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光源模块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11:4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模块 背光 封装 光源 非对称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非对称封装结构的光源模块。


背景技术:

2.随着液晶显示器这类的非自发光显示器的应用日益广泛,背光模块的设计也需针对不同的应用而调整。为了满足面板产品具备显示高动态范围(highdynamic range,hdr)和高对比度度的需求,背光模块需具备区域调光(localdimming)。因此,以直下式背光模块做为主要光源架构逐渐成为市场主流。由于这类的背光模块期望达到较薄厚度(例如optical distance小于10毫米),发光元件上通常都覆盖着具有反射件或反射结构的封装层,以在背光模块的出光面上达到较为均匀的出光效果。
3.然而,从发光元件发出的部分光线在封装层内传递的过程中,仍会通过在封装层内的多次全反射而横向(例如垂直于出光方向)传递至相邻或更远的光源(即另一个发光元件)区域,使发光元件的出光区域周边产生边缘晕圈效应 (halo effect),造成显示图像的边缘模糊,导致整体显示质量(例如显示对比度) 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反射件或反射结构的设置,这类背光模块的出光面在重叠发光元件的区域容易产生反射暗点,而影响整体的出光均匀性。因此,如何提升超薄型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出光均匀性是相关厂商的研发重点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源模块,能有效提升在特定出光区域内的总出光量和出光均匀性。
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光源模块包括:基板、发光元件、封装结构以及光学图案。发光元件与封装结构设置于基板的表面上,且封装结构覆盖发光元件。封装结构具有相连通的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发光元件位于第一凹槽与基板之间。第二凹槽位于第一凹槽与基板之间。第一凹槽所占区域于基板上的垂直投影具有几何中心。发光元件位于几何中心。第二凹槽所占区域于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不重叠于几何中心。光学图案设置于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内,且具有部分穿透部分反射的特性。
6.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封装结构于基板上的垂直投影具有对称轴。对称轴通过几何中心,且第二凹槽与发光元件沿着对称轴的轴向排列。
7.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封装结构还具有在对称轴的轴向上彼此相对的第一侧缘与第二侧缘。第一侧缘与几何中心之间具有第一距离。第二侧缘与几何中心之间具有第二距离,且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
8.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的比值小于0.8。
9.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封装结构还具有定义第一凹槽的棱线。棱线与几何中心之间在对称轴的轴向上具有距离d。第二凹槽所占区域在对称轴的轴向上具有宽度w,且满足w<d。
10.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元件在对称轴的轴向上具有元件长度l。封装结构还具有定义第二凹槽的凹槽底面。凹槽底面在对称轴的轴向上具有宽度w’,且满足w’<d

(l/2)。
11.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封装结构与发光元件在基板的表面的法线方向上分别具有最大厚度t与元件厚度t。棱线与发光元件之间具有最短间距的虚拟连线与基板的表面的法线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θ,且满足 d=l/2 (t

t)
·
tanθ。
12.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封装结构还具有定义第一凹槽的凹槽底面。发光元件具有朝向第一凹槽的顶面,且封装结构的凹槽底面与发光元件的顶面之间的距离大于0。
13.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封装结构还具有围绕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的棱线以及定义第二凹槽的凹槽底面。棱线与基板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在垂直于基板的方向上定义出封装结构的最大厚度。凹槽底面与棱线之间在垂直于基板的方向上具有距离,且距离小于等于封装结构的最大厚度。
14.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学图案包括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第二部分设置于第一部分与基板之间。第一部分具有多个反射粒子,且第二部分具有多个波长转换粒子。
15.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封装结构还具有围绕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的棱线以及定义第二凹槽的凹槽底面。光学图案的第一部分接触凹槽底面。凹槽底面与棱线之间在垂直于基板的方向上具有距离d。第二部分在垂直于基板的方向上具有厚度t’,且满足t’<2d/3。
16.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学图案的透光度介于10%至50%之间。
17.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学图案包括透光基材与多个反射粒子。这些反射粒子分散地设置于透光基材内。
18.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中,发光元件重叠设置于封装结构的第一凹槽的几何中心,且第一凹槽内填充有光学图案。通过光学图案的部分穿透部分反射的特性,可调整发光元件的正向出光量以及改善部分光线经由光学图案反射后所形成的暗点现象。另一方面,发光元件的一侧设有与第一凹槽相连通的第二凹槽,且上述的光学图案更延伸至第二凹槽内。据此,可将大部分的光线往发光元件相对于第二凹槽的一侧区域偏折,以有效提升特定区域的出光量,同时避免光线传递至相邻的发光元件的出光区。
19.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21.图2是图1的光源模块的剖视示意图;
22.图3a是图1的光源模块在未经光学膜片时的照度分布图;
23.图3b是图1的光源模块在经光学膜片后的照度分布图;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封装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25.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封装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26.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剖视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28.10、10a:光源模组;
29.100:基板;
30.100s、120as、120bs:表面;
31.110:发光元件;
32.110t:顶面;
33.120、120a、120b:封装结构;
34.120e1:第一侧缘;
35.120e2:第二侧缘;
36.120g1:第一凹槽;
37.120g2、120g2a、120g2b:第二凹槽;
38.120g3:第三凹槽;
39.120s1、120s2:凹槽底面;
40.130、130a:光学图案;
41.130a1:第一部分;
42.130a2:第二部分;
43.131、133:透光基材;
44.132:反射粒子;
45.134:波长转换粒子;
46.200:光学膜片;
47.c:几何中心;
48.d、d:距离;
49.il:虚拟连线;
50.l:元件长度;
51.l1:第一距离;
52.l2:第二距离;
53.lb1、lb2、lb3:光线;
54.rl1、rl2、rl2a、rl2b、rl3:棱线;
55.sa:对称轴;
56.t:元件厚度;
57.t’:厚度;
58.t:最大厚度;
59.w、w’:宽度;
60.x、y、z:方向;
61.θ:夹角;
62.a

a’:剖线。
具体实施方式
63.有关本实用新型之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之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64.现将详细地参考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例,示范性实施例的实例说明于附图中。只要有可能,相同元件符号在图式和描述中用来表示相同或相似部分。
6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俯视示意图。图2是图1 的光源模块的剖视示意图。图3a是图1的光源模块在未经光学膜片时的照度分布图。图3b是图1的光源模块在经光学膜片后的照度分布图。特别说明的是,图2对应于图1的剖线a

a’。为清楚呈现起见,图1省略了图2的光学膜片200的示出。
66.请参照图1及图2,光源模块10包括基板100、多个发光元件110以及多个封装结构120。多个发光元件110与多个封装结构120设置在基板100 的表面100s上,且这些封装结构120分别覆盖这些发光元件110。举例来说,多个发光元件110可阵列排列于基板100上(例如分别在方向x与方向y上排成多列与多行),且重叠于这些发光元件110的多个封装结构120彼此相连排列。封装结构120的材质例如包括塑料、树脂材料(例如压克力)、或其他适合的透明封装材料。
67.需说明的是,图1揭示内容仅作为示例性地说明之用,本实用新型并不加以局限多个发光元件110与多个封装结构120的排列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发光元件110与多个封装结构120的排列方式可根据实际的光学设计或应用需求而调整,例如:彼此相邻的两个封装结构120也可彼此分离地设置于基板100上。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封装结构120所覆盖的发光元件110数量是以一个为例进行示范性地说明,并不表示本实用新型以此为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各封装结构结构120所覆盖的发光元件110 数量也可以是两个以上,例如可分别发出红光、绿光与蓝光的三个发光元件。
68.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10可以是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例如包括次毫米发光二极管(mini led)或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值得注意的是,封装结构120于基板100的表面100s上的垂直投影,其外轮廓大致上为矩形,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封装结构于基板100上的垂直投影,其外轮廓也可以是圆弧形、多边形或其他适合的形状。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封装结构120于基板100的表面100s 上的垂直投影具有对称轴sa。也即,封装结构120位于对称轴sa两侧的两个部分是呈现镜像对称。
69.为了将来自发光元件110的大部分光线偏折至发光元件110的一侧区域内,封装结构120在一特定方向上呈现出非对称的结构分布。举例来说,本实施例的封装结构120具有重叠设置于发光元件110的一个非对称凹槽,且此非对称凹槽在对称轴sa的轴向(例如方向x)上具有非对称性。
70.详细而言,上述的非对称凹槽可由相连通的第一凹槽120g1与第二凹槽 120g2来形成,第二凹槽120g2位于第一凹槽120g1与基板10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20g1所占区域于基板100上的垂直投影具有几何中心 c,封装结构120的对称轴sa通过几何中心c,且第二凹槽120g2所占区域于基板100上的垂直投影不重叠于几何中心c。
71.更具体地说,第二凹槽120g2所占区域于基板100上的垂直投影重叠于对称轴sa,且位于几何中心c与第一侧缘120e1之间。此外,封装结构120 还具有在对称轴sa的轴向上彼此相对的第一侧缘120e1与第二侧缘120e2。第一侧缘120e1与几何中心c之间具有第一距离l1,第二侧缘120e2与几何中心c之间具有第二距离l2,且第一距离l1小于第二距离l2。换句话说,上述的非对称凹槽是设置在封装结构120较靠近第一侧缘120e1的位置上。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距离l1与第二距离l2的比值可小于0.8,以使封装结构120在对称轴sa的轴向上具有较佳的非对称性。
72.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10可选地放置在基板100重叠于几何中心c 的位置上。换句话说,第二凹槽120g2与发光元件110是沿着封装结构120 的对称轴sa的轴向排列。为了将来自发光元件110的大部分光线偏折至发光元件110的特定一侧区域(例如图2的发光元件110的右侧区域),光源模块 10还包括填入第一凹槽120g1与第二凹槽120g2的光学图案130,且此光学图案130具有部分穿透部分反射(transflective)的特性。举例来说,光学图案130 可包括透光基材131以及分散地设置于透光基材131内的多个反射粒子132。透光基材131的材料例如包括压克力(acrylic)、环氧树脂(epoxy)、六甲基二硅氧烷(hexamethyldisiloxane,hmdso)、或其他适合的高分子材料。反射粒子132的材料例如包括二氧化硅(sio2)、二氧化钛(tio2)、金属材料、或上述的组合、或其他具有适当反射率的材料。
73.经由调配反射粒子132的掺杂浓度,可使光学图案130的透光度在10%至50%之间进行调整(或者是,光学图案130的反射粒子132浓度在20%至 60%之间),以满足不同的光学设计(例如具有不同非对称性的出光光型)需求。举例来说,来自发光元件110并朝向第二凹槽120g2传递的光线lb1在经由反射粒子132的反射后朝向发光元件110远离第二凹槽120g2的一侧(例如图2中的右侧)传递。相似地,来自发光元件110并朝向第一凹槽120g1传递的光线(未示出)在经由第一凹槽120g1内的反射粒子132的反射后可朝向基板100传递。由于本实施例的基板100为反射基板,因此,经由第一凹槽 120g1内的反射粒子132反射的光线可进一步经由基板100的反射而横向传递于封装结构120内,但不以此为限。
74.进一步而言,封装结构120还具有定义第一凹槽120g1的棱线rl1,棱线rl1与发光元件110之间具有最短间距的虚拟连线il与基板100的表面 100s的法线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θ,且封装结构120与发光元件110的配置关系满足下式:d=l/2 (t

t)
·
tanθ,其中d为棱线rl1与几何中心c之间在对称轴sa的轴向(例如方向x)上的距离,l为发光元件110在对称轴sa的轴向上的元件长度,t为发光元件110在基板100的表面100s的法线方向上的元件厚度,t为封装结构120在基板100的表面100s的法线方向上的最大厚度。
75.特别说明的是,上述的夹角θ取决于封装结构120的材料与空气的折射率比值。在本实施例中,封装结构120的材料折射率可介于1.1至1.7之间。相应地,上述的夹角θ可介于36度至65度之间。据此,发光元件110的光线在出射封装结构120后可具有较佳的非对称光型。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经由光学图案130的反射粒子132反射来自发光元件110的部分光线(例如光线 lb1)之外,封装结构120的折射率可选地大于光学图案130的透光基材131 的折射率,使另一部分光线(例如光线lb2)在封装结构120与光学图案130 的交界面能产生全反射,以增加光线在封装结构120内横向传递的机会。
76.举例而言,封装结构120定义第一凹槽120g1的凹槽底面120s1,其横截面(例如xz
平面或yz平面)轮廓可具有弧线段,且此弧线段是由棱线rl1 延伸至发光元件110的正上方。弧线段的曲率变化可根据不同的全反射需求而调整,本实用新型并不加以局限。另一方面,由于光学图案130具有可调的透光度,因此发光元件110的正向(例如方向z)出光量可被调整,且能改善部分(正向)光线在经由光学图案130的反射后所形成的暗点现象。举例来说,来自发光元件110并朝向第一凹槽120g1传递的部分光线(例如光线lb3) 可直接通过光学图案130而未被反射粒子132反射回封装结构120。
7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20g1所占区域于基板100的表面100s上的垂直投影,其轮廓例如是圆形且圆心位于前述的几何中心c。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第一凹槽120g1所占区域于基板100的表面100s上的垂直投影在对称轴sa的轴向上的宽度为距离d的两倍数值(即如图1的2d)。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根据其他实施例,第一凹槽所占区域于基板100的表面100s 上的垂直投影轮廓也可以是类圆形、椭圆形或类椭圆形。
78.第二凹槽120g2所占区域于基板100的表面100s上的垂直投影,其轮廓例如是类半圆形,且在对称轴sa的轴向上具有小于距离d的宽度w,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另一方面,封装结构120还具有定义第二凹槽120g2 的凹槽底面120s2,此凹槽底面120s2于基板100的表面100s上的垂直投影在对称轴sa的轴向上具有宽度w’,且满足w’<d

(l/2)。在本实施例中,封装结构120定义第二凹槽120g2的棱线rl2所围绕的区域与凹槽底面120s2 在基板100的表面100s的法线方向上都不重叠于发光元件110,但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10在基板100的表面100s的法线方向上可部分重叠于封装结构120定义第二凹槽120g2的棱线rl2所围绕的区域,但不重叠于凹槽底面120s2。
79.特别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凹槽120g2可具有高深宽比。也即,封装结构120定义第二凹槽120g2的侧壁较陡峭。据此,可有效将来自发光元件110的光线往发光元件110相对于第二凹槽120g2的一侧区域偏折,以提升特定区域的出光量,同时避免光线传递至相邻的发光元件110的出光区。
80.在本实施例中,封装结构120还可选地具有第三凹槽120g3,且第一凹槽120g1连通于第二凹槽120g2与第三凹槽120g3之间。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非对称凹槽可以是第一凹槽120g1、第二凹槽120g2与第三凹槽120g3 的组合。应注意的是,光学图案130并未填入第三凹槽120g3内,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光学图案130还可填入第三凹槽120g3 所占的部分区域内。
81.详细而言,封装结构120还具有定义第三凹槽120g3的棱线rl3,且此棱线rl3围绕第一凹槽120g1与第二凹槽120g2。第一凹槽120g1与第二凹槽120g2所占区域在基板100的表面100s上的垂直投影完全重叠于第三凹槽 120g3所占区域在基板100的表面100s上的垂直投影。更具体地说,第三凹槽120g3所占区域在基板100的表面100s上的垂直投影面积大于第一凹槽 120g1与第二凹槽120g2所占区域在基板100的表面100s上的垂直投影面积。
82.为了有效将来传递至发光元件110一侧(例如图2中发光元件110的左侧) 的光线反向偏折至发光元件110的另一侧(例如图2中发光元件110的右侧),封装结构120定义第一凹槽120g1的凹槽底面120s1与发光元件110的顶面 110t之间的距离需大于0,以确保光学图案130位于第二凹槽120g2内的部分的反射效果。应可理解的是,凹槽底面120s1与发光元件110的顶面110t 之间的距离可根据实际的光型需求而调整。
83.另一方面,在基板100的表面100s的法线方向上,棱线rl3与基板100 的表面100s
之间的距离可定义出封装结构120的最大厚度t,凹槽底面120s2 与棱线rl3之间具有距离d,且此距离d小于封装结构120的最大厚度t。换句话说,凹槽底面120s2与基板100的表面100s之间可具有间隙,且此间隙可让部分的光线通过以维持另一侧的出光均匀性。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根据其他实施例,凹槽底面120s2与棱线rl3之间的距离d也可选地等于封装结构120的最大厚度t。也就是说,相连通的第一凹槽120g1、第二凹槽120g2与第三凹槽120g3也可贯穿封装结构120,且光学图案130可直接覆盖基板100的表面100s。
84.值得注意的是,在对称轴sa的轴向上,封装结构120位在非对称凹槽一侧的表面120as的斜率变化不同于位在非对称凹槽另一侧的表面120bs的斜率变化。举例来说,封装结构120位于发光元件110一侧的表面120as的斜率由棱线rl3往第一侧缘120e1以第一变化率逐渐增加,封装结构120位于发光元件110另一侧的表面120bs的斜率由棱线rl3往第二侧缘120e2以第二变化率逐渐增加,第二变化率小于第一变化率。由于发光元件110设置在较靠近第一侧缘120e1的位置,因此斜率较为平缓的表面120bs可增加光线在封装结构120内横向传递的机会,有助于提升发光元件110朝向特定一侧的出光均匀性。
85.请参照图3a,通过上述的封装结构120与光学图案130的设置,可使发光元件110的出光光型在方向x(即封装结构120的对称轴sa的轴向)上具有非对称性,但在方向y上具有对称性。如图3a中右侧的照度分布曲线所示,发光元件110在xz平面上的出光量大都集中在特定一侧(例如图3a中水平虚线的下侧)。相反地,如图3a中下侧的照度分布曲线所示,发光元件 110在yz平面上的出光量是平均分配在发光元件110的相对两侧(例如图3a 中垂直虚线的左右两侧)。
86.请继续参照图2,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10还可包括光学膜片200,重叠设置于多个发光元件110与多个封装结构120。光学膜片200 可以是棱镜片、扩散片、上述的多层组合、或其他适合提高均匀性的光学膜,但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光学膜片200也可以是波长转换膜片,波长转换膜片例如包含量子点膜、荧光粉膜等。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光学膜片200例如是具有多个棱镜结构(未示出)的棱镜片,且这些棱镜结构可用于将来自封装结构120的光线偏折至预设的视角(例如正视角)范围内,以提高光源模块10在所述视角范围内的出光量。如图3b所示,发光元件110 的出光光型在经光学膜片200的作用后具有至少两轴向(例如方向x与方向 y)的对称性。更具体地说,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10可作为具有高度集光性的背光模块。
87.以下将列举另一些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揭露,其中相同的构件将标示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相同技术内容的说明,省略部分请参考前述实施例,以下不再赘述。
88.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封装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封装结构的俯视示意图。请参照图4,本实施例的封装结构120a与图1中的封装结构120的差异在于:第二凹槽的构型不同。具体而言,封装结构120a的第二凹槽120g2a所占区域于基板100的表面 100s(如图2所示)上的垂直投影轮廓为类弯月状。详细而言,封装结构120a 定义第二凹槽120g2a的棱线rl2a的部分区段是朝向封装结构120a的第一侧缘120e1弯曲。
89.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图5所示出的又一实施例中,封装结构 120b定义第二凹槽120g2b的棱线rl2b也可整个区段朝向封装结构120b 的第二侧缘120e2弯曲。换句话说,图5的第二凹槽120g2b于基板100的表面100s(如图2所示)上的垂直投影轮廓也可以是
橄榄球状。
90.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图4的封装结构120a(或图5的封装结构120b)、光学图案与发光元件的配置关系相似于图1与图2的光源模块10,因此详细的说明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段落,于此便不再重述。
91.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剖视示意图。请参照图6,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10a与图2的光源模块10的差异在于:光学图案的组成不同。具体而言,光源模块10a的光学图案130a包括第一部分130a1与第二部分130a2,第二部分130a2设置在第一部分130a1与基板100之间。应注意的是,光学图案130a的第一部分130a1具有透光基材131以及分散地设置于透光基材131内的多个反射粒子132,而第二部分130a2具有透光基材133以及分散地设置于透光基材133内的多个波长转换粒子134。
9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30a1的透光基材131与第二部分130a2的透光基材133的材质可选地相同,但不以此为限。由于第一部分130a1的反射粒子132所起的作用相似于图2中的反射粒子132,因此详细的说明请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段落,于此便不再重述。
93.举例来说,光学图案130a的第二部分130a2的多个波长转换粒子134 可具有单一粒径或多种粒径,以满足不同的混光需求。特别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图案130a的第一部分130a1与第二部分130a2分别设置在封装结构120的第一凹槽120g1与第二凹槽120g2内。第二部分130a2在基板100的表面100s的法线方向上具有厚度t’,且满足t’<2d/3,其中d为凹槽底面120s2与棱线rl3之间在基板100的表面100s的法线方向上的距离。据此,可让出射封装结构120的光线的混光效果最佳化。
94.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光学图案130a的第一部分130a1也可进一步填入封装结构120的第二凹槽120g2内,或者是,第二部分130a2也可进一步填入封装结构120的第一凹槽120g1内。换句话说,本实用新型并不以图6揭示内容(即光学图案130a的第一部分130a1与第二部分130a2的交界面切齐封装结构120的凹槽底面120s1)为限制。
95.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中,发光元件重叠设置于封装结构的第一凹槽的几何中心,且第一凹槽内填充有光学图案。通过光学图案的部分穿透部分反射的特性,可调整发光元件的正向出光量以及改善部分光线经由光学图案反射后所形成的暗点现象。另一方面,发光元件的一侧设有与第一凹槽相连通的第二凹槽,且上述的光学图案更延伸至第二凹槽内。据此,可将大部分的光线往发光元件相对于第二凹槽的一侧区域偏折,以有效提升特定区域的出光量,同时避免光线传递至相邻的发光元件的出光区。
9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