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气化装置负荷自动分配的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系统与流程

2021-06-25 17:1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负荷 控制 气化 化工产品 装置


1.本申请涉及化工产品工艺控制中的负荷调整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气化装置负荷自动分配的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系统。


背景技术:

2.气化工艺是生产合成气产品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气化过程将固态的煤转化成气态的合成气。气化装置生成的合成气根据下游产品的需求,可分为变换气和未变换气两部分,当负荷调整或下游需求发生变化后,需对这两股气流量进行调节。
3.现有技术中,气化装置是在未变换气流股使用流量控制,而变换气流股使用阀位控制。因此,目前主要通过调节未变换气的流量来同时控制这两股气流的流量。但未变换气流量调节能力有限,当其控制回路阀门过大或过小时,无法对该回路流量进行有效控制,需要手动调节变换气调节阀位,由于未变换气和变换气这两股流量的控制相互耦合,变换气流股的控制需要考虑流量、压差等参数,人工干预不但调节不及时,而且准确度低,导致负荷的自动分配结果精度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申请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气化装置负荷自动分配的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气化装置负荷分配过程中存在的自动化程度低和分配精度差的技术问题。
5.为此,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气化装置负荷自动分配的控制方法,所述气化装置用于生成第一气体、第二气体及合成气体,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6.建立未变换气吸收塔和变换气吸收塔的物料衡算模型;
7.根据第一气体的输出调整量及所述物料衡算模型得到未变换气吸收塔目标负荷值和未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目标值;根据第二气体的输出调整量及所述物料衡算模型得到变换气吸收塔目标负荷值和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目标值;
8.根据未变换气吸收塔当前负荷值和未变换气吸收塔目标负荷值得到未变换气吸收塔负荷调整速率;根据未变换气吸收塔负荷调整速率及第一设定比例得到变换气吸收塔负荷调整速率;
9.根据第一气体管网压力得到未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调整速率;根据合成气组成限定范围和第二设定比例得到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调整速率。
10.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气化装置负荷自动分配的控制方法,建立未变换气吸收塔和变换气吸收塔的物料衡算模型的步骤中,所述物料衡算模型为:
11.f1.t
×
(c11 c12) f2.t
×
(c21 c22)=f1.pv
×
(c11 c12) f2.sp
×
(c21 c22);
ꢀꢀ
(1)
12.f1.t
×
c12=f3.t
×
c32 f5.t
×
c52;
ꢀꢀ
(2)
13.f2.t
×
c11=f4.t
×
c41 f6.t
×
c61;
ꢀꢀ
(3)
14.(f3.t
×
c32 f4.t
×
c42‑
f3.t
×
c33)/(f3.t
×
c31 f4.t
×
c41 f3.t
×
c33)=k;
ꢀꢀ
(4)
15.其中,f1.t为变换气吸收塔目标负荷值;f2.t为未变换气吸收塔目标负荷值,f1.pv为变换气吸收塔当前负荷值,f2.sp为未变换气吸收塔当前负荷值;
16.f3.t为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目标值,f4.t为未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目标值,f5.t为变换气吸收塔第二气体输出目标量,f6.t为未变换气吸收塔第一气体输出目标量,cm
n
为相应气流股中对应气体的组分含量,其中m=1,2,3
……
6;第一气体对应于n=1,第二气体对应于n=2,第三气体对应于n=3;k为设定比例。
17.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气化装置负荷自动分配的控制方法,所述根据第一气体的输出调整量及所述物料衡算模型得到变换气吸收塔目标负荷值和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目标值;根据第二气体的输出调整量及所述物料衡算模型得到未变换气吸收塔目标负荷值和未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目标值的步骤中,根据公式(1)

(4)得到:
18.f1.t=k11
×
f1.pv k12
×
f2.sp k13
×
f5.t k14
×
f6.t;
19.f2.t=k21
×
f1.pv k22
×
f2.sp k23
×
f5.t k24
×
f6.t;
20.f3.t=k31
×
f1.pv k32
×
f2.sp k33
×
f5.t k34
×
f6.t;
21.f4.t=k41
×
f1.pv k42
×
f2.sp k43
×
f5.t k44
×
f6.t;
22.其中,kij为相关系数,根据对应气流中的气体组成得到,i=1,2,3,4;j=1,2,3,4。
23.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气化装置负荷自动分配的控制方法,根据未变换气吸收塔当前负荷值和未变换气吸收塔目标负荷值得到未变换气吸收塔负荷调整速率的步骤中还包括:
24.获取用户输入的未变换气吸收塔负荷调整需求速率,根据未变换气吸收塔负荷调整需求速率、未变换气吸收塔当前负荷值和未变换气吸收塔目标负荷值得到未变换气吸收塔负荷调整速率。
25.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气化装置负荷自动分配的控制方法,根据第一气体管网压力得到未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调整速率的步骤中,未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f3.t与第一气体管网压力p之间的关系为:
[0026][0027]
其中,

f3(t)为未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f3.t在t时刻的变化量;

p(t)为t时刻下,第一气体管网压力的目标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偏差;kp为比例增益,kp=0.2~20,td为积分时间,td=120~360s,ts为微分时间,ts=1.2~6s。
[0028]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气化装置负荷自动分配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0029]
若未变换气吸收塔负荷达到未变换气吸收塔目标负荷值,并且变换气吸收塔负荷达到变换气吸收塔目标负荷值,则停止对未变换气吸收塔和变换气吸收塔的负荷进行调整。
[0030]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气化装置负荷自动分配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0031]
若第一气体管网压力波动量在预设范围内、未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的实际值与未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目标值的偏差小于阈值并且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的实际值与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目标值的偏差小于阈值,则停止对未变换气吸收塔和变换气吸收塔的去合成气量进行调整。
[0032]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指令,计算机读取所述程序指令后执行以上任一项所述的气化装置负荷自动分配的控制方法。
[0033]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气化装置负荷自动分配的控制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至少一个存储器,至少一个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程序指令,至少一个所述处理器读取所述程序指令后执行以上任一项所述的气化装置负荷自动分配的控制方法。
[0034]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气化装置负荷自动分配的控制系统,还包括:
[0035]
压力计,设置于第一气体管网管线中,用于检测第一气体管网压力并将所述第一气体管网压力发送至所述处理器。
[0036]
本申请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建立未变换气吸收塔和变换气吸收塔的物料衡算模型,根据第一气体的输出调整量、第二气体的输出调整量和物料衡算模型自动计算得到未变换气吸收塔目标负荷值、未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目标值、变换气吸收塔目标负荷值和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目标值,结合未变换气吸收塔当前负荷值得到未变换气吸收塔负荷调整速率以及变换气吸收塔负荷调整速率,根据第一气体管网压力得到未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调整速率及变换气吸收塔负荷调整速率。以上方案,根据第一气体和第二气体的用户需求变化,结合物料衡算自动计算关键参数目标值,进而可实现对气化装置负荷的自动调整,而且由于引入第一气体的管网压力作为辅助变量,对负荷调整的速率进行调整,可以在自动分配负荷时兼顾第一气体管网的压力稳定,降低调整过程中第一气体和第二气体的放空损失,提高装置自动化程度,减小操作人员工作强度。
附图说明
[0037]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38]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述气化装置负荷自动分配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0039]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述气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0]
图3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所述气化装置负荷自动分配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0041]
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述气化装置负荷自动分配的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连接关系示意图。
[0042]
其中的附图标记所代表的含义为:
[0043]1‑
气化炉;2

变换气吸收塔;3

未变换气吸收塔;4

变换气调节阀;5

未变换气调节阀;6

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调节阀;7

变换气吸收塔去制氢调节阀;8

未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调节阀;9

未变换气吸收塔去制一氧化碳调节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45]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4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气化装置负荷自动分配的控制方法,所述气化装置用于生成第一气体、第二气体及合成气体,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47]
s101:建立未变换气吸收塔和变换气吸收塔的物料衡算模型。物料衡算是确定化工生产过程中物料比例和物料转变的定量关系的过程,是化工工艺计算中的重要分析计算过程。目的是根据原料与产品之间的定量转化关系,计算原料的消耗量,各种中间产品、产品和副产品的产量,生产过程中各阶段的消耗量以及组成,进而为热量衡算、其他工艺计算及设备计算打基础。物料衡算通式如式:∑g投入=∑g产品 ∑g回收 ∑g流失;其中,∑g投入—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g产品—系统产出的产品和副产品总量;∑g流失—系统中流失的物料总量;∑g回收—系统中回收的物料总量。
[0048]
s102:根据第一气体的输出调整量及所述物料衡算模型得到未变换气吸收塔目标负荷值和未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目标值;根据第二气体的输出调整量及所述物料衡算模型得到变换气吸收塔目标负荷值和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目标值。第一气体和第二气体的输出调整量是根据用户需求来确定的,由于物料衡算模型中确定了变换气吸收塔和未变换气吸收塔的入塔负荷和输出产品的关系,因此根据输出量的调整就能够自动计算出入塔负荷的变化。
[0049]
s104:根据未变换气吸收塔当前负荷值和未变换气吸收塔目标负荷值得到未变换气吸收塔负荷调整速率;根据未变换气吸收塔负荷调整速率及第一设定比例得到变换气吸收塔负荷调整速率。在本步骤中,确定未变换气吸收塔的当前负荷值与目标负荷值后,根据用户需求确定调整时间,即可计算出负荷调整速率。由于在气化装置的起始端的负荷并未变化,因此可以认为变换气吸收塔和未变换器吸收塔的负荷总量应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设定比例可以为
“‑
1”,即变换气吸收塔的负荷变化为增加时,未变换气吸收塔的负荷变化为减少并且减少量与变换气吸收塔的负荷增加量相同。如果变换气吸收塔和未变换气吸收塔的负荷具有一定比例关系,则将该比例关系作为第一设定比例。
[0050]
s105:根据第一气体管网压力得到未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调整速率;根据合成气组成限定范围和第二设定比例得到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调整速率。未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受第一气体管网压力控制,因此选择第一气体管网压力作为辅助变量,可降低负荷调整过程中产品气的放空,提升产品气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0051]
以上方案中的气化装置负荷分配方案,可根据当前工况和下游需求变化快速计算得到关键调整参数目标值,使气化装置下游装置负荷快速得到匹配,减小负荷调整过程中关键参数调整不到位导致的波动影响;由于下游负荷自动分配,极大地减少了负荷调整过程中人员操作量,提高负荷调整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及安全性。
[0052]
本实施例中的上述方案,第一气体、第二气体和合成气是根据实际的气化装置来确定的。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气化装置如图2所示,第一气体为一氧化碳、第二气体为氢气,合成气中包括氢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氧气和煤进入气化炉1之后产物分离为变换
气和未变换气,变换气经过变换气吸收塔2,未变换气经过未变换气吸收塔3,在变换气吸收塔2之前设置有变换气调节阀4和变换器检测传感器fi

1001,在未变换气吸收塔3之前设置有未变换气调节阀5和未变换气检测传感器fic

1002。变换气调节阀4和未变换气流量调节阀2通过控制装置反馈控制连接。
[0053]
变换气吸收塔2输出两路气流,其中一路为氢气,另一路为合成气。合成气经过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调节阀6后进入到合成气的气流中,变换气吸收塔2输出的合成气经过合成气检测传感器fic

1003检测,变换气吸收塔2输出的氢气经过变换气吸收塔去制氢调节阀7后输出,且由氢气检测传感器fi

1005检测。
[0054]
未变换气吸收塔3输出两路气流,其中一路为一氧化碳,另一路为合成气。合成气经过未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调节阀8后进入到合成气的气流中,未变换气吸收塔3输出的合成气经过合成气检测传感器fic

1004检测,未变换气吸收塔3输出的一氧化碳经过未变换气吸收塔去制一氧化碳调节阀9后输出,且由一氧化碳检测传感器fi

1006检测。
[0055]
采用本申请提供的负荷自动分配的控制方法,气化装置生产一氧化碳、氢气及合成气供给下游用户使用,当气化炉1的负荷不变且下游用户需求的氢气或一氧化碳变化时,需对一氧化碳、氢气及合成气的负荷进行重新分配,且需要维持合成气组成稳定。本申请中提供的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上述系统内,通过自动分析得到的各个阀门对应的负荷量对各个阀门进行自动控制。因此,根据物料衡算及合成气比例限制,自动分配负荷,根据下游对一氧化碳和氢气的需求计算得到关键参数目标值,使用程序控制实现负荷自动匹配,由于负荷调整速率与用户需求相匹配,通过不断校正调整速率,达到上下游负荷匹配调整,实现气化装置负荷自动匹配调整。
[0056]
进一步地,如图所示,在氢气管网中可以设置压力计pi

1001,用于检测氢气管网的压力。在一氧化碳管网中可以设置压力计pi

1002,用于检测一氧化碳管网的压力。通过一氧化碳及氢气管网压力变化情况,能够减小调整过程中一氧化碳和氢气放空,提升一氧化碳和氢气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0057]
在一些实施例中的气化装置负荷自动分配的控制方法,所述物料衡算模型为:
[0058]
f1.t
×
(c11 c12) f2.t
×
(c21 c22)=f1.pv
×
(c11 c12) f2.sp
×
(c21 c22);
ꢀꢀ
(1)
[0059]
f1.t
×
c12=f3.t
×
c32 f5.t
×
c52;
ꢀꢀ
(2)
[0060]
f2.t
×
c11=f4.t
×
c41 f6.t
×
c61;
ꢀꢀ
(3)
[0061]
(f3.t
×
c32 f4.t
×
c42‑
f3.t
×
c33)/(f3.t
×
c31 f4.t
×
c41 f3.t
×
c33)=k;
ꢀꢀ
(4)
[0062]
其中,f1.t为变换气吸收塔目标负荷值;f2.t为未变换气吸收塔目标负荷值,f1.pv为变换气吸收塔当前负荷值,f2.sp为未变换气吸收塔当前负荷值;f3.t为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目标值,f4.t为未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目标值,f5.t为变换气吸收塔第二气体输出目标量,f6.t为未变换气吸收塔第一气体输出目标量,cm
n
为相应气流股中对应气体的组分含量,其中m=1,2,3
……
6;第一气体对应于n=1,第二气体对应于n=2,第三气体对应于n=3;k为设定比例。针对图2所示的装置,以上公式中,c11代表c1
co
即fi

1001检测到的一氧化碳含量,c12代表c1
h2
即fi

1001检测到的氢气含量,c21代表c2
co
即fic

1002检测到的一氧化碳含量,c22代表c2
h2
即fic

1002检测到的氢气含量,c33代表c3
co2
即fic

1003检测到的二氧化碳含量,依此类推,能够确定其中每一个cm
n
所对应的气体组分含量。
[0063]
根据上述物料衡算模型,根据未变换气流量调节阀位所在不同区间,使用不同的
控制策略,通过变换气调节阀对未变换气流量控制调节阀进行控制,实现气化炉变换气和未变换气流量的协同控制,克服两股流量之间的耦合性,能够根据负荷变化快速稳定对变换气和未变换气流量进行调节,避免因流量调节不及时对下游装置造成波动。
[0064]
进一步地,根据公式(1)

(4)得到:
[0065]
f1.t=k11
×
f1.pv k12
×
f2.sp k13
×
f5.t k14
×
f6.t;
[0066]
f2.t=k21
×
f1.pv k22
×
f2.sp k23
×
f5.t k24
×
f6.t;
[0067]
f3.t=k31
×
f1.pv k32
×
f2.sp k33
×
f5.t k34
×
f6.t;
[0068]
f4.t=k41
×
f1.pv k42
×
f2.sp k43
×
f5.t k44
×
f6.t;
[0069]
其中,kij为相关系数,根据对应气流中的气体组成得到,i=1,2,3,4;j=1,2,3,4,相关系数能够通过标定试验进行得到。
[0070]
通过以上模型,能够负荷自动分配系统可实现气化下游负荷自动分配,降低负荷调整过程中人员操作量,提供负荷调整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及安全性。显然,f1.pv、f2.sp可以通过检测传感器直接检测得到,f5.t和f6.t可以通过用户需求得到,由此就能够自动获取到f1.t、f2.t、f3.t和f4.t,因此,根据当前工况和下游需求快速计算得到关键调整参数目标值,使气化装置下游装置负荷快速得到匹配,减小负荷调整过程中关键参数调整不到位导致的波动影响。
[0071]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得到未变换气吸收塔负荷调整速率:获取用户输入的未变换气吸收塔负荷调整需求速率a1,根据未变换气吸收塔负荷调整需求速率a1、未变换气吸收塔当前负荷值和未变换气吸收塔目标负荷值得到未变换气吸收塔负荷调整速率。例如,可以直接以用户设定的a1直接作为未变换气吸收塔负荷调整速率,也可以根据计算得到的a2与a1求取平均值得到最终的未变换气吸收塔负荷调整速率,a2=(未变换气吸收塔目标负荷值

未变换气吸收塔当前负荷值)/调整时间,如此能够使未变换气吸收塔负荷调整速率更接近用户需求。
[0072]
在一些实施例中,未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f3.t与第一气体管网压力p之间的关系为:
[0073][0074]
其中,

f3(t)为未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f3.t在t时刻的变化量;

p(t)为t时刻下,第一气体管网压力的目标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偏差;kp为比例增益,kp=0.2~20,例如0.2、1.8、3.5、12、16或20等,td为积分时间,td=120~360s,例如120s、150s、280s或360s等,ts为微分时间,ts=1.2~6s,例如1.2s、2.4s、3.8s或6s等。上述各变量可以根据实际产品情况进行适应性调整。
[0075]
本方案中,通过增加的一氧化碳管网压力控制回路,可根据下游负荷的变化,及时调整负荷变化的速率,减小管网压力的波动,实现上下游负荷变化的匹配,降低负荷调整过程中产品气的放空,提升产品气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0076]
如图3所示,所述的气化装置负荷自动分配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0077]
s105:若未变换气吸收塔负荷达到未变换气吸收塔目标负荷值,并且变换气吸收塔负荷达到变换气吸收塔目标负荷值,则停止对未变换气吸收塔和变换气吸收塔的负荷进行调整。本步骤中,未变换气吸收塔负荷调整稳定后,及未变换气负荷同目标值偏差小于
3%时,认为未变换气吸收塔及变换气吸收塔负荷调整达到要求,如此实现未变换气吸收塔和变换气吸收塔的负荷精准自动分配。
[0078]
s106:若第一气体管网压力波动量在预设范围内(即一氧化碳管网压力p稳定)、未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的实际值与未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目标值的偏差小于阈值并且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的实际值与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目标值的偏差小于阈值,则停止对未变换气吸收塔和变换气吸收塔的去合成气量进行调整。本步骤中,未变换气及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同计算调整目标值偏差小于3%时,判定负荷调整达到要求,负荷分配过程结束,如此实现未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和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的精准自动分配。
[0079]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指令,计算机读取所述程序指令后执行以上任一项所述的气化装置负荷自动分配的控制方法。
[0080]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气化装置负荷自动分配的控制系统,如图4所示,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01和至少一个存储器102,至少一个所述存储器102中存储有程序指令,至少一个所述处理器101读取所述程序指令后执行以上任一方案所述的气化装置负荷自动分配的控制方法。上述化工产品加工控制系统还可以包括:输入装置103和输出装置104。处理器101、存储器102、输入装置103和输出装置104可以通过总线或者其他方式连接。上述系统可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具备执行方法相应的功能模块和有益效果。未在本实施例中详尽描述的技术细节,可参见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
[0081]
结合图2,本申请中的气化装置负荷自动分配的控制系统,还包括压力计pi

1002,设置于第一气体管网管线中,用于检测第一气体管网压力并将所述第一气体管网压力发送至所述处理器101。
[0082]
本方案中的气化装置负荷自动分配的控制系统可以为分布式控制系统(dcs),通过dcs采集上述流量及压力测量的数据并实现数据通讯和人机交互。在dcs操作画面输入如下参数:设置变换气吸收塔去制氢管网目标负荷f5.t,未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目标负荷f6.t。通过物料衡算模型计算得出变换气吸收塔调整目标值f1.t,未变换气吸收塔调整目标值f2.t,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目标负荷f3.t,未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目标负荷f4.t。设置未变换吸收塔负荷调整速率a,根据第一比例关系确定变换气吸收负荷变化速率为,在dcs系统的显示界面点击确认调整后,通过顺控程序进行调节。
[0083]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设定变换气吸收塔负荷为102000nm3/h,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流量为52900nm3/h,变换气吸收塔去制氢管网流量为35000nm3/h,未变换气吸收塔负荷为103500nm3/h,未变换气吸收塔去制一氧化碳管网流量为28500nm3/h,未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负荷为56500nm3/h。根据下游负荷变化需求,一氧化碳负荷需要增加3000nm3/h,结合变换气及未变换气组成衡算公式及合成气组成限制,计算得到变换气吸收塔目标负荷为969000nm3/h,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流量目标负荷为50092nm3/h,未变换气吸收塔目标负荷为107100nm3/h,未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负荷为52900nm3/h。
[0084]
根据下游负荷调整需求,设置未变换气吸收塔负荷调整速率为50nm3/h/min,制一氧化碳管网压力控制设定值为5.15mpa,根据未变换气吸收塔去合成气量f3.t与第一气体管网压力p之间的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的动态关系,设置kp=0.5,td=20s,ts=2s,通过负荷自动匹配系统,经1.6h完成负荷调整过程,相对于人工调整过程,降低调整时间0.4h,降低
操作量105次,制一氧化碳管网压力波动由0.25mpa降低至0.15mpa。显然,本申请中的方案很好地解决了气化装置负荷分配过程中存在的自动化程度低和分配精度差的技术问题。
[0085]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