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环抱接轨站的重载铁路专用线装车站平面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08-31 17:3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铁路 专用线 重载 环抱 接轨
一种环抱接轨站的重载铁路专用线装车站平面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铁路专用线设计与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环抱接轨站的重载铁路专用线装车站平面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近几年,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高综合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等,我国有关部门、地方和企业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推动以铁路为骨干的多式联运发展,大力发展铁路专用线,打通铁路“最后一公里”。

目前,国内铁路专用线工业站常规布置形式,不能充分满足建设单位的迫切需求,主要表现为:建设场地不能满足日趋增长的运量需求、装卸机械作业效率不能充分发挥等。这就使得部分企业发展规划受限,铁路专用线投资回收期较长,甚至亏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发明提供了一种环抱接轨站的重载铁路专用线装车站平面布置结构,针对大宗货品单一运输去向,其作业效率高,股道配置少,征地面积小,对接轨站影响小,更能较好的适应于山区狭长沟谷地形。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环抱接轨站的重载铁路专用线装车站平面布置结构,包括接轨站、专用线;其中,所述接轨站包括既有到发线;所述专用线包括依次连接的专用线起点、空车到达场、环形装车线、重车出发场、专用线终点;空车方向所述既有到发线外侧设有新建到发线;所述专用线与空车方向的所述既有到发线或新建到发线接轨处为所述专用线起点;所述专用线与重车方向的所述既有到发线接轨处为所述专用线终点;所述空车到达场与重车出发场纵列式布置;所述专用线环抱所述接轨站。

作为优选,所述专用线通过空车到达端与既有站接轨结构于所述接轨站空车方向末端咽喉区与所述新建到发线接轨贯通;所述专用线通过重车出发端与既有站接轨结构于所述接轨站重车方向末端咽喉区与所述既有到发线接轨贯通。

作为优选,所述空车到达端与既有站接轨结构于所述接轨站空车方向末端咽喉区接轨处设置有一条安全线;所述重车出发端与既有站接轨结构于所述接轨站重车方向末端咽喉区接轨处设置有一条安全线。

作为优选,所述空车到达场末端设置有机待线;所述重车出发场末端设置有机待线。

作为优选,所述专用线与既有铁路正线交叉位置处为立体交叉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立体交叉结构为所述专用线以桥梁形式下穿既有铁路桥或以顶进涵洞形式下穿既有路基。

作为优选,所述既有到发线或新建到发线的有效长度均不小于1700m;所述环形装车线末端设置有快装定量系统,检斤设备设置于所述快装定量系统之后。

作为优选,所述环形装车线曲线半径为不小于250m;所述环形装车线数量与所述快装定量系统设备选型和数量相匹配。

作为优选,所述环形装车线有效长度不小于所述既有到发线或新建到发线的有效长度或装车单元的车列长度;所述环形装车线为双线及以上时,所述双线采用同心圆布置,且所述环形装车线两端设置渡线。

作为优选,所述空车到达场设置到达线的数量应与车站工作量相匹配,并留有一定的余量,以应对空车集中到达的情况发生。

作为优选,所述重车出发场设置出发线的数量应与车站工作量相匹配,同时还应考虑装车作业过程中占压出发线,以及列车等待出发时间过长等因素。

作为优选,所述机务折返所设置于所述空车到达场和重车出发场之间,通过机走线与所述空车到达场和所述重车出发场连通。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环抱接轨站的重载铁路专用线装车站平面布置结构,针对大宗货品单一运输去向,其作业效率高,股道配置少,征地面积小,对接轨站影响小,更能较好的适应于山区狭长沟谷地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用线不利用接轨站到发线接发列车,仅利用空车到达方向一条指定的到发线走行,对接轨站改建小,对接轨站原有运输组织影响小;本发明专用线无区间正线,无疏解线,工程内容只有装车站一座,最大程度降低专用线长度;本发明车站作业组织方便,可直接利用装车站到发场接发车,且走行距离短,对既有铁路通过能力影响较小;本发明专用线环抱接轨站布置,站间联系便利,且可有效减少工程新征用地数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环抱接轨站的重载铁路专用线装车站平面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环抱接轨站的重载铁路专用线装车站平面布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接轨站;2.专用到发线;3.空车到达端与既有站接轨结构;4.立体交叉结构;5.空车到达场;6.环形装车线;7.快装定量系统;8.重车出发场;9.重车出发端与既有站接轨结构;10.机务折返所;11.既有铁路正线。12.既有到发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环抱接轨站的重载铁路专用线装车站平面布置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接轨站1、专用线;其中,所述接轨站1包括既有到发线12;所述专用线包括依次连接的专用线起点、空车到达场5、环形装车线6、重车出发场8、专用线终点;空车方向所述既有到发线12外侧设有新建到发线2。所述新建到发线2供专用线到达列车走行和临时停留,可减少对既有车站运输组织影响;当既有到发线12能力有一定的余量时,专用线到达列车也可利用接轨站1的既有到发线12作业。

接轨站1为双线电气化重载铁路上的一座车站,空车方向(下行方向)为方向b,重车方向(上行方向)为方向a,既有到发线12和新建到发线2的有效长度不小于1700m。

所述空车到达场5和重车出发场8与接轨站1技术标准相匹配,受地形条件限制时可设置于曲线上,曲线半径一般不小于400m,且不应设置于反向曲线上,纵坡不大于1‰。

所述专用线与空车方向的所述既有到发线12或新建到发线2接轨处为所述专用线起点;所述专用线与重车方向的所述既有到发线12接轨处为所述专用线终点;所述空车到达场5与重车出发场8纵列式布置;所述专用线环抱所述接轨站1。

所述专用线通过空车到达端与既有站接轨结构3于所述接轨站1空车方向末端咽喉区与所述新建到发线2接轨贯通;所述专用线通过重车出发端与既有站接轨结构9于所述接轨站1重车方向末端咽喉区与所述既有到发线12接轨贯通。

所述空车到达端与既有站接轨结构3于所述接轨站1空车方向末端咽喉区接轨处设置有一条安全线;所述重车出发端与既有站接轨结构9于所述接轨站1重车方向末端咽喉区接轨处设置有一条安全线。

所述空车到达场5末端设置有机待线,供机车调头,空车到达场5采用60kg/m,9#道岔;所述重车出发场8末端设置有机待线,供机车调头;重车出发场8紧邻既有铁路布置,以减少夹心地,重车出发场8采用60kg/m,12#道岔。

所述专用线与既有铁路正线11交叉位置处为立体交叉结构4。所述立体交叉结构4为所述专用线以桥梁形式下穿既有铁路桥或以顶进涵洞形式下穿既有路基。

所述环形装车线6末端设置有快装定量系统7,检斤设备设置于所述快装定量系统7之后。所述环形装车线6曲线半径为不小于250m;所述环形装车线6数量与所述快装定量系统7设备选型和数量相匹配;所述环形装车线6有效长度不小于所述既有到发线12或新建到发线2的有效长度或装车单元的车列长度;所述环形装车线6为双线及以上时,所述双线采用同心圆布置,同心圆满足本线技术条件下的曲线加宽值;且所述环形装车线6两端设置交叉渡线,实现环形装车线6灵活使用。

装车站作业流程为:整列空车自a方向接入,利用接轨站1专用到发线2走行,接入空车到达场5,列检并检查是否存在坏车,摘本务机,换挂内燃调机,牵引空车车列至环形装车线6,通过快装定量系统7,完成装车及检斤作业,停至重车出发场8,挂本务机、列检,向a方向发车。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环抱接轨站的重载铁路专用线装车站平面布置结构,如图2所示,如图1所示,包括接轨站1、专用线;其中,所述接轨站1包括既有到发线12;所述专用线包括依次连接的专用线起点、空车到达场5、环形装车线6、重车出发场8、专用线终点;空车方向所述既有到发线12外侧设有新建到发线2。所述新建到发线2供专用线到达列车走行和临时停留,可减少对既有车站运输组织影响;当既有到发线12能力有一定的余量时,专用线到达列车也可利用接轨站1的既有到发线12作业。

接轨站1为重载铁路上的一座中间站,该重载铁路组织开行万吨列车和两万吨列车,且两万吨列车占比将逐年增加。空车方向(下行方向)为方向b,重车方向(上行方向)为方向a,所述既有到发线12或新建到发线2有效长度不小于1700m,可接发万吨列车。专用线于接轨站1接轨,组织开行两万吨列车,利用该重载铁路运输通道输送至港口,实现煤炭下水。

所述专用线与空车方向的所述既有到发线12或新建到发线2接轨处为所述专用线起点;所述专用线与重车方向的所述既有到发线12接轨处为所述专用线终点;所述空车到达场5与重车出发场8纵列式布置;所述专用线环抱所述接轨站1。

所述专用线通过空车到达端与既有站接轨结构3于所述接轨站1空车方向末端咽喉区与所述新建到发线2接轨贯通;所述专用线通过重车出发端与既有站接轨结构9于所述接轨站1重车方向末端咽喉区与所述既有到发线12接轨贯通。

所述空车到达端与既有站接轨结构3于所述接轨站1空车方向末端咽喉区接轨处设置有一条安全线;所述重车出发端与既有站接轨结构9于所述接轨站1重车方向末端咽喉区接轨处设置有一条安全线。

所述空车到达场5末端设置有机待线,供机车调头,空车到达场5采用60kg/m,9#道岔;所述重车出发场8末端设置有机待线,供机车调头;重车出发场8紧邻既有铁路布置,以减少夹心地,重车出发场8采用60kg/m,12#道岔。

所述专用线与既有铁路正线11交叉位置处为立体交叉结构4。所述立体交叉结构4为所述专用线以桥梁形式下穿既有铁路桥或以顶进涵洞形式下穿既有路基。

所述环形装车线6末端设置有快装定量系统7,检斤设备设置于所述快装定量系统7之后。所述环形装车线6曲线半径为不小于250m;所述环形装车线6数量与所述快装定量系统7设备选型和数量相匹配;所述环形装车线6有效长度不小于所述既有到发线12或新建到发线2的有效长度或装车单元的车列长度;所述环形装车线6为双线及以上时,所述双线采用同心圆布置,同心圆满足本线技术条件下的曲线加宽值;且所述环形装车线6两端设置交叉渡线,实现环形装车线6灵活使用。

所述空车到达场5设置四条到达线,其中两条所述到达线具备两万吨列车接车条件,另外两条所述到达线具备万吨列车接发条件;所述环形装车线设置为两条股道,所述环形装车线有效长度满足万吨列车停留条件。快装定量系统7采用万吨单元进行装车。

所述重车出发场8设置有出发线,所述出发线具备两万吨列车发车和分解组合条件;所述重车出发场8中部设置腰岔,可实现万吨列车组合成两万吨列车。

所述重车出发场8腰岔后设置有两套快装定量系统7,可进一步提升该平面布置方案的装车能力,年装车量可达5000万吨;机务折返所10设置于所述空车到达场5和重车出发场8之间,通过机走线与所述空车到达场5和所述重车出发场8连通。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环抱接轨站的重载铁路专用线装车站平面布置结构,针对大宗货品单一运输去向,其作业效率高,股道配置少,征地面积小,对接轨站影响小,更能较好的适应于山区狭长沟谷地形。本实施例中专用线不利用接轨站到发线接发列车,仅利用空车到达方向一条指定的到发线走行,对接轨站改建小,对接轨站原有运输组织影响小;专用线无区间正线,无疏解线,工程内容只有装车站一座,最大程度降低专用线长度;车站作业组织方便,可直接利用装车站到发场接发车,且走行距离短,对既有铁路通过能力影响较小;专用线环抱接轨站布置,站间联系便利,且可有效减少工程新征用地数量。

以上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范围。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凡利用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或者对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实施例的专利涵盖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