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池保护膜、电池组件以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09-22 20:1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电池 电子设备 组件 保护膜 公开


1.本公开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保护膜、电池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在现有的电子产品中,电池保护膜通常包括主体部和拉手,主体部将电池固定于电池仓中,拉手用于在拆卸电池时将电池提起,以将电池脱离电池仓,现有的产品中,主体部与拉手通常采用骑缝线连接,这种连接方式使得拉手与主体部不容易分离,此外拉手还更容易在骑缝线处撕裂,导致电池拆卸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保护膜、电池组件以及电子设备,当电池保护膜用于电子设备时,其能够使得拉手与主体部容易脱离,使得电池更容易拆卸。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第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池保护膜,其包括基体和胶层,所述基体包括第一表面,所述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基体还包括主体部和拉手,所述主体部设有缺口,所述拉手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缺口中,沿所述基体的横向,所述拉手包括靠近所述主体部中心的第一端,所述胶层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第一胶区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的第二胶区,所述第二胶区的粘接力大于所述第一胶区的粘接力;所述拉手设有连接突起,所述连接突起将所述拉手与所述缺口的边缘连接。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突起由所述缺口的边缘和所述拉手的边缘中的一者向另一者逐渐收窄。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拉手全部位于所述缺口中,所述拉手与所述缺口边缘间隔有预定距离,所述预定距离为0.5mm

2mm。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体还包括折边部,沿所述基体的纵向,所述主体部包括顶端和底端,所述折边部经由骑缝线连接于所述底端;所述胶层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折边部的第三胶区,所述第三胶区的粘接力大于所述第一胶区的粘接力。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折边部包括第一折边和两个第二折边,沿所述基体的横向,两个所述第二折边间隔地位于所述第一折边的两侧。
9.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基体的横向,所述主体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拉手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一部分的一侧,所述第一部分设有沿边缘凸出的凸部。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胶区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主胶区、位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主胶区和位于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三主胶区,所述第一主胶区的粘接力和所述第三主胶区的粘接力小于所述第二主胶区的粘接力。
1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第二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池组件,其包括电池和第一方面所述的电池保护膜,所述电池包括第一板面、第二板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主
体部包括沿横向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二板面对应,所述第一部分绕过所述第一侧面、延伸至第一板面,所述第三部分绕过所述第二侧面、延伸至所述第一板面,所述第一胶区将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二板面、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板面、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一板面连接;所述第二胶区连接所述拉手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板面,所述拉手远离第一端的一侧绕过所述第一侧面延伸至所述第一板面。
12.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板面上,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间隔开,所述第一部分设有向所述第二部分突出的凸部。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还包括底面以及两个过渡面,其中一个所述过渡面连接在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底面之间,另一个所述过渡面连接在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底面之间;沿基体的纵向,所述主体部包括顶端和底端,所述基体还包括经由骑缝线与所述底端连接的折边部,所述折边部包括第一折边和两个第二折边;所述胶层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折边部的第三胶区,所述第三胶区的粘接力大于所述第一胶区的粘接力;所述第一折边与所述底面相对应,两个所述第二折边绕过对应的过渡面、延伸至所述底面,所述第三胶区将所述第一折边与所述底面、两个所述第二折边与对应的过渡面连接。
1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第三方面,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壳体、固定胶以及第二方面所述的电池组件,所述壳体具有电池仓,所述电池组件安装于所述电池仓,所述第二板面面向所述电池仓,所述基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背设置的第二表面,所述固定胶连接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电池仓的内壁,所述固定胶的粘接力大于所述第一胶区的粘接力。
15.本公开的有益效果如下:在根据本公开的电池组件中,拉手与缺口的边缘通过连接突起连接,相对于通过骑缝线的连接方式而言,降低了拉手与缺口的边缘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得拉手与主体部更容易分离,使得电池更容易拆卸,提高了电池的拆卸效率。
附图说明
16.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电池组件的立体图。
17.图2是图1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18.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19.图4是图1的又一角度的立体图。
20.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
21.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电池保护膜的基体的示意图。
22.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电池保护膜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23.图8是根据本公开的电池保护膜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24.图9是图1中的电池的立体示意图。
25.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6.f电池保护膜
ꢀꢀꢀꢀꢀꢀꢀꢀꢀꢀꢀꢀꢀꢀꢀꢀꢀ
2胶层
27.1基体
ꢀꢀꢀꢀꢀꢀꢀꢀꢀꢀꢀꢀꢀꢀꢀꢀꢀꢀꢀꢀꢀꢀꢀ
21第一胶区
28.11第一表面
ꢀꢀꢀꢀꢀꢀꢀꢀꢀꢀꢀꢀꢀꢀꢀꢀꢀꢀ
211第一主胶区
29.12主体部
ꢀꢀꢀꢀꢀꢀꢀꢀꢀꢀꢀꢀꢀꢀꢀꢀꢀꢀꢀꢀ
212第二主胶区
30.121缺口
ꢀꢀꢀꢀꢀꢀꢀꢀꢀꢀꢀꢀꢀꢀꢀꢀꢀꢀꢀꢀꢀ
213第三主胶区
31.122顶端
ꢀꢀꢀꢀꢀꢀꢀꢀꢀꢀꢀꢀꢀꢀꢀꢀꢀꢀꢀꢀꢀ
214第四主胶区
32.123底端
ꢀꢀꢀꢀꢀꢀꢀꢀꢀꢀꢀꢀꢀꢀꢀꢀꢀꢀꢀꢀꢀ
215第五主胶区
33.124第一部分
ꢀꢀꢀꢀꢀꢀꢀꢀꢀꢀꢀꢀꢀꢀꢀꢀꢀ
216第六主胶区
34.p凸部
ꢀꢀꢀꢀꢀꢀꢀꢀꢀꢀꢀꢀꢀꢀꢀꢀꢀꢀꢀꢀꢀꢀꢀ
22第二胶区
35.124a第一无胶区
ꢀꢀꢀꢀꢀꢀꢀꢀꢀꢀꢀꢀꢀꢀ
23第三胶区
36.125第二部分
ꢀꢀꢀꢀꢀꢀꢀꢀꢀꢀꢀꢀꢀꢀꢀꢀꢀ
b电池
37.126第三部分
ꢀꢀꢀꢀꢀꢀꢀꢀꢀꢀꢀꢀꢀꢀꢀꢀꢀ
b1第一板面
38.126a第二无胶区
ꢀꢀꢀꢀꢀꢀꢀꢀꢀꢀꢀꢀꢀꢀ
b2第二板面
39.13拉手
ꢀꢀꢀꢀꢀꢀꢀꢀꢀꢀꢀꢀꢀꢀꢀꢀꢀꢀꢀꢀꢀꢀ
b3第一侧面
40.131连接突起
ꢀꢀꢀꢀꢀꢀꢀꢀꢀꢀꢀꢀꢀꢀꢀꢀꢀ
b4第二侧面
41.132第一端
ꢀꢀꢀꢀꢀꢀꢀꢀꢀꢀꢀꢀꢀꢀꢀꢀꢀꢀꢀ
b5底面
42.14折边部
ꢀꢀꢀꢀꢀꢀꢀꢀꢀꢀꢀꢀꢀꢀꢀꢀꢀꢀꢀꢀ
b6过渡面
43.141第一折边
ꢀꢀꢀꢀꢀꢀꢀꢀꢀꢀꢀꢀꢀꢀꢀꢀꢀ
t横向
44.142第二折边
ꢀꢀꢀꢀꢀꢀꢀꢀꢀꢀꢀꢀꢀꢀꢀꢀꢀ
l纵向
45.15第二表面
ꢀꢀꢀꢀꢀꢀꢀꢀꢀꢀꢀꢀꢀꢀꢀꢀꢀꢀ
d电池的厚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46.附图示出本公开的实施例,且将理解的是,所公开的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本公开可以以各种形式实施,因此,本文公开的具体细节不应被解释为限制,而是仅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且作为表示性的基础用于教导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以各种方式实施本公开。
47.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公差的因素,本技术提及的数值范围及数值关系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等于”是指两者的差值在
±
1%以内;“大于”用于表示两者的大小关系,两者的数值都具备
±
1%的公差;取值范围表示某个参数的取值在两个端点数值之间,且两个端点数值都具备
±
1%的公差。在本公开的说明中,除非另有说明,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说明和部件标识目的,而不能理解为相对重要性且相互存在关系。
48.根据本公开的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和相机等。
49.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固定胶以及电池组件。
50.如图1至图5所示,电池组件包括电池b和电池保护膜f,电池保护膜f包裹在电池b的外侧。
51.在一实施例中,电池b为软包电池,电池b包括电极组件和包装袋,电极组件封装在包装袋内。电极组件包括正极片、负极片以及将正极片和负极片隔开的隔膜,正极片、隔膜及负极片可卷绕成型或层叠成型。包装袋可由铝塑膜、钢塑膜或铜塑膜等制成。
52.如图9所示,电池b包括第一板面b1、第二板面b2、第一侧面b3、第二侧面b4、底面b5以及两个过渡面b6。第一板面b1和第二板面b2 沿电池b的厚度方向d相背设置。第一侧面b3和第二侧面b4沿垂直于电池b的厚度方向d相背设置并连接于第一板面b1和第二板面b2之间。底面b5在电池b的厚度方向d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板面b1和第二板面b2。其中一个过渡面b6连接在第一侧面b3与底面b5之间,另一个过渡面b6连接在第二侧面b4与底面b5之间。
53.电池保护膜f包括基体1和胶层2。参照图6和图7,基体1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5,第一表面11面向电池b,第二表面15面向电子设备的壳体的电池仓。胶层2设置在第一表面11上。基体1的材质可以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 材料。基体1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当然不限于此,基体1也可以选用其他的塑料材料。
54.如图6所示,基体1包括主体部12和拉手13。
55.沿基体1的横向t,主体部1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124、第二部分125和第三部分126。第二部分125与电池b的第二板面b2对应,第一部分124绕过第一侧面b3、延伸至第一板面b1,第三部分126绕过第二侧面b4、延伸至第一板面b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24设有沿边缘凸出的凸部p。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一板面b1上,第一部分124与第二部分125间隔开,第一部分124设有向第二部分125突出的凸部p。当用户需要取出电池b时,可先通过提拉凸部p,使得第一部分124与拉手 13在下文所述的连接突起131处断开,并使得第一部分124与电池b的第一板面b1脱离,凸部p的设置使得用户更容易提拉第一部分124,提高了拆卸电池b的效率。
56.主体部12设有缺口121。在一实施例中,缺口121位于主体部12的内部,且沿垂直于第一表面11的方向贯通主体部12。在一实施例中,沿基体1的横向t,缺口121设置在第一部分124与第二部分125之间。
57.如图7所示,胶层2包括设置在主体部12的第一胶区21。第一胶区 21将第二部分125与第二板面b2、第一部分124与第一板面b1、第三部分126与第一板面b1连接。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胶区21包括第一主胶区211、第二主胶区212和第三主胶区213。第一主胶区211设置在第一部分124,第一主胶区211连接第一部分124与第一板面b1。第二主胶区212设置在第二部分125,第二主胶区212连接第二部分125 与第二板面b2。第三主胶区213设置在第三部分126,第三主胶区213 连接第三部分126与第一板面b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24靠近第二部分125的一侧还设有第一无胶区124a,第一无胶区124a是指未设置胶的区域,第一无胶区124a与电池b的第一侧面b3相对应。在一实施例中,第三部分126靠近第二部分125的一侧设有第二无胶区126a,第二无胶区126a与电池b的第二侧面b4相对应。如果电池b的第一侧面b3与电池保护膜f之间设置胶区,则用户在提拉下文所述的拉手13 来拉起电池b时,很容易将电池保护膜f与电池b一起拉起或者由于剪切力的作用导致电池b变形,而第一无胶区124a的设置避免了在提起拉手13时、电池b与电池保护膜f难脱离的现象,提高了电池b的拆卸效率。
58.第一主胶区211和第三主胶区213的粘接力小于第二主胶区212的粘接力,优选地,第一主胶区211与第三主胶区213的粘接力相同。第二主胶区212的粘接力相对第一主胶区211和第三主胶区213的粘接力大,能够保证电池保护膜f与电池b之间的固定,防止由于胶的粘接力不足导致电池b晃动,使得电池b经由电池保护膜f牢固地固定于电池仓中。在拆卸电池b时,用户可以先掀起第一部分124和第三部分126,而第一主胶区211和第三主胶区213的粘接力相对较小,能够使得第一部分124 和第三部分126更容易掀起。
59.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胶区21还包括第四主胶区214。第四主胶区214设置于第二部分125的靠近第一部分124的一侧且位于第一无胶区124a与第二主胶区212之间,第四主胶区214的粘接力小于第二主胶区212的粘接力,当用户拉起拉手13并抬起电池b
时,能够使得电池保护膜f的第二部分122在第四主胶区214的位置更容易与电池b 分离。在一实施例中,第四主胶区214的粘接力等于第一主胶区211的粘接力。
60.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胶区21还包括设置于第二部分215上的第五主胶区215和第六主胶区216,第五主胶区215邻近第二无胶区126a,第六主胶区216位于第五主胶区215与第二主胶区212之间,第五主胶区5 的粘接力等于第二主胶区212的粘接力,第六主胶区216的粘接力小于第二主胶区212的粘接力,粘接力较小的第六主胶区216设置在粘接力强的第二主胶区212和第五主胶区5之间,既能够降低电池b与电池保护膜f 的分离难度,又能够保证电池保护膜f与电池b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了电池b在拆卸过程中由于过大的粘接力导致的变形。
61.在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部分124在凸部p处设置为无胶区,第一主胶区211分布在除凸部p之外的区域,无胶区的设置使得凸部p 与第一板面b1之间无粘接力,降低了提拉凸部p的难度,便于用户经由凸部p来提拉第一部分124,提高了拆卸电池b的效率。
6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主胶区211至第六胶区216均由点状胶分布形成,点状胶的密度以及各点胶的直径可根据对应的胶区的粘接力需求进行设计,在此不再具体说明。
63.拉手13至少部分设置于缺口121中。在一实施例中,拉手13全部位于缺口121中,且拉手13与缺口121边缘间隔有预定距离,预定距离为 0.5mm

2mm。预定距离的设置使得在拉动拉手13来提起电池b时不会带起电池保护膜f。
64.拉手13设有连接突起131,连接突起131将拉手13与缺口121的边缘连接。沿基体1的横向t,拉手13包括靠近主体部12中心的第一端132。
65.胶层2还包括设置在拉手13的第一端132的第二胶区22,第二胶区 22连接拉手13的第一端132与第二板面b2。拉手13远离第一端132的一侧绕过第一侧面b3延伸至第一板面b1。第二胶区22的粘接力大于第一胶区21的粘接力,能够保证用户在提拉拉手13时,拉手13能够带动电池b脱离电池保护膜f,从而将电池b取出。在一实施例中,拉手13 的除第一端132之外的区域为无胶区,无胶区的设计使得拉手13更容易被拉起。
66.在根据本公开的电池组件中,拉手13与缺口121的边缘通过连接突起131连接,相对于通过骑缝线的连接方式而言,降低了拉手13与缺口 121的边缘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得拉手13与主体部12更容易分离,使得电池b更容易拆卸,提高了电池b的拆卸效率。
67.在一实施例中,连接突起131由缺口121的边缘和拉手13的边缘中的一者向另一者逐渐收窄。即,如图6所示,连接突起131由缺口121的边缘向拉手13的边缘逐渐收窄;或者如图7所示,连接突起131由拉手 13的边缘向缺口121的边缘逐渐收窄,这一设计进一步降低了连接突起 131在窄边一侧的连接强度,从而在拉起拉手13或拉起第一部分124时拉手13与第一部分124更容易分离。在一实施例中,连接突起131为梯形形状。
68.在一实施例中,连接突起131设置为多个,沿基体1的纵向l,拉手 13的两侧边缘均设有至少一个连接突起131。在一实施例中,连接突起 131设置为两个,两个连接突起131分别位于拉手13的两侧边缘。在一实施例中,连接突起131设置于拉手13的与第一板面b1对应的一侧,从而使得拉手13的远离第一端132的一侧不容易翘起。
69.在一实施例中,基体1还包括折边部14,沿基体1的纵向l,主体部 12包括顶端122和底端123,折边部14经由骑缝线连接于底端123。在一实施例中,折边部14包括第一折边141和两个第二折边142,沿基体1 的横向t,两个第二折边142间隔地位于第一折边141的两
侧。具体地,第一折边141与底面b5相对应,两个第二折边142绕过对应的过渡面b6、延伸至底面b5。
70.胶层2还包括设置于折边部14的第三胶区23,第三胶区23将第一折边141与底面b5、两个第二折边142与对应的过渡面b6连接,第三胶区23的粘接力大于第一胶区21的粘接力。在一实施例中,第三胶区23 的粘接力等于第二胶区22的粘接力。当用户提拉把手13时,由于第三胶区23的粘接力大于第一胶区21的粘接力,在剪切力的作用下,折边部 14会沿骑缝线与主体部12断开而保留在电池b上,从而,拉手13带动电池b和折边部14一起脱离电池仓。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电池b的包装袋为铝塑膜、钢塑膜或铜塑膜中的一种,具有导电性,在安装在电池仓时需要电池b的包装袋与电池仓绝缘,而本公开的电池保护膜f经由绝缘材料制成,电池保护膜f的折边部14的设计,相比于现有的未设置折边部的电池保护膜而言,省略了在电池b的底面b5包裹绝缘胶纸,保证了电池b的底面b5与电池仓之间的绝缘;且折边部14经由骑缝线与主体部12连接,降低了电池b由于设置折边部14引起的拆卸困难的问题。
71.电池组件安装于电池仓,第二板面b2面向电池仓,上述的固定胶连接第二表面15与电池仓的内壁,固定胶的粘接力大于第一胶层21的粘接力,使得在插卸电池b时、电池保护膜f的主体部12留存在电池仓内。
72.以下将结合附图对电池b的拆卸过程进行说明。
73.参照图1,用户需先拆下电子设备的后盖,使得电池仓(未示出)露出,其中,电池b的第一板面b1朝外,电池保护膜f的拉手13露出;然后提起拉手13,使得拉手13与第一部分124的连接突起131断开;之后通过凸部p掀起第一部分124,使得第一部分124与电池b的第一板面 b1脱离;之后掀起第三部分126,使得第三部分126与电池b脱离;然后提拉拉手13将电池b首先与第四主胶区214分离,然后用户抓紧拉手 13继续提拉电池b,使得电池b依次与第二主胶区212、第六主胶区216、第五主胶区215分离,最终取出电池b。
74.上面详细的说明描述多个示范性实施例,但本文不意欲限制到明确公开的组合。因此,除非另有说明,本文所公开的各种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而形成出于简明目的而未示出的多个另外组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