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车身背门框架的制作方法

2021-09-25 12:1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车身 门框 结构 汽车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身背门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左侧d柱总成(1)、右侧d柱总成(2)、顶盖后横梁总成(3)、后围总成(4)、加强件(5)和后围板支撑板(8);所述左侧d柱总成(1)、顶盖后横梁总成(3)、右侧d柱总成(2)及后围总成(4)依次首尾连接形成闭合的口字形框架;所述加强件(5)分别设于所述左侧d柱总成(1)以及所述右侧d柱总成(2)的上拐角内腔;所述后围板支撑板(8)设于所述后围总成(4)两端的下拐角内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背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d柱总成(1)以及所述右侧d柱总成(2)的上拐角处均设有卡接孔(6),所述加强件(5)对应位置处设有与所述卡接孔(6)形成卡接的卡接点(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背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d柱总成(1)由d柱内板(11)及d柱外板(12)叠合连接组成,所述卡接孔(6)设于所述d柱外板(12)的上拐角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背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外板(12)的上拐角处设有d柱上加强板(13),所述卡接孔(6)设于所述d柱上加强板(13)上。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背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5)为发泡加强件。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背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5)泡发后通过胶粘形式填充在所述左侧d柱总成(1)的上拐角区域。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背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围总成(4)包括后围内板(41)、后围外板(42)、后围侧连接板(43) 和后围侧封板(44);所述后围侧连接板(43)分别设于所述后围内板(41)的两端,所述后围侧封板(44)分别设于所述后围外板(42)的两端;所述后围内板(41)与所述后围外板(42)叠合连接形成所述后围总成(4)的本体,所述后围侧连接板(43)与所述后围侧封板(44)叠合连接形成所述后围总成(4)两端的下拐角。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背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围板支撑板(8)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后围侧连接板(43)及所述后围侧封板(44)连接,使所述后围板支撑板(8)与所述后围外板(42)的轴向成70
°
-130
°
夹角。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背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围板支撑板(8)的上侧边、下侧边及靠近所述后围侧连接板(43)的侧边设有焊接配合面与所述后围侧连接板(43)配合连接;所述后围板支撑板(8)靠近所述后围侧封板(44)的侧边设有结构胶配合面与所述后围侧封板(44)配合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背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围侧连接板(43)通过烧焊与所述d柱内板(11)的底部连接,烧焊的焊点位于所述后围侧连接板(43)与所述d柱内板(11)的夹层之间。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结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车身背门框架,包括依次首尾连接形成闭合的口字形框架的左侧D柱总成、顶盖后横梁总成、右侧D柱总成及后围总成,以及加强件和后围板支撑板;加强件分别设于左侧D柱总成以及右侧D柱总成的上拐角内腔,后围板支撑板设于后围总成两端的下拐角内腔。本实用新型的车身背门框架在两侧D柱总成的上拐角内腔处设置加强件,并在后围总成两端的下拐角内腔处设置后围板支撑板,改进了上拐角以及下拐角处的腔体结构,有效提升该区域承受弯扭载荷能力,进而有助于提升整个车身背门框架的车身扭转刚度及模态性能。及模态性能。及模态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叶宝文 吴纯福 耿富荣 邓荣添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23
技术公布日:2021/9/24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