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送风系统及多层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1-05-28 14:4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轨道 车辆 送风 多层 申请
送风系统及多层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轨道车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送风系统及多层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空调送风系统是保证车内舒适性的重要部件。对于多层车而言,由于多层车一般有上、中、下层三个区域,因此其送风系统布局相对单层车更为复杂,风量匹配更是主要克服的难题。

相关技术中,为实现风量的匹配,通常在送风系统中设置电动风门装置。具体地,电动风门装置包括:伺服电机、连杆机构及风门,伺服电机能够通过连杆机构带动风门在一定角度内转动,从而控制风门不同的开闭程度,进而调整风量分配的比例。然而,电动风门装置的结构较复杂,出现故障的概率较大,增加了多层车的生产成本及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送风系统及多层轨道车辆,用于克服相关技术中由于电动风门装置的结构较复杂和故障率高增加了多层车的生产成本和维护成本的问题。

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送风系统,用于多层轨道车辆,包括:

空调机组;

风道主体,具有对应于不同区域的多个风道;

调节风板,设置于所述风道中,所述调节风板具有至少一个长孔,所述长孔用于供气体通过。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调节风板具有板状主体,所述板状主体的部分区域设置有过风口,所述板状主体的部分区域设置有多个长孔。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多个长孔平行设置。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多个长孔均匀分布。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风道主体具有上层风道、中层风道及下层风道;所述上层风道、中层风道及下层风道中有至少部分设置有所述调节风板。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层风道、中层风道及下层风道分别具有客室出风口,所述客室出风口具有顶部出风口及窗口出风口。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顶部出风口为跑道型出风口。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顶部出风口处设置有至少一个隔板,所述隔板沿预设方向延伸,用于引导气体沿预设方向流动。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窗口出风口包括多个均匀分布的圆孔。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空调机组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空调机组分别用于独立送风。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风道主体的上层风道、中层风道及下层风道分别具有静压腔,所述静压腔内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用于将所述静压腔内的气体导向客室内。

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层轨道车辆,包括:车体及如前述任一项所述的送风系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送风系统及多层轨道车辆,通过在上层风道、中层风道及下层风道中至少部分风道处设置具有长孔的调节风板,长孔可供气体通过,这就利于通过调整调节风板的长孔数量和尺寸等来调节从调节风板处通过的风量,从而适配不同区域的风量需求。本实施例中的调节风板的结构简单,出现机械故障的概率较低,且避免了电气故障,同时省去了控制伺服电机的控制逻辑,利于节约生产成本和维护成本,并且利于满足不同区域的风量需求。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相关技术中电动风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多层轨道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多层轨道车辆调节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多层轨道车辆客室出风口(上层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多层轨道车辆客室出风口(中下层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多层轨道车辆顶部出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多层轨道车辆窗口出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多层轨道车辆上层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多层轨道车辆中下层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多层轨道车辆静压腔及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空调机组;

21-上层风道;22-中层风道;23-下层风道;24-过渡管道;25-顶部出风口;25a-隔板;26-窗口出风口;26a-圆孔;27-主管路;28-支管路;29-静压腔;

3-调节风板;31-板状主体;32-过风口;33-长孔;

5-车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相关技术中,为实现风量的匹配,通常在送风系统中设置电动风门装置,如图1所示。具体地,电动风门装置包括:伺服电机02、连杆机构03及风门01,伺服电机02能够通过连杆机构03带动风门01在一定角度内转动,从而控制风门01不同的开闭程度,进而调整风量分配的比例。图1中,两个侧腔风门关闭使得侧腔出口05关闭;中间腔风门打开,使得中间腔出口04打开。可通过调整侧腔风门打开的角度来适配不同的风量分配需求。

然而,电动风门装置的结构较复杂,导致多层车的成本较高;并且,电动风门装置容易出现机械故障及电气故障,还增加了多层车的维护成本。

为克服上述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送风系统及多层轨道车辆,通过在上层风道、中层风道及下层风道中至少部分风道处设置具有长孔的调节风板,长孔可供气体通过,这就利于通过调整调节风板的长孔数量和尺寸等来调节从调节风板处通过的风量,从而适配不同区域的风量需求。本实施例中的调节风板的结构简单,出现机械故障的概率较低,且避免了电气故障,同时省去了控制伺服电机的控制逻辑,利于节约生产成本和维护成本,并且利于满足不同区域的风量需求。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的送风系统及多层轨道车辆的结构进行举例说明。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层轨道车辆,包括车体5及送风系统。送风系统安装至车体5。其中,沿上下方向也即车体5高度方向,车体5内具有上中下层三个区域。沿车体5纵向,具有两个端部区域及位于两个端部区域之间的上层和下层区域,端部区域为单层区域,端部区域的顶端设置有空调机组1。

其中,送风系统包括:空调机组1、风道主体、调节风板3。空调机组1安装于车体5端部区域的顶端。风道主体用于将空调机组1与客室连通,将空调机组1输出的气体引导至客室内。由于车体5内具有上中下三层,相应地,风道主体具有多个风道,多个风道分别为上层风道21、中层风道22及下层风道23。

如图3所示,风道中可设置有调节风板3,调节风板3可用于调节通过的风量。调节风板3可设置于风道的入口处,当然,调节风板3也可设置在风道的其它位置,只要能够实现调节风量的目的即可。

上层风道21、中层风道22及下层风道23中的至少部分风道设置有调节风板3。也就是说,上层风道21、中层风道22及下层风道23中分别设置有调节风板3;或者,上层风道21、中层风道22及下层风道23中的部分风道设置有调节风板3。例如,上层风道21和中层风道22分别设置有调节风板3。又例如,上层风道21及下层风道23分别设置有调节风板3。

调节风板3具有至少一个长孔33,长孔33用于供气体通过。其中,长孔33的数量和宽度等可根据其对应的区域的风量需求来设置。

当调节风板3所在的风道对应的区域所需风量较大时,在长孔33宽度不变的条件下,可通过增加长孔33的数量,来增大调节风板3处的风量;或通过增大长孔33的宽度,来增大调节风板3处的风量。

当调节风板3所在的风道对应的区域所需风量较小时,在长孔33宽度不变的条件下,可通过减少长孔33的数量,来减小调节风板3处的风量;或通过减小长孔33的宽度,来减小调节风板3处的风量。

另外,调节风板3设有多个长孔33时,多个长孔33的尺寸可相同或不同。例如,部分长孔33的长度小于另一部分长孔33;又例如,部分长孔33的宽度小于另一部分。

本实施例中对于调节风板3的长孔33数量及尺寸并不做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在具体实现时,根据定员分布、车辆空间等确定各区域的风量需求,以使各区域的舒适性满足设计需求;根据风量需求设置相应调节风板3的长孔33数量、尺寸等参数,使得每个区域风量能够达到理论值。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的多层轨道车辆,通过在上层风道21、中层风道22及下层风道23中至少部分风道处设置具有长孔33的调节风板3,长孔33可供气体通过,这就利于通过调整调节风板3的长孔33数量和尺寸等来调节从调节风板3处通过的风量,从而适配不同区域的风量需求。本实施例中的调节风板3的结构简单,出现机械故障的概率较低,且避免了电气故障,同时省去了控制伺服电机的控制逻辑,利于节约生产成本和维护成本,并且利于满足不同区域的风量需求。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调节风板3具有板状主体31,板状主体31连接于风道的侧壁。板状主体31可通过螺接、焊接、粘接等常见的连接方式连基于风道的侧壁。

板状主体31的部分区域设置有过风口32,板状主体31的部分区域设置有多个长孔33。风道用于安装调节风板3的位置为安装位,板状主体31的形状可与风道安装位处的形状相适配。例如,安装位处的形状为多边形时,板状主体31的形状也为多边形。

可选地,多个长孔33平行设置。多个长孔33沿其长度方向平行且间隔分布,以利于整车流场的均匀性。

可选地,多个长孔33均匀分布,以利于整车流场的均匀性。例如,多个长孔33之间的间距可以相等。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4所示,上层风道21、中层风道22及下层风道23分别具有客室出风口,客室出风口具有顶部出风口25及窗口出风口26。其中,80%的送风经过顶部出风口25送出,20%的送风由窗户出风口26送出,出风口利于整车流场的均匀性。

如图4及图5所示,各风道分别具有主管路27、静压腔29、支管路28、顶部出风口25及窗口出风口26;其中,主管路27通过支管路28为窗口出风口26送风;主管路27通过静压腔29为顶部出风口25送风。

可选地,顶部出风口25为跑道型出风口。例如,如图6所示,顶部出风口25处设置有至少一个隔板25a,隔板25a沿预设方向延伸,用于引导气体沿预设方向流动。

顶部出风口25处设置有多个沿车体5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隔板25a,相邻的隔板25a之间形成一通道,该通道用于引导气体流向。示例性地,顶部出风口25处设置有多个隔板25a,使得顶部出风口25处形成多个通道,以利于整车流场的均匀性。

本示例中,通过将顶部出风口设置为跑道型出风口,利于确保隔板的连接可靠性,减小隔板的变形,且使得内部结构不易露出,利于顶部出风口的整体性及美观性。

可选地,如图7所示,窗口出风口26包括多个均匀分布的圆孔26a。具体地,窗口出风口26处包括多个均匀分布的窗口子出风口,窗口子出风口为圆孔26a。多个圆孔26a可呈矩阵分布。窗口出风口26可设置于窗户的上侧面;以沿车体5纵向为列,则上侧面可设置有多列圆孔26a,每相邻两列的圆孔26a之间的距离相等;同一列内的圆孔26a之间的间距可相等。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空调机组1为两个,且两个空调机组1分别用于独立送风。如此,在其中一个空调机组1出现故障时,另一空调机组1能够正常工作,以利于确保客室内的舒适性。

其中,以车体5横向为左右方向。如图2及图8所示,上层区域对应的通风管道也即上层通风管道也分别设置于车体5的左右两侧,其中,左侧的上层通风管道连接于其中一空调机组1,右侧的上层通风管道连接于另一空调机组1。如图2及图9所示,车体5的端部区域分布设置有至少两个对应中层的通风管道,该通风管道分别位于左右两侧,位于同一端部的中层的通风管道连接于同一空调机组1。如图2及图9所示,下层区域对应的通风管道也即下层通风管道也分别设置于车体5的左右两侧,其中,左侧的下层通风管道通过过渡管道24连接于其中一空调机组1,右侧的下层通风管道通过过渡管道24连接于另一空调机组1。

两个空调机组1分别设置于两个端部区域。如图2、图8及图9所示,两个空调机组1分别为位于中间层a端的空调机组a-end、位于中间层b端的空调机组b-end;空调机组a-end为中间层a端、a端右侧电气柜、上层左侧、下层右侧和a端楼梯下方区域送风;空调机组b-end为中间层b端、b端两侧电气柜、上层右侧、下层左侧送风。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9所示,风道主体的上层风道21、中层风道22及下层风道23分别具有静压腔29,如图10所示,静压腔29内设置有导流板4,导流板4用于将静压腔29内的气体导向客室内,调节每层风量的均匀性。其中,导流板4相对于调节风板3更为靠近出风口。静压腔29设置有过风窗口,过风窗口处设置有导流板4;导流板4的形状于过风窗口的形状相适配。

在一些示例中,可根据各区域的风量需求,也即根据风量的分配情况,确定好各导流板4的打开角度,从而按照确定好的打开角度安装导流板4。

在上述各示例中,形成风道主体的通风管道的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在保持风量的条件下,尽量缩小风道尺寸,结构简单而阻力小。

通风管道的阻力包括摩擦阻力(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摩擦阻力是由于空气本身的粘滞性及其与管壁间的摩擦而产生的阻力,一般与风道断面积、周长、空气流速、风道长度和摩擦阻力系数有关。

通风管道应尽量避免突然扩大和缩小,以免产生涡流,增大局部阻力。当空气流经通风管道的管件如弯头、三通、渐扩管等以及其它设备时,由于流向和流速的变化,气流的分流和合流都会造成能量损失,这种发生在局部地点的损失称为局部阻力,局部阻力在通风系统中占较大的比重。在设计中应尽量采用圆滑导流的方式,降低风道局部阻力。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送风系统,其具体结构、功能及实现过程可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或相似,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另外,本实施例的送风系统不仅适用于多层轨道列车,还可适用于单层车,其具体实现方式可与前述实施例相似。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高度”、“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