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护舷装置及船舶的制作方法

2021-10-27 20:3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船舶 装置


1.本发明涉及船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护舷装置及船舶。


背景技术:

2.由于客滚船需要经常停靠港口,通常在舷侧外板的外侧设置护舷材。现有钢质护舷材一般为半圆形或半腰形的壳状,其两侧的边缘与外板焊接连接。停靠港口时护舷材受挤压后易变形,无法起到有效的缓冲作用,减弱了对舷侧外板的保护作用,影响舷侧外板的使用寿命,而且护舷材变形后需要更换,使用寿命较短,提高了维护成本。此外,当护舷材受到挤压时,护舷材的边缘挤压舷侧外板,接触面积较小,舷侧外板的受力不均,进一步导致舷侧外板变形,进一步影响舷侧外板的使用寿命。
3.基于此,亟需一种护舷装置及船舶用来解决如上提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护舷装置及船舶,保证了护舷装置对于舷侧外板的保护作用,保证了舷侧外板以及护舷装置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维护成本。
5.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护舷装置,包括:
7.护舷材,包括护舷板、支撑板和两个侧板,所述支撑板垂直连接于所述护舷板,两个所述侧板分别成角度连接于所述护舷板沿宽度方向的两端,所述支撑板以及两个所述侧板均朝向所述护舷板的同一侧延伸;
8.第一连接板,平行于所述护舷板,所述支撑板远离所述护舷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
9.第二连接板,平行于所述护舷板,两个所述侧板远离所述护舷板的一端连接于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板,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板分别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两侧,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护舷板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护舷板之间的垂直距离。
10.可选地,所述护舷装置还包括加强肘板,所述加强肘板垂直连接于所述护舷板、所述支撑板以及所述第一连接板。
11.可选地,所述加强肘板的远离所述支撑板的一侧连接于所述侧板;和/或,所述加强肘板上开设有通孔。
12.可选地,所述支撑板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加强肘板。
13.可选地,所述加强肘板沿所述护舷材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
14.可选地,两个所述侧板倾斜于所述护舷板设置,且两个所述侧板均朝向相背于彼此的方向倾斜,两个所述侧板与所述护舷板之间的角度相同。
15.可选地,所述护舷装置还包括两个封板,两个所述封板分别成角度连接于所述护舷板沿长度方向的两端,每个所述封板均连接于所述支撑板和两个所述侧板。
16.可选地,所述护舷装置还包括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平行于所述护舷板,所
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2.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3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护舷装置,如图1

图3所示,固定于船舶的舷侧外板10上。具体地,本实施例提供的护舷装置包括护舷材1、第一连接板2和第二连接板3。护舷材1包括护舷板11、支撑板12和两个侧板13,支撑板12垂直连接于护舷板11,两个侧板13分别成角度连接于护舷板11沿宽度方向的两端,支撑板12以及两个侧板13均朝向护舷板11的同一侧延伸;第一连接板2平行于护舷板11,支撑板12远离护舷板1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板2;第二连接板3平行于护舷板11,侧板13远离护舷板11的一端连接于第二连接板3,第二连接板3与护舷板11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一连接板2与护舷板11之间的垂直距离。具体地,第二连接板3与护舷板11之间的垂直距离与第一连接板2与护舷板11之间的垂直距离之间的差值为3~10mm,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差值取5mm。
34.进一步地,第二连接板3间隔设置有两个,两个侧板13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二连接板3,两个第二连接板3与护舷板11之间的垂直距离相同,两个第二连接板3分别置于第一连接板2的两侧。相较于两个侧板13均连接于一个第二连接板3而言,采用两个分体设置的第二连接板3,减轻了护舷装置的重量。
35.本实施例提供的护舷装置,包括护舷材1、第一连接板2和第二连接板3。护舷材1的侧板13通过第二连接板3与舷侧外板10连接,支撑板12通过第一连接板2与舷侧外板10抵接,而且当第二连接板3连接于舷侧外板10上时,第一连接板2与舷侧外板10之间形成间隙。当护舷装置受到挤压时,上述间隙允许护舷装置有一定的形变量,起到缓冲作用,而且当第一连接板2抵接于舷侧外板10上时,支撑板12增大了护舷装置的结构强度,减小了挤压造成的护舷装置的变形量,保证了护舷装置对于舷侧外板10的保护作用,延长了舷侧外板10以及护舷装置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维护成本。此外,设置第一连接板2与第二连接板3,增大了护舷装置与舷侧外板10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弱了舷侧外板10受力不均的情况,减轻了舷侧外板10变形的程度,进一步保证了舷侧外板10的使用寿命。
36.在本实施例中,两个侧板13倾斜于护舷板11设置,且两个侧板13均朝向相背于彼此的方向倾斜,优选为夹角110
°‑
120
°
,即护舷材1呈梯形设置。两个侧板13与护舷板11之间的角度相同,便于加工。在其他实施例中,侧板13还可垂直连接于护舷板11,两个侧板13与护舷板11的夹角还可不同,在此不作限定。
37.在本实施例中,侧板13与护舷板11之间的连接处设置圆角,进一步减轻了应力集中的情况,降低了护舷装置损坏的可能性。
38.在本实施例中,护舷装置均为金属材质,护舷板11与侧板13之间为板件折弯形成,为一体式结构,便于加工,减少了焊接等工序。支撑板12与护舷板11之间以及支撑板12与第一连接板2之间均采用焊接连接,可采用包边焊。侧板13与第二连接板3之间也为焊接连接,具体在侧板13朝向护舷材1外的一侧单侧焊接。
39.优选地,侧板13连接于第二连接板3的中部,使得第二连接板3的两侧均凸出于侧
板13设置,即第二连接板3的一侧置于护舷材1内侧,另一侧凸出于护舷材1设置,进一步增大了护舷装置与舷侧外板10之间的连接面积。同理,支撑板12也连接于第一连接板2的中部。
40.优选地,护舷装置还包括加强肘板4,加强肘板4垂直连接于护舷板11、支撑板12以及第一连接板2。在护舷板11与第一连接板2之间连接加强肘板4,当第一连接板2与舷侧外板10抵接时,进一步提高了护舷装置的结构强度,保证了护舷装置对于舷侧外板10的保护作用。
41.进一步地,加强肘板4的远离支撑板12的一侧连接于侧板13,将加强肘板4连接于侧板13,进一步加强了护舷装置的结构强度。在本实施例中,加强肘板4与护舷材1的各部位之间均采用焊接连接。
42.优选地,加强肘板4与第二连接板3之间间隔设置,即加强肘板4不与第二连接板3连接,避免了影响侧板13与第二连接板3的连接处的变形量,从而保证了护舷装置的缓冲作用。加强肘板4靠近第二连接板3的一端设置为软趾结构(或称为趾端结构),减少应力集中,其中,上述软趾结构可采用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43.加强肘板4远离护舷板11的一端的端面包括直线段和弧形段,直线段与第一连接板2贴合并连接,弧形段朝向护舷板11拱起,弧形段设置在第一连接板2与侧板13之间,避免了加强肘板4凸出于第一连接板2而妨碍护舷装置的形变量,保证了缓冲作用。
44.在本实施例中,加强肘板4上开设有通孔41,能够减轻护舷装置的重量,此外,通孔41也提升了加强肘板4的变形能力,提高了护舷装置的缓冲作用。通孔41为圆孔或腰型孔,避免产生应力集中。
45.优选地,支撑板12的两侧均设置有加强肘板4,且加强肘板4沿护舷材1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进一步提高了护舷装置的结构强度。进一步地,支撑板12两侧的加强肘板4一一正对设置。
46.优选地,护舷板11设置支撑板12的一侧还设置有弹性件,且弹性件连接于护舷板11,弹性件远离护舷板11的一端的端部与第二连接板3平齐,进一步提高了护舷装置的缓冲作用。支撑板12的两侧均设置弹性件。
47.作为优选方案,如图1

图3所示,护舷装置还包括两个封板5,两个封板5分别成角度连接于护舷板11沿长度方向的两端,每个封板5均连接于支撑板12和两个侧板13。在护舷材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封板5,能够降低海水腐蚀护舷装置内部的可能性,保证了护舷装置的使用寿命,也保证了护舷装置对于舷侧外板10的保护作用。
48.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封板5均朝向相背于彼此的方向倾斜,两个封板5与护舷板11之间的角度相同,便于生产加工。封板5与护舷材1的各个结构之间为焊接连接,封板5与护舷板11之间的具体角度可适应性选取,在此不作限定。
49.进一步地,护舷装置还包括第三连接板6,第三连接板6平行于护舷板11,封板5远离护舷板11的一端连接于第三连接板6,第二连接板3与第三连接板6平齐。封板5能够通过第三连接板6与舷侧外板10连接,使得封板5能够将护舷装置的两侧封堵,进一步避免了海水腐蚀护舷装置内部,此外,封板5通过第三连接板6与舷侧外板10连接,增大了封板5与舷侧外板10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舷侧外板10受到的应力的均匀程度,避免了舷侧外板10发生变形,保证了护舷装置和舷侧外板10的使用寿命。
50.在本实施例中,护舷装置的外表面还铺设有橡胶垫。具体地,护舷材1、封板5、第二连接板3外露于护舷材1的部分以及第三连接板6外露于封板5的部分的外表面均铺设有橡胶垫,进一步提高了护舷装置的缓冲作用。
51.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船舶。具体地,船舶包括护舷装置。如图1所示,护舷装置固定在船舶的舷侧外板10上。本实施例提供的船舶,使用上述护舷装置,保证了护舷装置对于舷侧外板10的保护作用,减轻了舷侧外板10变形的程度,保证了舷侧外板10以及护舷装置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维护成本。
52.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舷侧外板10的内侧还固定设置有加强结构101,优选加强结构10呈板状,与舷侧外板10垂直连接。加强结构101与加强肘板4设置在舷侧外板10相异的两侧且正对设置。当第一连接板2抵接于舷侧外板10上时,加强结构101能够支撑舷侧外板10,避免了舷侧外板10变形,保证了舷侧外板10的使用寿命。
53.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