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1:4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光学 元件 驱动 机构 运动


1.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更具体地来说,本发明尤其涉及一种驱动光学元件运动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许多电子装置(例如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都配有镜头模块而具有照相或录影的功能。这些电子装置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并朝着便利和轻薄化的设计方向进行发展,以提供使用者更多的选择。
3.然而,前述镜头模块在组装时可能会因为组装失误或公差而产生缝隙,使得异物得以入侵,进而造成镜头或其他内部元件的磨损,亦可能导致镜头驱动模块无法使用。因此,如何解决前述问题始成一重要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公知的问题点,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用以连接一光学元件。前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固定部和一第一接着元件。固定部包括一第一元件和一第二元件,其中第一元件经由第一接着元件固定地连接第二元件。
5.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前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活动部和一驱动组件。活动部用以连接光学元件,且驱动组件用以驱动活动部相对于固定部运动。
6.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前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二接着元件,且第一元件经由第二接着元件固定地连接第二元件。第一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相异于第二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第一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大于第二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第一接着元件直接接触第二接着元件。第一元件包括一顶壁和一侧壁,顶壁具有板状结构且垂直于一主轴,侧壁具有板状结构且由顶壁的边缘延伸,且侧壁的延伸方向不垂直于主轴。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一间隙,形成于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之间,用以容纳第一接着元件。沿着主轴方向观察时,第一间隙围绕第二元件。沿着主轴方向观察时,第一间隙连续且不间断地围绕第二元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二间隙,用以容纳第二接着元件。第二间隙形成于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之间。由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外部观察时,第一间隙未显露。由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外部观察时,第一接着元件未显露。由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外部观察时,第二间隙的至少部分显露。由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外部观察时,第二接着元件的至少部分显露。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在第一间隙中的最短距离相异于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在第二间隙中的最短距离。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在第一间隙中的最短距离小于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在第二间隙中的最短距离。第一间隙与第二间隙相连。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形成一容纳空间,用以容纳活动部。第一间隙与容纳空间之间的最短距离相异于第二间隙与该容纳空间之间的最短距离。第一间隙与容纳空间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第二间隙与容纳空间之间的最短距离。第一接着元件未固化时的粘度相异于第二接着元件未固化时的粘度。第一接着元件未固化时的粘度小于第二接着元件未固化时的粘度。
7.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前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一弹性元件、一第三接着元件、一第四接着元件、一第二弹性元件、一第五接着元件、一第六接着元件以及一第三元件。活动部经由第一弹性元件活动地连接固定部。第一弹性元件经由第三接着元件连接固定部。第一弹性元件经由第四接着元件连接活动部。活动部经由第二弹性元件活动地连接固定部。第二弹性元件经由第五接着元件连接固定部。第二弹性元件经由第六接着元件连接活动部。第三元件固定地设置于第一元件上。第三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相异于第一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第三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小于第一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第三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相同于第二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第四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相同于第三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第五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相异于第三接着元件及/或第四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第五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大于第三接着元件及/或第四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第六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相异于第五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第六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小于第五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第一弹性元件经由第三接着元件连接第二元件。第一弹性元件具有板状结构。第一弹性元件垂直于主轴。第一弹性元件的材料相异于第二元件的材料。第一弹性元件具有金属材质。第二元件具有塑胶材质。第二弹性元件经由第五接着元件连接第一元件。第二弹性元件具有板状结构。第二弹性元件具有金属材质。第一元件具有金属材质。第三接着元件可产生形变,以分散过度的应力。第四接着元件可产生形变,以分散过度的应力。第六接着元件可产生形变,以分散过度的应力。驱动组件的至少部分经由第五接着元件连接固定部。驱动组件的一磁性元件经由第五接着元件连接固定部。磁性元件具有金属材质。沿着垂直主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三元件的至少部分位于磁性元件和第一元件之间。沿着主轴方向观察时,第三元件和磁性元件重叠,且第三元件和第一元件重叠。第三元件的材料相异于第一元件的材料。第三元件具有塑胶材质。第三元件经由第五接着元件固定地连接第一元件。第二弹性元件经由第五接着元件连接第三元件。第五接着元件直接接触第一元件。第五接着元件直接接触第三元件。第五接着元件直接接触磁性元件。第五接着元件直接接触第二弹性元件。
8.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第一弹性元件还包括一第一固定部连接段、一第一活动部连接段以及一第一弹性变形段。第一固定部连接段经由第三接着元件固定地连接固定部。第一活动部连接段经由第四接着元件固定地连接活动部。第一活动部连接段经由第一弹性变性段活动地连接第一固定部连接段,其中第一固定部连接段经由第三接着元件固定地连接第二元件,且第一弹性变形段可产生形变以分散过度的应力。前述第二弹性元件还包括一第二固定部连接段、一第二活动部连接段以及一第二弹性变形段。第二固定部连接段经由第五接着元件固定地连接固定部。第二活动部连接段经由第六接着元件固定地连接活动部。第二活动部连接段经由第二弹性变形段活动地连接第二固定部连接段,其中第二弹性变形段可产生形变以分散过度的应力。
9.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第一接着元件以加热方式进行固化。第二接着元件以照光方式进行固化。第三接着元件以照光方式进行固化。第四接着元件以照光方式进行固化。第五接着元件以加热方式进行固化。第六接着元件以照光方式进行固化。第一接着元件具有树脂材质。第二接着元件具有树脂材质。第三接着元件具有树脂材质。第四接着元件具有树脂材质。第五接着元件具有树脂材质。第六接着元件具有树脂材质。
10.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前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七接着元件,用以电性连接驱动组件。第七接着元件固化后包括一导电区段和一接着区段。接着区段具有树脂材质。导电区段具有金属材质。接着区段的电阻率大于导电区段的电阻率。导电区段的电导率相异于第五接着元件固化后的电导率。导电区段的电导率大于第五接着元件固化后的电导率。接着区段的杨氏模数相异于第三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接着区段的杨氏模数大于第三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接着区段的杨氏模数相异于第五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接着区段的杨氏模数小于第五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活动部经由第七接着元件连接第一弹性元件。第一弹性元件经由第七接着元件连接驱动组件的一驱动线圈。第七接着元件以加热方式进行固化。
11.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前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八接着元件,用以电性连接驱动组件。第八接着元件具有金属材质。第八接着元件固化后的电导率相异于第三接着元件固化后的电导率。第八接着元件固化后的电导率大于第三接着元件固化后的电导率。第八接着元件固化后的电导率相异于第五接着元件固化后的电导率。第八接着元件固化后的电导率大于第五接着元件固化后的电导率。第八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相异于第五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第八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大于第五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第一弹性元件经由第八接着元件连接第二元件。第八接着元件的熔点高于第七接着元件的固化温度。
12.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前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九接着元件,且第九接着元件包括一阻尼元件。第九接着元件直接接触活动部、固定部、第一弹性元件以及第二弹性元件的至少一者。第九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相异于第四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第九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小于第四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第九接着元件直接接触活动部、固定部以及第一弹性元件的至少一者。第九接着元件直接接触活动部和固定部的至少一者。
13.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第一元件还包括一第一渐缩结构。第一渐缩结构对应于第一间隙,且具有一第一表面,第一表面面朝第一间隙。第一渐缩结构还具有一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不垂直于第二表面,且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面朝相异方向。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不平行。第一表面平行于主轴。第二表面和主轴不平行。第一渐缩结构对应于第二间隙。第一表面面朝第二间隙。第一表面具有平面结构。沿着垂直第一表面的方向观察时,第一表面与第一间隙重叠,且第一表面与第二间隙重叠。第一接着元件直接接触第一表面。第二接着元件直接接触第二表面。第二元件包括一第二渐缩结构,对应第一间隙。第二渐缩结构具有一第三表面,面朝第一间隙。第二渐缩结构具有一第四表面,第三表面不垂直于第四表面,且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面朝相异方向。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不平行。第三表面平行于主轴。第三表面和第一表面面朝相反方向。第四表面和主轴不平行。第一接着元件直接接触第三表面。第二接着元件直接接触第三表面。第二渐缩结构对应第二间隙。第三表面面朝第二间隙。沿着垂直第三表面的方向观察时,第三表面与第一间隙重叠,且第三表面与第二间隙重叠。第九接着元件直接接触第二渐缩结构。第九接着元件直接接触第四表面。沿着垂直主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渐缩结构的渐缩方向相异于第二渐缩结构的渐缩方向。沿着垂直主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渐缩结构的渐缩方向相反于第二渐缩结构的渐缩方向。沿着垂直第一表面的方向观察时,第一渐缩结构和第二渐缩结构重叠。第三接着元件直接接触固定部
的一第一接着表面。第三接着元件直接接触第一弹性元件的一第二接着表面,且第一接着表面和第二接着表面面朝相同方向。
附图说明
14.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15.图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16.图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沿图1中1

a
‑1‑
a线段的剖视图。
17.图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二驱动组件与基座的俯视图。
18.图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镜头承载件与底座的俯视图。
19.图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图5的右下角区域的立体放大图。
20.图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镜头承载件、第一驱动线圈与第二驱动线圈的俯视图。
21.图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镜头承载件与第一驱动线圈的放大图。
22.图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镜头承载件与第一驱动线圈的侧视图。
23.图1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镜头承载件的立体放大图。
24.图1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镜头承载件于另一视角的立体放大图。
25.图12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镜头承载件与第一驱动线圈的立体放大图。
26.图13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镜头承载件与第一驱动线圈的侧视图。
27.图1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28.图1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29.图1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沿图14中2

a
‑2‑
a线段的剖视图。
30.图1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二驱动组件与基座的俯视图。
31.图1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32.图1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框架与底座的立体图。
33.图2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框架与底座的放大图。
34.图2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框架与底座的俯视图。
35.图2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框架与底座的部分结构的侧视图。
36.图2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一弹性元件与框架的俯视图。
37.图2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图23中区域2

x的放大图。
38.图25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沿着图24中线段2

b
‑2‑
b的剖面图。
39.图2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一弹性元件以及第二弹性元件的俯视图。
40.图27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镜头承载件、第一弹性元件以及第一驱动线圈的立体放大图。
41.图2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42.图2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43.图3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沿图28中3

a
‑3‑
a线段的剖视图。
44.图3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二驱动组件与基座的俯视图。
45.图3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二驱动组件与基座的立体图。
46.图3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47.图3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图30的放大图。
48.图35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固定件沿着x轴观察的部分结构的侧视图。
49.图36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部分结构的剖面图。
50.图37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外壳于另一视角的的立体图。
51.图38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外壳、固定件与基座的立体剖面图。
52.图39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外壳、固定件与基座的沿着y轴观察时的剖面图。
53.图4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电路组件与固定件的俯视图。
54.图4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电路组件与固定件的主视图。
55.图4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56.图4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57.图4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沿图42中4

a
‑4‑
a线段的剖视图。
58.图4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二驱动组件与基座的俯视图。
59.图4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二驱动组件与基座的立体图。
60.图4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61.图4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图44的放大图。
62.图4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二驱动组件的部分结构的放大图。
63.图5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二驱动组件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64.图5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二驱动组件的部分结构俯视图。
65.图5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二驱动组件的主视图。
66.图5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件、第一支撑元件与固定件的部分结构的主视图。
67.图54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件、第一支撑元件与固定件的部分结构的主视图。
68.图5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底座、第二驱动组件与基座由底部观察的立体图。
69.图5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俯视图。
70.图5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71.图5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沿图56中5

a
‑5‑
a线段的剖视图。
72.图5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底座与一电路元件的立体图。
73.图6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底座与电路元件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74.图6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的俯视图。
75.图6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镜头承载件的部分结构的剖面侧视图。
76.图6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77.图6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78.图6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侧视图。
79.图6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图58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80.图6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剖面图。
81.图6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82.图6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83.图7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沿图68中6

a
‑6‑
a线段的剖视图。
84.图7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底座的俯视图。
85.图7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主视图。
86.图7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87.图7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一弹性元件与框架沿着开槽的一延伸方向观察的剖面图。
88.图7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89.图7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于另一视角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90.图7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91.图7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92.图7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沿图77中7

a
‑7‑
a线段的剖视图。
93.图8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移除外壳的立体图。
94.图8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框架、镜头承载件以及第二弹性元件由底部观察的立体图。
95.图8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于另一视角的剖面图。
96.图8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框架、镜头承载件以及第二弹性元件的底部视图。
97.图8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框架、镜头承载件以及第二弹性元件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98.图8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镜头承载件以及电路组件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剖面图。
99.图8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镜头承载件的立体图。
100.图8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电路组件与底座的俯视图。
101.图8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电路组件与底座的剖面图。
102.图8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具有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一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103.图9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及一光学元件的立体图。
104.图9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105.图9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其中一外框以虚线表示。
106.图9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107.图9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其中省略外框。
108.图9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其中省略外框。
109.图9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主视图,其中省略外框。
110.图9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沿图91的8

a
‑8‑
a线的剖视图。
111.图9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沿图91的8

b
‑8‑
b线的剖视图。
112.图9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沿图91的8

c
‑8‑
c线的剖视图。
113.图100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沿图91的8

c
‑8‑
c线的剖视图。
114.图10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驱动系统的立体图。
115.图10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具有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一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116.图10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及一光学元件的立体图。
117.图10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118.图10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其中一第二外框以虚线表示。
119.图10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120.图10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其中省略一第一外框及第二外框。
121.图10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其中省略第二外框,且其中第一外框以虚线表示。
122.图10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沿图104的9

a
‑9‑
a线的剖视图。
123.图11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第一外框及一底座的立体图,其中第一外框以虚线表示。
124.图11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俯视图,其中省略第二外框。
125.图11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第一外框及一防撞元件的立体图。
126.图11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第一外框及防撞元件的立体图。
127.图11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第一外框及防撞元件的立体图。
128.图11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沿图104的9

b
‑9‑
b线的剖视图。
129.图11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沿图104的9

c
‑9‑
c线的剖视图。
130.图11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左侧视图,其中省略第一外框及第二外框,且其中一接着元件以虚线表示。
131.图118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沿图104的9

d
‑9‑
d线的剖视图。
132.图119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133.图120a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134.图120b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剖面图。
135.图120c是图120b的放大图。
136.图121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中设置有光学元件时的俯视图。
137.图122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仰视图。
138.图123a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139.图123b是图123a的放大图。
140.图124a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省略外框的俯视图。
141.图124b是图124a的放大图。
142.图125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省略外框的立体图。
143.图126a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省略外框、框架、上弹性元件的立体图。
144.图126b是图126a的放大图。
145.图127是凹陷结构的示意图。
146.图128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省略外框、框架、上弹性元件的俯视图。
147.图129是底座以及电路板的俯视图。
148.图130a是底座以及底座中的电路组件的示意图。
149.图130b是电路组件和控制元件的示意图。
150.图130c以及图130d分别是第一线圈、第三线圈以及第二线圈、第四线圈与电路组件的一些元件进行电性连接时的示意图。
151.图131a以及图131b分别是第一控制元件以及第二控制元件的示意图。
152.图13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学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153.图133为图132中的光学驱动机构组合的示意图(省略外壳11

h)。
154.图134为沿图133中的线段11

a到11

a’的剖视图。
155.图135为基底与偏压组件的示意图。
156.图136为图135中的基底与偏压组件组合后的示意图。
157.图137a为图136中局部基底与偏压组件的示意图。
158.图137b为第一电性连接部与偏压元件的示意图。
159.图137c为基底还包含第一树脂件、偏压元件的表面还包含一保护层和第一电性连接部的示意图。
160.图137d为底还包含第二树脂件、偏压元件的表面还包含一保护层和第二电性连接部的示意图。
161.图138为第一、第二电性连接部具有一高度差的示意图。
162.图139为基底具有一滑块的示意图。
163.图140a为基底具有制震组件的示意图。
164.图140b为基底具有另一实施例的制震组件的示意图。
165.图140c为基底具有另一实施例的制震组件的示意图。
166.图141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阻尼元件11

g设置在框架11

22和外壳11

h之间的示意图。
167.图14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缓冲件11

g沿垂直方向连接承载件11

23和框架11

22的示意图。
168.图14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缓冲件11

g沿水平方向连接承载件11

23和框架11

22的示意图。
169.图14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缓冲件11

g沿水平方向连接承载件11

23和基座11

21的示意图。
170.图14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缓冲件11

g沿水平方向连接磁性组件11

m和承载件11

23侧边的一凸出部11

233的示意图。
171.图14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缓冲件11

g沿水平方向连接磁性组件11

m和承载件11

23侧边的一电路元件11

p的示意图。
172.图14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173.图14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示意图。
174.图14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175.图150为图148中沿12

a

12

a方向的剖视图。
176.图15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绕线部、驱动线圈、第一弹性元件以及第七接着元件的示意图。
177.图15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绕线部、驱动线圈、第一弹性元件以及第七接着元件的剖视图。
178.图15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示意图。
179.图154为图153中沿12

b

12

b方向的剖视图。
180.图15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181.图15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示意图。
182.图15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183.图158为图156中沿13

a

13

a方向的剖视图。
184.图15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接着强化结构的示意图。
185.图16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绕线部、驱动线圈、第一弹性元件以及第五接着元件的示意图。
186.图16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绕线部、驱动线圈、第一弹性元件以及第五接着元件的剖视图。
187.图162为图156中沿13

b

13

b方向的剖视图。
188.图16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仰视图。
189.图16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局部示意图。
190.附图标记如下:
[0191]1‑
100: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0192]1‑
102:外壳
[0193]1‑
1021:外壳开孔
[0194]1‑
1023:容置空间
[0195]1‑
104:框架
[0196]1‑
106:第一弹性元件
[0197]1‑
108:镜头承载件
[0198]1‑
1081:安装结构
[0199]1‑
1081g:安装槽
[0200]1‑
1082:绕线结构
[0201]1‑
1083:容置槽
[0202]1‑
1084:粘着元件容置槽
[0203]1‑
1085:第一侧面
[0204]1‑
1086:点胶槽
[0205]1‑
1087:第一点胶沟槽
[0206]1‑
1088:安装部
[0207]1‑
1089:第一角落结构
[0208]1‑
108s1:第一侧边
[0209]1‑
108s2:第二侧边
[0210]1‑
1091:导引沟槽
[0211]1‑
1092:第二点胶沟槽
[0212]1‑
1093:凸出部
[0213]1‑
110:第二弹性元件
[0214]1‑
111:基座
[0215]1‑
1111:基座开孔
[0216]1‑
112:底座
[0217]1‑
112s1:侧边
[0218]1‑
112s2:侧边
[0219]1‑
112sf:第一底座表面
[0220]1‑
131:第一连接件
[0221]1‑
132:第二连接件
[0222]1‑
133:驱动元件
[0223]1‑
134:弹性部
[0224]1‑
141:第一制震元件
[0225]1‑
142:第二制震元件
[0226]1‑
143:第一制震元件
[0227]1‑
144:第二制震元件
[0228]1‑
ad1:粘着元件
[0229]1‑
ad2:粘着元件
[0230]1‑
ad3:粘着元件
[0231]1‑
ad4:粘着元件
[0232]1‑
ax:主轴
[0233]1‑
cl11:第一驱动线圈
[0234]1‑
cl12:第二驱动线圈
[0235]1‑
cnl:中心连线
[0236]1‑
cp1:第一接触部
[0237]1‑
cp2:第二接触部
[0238]1‑
cr1:角落
[0239]1‑
cwr:连接引线
[0240]1‑
d1:第一方向
[0241]1‑
d2:第二方向
[0242]1‑
da1:第一驱动组件
[0243]1‑
da2:第二驱动组件
[0244]1‑
dm:驱动模块
[0245]1‑
fm:固定模块
[0246]1‑
gds1:导引结构
[0247]1‑
gds2:导引结构
[0248]1‑
il1:第一假想连线
[0249]1‑
il2:第二假想连线
[0250]1‑
il3:第三假想连线
[0251]1‑
ll:连线
[0252]1‑
ma1:第一活动组件
[0253]1‑
md:活动模块
[0254]1‑
me11:第一磁性元件
[0255]1‑
me12:第二磁性元件
[0256]1‑
o:光轴
[0257]1‑
wr1:第一引线
[0258]2‑
100: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0259]2‑
102:外壳
[0260]2‑
1021:外壳开孔
[0261]2‑
1023:容置空间
[0262]2‑
104:框架
[0263]2‑
1041:顶面
[0264]2‑
1043:侧壁
[0265]2‑
1044:第一连接凸部
[0266]2‑
1045:第一侧面
[0267]2‑
105:止挡元件
[0268]2‑
106:第一弹性元件
[0269]2‑
1061:第一外框部
[0270]2‑
1062:第一内框部
[0271]2‑
1063:第一弹性部
[0272]2‑
1065:第一开口
[0273]2‑
1071:焊接部
[0274]2‑
1072:凹陷结构
[0275]2‑
108:镜头承载件
[0276]2‑
110:第二弹性元件
[0277]2‑
1101:第二外框部
[0278]2‑
1102:第二内框部
[0279]2‑
1103:第二弹性部
[0280]2‑
111:基座
[0281]2‑
1111:基座开孔
[0282]2‑
112:底座
[0283]2‑
113:电路构件
[0284]2‑
1131:第二连接凸部
[0285]2‑
1132:第二侧面
[0286]2‑
ad1:黏接元件
[0287]2‑
ax:主轴
[0288]2‑
cl11:第一驱动线圈
[0289]2‑
cl12:第二驱动线圈
[0290]2‑
cr1:第一角落
[0291]2‑
d1:第一方向
[0292]2‑
d2:第二方向
[0293]2‑
da1:第一驱动组件
[0294]2‑
da2:第二驱动组件
[0295]2‑
dm:驱动模块
[0296]2‑
dt1:深度
[0297]2‑
fm:固定模块
[0298]2‑
ma1:第一活动组件
[0299]2‑
md:活动模块
[0300]2‑
md1:最短距离
[0301]2‑
md2:最短距离
[0302]2‑
me11:第一磁性元件
[0303]2‑
me12第二磁性元件
[0304]2‑
o:光轴
[0305]2‑
t11:第一弯折部
[0306]2‑
t12:第二弯折部
[0307]2‑
t1n:第n弯折部
[0308]2‑
t21:第一弯折部
[0309]2‑
t22:第二弯折部
[0310]2‑
t2m:第m弯折部
[0311]2‑
tn1:厚度
[0312]2‑
x:区域
[0313]3‑
100: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0314]3‑
102:外壳
[0315]3‑
1021:外壳开孔
[0316]3‑
102et1:第一延伸部
[0317]3‑
102et2:第二延伸部
[0318]3‑
102h:开口
[0319]3‑
102s1:第一侧壁
[0320]3‑
102t:顶壁
[0321]3‑
104:框架
[0322]3‑
106:第一弹性元件
[0323]3‑
108:镜头承载件
[0324]3‑
110:第二弹性元件
[0325]3‑
111:基座
[0326]3‑
1111:基座开孔
[0327]3‑
112:底座
[0328]3‑
130:固定件
[0329]3‑
1301:第一接触面
[0330]3‑
1302:第二接触面
[0331]3‑
1304:阻挡部
[0332]3‑
130s1:第一侧边
[0333]3‑
131:第一连接件
[0334]3‑
132:第二连接件
[0335]3‑
133:驱动元件
[0336]3‑
134:弹性部
[0337]3‑
190:电路组件
[0338]3‑
191:电路基板
[0339]3‑
193:强化部
[0340]3‑
ae1:第一黏接元件
[0341]3‑
ae2:第二黏接元件
[0342]3‑
ax:主轴
[0343]3‑
cl11:第一驱动线圈
[0344]3‑
cl12:第二驱动线圈
[0345]3‑
d1:第一方向
[0346]3‑
d2:第二方向
[0347]3‑
da1:第一驱动组件
[0348]3‑
da2:第二驱动组件
[0349]3‑
dm:驱动模块
[0350]3‑
es1:第一外侧面
[0351]3‑
es2:第二外侧面
[0352]3‑
fm:固定模块
[0353]3‑
is1:第一内侧面
[0354]3‑
is2:第二内侧面
[0355]3‑
lg1:接地线
[0356]3‑
lg2:接地线
[0357]3‑
lg2:接地线
[0358]3‑
ln11:金属线路
[0359]3‑
ln12:金属线路
[0360]3‑
ln21:金属线路
[0361]3‑
ln22:金属线路
[0362]3‑
ln31:金属线路
[0363]3‑
ln32:金属线路
[0364]3‑
ln32:金属线路
[0365]3‑
ln41:金属线路
[0366]3‑
ln42:金属线路
[0367]3‑
ma1:第一活动组件
[0368]3‑
md:活动模块
[0369]3‑
me11:第一磁性元件
[0370]3‑
me12:第二磁性元件
[0371]4‑
100: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0372]4‑
102:外壳
[0373]4‑
1021:外壳开孔
[0374]4‑
102et1:第一延伸部
[0375]4‑
102h:开口
[0376]4‑
102s1:第一侧壁
[0377]4‑
102t:顶壁
[0378]4‑
104:框架
[0379]4‑
106:第一弹性元件
[0380]4‑
108:镜头承载件
[0381]4‑
110:第二弹性元件
[0382]4‑
111:基座
[0383]4‑
1111:基座开孔
[0384]4‑
112:底座
[0385]4‑
130:固定件
[0386]4‑
130h:中央开口
[0387]4‑
130s1:第一侧边
[0388]4‑
131:第一连接件
[0389]4‑
1311:第一夹持件
[0390]4‑
1312:第二夹持件
[0391]4‑
1313:第三夹持件
[0392]4‑
131h:定位孔
[0393]4‑
131s:上表面
[0394]4‑
131t:第一开孔
[0395]4‑
132:第二连接件
[0396]4‑
133:驱动元件
[0397]4‑
1331:第一交界部
[0398]4‑
1332:第二交界部
[0399]4‑
134:弹性部
[0400]4‑
141:第一弯折件
[0401]4‑
1411:第一弯折部
[0402]4‑
1412:第二弯折部
[0403]4‑
1413:第三弯折部
[0404]4‑
1414:第一连接部
[0405]4‑
1415:第二连接部
[0406]4‑
142:第二弯折件
[0407]4‑
180:电路构件
[0408]4‑
180e:外露部
[0409]4‑
181:第一支撑元件
[0410]4‑
1811:支撑面
[0411]4‑
182:第二支撑元件
[0412]4‑
190:电路组件
[0413]4‑
191:电路基板
[0414]4‑
ae1:第一黏接元件
[0415]4‑
ax:主轴
[0416]4‑
cl11:第一驱动线圈
[0417]4‑
cl12:第二驱动线圈
[0418]4‑
d1:第一方向
[0419]4‑
d2:第二方向
[0420]4‑
da1:第一驱动组件
[0421]4‑
da2:第二驱动组件
[0422]4‑
dm:驱动模块
[0423]4‑
fm:固定模块
[0424]4‑
ma1:第一活动组件
[0425]4‑
md:活动模块
[0426]4‑
me11:第一磁性元件
[0427]4‑
me12:第二磁性元件
[0428]4‑
sdp:焊接部
[0429]4‑
sg1:第一稳定元件
[0430]5‑
100: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0431]5‑
102:外壳
[0432]5‑
1021:外壳开孔
[0433]5‑
1023:容置空间
[0434]5‑
102s1:第一侧壁
[0435]5‑
102s2:第二侧壁
[0436]5‑
104:框架
[0437]5‑
1041:第一导磁部
[0438]5‑
1042:第二导磁部
[0439]5‑
1043:连接部
[0440]5‑
106:第一弹性元件
[0441]5‑
108:镜头承载件
[0442]5‑
1080:本体
[0443]5‑
1081:第一止动元件
[0444]5‑
1083:突块
[0445]5‑
1085:阶梯结构
[0446]5‑
108p:电性连接部
[0447]5‑
108s1:第一表面
[0448]5‑
108s2:第二表面
[0449]5‑
110:第二弹性元件
[0450]5‑
1101:第二弹性元件表面
[0451]5‑
112:底座
[0452]5‑
1121:底座开孔
[0453]5‑
112s1:第一侧边
[0454]5‑
112s2:第二侧边
[0455]5‑
112s3:第三侧边
[0456]5‑
113:结构强化组件
[0457]5‑
1131:第一强化元件
[0458]5‑
1132:第二强化元件
[0459]5‑
1133:第一连接结构
[0460]5‑
1134:第二连接结构
[0461]5‑
1135:第一止动部
[0462]5‑
114:电路构件
[0463]5‑
120:电路组件
[0464]5‑
1200:封装元件
[0465]5‑
1201:电路元件
[0466]5‑
1203:位置感测元件
[0467]5‑
1204:控制元件
[0468]5‑
1205:被动元件
[0469]5‑
ad1:第一接着元件
[0470]5‑
ad2:第二接着元件
[0471]5‑
as1:第一容纳空间
[0472]5‑
ax:主轴
[0473]5‑
cl11:第一线圈
[0474]5‑
cl11:第一线圈
[0475]5‑
cl12:第二线圈
[0476]5‑
d1:第一方向
[0477]5‑
d2:第二方向
[0478]5‑
d3:第三方向
[0479]5‑
d4:第四方向
[0480]5‑
da:驱动组件
[0481]5‑
fa:固定组件
[0482]5‑
m11:第一磁铁
[0483]5‑
m12:第二磁铁
[0484]5‑
ma:活动组件
[0485]5‑
o:光轴
[0486]5‑
tr:第一沟槽
[0487]5‑
tr2:第二沟槽
[0488]5‑
tr3:第三沟槽
[0489]5‑
tr4:第四沟槽
[0490]5‑
wr1:引线
[0491]6‑
100: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0492]6‑
102:外壳
[0493]6‑
1021:壳体开孔
[0494]6‑
1023:容置空间
[0495]6‑
102c:凹口
[0496]6‑
104:框架
[0497]6‑
1041:凹槽
[0498]6‑
1043:中央开口
[0499]6‑
1044:定位柱
[0500]6‑
1045:凸块
[0501]6‑
104c:梯形凹槽
[0502]6‑
106:第一弹性元件
[0503]6‑
1061:外侧定位部
[0504]6‑
1062:内侧定位部
[0505]6‑
1064:外侧弦线
[0506]6‑
1065:内侧弦线
[0507]6‑
106st:开槽
[0508]6‑
108:镜头承载件
[0509]6‑
1081:贯穿孔
[0510]6‑
1083:圆角
[0511]6‑
108c:内凹结构
[0512]6‑
108p:绕线结构
[0513]6‑
108st:沟槽
[0514]6‑
110:第二弹性元件
[0515]6‑
112:底座
[0516]6‑
1121:底座开孔
[0517]6‑
112s1:第一侧边
[0518]6‑
112s2:第二侧边
[0519]6‑
112s3:第三侧边
[0520]6‑
112s4:第四侧边
[0521]6‑
114:电路组件
[0522]6‑
1141:感应线圈
[0523]6‑
116:弹性元件
[0524]6‑
117:第一电路构件
[0525]6‑
1171:接脚
[0526]6‑
1172:内凹部
[0527]6‑
1173:凸出部
[0528]6‑
118:第二电路构件
[0529]6‑
ac:容置槽
[0530]6‑
ae1:第一粘着元件
[0531]6‑
ax:主轴
[0532]6‑
cld:驱动线圈
[0533]6‑
co1:封闭开口
[0534]6‑
co2:封闭开口
[0535]6‑
co3:封闭开口
[0536]6‑
d1:第一方向
[0537]6‑
da1:第一驱动组件
[0538]6‑
da2:第二驱动组件
[0539]6‑
fa:固定组件
[0540]6‑
gp:间隙
[0541]6‑
ma:活动组件
[0542]6‑
me:磁性元件
[0543]6‑
o:光轴
[0544]6‑
ph1:定位孔
[0545]6‑
se1:第一稳定元件
[0546]6‑
wr1:引线
[0547]7‑
100: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0548]7‑
102:外壳
[0549]7‑
1021:壳体开孔
[0550]7‑
1023:容置空间
[0551]7‑
104:框架
[0552]7‑
1041:凹槽
[0553]7‑
1043:中央开口
[0554]7‑
1045:凸出结构
[0555]7‑
104bs:底面
[0556]7‑
104c:定位槽
[0557]7‑
104p:止挡结构
[0558]7‑
104s1:侧边
[0559]7‑
104vc:闪避凹槽
[0560]7‑
106:第一弹性元件
[0561]7‑
108:镜头承载件
[0562]7‑
1081:贯穿孔
[0563]7‑
1085:止挡件
[0564]7‑
1086:第一内环面
[0565]7‑
1087:第二内环面
[0566]7‑
108pp:凸部
[0567]7‑
110:第二弹性元件
[0568]7‑
1101:外侧定位部
[0569]7‑
1102:内侧定位部
[0570]7‑
1103:连接弦线
[0571]7‑
1105:夹钳结构
[0572]7‑
110h:开口
[0573]7‑
112:底座
[0574]7‑
1121:底座开孔
[0575]7‑
1123:承接部
[0576]7‑
114:电路组件
[0577]7‑
1141:感应线圈
[0578]7‑
116:弹性元件
[0579]7‑
ae:接着元件
[0580]7‑
ax:主轴
[0581]7‑
ce:捕捉元件
[0582]7‑
ce1:第一夹钳端
[0583]7‑
ce2:第二夹钳端
[0584]7‑
cld:动线圈
[0585]7‑
d1:第一方向
[0586]7‑
d2:第二方向
[0587]7‑
da1:第一驱动组件
[0588]7‑
da2:第二驱动组件
[0589]7‑
ds1:第一距离
[0590]7‑
ds2:第二距离
[0591]7‑
fa:固定组件
[0592]7‑
ft1:第一圆角结构
[0593]7‑
ft2:第二圆角结构
[0594]7‑
is1:第一斜面
[0595]7‑
is2:第二斜面
[0596]7‑
ma:活动组件
[0597]7‑
me:磁性元件
[0598]7‑
o:光轴
[0599]7‑
sr1:接触面
[0600]7‑
sr2:非接触面
[0601]8‑
1:电子装置
[0602]8‑
10:固定部
[0603]8‑
11:外框
[0604]8‑
12:框架
[0605]8‑
13:底座
[0606]8‑
20:活动部
[0607]8‑
21:光学元件承载座
[0608]8‑
22:活动部凹槽
[0609]8‑
23:活动部延伸柱
[0610]8‑
30:驱动组件
[0611]8‑
31:驱动线圈
[0612]8‑
32:驱动磁性元件
[0613]8‑
40:弹性组件
[0614]8‑
41:第一弹性元件
[0615]8‑
41a:弹性组件连接部
[0616]8‑
42:第二弹性元件
[0617]8‑
50:电路组件
[0618]8‑
60:电路构件
[0619]8‑
70:接着元件
[0620]8‑
80:制震元件
[0621]8‑
111:外框顶表面
[0622]8‑
112:外框侧壁
[0623]8‑
121:第一框架延伸部
[0624]8‑
122:第二框架延伸部
[0625]8‑
131:底座本体
[0626]8‑
132:底座柱
[0627]8‑
132a:第一底座柱表面
[0628]8‑
132b:第二底座柱表面
[0629]8‑
132b’:凹凸结构
[0630]8‑
133:底座角柱
[0631]8‑
d1:第一方向
[0632]8‑
d2:第二方向
[0633]8‑
g:间格
[0634]8‑
l:光线
[0635]8‑
oa:光轴
[0636]8‑
oe:光学元件
[0637]8‑
om: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0638]8‑
om1: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0639]8‑
om1

10:第一机构固定部
[0640]8‑
om1

20:第一机构活动部
[0641]8‑
om1

30:第一机构驱动组件
[0642]8‑
om2: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0643]8‑
om2

10:第二机构固定部
[0644]8‑
om2

20:第二机构活动部
[0645]8‑
om2

22:第二机构活动部凹槽
[0646]8‑
om2

30:第二机构驱动组件
[0647]8‑
om2

50:第二机构电路组件
[0648]8‑
om2

121:第二机构第一框架延伸部
[0649]8‑
om2

122:第二机构第二框架延伸部
[0650]8‑
s1:最短距离
[0651]8‑
s2:最短距离
[0652]9‑
1:电子装置
[0653]9‑
10:固定部
[0654]9‑
11:第一外框
[0655]9‑
12:第二外框
[0656]9‑
13:底座
[0657]9‑
14:底板
[0658]9‑
15:防撞元件
[0659]9‑
20:活动部
[0660]9‑
21:光学元件承载座
[0661]9‑
30:驱动组件
[0662]9‑
31:驱动线圈
[0663]9‑
32:驱动磁性元件
[0664]9‑
40:弹性组件
[0665]9‑
41:第一弹性元件
[0666]9‑
42:第二弹性元件
[0667]9‑
50:电路组件
[0668]9‑
51:电路组件凹部
[0669]9‑
52:电路组件连接部
[0670]9‑
53:电路组件开口
[0671]9‑
60:电路构件
[0672]9‑
61:电路构件连接部
[0673]9‑
70:接着元件
[0674]9‑
111:第一外框顶面
[0675]9‑
112:第一侧壁
[0676]9‑
113:第二侧壁
[0677]9‑
114:第一开口
[0678]9‑
115:第一外框凹部
[0679]9‑
116:第二开口
[0680]9‑
117:第三开口
[0681]9‑
121:第二外框顶面
[0682]9‑
122:第二外框侧壁
[0683]9‑
131:底座本体
[0684]9‑
132:底座延伸部
[0685]9‑
132a:台阶
[0686]9‑
132b:台阶壁
[0687]9‑
133:底座柱
[0688]9‑
133a:底座柱凹槽
[0689]9‑
134:底座凹槽
[0690]9‑
135:底座壁
[0691]9‑
135a:底座壁凹凸结构
[0692]9‑
521:第一表面
[0693]9‑
522:第二表面
[0694]9‑
523:第三表面
[0695]9‑
d1:第一方向
[0696]9‑
d2:第二方向
[0697]9‑
l:光线
[0698]9‑
oa:光轴
[0699]9‑
oe:光学元件
[0700]9‑
om: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0701]9‑
s1:最短距离
[0702]9‑
s2:最短距离
[0703]9‑
s3:最短距离
[0704]9‑
s4:最短距离
[0705]
10

5:光学元件
[0706]
10

5a:凸出部
[0707]
10

10:外框
[0708]
10

10a:顶面
[0709]
10

10b:侧壁
[0710]
10

20:底座
[0711]
10

21:底表面
[0712]
10

22:凹槽
[0713]
10

30:承载座
[0714]
10

32:内凹部
[0715]
10

34:凹陷结构
[0716]
10

35,10

36:凸出结构
[0717]
10

40:第五线圈
[0718]
10

50:框架
[0719]
10

60:磁性元件
[0720]
10

60a:第一磁性元件
[0721]
10

60b:第二磁性元件
[0722]
10

60c:第三磁性元件
[0723]
10

60d:第四磁性元件
[0724]
10

70:上弹性元件
[0725]
10

70a:第一弹性元件
[0726]
10

70b:第二弹性元件
[0727]
10

70c:第三弹性元件
[0728]
10

70d:第四弹性元件
[0729]
10

72:第六弹性元件
[0730]
10

74,10

74a,10

74b,10

74c,10

74d:第五弹性元件
[0731]
10

80:电路板
[0732]
10

82:驱动线圈
[0733]
10

82a:第一线圈
[0734]
10

82b:第二线圈
[0735]
10

82c:第三线圈
[0736]
10

82d:第四线圈
[0737]
10

84:电路组件
[0738]
10

84a:第一电路端子
[0739]
10

84b:第二电路端子
[0740]
10

84c:第三电路端子
[0741]
10

84d:第四电路端子
[0742]
10

84e:第五电路端子
[0743]
10

84f:第六电路端子
[0744]
10

86:控制元件
[0745]
10

86a:第一控制元件
[0746]
10

86a1:第一感测单元
[0747]
10

86a2:第一记忆单元
[0748]
10

86a3:第一控制单元
[0749]
10

86b:第二控制元件
[0750]
10

86b1:第二感测单元
[0751]
10

86b2:第二记忆单元
[0752]
10

86b3:第二控制单元
[0753]
10

87:底表面
[0754]
10

100: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0755]
10

c1:第一电性接点
[0756]
10

c2:第二电性接点
[0757]
10

c3:第三电性接点
[0758]
10

c4:第四电性接点
[0759]
10

c5:第五电性接点
[0760]
10

c6:第六电性接点
[0761]
10

88a,10

88b:接地元件
[0762]
10

88a1,10

88a2,10

88b1:延伸部
[0763]
10

88a3,10

88b3:孔洞
[0764]
10

89a,10

89b,10

89c,10

89d,10

89e:延伸线路
[0765]
10

d:驱动组件
[0766]
10

f:固定部
[0767]
10

h1:深度
[0768]
10

h2,10

h3:高度
[0769]
10

m:活动部
[0770]
10

o:主轴
[0771]
10

q1:第一象限
[0772]
10

q2:第二象限
[0773]
10

q3:第三象限
[0774]
10

q4:第四象限
[0775]
10

r:弹性组件
[0776]
10

s1:第一侧边
[0777]
10

s2:第二侧边
[0778]
10

v1:第一假想线
[0779]
10

v2:第二假想线
[0780]
11

1:光学驱动机构
[0781]
11

10:基底
[0782]
11

101:第一电性连接部
[0783]
11

102:第二电性连接部
[0784]
11

11:固定本体
[0785]
11

111:固定凸部
[0786]
11

12:绝缘层
[0787]
11

121:缓冲部
[0788]
11

13:导电层
[0789]
11

14:活动件
[0790]
11

141:连接凸部
[0791]
11

142:延伸凸部
[0792]
11

143:弦臂
[0793]
11

15:第一树脂件
[0794]
11

16:第二树脂件
[0795]
11

17:滑块
[0796]
11

18:制震组件
[0797]
11

181:制震元件(第一制震元件)
[0798]
11

182:制震元件(第二制震元件)
[0799]
11

183:制震元件(第三制震元件)
[0800]
11

184:制震元件(第四制震元件)
[0801]
11

20:活动部
[0802]
11

21:基座
[0803]
11

211:凸柱
[0804]
11

22:框架
[0805]
11

221:内侧表面
[0806]
11

222:顶面
[0807]
11

23:承载件
[0808]
11

231:外侧表面
[0809]
11

232:顶面
[0810]
11

233:凸出部
[0811]
11

24:上簧片
[0812]
11

25:下簧片
[0813]
11

c:线圈组件
[0814]
11

f1:第一夹持力
[0815]
11

f2:第二夹持力
[0816]
11

g:阻尼元件
[0817]
11

g:缓冲件
[0818]
11

h:外壳
[0819]
11

ls:光学元件
[0820]
11

m:磁性组件
[0821]
11

mc:驱动组件
[0822]
11

o:光轴
[0823]
11

p:电路元件
[0824]
11

r:粘着剂
[0825]
11

v:导磁组件
[0826]
11

w:偏压组件
[0827]
11

ws:偏压元件
[0828]
11

wss:保护层
[0829]
11

t1、11

t2、11

t2’、11

t3、11

t3’、11

t4、11

t4’、11

t4”:间隙(或距离)
[0830]
12

10: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0831]
12

20:电子装置
[0832]
12

30:光学元件
[0833]
12

110:第一元件
[0834]
12

111:顶壁
[0835]
12

112:侧壁
[0836]
12

113:第一渐缩结构
[0837]
12

120:第二元件
[0838]
12

121:第二渐缩结构
[0839]
12

122:第一接着表面
[0840]
12

200:活动部
[0841]
12

210:绕线部
[0842]
12

300:第一弹性元件
[0843]
12

310:第一固定部连接段
[0844]
12

311:第二接着表面
[0845]
12

320:第一活动部连接段
[0846]
12

330:第一弹性变形段
[0847]
12

400:第二弹性元件
[0848]
12

410:第二固定部连接段
[0849]
12

420:第二活动部连接段
[0850]
12

430:第二弹性变形段
[0851]
12

500:驱动组件
[0852]
12

510:驱动线圈
[0853]
12

520:磁性元件
[0854]
12

ax1:主轴
[0855]
12

g1:第一间隙
[0856]
12

g2:第二间隙
[0857]
12

p1:第一接着元件
[0858]
12

p2:第二接着元件
[0859]
12

p3:第三接着元件
[0860]
12

p4:第四接着元件
[0861]
12

p5:第五接着元件
[0862]
12

p6:第六接着元件
[0863]
12

p7:第七接着元件
[0864]
12

p71:导电区段
[0865]
12

p72:接着区段
[0866]
12

p8:第八接着元件
[0867]
12

p9:第九接着元件
[0868]
12

r:容纳空间
[0869]
12

s1:第一表面
[0870]
12

s2:第二表面
[0871]
12

s3:第三表面
[0872]
12

s4:第四表面
[0873]
12

s31:区段
[0874]
12

s32:区段
[0875]
12

w:导线
[0876]
13

10: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0877]
13

20:电子装置
[0878]
13

30:光学元件
[0879]
13

100:活动部
[0880]
13

110:承载座
[0881]
13

111:接着强化结构
[0882]
13

112:连接部
[0883]
13

112a:凸出区段
[0884]
13

112b:定位区段
[0885]
13

113:绕线部
[0886]
13

120:第一弹性元件
[0887]
13

121:连接段
[0888]
13

122:连接段
[0889]
13

123:弦线段
[0890]
13

124:开口
[0891]
13

130:第二弹性元件
[0892]
13

131:连接段
[0893]
13

132:连接段
[0894]
13

133:弦线段
[0895]
13

140:框架
[0896]
13

200:第一驱动组件
[0897]
13

210:驱动线圈
[0898]
13

220:磁性元件
[0899]
13

300:固定部
[0900]
13

310:外框
[0901]
13

311:顶壁
[0902]
13

312:侧壁
[0903]
13

320:底座
[0904]
13

321:表面
[0905]
13

322:表面
[0906]
13

400:吊环线
[0907]
13

500:第二驱动组件
[0908]
13

510:电路板
[0909]
13

600:位置感测组件
[0910]
13

ax1:主轴
[0911]
13

g1:第一间隙
[0912]
13

g2:第二间隙
[0913]
13

p1:第一接着元件
[0914]
13

p2:第二接着元件
[0915]
13

p3:第三接着元件
[0916]
13

p4:第四接着元件
[0917]
13

p5:第五接着元件
[0918]
13

p51:导电区域
[0919]
13

p52:接着区域
[0920]
13

p6:第六接着元件
[0921]
13

p7:第七接着元件
[0922]
13

p8:第八接着元件
[0923]
13

p9:第九接着元件
[0924]
13

p10:第十接着元件
[0925]
13

p11:补强接着元件
[0926]
13

r:容纳空间
[0927]
13

r1:第一容纳空间
[0928]
13

r2:第二容纳空间
[0929]
13

s1:第一接着表面
[0930]
13

s2:第二接着表面
[0931]
13

s3:第三接着表面
[0932]
13

s4:第四接着表面
[0933]
13

s5:第五接着表面
[0934]
13

s6:第六接着表面
[0935]
13

s7:第七接着表面
[0936]
13

s8:第八接着表面
[0937]
13

s9:第九接着表面
[0938]
13

t1:第一突起结构
[0939]
13

t2:第二突起结构
[0940]
13

w:电路组件
[0941]
13

w1:电性接点
具体实施方式
[0942]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然而,可轻易了解本发明提供许多合适的发明概念而可实施于广泛的各种特定背景。所公开的特定实施例仅仅用于说明以特定方法使用本发明,并非用以局限本发明的范围。
[0943]
除非另外定义,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语(包括技术及科学用语)具有与此篇公开所属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相同涵义。能理解的是这些用语,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读成具有一与相关技术及本发明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应以一理想化或过度正式的方式解读,除非在此特别定义。
[0944]
请参考图1至图3,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

100的立体图,图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

100的爆炸图,并且图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

100沿图1中1

a
‑1‑
a线段的剖视图。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

100可为一光学摄像模块,配置以承载并驱动一光学元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

100是可安装于各种电子装置或可携式电子装置,例如设置于智能手机,以供使用者执行图像提取的功能。于此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

100可为具有具备自动对焦(af)功能的音圈马达(vcm),但本公开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

100也可具备自动对焦(af)及光学防手震(ois)功能。
[0945]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

100可包含一固定模块1

fm、一活动模块1

md以及一驱动模块1

dm。活动模块1

md是活动地连接固定模块1

fm,并且活动模块1

md是配置以承载一光学元件(图中未表示)。驱动模块1

dm是用以驱动活动模块1

md相对固定模块1

fm运动。
[0946]
于此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固定模块1

fm包含一外壳1

102以及一基座1

111,活动模块1

md包含一镜头承载件1

108以及前述的光学元件,并且镜头承载件1

108是用以承载所述光学元件。镜头承载件1

108与所述光学元件可合称为一第一活动组件1

ma1。
[0947]
如图2所示,前述外壳1

102具有一中空结构,并且其上形成有一外壳开孔1

1021,基座1

111上形成有一基座开孔1

1111,外壳开孔1

1021的中心是对应于光学元件的光轴1

o,并且基座开孔1

1111是对应于设置在基座1

111下方的感光元件(如图中未表示)。外部光线可由外壳开孔1

1021进入外壳1

102且经过光学元件与基座开孔1

1111后由前述感光元件150所接收,以产生一数字图像信号。
[0948]
再者,外壳1

102是设置于基座1

111上,并且可具有一容置空间1

1023,用以容置活动模块1

md(包含前述光学元件、镜头承载件1

108)以及驱动模块1

dm。
[0949]
活动模块1

md可还包含一框架1

104以及一底座1

112,沿着一主轴1

ax排列。主轴1

ax可平行或重叠于光轴1

o。框架1

104是固定地连接于底座1

112,并且底座1

112是通过一第二驱动组件1

da2活动地连接于基座1

111。
[0950]
活动模块1

md可还包含一第一弹性元件1

106以及一第二弹性元件1

110,第一弹性元件1

106的外侧部分(外环部)是固定于框架1

104,第二弹性元件1

110的外侧部分(外环部)是固定于底座1

112,并且第一弹性元件1

106以及第二弹性元件1

110的内侧部分(内环部)是分别连接于镜头承载件1

108的上下两侧,使得镜头承载件1

108能以悬吊的方式设置于容置空间1

1023内。
[0951]
于此实施例中,驱动模块1

dm可包含一第一驱动组件1

da1以及第二驱动组件1

da2。第一驱动组件1

da1可包含一第一磁性元件1

me11(第一驱动磁铁)、一第二磁性元件1

me12(第二驱动磁铁)、一第一驱动线圈1

cl11以及一第二驱动线圈1

cl12。第一磁性元件1

me11、第二磁性元件1

me12是分别对应于第一驱动线圈1

cl11以及第二驱动线圈1

cl12且设置在框架1

104上。
[0952]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线圈1

cl11与第二驱动线圈1

cl12可为绕线线圈,设置于镜头承载件1

108的相反两侧上。当第一驱动线圈1

cl11以及第二驱动线圈1

cl12通电时,可分别与第一磁性元件1

me11以及第二磁性元件1

me12产生电磁驱动力(electromagnetic force),以驱动镜头承载件1

108以及所承载的光学元件相对于底座1

112沿着光轴1

o的方向(z轴方向)移动。
[0953]
再者,第二驱动组件1

da2是连接于底座1

112与基座1

111之间,并且第二驱动组件1

da2是可驱动活动模块1

md沿着xy平面运动,以达成光学防手震的功效。
[0954]
请参考图4,图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二驱动组件1

da2与基座1

111的俯视图。于此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驱动组件1

da2可包括一第一连接件1

131、一第二连接件1

132、一驱动元件1

133以及一弹性部1

134。第一连接件1

131是固定地连接于底座1

112,第二连接件1

132是固定地连接于基座1

111,并且第二连接件1

132是经由弹性部1

134活动地连接于第一连接件1

131。
[0955]
驱动元件1

133是连接于第一连接件1

131以及基座1

111之间,并且驱动元件1

133可为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sma)制成。形状记忆合金是一种在加热升温后能完全消除其在较低的温度下发生的变形,恢复其变形前原始形状的合金材料。当形状记忆合金在低于相变态温度下,受到一有限度的塑性变形后,可由加热的方式使其恢复到变形前的原始形状。通过控制驱动元件1

133的温度,可以使得活动模块1

md可相对于基座1

111运动。
[0956]
请参考图5,图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镜头承载件1

108与底座1

112的俯视图。于此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

100可还包括一第一制震元件1

141,用以调整镜头承载件1

108(第一活动组件1

ma1)相对底座1

112的阻尼参数。第一制震元件1

141是设置于第一活动组件1

ma1与底座1

112之间,并且第一制震元件1

141是直接接触底座1

112与第一活动组件1

ma1。
[0957]
当沿着主轴1

ax观察时,底座1

112具有多边形结构,并且底座1

112具有偶数侧边。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当沿着主轴1

ax观察时,底座1

112具有矩形结构且具有四个侧边。
[0958]
当沿着主轴1

ax观察时,第一制震元件1

141的中心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

100的中心(例如主轴1

ax)定义的一第一假想连线1

il1不穿过底座1

112或镜头承载件1

108的任意角落。
[0959]
举例来说,底座1

112具有侧边1

112s1以及侧边1

112s2,侧边1

112s1沿着y轴延伸,侧边1

112s2沿着x轴延伸,并且侧边1

112s1与侧边1

112s2可延伸交会于一角落1

cr1。如图5所示,第一假想连线1

il1不穿过角落1

cr1。
[0960]
相似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

100还包括一第二制震元件1

142,用以调整第一活动组件1

ma1相对底座1

112的阻尼参数。当沿着主轴1

ax观察时,第二制震元件1

142的中心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

100的中心的一第二假想连线1

il2不穿过底座1

112或镜头承载
件1

108的任意角落,并且第一假想连线1

il1与第二假想连线1

il2不平行。
[0961]
第一制震元件1

141与第二制震元件1

142可为凝胶,但不限于此。于本公开中,第一制震元件1

141仅直接接触第一活动组件1

ma1与底座1

112,并且第二制震元件1

142仅直接接触第一活动组件1

ma1与底座1

112。举例来说,第一制震元件1

141与第二制震元件1

142不会设置在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

100的其他元件上,例如第一弹性元件1

106。
[0962]
请参考图6,图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图5的右下角区域的立体放大图。底座1

112还具有一第一底座表面1

112sf,面朝第一制震元件1

141。第一底座表面1

112sf与主轴1

ax平行。当沿着主轴1

ax观察时,第一底座表面1

112sf与底座1

112的侧边1

112s1平行。
[0963]
如图5所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

100还包括另一第一制震元件1

143以及另一第二制震元件1

144。当沿着主轴1

ax观察时,这些第一制震元件以及这些第二制震元件是相对于主轴1

ax旋转对称。
[0964]
第一活动组件1

ma1的镜头承载件1

108具有一第一侧边1

108s1,第一侧边1

108s1的中心与主轴1

ax定义有一第三假想连线1

il3,并且当沿着主轴1

ax观察时,第一假想连线1

il1与第三假想连线1

il3之间的夹角小于45度。
[0965]
请参考图7至图9,图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镜头承载件1

108、第一驱动线圈1

cl11与第二驱动线圈1

cl12的俯视图,图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镜头承载件1

108与第一驱动线圈1

cl11的放大图,并且图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镜头承载件1

108与第一驱动线圈1

cl11的侧视图。
[0966]
如图7所示,第二驱动线圈1

cl12是与第一驱动线圈1

cl11电性连接。具体而言,第一驱动组件1

da1可还包含一连接引线1

cwr,并且第一驱动线圈1

cl11是经由连接引线1

cwr电性连接第二驱动线圈1

cl12。
[0967]
第一活动组件1

ma1的镜头承载件1

108具有一安装结构1

1081,并且第一驱动线圈1

cl11是套设于安装结构1

1081上。如图8所示,第一活动组件1

ma1的镜头承载件1

108可还具有一绕线结构1

1082以及一容置槽1

1083,第一驱动线圈1

cl11的一第一引线1

wr1设置于容置槽1

1083内并且缠绕于绕线结构1

1082上。
[0968]
容置槽1

1083为一长条型沟槽,并且第一活动组件1

ma1的镜头承载件1

108可还具有一粘着元件容置槽1

1084,设置于容置槽1

1083中。粘着元件容置槽1

1084是配置以容置一粘着元件1

ad1,以避免第一引线1

wr1脱离容置槽1

1083。
[0969]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活动组件1

ma1的镜头承载件1

108可具有一第一侧面1

1085,朝向第一驱动线圈1

cl11,并且第一侧面1

1085上有两个点胶槽1

1086,设置第一驱动线圈1

cl11的相反两侧。点胶槽1

1086可配置以设置粘着元件1

ad2,以使第一驱动线圈1

cl11固定于安装结构1

1081上。
[0970]
请同时参考图10,图1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镜头承载件1

108的立体放大图。第一侧面1

1085上可形成有一第一点胶沟槽1

1087,并且当沿着一第一方向1

d1(x轴)观察时,第一点胶沟槽1

1087重叠于第一驱动线圈1

cl11的至少一部分。其中,第一方向1

d1是垂直于第一侧面1

1085。
[0971]
于此实施例中,安装结构1

1081包含三个安装部1

1088,安装部1

1088可为一凸出结构,沿着第一方向1

d1由第一侧面1

1085凸出。如图10所示,第一点胶沟槽1

1087是连
接于相邻的二安装部1

1088。当沿着第一方向1

d1观察时,第一点胶沟槽1

1087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相邻的二安装部1

1088之间。
[0972]
请同时参考图11,图1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镜头承载件1

108于另一视角的立体放大图。连接引线1

cwr的至少一部分是位于第一引线1

wr1与第一活动组件1

ma1的镜头承载件1

108之间。
[0973]
第一引线1

wr1的一第一接触部1

cp1直接接触连接引线1

cwr,并且第一活动组件1

ma1的镜头承载件1

108的一第二接触部1

cp2直接接触连接引线1

cwr。连接引线1

cwr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引线1

wr1与镜头承载件1

108之间,并且第一接触部1

cp1与第二接触部1

cp2的一中心连线1

cnl穿过连接引线1

cwr。
[0974]
如图8与图9所示,第一活动组件1

ma1的镜头承载件1

108还包含一导引结构1

gds1以及一第一角落结构1

1089。当沿着主轴1

ax观察时,导引结构1

gds1位于绕线结构1

1082以及第一角落结构1

1089之间,并且导引结构1

gds1配置以导引连接引线1

cwr朝向第一角落结构1

1089延伸。
[0975]
另外,如图9所示,当沿着垂直于第一侧面1

1085的方向(例如x轴)观察时,第一引线1

wr1以及连接引线1

cwr是位于第一角落结构1

1089的相反两侧。基于上述结构设计,可以增加第一引线1

wr1与连接引线1

cwr设置于镜头承载件1

108上的稳定性。
[0976]
如图7与图8所示,第一活动组件1

ma1的镜头承载件1

108具有第一侧边1

108s1以及一第二侧边1

108s2。第一侧面1

1085位于第一侧边1

108s1,并且第二侧边1

108s2上形成有一导引沟槽1

1091,并且连接引线1

cwr是设置于导引沟槽1

1091。
[0977]
再者,第二侧边1

108s2上更形成有一第二点胶沟槽1

1092,沿着一第二方向1

d2凹陷。第二点胶沟槽1

1092是可容置一粘着元件1

ad3,以使连接引线1

cwr稳固地设置于导引沟槽1

1091。第二方向1

d2是朝向主轴1

ax并且垂直于第二侧边1

108s2。当沿着主轴1

ax观察时,第二点胶沟槽1

1092与主轴1

ax的一连线1

ll不平行于第二方向1

d2。
[0978]
第一活动组件1

ma1的镜头承载件1

108可还包含多个凸出部1

1093,由第二侧边1

108s2沿着y轴凸出,并且导引沟槽1

1091是形成于这些凸出部1

1093以及第二侧边1

108s2之间。当沿着第二方向1

d2观察时,这些凸出部1

1093重叠于连接引线1

cwr的至少一部分。
[0979]
基于上述的结构设计,可以使连接引线1

cwr稳定地设置于导引沟槽1

1091,并且可以避免当镜头承载件1

108运动时,连接引线1

cwr脱离导引沟槽1

1091的问题。
[0980]
请参考图12与图13,图12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镜头承载件1

108与第一驱动线圈1

cl11的立体放大图,并且图13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镜头承载件1

108与第一驱动线圈1

cl11的侧视图。
[0981]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活动组件1

ma1的镜头承载件1

108也包含一导引结构1

gds2以及第一角落结构1

1089。当沿着主轴1

ax观察时,第一角落结构1

1089是位于绕线结构1

1082以及导引结构1

gds2之间。
[0982]
导引结构1

gds2由镜头承载件1

108的第一侧面1

1085朝向第一角落结构1

1089延伸。导引结构1

gds2连通于容置槽1

1083,并且容置槽1

1083的至少一部分是位于第一角落结构1

1089。导引结构1

gds2配置以导引第一引线1

wr1朝向第一角落结构1

1089延伸。
[0983]
如图13所示,安装结构1

1081与第一驱动线圈1

cl11形成有多个安装槽1

1081g,配置以容置粘着元件1

ad4。当沿着垂直于第一侧面1

1085的第一方向1

d1观察时,安装槽1

1081g的至少一者可具有一梯形结构,以使粘着元件1

ad4可以均匀地分布在安装槽1

1081g中,借以稳固地使第一驱动线圈1

cl11粘着于安装结构1

1081。
[0984]
本公开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

100,可包含第一驱动组件1

da1以及第二驱动组件1

da2。第二驱动组件1

da2可驱使活动模块1

md相对于基座1

111运动,并且第一驱动组件1

da1可驱使镜头承载件1

108相对于底座1

112运动,借以达成自动对焦以及光学防手震的功能。
[0985]
再者,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

100可包含多个制震元件,设置于镜头承载件1

108以及框架1

104之间,并且这些制震元件是设置在镜头承载件1

108的多个侧边。基于制震元件的配置,可以更有效地抑制镜头承载件1

108的震动,进而增加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

100的稳定度。
[0986]
请参考图14至图16,图1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

100的立体图,图1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

100的爆炸图,并且图1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

100沿图14中2

a
‑2‑
a线段的剖视图。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

100可为一光学摄像模块,配置以承载并驱动一光学元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

100是可安装于各种电子装置或可携式电子装置,例如设置于智能手机,以供使用者执行图像提取的功能。于此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

100可为具有具备自动对焦(af)功能的音圈马达(vcm),但本公开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

100也可具备自动对焦(af)及光学防手震(ois)功能。
[0987]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

100可包含一固定模块2

fm、一活动模块2

md以及一驱动模块2

dm。活动模块2

md是活动地连接固定模块2

fm,并且活动模块2

md是配置以承载一光学元件(图中未表示)。驱动模块2

dm是用以驱动活动模块2

md相对固定模块2

fm运动。
[0988]
于此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固定模块2

fm包含一外壳2

102以及一基座2

111,活动模块2

md包含一镜头承载件2

108以及前述的光学元件,并且镜头承载件2

108是用以承载所述光学元件。镜头承载件2

108与所述光学元件可合称为一第一活动组件2

ma1。
[0989]
如图15所示,前述外壳2

102具有一中空结构,并且其上形成有一外壳开孔2

1021,基座2

111上形成有一基座开孔2

1111,外壳开孔2

1021的中心是对应于光学元件的光轴2

o,并且基座开孔2

1111是对应于设置在基座2

111下方的感光元件(如图中未表示)。外部光线可由外壳开孔2

1021进入外壳2

102且经过光学元件与基座开孔2

1111后由前述感光元件150所接收,以产生一数字图像信号。
[0990]
再者,外壳2

102是设置于基座2

111上,并且可具有一容置空间2

1023,用以容置活动模块2

md(包含前述光学元件、镜头承载件2

108)以及驱动模块2

dm。
[0991]
活动模块2

md可还包含一框架2

104以及一底座2

112,沿着一主轴2

ax排列。主轴2

ax可平行或重叠于光轴2

o。框架2

104是固定地连接于底座2

112,并且底座2

112是通过一第二驱动组件2

da2活动地连接于基座2

111。
[0992]
活动模块2

md可还包含一第一弹性元件2

106以及一第二弹性元件2

110,第一弹性元件2

106的外侧部分(外环部)是固定于框架2

104,第二弹性元件2

110的外侧部分(外
环部)是固定于底座2

112,并且第一弹性元件2

106以及第二弹性元件2

110的内侧部分(内环部)是分别连接于镜头承载件2

108的上下两侧,使得镜头承载件2

108能以悬吊的方式设置于容置空间2

1023内。
[0993]
于此实施例中,驱动模块2

dm可包含一第一驱动组件2

da1以及第二驱动组件2

da2。第一驱动组件2

da1可包含一第一磁性元件2

me11(第一驱动磁铁)、一第二磁性元件2

me12(第二驱动磁铁)、一第一驱动线圈2

cl11以及一第二驱动线圈2

cl12。第一磁性元件2

me11、第二磁性元件2

me12是分别对应于第一驱动线圈2

cl11以及第二驱动线圈2

cl12且设置在框架2

104上。
[0994]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线圈2

cl11与第二驱动线圈2

cl12可为绕线线圈,设置于镜头承载件2

108的相反两侧上。当第一驱动线圈2

cl11以及第二驱动线圈2

cl12通电时,可分别与第一磁性元件2

me11以及第二磁性元件2

me12产生电磁驱动力(electromagnetic force),以驱动镜头承载件2

108以及所承载的光学元件相对于底座2

112沿着光轴2

o的方向(z轴方向)移动。
[0995]
再者,第二驱动组件2

da2是连接于底座2

112与基座2

111之间,并且第二驱动组件2

da2是可驱动活动模块2

md沿着xy平面运动,以达成光学防手震的功效。
[0996]
请参考图17,图1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二驱动组件2

da2与基座2

111的俯视图。于此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第二驱动组件2

da2可包括一第一连接件2

131、一第二连接件2

132、一驱动元件2

133以及一弹性部2

134。第一连接件2

131是固定地连接于底座2

112,第二连接件2

132是固定地连接于基座2

111,并且第二连接件2

132是经由弹性部2

134活动地连接于第一连接件2

131。
[0997]
驱动元件2

133是连接于第一连接件2

131以及基座2

111之间,并且驱动元件2

133可为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sma)制成。形状记忆合金是一种在加热升温后能完全消除其在较低的温度下发生的变形,恢复其变形前原始形状的合金材料。当形状记忆合金在低于相变态温度下,受到一有限度的塑性变形后,可由加热的方式使其恢复到变形前的原始形状。通过控制驱动元件2

133的温度,可以使得活动模块2

md可相对于基座2

111运动。
[0998]
请参考图15、图16、图18以及图19,图1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

100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并且图1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框架2

104与底座2

112的立体图。于此实施例中,活动模块2

md可相对于外壳2

102运动,并且框架2

104与外壳2

102具有不同的导磁系数。举例来说,外壳2

102的导磁系数是小于框架2

104的导磁系数,因此可避免磁干扰的问题。
[0999]
如图18所示,当沿着主轴2

ax观察时,框架2

104具有一多边形结构并且具有一第一角落2

cr1。举例来说,框架2

104具有矩形结构。再者,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

100可还包含一止挡元件2

105,固定于框架2

104上且位于第一角落2

cr1。于此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

100可包含四个止挡元件2

105,分别固定框架2

104的四个角落。
[1000]
框架2

104还包括一顶面2

1041以及由顶面2

1041沿着主轴2

ax延伸的一侧壁2

1043。如图16所示,在主轴2

ax的方向上(例如z轴上),止挡元件2

105与外壳2

102的最短距离2

md1小于框架2

104的顶面2

1041与外壳2

102的最短距离2

md2。止挡元件2

105配置以抵接于外壳2

102的内壁面并限制活动模块2

md的运动范围。
[1001]
如图18所示,在垂直于侧壁2

1043的一第一方向2

d1(x轴)上,止挡元件2

105与外壳2

102的最短距离小于框架2

104的侧壁2

1043与外壳2

102的最短距离。
[1002]
当沿着主轴2

ax观察时,止挡元件2

105重叠于框架2

104的至少一部分。相似地,当沿着第一方向2

d1观察时,止挡元件2

105重叠于框架2

104的至少一部分。于此实施例中,止挡元件2

105可由塑胶材质制成,而框架2

104可由金属材质制成,并且止挡元件2

105可通过胶水固定于框架2

104上。
[1003]
请同时参考图20,图2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框架2

104与底座2

112的放大图。于此实施例中,底座2

112是固定地连接框架2

104的侧壁2

1043。举例来说,底座2

112可经由焊接的方式固定地连接侧壁2

1043。焊接的方式可为熔接,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利用焊锡来连接底座2

112与侧壁2

1043。
[1004]
于此实施例中,底座2

112可以塑胶材料制成,并且底座内可设置有多个电路构件2

113,并且电路构件2

113是以模塑互联对象(molded interconnect device,mid)的方式形成于底座2

112内。
[1005]
框架2

104可具有一第一连接凸部2

1044,底座2

112具有一第二连接凸部2

1131,并且第一连接凸部2

1044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地连接于第二连接凸部2

1131。举例来说,第一连接凸部2

1044是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固定地连接于第二连接凸部2

1131,但不限于此。
[1006]
请同时参考图20与图21,图2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框架2

104与底座2

112的俯视图。第二连接凸部2

1131为电路构件2

113的一部分,并且当沿着主轴2

ax观察时,底座2

112或电路构件2

113不凸出于框架2

104。具体而言,当沿着主轴2

ax观察时,第二连接凸部2

1131与侧壁2

1043大致齐平。基于此结构设计,可以避免驱动元件2

133在作动时勾到第二连接凸部2

1131,造成驱动元件2

133的损坏。
[1007]
请同时参考图20与图22,图2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框架2

104与底座2

112的部分结构的侧视图。当沿着垂直于主轴2

ax的方向(例如第一方向2

d1)观察时,第二连接凸部2

1131与框架2

104的第一连接凸部2

1044的一第一侧面2

1045之间的距离等于零,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凸部2

1131与第一侧面2

1045之间的距离也可大于零。
[1008]
第二连接凸部2

1131具有一第二侧面2

1132,第二侧面2

1132不平行于第一侧面2

1045。举例来说,第一侧面2

1045是垂直于第二侧面2

1132。于此实施例中,激光焊接是实施在第一侧面2

1045与第二侧面2

1132的交界处。基于此结构设计,可以增加框架2

104与底座2

112之间的连接强度。
[1009]
请同时参考图23至图25。图2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一弹性元件2

106与框架2

104的俯视图,图2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图23中区域2

x的放大图,并且图25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沿着图24中线段2

b
‑2‑
b的剖面图。于此实施例中,第一活动组件2

ma1的镜头承载件2

108是经由第一弹性元件2

106活动地连接框架2

104。
[1010]
第一弹性元件2

106可包括一第一外框部2

1061、一第一内框部2

1062以及一第一弹性部2

1063。第一外框部2

1061是固定地设置于框架2

104,第一内框部2

1062是固定地设置于第一活动组件2

ma1的镜头承载件2

108,并且第一内框部2

1062是经由第一弹性部2

1063活动地连接于第一外框部2

1061。
[1011]
第一弹性元件2

106是可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于框架2

104,例如通过熔接的方式。举例来说,第一外框部2

1061可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固定地连接于框架2

104。另外,如图23与图16所示,第一弹性元件2

106是设置于框架2

104与止挡元件2

105之间。
[1012]
如图24所示,第一弹性元件2

106具有一第一开口2

1065,并且当沿着主轴2

ax观察时,第一弹性元件2

106与框架2

104之间的一焊接部2

1071重叠于第一开口2

1065的至少一部分。如图23所示,第一开口2

1065位于第一角落2

cr1。
[1013]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元件2

106与框架2

104是以金属材质制成,并且焊接用的激光是实施在焊接部2

1071。由于激光的照射,第一弹性元件2

106与框架2

104会熔解而彼此连接,因此会使得焊接部2

1071产生一凹陷结构2

1072。如图25所示,当沿着垂直于主轴2

ax的一方向观察时,凹陷结构2

1072于主轴2

ax(z轴)上的一深度2

dt1至少为框架2

104于主轴2

ax上的一厚度2

tn1的一半以上。
[1014]
基于上述的设计,可以增加第一弹性元件2

106与框架2

104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当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

100受到冲击时第一弹性元件2

106脱离框架2

104。另外,如图25所示,第一弹性元件2

106上可设置一粘接元件2

ad1,以进一步增加第一弹性元件2

106与框架2

104之间的连接强度。
[1015]
请参考图26,图2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一弹性元件2

106以及第二弹性元件2

110的俯视图。第一活动组件2

ma1也是经由第二弹性元件2

110活动地连接框架2

104。第二弹性元件2

110可包括至少一第二外框部2

1101、至少一第二内框部2

1102以及至少一第二弹性部2

1103。
[1016]
第二外框部2

1101是固定地设置于框架2

104,第二内框部2

1102是固定地设置于第一活动组件2

ma1的镜头承载件2

108,并且第二内框部2

1102是经由第二弹性部2

1103活动地连接第二外框部2

1101。如图26所示,第一弹性部2

1063的一部分与第二弹性部2

1103的一部分可具有相同轮廓。
[1017]
当沿着主轴2

ax(z轴)观察时,第一弹性部2

1063包括多个弯折部,并且当沿着主轴2

ax观察时,第二弹性部2

1103包括多个弯折部。具体而言,第一外框部2

1061是依序经由第一弹性部2

1063的一第一弯折部2

t11、一第二弯折部2

t12、

以及一第n弯折部2

t1n连接至第一内框部2

1062。
[1018]
第二外框部2

1101是依序经由第二弹性部2

1103的一第一弯折部2

t21、一第二弯折部2

t22、

以及一第m弯折部2

t2m连接至第二内框部2

1102。
[1019]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弹性部2

1063的第一弯折部2

t11与第二弹性部2

1103的第一弯折部2

t21的弯折角度相同,并且第一弹性部2

1063的第二弯折部2

t12与第二弹性部2

1103的第二弯折部2

t22的弯折角度相同,以此类推。也就是说,第一弹性部2

1063的第n弯折部2

t1n与第二弹性部2

1103的第m弯折部2

t2m的弯折角度相同。其中,n与m为相等的自然数(不包含0)。基于上述设计,可以增加活动模块2

md运动时的稳定度。
[1020]
请参考图27,图27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镜头承载件2

108、第一弹性元件2

106以及第一驱动线圈2

cl11的立体放大图。第一活动组件2

ma1的镜头承载件2

108包含一接触顶面2

1081以及一第一侧面2

1082,并且第一侧面2

1082是由接触顶面2

1081沿着主轴2

ax延伸。
[1021]
接触顶面2

1081形成有一第一容置凹槽2

1083,配置以容置一第一接着元件2

ae1。第一侧面2

1082形成有一第二容置凹槽2

1084,配置以容置一第二接着元件2

ae2。第一弹性元件2

106通过第一接着元件2

ae1固定地连接于第一活动组件2

ma1的镜头承载件2

108。
[1022]
再者,第一驱动线圈2

cl11是通过第二接着元件2

ae2固定地连接于第一活动组件2

ma1的镜头承载件2

108。第二接着元件2

ae2可粘接第一弹性元件2

106以及第一驱动线圈2

cl11。基于上述第一容置凹槽2

1083与第二容置凹槽2

1084的设计,可以使第一弹性元件2

106更稳固地连接于镜头承载件2

108。
[1023]
本公开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

100,可包含第一驱动组件2

da1以及第二驱动组件2

da2。第二驱动组件2

da2可驱使活动模块2

md相对于基座2

111运动,并且第一驱动组件2

da1可驱使镜头承载件2

108相对于底座2

112运动,借以达成自动对焦以及光学防手震的功能。
[1024]
再者,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

100可包含多个电路构件2

113,设置于底座2

112内并且可利用激光焊接的方式固定地连接于框架2

104,借以增加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

100整体的机械强度。另外,本公开的第一弹性部2

1063中的多个弯折部与第二弹性部2

1103中的多个弯折部具有相同的弯折角度,因此可使得活动模块2

md在运动时更稳定,进而增加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

100的稳定度。
[1025]
请参考图28至图30,图2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的立体图,图2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的爆炸图,并且图3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沿图28中3

a
‑3‑
a线段的剖视图。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可为一光学摄像模块,配置以承载并驱动一光学元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是可安装于各种电子装置或可携式电子装置,例如设置于智能手机,以供使用者执行图像提取的功能。于此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可为具有具备自动对焦(af)功能的音圈马达(vcm),但本公开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也可具备自动对焦(af)及光学防手震(ois)功能。
[1026]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可包含一固定模块3

fm、一活动模块3

md以及一驱动模块3

dm。活动模块3

md是活动地连接固定模块3

fm,并且活动模块3

md是配置以承载一光学元件(图中未表示)。驱动模块3

dm是用以驱动活动模块3

md相对固定模块3

fm运动。
[1027]
于此实施例中,如图29所示,固定模块3

fm包含一外壳3

102以及一基座3

111,活动模块3

md包含一镜头承载件3

108以及前述的光学元件,并且镜头承载件3

108是用以承载所述光学元件。镜头承载件3

108与所述光学元件可合称为一第一活动组件3

ma1。
[1028]
如图29所示,前述外壳3

102具有一中空结构,并且其上形成有一外壳开孔3

1021,基座3

111上形成有一基座开孔3

1111,外壳开孔3

1021的中心是对应于光学元件的光轴3

o,并且基座开孔3

1111是对应于设置在基座3

111下方的感光元件(如图中未表示)。外部光线可由外壳开孔3

1021进入外壳3

102且经过光学元件与基座开孔3

1111后由前述感光元件150所接收,以产生一数字图像信号。
[1029]
再者,外壳3

102是设置于基座3

111上,并且可具有一容置空间3

1023,用以容置活动模块3

md(包含前述光学元件、镜头承载件3

108)以及驱动模块3

dm。
[1030]
活动模块3

md可还包含一框架3

104以及一底座3

112,沿着一主轴3

ax排列。主
轴3

ax可平行或重叠于光轴3

o。框架3

104是固定地连接于底座3

112,并且底座3

112是通过一第二驱动组件3

da2活动地连接于基座3

111。
[1031]
活动模块3

md可还包含一第一弹性元件3

106以及一第二弹性元件3

110,第一弹性元件3

106的外侧部分(外环部)是固定于框架3

104,第二弹性元件3

110的外侧部分(外环部)是固定于底座3

112,并且第一弹性元件3

106以及第二弹性元件3

110的内侧部分(内环部)是分别连接于镜头承载件3

108的上下两侧,使得镜头承载件3

108能以悬吊的方式设置于容置空间3

1023内。
[1032]
于此实施例中,驱动模块3

dm可包含一第一驱动组件3

da1以及第二驱动组件3

da2。第一驱动组件3

da1可包含一第一磁性元件3

me11(第一驱动磁铁)、一第二磁性元件3

me12(第二驱动磁铁)、一第一驱动线圈3

cl11以及一第二驱动线圈3

cl12。第一磁性元件3

me11、第二磁性元件3

me12是分别对应于第一驱动线圈3

cl11以及第二驱动线圈3

cl12且设置在框架3

104上。
[1033]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线圈3

cl11与第二驱动线圈3

cl12可为绕线线圈,设置于镜头承载件3

108的相反两侧上。当第一驱动线圈3

cl11以及第二驱动线圈3

cl12通电时,可分别与第一磁性元件3

me11以及第二磁性元件3

me12产生电磁驱动力(electromagnetic force),以驱动镜头承载件3

108以及所承载的光学元件相对于底座3

112沿着光轴3

o的方向(z轴方向)移动。
[1034]
再者,第二驱动组件3

da2是连接于底座3

112与基座3

111之间,并且第二驱动组件3

da2是可驱动活动模块3

md相对于基座3

111沿着xy平面运动,以达成光学防手震的功效。
[1035]
请参考图31以及图32,图3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二驱动组件3

da2与基座3

111的俯视图,并且图3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二驱动组件3

da2与基座3

111的立体图。于此实施例中,如图31所示,第二驱动组件3

da2可包括一固定件3

130、一第一连接件3

131、至少一第二连接件3

132、至少一驱动元件3

133、至少一弹性部3

134以及一电路组件3

190。固定件3

130是固定地连接于基座3

111,第一连接件3

131是固定地连接于活动模块3

md的底座3

112,第二连接件3

132是固定地连接于固定件3

130,并且弹性部3

134连接于第一连接件3

131以及第二连接件3

132之间,以使第二连接件3

132是经由弹性部3

134活动地连接于第一连接件3

131。
[1036]
驱动元件3

133是连接于第一连接件3

131以及固定件3

130之间,并且驱动元件3

133可为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sma)制成。形状记忆合金是一种在加热升温后能完全消除其在较低的温度下发生的变形,恢复其变形前原始形状的合金材料。当形状记忆合金在低于相变态温度下,受到一有限度的塑性变形后,可由加热的方式使其恢复到变形前的原始形状。通过控制驱动元件3

133的温度,可以使得活动模块3

md可相对于基座3

111运动。
[1037]
电路组件3

190可为一可挠式电路板,设置于第一连接件3

131以及固定件3

130之间,并且电路组件3

190是配置以电性连接于一外部电路,例如智能手机的主电路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连接件3

131、第二连接件3

132以及弹性部3

134可一体成形,并且第一连接件3

131是通过弹性部3

134以及第二连接件3

132活动地连接于固定件3

130。
[1038]
请参考图33以及图34,图3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的
部分结构的立体图,并且图3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图30的放大图。于此实施例中,如图33所示,固定模块3

fm的外壳3

102形成有一开口3

102h,并且驱动模块3

dm的一部分(电路组件3

190)是由开口3

102h露出。
[1039]
如图30与图34所示,外壳3

102具有一顶壁3

102t以及一第一侧壁3

102s1,第一侧壁3

102s1是由顶壁3

102t沿着主轴3

ax的方向延伸,并且开口3

102h是形成于第一侧壁3

102s1上。
[1040]
当沿着主轴3

ax观察时,第一侧壁3

102s1重叠于第二驱动组件3

da2的一部分。举例来说,第一侧壁3

102s1沿着主轴3

ax的投影是重叠于电路组件3

190,并且电路组件3

190是由开口3

102h凸出于第一侧壁3

102s1。
[1041]
再者,第一侧壁3

102s1上可形成有一第一延伸部3

102et1,并且当沿着主轴3

ax观察时,第一延伸部3

102et1是可完全遮蔽第二驱动组件3

da2。当沿着主轴3

ax观察时,第一延伸部3

102et1的至少一部分不重叠于开口3

102h,举例来说,第一延伸部3

102et1的一部分在主轴3

ax上的投影是不落在于开口3

102h内。
[1042]
当沿着垂直于主轴3

ax的一第一方向3

d1(x轴方向)观察时,第一延伸部3

102et1重叠于开口3

102h的至少一部分。如图34所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可还包含一第一黏接元件3

ae1,配置以连接于第一延伸部3

102et1以及第二驱动组件3

da2的电路组件3

19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粘接元件3

ae1可完全封闭第一延伸部3

102et1与电路组件3

190之间的空隙,以避免灰尘经由开口3

102h进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内部而影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拍摄的图像效果。
[1043]
如图34所示,第一延伸部3

102et1具有一第一外侧面3

es1以及一第一内侧面3

is1,而第一侧壁3

102s1具有一第二外侧面3

es2以及一第二内侧面3

is2。当沿着垂直于主轴3

ax的一第二方向3

d2(y轴方向)观察时,第一粘接元件3

ae1的至少一部分在主轴3

ax的方向上不重叠于第一内侧面3

is1。举例来说,第一内侧面3

is1在主轴3

ax上的投影不重叠于第一粘接元件3

ae1的一部分。
[1044]
当沿着第二方向3

d2(y轴方向)观察时,第一粘接元件3

ae1在主轴3

ax的方向上不重叠于第二外侧面3

es2。当沿着第二方向3

d2观察时,第一粘接元件3

ae1在主轴3

ax的方向上不重叠于第二内侧面3

is2。如图34所示,当沿着第二方向3

d2观察时,第一粘接元件3

ae1是位于第一外侧面3

es1以及第二外侧面3

es2之间。
[1045]
基于上述结构设计,可以避免驱动元件3

133变形时接触到第一粘接元件3

ae1而粘着到第一粘接元件3

ae1,进而造成驱动元件3

133损坏的问题。
[1046]
于此实施例中,外壳3

102可具有金属材质,第一内侧面3

is1上可设置有一第一绝缘元件(图中未表示),并且第二内侧面3

is2上也可设置有第一绝缘元件。举例来说,第一绝缘元件可为一绝缘层,并且第一绝缘元件是可设置于外壳3

102的所有内侧面。
[1047]
由于第一绝缘元件可电性绝缘,因此可以避免当驱动元件3

133形变时接触外壳3

102而与外壳3

102导电。另外,第一绝缘元件的硬度是小于外壳3

102的硬度,因此可以避免当驱动元件3

133形变时撞击外壳3

102而造成损坏的问题。
[1048]
另外,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可还包含一第二黏接元件3

ae2,设置于固定件3

130以及基座3

111之间,以使固定件3

130固定于基座3

111。固定件3

130具有一第一接触面3

1301以及第二接触面3

1302,并且第二黏接元件3

ae2是设置于第二接触面3

1302以
及基座3

111之间。
[1049]
第一接触面3

1301上设置有一第二绝缘元件(图中未表示),并且第二绝缘元件是位于电路组件3

190以及固定件3

130之间。于此实施例中,固定件3

130具有金属材质,因此第二绝缘元件可避免电路组件3

190与固定件3

130导电。
[1050]
再者,基座3

111也可具有金属材质,而第二粘接元件3

ae2具有塑胶材质。举例来说,第二粘接元件3

ae2可包含塑胶微颗粒,意即第二粘接元件3

ae2也可为一绝缘元件,可使固定件3

130不会与基座3

111导电。
[1051]
请参考图31、图32、图35与图36,图35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固定件3

130沿着x轴观察的部分结构的侧视图,并且图36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部分结构的剖面图。
[1052]
当沿着主轴3

ax观察时,固定件3

130具有矩形结构,并且固定件3

130具有一第一侧边3

130s1,对应于第一侧壁3

102s1。固定件3

130还具有一阻挡部3

1304,由第一侧边3

130s1延伸并朝向顶壁3

102t弯折。如图35所示,当沿着第一方向3

d1(x轴)观察时,阻挡部3

1304是位于第一侧边3

130s1的中央处,但不限于此。
[1053]
当沿着主轴3

ax观察时,第一内侧面3

is1不重叠于阻挡部3

1304。当沿着主轴3

ax观察时,第二内侧面3

is2重叠于阻挡部3

1304。当沿着第一方向3

d1观察时,第一延伸部3

102et1重叠于阻挡部3

1304的至少一部分。
[1054]
基于阻挡部3

1304的设计,可以进一步避免当驱动元件3

133形变时撞击外壳3

102而造成损坏的问题。
[1055]
请参考图37至图39,图37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外壳3

102于另一视角的的立体图,图38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外壳3

102、固定件3

130与基座3

111的立体剖面图,并且图39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外壳3

102、固定件3

130与基座3

111的沿着y轴观察时的剖面图。
[1056]
如图37至图39所示,于此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3

102et1上形成有一第二延伸部3

102et2,朝向第一侧边3

130s1延伸。第一延伸部3

102et1可具有板状结构,并且第二延伸部3

102et2可具有条状结构,但不限于此。于此实施例中,第二延伸部3

102et2是由第一延伸部3

102et1的中央处形成。
[1057]
当沿着主轴3

ax观察时,第一内侧面3

is1重叠于第二延伸部3

102et2,并且当沿着主轴3

ax观察时,第二内侧面3

is2重叠于第二延伸部3

102et2。意即,第一内侧面3

is1与第二内侧面3

is2的投影都会重叠于第二延伸部3

102et2
[1058]
再者,当沿着第二方向3

d2(例如y轴方向)观察时,第二延伸部3

102et2重叠于固定件3

130的一部分。基于上述结构设计,不仅可以进一步避免当驱动元件3

133形变时超出开口3

102h的问题,也可以使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达成小型化的目的。
[1059]
请参考图40与图41,图4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电路组件3

190与固定件3

130的俯视图,并且图4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电路组件3

190与固定件3

130的主视图。
[1060]
电路组件3

190可包含一电路基板3

191、一第一对金属线路、一第二对金属线路、一第三对金属线路以及第四对金属线路。第一对金属线路包含金属线路3

ln11以及金属线路3

ln12,第二对金属线路包含金属线路3

ln21以及金属线路3

ln22,第三对金属线路包含金属线路3

ln31以及金属线路3

ln32,并且第四对金属线路包含金属线路3

ln41以及金
属线路3

ln42。
[1061]
电路基板3

191是设置于固定件3

130上并且具有绝缘材料。举例来说,电路基板3

191上可设置有绝缘层,并且第一对金属线路至第四对金属线路设置于电路基板3

191的绝缘层上。
[1062]
如图41所示,当沿着第一方向3

d1观察时,第一对金属线路至第四对金属线路是沿着第二方向3

d2依序排列。于此实施例中,第二对金属线路与第四对金属线路是用来传输不同的高频信号,而第一对金属线路与第三对金属线路是用来传输不同的非高频信号。意即,用来传输高频信号的金属线路与用来传输非高频信号的金属线路是交错设置。
[1063]
再者,电路组件3

190还包含一接地线3

lg1以及一接地线3

lg2,并且接地线3

lg2是设置于第二对金属线路以及第四对金属线路之间。基于接地线3

lg2将第二对金属线路与第四对金属线路隔开的设计,可以避免高频信号的相互干扰的问题。
[1064]
如图40所示,当沿着主轴3

ax观察时,这些金属线路中的每一者为一完整的连续线段。具体而言,每一金属线路的两个电性连接端之间不会设置贯孔(via)。
[1065]
另外,如图40所示,当沿着主轴3

ax观察时,第三对金属线路的其中一者(金属线路3

ln31)垂直于固定件3

130的第一侧边3

130s1,并且电路基板3

191上更设置有一强化部3

193,电性连接于第三对金属线路的金属线路3

ln31,并且强化部3

193是电性独立于金属线路3

ln31以外的其他金属线路。
[1066]
由于电路基板3

191为一可挠式基板,因此设置强化部3

193可以增加电路组件3

190的整体的结构强度。强化部3

193的设置位置与数量不限于此实施例。
[1067]
本公开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其中外壳3

102上可具有开口3

102h,使电路组件3

190的一部分可以由开口3

102h露出,以使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可以快速且简易地安装于一外部电子装置上。外壳3

102上可形成第一延伸部3

102et1,并且第一粘接元件3

ae1可连接于第一延伸部3

102et1以及第二驱动组件3

da2的电路组件3

190,以避免灰尘经由开口3

102h进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内部。
[1068]
再者,本公开的电路组件3

190上可形成有一接地线,设置于高频信号线路与非高频信号线路之间,因此可避免高频信号的相互干扰的问题。
[1069]
请参考图42至图44,图4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4

100的立体图,图4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4

100的爆炸图,并且图4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4

100沿图42中4

a
‑4‑
a线段的剖视图。光学元件驱动机构4

100可为一光学摄像模块,配置以承载并驱动一光学元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4

100是可安装于各种电子装置或可携式电子装置,例如设置于智能手机,以供使用者执行图像提取的功能。于此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4

100可为具有具备自动对焦(af)功能的音圈马达(vcm),但本公开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4

100也可具备自动对焦(af)及光学防手震(ois)功能。
[1070]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4

100可包含一固定模块4

fm、一活动模块4

md以及一驱动模块4

dm。活动模块4

md是活动地连接固定模块4

fm,并且活动模块4

md是配置以承载一光学元件(图中未表示)。驱动模块4

dm是用以驱动活动模块4

md相对固定模块4

fm运动。
[1071]
于此实施例中,如图43所示,固定模块4

fm包含一外壳4

102以及一基座4

111,活
动模块4

md包含一镜头承载件4

108以及前述的光学元件,并且镜头承载件4

108是用以承载所述光学元件。镜头承载件4

108与所述光学元件可合称为一第一活动组件4

ma1。
[1072]
如图43所示,前述外壳4

102具有一中空结构,并且其上形成有一外壳开孔4

1021,基座4

111上形成有一基座开孔4

1111,外壳开孔4

1021的中心是对应于光学元件的光轴4

o,并且基座开孔4

1111是对应于设置在基座4

111下方的感光元件(如图中未表示)。外部光线可由外壳开孔4

1021进入外壳4

102且经过光学元件与基座开孔4

1111后由前述感光元件150所接收,以产生一数字图像信号。
[1073]
再者,外壳4

102是设置于基座4

111上,并且可具有一容置空间4

1023,用以容置活动模块4

md(包含前述光学元件、镜头承载件4

108)以及驱动模块4

dm。
[1074]
活动模块4

md可还包含一框架4

104以及一底座4

112,沿着一主轴4

ax排列。主轴4

ax可平行或重叠于光轴4

o。框架4

104是固定地连接于底座4

112,并且底座4

112是通过一第二驱动组件4

da2活动地连接于基座4

111。
[1075]
活动模块4

md可还包含一第一弹性元件4

106以及一第二弹性元件4

110,第一弹性元件4

106的外侧部分(外环部)是固定于框架4

104,第二弹性元件4

110的外侧部分(外环部)是固定于底座4

112,并且第一弹性元件4

106以及第二弹性元件4

110的内侧部分(内环部)是分别连接于镜头承载件4

108的上下两侧,使得镜头承载件4

108能以悬吊的方式设置于容置空间4

1023内。
[1076]
于此实施例中,驱动模块4

dm可包含一第一驱动组件4

da1以及第二驱动组件4

da2。第一驱动组件4

da1可包含一第一磁性元件4

me11(第一驱动磁铁)、一第二磁性元件4

me12(第二驱动磁铁)、一第一驱动线圈4

cl11以及一第二驱动线圈4

cl12。第一磁性元件4

me11、第二磁性元件4

me12是分别对应于第一驱动线圈4

cl11以及第二驱动线圈4

cl12且设置在框架4

104上。
[1077]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线圈4

cl11与第二驱动线圈4

cl12可为绕线线圈,设置于镜头承载件4

108的相反两侧上。当第一驱动线圈4

cl11以及第二驱动线圈4

cl12通电时,可分别与第一磁性元件4

me11以及第二磁性元件4

me12产生电磁驱动力(electromagnetic force),以驱动镜头承载件4

108以及所承载的光学元件相对于底座4

112沿着光轴4

o的方向(z轴方向)移动。
[1078]
再者,第二驱动组件4

da2是连接于底座4

112与基座4

111之间,并且第二驱动组件4

da2是可驱动活动模块4

md相对于基座4

111沿着xy平面运动,以达成光学防手震的功效。
[1079]
请参考图45以及图46,图4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二驱动组件4

da2与基座4

111的俯视图,并且图4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二驱动组件4

da2与基座4

111的立体图。于此实施例中,如图45所示,第二驱动组件4

da2可包括一固定件4

130、一第一连接件4

131、至少一第二连接件4

132、至少一驱动元件4

133、至少一弹性部4

134以及一电路组件4

190。固定件4

130是固定地连接于基座4

111,第一连接件4

131是固定地连接于活动模块4

md的底座4

112,第二连接件4

132是固定地连接于固定件4

130,并且弹性部4

134连接于第一连接件4

131以及第二连接件4

132之间,以使第二连接件4

132是经由弹性部4

134活动地连接于第一连接件4

131。
[1080]
驱动元件4

133是连接于第一连接件4

131以及固定件4

130之间,并且驱动元件
4

133可为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sma)制成。形状记忆合金是一种在加热升温后能完全消除其在较低的温度下发生的变形,恢复其变形前原始形状的合金材料。当形状记忆合金在低于相变态温度下,受到一有限度的塑性变形后,可由加热的方式使其恢复到变形前的原始形状。通过控制驱动元件4

133的温度,可以使得活动模块4

md可相对于基座4

111运动。
[1081]
电路组件4

190可为一可挠式电路板,设置于第一连接件4

131以及固定件4

130之间,并且电路组件4

190是配置以电性连接于一外部电路,例如智能手机的主电路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连接件4

131、第二连接件4

132以及弹性部4

134可一体成形,并且第一连接件4

131是通过弹性部4

134以及第二连接件4

132活动地连接于固定件4

130。
[1082]
请参考图47以及图48,图4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4

100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图,并且图4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图44的放大图。于此实施例中,如图47所示,固定模块4

fm的外壳4

102形成有一开口4

102h,并且驱动模块4

dm的一部分(电路组件4

190)是由开口4

102h露出。
[1083]
如图44与图48所示,外壳4

102具有一顶壁4

102t以及一第一侧壁4

102s1,第一侧壁4

102s1是由顶壁4

102t沿着主轴4

ax的方向延伸,并且开口4

102h是形成于第一侧壁4

102s1上。
[1084]
当沿着主轴4

ax观察时,第一侧壁4

102s1重叠于第二驱动组件4

da2的一部分。举例来说,第一侧壁4

102s1沿着主轴4

ax的投影是重叠于电路组件4

190,并且电路组件4

190是由开口4

102h凸出于第一侧壁4

102s1。
[1085]
再者,第一侧壁4

102s1上可形成有一第一延伸部4

102et1,并且当沿着主轴4

ax观察时,第一延伸部4

102et1是可完全遮蔽第二驱动组件4

da2。当沿着主轴4

ax观察时,第一延伸部4

102et1的至少一部分不重叠于开口4

102h,举例来说,第一延伸部4

102et1的一部分在主轴4

ax上的投影是不落在于开口4

102h内。
[1086]
当沿着垂直于主轴4

ax的一第一方向4

d1(x轴方向)观察时,第一延伸部4

102et1重叠于开口4

102h的至少一部分。如图48所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4

100可还包含一第一黏接元件4

ae1,配置以连接于第一延伸部4

102et1以及第二驱动组件4

da2的电路组件4

19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粘接元件4

ae1可完全封闭第一延伸部4

102et1与电路组件4

190之间的空隙,以避免灰尘经由开口4

102h进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4

100内部而影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4

100拍摄的图像效果。
[1087]
请参考图46与图49,图4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二驱动组件4

da2的部分结构的放大图。于此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组件4

da2可还包含一第一弯折件4

141、一第二弯折件4

142、一第一夹持件4

1311以及一第二夹持件4

1312。第一弯折件4

141是可电性连接于弹性部4

134,并且第二弯折件4

142是可电性连接于电路组件4

190。
[1088]
第一夹持件4

1311是设置于第一连接件4

131上并且配置以通过第一弯折件4

141夹持驱动元件4

133的一第一端。于此实施例中,第一夹持件4

1311与第一连接件4

131是一体成形。第二夹持件4

1312是设置于固定件4

130上并且配置以通过第二弯折件4

142夹持驱动元件4

133的一第二端。
[1089]
于此实施例中,第二夹持件4

1312与固定件4

130是一体成形。另外,于此实施例中,第一弯折件4

141可与弹性部4

134一体成形,但不限于此。
[1090]
如图49所示,第一弯折件4

141可包含一第一弯折部4

1411、一第二弯折部4

1412以及一第三弯折部4

1413,并且光学元件驱动机构4

100可还包含一第一稳定元件4

sg1,设置于第一弯折部4

1411、第二弯折部4

1412以及第三弯折部4

1413之间。
[1091]
第一稳定元件4

sg1是配置以连接驱动元件4

133的所述第一端以及第一弯折件4

141。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稳定元件4

sg1可为凝胶,配置以降低驱动元件4

133形变时的晃动程度。
[1092]
如图49所示,驱动元件4

133与第一稳定元件4

sg1形成有一第一交界部4

1331以及一第二交界部4

1332。第一交界部4

1331与第一弯折件4

141于主轴4

ax(z轴)上的距离是小于第二交界部4

1332与第一弯折件4

141于主轴4

ax上的距离。再者,当沿着垂直于主轴4

ax的一方向(例如第一方向4

d1)观察时,第一弯折部4

1411、第二弯折部4

1412以及第三弯折部4

1413形成一渐缩结构。
[1093]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弯折部4

1411不平行于第二弯折部4

1412,第二弯折部4

1412不平行于第三弯折部4

1413,并且第三弯折部4

1413不平行于第一弯折部4

1411。当沿着垂直于主轴4

ax的一方向(第一方向4

d1)观察时,第一弯折部4

1411以及第三弯折部4

1413形成一锐角。
[1094]
再者,第一弯折件4

141可还包含一第一连接部4

1414以及一第二连接部4

1415。第一弯折部4

1411经由第一连接部4

1414连接于第二弯折部4

1412,并且第二弯折部4

1412经由第二连接部4

1415连接于第三弯折部4

1413。
[1095]
第一弯折部4

1411、第二弯折部4

1412以及第三弯折部4

1413的每一者内部设置有一强化层,强化层例如可为一金属层,而第一连接部4

1414以及第二连接部4

1415内没有设置任何强化层。因此,第一连接部4

1414与第二连接部4

1415可被弯折,以使第一弯折部4

1411、第二弯折部4

1412以及第三弯折部4

1413形成上述的渐缩结构。
[1096]
请参考图45、图49与图50,图5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二驱动组件4

da2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本公开的第二驱动组件4

da2可还包含一第三夹持件4

1313,设置于第一连接件4

131上。当沿着主轴4

ax观察时,第一连接件4

131具有多边形结构(例如矩形结构),并且第一夹持件4

1311与第三夹持件4

1313是位于第一连接件4

131的一角落。
[1097]
第一连接件4

131上形成有一定位孔4

131h,并且当沿着主轴4

ax(z轴)观察时,定位孔4

131h位于第一夹持件4

1311以及第三夹持件4

1313之间。另外,第一连接件4

131可具有一上表面4

131s,并且定位孔4

131h是由上表面4

131s形成,并且第一弯折件4

141会抵接于上表面4

131s。
[1098]
请同时参考图51以及图52,图5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二驱动组件4

da2的部分结构俯视图,并且图5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二驱动组件4

da2的主视图。如图51所示,于此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组件4

da2可还包含多个第一支撑元件4

181,设置于第一连接件4

131以及固定件4

130之间。
[1099]
这些第一支撑元件4

181是固定于固定件4

130上。这些第一支撑元件4

181是配置以支撑第一连接件4

131,以使第一连接件4

131可相对于固定件4

130运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第一支撑元件4

181没有固定于第一连接件4

131。
[1100]
当沿着主轴4

ax观察时,固定件4

130可具有多边形结构,例如矩形结构。如图51所示,四个第一支撑元件4

181可分别对应于固定件4

130的四个角落。固定件4

130具有一
中央开口4

130h,并且这些第一支撑元件4

181是环绕中央开口4

130h。
[1101]
请参考图53,图5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件4

131、第一支撑元件4

181与固定件4

130的部分结构的主视图。于此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4

100可定义有一光入射端以及一光出射端,光入射端例如可为外壳开孔4

1021,并且光出射端例如可为基座开孔4

1111。
[1102]
如图53所示,这些第一支撑元件4

181的每一者具有一支撑面4

1811,配置以抵接第一连接件4

131。当沿着垂直于主轴4

ax的一方向(例如y轴)观察时,这些第一支撑元件4

181的相邻二者的二支撑面4

1811面朝光入射端,但不限于此。
[1103]
请参考图54,图54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件4

131、第一支撑元件4

181与固定件4

130的部分结构的主视图。于此实施例中,二支撑面4

1811可不面朝所述光入射端。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面4

1811可完全抵接于第一连接件4

131的底面,并且支撑面4

1811垂直于主轴4

ax。
[1104]
请回到图51。第二驱动组件4

da2可还包含多个第二支撑元件4

182,设置于第一连接件4

131以及固定件4

130之间。这些第二支撑元件4

182固定于固定件4

130上。这些第二支撑元件4

182配置以支撑第一连接件4

131,以使第一连接件4

131可相对于固定件4

130运动。
[1105]
当沿着主轴4

ax观察时,这些第二支撑元件4

182的至少一者与主轴4

ax的距离大于这些第一支撑元件4

181中任一者与主轴4

ax的距离。基于此设计,可以使第一连接件4

131在移动时不会与固定件4

130接触。
[1106]
于此实施例中,这些第一支撑元件4

181以及这些第二支撑元件4

182包含塑胶材质。举例来说,第一支撑元件4

181与第二支撑元件4

182可由塑钢制成。
[1107]
请同时参考图55,图5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底座4

112、第二驱动组件4

da2与基座4

111由底部观察的立体图。于此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4

100可还包含至少一电路构件4

180。
[1108]
电路构件4

180是设置于底座4

112内,并且电路构件4

180的一外露部4

180e露出于底座4

112。第一连接件4

131包含有一第一开孔4

131t,对应于外露部4

180e。于此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4

131通过激光焊接固定于外露部4

180e。
[1109]
当沿着主轴4

ax观察时,一焊接部4

sdp形成于第一连接件4

131与外露部4

180e,并且焊接部4

sdp重叠于第一开孔4

131t的至少一部分。另外,当沿着主轴4

ax观察时,基座4

111以及固定件4

130不重叠于第一开孔4

131t。基于上述的结构设计,可以确保进行激光焊接时,基座4

111以及固定件4

130不会被激光照射到。
[1110]
本公开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4

100,其中第二驱动组件4

da2可具有第一弯折件4

141与第一夹持件4

1311。第一夹持件4

1311是配置以通过第一弯折件4

141以及第一稳定元件4

sg1来夹持驱动元件4

133,并且第一弯折件4

141可具有渐缩结构。基于此设计,可以避免驱动元件4

133形变时与第一弯折件4

141碰撞而造成损坏的问题。
[1111]
再者,电路构件4

180可设置于底座4

112内,第一连接件4

131的第一开孔4

131t对应于电路构件4

180的外露部4

180e,并且第一连接件4

131通过激光焊接固定于外露部4

180e,借以增加底座4

112与第一连接件4

131之间的连结强度。
[1112]
请参考图56至图58,图5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

100的俯
视图,图5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

100的爆炸图,并且图5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

100沿图56中5

a
‑5‑
a线段的剖视图。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

100可为一光学摄像模块,配置以承载并驱动一光学元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

100是可安装于各种电子装置或可携式电子装置,例如设置于智能手机,以供使用者执行图像提取的功能。于此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

100可为具有具备自动对焦(af)功能的音圈马达(vcm),但本公开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

100也可具备自动对焦(af)及光学防手震(ois)功能。
[1113]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

100可包含一固定组件5

fa、一活动组件5

ma以及一驱动组件5

da。活动组件5

ma是活动地连接固定组件5

fa,并且活动组件5

ma是配置以承载光学元件(图中未表示)。驱动组件5

da是用以驱动活动组件5

ma相对固定组件5

fa运动。
[1114]
于此实施例中,如图57所示,固定组件5

fa包含一外壳5

102、一框架5

104以及一底座5

112,活动组件5

ma包含一镜头承载件5

108以及前述的光学元件,并且镜头承载件5

108是用以承载光学元件。
[1115]
如图57所示,前述外壳5

102具有一中空结构,并且其上形成有一外壳开孔5

1021,底座5

112上形成有一底座开孔5

1121,外壳开孔5

1021的中心是对应于光学元件的光轴5

o,并且底座开孔5

1121是对应于设置在底座5

112下方的感光元件。外部光线可由外壳开孔5

1021进入外壳5

102且经过光学元件与底座开孔5

1121后由前述感光元件所接收,以产生一数字图像信号。
[1116]
再者,外壳5

102是设置于底座5

112上,并且可具有一容置空间5

1023,用以容置活动组件5

ma(包含前述光学元件、镜头承载件5

108)以及驱动组件5

da。
[1117]
活动组件5

ma可还包含一第一弹性元件5

106以及一第二弹性元件5

110,第一弹性元件5

106的外侧部分(外环部)是固定于底座5

112,第二弹性元件5

110的外侧部分(外环部)是固定于外壳5

102的内壁面,并且第一弹性元件5

106以及第二弹性元件5

110的内侧部分(内环部)是分别连接于镜头承载件5

108的上下两侧,使得镜头承载件5

108能以悬吊的方式设置于容置空间5

1023内。
[1118]
于此实施例中,驱动组件5

da可包含一第一磁铁5

m11(第一磁性元件)、一第二磁铁5

m12、一第一线圈5

cl11以及一第二线圈5

cl12。第一线圈5

cl11以及第二线圈5

cl12是设置于镜头承载件5

108上,并且第一磁铁5

m11、第二磁铁5

m12是分别对应于第一线圈5

cl11以及第二线圈5

cl12且设置在框架5

104上。
[1119]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线圈5

cl11与第二线圈5

cl12可为绕线线圈,设置于镜头承载件5

108的相反两侧上。当第一线圈5

cl11以及第二线圈5

cl12通电时,可分别与第一磁铁5

m11以及第二磁铁5

m12产生电磁驱动力(electromagnetic force),以驱动镜头承载件5

108以及所承载的光学元件相对于底座5

112沿着光轴5

o的方向(z轴方向)移动。
[1120]
请参考图56、图57与图59,图5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底座5

112与一电路元件5

120的立体图。于此实施例中,外壳5

102以及底座5

112是沿着一主轴5

ax排列。如图56所示,当沿着主轴5

ax观察时,固定组件5

fa具有多边形结构,例如矩形结构。再者,如图57与图59所示,底座5

112具有板状结构,并且底座5

112与主轴5

ax垂直。
[1121]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

100还包括电路组件5

120,电性连接驱动组件5

da,并且电
路组件5

120包括一电路元件5

1201、一位置感测元件5

1203、一控制元件5

1204以及至少一被动元件5

1205。
[1122]
电路元件5

1201为一电路板,例如可挠式电路板,但不限于此,并且电路元件5

1201是电性连接驱动组件5

da。位置感测元件5

1203是用以感测活动组件5

ma的镜头承载件5

108相对固定组件5

fa的运动。控制元件5

1204是用以输出一驱动信号至驱动组件5

da,以驱动镜头承载件5

108。被动元件5

1205具有滤波功能,例如为一电容或一电感,电性连接电路元件5

1201。
[1123]
控制元件5

1204是根据位置感测元件5

1203所输出的一感测信号而输出前述驱动信号。值得注意的是,位置感测元件5

1203与控制元件5

1204是位于同一封装中。具体而言,位置感测元件5

1203与控制元件5

1204是被同一个封装元件5

1200所包覆,封装元件例如可为环氧树脂。
[1124]
如图59所示,固定组件5

fa可还包括一结构强化组件5

113,用以强化固定组件5

fa的机械结构。具体而言,结构强化组件5

113是固定地设置于底座5

112,并且结构强化组件5

113可包括一第一强化元件5

1131以及一第一容纳空间5

as1。
[1125]
第一强化元件5

1131例如可为突出结构,是由底座5

112向外突出,并且第一容纳空间5

as1是位于第一强化元件5

1131并用以容纳电路组件5

120的至少一部分。具体而言,位置感测元件5

1203位于第一容纳空间5

as1,被动元件5

1205位于第一容纳空间5

as1,并且控制元件5

1204位于第一容纳空间5

as1。
[1126]
具体而言,第一强化元件5

1131是沿着主轴5

ax(z轴)延伸,并且当沿着主轴5

ax观察时,第一强化元件5

1131是位于固定组件5

fa的底座5

112之一第一侧边5

112s1,并且第一侧边5

112s1沿着一第一方向5

d1(x轴)延伸。而第一容纳空间5

as1是一开口结构,贯穿第一强化元件5

1131。
[1127]
当沿着一第二方向5

d2(y轴)观察时,第一强化元件5

1131是封闭地围绕第一容纳空间5

as1。其中,第二方向5

d2与第一方向5

d1不平行。具体而言,第二方向5

d2与第一方向5

d1垂直。当沿着主轴5

ax观察时,第一容纳空间5

as1重叠于第一强化元件5

1131的至少一部分。
[1128]
请参考图60,图6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底座5

112与电路元件120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于此实施例中,第一强化元件5

1131包含一第一连接结构5

1133,对应电路组件5

120,用以提升电路组件5

120与第一强化元件5

1131之间的连接强度。
[1129]
电路组件5

120是经由一第一接着元件5

ad1固定地连接第一强化元件5

1131。第一连接结构5

1133具有一第一沟槽5

tr,第一连接结构5

1133具有一第二沟槽5

tr2,第一沟槽5

tr的延伸方向与主轴5

ax平行,并且第一沟槽5

tr与第二沟槽5

tr2的延伸方向相同。
[1130]
相似地,如图59所示,结构强化组件5

113还包含一第二强化元件5

1132,由底座5

112向外突出。第二强化元件5

1132是沿着主轴5

ax延伸。当沿着主轴5

ax观察时,第二强化元件5

1132位于固定组件5

fa的底座5

112的一第二侧边5

112s2,并且第二侧边5

112s2沿着一第三方向5

d3延伸。其中,第三方向5

d3与第一方向5

d1平行。
[1131]
第二强化元件5

1132包含一第二连接结构5

1134,对应外壳5

102的一第一侧壁5

102s1,用以提升第一侧壁5

102s1与第二强化元件5

1132之间的连接强度。举例来说,第
一侧壁5

102s1是经由一第二接着元件5

ad2固定地连接第二强化元件5

1132。
[1132]
第二连接结构5

1134具有至少一第三沟槽5

tr3,第二连接结构5

1134具有至少一第四沟槽5

tr4,第三沟槽5

tr3的延伸方向与主轴5

ax平行,并且第三沟槽5

tr3与第四沟槽5

tr4的延伸方向相同。
[1133]
请参考图57、图60与图61,图6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

100的部分结构的的俯视图。结构强化组件5

113还包括一第一止动部5

1135,位于第一强化元件5

1131并对应活动组件5

ma的镜头承载件5

108的一第一止动元件5

1081。第一止动部5

1135与第一止动元件5

1081是用以限制活动组件5

ma的镜头承载件5

108相对固定组件5

fa的底座5

112于一运动范围内运动。
[1134]
具体而言,第一止动部5

1135与第一止动元件5

1081是用以限制活动组件5

ma的镜头承载件5

108相对固定组件5

fa的底座5

112绕主轴5

ax的运动范围,例如可限制镜头承载件5

108相对于底座5

112绕主轴5

ax的旋转角度,以避免镜头承载件5

108与其他元件碰撞造成损坏。另外,镜头承载件5

108沿着x轴及/或y轴的运动也包含在前述的运动范围内。
[1135]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止动部5

1135是由第一强化元件5

1131形成的一凹陷结构,并且第一止动元件5

1081具有一突出结构,由活动组件5

ma的一本体5

1080突出。具体而言,第一止动元件5

1081为一凸柱,并且第一止动元件5

1081是沿着第二方向5

d2突出。
[1136]
请参考图61与图62,图6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镜头承载件5

108的部分结构的剖面侧视图。如图62所示,第一止动元件5

1081包括一突块5

1083,位于第一止动元件5

1081的一第一表面5

108s1以及一第二表面5

108s2之间。
[1137]
当活动组件5

ma的镜头承载件5

108位于前述运动范围内的任意位置时,突块5

1083不接触固定组件5

fa,例如底座5

112,并且突块5

1083也不接触第一强化元件5

1131。基于上述结构设计,可以避免突块5

1083碰撞其他元件而产生颗粒的问题。
[1138]
另外,当活动组件5

ma的镜头承载件5

108位于前述运动范围内的任意位置时,第一止动元件5

1081也不会与电路组件5

120接触。基于上述结构设计,可以避免电路组件5

120被第一止动元件5

1081碰撞而造成损坏的问题。
[1139]
如图62所示,第一表面5

108s1与第二表面5

108s2不平行。具体而言,第一表面5

108s1与第二表面5

108s2垂直。其中,突块5

1083是于第一表面5

108s1与第二表面5

108s2之间突出。具体而言,突块5

1083是位于第一止动元件5

1081上的一阶梯结构5

1085处。
[1140]
于此实施例中,如图60所示,第一强化元件5

1131可为一墙壁,并且第一强化元件5

1131与底座5

112具有一体成形的结构。也就是说,第一强化元件5

1131与底座5

112具有相同材质。举例来说,第一强化元件5

1131与底座5

112皆具有非金属材质,例如塑胶材质。
[1141]
请再参考图60。如图60所示,第一止动部5

1135是对应于活动组件5

ma的镜头承载件5

108的一电性连接部5

108p。具体而言,电性连接部5

108p是位于第一止动部5

1135内。
[1142]
另外,驱动组件5

da的第一线圈5

cl11是经由电性连接部5

108p电性连接于第一弹性元件5

106。当沿着主轴5

ax观察时,驱动组件5

da的第一线圈5

cl11的一引线5

wr1
与电性连接部5

108p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具体而言,引线5

wr1是缠绕于电性连接部5

108p。
[1143]
值得注意的是,当沿着主轴5

ax观察时,电性连接部5

108p与第一止动元件5

1081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具体而言,当沿着主轴5

ax观察时,第一止动元件5

1081的尺寸大于电性连接部5

108p,因此可以确保电性连接部5

108p不会与第一强化元件5

1131或底座5

112碰撞而造成损坏。
[1144]
请参考图63,图6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

100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如图63所示,结构强化组件5

113可还包含一第三强化元件(电路构件114),并且第三强化元件的至少一部分是内埋于底座5

112。第三强化元件(电路构件114)可为金属材质制成。
[1145]
再者,于此实施例中,电路构件114是设置于底座5

112内部。举例来说,底座5

112是以塑胶材料制成,并且电路构件114是以模塑互联对象(molded interconnect device,mid)的方式形成于底座5

112内。
[1146]
如图63所示,第三强化元件是固定地连接外壳5

102。举例来说,第三强化元件可经由焊接固定于外壳5

102。另外,第三强化元件也会电性连接外壳5

102。由于外壳5

102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

100的一接地端,因此第三强化元件是电性接地。
[1147]
请同时参考图57、图64与图65,图6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

100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并且图6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

100的部分结构的侧视图。于此实施例中,框架5

104可为一导磁元件,其具有导磁性材质,并且框架5

104(导磁元件)包括一第一导磁部5

1041、一第二导磁部5

1042以及二连接部5

1043。
[1148]
第一导磁部5

1041是对应第一线圈5

cl11或第一磁铁5

m11(第一磁性元件),第二导磁部5

1042是对应第二线圈5

cl12或第二磁铁5

m12(第二磁性元件),并且第一导磁部5

1041是经由二连接部5

1043连接于第二导磁部5

1042。
[1149]
如图65所示,当沿着第一线圈5

cl11与第一磁铁5

m11(第一磁性元件)的排列方向(x轴)观察时,第一导磁部5

1041重叠于第一线圈5

cl11或第一磁铁5

m11(第一磁性元件)的至少一部分。
[1150]
如图64所示,当沿着主轴5

ax观察时,第一导磁部5

1041位于固定组件5

fa的底座5

112的一第三侧边5

112s3,并且第三侧边5

112s3沿着一第四方向5

d4延伸。当沿着主轴5

ax观察时,第四方向5

d4与第一方向5

d1不平行。
[1151]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导磁部5

1041具有板状结构,第二导磁部5

1042具有板状结构,并且连接部5

1043也具有板状结构。于此实施例中,第一导磁部5

1041是沿着y轴延伸,连接部5

1043是沿着x轴延伸,第一磁铁5

m11是固定于第一导磁部5

1041,并且当沿着主轴5

ax观察时,第一磁铁5

m11(第一磁性元件)在第四方向5

d4上的最大尺寸是小于第一导磁部5

1041的最大尺寸。
[1152]
如图64所示,当沿着连接部5

1043的厚度方向(z轴)观察时,框架5

104(导磁元件)与第一磁铁5

m11(第一磁性元件)不重叠。当沿着连接部5

1043的厚度方向观察时,第一导磁部5

1041与第一磁铁5

m11(第一磁性元件)不重叠。
[1153]
接下来请参考图66,图6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图58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于此实施例中,当沿着垂直连接部5

1043的厚度方向的一方向观察时(例如沿着y轴观察时),框
架5

104(导磁元件)重叠于第一磁铁5

m11(第一磁性元件)的至少一部分。
[1154]
具体而言,当沿着垂直连接部5

1043的厚度方向的一方向观察时(例如沿着y轴观察时),连接部5

1043重叠于第一磁铁5

m11(第一磁性元件)的至少一部分。
[1155]
于此实施例中,第四方向5

d4平行于y轴,因此当沿着第四方向5

d4观察时,框架5

104(导磁元件)重叠于第一磁铁5

m11(第一磁性元件)的至少一部分。
[1156]
再者,如图57、图58与图66所示,活动组件5

ma的镜头承载件5

108是经由第二弹性元件5

110活动地连接固定组件5

fa。具体而言,第二弹性元件5

110具有板状结构,第二弹性元件5

110的外环部固定于框架5

104,并且框架5

104(导磁元件)是固定地设置于固定组件5

fa的外壳5

102上。
[1157]
当沿着垂直于主轴5

ax的一方向观察时,例如沿着y轴观察时,第二弹性元件5

11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磁铁5

m11(第一磁性元件)与外壳5

102之间。
[1158]
于此实施例中,第二弹性元件5

11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框架5

104(导磁元件)与外壳5

102之间。具体而言,当沿着垂直主轴5

ax的方向观察时,例如沿着y轴观察时,第二弹性元件5

110的至少一部分(外环部)位于框架5

104(导磁元件)的连接部5

1043与外壳5

102之间。
[1159]
如图66所示,第二弹性元件5

110的一第二弹性元件表面5

1101面朝框架5

104(导磁元件)与第一磁铁5

m11(第一磁性元件)。具体而言,第二弹性元件5

110直接接触框架5

104(导磁元件)与第一磁铁5

m11(第一磁性元件)。
[1160]
基于上述的结构配置,可以增加驱动组件5

da的驱动效率,并且也可以同时达到小型化的功效。
[1161]
请参考图67,图6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

100的部分结构的剖面图。如图67所示,当沿着主轴5

ax观察时,框架5

104(导磁元件)是位于外壳5

102的一第二侧壁5

102s2以及第一磁铁5

m11(第一磁性元件)之间。
[1162]
于此实施例中,外壳5

102的第二侧壁5

102s2具有金属材质,而框架5

104(导磁元件)也具有金属材质。然而,第二侧壁5

102s2与框架5

104(导磁元件)具有不同的导磁系数。具体而言,第二侧壁5

102s2的导磁系数小于框架5

104(导磁元件)的导磁系数。
[1163]
基于上述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避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

100外部的元件对于驱动组件5

da与框架5

104的磁干扰的问题。
[1164]
本公开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包含底座5

112以及电路组件5

120,底座5

112上可设置第一强化元件5

1131,第一强化元件5

1131与底座5

112是一体成形,并且电路组件5

120的一部分可设置于第一强化元件5

1131内。基于此结构设计,可以强化固定组件5

fa的机械结构,并且也可以进一步达成小型化的功效。
[1165]
另外,框架5

104可作为导磁元件,以增加驱动组件5

da的驱动效率。再者,由于本公开的第二弹性元件5

110的第二弹性元件表面5

1101直接接触框架5

104与第一磁铁5

m11,因此可使得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

100在主轴5

ax上的尺寸可以进一步缩小,达成小型化的功效。
[1166]
请参考图68至图70,图6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6

100的立体示意图,图6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6

100的爆炸图,并且图7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6

100沿图68中6

a
‑6‑
a线段的剖视图。光学元件
驱动机构6

100可为一光学摄像模块,配置以承载并驱动一光学元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6

100是可安装于各种电子装置或可携式电子装置,例如设置于智能手机,以供使用者执行图像提取的功能。于此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6

100可为具有具备自动对焦(af)功能的音圈马达(vcm),但本公开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6

100也可具备自动对焦(af)及光学防手震(ois)功能。
[1167]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6

100可包含一固定组件6

fa、一活动组件6

ma、一第一驱动组件6

da1以及一第二驱动组件6

da2。活动组件6

ma是活动地连接固定组件6

fa,并且活动组件6

ma是配置以承载光学元件(图中未表示)。第一驱动组件6

da1以及一第二驱动组件6

da2是配置以驱动活动组件6

ma相对固定组件6

fa运动。
[1168]
于此实施例中,如图69所示,固定组件6

fa包含一外壳6

102以及一底座6

112,活动组件6

ma包含一镜头承载件6

108、前述的光学元件以及框架6

104,并且镜头承载件6

108是用以承载光学元件。
[1169]
前述壳体6

102具有一中空结构,并且其上形成有一壳体开孔6

1021,底座6

112上形成有一底座开孔6

1121,壳体开孔6

1021的中心是对应于镜头承载件6

108所承载的一光学元件(图未示)的光轴6

o,并且底座开孔6

1121是对应于设置在底座6

112下方的图像感测元件(图未示)。壳体6

102可具有一容置空间6

1023,用以容置前述活动组件6

ma(包含前述光学元件、镜头承载件6

108)以及这些驱动组件。
[1170]
再者,第一驱动组件6

da1可包含一驱动线圈6

cld以及四个磁性元件6

me。第二驱动组件6

da2可包含四个磁性元件6

me以及一电路组件6

114。电路组件6

114可为一电路板并且其内设置有四个感应线圈6

1141。感应线圈6

1141的数目不限于此实施例。
[1171]
如图69所示,镜头承载件6

108具有一中空环状结构,并且具有一贯穿孔6

1081,其中贯穿孔6

1081与所述光学元件之间配置有对应锁合的螺牙结构(图未示),可令所述光学元件锁固于贯穿孔6

1081内。再者,驱动线圈6

cld是可环绕设置于镜头承载件6

108上。另外,框架6

104具有多个凹槽6

1041以及一中央开口6

1043。于此实施例中,框架6

104具有四个凹槽6

1041,用以容置前述四个磁性元件6

me,但凹槽6

1041与磁性元件6

me的数量不限于此实施例。镜头承载件6

108与前述光学元件是设置于中央开口6

1043内并可相对于框架6

104移动。
[1172]
于此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6

100可还包含一第一弹性元件6

106以及一第二弹性元件6

110,镜头承载件6

108可通过第一弹性元件6

106与第二弹性元件6

110连接于框架6

104而悬吊于中央开口6

1043内。当驱动线圈6

cld通电时,四个磁性元件6

me会与驱动线圈6

cld产生电磁驱动力,借以驱动镜头承载件6

108相对于框架6

104沿光轴6

o(z轴方向)移动,以进行自动对焦(auto focusing)。
[1173]
再者,由图69可以看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6

100还包含四个弹性元件6

116(第三弹性元件),每一个弹性元件6

116皆具有长条形结构,例如为一柱状或线状结构,但不限于此。其中,每一个弹性元件6

116的一端是连接第一弹性元件6

106,并且弹性元件6

116的另一端是连接于底座6

112并电性连接于电路组件6

114。通过前述结构配置,镜头承载件6

108以及其所承载的光学元件(图未示)与框架6

104可通过四个可挠曲的弹性元件6

116而相对底座6

112沿着平行于x

y平面的方向位移。
[1174]
当这些感应线圈6

1141通电与相对应的磁性元件6

me感应时,会产生电磁驱动力
驱动镜头承载件6

108与所述光学元件沿y轴方向或沿x轴方向移动。因此,当光学元件驱动机构6

100受到晃动时,镜头承载件6

108可被前述电磁驱动力所驱动而于x

y平面上移动,以达到光学防手震(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的目的。
[1175]
请参考图69与图71,图7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底座6

112的俯视图。于此实施例中,外壳6

102以及底座6

112是沿着一主轴6

ax排列,并且光学元件驱动机构6

100可包含多个电路构件,以金属材质制成。举例来说,光学元件驱动机构6

100可包含一第一电路构件6

117以及多个第二电路构件6

118。
[1176]
再者,于此实施例中,这些电路构件是设置于底座6

112内部。举例来说,底座6

112是以塑胶材料制成,并且电路构件是以模塑互联对象(molded interconnect device,mid)的方式形成于底座6

112内。
[1177]
意即,第一电路构件6

117与第二电路构件6

118是埋设于底座6

112。再者,第一电路构件6

117是配置以电性接地,而这些第二电路构件6

118是配置以传输电子信号。另外,第一电路构件6

117是配置以固定地连接于固定组件6

fa的外壳6

102。
[1178]
如图71所示,当沿着主轴6

ax观察时,底座6

112具有矩形结构,并且第一电路构件6

117具有多个接脚,设置于底座6

112的四个侧边。举例来说,第一电路构件6

117的接脚6

1171是设置于底座6

112的一第一侧边6

112s1。
[1179]
再者,当沿着主轴6

ax观察时,第一电路构件6

117是设置于二第二电路构件6

118之间。举例来说,如图71所示,第一电路构件6

117的左侧部分是位于左上角的第二电路构件6

118与靠近底座开孔6

1121的第二电路构件6

118之间。
[1180]
值得注意的是,当沿着主轴6

ax观察时,第一电路构件6

117为一连续线段,依序沿着底座6

112的第一侧边6

112s1、一第二侧边6

112s2、一第三侧边6

112s3以及一第四侧边6

112s4延伸。具体而言,当沿着主轴6

ax观察时,第一电路构件6

117是围绕底座6

112的底座开孔6

1121。
[1181]
请参考图68、图71以及图72,并且图7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6

100的主视图。当沿着垂直于主轴6

ax的一第一方向6

d1(x轴)观察时,如图72所示,接脚6

1171与外壳6

102之间形成有一间隙6

gp。再者,当沿着第一方向6

d1观察时,外壳6

102形成有一凹口6

102c,配置以容置接脚6

1171。
[1182]
再者,当沿着主轴6

ax观察时,接脚6

1171具有二个内凹部6

1172,接脚6

1171也具有三凸出部6

1173,并且内凹部6

1172是形成于二凸出部6

1173之间。
[1183]
于此实施例中,这三个凸出部6

1173可通过激光熔接固定于凹口6

102c。值得注意的是,内凹部6

1172没有通过激光熔接固定于凹口6

102c。基于此结构设计,可以在单一接脚6

1171上形成更多的焊接点,借以增加第一电路构件6

117与外壳6

102之间的连接强度,并且同时也可以达成简化焊接工艺的优点。
[1184]
请参考图69、图70与图73,图7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6

100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于此实施例中,如图70所示,镜头承载件6

108是通过第一弹性元件6

106以及第二弹性元件6

110活动地连接于框架6

104。
[1185]
如图73所示,框架6

104的一角落可上形成有二定位柱6

1044,并且第一弹性元件6

106具有一外侧定位部6

1061,对应于此二定位柱6

1044。当沿着主轴6

ax观察时,二定位柱6

1044是穿过外侧定位部6

1061的二定位孔6

ph1,以使第一弹性元件6

106定位于框
架6

104。
[1186]
如图73所示,第一弹性元件6

106还具有一开槽6

106st,形成于外侧定位部6

1061,并且开槽6

106st是连通于定位孔6

ph1。再者,当沿着主轴6

ax观察时,开槽6

106st是位于二定位柱6

1044之间并且配置以接收一第一粘着元件6

ae1。
[1187]
请一起参考图73与图74,并且图7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一弹性元件6

106与框架6

104沿着开槽6

106st的一延伸方向观察的剖面图。框架6

104可还具有一容置槽6

ac,对应于开槽6

106st。当沿着主轴6

ax观察时,容置槽6

ac是位于二定位柱6

1044之间并且配置以接收第一粘着元件6

ae1。
[1188]
当沿着开槽6

106st的延伸方向观察时,如图74所示,容置槽6

ac的尺寸是大于开槽6

106st的尺寸。第一粘着元件6

ae1可由开槽6

106st流入容置槽6

ac内,借以使第一弹性元件6

106的外侧定位部6

1061更稳定地固定于框架6

104。
[1189]
于此实施例中,当沿着主轴6

ax观察时,二定位柱6

1044的尺寸大小相同,但不限于此。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二定位柱6

1044的尺寸大小不同。
[1190]
在本公开中,弹性元件6

116也可称为第三弹性元件,并且第一弹性元件6

106是通过第三弹性元件连接于底座6

112。如图73所示,当沿着主轴6

ax观看时,第一弹性元件6

106可还具有一外侧弦线6

1064,连接于外侧定位部6

1061的两端。
[1191]
值得注意的是,当沿着主轴6

ax观看时,外侧弦线6

1064可形成至少一封闭开口。如图73所示,外侧弦线6

1064可形成有三个不同大小的封闭开口6

co1、封闭开口6

co2与封闭开口6

co3。再者,当沿着主轴6

ax观看时,弹性元件6

116(第三弹性元件)位于这些封闭开口外。
[1192]
基于外侧弦线6

1064与外侧定位部6

1061的设计,可以避免应力集中的问题,进而避免当活动组件6

ma运动时第一弹性元件6

106断裂的问题。
[1193]
请参考图73与图75,并且图7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6

100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图。于此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元件6

106还具有至少一内侧定位部6

1062,固定地连接于镜头承载件6

108。
[1194]
第一弹性元件6

106可还具有至少一内侧弦线6

1065,并且外侧定位部6

1061是经由内侧弦线6

1065连接于内侧定位部6

1062。再者,如图75所示,镜头承载件6

108形成有一内凹结构6

108c,对应于内侧弦线6

1065的至少一部分。
[1195]
基于内凹结构6

108c的设计,可以避免当活动组件6

ma运动时,第一弹性元件6

106的内侧弦线6

1065撞击镜头承载件6

108而造成断裂的问题。
[1196]
再者,如图73所示,镜头承载件6

108形成有至少二沟槽6

108st,配置以设置一第一稳定元件6

se1。第一稳定元件6

se1可为凝胶,但不限于此。另外,框架6

104具有一凸块6

1045,对应于二沟槽6

108st。当沿着主轴6

ax观看时,凸块6

1045可形成有一梯形凹槽6

104c,配置以接收第一稳定元件6

se1。
[1197]
基于沟槽6

108st与凸块6

1045的设计,可以使设置第一稳定元件6

se1的过程更简便,并且也可增加第一稳定元件6

se1定位的精确度。
[1198]
请参考图76,图7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6

100于另一视角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图。如图76所示,驱动线圈6

cld是设置于镜头承载件6

108上,而镜头承载件6

108具有一绕线结构6

108p,并且驱动线圈6

cld的一引线6

wr1是缠绕于绕线结构
6

108p上。
[1199]
当沿着绕线结构6

108p的延伸方向观察时,绕线结构6

108p具有一圆角6

1083(fillet)结构,配置以导引引线6

wr1。基于圆角6

1083的结构设计,可以使引线6

wr1更稳定地缠绕于绕线结构6

108p并且不容易断裂。
[1200]
本公开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6

100,其包含有多个电路构件,设置于底座6

112内。第一电路构件6

117具有多个接脚,设置于底座6

112的四个侧边,并且第一电路构件6

117是配置以电性接地。接脚6

1171具有三凸出部6

1173,可通过激光熔接固定于外壳6

102的凹口6

102c。基于此结构设计,可以在单一接脚6

1171上形成更多的焊接点,借以增加第一电路构件6

117与外壳6

102之间的连接强度,并且同时也可以达成简化焊接工艺的优点。
[1201]
另外,第一弹性元件6

106具有一外侧定位部6

1061,定位于框架6

104上,并且第一弹性元件6

106可还具有外侧弦线6

1064,连接于外侧定位部6

1061的两端。外侧弦线6

1064可形成有多个不同大小的封闭开口,并且第三弹性元件位于这些封闭开口外。基于外侧弦线6

1064与外侧定位部6

1061的设计,可以避免应力集中的问题。
[1202]
请参考图77至图79,图7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7

100的立体示意图,图7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7

100的爆炸图,并且图7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7

100沿图77中7

a
‑7‑
a线段的剖视图。光学元件驱动机构7

100可为一光学摄像模块,配置以承载并驱动一光学元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7

100是可安装于各种电子装置或可携式电子装置,例如设置于智能手机,以供使用者执行图像提取的功能。于此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7

100可为具有具备自动对焦(af)功能的音圈马达(vcm),但本公开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7

100也可具备自动对焦(af)及光学防手震(ois)功能。
[1203]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7

100可包含一固定组件7

fa、一活动组件7

ma、一第一驱动组件7

da1以及一第二驱动组件7

da2。活动组件7

ma是活动地连接固定组件7

fa,并且活动组件7

ma是配置以承载光学元件(图中未表示)。第一驱动组件7

da1以及一第二驱动组件7

da2是配置以驱动活动组件7

ma相对固定组件7

fa运动。
[1204]
于此实施例中,如图78所示,固定组件7

fa包含一外壳7

102以及一底座7

112,活动组件7

ma包含一镜头承载件7

108、前述的光学元件以及框架7

104,并且镜头承载件7

108是用以承载光学元件。
[1205]
前述壳体7

102具有一中空结构,并且其上形成有一壳体开孔7

1021,底座7

112上形成有一底座开孔7

1121,壳体开孔7

1021的中心是对应于镜头承载件7

108所承载的一光学元件(图未示)的光轴7

o,并且底座开孔7

1121是对应于设置在底座7

112下方的图像感测元件(图未示)。壳体7

102可具有一容置空间7

1023,用以容置前述活动组件7

ma(包含前述光学元件、镜头承载件7

108)以及这些驱动组件。
[1206]
再者,第一驱动组件7

da1可包含一驱动线圈7

cld以及四个磁性元件7

me。第二驱动组件7

da2可包含四个磁性元件7

me以及一电路组件7

114。电路组件7

114可为一电路板并且其内设置有四个感应线圈7

1141。感应线圈7

1141的数目不限于此实施例。
[1207]
如图78所示,镜头承载件7

108具有一中空环状结构,并且具有一贯穿孔7

1081,其中贯穿孔7

1081与所述光学元件之间配置有对应锁合的螺牙结构(图未示),可令所述光
学元件锁固于贯穿孔7

1081内。再者,驱动线圈7

cld是可环绕设置于镜头承载件7

108上。另外,框架7

104具有多个凹槽7

1041以及一中央开口7

1043。于此实施例中,框架7

104具有四个凹槽7

1041,用以容置前述四个磁性元件7

me,但凹槽7

1041与磁性元件7

me的数量不限于此实施例。镜头承载件7

108与前述光学元件是设置于中央开口7

1043内并可相对于框架7

104移动。
[1208]
于此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7

100可还包含一第一弹性元件7

106以及一第二弹性元件7

110,镜头承载件7

108可通过第一弹性元件7

106与第二弹性元件7

110连接于框架7

104而悬吊于中央开口7

1043内。当驱动线圈7

cld通电时,四个磁性元件7

me会与驱动线圈7

cld产生电磁驱动力,借以驱动镜头承载件7

108相对于框架7

104沿光轴7

o(z轴方向)移动,以进行自动对焦(auto focusing)。
[1209]
再者,由图78可以看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7

100还包含四个弹性元件7

116(第三弹性元件),每一个弹性元件7

116皆具有长条形结构,例如为一柱状或线状结构,但不限于此。其中,每一个弹性元件7

116的一端是连接第一弹性元件7

106,并且弹性元件7

116的另一端是连接于底座7

112并电性连接于电路组件7

114。通过前述结构配置,镜头承载件7

108以及其所承载的光学元件(图未示)与框架7

104可通过四个可挠曲的弹性元件7

116而相对底座7

112沿着平行于x

y平面的方向位移。
[1210]
当这些感应线圈7

1141通电与相对应的磁性元件7

me感应时,会产生电磁驱动力驱动镜头承载件7

108与所述光学元件沿y轴方向或沿x轴方向移动。因此,当光学元件驱动机构7

100受到晃动时,镜头承载件7

108可被前述电磁驱动力所驱动而于x

y平面上移动,以达到光学防手震(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的目的。
[1211]
请参考图78。于此实施例中,外壳7

102以及底座7

112是沿着一主轴7

ax排列,并且光学元件驱动机构7

100可包含多个电路构件,以金属材质制成。举例来说,光学元件驱动机构7

100可包含一第一电路构件7

117以及多个第二电路构件7

118。
[1212]
再者,于此实施例中,这些电路构件是设置于底座7

112内部。举例来说,底座7

112是以塑胶材料制成,并且电路构件是以模塑互联对象(molded interconnect device,mid)的方式形成于底座7

112内。
[1213]
意即,第一电路构件7

117与第二电路构件7

118是埋设于底座7

112。再者,第一电路构件7

117是配置以电性接地,而这些第二电路构件7

118是配置以传输电子信号。另外,第一电路构件7

117是配置以固定地连接于固定组件7

fa的外壳7

102。
[1214]
请参考图80,图8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7

100的移除外壳7

102的立体图。如图80所示,第一弹性元件7

106是通过弹性元件7

116(第三弹性元件)连接于底座7

112。
[1215]
再者,框架7

104可具有多边形结构。举例来说,于此实施例中,当沿着主轴7

ax观察时,框架7

104可具有矩形结构。另外,框架7

104上可形成有一止挡结构7

104p,由框架7

104的一侧边7

104s1凸出。具体而言,框架7

104可形成有四个止挡结构7

104p,分别位于框架7

104的四个侧边。
[1216]
在本公开中,第二驱动组件7

da2是配置以驱动活动组件7

ma沿着第一方向7

d1及/或第二方向7

d2运动,其中第一方向7

d1垂直于主轴7

ax,并且第一方向7

d1垂直于第二方向7

d2。
[1217]
这些止挡结构7

104p是配置以于框架7

104运动时抵接于外壳7

102,以限制框架7

104的运动范围。值得注意的是,止挡结构7

104p可为e字形,因此可以增加撞击的面积,借以分散撞击压力,以避免微粒的产生。
[1218]
请参考图81至图83,图8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框架7

104、镜头承载件7

108以及第二弹性元件7

110由底部观察的立体图,图8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7

100于另一视角的剖面图,并且图8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框架7

104、镜头承载件7

108以及第二弹性元件7

110的底部视图。
[1219]
如图所示,第二弹性元件7

110具有一内侧定位部7

1102,连接于镜头承载件7

108。镜头承载件7

108具有一凸部7

108pp,穿过内侧定位部7

1102,以使第二弹性元件7

110固定地连接于镜头承载件7

108。
[1220]
另外,内侧定位部7

1102具有一开口7

110h,框架7

104具有定位槽7

104c,对应于开口7

110h,并且定位槽7

104c是配置以容置一接着元件7

ae。接着元件7

ae例如可为胶水,配置以使内侧定位部7

1102固定于镜头承载件7

108。
[1221]
值得注意的是,凸部7

108pp例如是卡合于内侧定位部7

1102,并且开口7

110h是邻接于凸部7

108pp。基于上述设计,可以增加内侧定位部7

1102与镜头承载件7

108之间的连接强度。
[1222]
如图81与图82所示,镜头承载件7

108具有一接触面7

sr1以及一非接触面7

sr2,接触面7

sr1是配置以接触内侧定位部7

1102,而非接触面7

sr2没有接触到内侧定位部7

1102。接触面7

sr1以及非接触面7

sr2之间形成有一第一斜面7

is1以及一第二斜面7

is2。
[1223]
如图82所示,当沿着垂直于主轴7

ax的一第一方向7

d1观察时,第二斜面7

is2的斜率大于第一斜面7

is1的斜率。另外,如图83所示,当沿着主轴7

ax观察时,第二斜面7

is2与主轴7

ax的最短距离小于第一斜面7

is1与主轴7

ax的最短距离。
[1224]
再者,当沿着第一方向7

d1观察时,接触面7

sr1与底座7

112在主轴7

ax上的一第一距离7

ds1是小于非接触面7

sr2与底座7

112在主轴7

ax上的一第二距离7

ds2。当沿着主轴7

ax观察时,第一斜面7

is1是重叠于第二弹性元件7

110的至少一部分。
[1225]
具体而言,如图81与图83所示,第二弹性元件7

110包含一外侧定位部7

1101以及一连接弦线7

1103。外侧定位部7

1101是固定地连接于框架7

104,并且外侧定位部7

1101是经由连接弦线7

1103连接于内侧定位部7

1102。当沿着主轴7

ax观察时,第一斜面7

is1及/或第二斜面7

is2重叠于连接弦线7

1103。
[1226]
请参考图81与图84,图8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框架7

104、镜头承载件7

108以及第二弹性元件7

110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如图所示,框架7

104具有一底面7

104bs,并且外侧定位部7

1101是接触于底面7

104bs。
[1227]
另外,框架7

104还具有一闪避凹槽7

104vc,其是由底面7

104bs沿着主轴7

ax(z轴方向)凹陷。当沿着主轴7

ax观察时,闪避凹槽7

104vc是重叠于连接弦线7

1103的至少一部分。基于此结构设计,可以避免当镜头承载件7

108运动时连接弦线7

1103撞击到框架7

104而造成损坏的问题。
[1228]
如图83与图84所示,框架7

104可具有一凸出结构7

1045,由底面7

104bs沿着主轴7

ax凸出。再者,外侧定位部7

1101可具有一夹钳(clamp)结构7

1105,并且当沿着主轴
7

ax观察时,夹钳结构7

1105包围凸出结构7

1045的至少一部分。
[1229]
举例来说,所述夹钳结构具有一第一夹钳端7

ce1以及一第二夹钳端7

ce2,当沿着第一方向7

d1观察时,第二夹钳端7

ce2是重叠于凸出结构7

1045,并且当沿着垂直于主轴7

ax的一第二方向7

d2观察时,第一夹钳端7

ce1重叠于凸出结构7

1045。基于此结构设计,可以增加第二弹性元件7

110定位于框架7

104的精确度。
[1230]
请参考图85,图8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镜头承载件7

108以及电路组件7

114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剖面图。如图85所示,镜头承载件7

108具有一止挡件7

1085,配置以于镜头承载件7

108运动时抵接第二驱动组件7

da2的电路组件7

114。
[1231]
止挡件7

1085是配置以限制镜头承载件7

108于主轴7

ax上的运动范围,并且止挡件7

1085可具有一第一圆角结构7

ft1以及一第二圆角结构7

ft2。第一圆角结构7

ft1为一凸出结构,而第二圆角结构7

ft2为凹陷结构,并且第二圆角结构7

ft2是位于第一圆角结构7

ft1中。
[1232]
基于第一圆角结构7

ft1与第二圆角结构7

ft2的设计,可以避免止挡件7

1085撞到电路组件7

114时产生颗粒的问题。
[1233]
请参考图86,图8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镜头承载件7

108的立体图。于此实施例中,镜头承载件7

108具有一第一内环面7

1086以及一第二内环面7

1087。其中,第一内环面7

1086平行于主轴7

ax,并且第二内环面7

1087不平行于主轴7

ax。基于此结构设计,可以使镜头承载件7

108承载具有大镜片的镜头(光学元件),并且也可以增加镜头承载件7

108与镜头之间的连接强度。
[1234]
请参考图87与图88,图8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电路组件7

114与底座7

112的俯视图,并且图8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电路组件7

114与底座7

112的剖面图。于此实施例中,当沿着主轴7

ax观察时,底座7

112的一部分(一承接部7

1123)是由第二驱动组件7

da2的电路组件7

114凸出。
[1235]
再者,光学元件驱动机构7

100可还包含一捕捉元件7

ce,固定地设置于承接部7

1123上,并且捕捉元件7

ce配置以捕捉光学元件驱动机构7

100内部的灰尘或颗粒。举例来说,捕捉元件7

ce可为胶水,配置以粘住灰尘或颗粒,以避免灰尘或颗粒掉落至底座7

112下方的图像感测元件。
[1236]
本公开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7

100,其中第二弹性元件7

110的外侧定位部7

1101是连接于框架7

104,而第二弹性元件7

110的内侧定位部7

1102是连接于镜头承载件7

108的底部。镜头承载件7

108上可形成第一斜面7

is1以及第二斜面7

is2,并且框架7

104可形成闪避凹槽7

104vc,因此可以避免当活动组件7

ma运动时,连接弦线7

1103碰撞框架7

104或镜头承载件7

108而造成损坏的问题,并且也可以达成小型化的功效。
[1237]
另外,框架7

104可具有一凸出结构7

1045,由底面7

104bs沿着主轴7

ax凸出。外侧定位部7

1101可具有一夹钳(clamp)结构7

1105,并且当沿着主轴7

ax观察时,夹钳结构7

1105包围凸出结构7

1045的至少一部分。基于此结构设计,可以增加第二弹性元件7

110定位于框架7

104的精确度。
[1238]
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可装设于一电子装置8

1内,用以照相或摄影,其中前述电子装置8

1例如可为智能手机或是数字相机,但本公开不限于此。应注意的是,图89中所示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与电子装置8

1的位置及大小关仅为一示
例,而非限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与电子装置8

1的位置及大小关系。实际上,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可根据不同的需求而装设在电子装置8

1中的不同位置。
[1239]
请参阅图90,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承载一光学元件8

oe。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的内部或外部可设置有一感光模块。感光模块可以位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的光入射处的下游。一光线8

l沿一光轴8

oa入射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中的光学元件8

oe后,抵达感光模块以进行成像。
[1240]
请参阅图91到图93,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可以包括一固定部8

10、一活动部8

20、一驱动组件8

30、一弹性组件8

40、一电路组件8

50、一电路构件8

60、一接着元件8

70以及一制震元件8

80。驱动组件8

30可以驱动活动部8

20相对于固定部8

10运动。
[1241]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8

10可以包括一外框8

11、一框架8

12以及一底座8

13。在本实施例中,活动部8

20可以包括一光学元件承载座8

21、四个活动部凹槽8

22以及至少一活动部延伸柱8

23。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8

30可以包括一驱动线圈8

31以及一驱动磁性元件8

32。在本实施例中,弹性组件8

40可以包括一第一弹性元件8

41以及一第二弹性元件8

42。
[1242]
请参阅图90到图92,活动部8

20接触并连接到光学元件8

oe。具体地说,活动部8

20的光学元件承载座8

21承载并连接到光学元件8

oe。光学元件承载座8

21可以具有任何合适于承载并连接到光学元件8

oe的形状。活动部凹槽8

22形成在光学元件承载座8

21上,并且沿着光轴8

oa凹入到光学元件承载座8

21中(可以参考图97)。活动部延伸柱8

23也形成在光学元件承载座8

21上,并且从光学元件承载座8

21向外延伸。
[1243]
驱动组件8

30的驱动线圈8

31对应于驱动磁性元件8

32。驱动线圈8

31可通过与驱动磁性元件8

32的磁场产生作用,并产生电磁驱动力以驱使活动部8

20的光学元件承载座8

21和光学元件8

oe相对于固定部8

10运动。
[1244]
弹性组件8

40可以将活动部8

20的光学元件承载座8

21连接到固定部8

10。第一弹性元件8

41可以包括一弹性组件连接部8

41a。详细地说,弹性组件8

40的第一弹性元件8

41可以将光学元件承载座8

21的上部连接到框架8

12。弹性组件8

40的第二弹性元件8

42可以将光学元件承载座8

21的下部连接到底座8

13,以悬吊光学元件承载座8

21及光学元件8

oe,并使光学元件承载座8

21及光学元件8

oe可以相对于固定部8

10运动。
[1245]
请参阅图90到图92,外框8

11可以包括一外框顶表面8

111以及四个外框侧壁8

112。外框顶表面8

111不平行于光轴8

oa。外框侧壁8

112平行于光轴8

oa,且从外框顶表面8

111沿着光轴8

oa延伸。底座8

13具有一板状结构,使得外框8

11可以放置在底座8

13上。
[1246]
请参阅图92到图95,框架8

12可以包括一导磁材料,以增强驱动磁性元件8

32的磁力。而且,沿着光轴8

oa观察时,框架8

12具有一环形。在本实施例中,框架8

12可以包括两个第一框架延伸部8

121以及四个第二框架延伸部8

122。
[1247]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一框架延伸部8

121都有与其对应的两个第二框架延伸部8

122。更详细地说,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一框架延伸部8

121的两端周围可以设置有两个第二框架延伸部8

122,且两个第二框架延伸部8

122平行于其所对应的第一框架延伸部8

121。而且,每个第一框架延伸部8

121又对应于(可以是连接到)外框8

11的一个外框侧壁8

112。
[1248]
第一框架延伸部8

121可以接触驱动组件8

30的驱动磁性元件8

32,以增强驱动磁性元件8

32的磁力。第二框架延伸部8

122可以延伸至活动部凹槽8

22中,以限制活动部8

20的光学元件承载座8

21的运动范围。
[1249]
沿着光轴8

oa观察时,第一框架延伸部8

121与第二框架延伸部8

122不重叠。沿着垂直于光轴8

oa的一第一方向8

d1观察时,第一框架延伸部8

121与第二框架延伸部8

122重叠。沿着垂直于光轴8

oa及第一方向8

d1的一第二方向8

d2观察时,第一框架延伸部8

121与第二框架延伸部8

122不重叠。上述的配置可以使得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小型化。
[1250]
请参阅图94到图97,固定部8

10的底座8

13可以包括一底座本体8

131、多个底座柱8

132以及四个底座角柱8

133。
[1251]
底座柱8

132可以设置在没有第一框架延伸部8

121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的侧边。底座柱8

132从底座本体8

131沿着光轴8

oa延伸,且每个相邻的底座柱8

132之间可以具有一间格8

g。而活动部8

20的活动部延伸柱8

23可以延伸到间格8

g中。在一实施例中,活动部延伸柱8

23从光学元件承载座8

21沿着第二方向8

d2延伸到间格8

g中。也就是说,沿着第一方向8

d1观察时,底座柱8

132与活动部延伸柱8

23重叠。如此一来,可以限制活动部8

20的光学元件承载座8

21的运动范围。
[1252]
请特别参阅图96及图97,在一实施例中,底座柱8

132与活动部延伸柱8

23之间的一最短距离8

s1小于第二框架延伸部8

122与活动部凹槽8

22之间的一最短距离8

s2。如此一来,可以更有效的限制光学元件承载座8

21的运动范围,并且可以避免第二框架延伸部8

122与活动部凹槽8

22的壁面接触后所产生的微粒。
[1253]
如图94所示,每个底座柱8

132可以包括一第一底座柱表面8

132a。底座柱8

132还可以包括一第二底座柱表面8

132b。第一底座柱表面8

132a为一斜面,也就是说,第一底座柱表面8

132a不垂直且不平行于光轴8

oa。此配置可以有利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的加工及组装。
[1254]
第二底座柱表面8

132b平行于光轴8

oa。第二底座柱表面8

132b具有一凹凸结构8

132b’,且凹凸结构8

132b’及外框8

11之间设置有接着元件8

70。此配置可以加强底座8

13及外框8

11的接着,以避免底座8

13及外框8

11彼此分离,进而强化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的结构。
[1255]
如图94及图95所示,四个底座角柱8

133分别位于底座本体8

131的四个不同角落。底座角柱8

133从底座本体8

131沿着光轴8

oa延伸。底座角柱8

133及活动部8

20的光学元件承载座8

21之间设置有制震元件8

80。如此一来,可以降低光学元件承载座8

21所受到的加速度,避免光学元件承载座8

21因撞击其他元件而造成损坏。
[1256]
请参考图95,电路组件8

50可以设置在没有第一框架延伸部8

121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的侧边。也就是说,底座8

13的底座柱8

132及电路组件8

50可以位在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的同一侧边。
[1257]
电路构件8

60可以是埋入式射出成型(insert molding)在底座8

13中。而且,电路构件8

60可以延伸至底座柱8

132中(图未示)。以此配置,可以使得电路构件8

60受到更好的保护,并且易于电性连接至其他元件(例如,电路组件8

50)。
[1258]
请参阅图98,沿着光轴8

oa观察时,外框8

11、框架8

12以及弹性组件8

40彼此重
叠。而且,在本实施例中,框架8

12可以位于外框8

11的外框顶表面8

111及弹性组件8

40的第一弹性元件8

41之间。也就是说,第一弹性元件8

41并非直接接触外框顶表面8

111,而且第一弹性元件8

41远离外框顶表面8

111一段距离。
[1259]
换句话说,第一弹性元件8

41的弹性组件连接部8

41a可以接触且固定至框架8

12。然而,弹性组件连接部8

41a不接触外框8

11。以此配置,可以增加第一弹性元件8

41沿着光轴8

oa的伸展,可以增加光学元件承载座8

21的运动范围。
[1260]
应注意的是,在一实施例中,外框顶表面8

111、框架8

12以及第一弹性元件8

41以激光熔接而彼此连接。而且,外框顶表面8

111为一平面。
[1261]
请参阅图99,在一实施例中,弹性组件连接部8

41a没有孔洞的,也就是说,框架8

12并未暴露于弹性组件连接部8

41a。以此配置,可以有利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的加工及组装。
[1262]
请参阅图100,在另一实施例中,弹性组件连接部8

41a具有孔洞的,也就是说,框架8

12暴露于弹性组件连接部8

41a。而弹性组件连接部8

41a的孔洞可以容纳有接着元件8

70,以使得第一弹性元件8

41与框架8

12之间的连间更为稳固。
[1263]
接下来,将描述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驱动系统8

os,其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驱动系统8

os所包含的相同或类似的元件以类似的符号表示,且可执行相同或类似的功能,其相关内容不再赘述,且可能在附图中省略。
[1264]
请参阅图101,光学元件驱动机构驱动系统8

os可以包括一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1以及一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2。
[1265]
类似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1可以包括一第一机构固定部8

om1

10、一第一机构活动部8

om1

20以及一第一机构驱动组件8

om1

30。第一机构驱动组件8

om1

30可以驱动第一机构活动部8

om1

20相对于第一机构固定部8

om1

10运动。
[1266]
类似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2可以包括一第二机构固定部8

om2

10、一第二机构活动部8

om2

20、一第二机构驱动组件8

om2

30以及一第二机构电路组件8

om2

50。第二机构驱动组件8

om2

30可以驱动第二机构活动部8

om2

20相对于第二机构固定部8

om2

10运动。
[1267]
类似地,第二机构固定部8

om2

10的一第二机构第一框架延伸部8

om2

121接触第二机构驱动组件8

om2

30,且第二机构固定部8

om2

10的一第二机构第二框架延伸部8

om2

122延伸至第二机构活动部8

om2

20的一第二机构活动部凹槽8

om2

22中。
[1268]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2视作为把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围绕光轴8

oa顺时针旋转90度。因此,沿着第二方向8

d2观察时,第二机构第一框架延伸部8

om2

121与第二机构第二框架延伸部8

om2

122重叠(图未示)。
[1269]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1与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2沿着第二方向8

d2排列。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2的第二机构电路组件8

om2

50不邻近于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1。以此配置,可以使得光学元件驱动机构驱动系统8

os更易于电性连接到其他元件或外部元件,并且第一机构驱动组件8

om1

30及第二机构驱动组件8

om2

30的磁力不会互相干扰。
[1270]
本公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可以避免产生微粒,并且可以使得光学元
件驱动机构8

om小型化。而且,本公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的配置有利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的加工及组装,并且强化光学元件驱动机构8

om的结构。
[1271]
本公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驱动系统8

os除了有上述的好处之外,还可以易于连接到外部元件,并且可以避免驱动磁性元件的磁力彼此干扰,以有效运用驱动磁性元件的磁力,并提升精准度。
[1272]
请参阅图102,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9

om可装设于一电子装置9

1内,用以照相或摄影,其中前述电子装置9

1例如可为智能手机或是数字相机,但本公开不限于此。应注意的是,图102中所示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9

om与电子装置9

1的位置及大小关仅为一示例,而非限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9

om与电子装置9

1的位置及大小关系。实际上,光学元件驱动机构9

om可根据不同的需求而装设在电子装置9

1中的不同位置。
[1273]
请参阅图103,光学元件驱动机构9

om承载一光学元件9

oe。光学元件驱动机构9

om的内部或外部可设置有一感光模块。感光模块可以位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9

om的光入射处的下游。一光线9

l沿一光轴9

oa入射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9

om中的光学元件9

oe后,抵达感光模块以进行成像。
[1274]
请参阅图104到图106,光学元件驱动机构9

om可以包括一固定部9

10、一活动部9

20、一驱动组件9

30、一弹性组件9

40、一电路组件9

50、一电路构件9

60以及一接着元件9

70。驱动组件9

30可以驱动活动部9

20相对于固定部9

10运动。
[1275]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9

10可以包括一第一外框9

11、一第二外框9

12、一底座9

13、一底板9

14以及四个防撞元件9

15。活动部9

20可以包括一光学元件承载座9

21。驱动组件9

30可以包括一驱动线圈9

31以及一驱动磁性元件9

32。弹性组件9

40可以包括一第一弹性元件9

41以及一第二弹性元件9

42。电路组件9

50可以包括一电路组件凹部9

51、一电路组件连接部9

52以及一电路组件开口9

53。电路构件9

60可以包括一电路构件连接部9

61。
[1276]
活动部9

20接触并连接到光学元件9

oe。具体地说,活动部9

20的光学元件承载座9

21承载并连接到光学元件9

oe。光学元件承载座9

21可以具有任何合适于承载并连接到光学元件9

oe的形状。
[1277]
请参考图107到图109,驱动组件9

30的驱动线圈9

31对应于驱动磁性元件9

32。驱动线圈9

31可通过与驱动磁性元件9

32的磁场产生作用,并产生电磁驱动力以驱使活动部9

20的光学元件承载座9

21和光学元件9

oe相对于固定部9

10运动。
[1278]
弹性组件9

40可以将活动部9

20的光学元件承载座9

21连接到固定部9

10。详细地说,弹性组件9

40的第一弹性元件9

41可以将光学元件承载座9

21的上部连接到第一外框9

11。弹性组件9

40的第二弹性元件9

42可以将光学元件承载座9

21的下部连接到底座9

13,以悬吊光学元件承载座9

21及光学元件9

oe,并使光学元件承载座9

21及光学元件9

oe可以相对于固定部9

10运动。
[1279]
请继续参阅图104到图106,第二外框9

12可以包括一第二外框顶面9

121以及四个第二外框侧壁9

122。第二外框顶面9

121不平行于光轴9

oa。第二外框侧壁9

122平行于光轴9

oa,且从第二外框顶面9

121沿着光轴9

oa延伸。底板9

14具有一板状结构,使得第二外框9

12可以放置在底板9

14上,而且底座9

13也可以放置在底板9

14上。
[1280]
固定部9

10的第二外框9

12和底板9

14可以共同形成一内部空间,以容纳光学元
件驱动机构9

om的其他元件。举例来说,第二外框9

12可以围绕第一外框9

11。更详细地说,第二外框9

12和底板9

14可以围绕第一外框9

11及底座9

13。
[1281]
如图105及图10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9

10的第一外框9

11可以包括一第一外框顶面9

111、八个第一侧壁9

112、四个第二侧壁9

113、四个第一开口9

114、两个第一外框凹部9

115、两个第二开口9

116、三个第三开口9

117。第一外框顶面9

111不平行于光轴9

oa。第一侧壁9

112及第二侧壁9

113平行于光轴9

oa,且从第一外框顶面9

111沿着光轴9

oa延伸。
[1282]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二侧壁9

113都有与其对应的两个第一侧壁9

112。更详细地说,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二侧壁9

113的两端可以连接有两个第一侧壁9

112,且两个第一侧壁9

112平行于其所对应(连接)的第二侧壁9

113。而且,每个第二侧壁9

113及对应的两个第一侧壁9

112又对应于一个第二外框9

12的第二外框侧壁9

122。
[1283]
请参阅图109,换句话说,第一侧壁9

112可以视作为从第二侧壁9

113内缩。也就是说,第一侧壁9

112与第二外框9

12的第二外框侧壁9

122的一最短距离9

s1大于第二侧壁9

113与第二外框9

12的第二外框侧壁9

122的一最短距离9

s2。前述的配置可以强化第一外框9

11,并且使得第一外框9

11可以更佳地连接到底座9

13(下方有更详细的描述)。
[1284]
如图110所示,底座9

13具有一板状结构,且底座9

12不平行于光轴9

o。底座9

13可以包括一底座本体9

131、四个底座延伸部9

132、至少一底座柱9

133、一底座凹槽9

134以及一底座壁9

135。四个底座延伸部9

132分别位于底座本体9

131的四个不同角落。底座延伸部9

132可以包括一台阶9

132a以及一台阶壁9

132b。台阶9

132a可以坐落在底座本体9

131上,而台阶壁9

132b可以从台阶9

132a延伸。底座壁9

135可以具有一底座壁凹凸结构9

135a(可以参考图108)。
[1285]
第一外框9

11的第一侧壁9

112可以放置在底座延伸部9

132上,使得沿着光轴9

oa观察时,第一外框9

11位于底座延伸部9

132的台阶壁9

132b及活动部9

20的光学元件承载座9

21之间(可参考图105及图108)。沿着光轴9

oa观察时,第一侧壁9

112与底座延伸部9

132重叠。沿着垂直于光轴9

oa的一第一方向9

d1观察时,第一侧壁9

112与底座延伸部9

132重叠。沿着垂直于9

oa及第一方向9

d1的一第二方向9

d2观察时,第一侧壁9

112与底座延伸部9

132重叠。如此一来,可以使得第一外框9

11更为稳定且不易相对于底座9

13滑动。
[1286]
请参阅图109及图110,弹性组件9

40的第二弹性元件9

42设置于底座延伸部9

132上,且弹性组件9

40的第二弹性元件9

42暴露于第一外框9

11。也就是说,沿着光轴9

oa观察时,第二弹性元件9

42并未被第一外框9

11所遮蔽。如此一来,可以提升光学元件驱动机构9

om的散热效率,并且可以使得光学元件驱动机构9

om更容易加工及组装。
[1287]
请参阅图110及图111,第一外框9

11的四个第一开口9

114设置于第一外框9

11的第一外框顶面9

111上。更具体地说,四个第一开口9

114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一外框顶面9

111的四个角落处。防撞元件9

15设置于第一外框9

11的第一外框顶面9

111上。更具体地说,四个防撞元件9

15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一外框顶面9

111的四个角落处。
[1288]
请参考图109到图111,在一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开口9

114容纳有对应的防撞元件9

15。防撞元件9

15贯穿第一开口9

114。沿着光轴9

oa观察时,防撞元件9

15与第一开口9

114重叠。沿着第一方向9

d1观察时,防撞元件9

15与第一开口9

114重叠。沿着第二方向
9

d2观察时,防撞元件9

15与第一开口9

114重叠。
[1289]
防撞元件9

15延伸超过第一外框9

11的第一外框顶面9

111。也就是说,防撞元件9

15比第一外框顶面9

111还要高,而且防撞元件9

15比第一外框顶面9

111更接近第二外框9

12的第二外框顶面9

121。也就是说,沿着第一方向9

d1观察时,防撞元件9

15与第二外框9

12的第二外框顶面9

121的一最短距离9

s3小于第一外框9

11的第一外框顶面9

111与第二外框9

12的第二外框顶面9

121的一最短距离9

s4。
[1290]
如图11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外框9

11可以不具有第一开口9

114。防撞元件9

15可以围绕第一外框顶面9

111的外周、第一侧壁9

112的上部的外周及第二侧壁9

113的上部的外周。
[1291]
如图11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外框9

11可以不具有第一开口9

114。防撞元件9

15可以围绕部分的第一外框顶面9

111的外周、第一侧壁9

112的上部的外周及部分的第二侧壁9

113的上部的外周。
[1292]
如图11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外框9

11可以不具有第一开口9

114。防撞元件9

15可以设置在第一外框顶面9

111上,并且大致上沿着第一方向9

d1或第二方向9

d2延伸。
[1293]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外框9

11及第二外框9

12可以由金属所构成,而防撞元件9

15可以是树脂或胶水等材质。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外框9

11及第二外框9

12可以由金属所构成,而防撞元件9

15可以是塑胶等材质。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外框9

11及第二外框9

12可以由塑胶所构成,而防撞元件9

15可以是其他塑胶、树脂或胶水等材质。
[1294]
前述的配置可以避免第一外框顶面9

111直接接触第二外框顶面9

121,进而避免第一外框顶面9

111直接接触第二外框顶面9

121的损伤,还可以避免产生碎片。而且,前述的配置还可以降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9

om受到冲击时所产生的声音。
[1295]
请参阅图115,底座柱9

133从底座本体9

131沿着光轴9

oa延伸,而电路组件9

50沿着第一方向9

d1延伸(请参考图107图107)。底座柱9

133连接至电路组件9

50。沿着第一方向9

d1观察时,底座柱9

133与电路组件9

50不重叠。电路构件9

60设置在底座9

13中。详细地说,电路构件9

60可以是埋入式射出成型(insert molding)在底座9

13中。电路构件9

60的电路构件连接部9

61沿着光轴9

oa延伸,且电路构件连接部9

61电性连接并直接接触电路组件9

50(图未示)。前述的配置可以使得光学元件驱动机构9

om小型化。
[1296]
请参阅图116,电路组件连接部9

52包括一第一表面9

521、一第二表面9

522以及一第三表面9

523。第一表面9

521平行于第二表面9

522,第三表面9

523直接连接第一表面9

521及第二表面9

522,且第一表面9

521、第二表面9

522及第三表面9

523中的至少一者电性连接至电路构件连接部9

61(未表示在图中)。
[1297]
底座柱9

133可以包括一底座柱凹槽9

133a。沿着第二方向9

d2观察时,第一外框9

11的第二开口9

116、电路组件开口9

53及底座柱凹槽9

133a彼此重叠。
[1298]
沿着第一方向9

d1观察时,第一外框9

11的第二开口9

116的一尺寸大于电路组件开口9

53的一尺寸,且电路组件开口9

53的尺寸大于底座柱凹槽9

133a的一尺寸。
[1299]
换句话说,沿着第一方向9

d1观察时,第一外框9

11的第二开口9

116的尺寸大于底座柱凹槽9

133a的尺寸,且底座柱凹槽9

133a的尺寸小于电路组件开口9

53的尺寸。
[1300]
而且,第一外框9

11的第二开口9

116、电路组件开口9

53及底座柱凹槽9

133a可
以容纳有接着元件9

70。如此一来,可以使得光学元件驱动机构9

om更容易加工及组装。
[1301]
请参阅图117,沿着第一方向9

d1观察时,接着元件9

70、电路组件9

50及底座凹槽9

134彼此重叠。电路组件凹部9

51可以容纳有接着元件9

70。电路组件连接部9

52暴露于第一外框凹部9

115,且第一外框凹部9

115容纳有接着元件9

70(可以参考图105)。
[1302]
请参阅图118,底座壁9

135及底座壁凹凸结构9

135a可以面对第一外框9

11的第二侧壁9

113,且在底座壁9

135及第二侧壁9

113之间可以设置有接着元件9

70,以固定底座壁9

135及第二侧壁9

113。
[1303]
沿着第二方向9

d2观察时,底座壁凹凸结构9

135a的一部分暴露于第三开口9

117,且第三开口9

117容纳有接着元件9

70。而且,沿着光轴9

oa观察时,第三开口9

117与接着元件9

70重叠。如此一来,可以使得光学元件驱动机构9

om更容易加工及组装。
[1304]
总的来说,本公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9

om可以降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9

om受到冲击时所产生的声音及避免产生碎片,并且可以使得光学元件驱动机构9

om小型化。本公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9

om的配置使得光学元件驱动机构9

om容易加工及组装。
[1305]
请参考图119、图120a、图120b、图120c,其中图119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

100的立体图,图120a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

100的爆炸图,图120b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

100的剖面图,图120c是图120b的放大图。
[1306]
如图119至图120c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

100主要包括有一外框10

10、一底座10

20、一承载座10

30、一第五线圈10

40、一框架10

50、多个磁性元件10

60、一上弹性元件10

70(包括第一弹性元件10

70a、第二弹性元件10

70b、第三弹性元件10

70c、第四弹性元件10

70d)、一第五弹性元件10

74、一第六弹性元件10

72、电路板10

80。在电路板10

80中可埋设有驱动线圈10

82以及电路组件10

84,而在底座10

20下方可设置控制元件10

86。
[1307]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

100可用以驱动光学元件10

5进行运动,以达成自动对焦(af)或光学防手震(ois)的效果。外框10

10以及底座10

20可合称为固定部10

f,而承载座10

30以及框架10

50可合称为活动部10

m。活动部10

m活动地连接固定部10

f,亦即活动部10

m可相对于固定部10

f进行移动。再者,第五线圈10

40以及磁性元件10

60可合称为驱动组件10

d,其用以驱动活动部10

m相对于固定部10

f进行移动。上弹性元件10

70、第五弹性元件10

74、第六弹性元件10

72可合称为弹性组件10

r,活动部10

m经由弹性组件10

r活动地连接固定部10

f。
[1308]
外框10

10具有顶面10

10a以及由顶面10

10a边缘延伸的侧壁10

10b,而外框10

10与底座10

20沿着主轴10

o的方向(z方向)排列。前述外框10

10与底座10

20可相互结合而构成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

100的外壳。举例来说,底座10

20可固定地连接外框10

10。应了解的是,外框10

10及底座10

20上分别形成有外框开口及底座开口,其中外框开口的中心对应于光学元件10

5的主轴10

o,底座开口则对应于设置在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

100之外的图像感测元件(图未示);据此,设置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

100中的光学元件10

5可在主轴10

o方向与图像感测元件进行对焦。
[1309]
前述承载座10

30具有一贯穿孔,光学元件10

5可固定于此贯穿孔内,而前述第五线圈10

40则设置于承载座10

30的外侧表面。磁性元件10

60可固定于框架10

50上或可相
对于框架10

50移动。应了解的是,通过磁性元件10

60与第五线圈10

40之间的作用,可产生磁力迫使承载座10

30相对于框架10

50沿主轴10

o方向移动,进而达到快速对焦的效果。
[1310]
在本实施例中,承载座10

30及其内的光学元件10

5活动地(movably)设置于框架10

50内。更具体而言,承载座10

30可通过金属材质的上弹性元件10

70及第六弹性元件10

72连接框架10

50并悬吊于框架10

50内。当前述第五线圈10

40通电时,第五线圈10

40会和磁性元件10

60的磁场产生作用,并产生一电磁驱动力(electromagnetic force)以驱使承载座10

30和前述光学元件10

5相对于框架10

50沿主轴10

o方向移动,以达到自动对焦的效果。此外,活动部10

m亦可经由第五弹性元件10

74活动地连接固定部10

f。
[1311]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0

20上的电路组件10

84可电性连接设置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

100内部或外部的其他电子元件,用以执行自动对焦(af)及光学防手震(ois)等功能。组装时可利用焊接(soldering)或激光熔接(laser welding)的方式,使第六弹性元件10

72和底座10

20上的电路组件10

84结合,从而使得第五线圈10

40可以电性连接到外部的电路。
[1312]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0

20中埋设的驱动线圈10

82可用以与磁性元件10

60产生作用,以驱使承载座10

30进行移动。第五线圈10

40以及底座10

20中的驱动线圈10

82与磁性元件10

60作用时,可分别产生不同方向的驱动力,以执行自动对焦(af)及/或光学防手震(ois)等功能。
[1313]
图121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

100中设置有光学元件10

5时的俯视图。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

100的承载座10

30可具有多个内凹部10

32,而光学元件10

5可具有多个凸出部10

5a,且凸出部10

5a可设置于内凹部10

32之中,以固定光学元件10

5相对于承载座10

30的位置。
[1314]
图122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

100的仰视图,图123a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

100的立体图,而图123b是图123a的放大图。前述控制元件10

86可包括第一控制元件10

86a以及第二控制元件10

86b,设置在底座10

20凹槽10

22中,并且露出于底座10

20。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回头参照图120c,控制元件10

86的底表面10

87不超出底座10

20的底表面10

21,即凹槽10

22的深度可大于控制元件10

86的厚度,以保护控制元件10

86免于受到外界冲击而发生损坏。
[1315]
第一控制元件10

86a以及第二控制元件10

86b例如可分别用以控制驱动组件10

d中的不同元件,以允许光学元件10

5在不同方向上进行运动,并且通过使用不同的控制元件10

86来控制光学元件10

5的运动,可避免各方向上的指令互相干扰,而提升控制驱动组件10

d时的精确度。
[1316]
在一些实施例中,埋设在电路板10

80中的一部分电路组件10

84可露出于电路板10

80以及底座10

20。举例来说,如图122、图123a、图123b所示,电路组件10

84可包括露出于底座10

20的接地元件10

88a以及接地元件10

88b。接地元件10

88a以及接地元件10

88b可分别通过第一电性接点10

c1、第二电性接点10

c2电性连接外框10

10以及第五弹性元件10

74,以将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

100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接地元件10

88a、接地元件10

88b与外框10

10可包括金属的材质(例如不锈钢等),或者亦可将接地元件10

88a、接地元件10

88b与外框10

10设计成由相同的材料所形成,以促进其连接。
[1317]
沿着主轴10

o的方向观察时,固定部10

f具有多边形的结构(例如矩形),而第一电性接点10

c1、第二电性接点10

c2可位于固定部10

f的角落,且主轴10

o可位于第一电性接点10

c1、第二电性接点10

c2之间,例如第一电性接点10

c1与第二电性接点10

c2的连线可通过主轴10

o,以隔开第一电性接点10

c1与第二电性接点10

c2,可使当其中一个电性接点若受到冲击发生损坏时,另一个电性接点仍可发挥接地的功能,以增加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

100的耐用性。
[1318]
图124a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

100省略外框10

10的俯视图,而图124b是图124a的放大图,图125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

100省略外框10

10的立体图。其中上弹性元件10

70可包括多个分开的不同部分,例如图124a中所示的第一弹性元件10

70a、第二弹性元件10

70b、第三弹性元件10

70c、第四弹性元件10

70d,分别连接第五弹性元件10

74a、10

74b、10

74c、10

74d。承载座10

30可经由上弹性元件10

70(包括第一弹性元件10

70a、第二弹性元件10

70b、第三弹性元件10

70c、第四弹性元件10

70d)活动地连接活动部10

m的框架10

50。第一弹性元件10

70a、第二弹性元件10

70b、第三弹性元件10

70c、第四弹性元件10

70d具有板状的结构,第一弹性元件10

70a、第三弹性元件10

70c分别通过第五弹性元件10

74a、10

74c与接地元件10

88a、10

88b电性连接,而第二弹性元件10

70b、第四弹性元件10

70d分别通过第五弹性元件10

74b、10

74d与驱动组件10

d电性连接。通过将传递不同信号的线路分隔,可避免各信号之间发生干扰。
[1319]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着主轴10

o的方向(z方向)观察时,第一弹性元件10

70a、第三弹性元件10

70c分别位于主轴10

o的两侧,而第二弹性元件10

70b、第四弹性元件10

70d亦分别位于主轴10

o的两侧。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弹性元件10

74可具有长条形的结构,并且第五弹性元件10

74的延伸方向可与第一弹性元件10

70a、第二弹性元件10

70b、第三弹性元件10

70c、或第四弹性元件10

70d的厚度方向(z方向)平行,以允许活动部10

m活动地设置于固定部10

f中。
[1320]
图126a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

100省略外框10

10、框架10

50、上弹性元件10

70的立体图,而图126b是图126a的放大图。承载座10

30上可具有一凹陷结构10

34,可在凹陷结构10

34中填入粘着材料(例如粘胶),以让承载座10

30固定地连接第一弹性元件10

70a、第二弹性元件10

70b、第三弹性元件10

70c、第四弹性元件10

70d。
[1321]
图127是凹陷结构10

34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凹陷结构10

34中可具有凸出结构10

35、凸出结构10

36,其中凹陷结构10

34中的凸出结构10

35、凸出结构10

36以虚线示出。在一些实施例中,凹陷结构10

34可具有深度10

h1,而凸出结构10

35、凸出结构10

36分别可具有高度10

h2、高度10

h3,其中深度10

h1大于高度10

h2、高度10

h3。换句话说,凸出结构10

35、凸出结构10

36低于凹陷结构10

34。凸出结构10

35、凸出结构10

36可用以增加凹陷结构10

34的表面积,以允许填在凹陷结构10

34中的粘着材料进一步与凹陷结构10

34黏接。在一些实施例中,高度10

h3小于高度10

h2,以增加设计弹性。
[1322]
图128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

100省略外框10

10、框架10

50、上弹性元件10

70的俯视图,而图129是底座10

20以及电路板10

80的俯视图。请一并参照图128以及图129,驱动组件10

d中的磁性元件10

60可包括第一磁性元件10

60a、第二磁性元件10

60b、第三磁性元件10

60c、第四磁性元件10

60d,而驱动组件10

d中埋设在电路板10

80中的驱动线圈10

82可包括第一线圈10

82a、第二线圈10

82b、第三线圈10

82c、第四线圈10

82d。第一
线圈10

82a、第二线圈10

82b、第三线圈10

82c、第四线圈10

82d分别可对应于第一磁性10

60a元件、第二磁性元件10

60b、第三磁性元件10

60c、第四磁性元件10

60d(例如在z方向上部分重叠),并且第一线圈10

82a、第三线圈10

82c可用以驱动活动部10

m相对于固定部10

f在第一维度上运动(例如在y方向上运动),而第二线圈10

82b、第四线圈10

82d可用以驱动活动部10

m相对于固定部10

f在第二维度上运动(例如在x方向上运动),以达到光学防手震的效果。
[1323]
图130a是底座10

20以及底座10

20中的电路组件10

84的示意图,图130b是电路组件10

84和控制元件10

86的示意图,图130c以及图130d分别是第一线圈10

82a、第三线圈10

82c以及第二线圈10

82b、第四线圈10

82d与电路组件10

84的一些元件进行电性连接时的示意图,其中为了简洁而省略了一些元件。如图130a所示,底座10

20可具有第一侧边10

s1以及第二侧边10

s2,第一侧边10

s1沿着第一方向(y方向)延伸,而第二侧边10

s2沿着第二方向(x方向)延伸,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不同。沿着主轴10

o的方向观察时,第一假想线10

v1穿过主轴10

o以及第一控制元件10

86a,且第一假想线10

v1与第一方向(y方向)平行。此外,第二假想线10

v2穿过主轴10

o以及第二控制元件10

86b,第二假想线10

v2与第二方向(x方向)平行。第一假想线10

v1以及第二假想线10

v2可将底座10

20分成四个象限(第一象限10

q1、第二象限10

q2、第三象限10

q3、第四象限10

q4)。
[1324]
除了前述接地元件10

88a以及接地元件10

88b以外,电路组件10

84还可包括多个电路端子,例如第一电路端子10

84a、第二电路端子10

84b、第三电路端子10

84c、第四电路端子10

84d、第五电路端子10

84e、第六电路端子10

84f。第一电路端子10

84a可通过第五弹性元件10

74b、第五弹性元件10

74d连接第二弹性元件10

70b、第四弹性元件10

70d,以将第五线圈10

40电性连接至一外部电路(未示出)。第二电路端子10

84b、第三电路端子10

84c可电性连接到第一控制元件10

86a,第四电路端子10

84d、第五电路端子10

84e可电性连接到第二控制元件10

86b。
[1325]
第一控制元件10

86a可经由第二电路端子10

82b电性连接至外部电路,而第二控制元件10

86b可经由第四电路端子10

82d电性连接至外部电路,以通过外部电路对第一控制元件10

86a、第二控制元件10

86b提供控制信号以及电力。
[1326]
如图130b所示,第六电路端子10

84f可位在接地元件10

88a上。详细来说,接地元件10

88a可包括延伸部10

88a1、延伸部10

88a2以及孔洞10

88a3。延伸部10

88a1可用以连接外框10

10,延伸部10

88a2可用以连接第六电路端子10

84f,前述第五弹性元件10

74c可通过孔洞10

88a3来连接接地元件10

88a。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接地元件10

88b可包括延伸部10

88b1以及孔洞10

88b3。延伸部10

88b1可用以连接外框10

10,前述第五弹性元件10

74a可通过孔洞10

88b3来连接接地元件10

88b。由此,以允许外框10

10通过接地元件10

88a以及接地元件10

88b进行接地。
[1327]
如图130c以及图130d所示,第一控制元件10

86a可通过第三电路端子10

84c来电性连接第一线圈10

82a、第三线圈10

82c以控制第一线圈10

82a、第三线圈10

82c,而第二控制元件10

86b可通过第四电路端子10

84d来电性连接第二线圈10

82b、第三线圈10

82d以控制第二线圈10

82b、第四线圈10

82d。第一线圈10

82a可具有一延伸线路10

89a,延伸到第三电路端子10

84c上的第三电性接点10

c3,以允许第一线圈10

82a经由第三电性接点10

c3电性连接电路组件10

84。第二线圈10

82b可具有一延伸线路10

89b,延伸到第四
电路端子10

84d上的第四电性接点10

c4,以允许第二线圈10

82b经由第四电性接点10

c4电性连接电路组件10

84。第三线圈10

82c可具有一延伸线路10

89c,延伸到第三电路端子10

84c上的第五电性接点10

c5,以允许第三线圈10

82c经由第五电性接点10

c5电性连接电路组件10

84。第四线圈10

82d可具有一延伸线路10

89d,延伸到第四电路端子10

84d上的第六电性接点10

c6,以允许第四线圈10

82d经由第六电性接点10

c6电性连接电路组件10

84。
[1328]
如图130c所示,沿着主轴10

o的方向观察时,主轴10

o位于第一线圈10

86a、第三线圈10

86c之间,而第三电性接点10

c3、第五电性接点10

c5位于固定部10

f的相邻的不同角落,例如可位在相邻的两个不同象限,如图130c中的第二象限10

q2以及第三象限10

q3。此外,如图130d所示,主轴10

o亦位于第二线圈10

86b、第四线圈10

86d之间,而第四电性接点10

c4、第六电性接点10

c6亦位于固定部10

f的相邻的不同角落,例如可位在图130d中的第一象限10

q1以及第四象限10

q4。换句话说,第三电性接点10

c3、第四电性接点10

c4、第五电性接点10

c5、第六电性接点10

c6皆位在不同的象限中,从而可分散各电性接点之间的距离,以防止在组合时互相干扰。
[1329]
此外,第一线圈10

82a以及第三线圈10

82c可通过延伸线路10

89e电性连接,以允许第一控制元件10

86a同时控制第一线圈10

82a以及第三线圈10

82c。此外,第二线圈10

82b以及第四线圈10

82d可通过延伸线路10

89f电性连接,以允许第二控制元件10

86b同时控制第二线圈10

82b以及第四线圈10

82d。
[133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0b所示,在第一方向(y方向)或第二方向(x方向)上,前述端子中两两相邻的电路端子(第一电路端子10

84a、第二电路端子10

84b、第三电路端子10

84c、第四电路端子10

84d、第五电路端子10

84e)的间距可互相不同。举例来说,在y方向上,两个第三电路端子10

84c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第二电路端子10

84b之间的距离。此外,至少部分的电路端子(第一电路端子10

84a、第二电路端子10

84b、第三电路端子10

84c、第四电路端子10

84d、第五电路端子10

84e)可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排列。举例来说,在图130b中的第一象限10

q1中,第二电路端子10

84b、第五电路端子10

84e可在y方向上排列,而在第二象限10

q2中,第一电路端子10

84a以及第二电路端子10

84b可在y方向上排列。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着主轴10

o的方向观察,第一假想线10

v1或者第二假想线10

v2与第一电路端子10

84a、第二电路端子10

84b、第三电路端子10

84c、第四电路端子10

84d、第五电路端子10

84e不重叠(即不通过任何电路端子),以增加控制元件10

86与各电路端子之间的距离,而避免发生干扰。
[1331]
图131a以及图131b分别是第一控制元件10

86a以及第二控制元件10

86b的示意图。第一控制元件10

86a可用以输出第一控制信号,第二控制元件10

86b可用以输出第二控制信号,从而控制驱动组件10

d。
[1332]
如图131a所示,第一控制元件10

86a包括第一感测单元10

86a1、第一记忆单元10

86a2以及第一控制单元10

86a3,设置在第一控制元件10

86a中并彼此电性连接。第一感测单元10

86a1可用以感测活动部10

m相对固定部10

f的运动,并输出第一感测信号。第一记忆单元10

86a2可包括纪录着驱动组件10

d特性的第一预设信息,例如第一预设信息可包括第一感测信号与活动部10

m相对固定部10

f的位置关系。第一预设信息可经由一外部设备(未示出)测量而得,例如可在使用前对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

100进行校正,并将校
正后的信息写入第一预设信息。此外部设备不设置在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

100中。第一控制单元10

86a3可根据第一感测信号及/或第一预设信息来输出前述第一控制信号。由此,可达成闭回路(close

loop)控制,以精确地控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

100。
[1333]
如图131b所示,第二控制元件10

86b包括第二感测单元10

86b1、第二记忆单元10

86b2以及第二控制单元10

86b3,设置在第二控制元件10

86b中并彼此电性连接。第二感测单元10

86b1可用以感测活动部10

m相对固定部10

f的运动,并输出第二感测信号。第二记忆单元10

86b2可包括纪录着驱动组件10

d特性的第二预设信息,例如第二预设信息可包括第二感测信号与活动部10

m相对固定部10

f的位置关系。第二预设信息可经由前述外部设备(未示出)测量而得,例如可在使用前对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

100进行校正,并将校正后的信息写入第二预设信息。此外部设备不设置在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

100中。第二控制单元10

86b3可根据第二感测信号及/或第二预设信息来输出前述第二控制信号。由此,可达成闭回路控制,以精确地控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

100。
[1334]
通过使用第一控制元件10

86a以及第二控制元件10

86b,可分别控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

100,以使光学元件10

5在两个不同的维度上进行运动。举例来说,第一控制元件10

86a可用以控制光学元件10

5在y方向上的运动,而第二控制元件10

86b可用以控制光学元件10

5在x方向上的运动,以避免不同的信号互相干扰。然而,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控制元件10

86a或第二控制元件10

86b亦可用以控制光学元件10

5在其他维度上的运动(例如在z方向上的运动、或者在其他方向上的转动),取决于设计需求。
[1335]
前述第一感测单元10

86a1或第二感测单元10

86b1可包括霍尔效应感测器(hall sensor)、磁阻效应感测器(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sensor,mr sensor)、巨磁阻效应感测器(giant 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sensor,gmr sensor)、穿隧磁阻效应感测器(tunneling 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sensor,tmr sensor)、或磁通量感测器(fluxgate sensor)等。
[1336]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活动部、固定部、驱动组件、电路组件。活动部用以连接光学元件。活动部可相对固定部运动。驱动组件用以驱动活动部相对固定部运动。电路组件电性连接驱动组件,电路组件包括接地元件。由此,可将用以传递不同信号的线路分隔,以避免各信号之间发生干扰,并且还可达成小型化。
[1337]
图13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学驱动机构11

1的爆炸图,图133则为图132中的光学驱动机构11

1组合后并省略外壳11

h的示意图。前述光学驱动机构11

1例如可设置于一相机、平板电脑或手机等电子装置的内部,并可用以承载一光学元件11

ls(例如镜头),且可使光学镜头相对于电子装置内的感光元件移动。当来自外界的光线进入承载光学元件11

ls的光学驱动机构11

1时,入射的光线沿着光轴11

o穿过设置在光学驱动机构11

1中的光学元件,并至一感光元件(未图示),以获取图像。如此,借以达到自动对焦(auto

focusing,af)或光学防手震(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的目的,提升图像品质。
[1338]
图132~图135所示,光学驱动机构11

1主要包括一基底11

10、一活动部11

20、一偏压组件11

w和一外壳11

h。前述基底11

10的一固定本体11

11(图135)与外壳11

h(固定部)相互固定,且基底11

10的固定本体11

11与外壳11

h形成有一容置空间,可供活动部11

20和偏压组件11

w设置,并对其作保护。此外,前述活动部11

20固定于基底11

10的一活动件11

14(图135),前述偏压组件11

w则连接基底11

10的固定本体11

11与活动件11

14,其中偏压组件11

w可驱使基底11

10的活动件11

14及其上方的活动部11

20相对于基底11

10的固定本体11

11移动。以下先说明活动部11

20的详细结构,而关于偏压组件11

w与基底11

10将于后面说明。
[1339]
活动部11

20包含:一基座11

21、一框架11

22、一承载件11

23、一上簧片11

24、一下簧片11

25与一驱动组件11

mc。前述框架11

22与承载件11

23设置于基座11

21上,且基座11

21固定于基底11

10的活动件11

14上,而框架11

22则围绕承载件11

23。承载件11

23可承载一光学元件11

ls,例如镜头,光线沿光学驱动机构11

1或光学元件11

ls的光轴11

o穿过光学元件11

ls后,至一感光元件将可获取图像。
[1340]
参阅图133及图134,前述上、下簧片11

24、11

25设置于承载件11

23的上、下两侧,连接承载件11

23与基座11

21。详细而言,下簧片11

25设置于基座11

21的主体上,而上簧片11

24设置于基座11

21的多个(本实施例为四个)凸柱11

211上。上、下簧片11

24、11

25夹设承载件11

23,使其活动地连基座11

21。
[1341]
继续参阅图133,前述驱动组件11

mc包含一线圈组件11

c、一磁性组件11

m与一导磁组件(permeability assembly)11

v,其中线圈组件11

c可包含一或多个驱动线圈,磁性组件11

m可包含一或多个磁性元件(例如磁铁),导磁组件11

v则可包含一或多个导磁件。线圈组件11

c和磁性组件11

m分别设置于承载件11

23与框架11

22上。详细而言,线圈组件11

c与承载件11

23相互固定,而磁性组件11

m与上簧片11

24的下表面连接(例如施加粘胶)或设置于框架11

22上,并面向线圈组件11

c。
[1342]
当施加适当的驱动信号(例如驱动电流)至线圈组件11

c时,线圈组件11

c与第一磁性元件11

m之间产生一磁力,如此第一驱动组件11

mc通过此磁力带动承载件11

23和光学元件11

ls平移或是倾斜移动,使以达光学对焦或晃动补偿的效果。此外,在施加驱动信号之前,上、下簧片11

24、11

25可让承载件11

23相对基座11

21保持在一初始位置。需要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驱动组件11

mc为动圈式,于其他实施例中,则可为动磁式。
[1343]
此外驱动组件11

mc的导磁组件11

v,设置于框架11

22的内侧,其可使磁性组件11

m的磁力往一既定方向集中,以增强驱使承载件11

23移动的磁推力,以及降低磁干扰的作用。于另一些实施例中,框架11

22的内侧面或壁对应于磁性组件11

m的部分可嵌入导磁组件11

v,使其具有导磁材质,更可增强框架11

22的机械强度。
[1344]
如此,通过驱动组件11

mc带动承载件11

23与设于其中的光学元件11

ls一起相对于基座11

21、框架11

22移动,进而达到自动对焦功能,或者在光学镜头有晃动产生时,可通过前述移动机制而获得良好的补偿效果,以达防手震的目的。
[1345]
以下详细说明偏压组件11

w与基底11

10的详细结构。
[1346]
请参阅图132及图135,前述偏压组件11

w连接基底11

10的固定本体11

11与活动件11

14,用以驱使活动件11

14及其上方的活动部11

20相对于基底11

10的固定本体11

11移动。偏压组件11

w包含至少一个偏压元件11

ws,本实施例中为四个。偏压元件11

ws例如为具有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sma)材质的线材,并可通过一外部电源(未图示)对其施加驱动信号(例如电流)而改变其长度。举例来说,当施加驱动信号而使偏压组件11

w升温时,偏压组件11

w可产生形变而伸长或缩短;当停止施加驱动信号时,偏压组件11

w则可恢复到原本长度。换言之,通过施加适当的驱动信号,可控制偏压组件11

w的长度以使活动件11

14及其上方的活动部11

20(包含被承载的光学元件11

ls)相对基底11

10
移动,借以改变活动部11

20的姿态,而使得光学驱动机构11

1具有对焦、防手震或晃动补偿的功能。
[1347]
前述偏压组件11

w的材质,举例而言,可包含钛镍合金(tini)、钛钯合金(tipd)、钛镍铜合金(tinicu)、钛镍钯合金(tinipd)或其组合。
[1348]
前述基底11

10具有一固定本体11

11、一绝缘层11

12、一导电层11

13与一活动件11

14,其中绝缘层11

12、导电层11

13夹设在固定本体11

11和活动件11

14之间。关于绝缘层11

12、导电层11

13请参阅后续图137a及图137b的说明。
[1349]
参阅图135及图136,前述固定本体11

11具有设置于对角处的多个(两个)固定凸部11

111,而活动件11

14具有设置于对角处的多个(两个)连接凸部11

141。从图136可看见,固定凸部11

111位于连接凸部11

141位于大致成矩形结构的基底11

10的四个角落,并交错配置(亦即任两相邻的角落配置有一个连接凸部11

141与一个固定凸部11

111),而偏压组件11

w连接固定凸部11

111与连接凸部11

141。
[1350]
详细而言,偏压组件11

w的每一个偏压元件11

ws的两端,分别连接固定本体11

11的固定凸部11

111与活动件11

14的连接凸部11

141,且固定凸部11

111与连接凸部11

141朝向活动部11

20延伸。
[1351]
活动件11

14还包含至少一(本实施例为两个)延伸凸部11

142和至少一(本实施例为两个)l字型的弦臂11

143。延伸凸部11

142邻近连接凸部11

141,且与基底11

10上方的活动部11

20固定连接,而弦臂11

143具有弹性结构,活动地连接基底11

10的固定本体11

11。如此,可让偏压组件11

w驱使活动部相对于基底11

10移动或旋转。
[1352]
一并参阅图137a及图137b,基底11

10可定义出一第一电性连接部11

101和一第二电性连接部11

102,偏压元件11

ws连接第一电性连接部11

101和第二电性连接部11

102。沿光轴11

o方向观察,从光学驱动机构11

1的光入射端(上端)开始,依序为固定本体11

11(的固定凸部11

111)、绝缘层11

12和导电层11

13,而偏压元件11

ws被此三者所夹设,且与导电层11

13电性连接,且固定凸部11

111具有一弯曲部分,此弯曲部分的表面是没有设置绝缘层11

12和导电层11

13的。
[1353]
值得注意的是,在光轴11

o方向上,在第一电性连接部11

101中的绝缘层11

12凸出固定本体11

11的固定凸部11

111与导电层11

13,且导电层11

13凸出于固定本体11

111。如此一来,可确保增加导电层11

13与偏压元件11

ws的接触面积,提升驱动机构的整体品质。
[1354]
此外,前述绝缘层11

12具有一缓冲部11

121,位于绝缘层11

12的朝向偏压元件11

ws的一表面,且在光轴11

o方向上,缓冲部11

121与偏压元件11

ws具有一间隙,此缓冲部11

121具有提供偏压元件11

ws在运动过程中缓冲的功能,有助于减少偏压元件因碰撞而损害的情形。于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缓冲部11

121可为软性材质,且具有一弧形导角或具有一渐缩结构,更可降低偏压元件11

ws在运动的过程中因碰撞而受到损伤的情形发生。
[1355]
继续参阅图137b,当偏压组件11

w的偏压元件11

ws组装于基底11

10的第一电性连接部11

101时,偏压元件11

ws被导电层11

13、绝缘层11

12、固定本体11

11从内而外依序包覆,并且施加多个夹持力:一第一夹持力11

f1和一第二夹持力11

f2,例如通过组装用的夹持件(未附图)所施加。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第一夹持力11

f1施加于第一电性连接部11

101的一中间位置,而第二夹持力11

f2施加于第一电性连接部11

101的一端部位置来
夹持偏压元件11

ws。其中,第一夹持力11

f1与第二夹持力11

f2不同:第一夹持力11

f1大于第二夹持力11

f2,如此可降低偏压组件11

w的应力过于集中造成损坏,且在端部位置所施加的较小的第二夹持力11

f2,也可使偏压组件11

w不会过于完全固定而达到较佳的弹性效果。
[1356]
于另一实施例中,基底11

10还包含一第一树脂件11

15。参阅图137c,第一树脂件11

15设置于第一电性连接部11

101中的绝缘层11

12与偏压元件11

ws之间。第一树脂件11

15直接接触偏压元件11

ws和该第一电性连接部11

101的绝缘层11

12。经由第一树脂件11

15,可避免偏压元件11

ws的端部与第一电性连接部11

101直接碰撞,特别是对于第一电性连接部11

101中的绝缘层11

12,提升整体机构的信赖度。此外,偏压元件11

ws的表面具有一保护层11

wss,沿着光轴11

o方向观察时,在第一电性连接部11

101与偏压元件11

ws重叠的边界处,保护层11

wss与绝缘层11

12,也与导电层11

13部分重叠。如此可在偏压组件11

w运动时,强化对偏压元件11

ws的保护力。
[1357]
图137d显示第二电性连接部11

102与偏压元件11

ws的连接示意图。基底11

10还包含第二树脂件11

16,设置于第二电性连接部11

102中的绝缘层11

12与偏压元件11

ws之间,并直接接触偏压元件11

ws和第二电性连接部11

102的绝缘层11

12。相同于前述第一树脂件11

15,第二树脂件11

16同样能够提供保护偏压元件11

ws,避免其撞第二电性连接部11

102到受到损害。前述第一树脂件11

15和第二树脂件11

16可具有玻璃纤维或陶瓷材料,并可构成一树脂组件。
[1358]
图138显示基底11

10的第一电性连接部11

101和第二电性连接部11

102两者具有一高度差:距离11

t1,也就是说两者之间的连线是相较于基底11

10表面倾斜的。因此,从垂直光轴11

o的方向来看,第一、第二电性连接部11

101、102的排列方向与光轴11

o不垂直也不平行。
[1359]
图139显示基底11

10还包含一滑块11

17。滑块11

17设置在固定本体11

11和活动件11

14之间,以可滑动的方式接触固定本体11

11和活动件11

14。如此一来,可确保偏压元件11

ws带动活动件11

14相对于固定本体11

11移动时,能够更平顺,提升驱动机构的性能。
[1360]
图140a显示前述基底11

10还包含一制震组件11

18。于本实施例中,制震组件11

18具有多个(四个)制震元件11

181,分别对应偏压组件11

w的多个偏压元件11

ws。每一制震元件11

181设置于偏压元件11

ws上,并直接接触偏压元件11

ws与活动件11

14的弹性的弦臂11

143,如此可达抑制偏压元件11

ws断裂与减震的效果。于本实施例中,每一制震元件11

181大约设置于第一、第二电性连接部11

101、11

102连线的中间位置处(例如可位在或邻近偏压元件11

ws的中心位置),制震元件11

181与第一、第二电性连接部11

101、11

102之间分别具有间隙(或距离)11

t2、11

t2’,间隙11

t2、11

t2’大致相等。且沿着光轴11

o方向观察时,这些制震元件11

181以对称的形式围绕光轴11

o。制震元件11

181可具有硅胶(silica gel)、玻璃纤维或陶瓷材料。
[1361]
图140b为基底11

10包含另一实施例的制震组件11

18。与图140a中的制震组件11

18的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制震组件11

18具有更多的制震元件11

181、11

182、11

183。制震组件11

18包含除了设置于第一、第二电性连接部11

101、11

102的中间处外的制震元件(第一制震元件)11

181外,还具有设置于邻近偏压元件11

ws两端且直接接触
第一、第二电性连接部11

101、11

102的第二、第三制震元件11

182、11

183。且制第一、第二、第三制震元件11

181、11

182、11

183之间具有大致相等的间隙11

t3、11

t3’。如此更能够提升减震的效果。
[1362]
图140c为基底11

10包含另一实施例的制震组件11

18,与图140b中的制震组件11

18的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制震组件11

18具有更多的制震元件: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制震元件11

181、11

182、11

183、11

184。与图140b中的实施例主要差异在于,两个制震元件:第一、第四制震元件11

181、11

184设置在第二、第三制震元件11

182、11

183之间,且这些制震元件之间形成有大致相等的间隙11

t4、11

t4’、11

t4”。如此更能够提升减震的效果。
[1363]
图141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阻尼元件11

g设置在框架11

22和外壳11

h之间的示意图。如图141所示,于一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外壳11

h和框架11

22之间设置至少一阻尼元件11

g,以避免外壳11

h和框架11

22之间因碰撞而造成结构损坏或产生异音。
[1364]
图14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缓冲件11

g沿垂直方向连接承载件11

23和框架11

22的示意图。如图142所示,于一实施例中,也可以将一缓冲件11

g沿着垂直方向连接承载件11

23的一外侧表面11

231以及框架11

22的一内侧表面11

221;应了解的是,前述缓冲件11

g凸出于承载件11

23的一顶面11

232,且前述外侧表面11

231和内侧表面11

221在垂直方向上相隔一距离;此外,前述缓冲件11

g也可以凸出于框架11

22的一顶面11

222并连接外壳11

h,以避免框架11

22碰撞到外壳11

h或承载件11

23而造成结构损坏或产生异音。
[1365]
图14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缓冲件11

g沿水平方向连接承载件11

23和框架11

22的示意图。如图143所示,于一实施例中,一缓冲件11

g沿着水平方向连接承载件11

23的一外侧表面11

231以及框架11

22的一内侧表面11

221,其中前述外侧表面11

231和内侧表面11

221在该水平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由此可有效地避免承载件11

23和框架11

22相互碰撞而造成结构损坏或产生异音。
[1366]
图14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缓冲件11

g沿水平方向连接承载件11

23和基座11

21的示意图。如图144所示,于一实施例中,一缓冲件11

g沿着水平方向连接承载件11

23以及基座11

21的凸柱11

211,由此可有效地避免承载件11

23和基座11

21相互碰撞而造成结构损坏或产生异音。
[1367]
图14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缓冲件11

g沿水平方向连接磁性组件11

m和承载件11

23的一凸出部11

233的示意图。如图145所示,于一实施例中,一缓冲件11

g沿着水平方向连接磁性组件11

m和形成于承载件11

23侧边的一凸出部11

233,其中磁性组件11

m固定于框架11

22上,凸出部11

233则是穿过线圈组件11

c并朝磁性组件11

m方向凸出于线圈组件11

c的一侧,由此可有效地避免磁性组件11

m碰撞到线圈组件11

c或承载件11

23而造成结构损坏或产生异音。
[1368]
图14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缓冲件11

g沿水平方向连接磁性组件11

m和承载件11

23侧边的一电路元件11

p的示意图。如图146所示,于另一实施例中,一电路元件11

p(例如集成电路元件或印刷电路板)通过粘着剂11

r或焊锡而固定于承载件11

23的一侧,线圈组件11

c则环绕前述电路元件11

p;其中,一缓冲件11

g可沿着水平方向连接磁性组件11

m和位在承载件11

23侧边上的电路元件11

p,以防止磁性组件11

m碰撞到线圈组件
11

c或电路元件11

p,从而可避免光学驱动机构11

1内部的结构损坏或产生异音。
[1369]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驱动机构11

1,其中利用至少一阻尼元件11

g连接可相互移动的框架11

22(活动部)以及外壳11

h(固定部),从而能够避免两者之间因彼此碰撞而造成结构损坏或产生异音。于一实施例中,也可以利用缓冲件11

g连接框架11

22以及承载件11

23,或者也可以利用缓冲件11

g连接磁性组件11

m以及以及承载件11

23,以防止承载件11

23碰撞到框架11

22或磁性组件11

m,从而能够避免光学驱动机构11

1内部的结构损坏或产生异音。举例而言,前述阻尼元件11

g以及缓冲件11

g可具有硅胶(silica gel)、玻璃纤维或陶瓷材料。
[1370]
请参阅图147,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2

10可装设于一电子装置12

20内,以承载并驱动一光学元件12

30,使光学元件12

30可相对于电子装置12

20中的感光元件(未图示)移动,进而达到对焦及/变焦的目的。前述电子装置12

20例如可为具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是数字相机,而光学元件12

30则可为一镜头。
[1371]
图148和图149为前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2

10的示意图和爆炸图,且图150为图148中沿12

a

12

a方向的剖视图。如图148至图150所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2

10主要包括一固定部12

100、一活动部12

200、一第一弹性元件12

300、一第二弹性元件12

400以及一驱动组件12

500。
[1372]
固定部12

100包括一第一元件12

110和一第二元件12

120,两者可固定地连接,以在两者之间形成一容纳空间12

r。活动部12

200、第一弹性元件12

300、第二弹性元件12

400和驱动组件12

500可容置于容纳空间12

r中。
[1373]
第一元件12

110例如可为一盖体,其包括一顶壁12

111和至少一侧壁12

112。顶壁12

111具有板状结构,且垂直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2

10的一主轴12

ax1。侧壁12

112同样具有板状结构,且侧壁12

112连接于顶壁12

111的边缘并从前述边缘朝向第二元件12

120延伸。因此,侧壁12

112的延伸方向将不会垂直于主轴12

ax1。于本实施例中,侧壁12

11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主轴12

ax1。第一元件12

110例如可包括金属材质,但并不限定于此。
[1374]
第一元件12

110的侧壁12

112上可形成有一第一渐缩结构12

113,具体而言,第一渐缩结构12

113可包括一第一表面12

s1和一第二表面12

s2。第一表面12

s1具有平面结构,当第一元件12

110和第二元件12

120彼此结合时,第一表面12

s1面朝第二元件12

120,且平行于主轴12

ax1。第二表面12

s2则相对于第一表面12

s1倾斜,因此第二表面12

s2将不平行且不垂直于主轴12

ax1和第一表面12

s1。第一表面12

s1和第二表面12

s2会面朝不同方向。
[1375]
第二元件12

120例如可为一底座,其可包括塑胶材质,且一或多个导线12

w可埋设于第二元件12

120中。第二元件12

120可包括一第二渐缩结构12

121,具体而言,第二渐缩结构12

121可包括一第三表面12

s3和一第四表面12

s4。当第一元件12

110和第二元件12

120彼此结合时,第三表面12

s3面朝第一元件12

110的侧壁12

112,且平行于主轴12

ax1。第四表面12

s4则相对于第三表面12

s3倾斜,因此第四表面12

s4将不平行且不垂直于主轴12

ax1和第三表面12

s3。第三表面12

s3和第四表面12

s4会面朝不同方向。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元件12

120的侧边具有阶梯状结构,因此第二渐缩结构12

121的第三表面12

s3可包括两个区段12

s31、12

s32。
[1376]
于本实施例中,使用者可通过一第一接着元件12

p1和一第二接着元件12

p2来粘贴第一渐缩结构12

113和第二渐缩结构12

121,使第一元件12

110固定地连接至第二元件12

120。如图150所示,当第一元件12

110和第二元件12

120结合时,第一表面12

s1和第三表面12

s3面朝相反方向,且一第一间隙12

g1将形成于第一表面12

s1和第三表面12

s3的区段12

s31之间,一第二间隙12

g2将形成于第一表面12

s1和第三表面12

s3的区段12

s32之间,且第一间隙12

g1和第二间隙12

g2彼此连通。由于区段12

s31比区段12

s32更为靠近第一表面12

s1,因此第一元件12

110和第二元件12

120在第一间隙12

g1中的最短距离将小于第一元件12

110和第二元件12

120在第二间隙12

g2中的最短距离。
[1377]
使用者可先将第一接着元件12

p1填入第一间隙12

g1中,待第一接着元件12

p1固化后,再将第二接着元件12

p2填入第二间隙12

g2中。由于第一元件12

110和第二元件12

120组装后区段12

s32会比区段12

s31靠近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2

10的外部,因此第一间隙12

g1与容纳空间12

r之间的最短距离将会小于第二间隙12

g2与容纳空间12

r之间的最短距离。从而,当第一元件12

110和第二元件12

120经由第一接着元件12

p1和第二接着元件12

p2彼此固定时,仅第二间隙12

g2和第二接着元件12

p2会显露,而第一间隙12

g1和第一接着元件12

p1则不会显露于外。
[1378]
由于第一间隙12

g1和第二间隙12

g2的位置对应于第一元件12

110的第一渐缩结构12

113和第二元件12

120的第二渐缩结构12

121,因此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2

10不慎受到外力冲击,第一渐缩结构12

113及/或第二渐缩结构12

121可产生些微的形变,以分散应力,避免第一元件12

110和第二元件12

120在粘贴处分离或断裂。
[1379]
详细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2

s1面朝第一间隙12

g1和第二间隙12

g2,且第三表面12

s3同样面朝第一间隙12

g1和第二间隙12

g2。沿着垂直主轴12

ax1/第一表面12

s1/第三表面12

s3的方向观察时,第一渐缩结构12

113和第二渐缩结构12

121重叠,第一渐缩结构12

113的渐缩方向相反于第二渐缩结构12

121的渐缩方向,第一表面12

s1与第一间隙12

g1和第二间隙12

g2重叠,且第三表面12

s3的区段12

s31、12

s32分别与第一间隙12

g1和第二间隙12

g2重叠。当第一接着元件12

p1和第二接着元件12

p2分别填入第一间隙12

g1和第二间隙12

g2中后,第一接着元件12

p1会直接接触第一表面12

s1和区段12

s31,第二接着元件12

p2会直接接触第一表面12

s1和区段12

s32,且第一接着元件12

p1和第二接着元件12

p2会直接接触彼此。如此一来,可提高第一接着元件12

p1和第二接着元件12

p2的接触面积,使粘贴强度提升。
[1380]
需特别说明的是,前述第一接着元件12

p1和第二接着元件12

p2是使用不同的粘贴材料。举例而言,第一接着元件12

p1可为一热固胶,而第二接着元件12

p2则可为一光固胶。亦即第一接着元件12

p1是以加热方式进行固化,而第二接着元件12

p2则是以照光方式进行固化。第一接着元件12

p1未固化时的粘度小于第二接着元件12

p2未固化时的粘度,且第一接着元件12

p1固化后的杨氏模数大于第二接着元件12

p2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第一接着元件12

p1和第二接着元件12

p2可分别由合适的树脂材料构成。
[1381]
另外,沿着主轴12

ax1方向观察时,第一间隙12

g1将连续且不间断地围绕第二元件12

120,因此填充于第一间隙12

g1中的第一接着元件12

p1也会连续且不间断地围绕第二元件12

120,由此可完全封闭第一元件12

110和第二元件12

120之间的间隙,避免流体或异物入侵容纳空间12

r。
[1382]
本实施例中是利用第一接着元件12

p1和第二接着元件12

p2来连接固定部12

100的第一元件12

110和第二元件12

120。于一些实施例中,活动部12

200可包括多个元件,且可使用与前述方式相同的方式来连接这些元件。
[1383]
请继续参阅图148至图150,于本实施例中,活动部12

200例如可为承载座,前述光学元件12

30可固定于活动部12

200上。活动部12

200可设置于第一弹性元件12

300和第二弹性元件12

400之间,且通过第一弹性元件12

300和第二弹性元件12

400活动地连接固定部12

100。
[1384]
第一弹性元件12

300例如可为具有板状结构的金属簧片,其可垂直于主轴12

ax1并可划分为至少一第一固定部连接段12

310、至少一第一活动部连接段12

320以及至少一第一弹性变形段12

330。如图149和图150所示,第一固定部连接段12

310可通过一第三接着元件12

p3固定至第二元件12

120,第一活动部连接段12

320可通过一第四接着元件12

p4固定至活动部12

200,且第一弹性变形段12

330在第一固定部连接段12

310和第一活动部连接段12

320之间活动地连接两者。
[1385]
第三接着元件12

p3和第四接着元件12

p4的材质可与第二接着元件12

p2的材质相同。换言之,第三接着元件12

p3和第四接着元件12

p4亦可为光固胶,且第三接着元件12

p3和第四接着元件12

p4固化后的杨氏模数可相同于第二接着元件12

p2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由于第一弹性变形段12

330、第三接着元件12

p3以及第四接着元件12

p4皆可产生形变,因此当活动部12

200相对于固定部12

100移动时,第一弹性变形段12

330、第三接着元件12

p3和第四接着元件12

p4可分散过度的应力,避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2

10损坏。
[1386]
于本实施例中,第三接着元件12

p3直接接触第二元件12

120面朝容纳空间12

r的第一接着表面12

122以及第一固定部连接段12

310面朝容纳空间12

r的第二接着表面12

311,且更直接接触前述第二渐缩结构12

121的第四表面12

s4,因此,可提升接触面积,进而增加粘贴强度。
[1387]
第二弹性元件12

400例如可为具有板状结构的金属簧片,其可垂直于主轴12

ax1并可划分为至少一第二固定部连接段12

410、至少一第二活动部连接段12

420以及至少一第二弹性变形段12

430。如图149和图150所示,第二固定部连接段12

410可通过一第五接着元件12

p5固定至第一元件12

110,第二活动部连接段12

420可通过一第六接着元件12

p6固定至活动部12

200,且第二弹性变形段12

430在第二固定部连接段12

410和第二活动部连接段12

420之间活动地连接两者。
[1388]
第五接着元件12

p5和第六接着元件12

p6的材质可与第二接着元件12

p2的材质相同。换言之,第五接着元件12

p5和第六接着元件12

p6亦可为光固胶,且第五接着元件12

p5和第六接着元件12

p6固化后的杨氏模数可相同于第二接着元件12

p2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由于第二弹性变形段12

430、第五接着元件12

p5以及第六接着元件12

p6皆可产生形变,因此当活动部12

200相对于固定部12

100移动时,第二弹性变形段12

430、第五接着元件12

p5和第六接着元件12

p6可分散过度的应力,避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2

10损坏。
[1389]
请回到图149,驱动组件12

500包括一驱动线圈12

510以及至少一磁性元件12

520,其中驱动线圈12

510设置于活动部12

200上,且磁性元件12

520固定于第一元件12

110上。当电流流经驱动线圈12

510时,驱动线圈12

510和磁性元件12

520之间会产生电磁作用,进而施加驱动力使活动部12

200以及设置于其上的光学元件12

30相对于固定部12

100运动。
[1390]
如图151和图152所示,驱动线圈12

510的末端可缠绕于活动部12

200的一绕线部12

210上,且可通过一第七接着元件12

p7连接至第一弹性元件12

300的第一活动部连接段12

320。第七接着元件12

p7例如可为导电胶,在固化后可包括一导电区段12

p71和一接着区域12

p72。导电区域12

p71与驱动线圈12

510和第一活动部连接段12

320接触,接着区域12

p72则包覆导电区域12

p71并接触绕线部12

210和第一活动部连接段12

320。由于导电区域12

p71和接着区域12

p72分别具有金属材质和树脂材质,因此导电区域12

p71的电阻率会小于接着区域12

p72的电阻率,导电区域12

p71可导通驱动线圈12

510和第一弹性元件12

300。
[1391]
于本实施例中,导电区段12

p71的电导率会大于第五接着元件12

p5固化后的电导率,接着区域12

p72的杨氏模数会大于第三接着元件12

p3固化后的杨氏模数,且第七接着元件12

p7是以加热方式进行固化。
[1392]
另外,如图15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元件12

300的第一固定部连接段12

310更通过一第八接着元件12

p8连接至第二元件12

120。第八接着元件12

p8例如可为焊锡,因此其固化后的电导率会大于第三接着元件12

p3固化后的电导率。第八接着元件12

p8可与嵌埋在第二元件12

120内的导线12

w接触,因此可导通第一弹性元件12

300和导线12

w。应注意的是,第八接着元件12

p8的熔点会高于第七接着元件12

p7的固化温度,因此在提供热能来固化第七接着元件12

p7时,第八接着元件12

p8不会因融化而解焊。
[1393]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2

10如图153和图154所示,此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2

10与图148至图150所示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2

10的差异在于固定部12

100还包括一第三元件12

130、从主轴12

ax1观察时第一元件12

110的侧壁12

112未与第三表面12

s3的区段12

s32重叠以及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2

10还包括一第九接着元件12

p9。
[1394]
第三元件12

130例如可为一框架,其固定地设置于第一元件12

110上。沿着主轴12

ax1方向观察时,第三元件12

130与磁性元件12

520重叠,且第三元件12

130与第一元件12

110重叠。沿着垂直主轴12

ax1的方向观察时,第三元件12

130的部分位于磁性元件12

520和顶壁12

111之间。于本实施例中,第三元件12

130具有塑胶材质。
[1395]
第二弹性元件12

400的第二固定部连接段12

410与第三元件12

130连接。为了使第三元件12

130、第二固定部连接段12

410以及磁性元件12

520相对于彼此固定且固定于第一元件12

110上,本实施例中的第五接着元件12

p5可直接接触第一元件12

110、第三元件12

130、第二固定部连接段12

410以及磁性元件12

520。
[1396]
为了使第一元件12

110、第三元件12

130、第二固定部连接段12

410和磁性元件12

520彼此之间牢固地连接,本实施例中的第五接着元件12

p5可使用热固胶。进一步而言,本实施例中的第五接着元件12

p5固化后的杨氏模数大于第三接着元件12

p3、第四接着元件12

p4、第六接着元件12

p6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第五接着元件12

p5固化后的杨氏模数大于第七接着元件12

p7的接着区段12

p72的杨氏模数、小于第八接着元件12

p8固化后的杨氏模数,且第八接着元件12

p8固化后的电导率大于第五接着元件12

p5固化后的电导率。此外,由于磁性元件12

520具有金属材质,因此可进一步地增加粘贴强度。
[1397]
在本实施例中,从主轴12

ax1观察时,第一元件12

110的侧壁12

112未与第三表面12

s3的区段12

s32重叠。因此,第二接着元件12

p2和第二间隙12

g2会从光学元件驱动
机构12

10的侧边显露。
[1398]
第九接着元件12

p9例如可为一阻尼元件,其可直接接触固定部12

100和活动部12

200,以减少活动部12

200移动时产生的振动。于本实施例中,第九接着元件12

p9直接接触第二渐缩结构12

121的第四表面12

s4。第九接着元件12

p9固化后的杨氏模数小于第四接着元件12

p4固化后的杨氏模数。
[1399]
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九接着元件12

p9直接接触固定部12

100和第一弹性元件12

300。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九接着元件12

p9直接接触固定部12

100和第二弹性元件12

400。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九接着元件12

p9直接接触固定部12

100、活动部12

200、第一弹性元件12

300以及第二弹性元件12

400。
[1400]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用以连接一光学元件。前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固定部和一第一接着元件。固定部包括一第一元件和一第二元件,其中第一元件经由第一接着元件固定地连接第二元件。
[1401]
请参阅图155,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3

10可装设于一电子装置13

20内,以承载并驱动一光学元件13

30,使光学元件13

30可相对于电子装置13

20中的感光元件(未图示)移动,进而达到对焦及/变焦的目的。前述电子装置13

20例如可为具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是数字相机,而光学元件13

30则可为一镜头。
[1402]
图156和图157为前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3

10的示意图和爆炸图,且图158为图156中沿13

a

13

a方向的剖视图。如图156至图158所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3

10主要包括一活动部13

100、一第一驱动组件13

200、一固定部13

300、多个吊环线13

400、一第二驱动组件13

500以及至少一位置感测组件13

600。
[1403]
活动部13

100可包括一承载座13

110、一第一弹性元件13

120、一第二弹性元件13

130以及一框架13

140。在本实施例中,承载座13

110可被称作第一元件,且第一弹性元件13

120可被称作第二元件。
[1404]
光学元件13

30可固定于承载座13

110上,且承载座13

110可设置于第一弹性元件13

120和第二弹性元件13

130之间,并通过第一弹性元件13

120和第二弹性元件13

130活动地连接框架13

140。
[1405]
第一弹性元件13

120例如可为具有板状结构的金属簧片,其可垂直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3

10的主轴13

ax1并可划分为至少一连接段13

121、至少一连接段13

122以及至少一弦线段13

123。连接段13

121可通过一第一接着元件13

p1固定至承载座13

110,连接段13

122可通过一第二接着元件13

p2固定至框架13

140,且弦线段13

123在连接段13

121和连接段13

122之间连接两者。
[1406]
特别的是,如图158和图15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承载座13

110可具有一接着强化结构13

111,且前述第一接着元件13

p1是通过粘贴第一弹性元件13

120的连接段13

121和此接着强化结构13

111来使第一弹性元件13

120与承载座13

110连接。详细而言,接着强化结构13

111包括一第一接着表面13

s1、一第二接着表面13

s2、一第三接着表面13

s3、一第四接着表面13

s4、一第五接着表面13

s5、一第六接着表面13

s6、一第七接着表面13

s7、一第八接着表面13

s8、一第九接着表面13

s9、一第一容纳空间13

r1、一第二容纳空间13

r2、一第一突起结构13

t1以及一第二突起结构13

t2。
[1407]
第一接着表面13

s1为承载座13

110的顶面,其大致垂直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3

10的主轴13

ax1。第一容纳空间13

r1形成于第一接着表面13

s1上,且具有由第一接着表面13

s1凹陷的内凹结构。
[1408]
第二接着表面13

s2和第三接着表面13

s3位于第一容纳空间13

r1中,且第二接着表面13

s2构成第一容纳空间13

r1的内凹结构的侧面,第三接着表面13

s3构成第一容纳空间13

r1的内凹结构的底面。换言之,第二接着表面13

s2邻接第一接着表面13

s1,且第三接着表面13

s3邻接第二接着表面13

s2。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接着表面13

s1平行于第三接着表面13

s3,且第二接着表面13

s2不平行于第三接着表面13

s3和主轴13

ax1。
[1409]
第一突起结构13

t1自第三接着表面13

s3凸出,且从主轴13

ax1方向观察时,第一容纳空间13

r1围绕第一突起结构13

t1。第四接着表面13

s4和第五接着表面13

s5位于第一突起结构13

t1上,其中第四接着表面13

s4邻接第三接着表面13

s3,第五接着表面13

s5邻接第四接着表面13

s4,且第一接着表面13

s1和第五接着表面13

s5面朝相同方向。于本实施例中,第四接着表面13

s4不平行于第三接着表面13

s3、第五接着表面13

s5以及主轴13

ax1,且第五接着表面13

s5平行于第三接着表面13

s3。
[1410]
第二容纳空间13

r2形成于第五接着表面13

s5上,且具有由第五接着表面13

s5凹陷的内凹结构。第六接着表面13

s6和第七接着表面13

s7位于第二容纳空间13

r2中,且第六接着表面13

s6构成第二容纳空间13

r2的内凹结构的侧面,第七接着表面13

s7构成第二容纳空间13

r2的内凹结构的底面。换言之,第六接着表面13

s6邻接第五接着表面13

s5,且第七接着表面13

s7邻接第六接着表面13

s6。于本实施例中,第六接着表面13

s6不平行于第五接着表面13

s5、第七接着表面13

s7以及主轴13

ax1,且第七接着表面13

s7平行于第五接着表面13

s5。
[1411]
第二突起结构13

t2自第七接着表面13

s7凸出,且从主轴13

ax1方向观察时,第二容纳空间13

r2围绕第二突起结构13

t2。第八接着表面13

s8和第九接着表面13

s9位于第二突起结构13

t2上,其中第八接着表面13

s8邻接第七接着表面13

s7,第九接着表面13

s9邻接第八接着表面13

s8,且第九接着表面13

s9和第五接着表面13

s5面朝相同方向。于本实施例中,第八接着表面13

s8不平行于第七接着表面13

s7、第九接着表面13

s9以及主轴13

ax1,且第九接着表面13

s9平行于第五接着表面13

s5。
[1412]
沿着垂直于主轴13

ax1的方向观察时,第二接着表面13

s2、第三接着表面13

s3以及第四接着表面13

s4可在第一接着表面13

s1和第五接着表面13

s5之间形成u字形结构,且第六接着表面13

s6、第七接着表面13

s7以及第八接着表面13

s8可在第五接着表面13

s5和第九接着表面13

s9之间形成u字形结构。
[141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接着表面13

s3和第七接着表面13

s7共平面。由于第一突起结构13

t1和第二突起结构13

t2的高度小于第一容纳空间13

r1的深度,且第一突起结构13

t1的高度小于第二突起结构13

t2的高度,因此前述第一接着表面13

s1、第五接着表面13

s5、和第九接着表面13

s9彼此不共面。沿着垂直于主轴13

ax1的方向观察时,在主轴13

ax1方向上,第九接着表面13

s9位于第一接着表面13

s1和第五接着表面13

s5之间。
[1414]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七接着表面13

s7的宽度小于第三接着表面13

s3的宽度,亦即沿着垂直于主轴13

ax1的方向观察时,第六接着表面13

s6和第八接着表面13

s8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第二接着表面13

s2和第四接着表面13

s4之间的最短距离。因此,为了使第一接着元件13

p1可顺利地填满第一容纳空间13

r1和第二容纳空间13

r2,第六接着表
面13

s6和第七接着表面13

s7之间的夹角可大于第二接着表面13

s2和第三接着表面13

s3之间的夹角,且第七接着表面13

s7和第八接着表面13

s8之间的夹角可大于第三接着表面13

s3和第四接着表面13

s4之间的夹角。
[1415]
通过前述结构,当使用者利用第一接着元件13

p1粘贴第一弹性元件13

120的连接段13

121和接着强化结构13

111时,第一接着元件13

p1将可顺利地进入第一容纳空间13

r1和第二容纳空间13

r2中,并与第一接着表面13

s1、第二接着表面13

s2、第三接着表面13

s3、第四接着表面13

s4、第五接着表面13

s5、第六接着表面13

s6、第七接着表面13

s7、第八接着表面13

s8、第九接着表面13

s9直接接触。如此一来,可大幅地增加接触面积,进而有效地增加承载座13

110和第一弹性元件13

120之间的接着强度。
[1416]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接着元件13

p1和第二接着元件13

p2可包括相同的材料。因此,第一接着元件13

p1固化后的杨氏模数将大致相同于第二接着元件13

p2固化后的杨氏模数。举例而言,第一接着元件13

p1和第二接着元件13

p2可为光固胶,亦即第一接着元件13

p1和第二接着元件13

p2是以照光方式进行固化。
[1417]
请回到图156至图158,与第一弹性元件13

120类似,第二弹性元件13

130亦可为具有板状结构的金属簧片,且可垂直于主轴13

ax1并可划分为至少一连接段13

131、至少一连接段13

132以及至少一弦线段13

133。连接段13

131可通过一第三接着元件13

p3固定至承载座13

110,连接段13

132可通过一第四接着元件13

p4固定至框架13

140,且弦线段13

133在连接段13

131和第二活动部连接段13

132之间连接两者。
[1418]
于本实施例中,第三接着元件13

p3和第四接着元件13

p4的材料可相同于第二接着元件13

p2的材料。因此,第二接着元件13

p2固化后的杨氏模数将大致相同于第三接着元件13

p3固化后的杨氏模数和第四接着元件13

p4固化后的杨氏模数。
[1419]
第一驱动组件13

200包括一驱动线圈13

210以及至少一磁性元件13

220,其中驱动线圈13

210设置于承载座13

110上,且磁性元件13

220固定于框架13

140上。当电流流经驱动线圈13

210时,驱动线圈13

210和磁性元件13

220之间会产生电磁作用,进而施加驱动力使承载座13

110以及设置于其上的光学元件13

30相对于框架13

140运动。
[1420]
如图160和图161所示,驱动线圈13

210的末端可缠绕于承载座13

110的一绕线部13

113上,且可通过一第五接着元件13

p5连接至第一弹性元件13

120的连接段13

121。第五接着元件13

p5例如可为导电胶,在固化后可包括一导电区段13

p51和一接着区域13

p52。导电区域13

p51接触驱动线圈13

210以及连接段13

121,接着区域13

p52则包覆导电区域13

p51。由于导电区域13

p51和接着区域13

p52分别具有金属材质和树脂材质,因此导电区域13

p51的电阻率会小于接着区域13

p52的电阻率,导电区域13

p51可导通驱动线圈13

210和第一弹性元件13

120。
[1421]
于本实施例中,导电区段13

p51的电导率会大于第一接着元件13

p1固化后的电导率,且接着区域13

p52的杨氏模数会大于第一接着元件13

p1固化后的杨氏模数。
[1422]
另外,如图15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四接着元件13

p4更直接接触磁性元件13

220,使得连接段13

132可更固定至磁性元件13

220。
[1423]
图162为图156中沿13

b

13

b方向的剖视图。请一并参阅图157和图162,固定部13

300包括一外框13

310和一底座13

320,两者可固定地连接,以在两者之间形成一容纳空间13

r。前述活动部13

100可容置于此容纳空间13

r中。
[1424]
外框13

310包括一顶壁13

311和至少一侧壁13

312。顶壁13

311具有板状结构,且垂直于主轴13

ax1。侧壁13

312同样具有板状结构,且侧壁13

312连接于顶壁13

311的边缘并从前述边缘朝向底座13

320延伸。因此,侧壁13

312将不垂直于主轴13

ax1。
[1425]
底座13

320面朝侧壁13

312的侧面具有阶梯状结构,因此可包括表面13

321和表面13

322。一第一间隙13

g1可形成于表面13

321和侧壁13

312之间,一第二间隙13

g2可形成于表面13

322和侧壁13

312之间,且第一间隙12

g1和第二间隙12

g2彼此连通。由于表面13

321比表面13

322更为靠近侧壁13

312,因此外框13

310和底座13

320在第一间隙12

g1中的最短距离将小于外框13

310和底座13

320在第二间隙12

g2中的最短距离。
[1426]
于本实施例中,使用者可通过一第六接着元件13

p6和一第七接着元件13

p7来粘贴外框13

310和底座13

320。首先,使用者可先将第六接着元件13

p6填入第一间隙13

g1中,待第六接着元件13

p6固化后,再将第七接着元件13

p7填入第二间隙13

g2中。由于外框13

310和底座13

320组装后表面13

322会比表面13

321靠近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3

10的外部,因此第一间隙13

g1与容纳空间13

r之间的最短距离将会小于第二间隙13

g2与容纳空间13

r之间的最短距离。从而,当外框13

310和底座13

320经由第六接着元件13

p6和第七接着元件13

p7彼此固定时,第七接着元件13

p7从底座13

320显露,而第六接着元件13

p6不会显露于外。
[1427]
需特别说明的是,前述第六接着元件13

p6和第七接着元件13

p7是使用不同的粘贴材料。举例而言,第六接着元件13

p6可为一热固胶,而第七接着元件13

p7则可为一光固胶。亦即第六接着元件13

p6是以加热方式进行固化,而第七接着元件13

p7则是以照光方式进行固化。第六接着元件13

p6未固化时的粘度小于第七接着元件13

p7未固化时的粘度,且第六接着元件13

p6固化后的杨氏模数大于第七接着元件13

p7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第六接着元件13

p6和第七接着元件13

p7可分别由合适的树脂材料构成。
[1428]
另外,沿着主轴13

ax1方向观察时,第一间隙13

g1将连续且不间断地围绕底座13

320,因此填充于第一间隙13

g1中的第六接着元件13

p6也会连续且不间断地围绕底座13

320,由此可完全封闭外框13

310和底座13

320之间的间隙,避免流体或异物入侵容纳空间13

r。
[1429]
吊环线13

400具有长条型结构,且沿着垂直于第一弹性元件13

120的方向延伸并穿过底座13

320。吊环线13

400的两端分别通过第八接着元件13

p8固定至第一弹性元件13

120和底座13

320,以限制活动部13

100相对于固定部13

300的活动范围。详细而言,吊环线13

400一端的第八接着元件13

p8可接触吊环线13

400和第一弹性元件13

120来将吊环线13

400的一端固定至第一弹性元件13

120,吊环线13

400另一端的第八接着元件13

p8则可接触吊环线13

400和第七接着元件13

p7来将吊环线13

400的另一端固定至底座13

320。
[1430]
于本实施例中,吊环线13

400会延伸至第二间隙13

g2,因此至少部分的吊环线13

400会容置于第二间隙13

g2中。第八接着元件13

p8的材料可相同于第七接着元件13

p7的材料,因此第八接着元件13

p8固化后的杨氏模数将大致相同于第七接着元件13

p7固化后的杨氏模数。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七接着元件13

p7和第八接着元件13

p8为一体成型。于本实施例中,前述吊环线13

400可被称作第三弹性元件。
[1431]
第二驱动组件13

500例如可包括一电路板13

510,设置于底座13

320上并容置于
容纳空间13

r中。当电流流经电路板13

510上的电路时,前述电路和磁性元件13

220之间会产生电磁作用,进而施加驱动力使整个活动部13

100相对于固定部13

300运动。
[1432]
如图158所示,电路板13

510可与嵌埋于底座13

320中的电路组件13

w(例如导线)在电性接点13

w1处电性连接。本实施例中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3

10可使用第九接着元件13

p9来接触并覆盖前述电性接点13

w1。
[1433]
如图157和图163所示,位置感测组件13

600可设置于底座13

320上,用以检测活动部13

100及/或承载座13

110相对于固定部13

300的运动。举例而言,位置感测组件13

600可为霍尔效应感测器(hall sensor)、磁阻效应感测器(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sensor,mr sensor)、巨磁阻效应感测器(giant 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sensor,gmr sensor)、穿隧磁阻效应感测器(tunneling 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sensor,tmr sensor)、或磁通量感测器(fluxgate)。
[1434]
位置感测组件13

600可通过第十接着元件13

p10粘贴至底座13

320上。第九接着元件13

p9和第十接着元件13

p10可包括与第七接着元件13

p7相同的材料,因此第九接着元件13

p9和第十接着元件13

p10亦可为光固胶,第七接着元件13

p7固化后的杨氏系数大致相等于第九接着元件13

p9固化后的杨氏模数和第十接着元件13

p10固化后的杨氏模数。另外,于本实施例中,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3

10的外部观察时,第八接着元件13

p8、第九接着元件13

p9以及第十接着元件13

p10都自底座13

320显露。
[1435]
请参阅图164,于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为了使第一弹性元件13

120能更为牢固地固定至承载座13

110,承载座13

110可还包括一连接部13

112,设置于接着强化结构13

111旁。前述连接部13

112包括一凸出区段13

112a和一定位区段13

112b,其中凸出区段13

112a自第一接着表面13

s1凸出,且穿过第一弹性元件13

120的一开口13

124,定位区段13

112b则与凸出区段13

112a连接。沿着垂直主轴13

ax1的方向观察时,凸出区段13

112a位于定位区段13

112b和第一接着表面13

s1之间。沿着主轴13

ax1方向观察时,在垂直主轴13

ax1的方向上,定位区段13

112b的最大尺寸大于凸出区段13

112a的最大尺寸,因此定位区段13

112b可用以限制第一弹性元件13

120在主轴13

ax1方向上相对于承载座13

110的位置。于本实施例中,凸出区段13

112a和定位区段13

112b可包括相同材质且可为一体成形,且定位区段13

112b可通过铆接形成,因此凸出区段13

112a和定位区段13

112b之间并未通过其他胶水连接。
[1436]
此外,在此实施例中,定位区段13

112b上可更设有一补强接着元件13

p11,直接接触前述定位区段13

112b,以使第一弹性元件13

120更为牢固地固定至承载座13

110。补强接着元件13

p11的材质可相同于第一接着元件13

p1的材质,因此与定位区段13

112b的材质不同。于一些实施例中,补强接着元件13

p11和第一接着元件13

p1可彼此相连,且可为一体成型。
[1437]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活动部和一第一接着元件。活动部包括一第一元件和一第二元件,其中第一元件经由第一接着元件连接第二元件。
[1438]
虽然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其优点已公开如上,但应该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更动、替代与润饰。此外,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未局限于说明书内所述特定实施例中的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可从本发明公开内容中理解现行或未来所发展出的工艺、机器、制
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只要可以在此处所述实施例中实施大抵相同功能或获得大抵相同结果皆可根据本发明使用。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包括上述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另外,每一权利要求构成个别的实施例,且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也包括各个权利要求及实施例的组合。
[1439]
虽然本发明以前述数个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做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随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此外,每个权利要求建构成一独立的实施例,且各种权利要求及实施例的组合皆介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