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汽车落水逃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30 11:3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逃生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落水逃生装置。


背景技术:

2.行车安全以及发生事故后保证驾乘人身安全,已成为汽车行业研究的重要方向,汽车由于行驶过程中门窗紧闭,如发生落水事故,汽车在水中车门不易被打开,且水进入车内,导致车内人员溺水,缺氧,容易发生溺亡。现有产品是在汽车内装上氧气瓶,虽然这种方式可以解决车辆落水后,车内进水,导致溺亡等二次事故发生,增加救援时间,保证驾乘人员的人身安全,但是占用车内的空间,非常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汽车落水逃生装置。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落水逃生装置,包括轮毂、气管卷管器和氧气面罩,所述轮毂的外侧面设置有内侧减震圈和内胎,所述内侧减震圈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有不锈钢内胆,所述不锈钢内胆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有外侧减震圈,所述轮毂的侧面设置有轮胎,所述不锈钢内胆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充气接头,所述第一充气接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橡胶套;
5.所述第一充气接头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连接套,所述连接套的表面螺纹连接有阀门;
6.所述气管卷管器的内部设置有气管,所述气管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所述第一连接头与阀门的出气口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头与氧气面罩的进气口相连接。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8.所述轮毂的侧壁设置有连接孔,所述第一充气接头从连接孔穿过,所述橡胶套与连接孔滑动连接。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0.所述不锈钢内胆的内侧面设置有弧形槽,所述第一充气接头位于弧形槽的前侧,所述弧形槽的开口朝向轮毂和轮胎的后内壁。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2.所述内胎的侧面设置有第二充气接头,所述第二充气接头和内胎均位于弧形槽的内部。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4.所述内侧减震圈和外侧减震圈均由橡胶制成,所述第一充气接头从内侧减震圈穿过。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6.所述阀门的侧壁设置有压力表,所述压力表的指针面朝向前侧。
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8.所述连接套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远离连接套内壁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顶杆,所述顶杆位于连接套的中心处,所述连接板等距柄沿圆形轨迹分布于连接套和顶杆之间,所述连接套与第一充气接头连接的一侧顶杆伸出连接板的一侧面。
1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20.所述不锈钢内胆的内部装有氧气,所述弧形槽位于内侧减震圈的前侧。
21.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2.1、与传统技术相比,该汽车落水逃生装置,通过将不锈钢内胆装入汽车的备胎轮毂和内胎之间存储氧气,以及将气管卷管器和氧气面罩装入副驾驶位置的置物箱内,节省了车内的空间,在橡胶制成的内、外侧减震圈的作用下防止不锈钢内胆对轮毂、内胎和轮胎造成损坏。
23.2、与传统技术相比,该汽车落水逃生装置,通过在不锈钢内胆上设置弧形槽,使得不锈钢内胆在轮毂和内胎之间时不会对内胎造成损害,在橡胶套的作用下可以防止第一充气接头装入取出时对内胎的第二充气接头使用的连接孔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汽车落水逃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汽车落水逃生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汽车落水逃生装置的连接套示意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汽车落水逃生装置的不锈钢内胆示意图。
29.图例说明:
30.1、轮毂;2、外侧减震圈;3、压力表;4、连接套;5、第一充气接头;7、阀门;8、第一连接头;9、气管;10、气管卷管器;11、第二连接头;12、氧气面罩;13、轮胎;14、内侧减震圈;15、不锈钢内胆;16、橡胶套;17、连接孔;18、第二充气接头;19、内胎;20、顶杆;21、连接板;22、弧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
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参照图1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汽车落水逃生装置,包括轮毂1、气管卷管器10和氧气面罩12,在车辆落入水中后,乘客可以从汽车副驾驶位置的置物箱内取出氧气面罩12罩于乘客的面部来提供氧气,进而保证乘客可以正常呼吸,轮毂1的外侧面设置有内侧减震圈14和内胎19,内侧减震圈14可以减少不锈钢内胆15对轮毂1的作用力,内胎19的侧面设置有第二充气接头18,第二充气接头18和内胎19均位于弧形槽22的内部,这时内胎19处于折叠状态,内侧减震圈14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有不锈钢内胆15,不锈钢内胆15的内部装有氧气,其存储压力为15mpa,不锈钢内胆15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有外侧减震圈2,用于减小不锈钢内胆15与轮胎13的作用力,不锈钢内胆15的内侧面设置有弧形槽22,第一充气接头5位于弧形槽22的前侧,弧形槽22的开口朝向轮毂1和轮胎13的后内壁,弧形槽22位于内侧减震圈14的前侧,轮毂1的侧面设置有轮胎13,不锈钢内胆15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充气接头5,为氧气进出口,第一充气接头5在无顶杆20作用时处于关闭状态,轮毂1的侧壁设置有连接孔17,第一充气接头5从连接孔17穿过,橡胶套16与连接孔17滑动连接,第一充气接头5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橡胶套16,用于对第一充气接头5进行保护;
34.第一充气接头5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连接套4,其连接作用,连接套4的表面螺纹连接有阀门7,在打开后才可以使不锈钢内胆15内的氧气从气管9通向氧气面罩12,氧气面罩12和气管卷管器10均放在汽车副驾驶位置的置物箱内,阀门7的侧壁设置有压力表3,压力表3的指针面朝向前侧;
35.气管卷管器10的内部设置有气管9,用于氧气流通,其的长度可以延伸至汽车内的各个位置,气管9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头8和第二连接头11,第一连接头8与阀门7的出气口相连接,第二连接头11与氧气面罩12的进气口相连接。
36.内侧减震圈14和外侧减震圈2均由橡胶制成,第一充气接头5从内侧减震圈14穿过。
37.连接套4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连接板21,连接板21远离连接套4内壁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顶杆20,顶杆20位于连接套4的中心处,在关闭阀门7并拧紧连接套4后,顶杆20会顶在第一充气接头5内,这样不锈钢内胆15内内的氧气即可从不锈钢内胆15内出来,连接板21等距并沿圆形轨迹分布于连接套4和顶杆20之间,连接套4与第一充气接头5连接的一侧顶杆20伸出连接板21的一侧面。
38.其中轮毂1、轮胎13和内胎19为汽车备胎的组成部分。
39.工作原理:在汽车落入水中后,乘客从汽车副驾驶位置的置物箱内取出氧气面罩12和气管卷管器10,将氧气面罩12的进气后与气管卷管器10气管9连接的第二连接头11相连接,之后将气管9另一端的第一连接头8连接到阀门7的出气口,在打开阀门7后就可将不锈钢内胆15内的氧气通入氧气面罩12,来满足乘客的呼吸,在拧出连接套4后,第一充气接头5将不锈钢内胆15的氧气出口关闭,在将轮胎13向外拆离后,先将第一充气接头5从连接孔17脱离,之后将不锈钢内胆15携带外侧减震圈2和内侧减震圈14从轮毂1上拆离,之后将内胎19的第二充气接头18插回连接孔17,重新装上轮胎13,在从第二充气接头18向内胎19充上气后即可使用。
4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