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0-16 10:2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建筑工程 抗震 地基 结构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


背景技术:

2.地基是指建筑物下面支撑基础的土体或岩体。作为建筑地基的土层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地基有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复合地基)两类。天然地基是不需要人加固的天然土层。人工地基需要人加固处理,常见有石屑垫层、砂垫层、混合灰土回填再夯实等。
3.针对于人工地基来说,由于存在地壳运动,因此人工地基需要具备一定的抗震性来解决地壳运动带来的影响,现有的地基抗震结构大多采用弹簧等结构来实现抗震功能,然而地基受力较大,弹簧减震效果有限,抗震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用以解决地基受力较大,弹簧减震效果有限,抗震效果差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包括基体、多个减震组件和承重体;所述基体的顶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上设置有限位柱;多个所述减震组件沿所述限位柱周向均匀布置,所述减震组件均包括移动块、减震垫和减震块,所述移动块沿靠近或远离所述限位柱方向滑动,所述移动块的远离所述限位柱的一侧经由所述减震垫与所述凹槽抵接,所述移动块的靠近所述限位柱的一侧经由所述减震块与所述限位柱抵接,所述移动块的远离所述凹槽的一侧设置有斜面,所述斜面到所述凹槽的垂直距离沿靠近所述限位柱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承重体与所述限位柱滑动连接,所述承重体与多个所述移动块块抵接,所述承重体的底部开设有锥形面,所述锥形面与多个所述斜面滑动抵接。
6.进一步的,所述凹槽为矩形槽,所述减震组件的数量为四个,所述移动块为梯形板,所述减震垫呈长条状,所述减震垫的一侧与所述减震块抵接,所述减震垫的另一侧与所述凹槽的内壁抵接。
7.进一步的,多个所述移动块、减震柱以及承重体之间形成一减震空腔,多个所述减震块填充满于所述减震空腔中。
8.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垫为橡胶垫,所述减震块为橡胶块。
9.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柱沿垂直于所述基体的上表面方向设置,所述承重体靠近所述基体的一侧开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柱与所述限位孔滑动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块的底部设置有滑块,所述基体的顶部且位于所述凹槽内设置有滑槽,所述滑块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所述滑槽的长度方向垂直指向所述限位柱。
11.进一步的,相邻两个所述移动块之间形成一大小可调的间隙。
12.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块的远离所述限位柱的一侧部分延伸至所述凹槽外、且底部与所述基体滑动抵接。
13.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设置多个斜面和锥形面,在承重体的重力作用下,使多个移动块朝远离限位柱的方向移动,并通过减震垫来抵消对基体的冲击力,当受到冲击时,移动块有相对限位柱移动,当移动块滑动时,通过减震块来吸收冲击力,以供减小整个结构受到的冲击力,并在斜面与锥形面的配合以及承重体的重力下,使移动块始终有挤压减震垫的趋势,从而实现减震后的复位功能,从而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本实施例中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本实施例中整体的剖视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本实施例中移动块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本实施例中基体的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本实施例中承重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技术一部分,并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0.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包括基体100、多个减震组件200和承重体300,其中,多个减震组件200设于基体100上,承重体300设于减震组件200上,通过基体100埋设于安装点上,承重体300与减震组件200之间的配合来实现减震的效果,下面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21.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案中的基体100的顶部开设有凹槽120,凹槽120上设置有限位柱110。
22.本实施例中的限位柱110沿垂直于基体100的上表面方向设置,可以理解的是,限位柱11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并不受限制。
23.如图2

3所示,本实施方案中的多个减震组件200沿限位柱110周向均匀布置,减震组件200均包括移动块210、减震垫220和减震块230,移动块210沿靠近或远离限位柱110方向滑动,移动块210的远离限位柱110的一侧经由减震垫220与凹槽120抵接,移动块210的靠近限位柱110的一侧经由减震块230与限位柱110抵接,移动块210的远离凹槽120的一侧设置有斜面211,斜面211到凹槽120的垂直距离沿靠近限位柱110方向逐渐减小。
24.本实施例中的移动块210的底部设置有滑块,基体100的顶部且位于凹槽120内设置有滑槽130,如图4所示,滑块与滑槽130滑动连接,滑槽130的长度方向垂直指向限位柱110,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采用其他的连接方式代替。
25.本实施例中的相邻两个移动块210之间形成一大小可调的间隙,具体的,当任意一
移动块210朝靠近限位柱110的方向运动时,与其相邻的移动块210之间的间隙逐渐变小,挤压减震块230,直至相邻两个移动块210相互抵接,阻挡该移动块210继续运动;当任意一移动块210朝远离限位柱110的方向运动时,与其相邻的移动块210之间的间隙逐渐变大,挤压减震垫220,阻挡该移动块210继续运动。
26.为了使移动块210施加给基体100的压力更加均匀,本实施例中的移动块210的远离限位柱110的一侧部分延伸至凹槽120外、且底部与基体100滑动抵接。
27.本实施例中的凹槽120为矩形槽,减震组件200的数量为四个,移动块210为梯形板,减震垫220呈长条状,减震垫220的一侧与减震块230抵接,减震垫220的另一侧与凹槽120的内壁抵接。
28.可以理解的是,凹槽120也可以采用圆形槽等,不受限制,减震组件200的数量也并不限于四个,只要能够实现上述功能即可。
29.本实施例中的减震垫220为橡胶垫,减震块230为橡胶块,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带有弹性的结构代替。
30.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案中的承重体300与限位柱110滑动连接,承重体300与多个移动块210块抵接,承重体300的底部开设有锥形面310,锥形面310与多个斜面211滑动抵接。
31.其中,多个移动块210、减震柱以及承重体300之间形成一减震空腔,多个减震块230填充满于减震空腔中。
32.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承重体300靠近基体100的一侧开设有限位孔320,限位柱110与限位孔320滑动连接。
33.工作流程:在未受到冲击时,承重体300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锥形面310施加给多个斜面211的作用力,挤压下方的多个移动块210,使多个移动块210朝远离限位柱110的方向滑动,并与减震垫220抵接,减小对基体100的受力,当受到横向冲击时,一个或多个移动块210有朝靠近限位柱110移动的趋势,挤压减震块230,以供减小冲击,同时,减震块230在滑动的过程中,由于承重体300的重力沿锥形面310施加在移动块210的斜面211上的水平作用力,可抵消该冲击力,从而实现减震的效果。
34.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设置多个斜面211和锥形面310,在承重体300的重力作用下,使多个移动块210朝远离限位柱110的方向移动,并通过减震垫220来抵消对基体100的冲击力,当受到冲击时,移动块210有相对限位柱110移动,当移动块210滑动时,通过减震块230来吸收冲击力,以供减小整个结构受到的冲击力,并在斜面211与锥形面310的配合以及承重体300的重力下,使移动块210始终有挤压减震垫220的趋势,从而实现减震后的复位功能,从而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3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