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叠合板与现浇梁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0-30 08:3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叠合 连接 结构 建筑 现浇


1.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型叠合板与现浇梁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叠合板是由叠合板底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叠合板底板在工厂预制,由汽车运至现场后使用塔吊吊装就位,在叠合板底板上敷设设备预埋管线,然后布设叠合楼板上层钢筋网,最后浇筑叠合板底板上的现场浇筑混凝土。叠合板底板既是结构楼板的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其上现浇钢筋混凝土的永久性模板。叠合板作为大型单间和搭建建筑底部的时候所需要的建筑板材,但现有技术中的叠合板受力钢筋从板端伸出并锚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这种板端出筋的叠合板在预制的过程中侧模制作时需开槽,导致侧模的刚度不足,需额外加固,增加了台模的制作成本和制作周期;板端出筋也限制了叠合板与现浇梁之间的连接的便捷度,且容易因为连接不紧密导致在现浇混凝土时出现漏浆的问题,影响叠合板与现浇梁的连接质量;现有现浇梁与叠合板的钢筋组件连接,需要在梁箍筋处设置出筋边模,且钢筋组件一般全部为预应力钢筋或非预应力钢筋,使得制备的预制叠合板厚度过大,且不能充分发挥钢筋组件的受力,导致整体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为了现有技术中叠合板作为底模与现浇梁连接时,因其四周出筋容易出现漏浆的问题,而且钢筋组件受力整体性差,导致预制的底模厚度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新型叠合板与现浇梁的连接结构,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4.一种新型叠合板与现浇梁的连接结构,包括叠合板、现浇梁以及现浇部,所述叠合板与现浇梁垂直连接,所述现浇部设置在所述叠合板上并与所述现浇梁以及所述叠合板一体成型;所述现浇梁包括现浇混凝土以及设于现浇混凝土内的第一钢筋组件;所述现浇部包括现浇混凝土以及设于现浇混凝土内的第二钢筋组件;所述第一钢筋组件包括梁箍筋、梁底筋、梁面筋以及加强筋,所述梁底筋、所述梁面筋以及所述加强筋设置在所述梁箍筋内,且所述加强筋设置为u型结构并套设在所述梁面筋上;所述第二钢筋组件包括受力筋、第一分布筋以及第二分布筋,所述受力筋设置在所述叠合板上表面,一端延伸至所述梁箍筋内;所述第一分布筋以及所述第二分布筋分别设置在所述受力筋的上部,且所述第二分布筋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梁箍筋内,所述第二分布筋位于所述梁箍筋内的一端设置有弯折部。
5.上述方案中第一钢筋组件以及第二钢筋组件之间的设置,能有效控制叠合板出现挠度与裂缝的概率,降低叠合板的厚度,方便叠合板的运输和安装,加快安装效率,且第一钢筋组件以及第二钢筋组件作为受力钢筋承担负荷,在无需额外增加模板搭设的前提下,以叠合板作为永久性底模,保证叠合板、现浇梁以及现浇部之间施工质量,还提高施工效
率,节约成本。
6.进一步地,所述叠合板上表面为粗糙面,下表面为光滑面。
7.进一步地,所述叠合板四周不出筋。
8.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筋套设在所述现浇梁室外侧的梁面筋上,且开口朝向室内侧。
9.进一步地,所述弯折部为向下弯折。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分布筋延伸至所述梁箍筋内的长度大于所述受力筋延伸至所述梁箍筋内的长度。
11.进一步地,所述受力筋与所述第二分布筋平行设置。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布筋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二分布筋的上部。
13.进一步地,所述叠合板包括混凝土以及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内的第三钢筋组件。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钢筋组件包括叠合板底筋、叠合板面筋以及若干个钢筋桁架,若干个所述钢筋桁架底部与所述叠合板底筋连接,若干个所述钢筋桁架上部与所述叠合板面筋连接。
附图说明
15.从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可以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图中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而是将重点放在示出实施例的原理上。在不同的视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定对应的部分。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一种新型叠合板与现浇梁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叠合板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新型叠合板与现浇梁的连接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现浇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说明:
21.10

叠合板;11

叠合板底筋;12

叠合板面筋;13

钢筋桁架;20

现浇梁;21

梁箍筋;22

梁底筋;23

梁面筋;24

加强筋;25

凸台;30

现浇部;31

受力筋;32

第一分布筋;33

第二分布筋。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其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2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5.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26.如图1

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一种新型叠合板与现浇梁的连接结构,包括叠合板10、现浇梁20以及现浇部30,所述叠合板10与现浇梁20垂直连接,所述现浇部30设置在所述叠合板10上并与所述现浇梁20以及叠合板10一体成型;所述现浇梁20包括现浇混凝土以及设于现浇混凝土内的第一钢筋组件;所述现浇部30包括现浇混凝土以及设于现浇混凝土内的第二钢筋组件;所述第一钢筋组件包括梁箍筋21、梁底筋22、梁面筋23以及加强筋24,所述梁底筋22、所述梁面筋23以及所述加强筋24设置在所述梁箍筋21内,且所述加强筋24设置为u型结构并套设在所述梁面筋23上;所述第二钢筋组件包括受力筋31、第一分布筋32以及第二分布筋33,所述受力筋31设置在所述叠合板10上表面,一端延伸至所述梁箍筋21内;所述第一分布筋32以及所述第二分布筋33分别设置在所述受力筋31的上部,且所述第二分布筋33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梁箍筋21内,所述第二分布筋33位于所述梁箍筋21内的一端设置有弯折部。
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弯折部为向下弯折。
28.上述方案中第一钢筋组件以及第二钢筋组件之间的设置,能有效控制叠合板出现挠度与裂缝的概率,进而能降低叠合板的生产厚度,轻量化的叠合板具有方便运输和安装优点,还能加快安装效率,且第一钢筋组件以及第二钢筋组件作为受力钢筋承担负荷,在无需额外增加模板搭设的前提下,以叠合板作为永久性底模,保证叠合板、现浇梁以及现浇部之间施工质量,还提高施工效率,节约成本。
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布筋32以及所述第二分布筋33的直径均为8mm。
3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叠合板10上表面为粗糙面,下表面为光滑面。
3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粗糙面为凹凸不小于4mm的人工粗糙面。此处设置为粗糙面,能增强叠合板10与现浇部30的连接,有助于提高施工的安全性与施工的质量。
3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叠合板10包括混凝土以及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内的第三钢筋组件。
3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叠合板10的混凝土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所述超高性能混凝土也称作活性粉末混凝土,具有超高的耐久性和超高的力学性能,其组成材料不同粒径颗粒以最佳比例形成最紧密堆积,即毫米级颗粒堆积的间隙由微米级颗粒填充,微米级颗粒堆积的间隙由亚微米级颗粒填充,即其不使用粗骨料,水泥用量较大。
3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钢筋组件包括叠合板底筋11、叠合板面筋12以及若干个钢筋桁架13,若干个所述钢筋桁架13底部与所述叠合板底筋11连接,若干个所述钢筋桁架13上部与所述叠合板面筋12连接。
3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若干个所述钢筋桁架13平行排列在同一平面上。
3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叠合板底筋11由若干根平行设置的底部钢筋组成。
3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叠合板面筋12由若干根平行设置的上部钢筋组成。
3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部钢筋与所述上部钢筋以上下平行布筋的方式一一对应设置。
3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叠合板10四周不出筋。制备的叠合板10不出筋,能降低叠合板与现浇梁连接时出现漏浆的情况,增加安装连接的施工质量。
4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叠合板10的厚度为23mm。
4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24套设在所述现浇梁20室外侧的梁面筋23上,且开口朝向室内侧。
4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分布筋33延伸至所述梁箍筋21内的长度大于所述受力筋31延伸至所述梁箍筋21内的长度。
4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受力筋31与所述第二分布筋33平行设置。
4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布筋32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二分布筋33的上部。
4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现浇梁20是以施工方法命名的一种建筑梁结构,在施工地现场浇筑得到。
4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现浇部30以施工方法命名,在施工现场浇筑得到。
4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现浇梁20在现场浇筑时形成凸台25,所述凸台25与所述叠合板10的端部连接。
4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叠合板10为预制叠合板。
49.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