述余热输出口直接进行气体交换,且该余热输出口上设置有所述去湿装置;如此设计可以减少材料的使用,节省成本。

较佳地,所述去湿装置包括去湿框、活动设置于所述去湿框内的吸湿材料网、设置于所述去湿框下部的集水盘、与所述集水盘连通的出水管、转动设置于所述去湿框顶部内腔中的辊轴,以及输出轴与所述辊轴同轴连接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位于所述去湿框的外部,所述辊轴贯穿所述去湿框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辊轴远离所述第一电机的一端通过设置于所述去湿框内部的转动轴承,与所述去湿框转动配合。所述吸湿材料网的上部与所述辊轴连接,所述吸湿材料网的下部设置有磁性条,所述去湿框底部内腔中设置有与所述磁性条相互磁吸的磁块。所述第一电机正转时,所述辊轴转动,将所述吸湿材料网卷覆于所述辊轴上,当所述吸湿材料网全部被卷覆时,所述去湿装置失去吸湿功能;当所述第一电机反转时,所述吸湿材料网在重力及所述磁性条的磁吸力的共同作用下,恢复初始状态,此时所述去湿装置具备完全的吸湿能力。当含水量大的烟叶(如下部叶)烘烤需要余热时,因其含水量大而不需要水分,保持所述去湿装置的初始状态或使所述去湿装置恢复初始状态,吸湿材料网不断吸收水分,且不断形成水珠往下流进集水盘并从出水管流出,即可去掉湿热空气的一部分水分,有利于提高含水量大的烟叶烘烤质量;当含水量少的烟叶(如上部叶)烘烤需要余热时,因其含水量少而需要水分,第一电机正转,将吸湿材料网完全卷覆于其上,湿热空气直接通过并被利用,有利于提高含水量少的烟叶烘烤质量。

较佳地,所述左共享转换门、所述右共享转换门及所述余热利用转换门,结构相同,均包括互成直角的两个相连接的转换门框、转动设置于两个所述转换门框连接处的门叶转轴、垂直所述门叶转轴的轴线连接于所述门叶转轴上的转换门叶,以及输出轴与所述门叶转轴同轴连接的第二电机;所述转换门框内圈上设置有与所述转换门叶密封配合的密封条。通过所述第二电机的正转或反转,实现上述转换门叶的转动,从而实现该转换门的开闭,即当所述转换门叶转动至于相对应的开口贴合时,该开口实现封闭,当转换门叶在上述状态下反向旋转90°时,相对应的开口实现完全打开。所述转换门叶靠近所述门叶转轴的一端有两个延伸部,所述转换门叶通过该两个所述延伸部与所述门叶转轴连接。

较佳地,所述门框上转动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与第三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连接;所述阻隔门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门框转动连接。通过所述第三电机的正转或反转,实现阻隔门的转动从而实现所述总通道的贯通与否。当所述阻隔门与所述总通道的内壁相贴时,所述总通道实现贯通,当所述阻隔门在上述状态下反转90°时,实现所述总通道于该处的完全封闭。

较佳地,所述止回片两端的下部与所述门框转动连接,且于连接处设置有弹性系数大于第一弹性阈值的扭簧;所述扭簧的弹性系数设置为大于该第一弹性阈值时使得使得所述止回片在所述扭簧的回复力与自身重力的共同作用下,轻贴于所述门框上,并且受到垂向较轻微的推力,该止回片即可被推开。当上浮于上方的热空气从所述阻隔门一侧的方向通过所述门框时,所述阻隔门打开且所述止回片打开,则所述总通道贯通;当下沉于下方的冷空气从所述止回片一侧的方向通过所述门框时,所述止回片在冷空气的推力与所述扭簧的回复力的共同作用下关闭。

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及第三电机均采用可正反转的电机,也可采用能够准确控制的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或其它的电机,且上述电机均与外部电源连接,且操控方便。

工作原理:位于左边的烤房处于定色期或干筋期,相邻且位于其右边的烤房处于变黄期时,左边的烤房进行排湿操作,此时,打开其左、右排湿口,同时,该烤房的冷风进口打开,冷风进入其风机安装室,由其循环风机向下送入其加热室加热,经过加热后的热空气由其热风进风口进入其装烟室通过带走烟叶散发的水分,成为湿热空气,并从其左、右排湿口排出,分别进入左引入通道和右引入通道;此时,左共享转换门和右共享转换门处于关闭状态(即:封闭左引入通道和右引入通道的前面),余热利用转换门也处于关闭状态,使得湿热空气进入总通道内,并向右部流动,此时阻隔门处于打开状态;同时,由于此时右边烤房上的左共享转换门和右共享转换门处于封闭状态,并且,该烤房上的余热利用转换门处于打开状态(即:总通道与该烤房的风机安装室与加热室连通),因此,进入总通道内的湿热空气经过多个去湿装置、除去一部分水分后,成为较为干燥的热空气,此时,由右边烤房的余热输出口,进入右边烤房的加热室的上部,随即进入其风机安装室,被其循环风机吸入其加热室进行加热。由于这些干燥的热空气温度较高,因而,左边烤房排湿时的余热被得以利用。还可以在上述状态保持一段时间后,关闭阻隔门,打开左边烤房的余热利用转换门,使得湿热空气进行干燥加热后再送回左边烤房,进行烤房自身的余热利用,保持适当的时间后,关闭该余热利用转换门并打开阻隔门,继续进行不同烤房之间的余热共享与利用。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并排连体的烟叶密集烤房用余热共享装置将相邻或不相邻烤房处于不同的烘烤时期,利用其中处于排湿时期的烤房排出的湿热气体,经过去湿后或直接输入给相邻或不相邻的另一烤房,能够将烟叶烘烤过程的中后期排出的余热再利用,故其烤烟烘烤热能利用率高;同时,烘烤结束后,烟叶需要回潮使其含水量达到14-15%,利用其中处于定色前期排出的湿热气体直接输入另一烘烤结束的烤房,可以使烟叶快速安全回潮;此外,各个转换门以及去湿装置的动作,均采用电机操作,操作简单,且能实现准确控制。且保温效果好,不同烤房处于不同时期时,能避免共享通道中冷空气回流,从而避免对较高温度的烤房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与部分烤房配合使用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与部分烤房配合使用时掀去烤房房顶后的内部结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透视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转换门于去湿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去湿装置的初始状态主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电机转动时去湿装置的主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阻隔止回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加热室,2-装烟室,3-总通道,4-左引入通道,5-右引入通道,6-余热输出口,7-门框,8-阻隔门,9-止回片,10-左共享转换门,11-右共享转换门,12-余热利用转换门,13-去湿装置,15-风机安装板,16-通孔,17-出水管,18-去湿框,19-集水盘,20-吸湿材料网,21-第一电机,22-转换门框,23-转轴,24-转换门叶,25-第二电机,26-密封条,27-磁性条,28-第三电机,29-余热输出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并排连体的烟叶密集烤房用余热共享装置,包括:

通过至少一组余热共享组件与密集烤房的加热室1及装烟室2连通的总通道3;余热共享组件包括连通装烟室2与总通道3的左引入通道4与右引入通道5、开设于总通道3上并连通总通道3与加热室1的余热输出口6,以及设置于总通道3内的阻隔止回组件;

阻隔止回组件,包括垂设于总通道3内壁上且于竖直方向上位于右引入通道5右侧的门框7、转动设置于门框7上的阻隔门8,以及转动设置于门框7上的止回片9;通过阻隔门8的转动实现上述总通道3是否实现贯通;

左引入通道4与右引入通道5远离装烟室2的开口处分别设置有左共享转换门10及右共享转换门11;余热输出口6上设置有余热利用转换门12;总通道3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去湿状态可选择的去湿装置13。通过调节该去湿装置13,选择总通道3内流动的气体是否进行干燥。

密集烤房包括并排连体设置的至少两个装烟室2以及分别与每个装烟室2连通设置的加热室3,加热室3上方设置有与加热室3连通的风机安装室(图中未示出);风机安装室通过安装于加热室3上方且中心设有通孔16的风机安装板15与加热室3连通。阻隔门8设置于总通道3内位于每两个相邻的烤房之间的位置处。

总通道3位于多个装烟室2的前方且设置于风机安装板15上,即总通道3安装于烤房内部,增强保温效果。左引入通道4与右引入通道5均为前后贯通且下部与总通道3连通的管道;左引入通道4与右引入通道5分别设置于每一个加热室1两侧,且左引入通道4与右引入通道5的后方开口均与装烟室2连通,且前方开口分别通过左共享转换门10及右共享转换门11与室外大气进行连通或隔绝。

余热输出口6在水平方向上设置于左引入通道4与右引入通道5中间,并与通孔16对应。于本实施例中,通孔16通过设置于其下方的循环风机与余热输出口6直接进行气体交换,且该余热输出口6上设置有去湿装置13,该去湿装置13安装于余热利用转换门12外侧。于其他实施例中,余热输出口6上连通有余热输出通道29,余热输出通道29与通孔16连通,该通孔16通过安装于其下方的循环风机(现有技术,图中未示出)与余热输出口6进行气体交换;余热输出通道29内安装有至少一个去湿装置13。本实施例中如此设计,可以减少通道材料的使用,节省成本。如图4所示的两个余热输出口6上,为显示方便,一个余热输出口6上仅显示去湿装置13,另一个上仅显示余热利用转换们12,在实际运用中去湿装置13安装于余热利用转换门12外侧。

去湿装置13包括去湿框18、活动设置于去湿框18内的吸湿材料网20、设置于去湿框18下部的集水盘19、与集水盘19连通的出水管17、转动设置于去湿框18顶部内腔中的辊轴,以及输出轴与辊轴同轴连接的第一电机21;第一电机21位于去湿框18的外部,辊轴贯穿去湿框18与第一电机21的输出轴连接;辊轴远离第一电机21的一端通过设置于去湿框18内部的转动轴承,与去湿框18转动配合。吸湿材料网20的上部与辊轴连接,吸湿材料网20的下部设置有磁性条27,去湿框18底部内腔中设置有与磁性条27相互磁吸的磁块。第一电机21正转时,辊轴转动,将吸湿材料网20卷覆于辊轴上,当吸湿材料网20全部被卷覆时,去湿装置13失去吸湿功能;当第一电机21反转时,吸湿材料网20在重力及磁性条27的磁吸力的共同作用下,恢复初始状态,此时去湿装置13具备完全的吸湿能力。当含水量大的烟叶(如下部叶)烘烤需要余热时,因其含水量大而不需要水分,保持去湿装置13的初始状态或使去湿装置13恢复初始状态,吸湿材料网20不断吸收水分,且不断形成水珠往下流进集水盘19并从出水管17流出,即可去掉湿热空气的一部分水分,有利于提高含水量大的烟叶烘烤质量;当含水量少的烟叶(如上部叶)烘烤需要余热时,因其含水量少而需要水分,第一电机21正转,将吸湿材料网20完全卷覆于其上,湿热空气直接通过并被利用,有利于提高含水量少的烟叶烘烤质量。于本实施例中,吸湿材料网20包括多个透气网格,每个网格内装有二氧化硅干燥剂或其他能重复使用的干燥剂。于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其他具备透气与吸湿功能的材料。

于本实施例中,左共享转换门10、右共享转换门11及余热利用转换门12,结构相同,均包括互成直角的两个相连接的转换门框22、转动设置于两个转换门框22连接处的门叶转轴23、垂直门叶转轴23的轴线连接于门叶转轴23上的转换门叶24,以及输出轴与门叶转轴23同轴连接的第二电机25;转换门框22内圈上设置有与转换门叶24密封配合的密封条26。通过第二电机25的正转或反转,实现上述转换门叶24的转动,从而实现该转换门的开闭,即当转换门叶24转动至于相对应的开口贴合时,该开口实现封闭,当转换门叶24在上述状态下反向旋转90°时,相对应的开口实现完全打开。于本实施例中,转换门叶24靠近门叶转轴23的一端有两个延伸部,转换门叶24通过该两个延伸部与门叶转轴23连接。各个转换门的安装位置仅在图5中示出。且转换门的转换门叶24于对应通道的内部旋转进行该转换门的开闭。

门框7上转动设置有转轴,转轴与第三电机28的输出轴同轴连接;阻隔门8通过转轴与门框7转动连接。通过第三电机28的正转或反转,实现阻隔门8的转动从而实现总通道3的贯通与否。当阻隔门8与总通道3的内壁相贴时,总通道3实现贯通,当阻隔门8在上述状态下反转90°时,实现总通道3于该处的完全封闭。

止回片9两端的下部与门框7转动连接,且于连接处设置有弹性系数较大的扭簧;该弹性系数的大小的选择,使得止回片9在扭簧的回复力与自身重力的共同作用下,轻贴于门框7上,并且受到垂向较轻微的推力时,该止回片9即可被推开。当浮于上方的热空气从阻隔门8一侧的方向通过门框7时,阻隔门8打开且止回片9打开,则总通道3贯通;当沉于下方的冷空气从止回片9一侧的方向通过门框7时,止回片9在冷空气的推力与扭簧的回复力的共同作用下关闭。

第一电机21、第二电机25及第三电机28均采用可正反转的电机,也可采用能够准确控制的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或其它的电机,且上述电机均与外部电源连接,且操控方便。

其他实施例可在实施例一基础上的扩展,即:两座以上(例如:三座或四座或五座或更多座等)并排连体密集烤房余热共享。把总通道3贯穿所有密集烤房,并在每座密集烤房对应处,加装余热共享组件。

当其中任何一座或几座密集烤房有余热排出,而另一座或另几座密集烤房需要余热时,即可通过本实施例的方法进行操作,实现烤房之间的余热相互共享利用。

工作原理:位于左边的烤房处于定色期或干筋期,相邻且位于其右边的烤房处于变黄期时,左边的烤房进行排湿操作,此时,打开其左、右排湿口(图中未示出),同时,该烤房的冷风进口(图中未示出)打开,冷风进入其风机安装室,由其循环风机向下送入其加热室1加热,经过加热后的热空气由其热风进风口(图中未示出)进入其装烟室2通过带走烟叶散发的水分,成为湿热空气,并从其左、右排湿口排出,分别进入左引入通道4和右引入通道5;此时,左共享转换门10和右共享转换门11处于关闭状态(即:封闭左引入通道4和右引入通道5的前面),余热利用转换门12也处于关闭状态,使得湿热空气进入总通道3内,并向右部流动,此时阻隔门8处于打开状态;同时,由于此时右边烤房上的左共享转换门10和右共享转换门11处于封闭状态,并且,该烤房上的余热利用转换门12处于打开状态(即:总通道3与该烤房的风机安装室与加热室1连通),因此,进入总通道3内的湿热空气经过多个去湿装置13、除去一部分水分后,成为较为干燥的热空气,此时,由右边烤房的余热输出口6,进入右边烤房的加热室1的上部,随即进入其风机安装室,被其循环风机吸入其加热室1进行加热。由于这些干燥的热空气温度较高,因而,左边烤房排湿时的余热被得以利用。还可以在上述状态保持一段时间后,关闭阻隔门8,打开左边烤房的余热利用转换门12,使得湿热空气进行干燥加热后再送回左边烤房,进行烤房自身的余热利用,保持适当的时间后,关闭该余热利用转换门12并打开阻隔门8,继续进行不同烤房之间的余热共享与利用。若不需要余热共享时,则打开左共享转换门10和右共享转换门11。

由于烤房上的加热室1与风机安装室相通,利用烤房之间的气流压力差可以驱动烤房内的热气流动,实现余热相互利用,因此,本实施例中的两烤房之间的余热共享是自动进行的,不需要另加驱动能量。

本实用新型一种并排连体的烟叶密集烤房用余热共享装置适用于二座或三座或四座或五座或更多座并排连体密集烤房,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并排连体的烟叶密集烤房适用于不同纬度地区的烟叶烘烤。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