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13:4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显示 模组 装置


1.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模组以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为了满足用户对于高屏占比的需求,窄边框甚至无边框的显示面板成为显示装置的发展趋势。但为了满足拍照等功能,显示装置中需要一些功能器件,如摄像头、光线传感器等。因此,背光模组的框体上通常会设置开口,用以设置功能器件。
3.目前相关技术中,常见的设计包括水滴屏、刘海屏、升降式摄像头、侧滑式摄像头、滑盖全面屏。但目前的设计通常在铁框与偏光片之间设置遮光胶,用以固定,并且防止漏光,但由于有遮光胶的存在,当显示装置处于显示状态时,会有明显的黑边存在,即边框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模组以及一种显示装置。
5.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背光模组和感光元件,所述背光模组包括框体,所述框体包括底板和侧板,所述侧板环绕形成第一镂空部;所述第一镂空部在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感光元件在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6.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光学膜组,所述光学膜组设于所述底板与所述侧板形成的容置空间,所述光学膜组包括第二镂空部,所述第一镂空部在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镂空部在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的正投影之内;
7.所述第一镂空部在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上的正投影为第一投影,所述第一投影上距离最远的两端点的距离为r;所述第二镂空部在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上的正投影为第二投影,所述第二投影上距离最远的两端点的距离为b;沿所述第一镂空部指向所述光学膜组的方向,所述侧板的厚度为a;
8.其中,b>(r 2a);
9.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补偿区,所述补偿区位于所述侧板与所述光学膜组之间,所述补偿区包括补光源,当所述显示模组处于非感光状态的显示状态时,所述补光源开启。
10.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技术所提供的显示模组。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12.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中,第一镂空部在背光模组出光面上的正投影为第一投影,第一投影上距离最远的两端点的距离为r;第二镂空部在背光模组出光面上的正投影为第二投影,第二投影上距离最远的两端点的距离为b;沿第一镂空部指向光学膜组的方向,侧板的厚度为a,其中,b>(r 2a)。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增大第二镂空部的孔径,有利于减少感光元件在感光状态下背光模组中的光进入感光元件的部分,从而提升
感光元件的感光功能,并且相对于现有技术,取消遮光胶的设计,有利于减小非感光状态的显示状态下的边框,从而提升显示模组的屏占比。同时,本发明还在侧板与光学膜组之间的补偿区内设置有补光源,有利于提升补偿区的显示亮度,避免补偿区与其他显示区域亮度差异太大,出现亮暗不均的现象。
附图说明
13.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显示模组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14.图2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俯视示意图;
15.图3所示为图2中显示模组一种bb’截面示意图;
16.图4所示为第一投影、第二投影及侧板在背光模组出光面上的投影示意图;
17.图5(a)所示为补光源的一种排布示意图;
18.图5(b)所示为补光源的另一种排布示意图;
19.图5(c)所示为补光源的另一种排布示意图;
20.图5(d)所示为补光源的另一种排布示意图;
21.图5(e)所示为补光源的另一种排布示意图;
22.图5(f)所示为补光源的另一种排布示意图;
23.图6所示为图2中显示模组另一种bb’截面示意图;
24.图7所示为第一补光源组和第二补光源组的一种排布示意图;
25.图8所示为图2中显示模组另一种bb’截面示意图;
26.图9所示为图2中显示模组另一种bb’截面示意图;
27.图10所示为图2中c的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28.图11所示为图2中c的又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29.图12所示为图2中显示模组另一种bb’截面示意图;
30.图13所示为图2中c的又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31.图14所示为图2中c的又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32.图15所示为图2中显示模组另一种bb’界面示意图;
33.图16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一种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35.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36.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37.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38.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
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39.请参照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显示模组的一种截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液晶显示是一种被动的显示。由于液晶显示不能主动发光,因此往往需要背光模组,为其提供光源。现有设计中,背光模组20’通常包括框体201’和光学膜组202’。其中框体201’包括底板2011’和侧壁2012’,底板2011’和侧壁2012’形成容置空间,光学膜组202’设置于容置空间内。为了满足拍照等需要,显示模组通常还包括感光元件30’,因此框体201’和光学膜组202’中分别设置第一镂空部h’和第二镂空部k’。现有设计中,背光模组20’与偏光片40’之间一般设置有遮光胶50’,如此设计,一方面可以通过遮光胶50’将背光模组20’与偏光片40’固定,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背光模组20’中的光线透过间隙进入第一镂空部h’,因而影响感光元件30’的正常工作。但如此设计,在正常显示状态下,会有明显的黑边,即边框较大。如果不设置遮光胶,由于在实际生产中,侧壁2012’靠近显示面板10’一侧的表面会存在不平齐,因此与偏光片之间必然存在间隙,背光源(图中未示出)发出的光经过光学膜组202’的传导扩散,最终可能存在部分光线l’通过间隙进入第一镂空部h’,最终影响感光元件30’的正常工作。可以理解的是,感光元件30’通过对环境光的采集进行工作,背光源发出的光会影响感光元件30’对环境光的判断,从而可能影响感光元件30’的正常工作。
40.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漏光问题,发明人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当第一镂空部h’与第二镂空部k’孔径同步增大时,第一镂空部h’中的光通量虽然会下降,但下降幅度较小。而当第一镂空部h’孔径不变,增大第二镂空部k’孔径时,光通量明显下降,对漏光改善幅度明显,并且采用该方法,显示状态下无黑边。
41.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关于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的实施例,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42.请参考图2、图3和图4,其中图2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俯视示意图,图3所示为图2中显示模组一种bb’截面示意图,图4所示为第一投影、第二投影及侧板在背光模组出光面上的投影示意图。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100,包括背光模组20和感光元件30,背光模组20包括框体201,框体201包括底板2011和侧板2012,侧板2012环绕形成第一镂空部h;第一镂空部h在背光模组20出光面上的正投影与感光元件30在背光模组20出光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43.背光模组20还包括光学膜组202,光学膜组202设于底板2011与侧板2012形成的容置空间,光学膜组202包括第二镂空部k,第一镂空部h在背光模组20出光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二镂空部k在背光模组20出光面的正投影之内;
44.第一镂空部h在背光模组20出光面上的正投影为第一投影01,第一投影01上距离最远的两端点的距离为r;第二镂空部k在背光模组20出光面上的正投影为第二投影02,第二投影02上距离最远的两端点的距离为b;沿第一镂空部h指向光学膜组202的方向,侧板2012的厚度为a;
45.其中,b>(r 2a);
46.背光模组20包括补偿区bk,补偿区bk位于侧板2012与光学膜组202之间,补偿区bk包括补光源203,当显示模组100处于非感光状态的显示状态时,补光源203开启。
47.需要说明的是,图2仅以显示模组100为矩形为例,在本技术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显示模组100还可以为其他形状,本技术对此不进行限定。图3中显示面板10、背光模组20以
及感光元件30的位置关系仅为示意,实际的结构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的结构,本技术不进行具体的限定。此外,补光源203可以为常规尺寸的led灯,也可以为micro led或者mini led。图3中补光源203的形状及尺寸仅为示意,不代表实际的形状和尺寸,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形状和尺寸的补光源203。图4中以第一投影01和第二投影02均为圆形示意,补偿区bk为环形示意,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投影01、第二投影02以及补偿区bk也可以为方形,矩形等形状,本技术对此不进行限定。下文中不再赘述。
48.可以理解的是,背光模组20包括框体201,具体的,框体201可以是金属框,也可以为胶框,本技术对此不进行限定。框体201包括底板2011和侧板2012,底板2011和侧板2012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连接。侧板2012环绕形成第一镂空部h,第一镂空部h在背光模组20出光面上的正投影与感光元件30在背光模组20出光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从而避免当感光元件30处于感光状态时,框体201遮挡感光元件30,影响感光元件30对环境光的采集,保证感光元件30的正常工作。
49.此外,背光模组20还包括光学膜组202,光学模组202可以包括导光板、扩散膜、增亮膜、反射片(图中未示出)等,也可以包括其他膜材,本技术对此不进行限定。可以理解的是,背光模组20通常包括侧入式背光模组和直下式背光模组。对于侧入式背光模组,背光源(图中未示出)通常设置在背光模组的一侧,背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导光板的导光作用,传输至整个背光模组。光线经过导光板后向上出射,部分光线向下出射后经过反射片的反射,重新进入导光板,提高光线的利用率。向上出射的光经过扩散膜的分散和增亮膜的聚光,最终为显示面板提供光源。对于直下式背光模组,由于背光源与背光源之间存在间隙,因此,往往也会设置光学膜组20进行匀光,避免出现亮暗不均的现象。光学膜组202设于底板2011与侧板2012形成的容置空间,如此,框体201可以保护光学膜组202不被外物划伤。而侧板2012也可以阻止一部分背光源的光经过光学膜组202的传导,进入感光元件30,影响感光元件30的工作。
50.本技术中通过限定b>(r 2a),与现有设计相比,通过增大第二镂空部k的孔径,从而有效地改善漏光现象,从而不需要设置遮光胶,因此在非感光状态的显示状态下,不会出现明显的黑边,有利于减小边框,提高屏占比,从而保证了显示效果。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感光元件30在感光状态下漏光进光量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背光模组20中的出射光经过偏光片40的反射光l1,背光模组20中的出射光经过玻璃下表面的反射光l2以及经过玻璃上表面的反射光l3。本技术中通过增大第二镂空部k的孔径,反射光l1的变化量最为明显,减小量最大,而反射光l2和l3的变化量依次减小。此外,发明人通过仿真实验发现,现有设计中,漏光角度α的范围在5
°‑
80
°
,随着第二镂空部k孔径的增大,漏光角度α的范围缩小至45
°‑
80
°
,可以发现改善漏光效果显著。另外,发明人发现随着第二镂空部k孔径的不断增大,漏光进光量明显下降。发明人进行仿真实验发现,当b=r 2a时,光通量设定为100%,当b=2(r 2a)时,光通量下降至95%;当b=3(r 2a)时,光通量为现有设计的85%,下降了15%;当b进一步增大至4(r 2a)时,光通量下降至现有设计的20%,由此可见,通过增大b,可以有效地改善漏光现象,并且可以取消遮光胶的设计,从而减小非感光状态的显示状态的黑边现象,即减小边框,提高屏占比。
51.此外,由于增大了第二镂空部k的孔径,侧板2012与光学膜组202之间还包括补偿
区bk,通过在补偿区bk设置补光源203,当显示模组100处于非感光状态的显示状态时,补光源203开启,从而避免由于第二镂空部k孔径增大,导致补偿区bk亮度较低,出现暗区的情况。
52.请参照图5(a)

5(f),图5(a)

5(f)为补光源的多种排布示意图(图中未对补光源进行填充)。需要说明的是,图5(a)

5(f)举例说明补光源203的多种排布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补光源203也可以以其他方式排列,只要满足补偿区bk的补光效果即可,本技术对此不进行限定。此外,图中补光源203数量仅为示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结合补光源203的尺寸,补偿区bk的尺寸以及成本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补光源203数量,本技术对此不进行限定。可选的,补光源203可以选用五面发光的led,即除了靠近底板2011的一面,其余各面均为led的出光面,从而对补偿区bk进行补光,避免在非感光状态的显示状态下,补偿区bk的亮度较低,出现暗区的现象。
53.因此,与现有设计相比,本技术所提供的显示模组100由于取消了遮光胶的设计,在非感光状态的显示状态下,没有明显的黑边,提高了显示模组的屏占比。同时通过增大第二镂空部k的孔径,从而在感光状态下,可以有效地改善背光模组20中的漏光问题,减小感光元件30在感光状态下漏光进光量,避免背光模组20中的光进入感光元件30,避免影响感光元件30的工作,从而提升感光元件30的感光性能。
54.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2、图3和图4,当显示模组100处于感光状态时,补光源203关闭。
55.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通过限定在感光状态下关闭补光源203,可以避免补光源203所发出的光影响感光元件30的感光功能,进一步提升在感光状态下,感光元件30的感光功能,避免补光源203发出的光影响感光元件30对于环境光的采集,从而影响感光元件30的性能。例如当感光元件30为摄像机时,可以避免光线进入摄像头,影响图片的质量。
56.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2、图3和图4,b≤4(r 2a)。
57.由前可知,随着第二镂空部k孔径的不断增大,感光元件30在感光状态下漏光进光量不断减小。但是在感光状态下,补光源203关闭,此时背光源所发出的光虽然部分可以传输至补偿区bk,但是与背光模组20的其他位置相比,补偿区bk的亮度相对较低,因此,本实施例通过限定b≤4(r 2a),可以避免在感光状态下,用户会感受到较大的黑边,从而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58.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请参照图6和图7,图6所示为图2中显示模组一种bb’截面示意图,图7所示为第一补光源组和第二补光源组的一种排布示意图(图7中未对补光源进行填充),并继续参照图2。补光源203包括第一补光源组2031和第二补光源组2032,第一补光源组2031位于第二补光源组2032与侧板2012之间。
59.可以理解的是,沿第一镂空部h指向光学膜组202的方向,补偿区bk设置有第一补光源组2031和第二补光源组2032,即补偿区bk设置有多排补光源203。当显示模组处于非感光状态的显示状态时,多排补光源203同时发光,为补偿区bk进行补光,使补偿区bk各区域的亮度趋于一致,避免出现亮暗不均的情况。
60.需要说明的是,图6和图7中仅以一个第一补光源组2031和一个第二补光源组2032为例,在本技术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补光源组2031和第二补光源组2032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第一补光源组2031和第二补光源组203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
61.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6和图7,第一补光源组2031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补光源2031a和第一间隙2033,第一间隙2033位于相邻两个第一补光源2031a之间,第二补光源组2032包括第二补光源2032b,沿第一镂空部h指向光学膜组202的方向,第二补光源2032b在侧板2012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一间隙2033。
62.可以理解的是,两个第一补光源2031a之间存在第一间隙2033,当显示模组100处于非感光状态的显示状态时,第一间隙2033处亮度可能较低,呈现亮暗不均的现象。通过第二补光源2032b的设置,使得沿第一镂空部h指向光学膜组202的方向,第二补光源2032b在侧板2012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一间隙2033,使得第一间隙2033处不仅可以通过相邻两个第一补光源2031a进行补光,还可以通过第二补光源2032b进行补光,从而提升第一间隙2033处的亮度,使得各处的亮度均一,从而提升非感光状态的显示状态下的显示效果。
63.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请参照图8,图8所示为图2中显示模组另一种bb’截面示意图,并继续参照图2和图7,补光源203远离底板2011一侧设置有扩散层204。
64.可以理解的是,沿垂直于背光模组20出光面的方向上,补光源203设置在底板2011与扩散层204之间,补光源203发出的光至少部分经过扩散层204射入显示面板10。如前所述,当补光源203为多个时,多个补光源203可能并非连续设置,补光源203与补光源203之间存在间隙,间隙处的亮度可能相对较弱,最终当显示模组100处于显示状态时,可能出现亮暗不均的现象。具体的,补光源203正对的位置亮度通常较高,而间隙正对的位置亮度通常较暗,通过扩散层204的设置,可以将补光源203发出的光打散,从而均匀地为补偿区bk进行补光,避免出现亮暗不均的现象,有利于提升光的均一性。
65.可选的,扩散层204可以是扩散片,或者是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也可以是依需求选择其他材料。
66.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请参照图9,图9所示为图2中显示模组另一种bb’截面示意图,并继续参考图2,显示模组100还包括偏光片40,偏光片40位于背光模组20出光面一侧,侧板2012与偏光片40通过透光胶205固定。
67.可以理解的是,显示模组100还包括偏光片40,偏光片40具有偏光轴,偏光片40吸收与偏光轴垂直方向的光,只让偏光轴方向的光通过,把自然光转变为直线偏振光。偏光片40可以包含具有偏极特性的增光膜(增亮apcf,advanced polarization conversion film),也可以不包含,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
68.本实施例中在侧板2012与偏光片40之间设置有透光胶205,通过透光胶205,将侧板2012与偏光片40固定。同时,由于透光胶205具有较好的透光性,在非感光状态的显示状态下,背光模组20中的光线可以透过透光胶205到达显示面板10,为显示面板10进行补光,因此在非感光状态的显示状态下,用户不会看到明显的黑边,与现有设计相比,提高了显示模组的屏占比。
69.需要说明的是,图9中的偏光片40和遮光胶205的形状和尺寸仅为示意,并不代表实际的形状和尺寸。
70.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2、图3、图4、图5(a)

图5(f)和图7,补光源203均匀分布在补偿区bk内。
71.可以理解的是,通常补光源203正对的位置亮度较高,其余位置亮度较低,因此,将补光源203均匀地分布在补偿区bk内,有利于提升补偿区bk中各区域的亮度均一性,避免补
光源203聚集设置,导致补光源203正对位置的亮度较高,而其余位置亮度较低,导致显示模组100在非感光状态的显示状态下,补偿区bk位置的亮度不均匀,最终影响显示模组100的显示效果。
72.需要说明的是,图5(a)

图5(f)和图7中仅示出补光源203的几种排布情况,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补光源203的排布规律,以达到对补偿区bk进行均匀补光的效果。
73.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0,图10所示为图2中c的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并继续参考图2、图3,显示面板10包括显示区101,过渡区102和感光区103,过渡区101在背光模组20出光面上的正投影与补偿区bk在背光模组20出光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感光区103在背光模组20出光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镂空区h在背光模组20出光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74.显示面板10包括多个彩色像素单元p,包括位于显示区101的第一彩色像素单元1011和位于过渡区102的第二彩色像素单元1021,第一彩色像素单元1011的总开口面积大于第二彩色像素单元1021的总开口面积。
75.可以理解的是,显示面板10中包括多个彩色像素单元p,彩色像素单元p可以包括红色像素单元(r)、绿色像素单元(g)、蓝色像素单元(b),也可以包括其他颜色的彩色像素单元p,图10中未进行图案区分,下文不在赘述。此外,显示面板10还可以包括白色像素单元(图中未示出),可以理解的是,与彩色像素单元相比,白色像素单元的透光率更高,可以提高显示面板10的亮度,同时提高色彩对比度。当显示模组100为液晶显示模组时,还可以提高背光模组20光线的利用率,从而降低背光模组20的功耗,进而降低显示模组100的功耗。
76.图10中仅以彩色像素单元p为矩形示意,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彩色像素单元p还可以为圆形、椭圆形、菱形等其他形状。另外,图10中仅以显示区101为矩形,过渡区102为环形,感光区103为圆形进行示意,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三个区域也可以为其他形状,本技术对此不进行限定,下文不再赘述。
77.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彩色像素单元1011的总开口面积大于第二彩色像素单元1021的总开口面积,可以是指单个第一彩色像素单元1011和单个第二彩色像素单元1021的开口面积不变,第一彩色像素单元1011的像素密度大于第二彩色像素单元1021的像素密度;也可以是指第一彩色像素单元1011和第二彩色像素单元1021的像素密度相同,单个第一彩色像素单元1011的开口面积大于单个第二彩色像素单元1021的开口面积;也可以是指单个彩色像素单元p的开口面积和像素密度二者共同变化。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补偿区bk中的光线是通过补光源203提供,与背光模组20其他区域可能存在亮度差异,通过对显示区101和过渡区102的彩色像素单元p进行差异化设计,可以进一步平衡背光模组20所带来的亮度差异,减小显示模组100在非感光状态的显示状态下,显示区101与过渡区102之间的亮度差异,改善显示区101的亮度与过渡区102的亮度均一性,有效保证显示模组100的显示效果。
78.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1和图12,图11所示为图2中c的又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2所示为图2中显示模组另一种bb’截面示意图,并继续参考图2,彩色像素单元p还包括第三彩色像素单元1031,第三彩色像素单元1031位于感光区103,其中,第三彩色像素单元1031的总开口面积小于第二彩色像素单元1021的总开口面积。
79.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彩色像素单元1021的总开口面积大于第三彩色像素单元1031的总开口面积,可以是指单个第二彩色像素单元1021和单个第三彩色像素单元1031的开口
面积不变,第二彩色像素单元1021的像素密度大于第三彩色像素单元1031的像素密度;也可以是指第二彩色像素单元1021和第三彩色像素单元1031的像素密度相同,单个第二彩色像素单元1021的开口面积大于单个第三彩色像素单元1031的开口面积;也可以是指单个彩色像素单元p的开口面积和像素密度二者共同变化。
80.感光区103设置彩色像素单元p,在非感光状态的显示状态下,感光区103也可以显示图像,即显示区101、过渡区102和感光区103均进行显示,实现全面屏,进一步提高屏占比。由于感光区103在背光模组20出光面上的正投影与感光元件30在背光模组20出光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为了满足感光元件30的感光需求,感光区103通常会设置透光区域(图中未标注),以便外界光线能够透过感光区103进入感光元件30,保证感光元件30的感光需求。相应的,显示面板10下方的光线也可以透过透光区域进入显示面板10,对显示面板10进行补光,因此,为了避免感光区103的亮度比显示区101和过渡区102差距太大,从而影响显示效果,从显示区101到过渡区102到感光区103,彩色像素单元p的总开口面积逐渐减小,有利于提升三个区域的亮度均一性,从而保证显示模组100的显示效果。
81.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感光区103对应位置的偏光片40没有进行挖孔,这是因为,当显示模组100进行显示时,需要偏光片40,将包含各个方向振动的偏振光进行过滤,从而变成直线偏振光。因此,当感应区103用于显示时,偏光片40上对应位置不会进行挖孔。而当感应区103不进行显示时,偏光片40上对应位置通常会进行挖孔处理(具体可参照图3),如此可以避免偏光片40对外界光线的影响,从而提升感光元件30的感光效果,提升感光元件30的感光性能,例如当感光元件30为摄像机时,可以避免偏光片40对外界光线的影响,从而导致最终拍摄的图片分辨率较低或产生失真等问题。
82.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3和图14,图13和图14所示为图2中c的又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并继续参考图2,沿感光区103指向显示区101的方向,第二彩色像素单元1021的开口面积逐渐增大。
83.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彩色像素单元1021的开口面积可以通过调整第二彩色像素单元1021在x方向的长度,也可以调整第二彩色像素单元1021在y方向的长度,还可以通过同时调整两个方向的长度,从而进行调整。通过将过渡区102内的第二彩色像素单元1021的开口面积设置为渐变的,可以进一步平衡显示区101与过渡区102之间的亮度差异,实现平稳的过渡,避免出现亮暗不均的现象。当感光区103用于显示时,通过第二彩色像素单元1021开口面积的渐变,可以减小三个区域亮度的差异,有效弱化各个区域的边界,改善画面显示质量,提升显示效果。
84.此外,第二彩色像素单元1021也可以仅在过渡区102边界处3

5个彩色像素单元p范围内渐变,从而实现过渡区102亮度的平稳过渡。
85.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5,图15所示为图2中显示模组另一种bb’界面示意图,并继续参考图2和图4。感光元件30到偏光片40或者其延长线(当偏光片40对应位置进行挖孔时)的最小距离为w,底板远离显示面板10的一侧到光学膜组靠近显示面板10一侧的最小距离为h1,光学膜组靠近显示面板10一侧到偏光片40的最小距离为h2,其中h=h1 h2,在本实施例中,w≤h。并且,感光元件30在背光模组20出光面上正投影中,距离最远的两端点的距离为d,其中d≤r。即沿第一镂空部h指向光学膜组202的方向上,感光元件30与背光模组20至少部分交叠。换句话说,在垂直于背光模组20出光面的方向上,感光元件30至
少部分进入第一镂空部h。
86.可选的,当感光元件30为摄像机时,为了满足可视角(fov,field of view)的要求,沿第一镂空部h指向光学膜组202的方向上,感光元件30与背光模组20至少部分交叠。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感光元件30具有一定的感光角度,如果感光元件30位于背光模组20远离显示面板10的一侧,即沿第一镂空部h指向光学膜组202的方向上,感光元件30与背光模组20完全不交叠,会影响感光元件30采集环境光的角度范围,进而影响感光元件30的成像范围。此外,令w≤h,还可以减小显示模组100的整体的厚度,有利于显示模组100的轻薄化。
87.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请结合图16,图16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图。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模组。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所提供的显示模组,可以为水滴屏、挖孔屏、刘海屏,也可以为全面屏(屏下摄像头)。本技术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88.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以下有益效果:
89.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中,第一镂空部在背光模组出光面上的正投影为第一投影,第一投影上距离最远的两端点的距离为r;第二镂空部在背光模组出光面上的正投影为第二投影,第二投影上距离最远的两端点的距离为b;沿第一镂空部指向光学膜组的方向,侧板的厚度为a,其中,b>(r 2a)。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增大第二镂空部的孔径,有利于减少感光元件在感光状态下背光模组中的光进入感光元件的部分,从而提升感光元件的感光功能,并且相对于现有技术,取消遮光胶的设计,有利于减小非感光状态的显示状态下的边框,从而提升显示模组的屏占比。同时,本发明还在侧板与光学膜组之间的补偿区内设置有补光源,有利于提升补偿区的显示亮度,避免补偿区与其他显示区域亮度差异太大,出现亮暗不均的现象。
90.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