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1-10-12 15:2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车辆 踏步 公开 机构


1.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踏步机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2.van(厢式)车型因其具有的更宽大的乘坐空间和更高的承载能力而广受欢迎。该种车型的地板位置较高,为方便乘客上下车辆,通常在车门内侧的上下车的位置处设置脚踏台阶。目前van车型市场要求尽可能的多布置乘客位置以提高车内空间利用率,因此在脚踏台阶的后面第一排通常也布置有座椅。由于脚踏台阶相对于车辆地板是向下凹陷的,在上述座椅布置方式的情况下,乘坐在脚踏台阶后面第一排座椅的乘客脚部缺少支撑,并且在紧急刹车的情况下,还容易造成人员损伤。
3.此外,为满足不同人群上下车的便利性,相关技术中在车辆的底盘底部设置有用于辅助上下车的踏步装置。然而这种设置在底盘底部的踏步装置一方面影响车辆整体的美观性,另一方面,由于踏步装置的存在降低了车辆底盘距离地面的高度,进而影响了车辆的通过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踏步机构的车辆,能够对车辆的脚踏台阶区域进行补偿,并且在满足不同人群使用需求的同时,不影响车辆的通过性和整车的美观。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包括用于安装在车门内侧的脚踏台阶处的踏步机构,所述踏步机构包括第一踏板、第二踏板和第三踏板,所述踏步机构还包括升降结构和折叠结构,所述第一踏板通过升降结构可升降地设置在脚踏台阶面的上方,所述第一踏板和所述第二踏板之间以及所述第二踏板和所述第三踏板之间分别通过所述折叠结构连接,并使得当所述升降机构处于升起位置且所述折叠结构处于折叠位置时,所述第二踏板和第三踏板位于所述第一踏板的上方;当所述升降结构处于降落位置且所述折叠结构处于展开位置时,所述第二踏板向外转动至低于所述第一踏板。
6.可选地,所述折叠结构包括:
7.第一齿轮,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踏板的前后端部;和
8.第二齿轮,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三踏板的前后端部,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并能够绕所述第一齿轮的轴线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三踏板绕所述第一踏板转动。
9.可选地,所述折叠结构还包括所述车辆踏步机构还包括: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三踏板和所述第二踏板上,所述第二踏板开设有供所述第一伸缩杆的伸缩端在其中滑动的长条形滑槽。
10.可选地,所述滑槽的长度配置为使得所述第二踏板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二踏板处于水平位置。
11.可选地,所述踏步机构配置为:当所述升降结构处于降落位置且所述折叠结构处于展开位置时,所述第一踏板、第二踏板和第三踏板构成z形结构。
12.可选地,所述踏步机构配置为:当所述升降机构处于升起位置且所述折叠结构处于折叠位置时,所述第三踏板的上表面平齐于车辆的地板。
13.可选地,所述第二踏板和所述第三踏板之间设置有合页结构。
14.可选地,所述升降结构构造为剪式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伸缩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上;
15.所述升降结构还包括用于安装在所述脚踏台阶面的滑轨,所述第二支撑杆滑动连接于所述滑轨,所述第一支撑杆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脚踏台阶面上。
16.可选地,所述车辆还包括:
17.传感器,用于获取所述车辆的车门位置信息;
18.控制器,分别与所述传感器和所述踏步机构连接,用于根据获取的车门位置信息控制所述踏步机构动作。
19.可选地,所述车辆为van厢式车辆。
2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车门内侧的脚踏台阶处安装有踏步机构,该踏步机构的第一踏板通过升降结构可升降地设置在脚踏台阶面的上面,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通过将第一踏板升起至合适的位置,能够对脚踏台阶区域的地板进行补偿,为乘坐在脚踏台阶后面第一排座椅乘客的脚部提供支撑;驻车时,该踏步机构的第二踏板能够向外转动至低于第一踏板的位置,形成用于辅助乘客上下车的二级踏步,满足不同人群上下车的便利性;此外,踏步机构安装在车门内侧的脚踏台阶处,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能够完全隐藏在车身内部,相较于安装在车辆底盘底部的方式,不会影响车辆的通过性和整车的美观性。
21.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2.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23.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车辆踏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车辆踏步机构在第一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车辆踏步机构在第二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车辆踏步机构在第三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是车辆踏步机构在第四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是图5中车辆踏步机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0030]1ꢀꢀꢀ
第一踏板
ꢀꢀꢀꢀꢀꢀꢀꢀꢀꢀꢀꢀ2ꢀꢀꢀꢀ
第二踏板
[0031]3ꢀꢀꢀ
第三踏板
ꢀꢀꢀꢀꢀꢀꢀꢀꢀꢀꢀꢀ
31
ꢀꢀꢀ
滑槽
[0032]
41
ꢀꢀ
第一齿轮
ꢀꢀꢀꢀꢀꢀꢀꢀꢀꢀꢀꢀ
42
ꢀꢀꢀ
第二齿轮
[0033]
43
ꢀꢀ
第一伸缩杆
ꢀꢀꢀꢀꢀꢀꢀꢀꢀꢀ
51
ꢀꢀꢀ
第一支撑杆
[0034]
52
ꢀꢀ
第二支撑杆
ꢀꢀꢀꢀꢀꢀꢀꢀꢀꢀ
53
ꢀꢀꢀ
第二伸缩杆
[0035]
54
ꢀꢀ
滑轨
ꢀꢀꢀꢀꢀꢀꢀꢀꢀꢀꢀꢀꢀꢀꢀꢀ6ꢀꢀꢀꢀ
合页结构
[0036]7ꢀꢀꢀ
脚踏台阶
ꢀꢀꢀꢀꢀꢀꢀꢀꢀꢀꢀꢀ8ꢀꢀꢀꢀ
车辆地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0038]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前”、“后”是相对于车辆的前后而言的,例如车头位置为前,车尾位置为后,车顶位置为上,车底位置为下。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不表示任何顺序及重要性,而是用于区别一个要素与另一个要素。另外,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
[0039]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用于安装在车门内侧的脚踏台阶7处的踏步机构。脚踏台阶7是指,例如拥有较高车辆地板8位置的van车型,为乘客上下车辆方便而在车门开启处设置的低于车辆地板的台阶。本公开的踏步机构包括第一踏板1、第二踏板2和第三踏板3。第一踏板1通过升降结构可升降地设置在脚踏台阶面的上方,第一踏板1和第二踏板2之间以及第二踏板2和第三踏板3之间分别通过折叠结构连接。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通过折叠结构将第二踏板2和第三踏板3折叠至第一踏板1的上方,并通过升降结构将第一踏板1升起至合适的位置,以实现对脚踏台阶7区域的地板进行补偿,为乘坐在脚踏台阶7后面第一排座椅的乘客的脚部提供支撑,设计者无需因考虑乘客乘坐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而取消位于脚踏台阶7后面第一排的座椅,车辆内部的空间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且第二踏板2和第三踏板3在折叠位置均位于第一踏板1的上方,使得踏步机构整体上更加紧凑,节省所占用的车身内部的空间。
[0040]
驻车时,升降结构降落,并且通过折叠结构将第二踏板2向外转动至低于第一踏板1的位置,以使第二踏板2形成为用于辅助乘客上下车的二级踏步。二级踏步是相对于脚踏台阶7而言的,虽然设置有脚踏台阶7,然而脚踏台阶7的高度相对于特殊的人群,例如小孩和老人,高度仍然较高。当第二踏板2转动至低于脚踏台阶7的位置,能够在地面和脚踏台阶7之间形成用于辅助上下车的踩踏部位,即形成二级踏步,相较于直接通过脚踏台阶7上下车的方式,本公开的具有踏步机构的车辆能够为不同人群的使用提供便利。
[0041]
此外,将踏步机构安装在车门内侧的脚踏台阶7处,即直接将踏步机构安装在车辆自身具有脚踏台阶面上,而无需对车身进行较大的改造即可实现,安装和使用更为便捷。并且,本公开的第二踏板2和第三踏板3在折叠位置能够转动至第一踏板1上方,即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踏步机构能够完全隐藏在车身内部,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安装在车辆底盘底部的方式,不会影响车辆的通过性和整车的美观性。
[0042]
本公开并不限制折叠结构的具体实现方式,任何能够实现上述将第二踏板2和第三踏板3在折叠至第一踏板1的上方或者将第二踏板2向外转动至低于第一踏板1位置的结构或方法均可应用于本公开中。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车辆踏步机构还包括第一齿轮41和第二齿轮42。其中第一齿轮41固定安装在第一踏板1的前后端部;第二齿轮42固定安装在第三踏板3的前后端部,第二齿轮42与第一齿轮41啮合并能够绕第一齿轮41的轴线转动,以带动第三踏板3绕第一踏板1转动。继续参考图3,第二踏板2和第三踏板均处于折叠状位置,第二踏板2折叠在第一踏板1上方,第三踏板3折叠在第二踏板2上方。第二踏板2和第三踏板3展开的过程中,第二齿轮42带动第三踏板3向车身外侧方向转动直至图4所示的位置。
[0043]
为进一步将第二踏板2展开至适于被踩踏的位置,如图4和图5所示,本公开的车辆踏步机构还包括第一伸缩杆43,第一伸缩杆43的两端(固定端和伸缩端)分别连接在第三踏板3和第二踏板2上。当第二踏板2和第三踏板3在第一齿轮41和第二齿轮42的带动下转动至车身外侧后,如图4所示,第二踏板2和第三踏板3仍然折叠在一起并且与地面呈垂直的状态。第一伸缩杆43的伸缩端向外伸出,带动第二踏板2向外翻转,直至第二踏板2处于水平位置。如图5所示,第一踏板1、第二踏板2和第三踏板3在展开时可以构成z形结构,即第二踏板2与第一踏板1大体上平行,以便于乘客平稳地通过第二踏板2和第一踏板1上下车辆。
[0044]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踏板2开设有长条形滑槽31,具体的,长条形滑槽31开设在第二踏板2的前后两端上,以使在第一伸缩杆43伸出以带动第二踏板2向外翻转的过程中,第一伸缩杆43能够在长条形滑槽31中滑动。进一步地,滑槽31的长度配置为使得第二踏板2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二踏板2处于水平位置。由于第一伸缩杆45的伸出受到长条形滑槽31的限制,从而能够保证第二踏板2不会向外过度转动以致处于不利于踩踏的倾斜位置,此外也无需考虑第一伸缩杆43的伸出量的问题,只要完全伸出即可以使第二踏板2处于水平位置。
[0045]
根据本公开的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为实现第二踏板2的折叠或者展开,除了本公开上述的通过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41和第二齿轮42的方式之外,还可以采用在第二踏板2和第三踏板3上分别设置转轴的方式,在转轴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摇臂,摇臂与驱动电机连接,从而通过控制驱动电机带动摇臂摆动,进而第二踏板2和第三踏板绕其各自转轴转动,同样能够实现第二踏板2和第三踏板3的折叠与展开。
[0046]
如图5所示,第二踏板2和第三踏板3之间可以设置有合页结构6。这种通过合页结构转动连接的方式能够增强第二踏板2和第三踏板3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并且还不会阻碍第二踏板2和第三踏板3之间相互转动以展开的动作。
[0047]
本公开的升降结构可以构造为剪式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杆51、第二支撑杆52和第二伸缩杆53。第二伸缩杆53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支撑杆51和第二支撑杆52上。如图1所示,例如第二伸缩杆53的固定端连接在第一支撑杆51上,伸缩端连接在第二支撑杆52上。当第二伸缩杆53伸出时,推动剪式结构向外张开,以使第一踏板1向上升起,当第二伸缩杆53缩回时,拉动剪式结构向内收缩,以使第一踏板1向下降落。根据本公开的其他一些实施方式,还可以采用垂直设置的伸缩气缸直接驱动第一踏板1向上升起或向下降落。
[0048]
继续参考图1,升降结构还包括用于安装在脚踏台阶面的滑轨54,第二支撑杆52滑动连接于滑轨54,第一支撑杆51可转动地连接在脚踏台阶面上。滑轨54可以通过紧固件固定在脚踏台阶面上,随着第二伸缩杆53的伸出或缩回,第二支撑杆52可以在滑轨54内滑动,以实现剪式结构的张开或收缩。具体的,第二支撑杆52上可以设置有滑块,滑轨54构造为开口向内收缩的槽状,滑块可前后滑动地嵌入到滑轨54中,并可相对于滑轨54的长度方向滑动而不会脱出。
[0049]
如图2所示,本公开的踏步机构配置为:当升降机构处于升起位置且折叠结构处于折叠位置时,第三踏板3的上表面平齐于车辆的地板8,即在第一踏板1处于升起状态时,折叠在第一踏板1和第二踏板2上方的第三踏板3的上表面起到对脚踏台阶7区域的补偿作用,以支撑乘客的脚部。第三踏板3的上表面平齐于车辆地板8,整体上更加的美观。应当理解的是,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例如不同乘客的不同身高,适当调节第三踏板3的上表面相对于车辆地板8的位置。
[0050]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车辆还包括传感器以及控制器。传感器用于获取车辆的车门位置信息,例如车门处于开启还是关闭的状态。传感器例如可以采用位置传感器,通过感知与车门的相对位置以判断车门是处于开启还是关闭。控制器分别与传感器和上述的踏步机构连接,用于根据获取的车门位置信息控制踏步机构动作。具体的,当车门开启后,控制第一踏板1降落并且控制第二踏板2转动至低于第一踏板1的位置;当车门准备关闭时,控制第二踏板2和第三踏板3折叠至第一踏板1的上方,待车门关闭后,控制第一踏板1升起。本公开中的用于根据传感器的信号控制踏步机构的控制器可以集成在整车的ecu中,或者也可以单独设置控制器与传感器点连接,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0051]
下面结合图2至图5示例性地介绍根据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可以完整实施的车辆踏步机构控制系统。在行车的过程中,第二伸缩杆53伸出,以使升降结构升起至图2所示的位置,第三踏板3的上表面与车辆地板8平齐,以供乘客踩踏使用。当车辆停后,打开车门时,车门上的传感器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如图3所示,控制器控制第一踏板1降落至最低位置。驱动电机驱动第二齿轮42绕第一齿轮41的轴线转动,以带动第三踏板3绕第一踏板1向车身外侧转动,直至如图4所示的第二踏板2和第三踏板3垂直于地面的位置。然后第一伸缩杆43伸出,带动第二踏板2向外翻转,直至如图5所示,第一踏板1、第二踏板2以及第三踏板3展开呈z形结构,其中,第二踏板2处于水平位置,此时第一伸缩杆43达到最长状态,且第一伸缩杆43的伸缩端位于第三踏板3上的长条形滑槽31的最末端,第一伸缩杆43被锁止。乘客可以通过踩踏第二踏板1和第二踏板2上下车。当车门准备关闭时,第一伸缩杆43缩回,带动第二踏板2向内翻转至图4所示的位置,驱动电机驱动第二齿轮42绕第一齿轮41的轴线转动,以带动第三踏板3绕第一踏板1转动至图3所示位置。当车门关闭后,传感器传递信号给控制器,升降结构使第一踏板1升起至图2所示位置。
[0052]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0053]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0054]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