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上进风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2021-09-18 02:5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上进 燃烧器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灶具燃烧器按照一次空气的引射方式可分为上进风燃烧器和下进风燃烧器,其中上进风燃烧器所需的一次空气是从灶具台面的上方进入引射管中。如图1所示,其为现有技术中的上进风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上进风燃烧器的火盖1'和引射管2'均设置在灶具台面3'的上方,为了使整个灶具燃烧器的外观美观,通常将上进风燃烧器的引射管2'设置在火盖1'的正下方,引射管2'的入口(即一次空气入口)位于燃烧器的底部。由于火盖1'沿水平方向的尺寸有限,使得引射管2'的布置范围较小且靠近火盖设置,相应地往火盖补充的二次空气a、火盖上火焰燃烧产生的烟气b和供引射管吸入的一次空气c三者的距离也较近,因此彼此之间存在干扰的情况,进而影响上进风燃烧器的燃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进风燃烧器的一次空气、二次空气和烟气相互干扰的缺陷,提供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5.一种上进风燃烧器,其包括火盖和引射管,所述火盖上设置有火孔,所述上进风燃烧器还包括聚能圈,所述聚能圈设置于所述火盖的周侧,所述聚能圈内还设置有一次空气通道,所述一次空气通道的入口设置于所述聚能圈的外周面上,所述一次空气通道的出口与所述引射管的入口连通,所述聚能圈的下方设置有延伸至所述火孔的二次空气通道。
6.在本方案中,该上进风燃烧器通过设置聚能圈,从高度上分隔烟气、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使得烟气沿聚能圈上方流动、二次空气沿聚能圈的下方流动、一次空气通过聚能圈壁面上的入口沿聚能圈的内部流动,三者被聚能圈完全分隔,避免了烟气混入一次空气或二次空气中,提高了燃烧器的燃烧效率;也避免了一次空气通道与二次空气通道彼此抢气,使得各通道供气充足。同时,聚能圈还能够加热一次空气,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
7.较佳地,所述聚能圈包括聚能板和支撑座,所述支撑座连接于所述聚能板的下方,所述聚能板与所述支撑座形成所述一次空气通道,所述一次空气通道的入口设于所述聚能板与所述支撑座的结合处。
8.在本方案中,与支撑座相比聚能板离火盖更近,其温度更高,将一次空气通道的入口靠近聚能板设置,可利用聚能板和支撑座同时对一次空气进行加热,提高一次空气的加热效果。
9.较佳地,沿所述支撑座的径向方向,所述聚能板的边缘凸出于所述支撑座,并且所述聚能板遮盖于所述一次空气通道的入口。
10.在本方案中,聚能板遮盖在一次空气通道的入口的上方,可防止烟气混入一次空气中,还可防止灶具上的溢液或残渣进入并堵塞一次空气通道。
11.较佳地,所述引射管的入口延伸至所述聚能圈内。
12.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得引射管吸入的空气均是在聚能圈内加热后的空气,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
13.较佳地,所述火盖呈环状,所述火孔设置于所述火盖的内周面上,所述二次空气通道通过所述火盖的下表面延伸至所述火孔。
14.在本方案中,由于火盖处的温度高,二次空气从火盖的下表面流入最后到达火孔,增加了二次空气在火盖上的流动路径,提高了二次空气被加热的效果。
15.较佳地,所述火盖与所述聚能圈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二次空气通道内的空气沿所述间隙上升至所述火孔。
16.在本方案中,该间隙可防止火盖上的热量直接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递至聚能圈,提高聚能效果;同时,二次空气在该间隙内流动时,也被火盖和聚能圈加热。
17.较佳地,所述上进风燃烧器还包括灶具面板,所述聚能圈位于所述灶具面板的上方并连接于所述灶具面板,所述聚能圈与所述灶具面板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二次空气通道。
18.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可避免一次空气通道和二次空气通道因设置得太近,存在彼此抢气的情况;同时,也可利用灶具面板和聚能圈共同对二次空气进行加热。
19.较佳地,所述火盖与所述聚能圈围成混气室,所述引射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混气室。
20.在本方案中,火盖与聚能圈一体设置,使得火盖的外周被聚能圈完全封闭,避免了空气在火盖的周侧对流,提高聚能效果。同时,简化了燃烧器的结构,便于将燃烧器小型化。
21.较佳地,所述火盖呈环状,所述火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火孔设置于所述火盖的内周面上,并且所述火孔的出口方向与所述混气室内的燃气流动方向一致。
22.在本方案中,多个火孔的出口方向保持一致并呈螺旋状排列,可减少燃气流动的压力损失,进而提高引射管的引射能力。
23.较佳地,所述引射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引射管间隔设置于所述聚能圈的内部,并且所述引射管的出口方向与所述混气室内的燃气流动方向一致。
24.在本方案中,多个引射管的出口方向保持一致并呈螺旋状排列,减少燃气流动的压力损失,进而提高引射管的引射能力。
25.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26.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该上进风燃烧器通过设置聚能圈,从高度上分隔烟气、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使得烟气沿聚能圈上方流动、二次空气沿聚能圈的下方流动、一次空气通过聚能圈壁面上的入口沿聚能圈的内部流动,三者被聚能圈完全分隔,避免了烟气混入一次空气或二次空气中,提高了燃烧器的燃烧效率;也避免了一次空气通道与二次空气通道彼此抢气,使得各通道供气充足。同时,聚能圈还能够加热一次空气,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
附图说明
27.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上进风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上进风燃烧器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上进风燃烧器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上进风燃烧器的俯视图。
31.图5为图4中e

e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上进风燃烧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
34.现有技术
35.火盖1'
36.引射管2'
37.灶具台面3'
38.二次空气a
39.烟气b
40.一次空气c
41.本实用新型
42.火盖1
43.火孔11
44.引射管2
45.聚能圈3
46.聚能板31
47.边部311
48.支撑座32
49.锅支脚33
50.混气室4
51.一次空气通道10
52.二次空气通道20
53.烟气流动方向30
54.燃气流动方向40
具体实施方式
55.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56.如图2

图6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上进风燃烧器,该上进风燃烧器包括火盖1、引射管2和聚能圈3。聚能圈3设置于火盖1的周侧,聚能圈3内还设置有一次空气通道10,一次空气通道10的入口设置于聚能圈3的外周面上,一次空气通道10的出口与引射管2的入口连通。火盖1上设置有火孔11,聚能圈3的下方设置有延伸至火孔11的二次空气通道20。
57.在本实施例中,该上进风燃烧器通过设置聚能圈3,从高度上分隔烟气、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使得烟气沿聚能圈3上方流动、二次空气沿聚能圈3的下方流动、一次空气通过聚能圈3壁面上的入口沿聚能圈3的内部流动,三者被聚能圈3完全分隔,避免了烟气混入一次空气或二次空气中,提高了燃烧器的燃烧效率;也避免了一次空气通道10与二次空气通
道20彼此抢气,使得各通道供气充足。同时,聚能圈3还能够加热一次空气,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烟气流动方向30如图2中标识的箭头所示,最终从一次空气通道10与二次空气通道20的上方流出。
58.其中,聚能圈3包括聚能板31和支撑座32,支撑座32连接于聚能板31的下方,聚能板31与支撑座32形成一次空气通道10,一次空气通道10的入口设于聚能板31与支撑座32的结合处。与支撑座32相比聚能板31离火盖1更近,其温度更高,将一次空气通道10的入口靠近聚能板31设置,可利用聚能板31和支撑座32同时对一次空气进行加热,提高一次空气的加热效果。同时,也将一次空气通道10的入口与下方的二次空气通道20的入口拉开距离,避免彼此抢气。
59.如图3和图5所示,沿支撑座32的径向方向,聚能板31的边缘凸出于支撑座32,并且聚能板31遮盖于一次空气通道10的入口,可防止烟气混入一次空气中,还可防止灶具上的溢液或残渣进入并堵塞一次空气通道10。
60.如图5所示,火盖1呈环状,火孔11设置于火盖1的内周面上,二次空气通道20通过火盖1的下表面延伸至火孔11。由于火盖1处的温度高,二次空气从火盖1的下表面流入最后到达火孔11,增加了二次空气在火盖1上的流动路径,提高了二次空气被加热的效果。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可在火盖与聚能圈之间设置有间隙,二次空气通道内的空气沿间隙上升至火孔,二次空气在该间隙内流动时,也被火盖和聚能圈加热。
61.优选地,上进风燃烧器还包括灶具面板(图中未示出),聚能圈3位于灶具面板的上方并连接于灶具面板,聚能圈3与灶具面板之间的间隙形成二次空气通道20,可避免一次空气通道10和二次空气通道20因设置得太近,存在彼此抢气的情况;同时,也可利用灶具面板和聚能圈3共同对二次空气进行加热。
62.如图5和图6所示,为了简化上进风燃烧器的结构,火盖1与聚能圈3围成混气室4,使得火盖1的外周被聚能圈3完全封闭,避免了空气在火盖1的周侧对流,提高聚能效果。同时火盖1与聚能圈3一体化设置,便于将燃烧器小型化,也使得整个燃烧器的外观简洁。
63.如图5和图6所示,引射管2的一端连通于混气室4,引射管2的另一端设置有燃气喷嘴(图中未示出),燃气喷嘴也设置在聚能圈3内,聚能圈3对燃气喷嘴形成保护,防止杂质堵塞燃气喷嘴。燃气喷嘴与外部的燃气管道(图中未示出)连通。引射管2的入口延伸至聚能圈3内,使得引射管2吸入的空气均是在聚能圈3内加热后的空气,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引射管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引射管2间隔设置于聚能圈3的内部,并且引射管2的出口方向与混气室4内的燃气流动方向40一致,并呈螺旋状排列,减少燃气流动的压力损失,进而提高引射管2的引射能力。混气室4内燃气流动方向40如图中箭头所示。
64.如图2

图6所示,火孔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火孔11设置于火盖1的内周面上,并且火孔11的出口方向与混气室4内的燃气流动方向40一致。多个火孔11的出口方向保持一致并呈螺旋状排列,可减少燃气流动的压力损失,进而提高引射管2的引射能力。
65.聚能板31的上表面的内侧设置有由外至内倾斜向上延伸的边部311,边部311可适当减小聚能圈3中部的开口,便于将热量聚集到锅底,提高聚能圈3的聚能效应。
66.聚能圈3还包括四个锅支脚33,四个锅支脚33围绕聚能圈3的中部间隔设置于所述聚能板31的上表面,每一锅支脚33由聚能圈3的外部向中心的方向延伸凸起。锅支脚33靠近中心的一端还设置有倾斜面,倾斜面用于支撑尖底锅,确保支撑稳定性。
67.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