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换热器流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08-17 13:5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换热器 结构
一种换热器流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流路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换热器流路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v新换热器一般由镜像对称或旋转对称布置的两换热部组成,并且这类换热部一般由内排、中间排及外排的三排管结构。现有的换热部的流路设计存在有设计缺陷,结构复杂导致工人组装易装反装错,影响正常使用;其次,现有的换热部换热不均,存在有偏流的问题,影响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分流均匀、换热效率高的换热器流路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换热器流路结构,包括呈v型结构的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其中,所述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之间为镜像对称或旋转对称布置,所述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均包括第一换热流路和第二换热流路,所述第一换热流路包括设置在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内排的两根第一u型管、设置在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中间排的一根第二u型管以及设置在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外排的一根第三u型管,其中,所述两根第一u型管、第二u型管和第三u型管连接形成第一换热流路;所述第二换热流路包括设置在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内排的一根第四u型管、设置在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中间排的两根第五u型管以及设置在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外排的两根第六u型管,其中,所述第四u型管、两根第五u型管和两根第六u型管连接形成第二换热流路。

进一步,在所述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之间为镜像对称布置时,所述第一换热部的内排和第二换热器的内排作为迎风面。

进一步,在所述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之间为旋转对称布置时,所述第一换热部的内排和第二换热器的外排作为迎风面。

进一步,所述两根第一u型管相连接,所述第二u型管的两端分别与位于中排外侧的一根第一u型管的一端、第三u型管的一端相连接。

进一步,位于所述中间排外侧的一根第五u型管两端分别与第四u型管的一端、位于所述外排外侧的一根第六u型管的一端相连接,中间排内侧的另一根第五u型管两端分别与位于所述外排外侧的一根第六u型管的另一端、位于外排内侧的另一根第六u型管的一端相连接。

进一步,任意两所述u型管之间的连接是通过半圆管焊接相连。

进一步,位于内排内侧的第一u型管的一端和位于第三u型管的另一端均设有第一换热流路的第一制冷剂进出管。

进一步,位于所述外排内侧的另一根第六u型管的另一端和第四u型管的另一端均设有第而换热流路的第二制冷剂进出管。

进一步,所述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之间呈60~120°夹角布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与进风风向之间呈30~60°倾角布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的方案,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新设计的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的流路设计,易生产,提高产品设计标准化,有利于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其次,通过优化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的外排、中间排及内排的管数和布局,更加合理可靠,分流均匀,换热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呈旋转对称布置的换热器流路的示意图。

图2为呈镜像对称布置的换热器流路的示意图。

其中,100-第一换热部,200-第二换热部,11-第一u型管,12-第二u型管,13-第三u型管,14-第一制冷剂进出管,21-第四u型管,22-第五u型管,23-第六u型管,24-第二制冷剂进出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地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全面。

参见附图1和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一种换热器流路结构,包括呈v型结构的第一换热部100和第二换热部200,其中,所述第一换热部100和第二换热部200均包括第一换热流路和第二换热流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流路包括设置在第一换热部100/第二换热部200内排的两根第一u型管11、设置在第一换热部100/第二换热部200中间排的一根第二u型管12以及设置在第一换热部100/第二换热部200外排的一根第三u型管13,其中,所述两根第一u型管11、第二u型管12和第三u型管13连接形成第一换热流路。具体地,第一换热流路的连接组成:两根第一u型管11相连接,第二u型管12的两端分别与位于中排外侧的一根第一u型管11的一端、第三u型管13的一端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换热流路包括设置在第一换热部100/第二换热部200内排的一根第四u型管21、设置在第一换热部100/第二换热部200中间排的两根第五u型管22以及设置在第一换热部100/第二换热部200外排的两根第六u型管23,其中,所述第四u型管21、两根第五u型管22和两根第六u型管23连接形成第二换热流路。具体地,第二换热流路的连接组成:位于中间排外侧的一根第五u型管22两端分别与第四u型管21的一端、位于外排外侧的一根第六u型管23的一端相连接,中间排内侧的另一根第五u型管22两端分别与位于所述外排外侧的一根第六u型管23的另一端、位于外排内侧的另一根第六u型管23的一端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部100与第二换热部200之间为镜像对称或旋转对称布置,具体地:参见附图2所示,1)当第一换热部100与第二换热部200之间为镜像对称布置时,所述第一换热部100的内排和第二换热器的内排作为迎风面,所述第一换热部100的外排和第二换热器的外排作为背风面。参见附图1所示,2)当所述第一换热部100与第二换热部200之间为旋转对称布置时,所述第一换热部100的内排和第二换热器的外排作为迎风面,第一换热部100的外排和第二换热器的内排作为背风面。

进一步,对于第一换热流路:位于内排内侧的第一u型管11的一端和位于第三u型管13的另一端均设有第一换热流路的第一制冷剂进出管14,制冷剂可通过任一第一制冷进出管流入第一换热换流路后从另一第一制冷进出管流出,不论是逆流或者顺流均可实现换热功能。

进一步,对于第二换热流路:位于所述外排内侧的另一根第六u型管23的另一端和第四u型管21的另一端均设有第而换热流路的第二制冷剂进出管24,制冷剂可通过任一第二制冷进出管流入第一换热换流路后从另一第二制冷进出管流出,不论是逆流或者顺流均可实现换热功能。

进一步,任意两根u型管之间的连接是通过半圆管焊接相连。

进一步,第一换热部100与第二换热部200之间呈60-120°夹角布置成v型结构,优选为90°夹角布置。

进一步,第一换热部100/第二换热部200与进风风向之间呈30-60°倾角布置,优选为45°倾角布置。

以上所述之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更多可能的变动和润饰,或修改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之思路所做的等同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