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面板、显示终端及显示驱动方法与流程

2021-10-09 01:3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显示 终端 面板 显示驱动 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显示终端及显示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将传感器集成在显示面板之中也是一种趋势。目前所采用的触控传感器和光传感器都是贴合在显示屏的外面,这样会导致显示面板的光效下降和成本的上升。因此,将传感器集成在显示面板内,可以有效的改善光效的损失和抑制成本的上升。
3.目前的液晶显示中,大部分都采用触控,特别是小尺寸的手机。将触控集成在液晶显示器之中虽然受到关注,但是同时将触控和光控同步集成在大中小尺寸之中依然比较少。而随着大尺寸显示技术的发展及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将各种不同的传感器集成在显示面板之中也是一个待发展的主流趋势,特别是触控传感器和光控传感器。
4.然而,将光控传感器和触控传感器同步集成在显示面板内,光控传感器的电极与触控传感器的触控电极之间存在寄生电容,且各种传感器与显示电极及液晶之间的电场相互串扰,都是制约着传感器集成应用的关键要素,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终端及显示驱动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显示单元、光控传感单元以及触控传感单元相互之间的串扰,减小触控传感单元与光控传感单元之间的寄生电容。
6.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至少一个集成模块,每个所述集成模块包括:显示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晶体管;光控传感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晶体管以及至少一个第三晶体管;触控传感单元,包括感应电极;其中,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至同一扫描线,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源极或者漏极电连接至所述感应电极。
7.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为多层结构,所述显示面板的多层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基板、栅极绝缘层、第一钝化层、有机平坦层、第二钝化层、第三钝化层、第四钝化层、液晶层以及第二基板。
8.进一步地,所述栅极绝缘层中设置有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以及第三晶体管的栅极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层中。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钝化层中设置有半导体层以及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极以及漏极、第二晶体管的源极以及漏极以及第三晶体管的源极以及漏极设置在所述第二金属层中。
10.进一步地,所述第四钝化层中设置有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极或者漏极通过第一过孔电连接至所述第一电极层。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钝化层中设置有第三金属层,所述液晶层中设置有第二电极
层,所述第三金属层通过第二过孔电连接至所述第二电极层。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多个子区域,每个所述子区域中设置有一个感应电极。
13.进一步地,所述显示单元还包括公共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层的部分或者全部复用为所述显示单元的公共电极。
14.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终端,所述显示终端包括终端主体和所述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终端主体连接。
15.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驱动方法,所述显示驱动方法用于驱动所述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驱动方法包括:将所述显示面板的总工作时间划分为多个工作周期,每个工作周期包括第一工作阶段和第二工作阶段;在第一工作阶段,控制所述光控传感单元和所述显示单元工作,所述触控传感单元不工作;在第二工作阶段,控制所述触控传感单元工作,所述光控传感单元和所述显示单元均不工作。
16.通过设置显示单元中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光控传感单元中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至同一扫描线,并设置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源极或者漏极电连接至触控传感单元中的感应电极,根据本技术的各方面能够将显示单元和光控传感单元进行行同步扫描,并将触控传感单元的感应电极与光控传感单元的电极复用,从而有效降低显示单元、光控传感单元以及触控传感单元相互之间的串扰,减小触控传感单元与光控传感单元之间的寄生电容。
附图说明
17.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18.图1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等效电路的示意图。
20.图3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传感单元的示意图。
21.图4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面板驱动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5.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技术。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技术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技术的主旨。
26.本技术主要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集成模块,每个所述集成模块包括:显示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晶体管;光控传感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晶体管以及至少一个第三晶体管;触控传感单元,包括感应电极;其中,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至同一扫描线,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源极或者漏极电连接至所述感应电极。通过将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至同一扫描线,并将光控传感单元中的第二晶体管的源极或者漏极电连接至触控传感单元中的感应电极,本技术能够将显示单元和光控传感单元进行行同步扫描,并将触控传感单元的感应电极与光控传感单元的电极复用,从而有效降低显示单元、光控传感单元以及触控传感单元相互之间的串扰,减小触控传感单元与光控传感单元之间的寄生电容。
27.图1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28.如图1所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至少一个集成模块,每个所述集成模块包括显示单元11、光控传感单元12以及触控传感单元13。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的全部可以是一个所述集成模块,多个集成模块可以以阵列形式排列在所述显示面板内。此外,图1中所示的显示单元11、光控传感单元12以及触控传感单元13是示意性的,对于所述显示单元11、光控传感单元12以及触控传感单元13的具体结构并不构成限定。
29.进一步地,参见图1,所述显示面板为多层结构,所述显示面板的多层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基板10、栅极绝缘层20、第一钝化层30、有机平坦层40、第二钝化层50、第三钝化层60、第四钝化层70、液晶层80以及第二基板90。
3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基板10可以是用于支撑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的玻璃基板(也称tft

glass)。所述第一基板10相对于第二基板90一侧的表面上还可设置有衬底层(图中未示出)。
3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基板90可以是用于支撑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cf)的玻璃基板(也称cf

glass)。所述彩色滤光片可以包括红色色组单元、绿色色组单元以及蓝色色组单元,分别用于过滤不同波段的光线,从而实现彩色液晶显示。例如,图1中可在第二基板90相对于第一基板10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红色色组单元183。此外,还可在第二基板相对于第一基板的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多个黑色单元182,多个黑色单元182可以以阵列形式排布,组成黑色矩阵,用于遮挡部分区域光线的射入。
32.进一步地,液晶(liquid crystal,lc)可填充在所述液晶层80内,即,液晶可填充在所述第四钝化层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在图1中,所述显示单元11、光控传感单元12以及触控传感单元13位于液晶层80的下方。
33.进一步地,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可设置在液晶显示器的液晶盒内,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90所夹空间可以是一个空间单元(即,cell)。由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主要部分位于cell内,因此,所述显示面板采用的是in

cell模式。
34.本技术实施例通过采用in

cell模式设置所述显示面板,相比于相关技术中将线路制作设置在玻璃之外的on

glass模式而言,能够达到更薄的厚度,成本更低。
35.进一步地,所述液晶显示器可以为coa(color

filter on array)架构或者非coa(non

coa)架构,所述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模式可以为垂直配向型(vertical alignment,va)、面内转换型(in

plane switching,ips)、扭曲向列型(twisted nematic,tn)或面内开关型(fringe field switching,ffs)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对于显示面板以外的装置和结构并不限定。
36.本技术实施例利用所述触控传感单元实现近程触控,并利用所述光控传感单元实现远程光控,从而使得所述显示面板集成了近程触控和远程光控的功能,弥补了显示面板单一功能的触控或者光控的不足,有利于提升液晶显示器的复合功能。
37.图2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等效电路的示意图。
38.如图2所示,所述显示面板的等效电路包括光控传感单元21和显示单元22。其中,液晶易受到光控传感单元和触控传感单元的串扰影响,光控传感单元中的读取线易受到触控传感单元中的感应电极以及显示单元中的电极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图2示出的是所述显示面板中的一部分,对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其他部分,例如触控传感单元,可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其他相关描述进行理解。此外,为了更清晰的说明,以下将同时结合图1和图2进行阐述。
39.进一步地,图2中的显示单元22与图1中的显示单元11等效。具体的,栅极101等效为晶体管t3(即,第一晶体管)的栅极,源极103等效为晶体管t3的源极,漏极104等效为晶体管t3的漏极。
40.此外,所述晶体管t3可以设置有多个,以阵列形式进行排列。在每个晶体管t3的附近还可设置有像素电极,一个晶体管t3和一个像素电极可组成一个子像素单元。对于一个子像素单元,像素电极和液晶之间的电容可等效为液晶电容c2。扫描线23可以控制晶体管t3的工作状态,使晶体管t3开启或关断。在晶体管t3开启时,数据线27上的数据可以加载到液晶电容c2上,从而实现液晶显示。由于液晶电容c2的容值较小,不足以维持充电水平,因此通常在每个像素单元中增加一个储存电容c3,以使液晶显示更加稳定。
41.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子像素单元可以以阵列形式进行排列,所述扫描线23可以设置有多条,一条扫描线控制对应的一行子像素单元中所有晶体管的工作状态;所述数据线27可以设置有多条,一个子像素单元中晶体管的漏极可以连接到一条数据线。通过将数据线上不同的数据写入到不同的像素单元中,可以实现不同灰阶的液晶显示。
42.进一步地,图2中的光控传感单元21与图1中的光控传感单元12等效。具体的,栅极111等效为晶体管t2(即,第二晶体管)的栅极;源极113等效为晶体管t2的源极,晶体管t2的源极与读取线26电连接;漏极114等效为晶体管t2的漏极。从图1可知,沿所述第一基板的垂
直方向,晶体管t2的上方被黑色单元182遮挡,晶体管t2可用作开关,因此晶体管t2也称开关晶体管。
43.进一步地,栅极121等效为晶体管t1(即,第三晶体管)的栅极;源极123等效为晶体管t1的源极,晶体管t1的源极与晶体管t2的漏极电连接;漏极124等效为晶体管t1的漏极,晶体管t1的漏极与第二电源线25电连接。从图1可知,沿与所述第一基板垂直的方向,晶体管t1没有被任何元器件或黑色单元遮挡,从而使光线可以达到晶体管t1的沟道,产生载流子,因此晶体管t1也称光感晶体管。
44.进一步地,电容c1(图1中未示出)可以为光控传感单元的存储电容,用于存储第一晶体管由于光照产生的载流子。当第二晶体管处于开启状态时,电容c1中存储的载流子可以通过第二晶体管递送到读取线26上,从而被显示面板外部的处理器检测。
45.进一步地,第一电源线24和第二电源线25可以设置为固定的电压,用于为所述光控传感单元提供必要的工作电压。第一电源线24的电压和第二电源线25的电压可以分别预先配置。
46.进一步地,所述光控传感单元还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有三个晶体管、四个晶体管或者薄膜晶体管,本技术对于光控传感单元中晶体管的数量并不限定。
4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通过将用于显示的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线和用于光控传感的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线共用,能够实现显示单元和光控传感单元行同步扫描。具体的,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可以分时交替扫描,即采用行分时的方案。
48.本公开实施例通过将显示单元和光控传感单元进行行同步扫描,并分时交替进行扫描,能够有效的降低显示单元和光控传感单元之间的信号串扰。
4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所有晶体管都可以是薄膜晶体管(tft)。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晶体管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例如根据晶体管沟道的不同,晶体管可分为n型和p型,在使用不同类型的晶体管的情况下,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的位置可以调整,本技术对于晶体管的类型并不限定。
50.进一步地,所述栅极绝缘层中设置有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以及第三晶体管的栅极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层中,即,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以及第三晶体管的栅极同层设置。例如,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101、第二晶体管的栅极111以及第三晶体管的栅极121均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层中。将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以及第三晶体管的栅极同层设置,能够简化显示面板的工艺流程,同时降低触控传感单元与光控传感单元之间的寄生电容的影响。
5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钝化层中设置有半导体层以及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极以及漏极、第二晶体管的源极以及漏极以及第三晶体管的源极以及漏极设置在所述第二金属层中。例如,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源极113和漏极114设置在所述第二金属层中。
5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钝化层30中设置有半导体层。以图1为例,第一晶体管的沟道102、第二晶体管的沟道112以及第三晶体管的沟道122都可以设置在所述半导体层中。
53.其中,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沟道122所采用的材料可以为光敏材料,例如氢化非晶硅(α

si:h)或者ge及si

ge的混合掺杂。优选的,沟道122所采用的材料可以为氢化非晶硅(α

si:h),α

si:h材料的光吸收率高、电阻温度系数较大,并且其禁带宽度可控,可大面积低温
成膜,生产工艺较简单。值得注意的是,其他晶体管,例如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的沟道也可以采用与第三晶体管相同的材料,本技术对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和第三晶体管所采用的材料并不限定。
54.其中,所述第三晶体管的光感波段可以是380~780nm或者780~1000nm,780~1000nm为红外光波段。受到光照刺激时,第三晶体管中的α

si:h会产生载流子,并通过存储电容c1收集,然后利用第二晶体管进行控制,经放大器处理及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检测,进而实现光控传感功能。
55.进一步地,所述第四钝化层中设置有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极或者漏极通过第一过孔电连接至所述第一电极层。例如,参见图1,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极103可以连接至第一电极层170。第一电极层170中可设置有采用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ito)材质的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液晶距离很近,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液晶之间可以等效为多个电容。通过设置靠近液晶层的第一电极层,能够降低显示面板中的触控传感单元与光控传感单元之间的寄生电容。
56.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钝化层中设置有第三金属层,所述液晶层中设置有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三金属层通过第二过孔电连接至所述第二电极层。例如,参见图1,所述第三钝化层60中可设置有第三金属层160,在所述第三金属层160中可以布置金属走线。所述第三金属层160可通过第二过孔电连接至第二电极层181。在所述第二电极层中,可以蚀刻出不同形状的电极。180可以是所述第二电极层中的任意一个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层也可以采用ito材质。
57.进一步地,所述显示单元还包括公共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层的部分或者全部复用为所述显示单元的公共电极。参见图1,由于设置了第三金属层,因此可以在所述第三金属层设置金属走线,例如可以将所述第三金属层的金属走线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过孔。此外,符号180所在的位置也可以设置所述公共电极,170处所在的位置可以设置另一电极,170处的电极和180处的电极可以等效为显示单元中电容的两个极板。
5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源极或者漏极可通过过孔(图1中未示出)与所述第三金属层电连接。由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源极或者漏极需要连接到显示面板外的处理器,以利用显示面板外的处理器来控制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工作状态,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二晶体管可通过所述第三金属层的走线与显示面板外的处理器电连接,能够降低信号干扰,提升信号传输质量。
59.本技术实施例采用基于自电容的触控传感单元,相比于相关技术中基于互电容的方案,能够实现更高的扫描频率和抗噪性能,更加适用于in

cell模式。
60.图3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传感单元的示意图。
61.如图3所示,所述触控传感单元可布满整个显示区域,整个显示区域的形状可以为矩形,长可以为a,宽可以为b。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所述显示面板的各个组成部分可以位于不同的层,图3所示的可以是显示面板及显示面板之外的部分(例如,软排线)在同一水平面的正投影。
6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多个子区域,每个所述子区域中设置有一个感应电极。所述感应电极可以在手指触摸后产生感应信号,并经过所述感应线将感应信号递送至外部的检测处理器,从而判断触摸位置。此外,所述第二电极层也可以接入相同的电压。
63.例如,在图3中,所述第二电极层可包括m*n个子区域31,m为行数,n为列数。每个子区域31的面积为a*b/m*n。每个子区域31中设置有一个感应电极。每个子区域31中的感应电极可通过感应线32电连接至显示面板外部的检测处理器。其中,a/m以及b/m这两个数值都可以设置为小于或等于7mm,以保证触控检测的精度。由于每个子区域都设置有一个感应电极,可以独立进行感应,因此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是点扫描的方式进行触摸检测。
64.由于触控传感单元的感应电极设置在共用的第二电极层中,当受到手指触摸时,触摸位置与手指电容耦合后分别与地形成电容(即,自电容)的两极,相当于串联一个电容,电容会增大,每个触控传感单元的电容变化量通过第二过孔电连接至第三金属层,并通过第三金属层的走线电连接至显示面板的外部处理器,从而检测出电容变化的位置,定位触摸点的坐标。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点扫描方式的自电容触控传感单元,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自电容传感器,可以解决鬼点(即,检测出的触摸点坐标不唯一)的问题。
65.进一步地,所述光控传感单元可与所述子像素单元对应设置。例如,所述光控传感单元可以设置在所述子像素单元的正上方或正下方。所述光控传感单元的面积可以是对应的子像素单元面积的1/16至1倍之间,即所述光控传感单元的面积可以是对应的子像素单元面积的1/16,也可以等于对应的子像素单元面积。另外,所述光控传感单元中的感应线也可以通过第三金属层引至显示面板外的处理器进行检测。
66.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三金属层,并基于第三金属层设置用于显示单元、光控传感单元以及触控触感单元的公共电极,能够减小寄生电容,降低显示单元、光控传感单元以及触控触感单元相互之间的串扰。
67.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显示终端,所述显示终端包括终端主体和所述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终端主体连接。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显示终端可以是液晶显示器。
68.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驱动方法,所述显示驱动方法用于驱动所述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驱动方法包括:
69.步骤s10,将所述显示面板的总工作时间划分为多个工作周期,每个工作周期包括第一工作阶段和第二工作阶段;
70.步骤s20,在第一工作阶段,所述光控传感单元和所述显示单元工作,所述触控传感单元不工作;
71.步骤s30,在第二工作阶段,所述触控传感单元工作,所述光控传感单元和所述显示单元均不工作。
72.其中,一个所述工作周期也可称为一帧。通过采用帧分时的方案,所述显示驱动方法能够利用所述公共电极分别实现显示和触控功能。此外,通过将光控传感单元和显示单元设置为同一工作阶段工作以及将光控传感单元和显示单元与触控传感单元设置为不同时间段工作,本技术实施例能够解决三者之间的相互串扰,且保持同时工作的同时互不影响。
73.图4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面板驱动的时序图。
74.如图4所示,所述显示面板基于帧分时进行驱动,其中,laser n表示第n个光控传感单元,gate n表示第n行扫描线,tx n表示第n行的感应电极;t1表示第一工作阶段,t2表示第二工作阶段。
75.进一步地,在第一工作阶段,所述光控传感单元和所述显示单元工作,所述触控传
感单元不工作。具体的,在第一工作阶段,所述显示单元的多条扫描线gate 1

gate n可逐行扫描,所述多个光控传感单元laser 1

laser n可依次工作。在第二工作阶段,tx 1

tx n可依次发射触控信号,以检测所在位置是否触控。例如,触控传感单元可在第一工作阶段保持悬空的状态,即暂停工作,待光控传感单元和显示单元完成第一工作阶段的扫描后,再开始扫描工作。其中,一帧的总时长等于t1 t2,对应的工作频率为1/(t1 t2)。
76.通过采用行分时的方案,将用于显示的栅极线和光控传感单元中开关晶体管的栅极线共用,并按照时序交替扫描,并采用帧分时的方案,将触控传感单元的工作与光控传感单元以及显示单元的工作分开进行,本技术实施例能够有效的分隔显示单元和光控传感单元,降低显示单元、光控传感单元以及触控传感单元相互之间的串扰,保证各个单元正常工作的同时互不影响。
77.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显示单元中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光控传感单元中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至同一扫描线,并设置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源极或者漏极电连接至触控传感单元中的感应电极,能够将显示单元和光控传感单元进行行同步扫描,并将触控传感单元的感应电极与光控传感单元的电极复用,从而有效降低显示单元、光控传感单元以及触控传感单元相互之间的串扰,减小触控传感单元与光控传感单元之间的寄生电容,尤其适用于大尺寸液晶显示。
78.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79.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驱动装置、显示屏及防短路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