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成像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09-25 02:0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成像 模组 电子设备 光学 镜头


1.本技术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成像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的蓬勃发展,各大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生产商对于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镜头提出了更多新的需求。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成像镜头愈来愈趋于追求高成像质量的特性,这对于光学系统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3.一般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镜头的感光器件通常是感光耦合器件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器件两种。由于半导体制造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应的成像镜头也需满足高成像品质的要求。因此,具备良好成像品质的摄像镜头是目前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成像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保证薄型化的前提下,能够具备良好的成像质量。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成像系统,所述成像系统沿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
6.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所述光轴处为凸面;
7.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所述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所述光轴处为凹面;
8.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
9.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
10.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11.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12.第七透镜,所述第七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于近所述光轴处为凸面;
13.第八透镜,所述第八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八透镜的物侧面于近所述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于近所述光轴处为凹面;
14.其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15.1.2≤imgh*2/ttl≤1.5;
16.其中,imgh为所述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系统的像面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
17.本技术实施例的成像系统,通过对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的屈折力以及面型的合理设计,使成像系统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通过对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和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系统的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的合理限定,能够有效的压缩成
像系统的尺寸,进而实现成像系统的超薄特性。通过设计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有利于矫正成像系统的轴上球差;将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设计为具有屈折力,有利于矫正成像系统的像散;将第五透镜设计为具有负屈折力,有利于光线的扩散,进而增大成像系统的视场角;通过设计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有利于平衡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产生的朝向负方向的像差;通过设计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八透镜,使成像系统能够轻松确保后焦。通过将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设计为凸面,有利于成像系统的光线的汇聚,提高成像系统的光学性能;通过将第八透镜于近光轴处的像侧面设计为凹面,可抑制光线的出射角,降低成像系统的敏感度,有利于成像系统的工程制造。
1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成像系统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19.0.29≤sd
s1
/imgh≤0.35;
20.其中,sd
s1
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通光口径的一半,imgh为所述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
21.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对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通光口径的一半和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的合理限定,使成像系统具有相匹配的孔径和感光面尺寸,能够获得合适的通光量,保证拍摄图像的清晰度。当sd
s1
/imgh<0.29时,会造成成像系统的通光量不足,光线相对亮度不够,进而造成画面清晰度下降的情况;当sd
s1
/imgh>0.35时,会造成成像系统的通光量过多,导致过曝,进而影响画面质量。
2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成像系统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23.0.8≤(et2 et3)/(ct2 ct3)≤1.3;
24.其中,et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至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沿平行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距离,et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至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沿平行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距离,ct2为所述第二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ct3为所述第三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
25.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对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至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沿平行于光轴方向上的距离、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至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沿平行于光轴方向上的距离、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距离和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距离的合理限定,能够对第二透镜以及第三透镜的厚度进行合理配置,有利于实现大视场的效果。同时能够使经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的光线偏折角度更小,减少了成像系统中杂散光的产生,提升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并且能够降低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的敏感度,有利于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的注塑成型和组装,提高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的注塑成型良率,降低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的生产成本。
2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成像系统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27.0.5≤(rs
15

rs
16
)/(rs
15
rs
16
)≤0.65;
28.其中,rs
15
为所述第八透镜的物侧面于所述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s
16
为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于所述光轴处的曲率半径。
29.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对第八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和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的合理限定,有利于修正成像系统在大光圈下产生的像差,使垂直于光轴方向的屈折力配置均匀,大幅修正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产生的畸变和像差,同时
能够避免第八透镜过度弯曲,使第八透镜的成型制造更加容易。
3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成像系统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31.0.39≤tan(hfov)/fno≤0.49;
32.其中,hfov为所述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fno为所述成像系统的光圈数。
33.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对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和成像系统的光圈数的合理限定,能够合理控制成像系统的通光量,有利于增大成像系统的视场角,满足广角化的要求。当tan(hfov)/fno>0.49时,光圈数过小,光圈偏大,不利于成像系统矫正像差;当tan(hfov)/fno<0.39时,视场角偏小,不利于扩大图像范围。
3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成像系统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35.0.25mm
‑1≤fno/ttl≤0.29mm
‑1;
36.其中,fno为所述成像系统的光圈数,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系统的像面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
37.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对成像系统的光圈数和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系统的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的合理限定,使成像系统可同时兼顾大光圈及小型化的设计要求,即能提供足够的通光量以满足高清晰拍摄需求。当fno/ttl>0.29mm
‑1时,成像系统在满足小型化的同时无法兼顾大光圈需求,会导致通光量不足,进而导致画面清晰度下降;当fno/ttl<0.25mm
‑1时,成像系统的总长过大,不利于成像系统的小型化。
3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成像系统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39.0.6≤|sag
s15
|/ct8≤3;
40.其中,sag
s15
为所述第八透镜的物侧面于最大有效半径处的矢高,ct8为所述第八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
41.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对第八透镜的物侧面于最大有效半径处的矢高和第八透镜于光轴上的距离的合理限定,使第八透镜的形状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有利于第八透镜的制造及成型,减少成型不良的缺陷。同时,也可修整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所产生的场曲,保证成像系统的场曲的平衡,即不同视场的场曲大小趋于平衡,进而使整个成像系统的画面的画质均匀,提高了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当|sag
s15
|/ct8<0.6时,第八透镜的物侧面于圆周处的面型过于平滑,对轴外视场光线的偏折能力不足,不利于畸变和场曲像差的矫正。当|sag
s15
|/ct8>3时,第八透镜的物侧面于圆周处的面型过度弯曲,会导致成型不良,影响制造良率。
4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成像系统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43.0.08≤fbl/ttl≤0.11;
44.其中,fbl为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成像系统的像面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最小距离,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系统的像面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
45.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对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系统的像面于光轴方向上的最小距离和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系统的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的合理限定,有利于保证成像系统有足够的调焦范围,提升组装良率,同时保证成像系统焦深较大,能够获取物方更多的深度信息。
46.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包括:
47.镜筒;
48.如上述任意的成像系统,所述成像系统设置于所述镜筒内;
49.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成像系统的像侧。
50.基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镜头模组,通过对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的屈折力以及面型的合理设计,使成像系统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通过对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和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系统的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的合理限定,能够有效的压缩成像系统的尺寸,进而实现成像系统的超薄特性。通过设计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有利于矫正成像系统的轴上球差;将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设计为具有屈折力,有利于矫正成像系统的像散;将第五透镜设计为具有负屈折力,有利于光线的扩散,进而增大成像系统的视场角;通过设计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有利于平衡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产生的朝向负方向的像差;通过设计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八透镜,使成像系统能够轻松确保后焦。通过将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设计为凸面,有利于成像系统的光线的汇聚,提高成像系统的光学性能;通过将第八透镜于近光轴处的像侧面设计为凹面,可抑制光线的出射角,降低成像系统的敏感度,有利于成像系统的工程制造;且透镜间合理的面型限定,有助于提升成像系统的组装良率,降低镜头模组的组装难度。
51.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52.壳体;及
53.上述的镜头模组,所述镜头模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54.基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通过对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的屈折力以及面型的合理设计,使成像系统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通过对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和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系统的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的合理限定,能够有效的压缩成像系统的尺寸,进而实现成像系统的超薄特性。通过设计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有利于矫正成像系统的轴上球差;将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设计为具有屈折力,有利于矫正成像系统的像散;将第五透镜设计为具有负屈折力,有利于光线的扩散,进而增大成像系统的视场角;通过设计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有利于平衡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产生的朝向负方向的像差;通过设计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八透镜,使成像系统能够轻松确保后焦。通过将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设计为凸面,有利于成像系统的光线的汇聚,提高成像系统的光学性能;通过将第八透镜于近光轴处的像侧面设计为凹面,可抑制光线的出射角,降低成像系统的敏感度,有利于成像系统的工程制造;且透镜间合理的面型限定,有助于提升成像系统的组装良率,降低电子设备中镜头模组的组装难度,同时使电子设备更加轻薄化。
附图说明
5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5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5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成像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畸变曲线
图;
5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5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成像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畸变曲线图;
6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61.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成像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畸变曲线图;
62.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63.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成像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畸变曲线图
64.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五提供的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65.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五提供的成像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畸变曲线图;
66.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67.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68.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的蓬勃发展,各大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生产商对于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镜头提出了更多新的需求。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成像镜头愈来愈趋于追求高成像质量的特性,这对于光学系统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69.一般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镜头的感光器件通常是感光耦合器件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器件两种。由于半导体制造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应的成像镜头也需满足高成像品质的要求。因此,具备良好成像品质的摄像镜头是目前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成像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70.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成像系统10。请参考图1至图10,成像系统10沿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第七透镜170和第八透镜180。
71.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130具有屈折力。第四透镜140具有屈折力。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160具有正屈折力。第七透镜170具有正屈折力,第七透镜170的物侧面s1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八透镜180具有负屈折力,第八透镜180的物侧面s1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八透镜180的像侧面s16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条件式:1.2≤imgh*2/ttl≤1.5,其中,imgh为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ttl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至成像系统10的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72.本技术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0,通过对第一透镜110至第八透镜180的屈折力以及面
型的合理设计,使成像系统10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通过对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和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至成像系统10的像面s19于光轴上的距离的合理限定,能够有效的压缩成像系统10的尺寸,进而实现成像系统10的超薄特性。通过设计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110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120,有利于矫正成像系统10的轴上球差;将第三透镜130和第四透镜140设计为具有屈折力,有利于矫正成像系统10的像散;将第五透镜150设计为具有负屈折力,有利于光线的扩散,进而增大成像系统10的视场角;通过设计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有利于平衡第一透镜110至第五透镜150产生的朝向负方向的像差;通过设计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八透镜180,使成像系统10能够轻松确保后焦。通过将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和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设计为凸面,有利于成像系统10的光线的汇聚,提高成像系统10的光学性能;通过将第八透镜180于近光轴处的像侧面s16设计为凹面,可抑制光线的出射角,降低成像系统10的敏感度,有利于成像系统10的工程制造。
73.成像系统10还满足以下条件式:0.29≤sd
s1
/imgh≤0.35,其中,sd
s1
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的最大有效通光口径的一半,imgh为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通过对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的最大有效通光口径的一半和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的合理限定,使成像系统10具有相匹配的孔径和感光面尺寸,能够获得合适的通光量,保证拍摄图像的清晰度。当sd
s1
/imgh<0.29时,会造成成像系统10的通光量不足,光线相对亮度不够,进而造成画面清晰度下降的情况;当sd
s1
/imgh>0.35时,会造成成像系统10的通光量过多,导致过曝,进而影响画面质量。
74.成像系统10还满足以下条件式:0.8≤(et2 et3)/(ct2 ct3)≤1.3,其中,et2为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的最大有效半径处至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s4的最大有效半径处沿平行于光轴方向上的距离,et3为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的最大有效半径处至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的最大有效半径处沿平行于光轴方向的上距离,ct2为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距离,ct3为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距离。通过对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至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沿平行于光轴方向上的距离、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的最大有效半径处至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的最大有效半径处沿平行于光轴方向上的距离、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距离和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距离的合理限定,能够对第二透镜120以及第三透镜130的厚度进行合理配置,有利于实现大视场的效果。同时能够使经第二透镜120及第三透镜130的光线偏折角度更小,减少了成像系统10中杂散光的产生,提升成像系统10的成像质量。并且能够降低第二透镜120及第三透镜130的敏感度,有利于第二透镜120及第三透镜130的注塑成型和组装,提高第二透镜120及第三透镜130的注塑成型良率,降低第二透镜120及第三透镜130的生产成本。
75.成像系统10还满足以下条件式:0.5≤(rs
15

rs
16
)/(rs
15
rs
16
)≤0.65,其中,rs
15
为第八透镜180的物侧面s15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s
16
为第八透镜180的像侧面s16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通过对第八透镜180的物侧面s15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和第八透镜180的像侧面s16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的合理限定,有利于修正成像系统10在大光圈下产生的像差,使垂直于光轴方向的屈折力配置均匀,大幅修正第一透镜110至第七透镜170产生的畸变和像差,同时能够避免第八透镜180过度弯曲,使第八透镜180的成型制造更加容易。
76.成像系统10还满足以下条件式:0.39≤tan(hfov)/fno≤0.49,其中,hfov为成像
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fno为成像系统10的光圈数。通过对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和成像系统10的光圈数的合理限定,能够合理控制成像系统10的通光量,有利于增大成像系统10的视场角,满足广角化的要求。当tan(hfov)/fno>0.49时,光圈数过小,光圈偏大,不利于成像系统10矫正像差;当tan(hfov)/fno<0.39时,视场角偏小,不利于扩大图像范围。
77.成像系统10还满足以下条件式:0.25mm
‑1≤fno/ttl≤0.29mm
‑1,其中,fno为成像系统10的光圈数,ttl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至成像系统10的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通过对成像系统10的光圈数和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至成像系统10的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的合理限定,使成像系统10可同时兼顾大光圈及小型化的设计要求,即能提供足够的通光量以满足高清晰拍摄需求。当fno/ttl>0.29mm
‑1时,成像系统10在满足小型化的同时无法兼顾大光圈需求,会导致通光量不足,进而导致画面清晰度下降;当fno/ttl<0.25mm
‑1时,成像系统10的总长过大,不利于成像系统10的小型化。
78.成像系统10还满足以下条件式:0.6≤|sag
s15
|/ct8≤3,其中,sag
s15
为第八透镜180的物侧面s15于最大有效半径处的矢高,ct8为第八透镜180于光轴上的距离。其中,应注意的是,上述sag
s15
中的矢高为第八透镜180的物侧面s15与光轴的交点至该面的最大有效通光口径处(即该面最大有效半径处)于平行光轴方向上的距离;当该值为正值时,在平行于成像系统10的光轴的方向上,该面的最大有效通光口径处相较于该面的中心处更靠近成像系统10的像侧;当该值为负值时,在平行于成像系统10的光轴的方向上,该面的最大有效通光口径处相较于该面的中心处更靠近成像系统10的物侧。
79.通过对第八透镜180的物侧面于最大有效半径处的矢高和第八透镜180于光轴上的距离的合理限定,使第八透镜180的形状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有利于第八透镜180的制造及成型,减少成型不良的缺陷。同时,也可修整第一透镜110至第七透镜170所产生的场曲,保证成像系统10的场曲的平衡,即不同视场的场曲大小趋于平衡,进而使整个成像系统10的画面的画质均匀,提高了成像系统10的成像质量。当|sags15|/ct8<0.6时,第八透镜180的物侧面于圆周处的面型过于平滑,对轴外视场光线的偏折能力不足,不利于畸变和场曲像差的矫正。当|sags15|/ct8>3时,第八透镜180的物侧面s15于圆周处的面型过度弯曲,会导致成型不良,影响制造良率。
80.成像系统10还满足以下条件式:0.08≤fbl/ttl≤0.11,其中,fbl为第八透镜180的像侧面s16至成像系统10的像面s19于光轴方向上的最小距离,ttl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至成像系统10的像面s19于光轴上的距离。通过对第八透镜180的像侧面s16至成像系统10的像面s19于光轴方向上的最小距离和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至成像系统10的像面s19于光轴上的距离的合理限定,有利于保证成像系统10有足够的调焦范围,提升组装良率,同时保证成像系统10焦深较大,能够获取物方更多的深度信息。
81.为减少杂散光以提升成像效果,成像系统10还可以包括光阑sto。光阑sto可以是孔径光阑sto和/或视场光阑sto。光阑sto可以位于第一透镜110的物侧与成像面s19之前任意两个相邻透镜之间。如,光阑sto可以位于:第一透镜110的物侧、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s2与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之间、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s4与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之间、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与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7之间、第四透镜140的像侧面s8与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9之间、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0和第六透镜160的物侧面s11之间、第六
透镜160的像侧面s12和第七透镜170的物侧面s13之间、第七透镜170的像侧面s14和第八透镜180的物侧面s15之间、第八透镜180的像侧面s16与成像面s19之间。为降低加工成本,也可以在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7、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9、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s2、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s4、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第四透镜140的像侧面s7、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0、第六透镜160的物侧面s11、第六透镜160的像侧面s12、第七透镜170的物侧面s13、第七透镜170的像侧面s14、第八透镜180的物侧面s15和第八透镜180的像侧面s16中的任意一个表面上设置光阑sto。优选的,光阑sto可以位于第一透镜110的物侧。
82.为实现对非工作波段的过滤,成像系统10还可以包括滤光片190。优选的,滤光片190可以位于第八透镜180的像侧面s16和成像面s19之间。滤光片190可用于滤除可见光,使红外波段光到达成像系统10的成像面s19,从而可以在夜晚等光线不足的环境下拍摄更清晰立体的画面,进而有利于成像系统10的高分辨率成像;滤光片190也用于滤除红外光,防止红外光到达成像系统10的成像面s19,从而防止红外光干扰正常成像。滤光片190可与各透镜一同装配以作为成像系统10中的一部分。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滤光片190并不属于成像系统10的元件,此时滤光片190可以在成像系统10与感光元件装配成镜头模组20时,一并安装至成像系统10与感光元件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滤光片190也可设置在第一透镜110的物侧。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通过在第一透镜110至第八透镜180中的至少一个透镜上设置滤光镀层以实现滤除非工作波段光的作用。
83.第一透镜110至第八透镜180的材质可以为塑料或者玻璃。在一些实施例中,成像系统10中至少一个透镜的材质可为塑料(pc,plastic),塑料材质可以为聚碳酸酯、树胶等。在一些实施例中,成像系统10中至少一个透镜的材质可为玻璃(gl,glass)。具有塑料材质的透镜能够降低成像系统10的生产成本,而具有玻璃材质的透镜能够耐受较高或较低的温度且具有优良的光学效果及较佳的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成像系统10中可设置不同材质的透镜,即可采用玻璃透镜及塑料透镜相结合的设计,但具体配置关系可根据实际需求而确定,此处不加以穷举。
84.在一些实施例中,成像系统10的至少一个透镜具有非球面面型,当透镜的至少一侧表面(物侧面或像侧面)为非球面时,即可称该透镜具有非球面面型。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将各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设计为非球面。非球面设计能够帮助成像系统10更为有效地消除像差,改善成像品质。在一些实施例中,成像系统10中的至少一个透镜也可具有球面面型,球面面型的设计可降低透镜的制备难度,降低制备成本。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兼顾制备成本、制备难度、成像品质、组装难度等,成像系统10中的各透镜表面的设计可由非球面及球面面型搭配而成。
85.另外应注意的是,当某个透镜表面为非球面时,该透镜表面可以存在反曲结构,此时该面沿径向将发生面型种类的改变,例如一个透镜表面在近光轴处为凸面,而在靠近最大有效口径处则为凹面。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八透镜180的物侧面s15和像侧面s16中的至少一者存在反曲结构,此时配合上述第八透镜180的物侧面s15及像侧面s16于近光轴处的面型设计,从而能够对大视角系统中的边缘视场的场曲、畸变像差实现良好的校正,改善成像质量。
86.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20。请参见图11,镜头模组20包括镜
筒(图中未示出)、上述任意的成像系统10以及感光元件(图中未示出)。成像系统10设置于镜筒内,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系统10的像侧。
87.基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镜头模组20,通过对第一透镜110至第八透镜180的屈折力以及面型的合理设计,使成像系统10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通过对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和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至成像系统10的像面s19于光轴上的距离的合理限定,能够有效的压缩成像系统10的尺寸,进而实现成像系统10的超薄特性。通过设计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110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120,有利于矫正成像系统10的轴上球差;将第三透镜130和第四透镜140设计为具有屈折力,有利于矫正成像系统10的像散;将第五透镜150设计为具有负屈折力,有利于光线的扩散,进而增大成像系统10的视场角;通过设计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有利于平衡第一透镜110至第五透镜150产生的朝向负方向的像差;通过设计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八透镜180,使成像系统10能够轻松确保后焦。通过将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和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设计为凸面,有利于成像系统10的光线的汇聚,提高成像系统10的光学性能;通过将第八透镜180于近光轴处的像侧面s16设计为凹面,可抑制光线的出射角,降低成像系统10的敏感度,有利于成像系统10的工程制造;且透镜间合理的面型限定,有助于提升成像系统10的组装良率,降低镜头模组20的组装难度。
88.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30。请参见图11,电子设备30包括壳体(图中未示出)及上述的镜头模组20,镜头模组20设置于壳体内。电子设备30可以为手机、照相机、无人机、汽车等。
89.基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30,通过对第一透镜110至第八透镜180的屈折力以及面型的合理设计,使成像系统10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通过对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和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至成像系统10的像面s19于光轴上的距离的合理限定,能够有效的压缩成像系统10的尺寸,进而实现成像系统10的超薄特性。通过设计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110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120,有利于矫正成像系统10的轴上球差;将第三透镜130和第四透镜140设计为具有屈折力,有利于矫正成像系统10的像散;将第五透镜150设计为具有负屈折力,有利于光线的扩散,进而增大成像系统10的视场角;通过设计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有利于平衡第一透镜110至第五透镜150产生的朝向负方向的像差;通过设计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八透镜180,使成像系统10能够轻松确保后焦。通过将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和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设计为凸面,有利于成像系统10的光线的汇聚,提高成像系统10的光学性能;通过将第八透镜180于近光轴处的像侧面s16设计为凹面,可抑制光线的出射角,降低成像系统10的敏感度,有利于成像系统10的工程制造;且透镜间合理的面型限定,有助于提升成像系统10的组装良率,降低电子设备30中镜头模组20的组装难度,同时使电子设备30更加轻薄化。
90.以下将结合具体参数对成像系统10进行详细说明。
91.具体实施例一
92.本技术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成像系统10包括沿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光阑sto、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第七透镜170、第八透镜180和滤光片190。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
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160具有正屈折力,第七透镜170具有正屈折力,第八透镜180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160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160的像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七透镜170的物侧面s1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七透镜170的像侧面s14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八透镜180的物侧面s1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八透镜180的像侧面s16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93.本技术实施例中,各透镜的焦距参考波长为587.6nm,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成像系统10的相关参数如表1所示,表1中efl为成像系统10的焦距,fno表示光圈数,hfov表示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ttl表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至像面s19于光轴上的距离;焦距、曲率半径及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
94.表1
[0095][0096][0097]
成像系统10的透镜的表面可能是非球面,对于这些非球面的表面,非球面表面的非球面方程为:
[0098][0099]
其中,z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r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的距离,c表示顶点处表面的曲率,k表示圆锥常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分别表示4阶、6阶、8阶、10阶、12阶、14阶、16阶、18阶、20阶对应阶次的非球面系数。
本技术实施例中,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2所示:
[0100]
表2
[0101]
[0102][0103]
图2中(a)为本技术实施例在波长为656.2725nm、587.5618nm、486.1327nm的光线纵向球差曲线图,由图2中(a)可以看出656.2725nm、587.5618nm、486.1327nm的波长对应的纵向球差均在0.010毫米以内,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成像质量较好。
[0104]
图2中(b)为第一实施例中的成像系统10在波长为587.5618nm下的光线像散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其单位为mm。像散曲线表示子午成像面弯曲t和弧矢成像面弯曲s,由图2(b)可以看出,成像系统10的像散得到了较好的补偿。
[0105]
请参阅图2(c),图2(c)为第一实施例中的成像系统10在波长为587.5618nm下的畸变曲线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畸变,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由图2(c)可以看出,在波长587.5618nm下,该成像系统10的畸变得到了很好的校正。
[0106]
由图2(a)、图2(b)和图2(c)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成像系统10的像差较小。
[0107]
具体实施例二
[0108]
本技术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3,成像系统10包括沿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光阑sto、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第七透镜170、第八透镜180和滤光片190。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
折力,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160具有正屈折力,第七透镜170具有正屈折力,第八透镜180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160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160的像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七透镜170的物侧面s1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七透镜170的像侧面s14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八透镜180的物侧面s1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八透镜180的像侧面s16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09]
本技术实施例中,各透镜的焦距参考波长为587.6nm,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成像系统10的相关参数如表3所示,表3中efl为成像系统10的焦距,fno表示光圈数,hfov表示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ttl表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至像面s19于光轴上的距离;焦距、曲率半径及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
[0110]
表3
[0111][0112]
成像系统10的透镜的表面可能是非球面,对于这些非球面的表面,非球面表面的非球面方程为:
[0113][0114]
其中,z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r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的距离,c表示顶点处表面的曲率,k表示圆锥常数,a4、a6、a8、a10、a12、a14、a16、
a18、a20分别表示4阶、6阶、8阶、10阶、12阶、14阶、16阶、18阶、20阶对应阶次的非球面系数。本技术实施例中,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4所示:
[0115]
表4
[0116][0117]
[0118]
由图4中的像差图可知,成像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0119]
具体实施例三
[0120]
本技术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5,成像系统10包括沿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光阑sto、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第七透镜170、第八透镜180和滤光片190。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130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160具有正屈折力,第七透镜170具有正屈折力,第八透镜180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160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160的像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七透镜170的物侧面s1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七透镜170的像侧面s14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八透镜180的物侧面s1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八透镜180的像侧面s16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21]
本技术实施例中,各透镜的焦距参考波长为587.6nm,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成像系统10的相关参数如表5所示,表5中efl为成像系统10的焦距,fno表示光圈数,hfov表示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ttl表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至像面s19于光轴上的距离;焦距、曲率半径及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0122]
表5
[0123][0124]
成像系统10的透镜的表面可能是非球面,对于这些非球面的表面,非球面表面的
非球面方程为:
[0125][0126]
其中,z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r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的距离,c表示顶点处表面的曲率,k表示圆锥常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分别表示4阶、6阶、8阶、10阶、12阶、14阶、16阶、18阶、20阶对应阶次的非球面系数。本技术实施例中,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6所示:
[0127]
表6
[0128]
面序号2345k

4.604e

01

9.678e 01

1.052e 013.289e 00a48.077e

03

7.602e

03

3.246e

02

3.928e

02a6

9.880e

041.530e

024.454e

024.840e

02a84.381e

032.042e

04

4.310e

02

1.017e

01a105.436e

04

3.779e

023.331e

021.958e

01a12

9.983e

036.969e

02

1.714e

02

2.633e

01a141.403e

02

6.629e

023.157e

032.273e

01a16

9.266e

033.601e

022.832e

03

1.181e

01a183.052e

03

1.048e

02

1.956e

033.369e

02a20

4.033e

041.258e

033.563e

04

4.050e

03面序号6789k9.900e 019.864e 01

5.102e 01

9.900e 01a4

3.311e

02

2.962e

021.003e

021.932e

02a66.095e

03

3.122e

02

6.399e

02

5.023e

02a8

2.865e

025.928e

028.971e

023.659e

02a106.334e

02

6.569e

02

7.460e

02

9.121e

03a12

9.216e

024.776e

023.872e

02

6.479e

03a148.081e

02

2.363e

02

1.247e

026.305e

03a16

4.031e

028.288e

032.430e

03

2.325e

03a181.060e

02

1.875e

03

2.682e

044.257e

04a20

1.128e

031.945e

041.329e

05

3.181e

05面序号10111213k

8.252e 01

2.639e 01

2.163e 01

3.041e 01a43.791e

029.462e

04

5.130e

025.677e

03a6

6.329e

023.085e

035.196e

02

3.284e

02a84.629e

02

1.862e

02

4.257e

022.707e

02a10

2.921e

021.632e

022.378e

02

1.270e

02a121.509e

02

7.476e

03

8.551e

033.941e

03a14

5.787e

032.032e

031.982e

03

7.746e

04
a161.441e

03

3.234e

04

2.878e

049.033e

05a18

1.990e

042.767e

052.373e

05

5.645e

06a201.136e

05

9.824e

07

8.431e

071.449e

07面序号14151617k4.099e 01

1.781e 01

9.674e

02

4.586e 00a41.277e

012.011e

01

1.030e

01

7.321e

02a6

1.155e

01

1.609e

01

1.739e

031.901e

02a84.700e

026.775e

021.402e

02

2.067e

03a10

1.161e

02

1.808e

02

4.641e

03

7.953e

05a121.674e

033.182e

037.535e

044.845e

05a14

1.198e

04

3.697e

04

7.034e

05

5.915e

06a161.192e

062.727e

053.843e

063.624e

07a183.397e

07

1.153e

06

1.145e

07

1.145e

08a20

1.432e

082.117e

081.441e

091.478e

10
[0129]
由图6中的像差图可知,成像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0130]
具体实施例四
[0131]
本技术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7,成像系统10包括沿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光阑sto、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第七透镜170、第八透镜180和滤光片190。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130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160具有正屈折力,第七透镜170具有正屈折力,第八透镜180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160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160的像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七透镜170的物侧面s1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七透镜170的像侧面s14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八透镜180的物侧面s1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八透镜180的像侧面s16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32]
本技术实施例中,各透镜的焦距参考波长为587.6nm,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成像系统10的相关参数如表7所示,表7中efl为成像系统10的焦距,fno表示光圈数,hfov表示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ttl表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至像面s19于光轴上的距离;焦距、曲率半径及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0133]
表7
[0134][0135]
成像系统10的透镜的表面可能是非球面,对于这些非球面的表面,非球面表面的非球面方程为:
[0136][0137]
其中,z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r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的距离,c表示顶点处表面的曲率,k表示圆锥常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分别表示4阶、6阶、8阶、10阶、12阶、14阶、16阶、18阶、20阶对应阶次的非球面系数。本技术实施例中,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8所示:
[0138]
表8
[0139]
面序号2345k

6.397e

01

9.900e 018.681e 013.448e 00a46.979e

031.733e

02

2.733e

03

2.113e

02a6

4.248e

03

2.402e

02

1.057e

021.222e

02a81.515e

024.362e

029.727e

03

3.574e

02a10

2.431e

02

6.425e

02

1.272e

046.924e

02a122.339e

026.491e

02

4.788e

03

7.467e

02a14

1.364e

02

4.231e

023.391e

034.865e

02a164.702e

031.689e

02

8.855e

04

1.883e

02a18

8.773e

04

3.735e

033.394e

053.993e

03a206.768e

053.490e

041.380e

05

3.578e

04面序号6789k8.556e 014.959e 00

7.348e 01

9.895e 01
a4

2.048e

02

3.167e

02

1.570e

035.492e

03a6

4.052e

04

7.206e

03

2.168e

02

3.226e

02a8

1.662e

021.053e

022.423e

022.900e

02a103.206e

02

9.119e

03

1.680e

02

1.708e

02a12

3.455e

025.617e

037.141e

036.360e

03a142.326e

02

2.159e

03

1.762e

03

1.540e

03a16

9.354e

034.883e

041.895e

042.367e

04a182.058e

03

5.809e

057.081e

06

2.107e

05a20

1.911e

042.360e

06

2.309e

069.345e

07面序号10111213k9.900e 01

2.275e 01

1.489e 016.046e 01a46.683e

025.964e

02

6.374e

031.908e

03a6

9.807e

02

8.569e

02

1.357e

02

3.414e

02a87.009e

025.429e

023.713e

032.489e

02a10

3.459e

02

2.036e

023.418e

03

1.046e

02a121.187e

024.473e

03

2.646e

032.964e

03a14

2.925e

03

5.167e

048.312e

04

5.404e

04a165.116e

041.849e

05

1.401e

045.909e

05a18

5.576e

051.704e

061.236e

05

3.504e

06a202.715e

06

1.354e

07

4.483e

078.679e

08面序号14151617k1.372e 01

1.316e 01

1.420e

01

5.204e 00a41.060e

011.698e

01

1.176e

01

7.152e

02a6

1.013e

01

1.329e

011.920e

022.185e

02a84.080e

025.351e

023.644e

03

3.485e

03a10

1.013e

02

1.346e

02

2.001e

032.531e

04a121.649e

032.218e

033.591e

042.799e

06a14

1.847e

04

2.420e

04

3.427e

05

1.953e

06a161.495e

051.694e

051.851e

061.465e

07a18

8.266e

07

6.880e

07

5.343e

08

4.755e

09a202.251e

081.225e

086.410e

105.901e

11
[0140]
由图8中的像差图可知,成像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0141]
具体实施例五
[0142]
本技术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9,成像系统10包括沿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光阑sto、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第七透镜170、第八透镜180和滤光片190。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140具有负屈折力,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160具有正屈折力,第七透镜170具有正屈折力,第八
透镜180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140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160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160的像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七透镜170的物侧面s1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七透镜170的像侧面s1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八透镜180的物侧面s1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八透镜180的像侧面s16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43]
本技术实施例中,各透镜的焦距参考波长为587.6nm,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成像系统10的相关参数如表9所示,表9中efl为成像系统10的焦距,fno表示光圈数,hfov表示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ttl表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至像面s19于光轴上的距离;焦距、曲率半径及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0144]
表9
[0145][0146]
成像系统10的透镜的表面可能是非球面,对于这些非球面的表面,非球面表面的非球面方程为:
[0147][0148]
其中,z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r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的距离,c表示顶点处表面的曲率,k表示圆锥常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分别表示4阶、6阶、8阶、10阶、12阶、14阶、16阶、18阶、20阶对应阶次的非球面系数。本技术实施例中,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10所示:
[0149]
表10
[0150][0151]
[0152]
由图10中的像差图可知,成像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0153]
上述五组实施例的数据如下表11中的数据:
[0154]
表11
[0155][0156]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157]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