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市政工程下水道清淤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17:4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下水道 市政工程 装置 清理 清淤


1.本技术涉及下水道清理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市政工程下水道清淤装置。


背景技术:

2.下水道是一种城市公共设施,指建筑物排放污水和雨水的管道;也指城市、厂区或村庄排放污水和雨水的地下通道。
3.下水道长时间使用后,其内部会有淤泥沉积在管道壁上。当下水道淤堵严重时,需要进行清理以保证其正常使用,清理下水道时需打开窨井盖,清理人员进入下水道里,先将其中的污泥等杂物挖出来,再由地面上的人用绳索将淤泥吊上来运到污物场进行集中处理。
4.发明人发现下水道内的施工环境十分恶劣,工人需进入下水道内进行清理作业,劳动强度较大,并且会影响其身体健康,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工人进入下水道内进行清理作业劳动强度较大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市政工程下水道清淤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市政工程下水道清淤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市政工程下水道清淤装置,包括下放装置和清淤装置,所述下放装置位于所述清淤装置的上方,所述下放装置包括固定座和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座上的转轴,所述转轴上缠绕有连接绳,所述连接绳穿设所述固定座并与所述清淤装置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驱动所述转轴转动。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下水道淤堵需要清理时,将下放装置放置于下水道的上方,固定座的下端面抵触下水道的所在地面从而实现定位,此时,清淤装置位于下水道内,控制传动组件驱动转轴转动,转轴转动带动其上缠绕的连接绳逐渐脱离转轴,连接绳在清淤装置的重力作用下伸出固定座并带动清淤装置伸入下水道内,至清淤装置的下端面抵触下水道的内壁,控制清淤装置对下水道进行清理即可,无需工作人员进入下水道内进行清理作业,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使得清理下水道更加方便,同时减少了工人进入下水道进行清理作业影响其身体健康的情况,并减少了工伤事故的发生,提高了下水道清理作业的安全性。
9.可选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座上的主轴、同轴设置于所述主轴上的传动齿轮和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所述主轴转动;所述转轴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座上的轴体和设置于所述轴体上的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传动齿轮啮合设置,所述连接绳缠绕于所述轴体上。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下放清淤装置时,控制第一驱动件驱动主轴转动,主轴转动带动其上传动齿轮转动,传动齿轮通过与从动齿轮的啮合带动从动齿轮转动,从动齿轮带动轴体转动,进而使得轴体上的连接绳逐渐脱离轴体,并在清淤装置的重力作用下伸
出固定座,从而带动清淤装置下放,无需手动转动轴体,使得下放清淤装置更加方便。
11.可选的,所述连接绳设置有若干个,若干所述连接绳间隔设置,所述转轴对应所述连接绳设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若干连接绳,加强了对清淤装置的拉力,减少了连接绳因清淤装置过重而断裂的情况;并通过对清淤装置的各处进行牵拉,使得清淤装置在下放过程中整体更加平衡稳定,减少了清淤装置发生倾斜的情况,进而减少了清淤装置其中一处先落地或磕碰下水道内壁导致损坏的情况。
13.可选的,所述清淤装置包括壳体和滑移连接于所述壳体上的清淤组件,所述壳体的一侧开设有容纳槽,所述清淤组件位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容纳槽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所述清淤组件滑移,所述清淤组件的滑移方向朝靠近或远离所述容纳槽的槽底设置,所述连接绳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清淤装置需要下放时,控制第二驱动件驱动清淤组件朝靠近容纳槽槽底的方向滑移,使清淤组件位于容纳槽内,减少了清淤装置的占用体积,进而减少了清淤装置下放过程中卡住下水道导致无法深入的情况,使得清淤装置下放更加方便;当需要使用清淤组件进行清理时,控制第二驱动件驱动清淤组件朝远离容纳槽槽底的方向滑移,使清淤组件伸出容纳槽并对下水道进行清理即可。
15.可选的,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高清探头,所述壳体的下端面转动连接有若干对万向轮,其中一对所述万向轮之间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上设置有第三驱动件,所述第三驱动件驱动所述连接杆转动。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清淤装置伸入到下水道的底部后,控制第三驱动件驱动连接杆转动,连接杆转动带动对应万向轮转动,进而带动其余万向轮一同转动,使得清淤装置可在下水道内进行移动;设置高清探头,可对下水道内的情况进行探测,进而控制清淤装置对下水道的淤堵处进行清理,减少了清淤装置清理不彻底导致下水道淤堵问题未解决的情况,使得清淤装置的清理效果更佳。
17.可选的,所述壳体包括安装座和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座上的调节块,所述安装座上转动连接有蜗轮,所述蜗轮的转动轴线呈竖直设置,所述安装座上还转动连接有与所述蜗轮配合的蜗杆,所述安装座上还设置有第四驱动件,所述第四驱动件驱动所述蜗杆转动,所述调节块通过所述蜗轮和所述蜗杆的配合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座上,所述第三驱动件与所述调节块固定连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通过高清探头探测到清淤装置的侧方下水道需要清理时,可控制第四驱动件驱动蜗杆转动,蜗杆转动带动蜗轮转动,蜗轮转动带动调节块转动,调节块带动其上第三驱动件转动,进而带动连接杆转动,使得连接杆上的两个万向轮发生变向,从而带动其余万向轮一同变向,使得清淤装置可向侧方移动,扩大了清淤装置的可清理范围。
19.可选的,所述清淤组件包括滑移连接于所述壳体上的滑移座和转动连接于所述滑移座上的清淤件,所述滑移座上设置有第五驱动件,所述第五驱动件驱动所述清淤件转动,所述清淤件上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若干刮片。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清理下水道管壁上的淤泥时,控制第五驱动件驱动清淤件转动,清淤件转动带动其上若干刮片一同转动,进而将下水道管壁上的淤泥刮落,
减少了淤泥积聚结块进而堵塞下水管的情况,使得清理下水道管壁上的淤泥更加方便。
21.可选的,若干所述刮片沿所述清淤件的外周壁呈周向分布,且每个所述刮片均朝向所述清淤件的转动方向倾斜设置。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清淤件转动时,清淤件带动其上刮片远离清淤件的端部将下水道管壁上的淤泥刮落,减少了刮片与淤泥的接触面积,增大了刮片将淤泥刮落的力,使得刮片将淤泥刮落更加方便。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设置下放装置和清淤装置,当下水道淤堵需要清理时,控制传动组件驱动转轴转动,转轴转动带动其上缠绕的连接绳带动清淤装置伸入下水道内,再控制清淤装置对下水道进行清理,无需工作人员进入下水道内进行清理作业,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使得清理下水道更加方便;
25.2.通过设置第二驱动件和清淤组件,控制第二驱动件驱动清淤组件移动,使清淤组件位于容纳槽内,减少了清淤装置的占用体积,进而减少了清淤装置下放过程中卡住下水道导致无法深入的情况,使得清淤装置下放更加方便;
26.3.通过设置蜗轮、蜗杆和调节块,可控制第四驱动件驱动蜗杆带动蜗轮转动,进而带动调节块转动,调节块带动其上第三驱动件转动,并带动连接杆转动,使得连接杆上的两个万向轮发生变向,从而带动其余万向轮一同变向,使得清淤装置可向侧方移动,扩大了清淤装置的可清理范围。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2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在固定座处剖开的结构图,主要展示传动组件的结构;
2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在安装座处剖开的结构图,主要展示清淤组件的结构;
30.图4为图3中a部的放大图,主要展示蜗轮蜗杆的结构;
3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在安装座处剖开的结构图,主要展示第五驱动件的结构。
32.附图标记说明:1、下放装置;11、固定座;111、空腔;12、转轴;121、轴体;122、从动齿轮;2、清淤装置;21、壳体;211、安装座;2111、容纳槽;2112、安装槽;212、调节块;22、清淤组件;221、滑移座;2211、第五驱动件;222、清淤件;2221、刮片;3、传动组件;31、主轴;32、传动齿轮;33、第一驱动件;4、连接绳;5、第二驱动件;6、蜗轮;61、蜗杆;7、第四驱动件;8、高清探头;9、万向轮;91、连接杆;911、第三驱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

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市政工程下水道清淤装置2。参见图1,市政工程下水道清淤装置2包括下放装置1和清淤装置2,下放装置1位于清淤装置2的上方。
35.参见图2,下放装置1包括固定座11和四个转轴12,固定座11内开设有空腔111。固定座11上设置有传动组件3,传动组件3包括主轴31、传动齿轮32和第一驱动件33,主轴31转动连接于固定座11上,主轴31的转动轴线呈竖直设置。传动齿轮32同轴固定于主轴31上,传动齿轮32位于空腔111内,且传动齿轮32远离清淤装置2设置。第一驱动件33固定于固定座
11的外侧壁上,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33为伺服电机,第一驱动件33位于主轴31的上方,第一驱动件33的输出轴与主轴31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驱动件33驱动主轴31转动。
36.参见图2,四个转轴12沿传动齿轮32的外周壁呈周向均匀分布,每个转轴12均包括轴体121和从动齿轮122,轴体121位于空腔111内并呈竖直设置,轴体121靠近清淤装置2的一端穿设空腔111的对应内壁设置,轴体121转动连接于固定座11上,轴体121的转动轴线平行于主轴31的转动轴线设置。从动齿轮122同轴固定于轴体121上,从动齿轮122的位置对应主轴31上的传动齿轮32的位置设置,从动齿轮122的直径小于传动齿轮32的直径,且从动齿轮122与传动齿轮32相互啮合设置。轴体121通过从动齿轮122与传动齿轮32的配合转动连接于固定座11上。
37.参见图2和图3,每个轴体121上均缠绕有连接绳4,连接绳4位于对应轴体121上从动齿轮122靠近清淤装置2的一侧,且连接绳4远离对应轴体121的端部穿设固定座11设置。本实施例中,连接绳4为钢丝绳。
38.参见图3和图4,清淤装置2包括壳体21和清淤组件22,壳体21包括安装座211和调节块212,安装座211呈方形设置,安装座211的上端面与每个连接绳4远离对应轴体121的端部固定连接,且四个连接绳4分别位于安装座211的四个折角处。安装座211的一侧开设有容纳槽2111,容纳槽2111的槽底内壁上固定有第二驱动件5,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5为气缸,第二驱动件5的活塞杆朝向容纳槽2111的槽口设置。
39.参见图3和图4,安装座211的下端面开设有安装槽2112,安装槽2112内转动连接有蜗轮6,蜗轮6位于容纳槽2111的下方并靠近容纳槽2111的槽口设置,蜗轮6的转动轴线呈竖直设置。安装座211上转动连接有与蜗轮6配合的蜗杆61,蜗杆61的转动轴线垂直于蜗轮6的转动轴线设置。安装座211的外侧壁上固定有第四驱动件7,本实施例中,第四驱动件7为电机,第四驱动件7的输出轴与蜗杆61的对应端部固定连接,第四驱动件7驱动蜗杆61转动。
40.参见图4,调节块212位于蜗轮6的下方并位于安装槽2112内,调节块212的下端面与安装座211的下端面平齐设置。调节块212与蜗轮6固定连接,调节块212通过蜗轮6和蜗杆61的配合转动连接于安装座211上。
41.参见图1和图4,安装座211的外侧壁上还固定有高清探头8,高清探头8位于容纳槽2111槽口的上方并与容纳槽2111的槽口位于同一侧。安装座211的下端面转动连接有若干对万向轮9,每对万向轮9均两两对齐设置。其中一对万向轮9之间固定有连接杆91,连接杆91上固定有第三驱动件911,第三驱动件911位于连接杆91的中部,且第三驱动件911与调节块212的下端面固定连接。第三驱动件911的输出轴从第三驱动件911的相对两端伸出并分别与连接杆91固定连接,第三驱动件911驱动连接杆91转动。本实施例中,第三驱动件911为电机。
42.参见图5,清淤组件22位于容纳槽2111内,清淤组件22包括滑移座221和清淤件222,滑移座221位于第二驱动件5和清淤件222之间,滑移座221的侧壁贴合容纳槽2111的内壁设置,滑移座221与第二驱动件5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二驱动件5驱动滑移座221滑移,滑移座221的滑移方向朝靠近或远离容纳槽2111的槽底设置,滑移座221通过第二驱动件5滑移连接于固定座11上。滑移座221上固定有第五驱动件2211,第五驱动件2211位于滑移座221远离第二驱动件5的一侧,本实施例中,第五驱动件2211为电机,第五驱动件2211的输出轴朝远离容纳槽2111槽底的方向设置。
43.参见图5,清淤件222转动连接于滑移座221上,清淤件222呈圆柱状并呈水平设置,清淤件222靠近滑移座221的端部与第五驱动件221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五驱动件2211驱动清淤件222转动,清淤件222的转动轴线呈水平设置。
44.参见图5,清淤件222上的外侧壁上固定有若干刮片2221,若干刮片2221沿清淤件222的外周壁呈周向均匀分布。每个刮片2221的长度方向均平行于清淤件222的转动轴线设置,每个刮片2221均朝远离滑移座221的方向逐渐变小设置,且每个刮片2221均朝向清淤件222的转动方向倾斜设置。
4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市政工程下水道清淤装置2的实施原理为:
46.当下水道淤堵需要清理时,控制第二驱动件5驱动滑移座221朝靠近容纳槽2111槽底的方向滑移,滑移座221带动清淤件222移动,使清淤件222位于容纳槽2111内。
47.将清淤装置2下放于下水道内,并将固定座11放置于下水道的上方,固定座11的下端面抵触下水道的所在地面从而实现固定座11的定位。控制第一驱动件33驱动主轴31转动,主轴31转动带动其上传动齿轮32转动,传动齿轮32通过与从动齿轮122的啮合带动从动齿轮122转动,从动齿轮122带动轴体121转动,进而使得轴体121上的连接绳4逐渐脱离轴体121,并在清淤装置2的重力作用下伸出固定座11,带动清淤装置2伸入下水道内部。
48.至安装座211上各个万向轮9的下端面均抵触下水道的内壁,继续控制第一驱动件33驱动主轴31转动,为后续清淤装置2的移动留出足够的连接绳4长度。再控制第二驱动件5驱动清淤组件22朝远离容纳槽2111槽底的方向滑移,使清淤件222伸出容纳槽2111的槽口。通过高清探头8对下水道的内部进行探测,控制第四驱动件7驱动蜗杆61转动,蜗杆61转动带动蜗轮6转动,蜗轮6转动带动调节块212转动,调节块212带动其上第三驱动件911转动,进而带动连接杆91转动,使得连接杆91上的两个万向轮9发生变向,并控制第三驱动件911驱动连接杆91带动其上万向轮9转动以对清淤装置2的移动及其移动方向进行控制,使清淤件222对准需要进行清理的地方。
49.控制第五驱动件2211驱动清淤件222转动,清淤件222带动其上刮片2221远离清淤件222的端部将下水道管壁上的淤泥刮落,再控制清淤装置2移动并对下一处进行清理。
50.至清理完后,控制第二驱动件5驱动滑移座221朝靠近容纳槽2111槽底的方向滑移,并带动清淤件222移动回容纳槽2111内。再控制第一驱动件33驱动主轴31反向转动,使得轴体121上的连接绳4逐渐收紧并将清淤装置2往回拉,至清淤装置2收回后,往下水道内通水,水流将刮落的淤泥冲走,即可完成对下水道的清理,无需工作人员进入下水道内进行清理作业,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使得清理下水道更加方便,同时减少了工人进入下水道进行清理作业影响其身体健康的情况,并减少了工伤事故的发生,提高了下水道清理作业的安全性。
5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