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12 17:0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显示 装置 图像 用于 公开


1.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已知有所谓的电子镜,其利用搭载于车辆的照相机拍摄车辆的后方,在车辆内的后视镜型的显示装置显示利用照相机拍摄到的后方图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3.专利文献1的显示装置具备壳体、显示器、半透半反镜以及凹面镜。显示器、半透半反镜以及凹面镜配置于壳体的内部。显示器显示利用照相机拍摄到的后方图像。
4.来自显示器的出射光在半透半反镜反射后,向凹面镜入射。在凹面镜反射后的出射光在从半透半反镜透射过去后,向驾驶员的眼睛入射。驾驶员通过观察在凹面镜反射后的后方图像,从而对于驾驶员而言,后方图像的虚像看起来显示在比凹面镜靠车辆的前方的显示位置。
5.现有技术文献
6.专利文献
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

21022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8.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9.在专利文献1的显示装置中,从驾驶员的眼睛到虚像的显示位置的距离(以下,称为“视距”)由来自显示器的出射光经由半透半反镜而到达凹面镜为止的光路长度来决定。因此,为了确保视距,需要将光路长度设定为预定的长度,但相应地产生各构成要素(显示器、半透半反镜以及凹面镜)间的距离变长,壳体大型化的问题。
10.因此,本公开提供能够确保视距并且实现小型化的显示装置。
11.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2.本公开的一个技术方案的显示装置具备:显示元件,其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面;至少两个镜,其反射来自所述显示元件的所述显示面的出射光;以及偏振元件,所述偏振元件具有所述出射光能够反射和透射的结构,所述出射光在被所述至少两个镜反射而向所述显示装置的外部出射的期间,在所述偏振元件反射两次,并且从所述偏振元件透射过去一次。
13.发明的效果
14.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技术方案的显示装置,能够确保视距并且实现小型化。
附图说明
15.图1是表示搭载有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车辆的一例的图。
16.图2是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17.图3a是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另一形态的剖视图。
18.图3b是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又一形态的剖视图。
19.图4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动作的示意图。
20.图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显示元件的显示面与驾驶员的眼睛正对的状态的图。
21.图6是用于比较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与比较例的显示装置的图。
22.图7是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23.图8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的动作的示意图。
24.图9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动作的示意图。
25.图10是实施方式3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26.图11是用于说明利用实施方式3的显示装置得到的效果的示意图。
27.图12是用于说明利用实施方式3的显示装置得到的效果的示意图。
28.图13是实施方式4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29.图14是放大地表示实施方式4的显示装置的第1镜的局部的剖视图。
30.图15是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31.图16是放大地表示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第1镜的局部的剖视图。
32.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局部的立体图。
33.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显示装置的偏振元件和第2镜的主视图。
34.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显示装置的第2镜的俯视图。
35.图20是实施方式6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36.图21是实施方式7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37.附图标记说明
38.2、2a、2b、2c、2d、2e、2f、2g、2h、100、显示装置;4、车辆;6、挡风玻璃;8、顶部;10、支架;12、驾驶席;14、驾驶员;16、16d、102、壳体;18、18a、104、显示元件;20、20c、20f、106、偏振元件;20a、上端部;20b、下端部;22、22d、第1镜;24、24e、第一λ/4板;26、26f、第2镜;26a、前端部;26b、后端部;28、收纳空间;30、110、开口部;32、112、防尘用罩;34、34a、114、显示面;36、36a、垂线;38、50、60、60e、玻璃基板;40、反射型偏振板;42、第二λ/4板;44、44d、46、64、反射面;48、虚像;52、透射型偏振板;54、第三λ/4板;56、第四λ/4板;58、棱镜部;62、第3镜;108、凹面镜。
具体实施方式
39.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显示装置具备:显示元件,其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面;至少两个镜,其反射来自所述显示元件的所述显示面的出射光;以及偏振元件,所述偏振元件具有所述出射光能够反射和透射的结构,所述出射光在被所述至少两个镜反射而向所述显示装置的外部出射的期间,在所述偏振元件反射两次,并且从所述偏振元件透射过去一次。
40.根据本方式,来自显示面的出射光在偏振元件反射两次,并且从偏振元件透射过去一次,因此能够使到达偏振元件的光路增加到共3次。其结果为,能够加长光路长度,因此能够确保视距,并且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41.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出射光在所述偏振元件反射,接着在所述至少两个镜中的一者反射后,从所述偏振元件透射过去,接着在所述至少两个镜中的另一者反射后,在所述偏振元件再次反射。
42.根据本方式,能够以偏振元件为界在其两侧形成反射光路,另外,出射光能够通过从偏振元件透射过去而从一侧的反射光路向另一侧的反射光路迁移。由此,出射光沿着一侧的反射光路行进后迁移而沿着另一侧的反射光路行进,因此能够相应地加长光路长度。其结果为,能够确保视距,并且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43.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所述至少两个镜具有第1镜和第2镜,所述第1镜配置于所述显示面的上端侧和下端侧中的一侧,所述第2镜配置于所述显示面的上端侧和下端侧中的另一侧,所述偏振元件以与所述显示面相对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1镜与所述第2镜之间,所述显示装置还具备配置于所述偏振元件与所述第1镜之间的第一λ/4板,所述偏振元件具有:反射型偏振板,其配置于分别与所述显示面和所述第1镜相对的一侧;以及第二λ/4板,其配置于与所述第2镜相对的一侧,所述出射光(a)在所述反射型偏振板反射,(b)从所述第一λ/4板透射过去,(c)在所述第1镜反射从而再次从所述第一λ/4板透射过去,(d)分别从所述反射型偏振板和所述第二λ/4板透射过去,(e)在所述第2镜反射,(f)从所述第二λ/4板透射过去,(g)在所述反射型偏振板反射从而再次从所述第二λ/4板透射过去。
44.根据本方式,来自显示面的出射光(ⅰ)在反射型偏振板反射,(ⅱ)在第1镜反射,(ⅲ)在第2镜反射,(ⅳ)在反射型偏振板反射。即,来自显示面的出射光至少共反射4次。由此,在将来自显示面的出射光经由偏振元件和第1镜,再次经由偏振元件而到达第2镜为止的光路长度设定为预定的长度的情况下,能够将各构成要素(显示元件、偏振元件、第1镜以及第2镜)间的距离抑制得较短。其结果为,能够确保视距,并且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45.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1镜和所述第2镜中的至少一者是凹面镜。
46.根据本方式,例如在将显示装置作为车辆用的电子镜而应用的情况下,驾驶员通过观察在凹面镜反射后的来自显示面的出射光(形成后方图像的光),后方图像的虚像看起来显示在比凹面镜靠车辆的前方的显示位置。由此,能够得到这样的效果:对于驾驶员而言,在透过挡风玻璃而观察车辆的前方的状态下将视线向后方图像的虚像转移的情况下,眼睛的焦点调节量比较少即可。
47.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2镜是凹面镜,正对地观察所述第2镜时的所述第2镜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中的至少一者形成为呈凸状弯曲的形状。
48.根据本方式,能够使第2镜接近偏振元件地配置,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49.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2镜是凹面镜,所述偏振元件的靠所述第2镜侧的端部与所述第2镜的凹面侧的形状对应,形成为呈凸状弯曲的形状。
50.根据本方式,能够使偏振元件的靠第2镜侧的端部接近第2镜的凹面侧地配置,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51.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显示装置还具备:透射型偏振板,其以与所述偏振元件的所述第二λ/4板相对的方式配置;以及第三λ/4板,其配置于所述透射型偏振板与所述第二λ/4板之间,在所述反射型偏振板反射从而再次从所述第二λ/4板透射过去的所述出射光分别从所述第三λ/4板和所述透射型偏振板透射过去。
52.根据本方式,当在显示装置的内部产生的杂散光从透射型偏振板透射过去时,能够使该杂散光衰减。其结果为,能够抑制映入在显示元件的显示面显示的图像。
53.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偏振元件的截面形成为楔形,所述偏振元件的靠所述第2镜侧的端部的厚度与所述偏振元件的靠所述第1镜侧的端部的厚度不同。
54.根据本方式,能够抑制双重像。
55.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1镜是菲涅耳镜。
56.根据本方式,第1镜是菲涅耳镜,因此例如能够相对于水平方向平行地配置第1镜,从而能够相应地更有效地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57.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λ/4板相对于所述第1镜倾斜地配置。
58.根据本方式,能够抑制双重像。
59.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显示面的垂线与在所述反射型偏振板反射从而再次从所述第二λ/4板透射过去的所述出射光的光路不平行。
60.根据本方式,能够抑制映入在显示元件的显示面显示的图像。
61.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来自所述显示面的所述出射光是具有相对于所述反射型偏振板的透射轴正交的偏振方向的直线偏振光,所述偏振元件绕相对于所述直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平行的轴线,相对于所述显示面倾斜地配置。
62.根据本方式,能够抑制当从相对于显示面的垂线倾斜的方向观察显示装置时,来自显示面的出射光的一部分不在反射型偏振板反射而从反射型偏振板透射过去向外部泄漏。
63.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显示装置还具备壳体,该壳体具有供所述出射光出射的开口部,所述显示元件、所述至少两个镜以及所述偏振元件内置于该壳体,所述至少两个镜具有第1镜和第2镜,在从所述开口部观察时,所述显示元件配置于所述壳体的上部,所述第1镜配置于所述壳体的里部,所述第2镜配置于所述壳体的下部,所述偏振元件配置于所述显示元件与所述第2镜之间,并且以所述偏振元件的上端部处于所述开口部侧的方式倾斜。
64.根据本方式,显示元件配置于壳体的上部,因此由于显示元件的热量而被加热的空气从壳体的上部散热,因此能够抑制热量对其他构件的影响。
65.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具体地进行说明。
66.此外,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任一者均表示总括性的或具体的例子。以下的实施方式所示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方式、步骤、步骤的顺序等都是一例,并不旨在限定本公开。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对在表示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中未记载的构成要素,作为任意的构成要素而进行说明。
67.(实施方式1)
68.[1

1.显示装置的概要]
[0069]
首先,参照图1,对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2的概要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搭载有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2的车辆4的一例的图。
[0070]
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2例如借助支架10安装于车辆4的挡风玻璃6(前挡风玻璃)的靠近顶部8的一侧的部分。由此,显示装置2配置于在落座于驾驶席12的驾驶员14朝向前方的状态下进入驾驶员14的视野的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显示装置2安装于挡风玻璃6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安装于顶置操纵板等。
[0071]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车辆4的前进方向设为“前方”,将车辆4的后退方向设为“后
方”。在图1中,将车辆4的前后方向(水平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车辆4的左右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车辆4的上下方向(铅直方向)设为z轴方向。另外,在图1中,将“前方”设为x轴的负侧,将“后方”设为x轴的正侧,将“上方”设为z轴的正侧,将“下方”设为z轴的负侧。
[0072]
车辆4例如是普通轿车、公共汽车或卡车等汽车。在车辆4的后保险杠或后备箱罩等搭载有用于拍摄该车辆4的后方的照相机(未图示)。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显示装置2搭载于作为移动体的车辆4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搭载于建筑机械、农机、船舶或航空器等各种移动体。
[0073]
显示装置2是用于显示利用照相机拍摄到的后方图像的、所谓的电子镜。驾驶员14通过观察在显示装置2显示的后方图像,能够确认在后方图像映现的车辆4的后方。即,显示装置2作为以往的利用光的反射来映现车辆4的后方的物理后视镜的替代品而使用。
[0074]
[1

2.显示装置的结构]
[0075]
接着,参照图1~图3b,对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2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2的剖视图。图3a是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2的另一形态的剖视图。图3b是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2的又一形态的剖视图。
[0076]
如图2所示,显示装置2具备壳体16、显示元件18、偏振元件20、第1镜22、第一λ/4板24以及第2镜26。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板”是不仅指板,也包括被称为膜或片材等的构件的概念。
[0077]
壳体16例如由合成树脂等形成,在内部具有收纳空间28。在壳体16的收纳空间28收纳有显示元件18、偏振元件20、第1镜22、第一λ/4板24以及第2镜26。如图1所示,壳体16借助支架10从车辆4的挡风玻璃6悬挂。
[0078]
在壳体16的侧面(与驾驶员14相对的一侧的面),形成有与收纳空间28连通的开口部30。开口部30形成为横长的矩形。即,开口部30的左右方向(y轴方向)的尺寸比上下方向(z轴方向)的尺寸大。此外,开口部30的上侧(z轴的正侧)构成为z轴方向的长度(高度)相比开口部30的下侧而言较大。由此,能够抑制不需要的映入。壳体16的开口部30例如被由透明的树脂或玻璃等形成的板状的防尘用罩32堵塞。由此,能够抑制外部的尘埃等穿过开口部30而向壳体16的收纳空间28侵入。此外,防尘用罩32以与驾驶员14相对的一侧的面朝向斜上方的方式相对于铅直方向倾斜地配置。由此,能够抑制防尘用罩32处的外光映入。
[0079]
显示元件18例如是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显示元件18具有用于显示利用车辆4的照相机拍摄到的后方图像的显示面34。显示面34例如以朝向斜上方的方式相对于铅直方向倾斜地配置。显示面34形成为横长的矩形,并且以与壳体16的开口部30相对的方式配置。即,显示面34的横向的尺寸比纵向的尺寸大。显示面34使用于形成后方图像的光(以下,称为“出射光”)出射。来自显示面34的出射光是在第1方向d1(是图2的纸面垂直方向,并且是y轴方向)上具有偏振方向的直线偏振光。此外,来自显示面34的出射光的出射方向相对于显示面34的垂线36而向上方倾斜。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垂直”不仅指完全垂直,也指实质上垂直的情况,例如含有几度左右的误差。
[0080]
偏振元件20以与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相对的方式配置。偏振元件20具有玻璃基板38、反射型偏振板40以及第二λ/4板42。偏振元件20作为整体而形成为平板状,绕相对于来自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的出射光的偏振方向平行的轴线(绕y轴),相对于显示面34倾斜地配置。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平行”不仅指完全平行,也指实质上平行的情况,例如含有
几度左右的误差。在此,偏振元件20的上端部20a(z轴的正侧的端部)配置于靠近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的一侧,偏振元件20的下端部20b(z轴的负侧的端部)配置于距离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较远的一侧。偏振元件20通过将反射型偏振板40、玻璃基板38以及第二λ/4板42从靠近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的一侧按照此顺序相互重叠而构成。此外,也可以代替像这样的结构,而是偏振元件20例如通过将玻璃基板38、反射型偏振板40以及第二λ/4板42从靠近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的一侧按照此顺序相互重叠而构成。
[0081]
玻璃基板38是用于支承反射型偏振板40和第二λ/4板42的基板,例如由透明的玻璃形成。反射型偏振板40重叠在玻璃基板38的第1面(分别与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和第1镜22相对的一侧的面)。另外,第二λ/4板42重叠在玻璃基板38的与第1面相反的一侧的第2面(与第2镜26相对的一侧的面)。
[0082]
反射型偏振板40将入射于该反射型偏振板40的光中的第1方向d1的直线偏振光成分反射,并且使相对于第1方向d1正交的方向即第2方向d2(是图2的纸面内方向,并且是xz平面内的方向)的直线偏振光成分透射过去。即,反射型偏振板40的反射轴是第1方向d1,反射型偏振板40的透射轴是第2方向d2,两者相互正交。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正交”不仅指完全以直角相交,也指实质上以直角相交的情况,例如含有几度左右的误差。
[0083]
第二λ/4板42是用于使入射于该第二λ/4板42的光从直线偏振光向圆偏振光(或从圆偏振光向直线偏振光)变换的相位差板。第二λ/4板42具有使入射于该第二λ/4板42的光中的相互正交的直线偏振光成分间产生波长λ的1/4的相位差(即,90
°
的相位差)的功能。
[0084]
第1镜22和第2镜26分别配置于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的上下方向的下端侧和上端侧。即,在第1镜22与第2镜26之间配置有偏振元件20。
[0085]
此外,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2也可以是除了壳体16和防尘用罩32以外将壳体16的内部的各构成要素的配置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翻转的结构。在图3a中表示该结构。在该情况下,第1镜22和第2镜26分别配置于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的上下方向的上端侧和下端侧。因此,第1镜22配置于显示面34的上端侧和下端侧中的一侧,第2镜26配置于显示面34的上端侧和下端侧中的另一侧。
[0086]
此外,在后述的各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中,也与上述同样地,可以采用壳体16(16d)的内部的各构成要素的配置沿上下方向翻转了的结构。
[0087]
另外,在图3a中,在从z轴方向观察时,显示元件18与偏振元件20配置为局部重叠。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降低壳体16的深度(x轴方向的长度)。此外,在后述的各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中,也与上述同样地,可以是在从z轴方向观察时,显示元件18与偏振元件20配置为局部重叠。
[0088]
在此,在图3a中,也像在图2中说明的那样,开口部30的上侧(z轴的正侧)构成为z轴方向的长度(高度)相比开口部30的下侧而言较大。在该情况下,开口部30的上侧较厚,因此为了提高美观性,也可以如图3b所示在开口部30的上侧配置防尘用罩32的支承构件。像这样构成也能够抑制不需要的映入。在该结构的情况下,与配置支承构件相应地缩短了偏振元件20的上端。图3b的结构也可以在其他结构图中应用。
[0089]
第1镜22是平面镜,具有平面状的反射面44。第1镜22例如通过在玻璃制的基材的表面蒸镀铝等反射金属膜而形成。第1镜22配置于偏振元件20的下方,以反射面44与偏振元件20的反射型偏振板40相对的方式配置。第1镜22以反射面44朝向壳体16的开口部30侧的
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配置。
[0090]
第一λ/4板24是用于使入射于该第一λ/4板24的光从直线偏振光向圆偏振光(或从圆偏振光向直线偏振光)变换的相位差板。第一λ/4板24具有使入射于该第一λ/4板24的光中的相互正交的直线偏振光成分间产生波长λ的1/4的相位差(即,90
°
的相位差)的功能。第一λ/4板24以覆盖第1镜22的反射面44的方式配置。即,第一λ/4板24配置于偏振元件20与第1镜22之间。此外,第一λ/4板24和第二λ/4板42各自的迟相轴相互平行或垂直,能够根据透射波长的迟相分布特性而适当选择。
[0091]
第2镜26是凹面镜,并且具有自由曲面的反射面46。第2镜26例如通过在树脂成型的构件的表面蒸镀铝等反射金属膜而形成。第2镜26配置于偏振元件20的上方,以反射面46与偏振元件20的第二λ/4板42相对的方式配置。
[0092]
[1

3.显示装置的动作]
[0093]
接着,参照图1、图4以及图5,对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2的动作进行说明。图4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2的动作的示意图。图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2的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与驾驶员14的眼睛正对的状态的图。此外,在图4中,示意性地图示显示装置2的各构成要素的配置和形状等,存在与实际的配置和形状等不同的情况。该情况对于后述的各实施方式的各示意图也是相同的。
[0094]
如图4所示,来自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的出射光向偏振元件20的反射型偏振板40入射。此时,入射于反射型偏振板40的出射光的偏振方向是与反射型偏振板40的反射轴相同的第1方向d1。因此,入射于反射型偏振板40的出射光在反射型偏振板40反射。
[0095]
在反射型偏振板40反射后的出射光在从第一λ/4板24透射过去后,向第1镜22的反射面44入射,在第1镜22的反射面44反射。此时,从第一λ/4板24透射过去后的出射光从第1方向d1的直线偏振光变换为圆偏振光。
[0096]
在第1镜22的反射面44反射后的出射光在再次从第一λ/4板24透射过去后,向反射型偏振板40入射。此时,再次从第一λ/4板24透射过去后的出射光从圆偏振光变换为第2方向d2的直线偏振光。
[0097]
入射于反射型偏振板40的出射光的偏振方向是与反射型偏振板40的透射轴相同的第2方向d2。因此,入射于反射型偏振板40的出射光从反射型偏振板40透射过去。
[0098]
从反射型偏振板40透射过去后的出射光在分别从玻璃基板38和第二λ/4板42透射过去后,向第2镜26的反射面46入射,在第2镜26的反射面46反射。此时,从第二λ/4板42透射过去后的出射光从第2方向d2的直线偏振光变换为圆偏振光。
[0099]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将出射光在第2镜26的反射面46的反射角设为从8
°
到15
°
的角度范围。但是,出射光在第2镜26的反射面46的反射角不限定于该角度范围,可以比该角度范围小,也可以比该角度范围大。
[0100]
在第2镜26的反射面46反射后的出射光在分别从第二λ/4板42和玻璃基板38透射过去后,向反射型偏振板40入射。此时,从第二λ/4板42透射过去后的出射光从圆偏振光变换为第1方向d1的直线偏振光。入射于反射型偏振板40的出射光的偏振方向是与反射型偏振板40的反射轴相同的第1方向d1。因此,入射于反射型偏振板40的出射光在反射型偏振板40反射。
[0101]
在反射型偏振板40反射后的出射光在从玻璃基板38透射过去后,再次从第二λ/4
板42透射过去,向防尘用罩32(参照图2)入射。此时,再次从第二λ/4板42透射过去后的出射光从第1方向d1的直线偏振光变换为圆偏振光。入射于防尘用罩32的出射光在从防尘用罩32透射过去后,向驾驶员14(参照图2)的眼睛入射。
[0102]
像以上那样设置,来自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的出射光(ⅰ)在反射型偏振板40反射,(ⅱ)在第1镜22的反射面44反射,(ⅲ)在第2镜26的反射面46反射,(ⅳ)在反射型偏振板40反射后,向驾驶员14的眼睛入射。即,来自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的出射光在壳体16的内部共反射4次后,向驾驶员14的眼睛入射。
[0103]
即,来自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的出射光在被第1镜22和第2镜26(以下,将它们总括起来简称为“镜”)反射而从壳体16的内部经由防尘用罩32向壳体16的外部出射的期间,在偏振元件20反射两次,并且从偏振元件20透射过去一次。具体来说,出射光首先在偏振元件20反射,接着在第1镜22反射后,从偏振元件20透射过去,接着在第2镜26反射后,在偏振元件20再次反射。
[0104]
驾驶员14通过观察在第2镜26的反射面46反射后的后方图像,能够如图1所示那样,对于驾驶员而言,后方图像的虚像48看起来显示在比显示装置2靠车辆4的前方的显示位置。由此,对于驾驶员14而言,在透过挡风玻璃6而观察车辆4的前方的状态下将视线向后方图像的虚像48转移的情况下,眼睛的焦点调节量比较少即可。
[0105]
在此,来自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的出射光的偏振方向优选为第1方向d1。在假设来自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的出射光的偏振方向是第2方向d2,且反射型偏振板40的透射轴是第1方向d1,反射轴是第2方向d2的情况下,在反射型偏振板40的特性方面,在驾驶员14从斜下方观察显示装置2时,来自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的出射光的一部分从反射型偏振板40透射过去而向外部泄漏。
[0106]
相对于此,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在来自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的出射光的偏振方向是第1方向d1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在驾驶员14从斜下方观察显示装置2时,来自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的出射光的一部分从反射型偏振板40透射过去而向外部泄漏。
[0107]
另外,在图5中,如实线所示,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优选为不与驾驶员14的眼睛正对。具体来说,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的垂线36优选为与从防尘用罩32透射过去而向驾驶员14的眼睛入射的出射光的光路l不平行。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图5中,以驾驶员14的眼睛位于与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相同的高度的方式图示,但实际上,驾驶员14的眼睛位于比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靠下方的位置。
[0108]
在图5中如双点划线所示,假设考虑是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与驾驶员14的眼睛正对(即,显示面34以相对于铅直方向朝向斜下方的方式倾斜)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图5中如箭头p所示,例如在后的车辆的前灯等外光从防尘用罩32等透射过去而在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反射后,该反射外光p1再次从防尘用罩32等透射过去而向驾驶员14的眼睛入射。由此,外光容易映入在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显示的后方图像。
[0109]
相对于此,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在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不与驾驶员14的眼睛正对的情况下,在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反射后的反射外光p2向顶部8侧反射而难以向驾驶员14的眼睛入射。其结果为,能够抑制外光映入在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显示的后方图像。
[011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像上述那样,来自显示面34的出射光的出射方向相对于显示面34的垂线36向上方倾斜。在未倾斜的情况下,在从与驾驶员14的视点的高度相同程度
的位置入射的外光沿着逆光路行进而入射于显示面34后,该外光的反射外光以与从显示面34出射的映像(后方图像)的光重叠的状态沿着与正规的光路相同的光路行进而到达驾驶员14的视点,因此容易产生来自车室外的外光的映入。像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使后方图像的光的出射方向相对于显示面34的垂线36向上方倾斜,从而反射外光与后方图像重叠的可能性降低,因此能够抑制映入在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显示的后方图像。
[0111]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像上述那样,第1镜22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配置。由此,也能够抑制映入在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显示的后方图像。
[0112]
[1

4.效果]
[0113]
以下,参照图6,通过比较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2与比较例的显示装置100,对利用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2得到的效果进行说明。图6是用于比较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2与比较例的显示装置100的图。
[0114]
如图6的(a)所示,比较例的显示装置100具备壳体102、由液晶显示器等构成的显示元件104、偏振元件106以及凹面镜108。
[0115]
在壳体102的内部,收纳有显示元件104、偏振元件106以及凹面镜108。在壳体102的开口部110,配置有防尘用罩112。显示元件104具有用于显示后方图像的显示面114,在最外表面配置有λ/4板。
[0116]
偏振元件106以与显示元件104的显示面114相对的方式配置,并且相对于显示面114倾斜地配置。偏振元件106通过反射型偏振板与λ/4板相互重叠而构成。
[0117]
凹面镜108是具有自由曲面的凹面镜,以与偏振元件106相对的方式配置。
[0118]
来自显示元件104的显示面114的出射光在偏振元件106反射后,向凹面镜108入射。在凹面镜108反射后的出射光在从透射偏振元件106透射过去后,从防尘用罩112透射过去而向驾驶员的眼睛入射。
[0119]
像以上那样,来自显示元件104的显示面114的出射光(ⅰ)在偏振元件106反射,(ⅱ)在凹面镜108反射后,向驾驶员的眼睛入射。即,来自显示元件104的显示面114的出射光在壳体102的内部共反射两次后,向驾驶员的眼睛入射。
[0120]
在此,从驾驶员的眼睛到后方图像的虚像的显示位置的视距由来自显示元件104的显示面114的出射光经由偏振元件106而到达凹面镜108为止的光路长度(在图6的(a)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距离)决定。因此,为了确保视距,需要将光路长度设定为预定的长度,但相应地产生各构成要素(显示元件104、偏振元件106以及凹面镜108)间的距离变长,壳体102大型化的问题。
[0121]
相对于此,如图6的(b)所示,在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2中,来自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的出射光(ⅰ)在反射型偏振板40反射,(ⅱ)在第1镜22的反射面44反射,(ⅲ)在第2镜26的反射面46反射,(ⅳ)在反射型偏振板40反射后,向驾驶员14的眼睛入射。即,来自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的出射光在壳体102的内部共反射4次后,向驾驶员14的眼睛入射。
[0122]
由此,来自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的出射光在被镜(第1镜22和第2镜26)反射而从壳体16的内部经由防尘用罩32向壳体16的外部出射的期间,在偏振元件20反射两次,从偏振元件20透射过去一次。具体来说,出射光首先在偏振元件20反射,接着在第1镜22反射后,从偏振元件20透射过去,接着在第2镜26反射后,在偏振元件20再次反射。
[0123]
由此,来自显示面34的出射光在偏振元件20反射两次,从偏振元件透射过去一次,
因此能够使到达偏振元件20的光路增加到共3次。因此,能够加长光路长度,因此能够确保视距,并且实现壳体16的小型化。而且,能够以偏振元件20为界,在其两侧形成反射光路,另外,出射光能够通过从偏振元件20透射过去而从一侧的反射光路向另一侧的反射光路迁移。因此,出射光沿着一侧的反射光路行进后迁移而沿着另一侧的反射光路行进,因此能够相应地加长光路长度。其结果为,能够确保视距,并且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0124]
另外,在将来自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的出射光经由偏振元件20和第1镜22而到达第2镜26为止的光路长度(在图6的(b)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距离)设定为上述预定的长度的情况下,能够将各构成要素(显示元件18、偏振元件20、第1镜22以及第2镜26)间的距离抑制得较短,能够实现壳体16的小型化。
[0125]
即,图6的(a)的光路长度是与图6的(b)的光路长度相同的长度,但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2的壳体16的前后方向的大小d1比比较例的显示装置100的壳体102的前后方向的大小d2小。因此,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2能够得到这样的效果:能够确保视距,并且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0126]
(实施方式2)
[0127]
[2

1.显示装置的结构]
[0128]
参照图7,对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2a的结构进行说明。图7是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2a的剖视图。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其说明。
[0129]
如图7所示,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2a具备玻璃基板50、透射型偏振板52以及第三λ/4板54来代替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防尘用罩32。第三λ/4板54、玻璃基板50以及透射型偏振板52以从靠近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的一侧按照此顺序相互重叠的状态配置于壳体16的开口部30。第三λ/4板54、玻璃基板50以及透射型偏振板52通过堵塞壳体16的开口部30,而发挥作为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防尘用罩32的功能。此外,在后述的各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中,也与本实施方式相同地,可以设置玻璃基板50、透射型偏振板52以及第三λ/4板54来代替防尘用罩32。
[0130]
玻璃基板50是用于支承透射型偏振板52和第三λ/4板54的基板,例如由透明的玻璃形成。第三λ/4板54重叠在玻璃基板50的第1面(与偏振元件20的第二λ/4板42相对的一侧的面)。另外,透射型偏振板52重叠在玻璃基板50的与第1面相反的一侧的第2面。另外,玻璃基板50以下边侧靠近驾驶员14(图1参照)侧的方式相对于与出射光垂直的面倾斜。
[0131]
透射型偏振板52吸收入射于该透射型偏振板52的光中的第1方向d1的直线偏振光成分,并且使第2方向d2的直线偏振光成分透射过去。即,透射型偏振板52的吸收轴是第1方向d1,透射型偏振板52的透射轴是第2方向d2,两者相互正交。
[0132]
第三λ/4板54是用于使入射于该第三λ/4板54的光从直线偏振光向圆偏振光(或从圆偏振光向直线偏振光)变换的相位差板。第三λ/4板54具有使入射于该第三λ/4板54的光中的相互正交的直线偏振光成分间产生波长λ的1/4的相位差(即,90
°
的相位差)的功能。第三λ/4板54以覆盖玻璃基板50的第1面的方式配置。即,第三λ/4板54配置于偏振元件20的第二λ/4板42与透射型偏振板52之间。
[0133]
[2

2.显示部的动作]
[0134]
接着,参照图8,对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2a的动作进行说明。图8是用于说明实施
方式2的显示装置2a的动作的示意图。
[0135]
如图8所示,来自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的出射光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地,(ⅰ)在反射型偏振板40反射,(ⅱ)在第1镜22的反射面44反射,(ⅲ)在第2镜26的反射面46反射,(ⅳ)在反射型偏振板40反射。在反射型偏振板40反射后的出射光在分别从玻璃基板38和第二λ/4板42透射过去后,向第三λ/4板54入射。
[0136]
入射于第三λ/4板54的出射光在分别从第三λ/4板54和玻璃基板50透射过去后,向透射型偏振板52入射。此时,从第三λ/4板54透射过去的出射光从圆偏振光变换为第2方向d2的直线偏振光。
[0137]
入射于透射型偏振板52的出射光的偏振方向是与透射型偏振板52的透射轴相同的第2方向d2。因此,入射于透射型偏振板52的出射光从透射型偏振板52透射过去。从透射型偏振板52透射过去的出射光向驾驶员14的眼睛入射。
[0138]
[2

3.效果]
[0139]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16的开口部30配置了透射型偏振板52和第三λ/4板54,因此当在壳体16的内部产生的杂散光(对图1所示的虚像48的显示没有帮助的光)从透射型偏振板52透射过去时,能够使该杂散光衰减。其结果为,能够抑制映入在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显示的后方图像。
[0140]
而且,玻璃基板50以下边侧靠近驾驶员14侧的方式相对于与出射光垂直的面倾斜,因此当外光入射于透射型偏振板52的表面时,能够使反射外光朝向顶部8(参照图1)侧,从而能够抑制映入。
[014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透射型偏振板52,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代替透射型偏振板52而配置反射型偏振板,而且,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设置能够使壳体16整体向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转动的调整机构,并且能够切换后方图像的显示/不显示。由此,在不显示后方图像的状态下,利用调整机构使壳体16整体向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转动为车辆4(参照图1)的后方的反射像朝向驾驶员14侧,能够切换为普通的光学镜。
[0142]
[2

4.变形例]
[0143]
参照图9,对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2b的结构和动作进行说明。图9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2b的动作的示意图。
[0144]
如图9所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2b除了上述的构成要件以外,还具备第四λ/4板56。第三λ/4板54、玻璃基板50、透射型偏振板52以及第四λ/4板56从靠近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的一侧按照此顺序相互重叠。
[0145]
第四λ/4板56是用于使入射于该第四λ/4板56的光从直线偏振光向圆偏振光(或从圆偏振光向直线偏振光)变换的相位差板。第四λ/4板56具有使入射于该第四λ/4板56的光中的相互正交的直线偏振光成分间产生波长λ的1/4的相位差(即,90
°
的相位差)的功能。
[0146]
如图9所示,从透射型偏振板52透射过去的出射光从第四λ/4板56透射过去。从第四λ/4板56透射过去的出射光在从第2方向d2的直线偏振光变换为圆偏振光后,向驾驶员14(参照图1)的眼睛入射。
[0147]
由此,例如在驾驶员14戴着偏光太阳镜等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从第四λ/4板56透射过去的出射光向驾驶员14的眼睛入射。
[0148]
(实施方式3)
[0149]
[3

1.显示装置的结构]
[0150]
参照图10,对实施方式3的显示装置2c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0是实施方式3的显示装置2c的剖视图。
[0151]
如图10所示,在实施方式3的显示装置2c中,偏振元件20c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不同。具体来说,偏振元件20c的截面形成为楔形。偏振元件20c的上端部20a(第2镜26侧的端部)的厚度比下端部20b(第1镜22侧的端部)的厚度小。
[0152]
[3

2.效果]
[0153]
参照图11和图12,对利用实施方式3的显示装置2c得到的效果进行说明。图11和图12分别是用于说明利用实施方式3的显示装置2c得到的效果的示意图。
[0154]
如图11的实线的箭头所示,在第2镜26的反射面46反射后的出射光的大部分(以下,称为“显示光”)在从偏振元件20c的第二λ/4板42透射过去而在反射型偏振板40侧的面反射后,再次从偏振元件20c透射过去,向驾驶员14的眼睛入射。另外,如图11的双点划线的箭头所示,在第2镜26的反射面44反射后的出射光的一部分(以下,称为“表面反射光”)在第二λ/4板42侧的面反射后,向驾驶员14的眼睛入射。
[0155]
此时,偏振元件20c的截面形成为楔形,因此在偏振元件20c的第二λ/4板42侧的面反射后的表面反射光与从偏振元件20c透射过去而在反射型偏振板40反射后的显示光大致重叠。其结果为,与上述相同地,能够抑制因显示光与表面反射光错位重叠而发生后方图像看起来像双重像的现象。
[0156]
此外,在图11中,对偏振元件20c是在玻璃基板38的两侧分别配置反射型偏振板40和第二λ/4板42的结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对于像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偏振元件20c是在玻璃基板38的一侧依次层叠有反射型偏振板40和第二λ/4板42的结构的情况,使用图12进行说明。
[0157]
如图12的实线的箭头所示,来自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的出射光的大部分(以下,称为“显示光”)在从偏振元件20c的玻璃基板38透射过去而在偏振元件20c的反射型偏振板40侧的面反射后,再次从偏振元件20c的玻璃基板38透射过去,向第1镜22的反射面44入射。另外,如图12的双点划线的箭头所示,来自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的出射光的一部分(以下,称为“表面反射光”)在偏振元件20c的玻璃基板38的表面反射后,向第1镜22的反射面44入射。
[0158]
此时,偏振元件20c的截面形成为楔形,因此在偏振元件20c的反射型偏振板40侧的面反射的显示光与在偏振元件20c的玻璃基板38的表面反射后的表面反射光大致重叠。其结果为,能够抑制因显示光与表面反射光错位重叠而发生后方图像看起来像双重像的现象。
[0159]
此外,在实施方式3中,设为偏振元件20c的上端部20a的厚度比下端部20b的厚度小的结构,但不限定于此,根据偏振元件20c的配置、显示装置2c的配置位置等,也可以以偏振元件20c的上端部20a的厚度比下端部20b的厚度大的方式构成。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得到上述的效果。因此,只要偏振元件20c的上端部20a的厚度与下端部20b的厚度不同即可。
[0160]
(实施方式4)
[0161]
[4

1.显示装置的结构]
[0162]
参照图13和图14,对实施方式4的显示装置2d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3是实施方式4
的显示装置2d的剖视图。图14是放大地表示实施方式4的显示装置2d的第1镜22d的局部的剖视图。
[0163]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实施方式4的显示装置2d中,第1镜22d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不同。具体来说,第1镜22d是菲涅耳镜,具有菲涅耳状的反射面44d。如图14所示,在反射面44d,沿着左右方向(y轴方向)呈长条状延伸的多个棱镜部58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排列地配置。另外,第1镜22d以反射面44d朝向铅直上方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平行地配置。
[0164]
此外,在第1镜22d与第一λ/4板24之间,配置有用于支承第一λ/4板24的玻璃基板60。
[0165]
[4

2.效果]
[0166]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第1镜22是平面镜,因此为了将出射光在第1镜22的反射方向控制为特定的方向,需要使第1镜22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配置。
[0167]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镜22d是菲涅耳镜,因此能够在使第1镜22d相对于水平方向平行地配置的状态下,将出射光在第1镜22d的反射方向控制为上述特定的方向。
[0168]
其结果为,如图13所示,与像上述实施方式1那样使第1镜22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壳体16d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减小尺寸d3,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另外,壳体16d的下方的区域减小,相应地能够扩大前方的视野。
[0169]
[4

3.变形例]
[0170]
接着,参照图15和图16,对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2e进行说明。图15是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2e的剖视图。图16是放大地表示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2e的第1镜22d的局部的剖视图。
[0171]
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本变形例中,第一λ/4板24e和玻璃基板60e分别相对于第1镜22d向前方倾斜地配置。此外,第一λ/4板24e和玻璃基板60e也可以分别相对于第1镜22d向后方倾斜地配置。
[0172]
如图16的实线的箭头所示,在反射型偏振板40(参照图15)反射后的出射光的一部分在分别从第一λ/4板24e和玻璃基板60e透射过去后,在玻璃基板60e的与第一λ/4板24e相反的一侧的面反射,并且再次分别从玻璃基板60e和第一λ/4板24e透射过去。另外,如图16的双点划线的箭头所示,在反射型偏振板40反射后的出射光的另一部分在第一λ/4板24e反射。
[0173]
此时,第一λ/4板24e和玻璃基板60e分别相对于第1镜22d向前方倾斜地配置,因此在第一λ/4板24e的入射面反射后的反射光和在玻璃基板60e反射后的反射光如图15的虚线的箭头所示,能够大幅地偏离正规的光路。其结果为,能够抑制发生后方图像看起来像双重像的现象。
[0174]
(实施方式5)
[0175]
[5

1.显示装置的结构]
[0176]
参照图17~图19,对实施方式5的显示装置2f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显示装置2f的结构的局部的立体图。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显示装置2f的偏振元件20f和第2镜26f的主视图。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显示装置2f的第2镜26f的俯视图。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图17中,省略了第1镜22的图示。
[0177]
如图17和图18所示,在实施方式5的显示装置2f中,偏振元件20f和第2镜26f各自
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不同。具体来说,首先,在图18中,用虚线表示映入偏振元件20f的第2镜26f的主视图。如该虚线所示,正对地观察第2镜26f时的第2镜26f的上端部形成为呈凸状弯曲的形状。由此,如图17所示,能够使第2镜26f接近偏振元件20f地配置,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显示装置2f整体的小型化。
[0178]
而且,偏振元件20f的第2镜26f侧的上端部20a与第2镜26f的凹面侧(反射面46侧)的形状相对应,形成为呈凸状弯曲的形状。此外,偏振元件20f的下端部20b形成为直线状。由此,能够使偏振元件20f的上端部20a接近第2镜26f的凹面侧地配置,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并且能够降低从驾驶员14(参照图1)观察显示装置2f时的开口部30(参照图2)的上部的高度(上边的边框的外观上的宽度)。特别地,在图17和图18中,在使将上下方向(z轴方向)翻转的图3a的结构从车辆4(参照图1)的顶部或前挡风玻璃的上部悬挂的情况下,能够降低显示装置2f的开口部30的下部的高度(下边的边框的宽度),因此能够减少前方由于下边的边框而被遮挡的区域。
[0179]
另外,在图19所示的俯视视角下,第2镜26f的靠显示元件18侧的前端部26a与偏振元件20f的上端部20a的形状相对应,形成为呈凸状弯曲的形状。此外,在图19所示的俯视视角下,第2镜26f的后端部26b形成为直线状。由此,像在图18中用虚线表示的那样,第2镜26f的反射像能够无欠缺地投影于偏振元件20f。
[0180]
(实施方式6)
[0181]
[6

1.显示装置的结构]
[0182]
参照图20,对实施方式6的显示装置2g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0是实施方式6的显示装置2g的剖视图。此外,在图20中,对与图3a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详细的说明。
[0183]
如图20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特征的结构与图3a的结构相比,对显示元件18的配置与第1镜22的配置进行了调换。具体来说,在从开口部30观察时,显示元件18配置于壳体16的上部(z轴的正侧)。相同地,第1镜22配置于壳体16的里部(x轴的负侧),第2镜26配置于壳体16的下部(z轴的负侧)。偏振元件20在显示元件18与第2镜26之间以偏振元件20的上端部20a(z轴的正侧的端部)处于开口部30侧的方式倾斜地配置。
[0184]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以如下方式调整显示元件18和第1镜22的角度:来自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的出射光在被镜(第1镜22和第2镜26)反射而从壳体16的内部经由防尘用罩32向壳体16的外部出射的期间,在偏振元件20反射两次,从偏振元件20透射过去一次,也就是说,详细来说,出射光首先在偏振元件20反射,接着在第1镜22反射后从偏振元件20透射过去,接着在第2镜26反射后在偏振元件20再次反射。
[0185]
通过设为像这样的结构,除了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以外,还能够将发热的显示元件18配置于壳体16的上部(z轴方向的正侧),因此由显示元件18产生的热量和被显示元件18加热的空气的热量能够从壳体16的上部释放。其结果为,能够抑制热量对镜、偏振元件20的影响。
[0186]
此外,在图20的结构中,来自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的出射光向比显示面34的法线36靠防尘用罩32侧的区域出射。相对于此,也可以如图20的虚线所示那样配置显示元件18a,使来自显示面34a的出射光向比显示面34a的法线36a靠第1镜22侧的区域出射。
[0187]
(实施方式7)
[0188]
[7

1.显示装置的结构]
[0189]
参照图21,对实施方式7的显示装置2h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1是实施方式7的显示装置2h的剖视图。此外,在图21中,对与图3a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详细的说明。
[0190]
如图21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特征的结构与图3a的结构相比,添加了第3镜62。第3镜62是与第1镜22相同的平面镜,并且具有平面状的反射面64。
[0191]
来自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的出射光在偏振元件20反射后,依次在第3镜62的反射面64、第1镜22的反射面44反射,之后从偏振元件20透射过去。之后的光路与图3a相同。
[0192]
通过设为像这样的结构,能够与在第3镜62反射相应地进一步延长光路长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也是来自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的出射光在被镜(第1镜22、第2镜26以及第3镜62)反射而从壳体16的内部经由防尘用罩32向壳体16的外部出射的期间,在偏振元件20反射两次,并且从偏振元件20透射过去一次。详细来说,出射光首先在偏振元件20反射,接着在第3镜62和第1镜22反射后,从偏振元件20透射过去,接着在第2镜26反射后,在偏振元件20再次反射。
[0193]
(其他变形例)
[0194]
以上,基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对一个或多个形态的显示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则对上述各实施方式实施了本领域技术人员想到的各种变形的形态、将不同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组合而构筑的形态也可以包含在一个或多个形态的范围内。
[0195]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来自显示元件18的显示面34的出射光是在第1方向d1上具有偏振方向的直线偏振光,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在第2方向d2上具有偏振方向的直线偏振光。
[0196]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第1镜22(22d)设为平面镜,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第1镜22(22d)设为凹面镜。在该情况下,第2镜26(26f)可以是凹面镜和平面镜中的任一者。另外,也可以是将第1镜22设为凸面镜,将第2镜26设为凹面镜的组合的结构。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7中,将第3镜62设为平面镜,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第3镜62设为凹面镜。
[0197]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第2镜26(26f)设为自由曲面的凹面镜,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球面状凹面镜、非球面状凹面镜或柱面镜等。
[0198]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设为在开口部30配置防尘用罩30或透射型偏振板52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这些结构,设为在开口部30具备能够电切换光的反射与透射的液晶光学元件的结构。
[0199]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200]
本公开的显示装置例如能够应用于在车辆搭载的电子镜等。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