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2021-10-27 18:0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连接器 设有 金属件 指塔部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塔部设有金属件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2.现有的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具有沿纵长方向延伸的一插槽及位于所述插槽一端的一塔部,一金属件,沿着所述插接方向固定于所述塔部,所述塔部包括:在一横向方向上间隔的两个侧壁及连接两个所述侧壁的一连接壁,所述横向方向分别与所述纵长方向、所述插接方向相互垂直,所述连接壁与所述侧壁共同形成一卡导引槽,所述卡导引槽与所述插槽连通;所述连接壁设有一第一外侧面和两个第二外侧面,所述第一外侧面在所述横向方向上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外侧面,所述第一外侧面在所述纵长方向上背离所述卡导引槽设置,所述第二外侧面在所述纵长方向上连接于所述第一外侧面和其中一个所述侧壁之间;一第一容纳槽,设于所述连接壁,且沿所述纵长方向与所述卡导引槽连通,用于收容所述金属件,所述第一容纳槽沿所述横向方向贯穿两个所述第二外侧面。
3.可见由于所述第一容纳槽沿所述横向方向贯穿两个所述第二外侧面,使得所述连接壁的强度降低,且当所述电子卡插入所述卡导引槽中时,所述金属件受力容易在所述横向方向上朝所述第一容纳槽的两侧发生移动或撑展形变,导致所述金属件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的位置发生偏移,使得所述金属件不能稳定地定位于所述塔部,甚至使得所述电子卡不能顺畅地沿着所述金属件导引进入所述卡导引槽中。
4.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属件能稳定地定位于塔部并能顺畅地导引电子卡进入卡导引槽的电连接器。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电连接器,用于与一电子卡电性连接,包括:一绝缘本体,具有沿一纵长方向延伸的一插槽及位于所述插槽纵长一端的一塔部,所述插槽用于供所述电子卡沿一插接方向插接,所述插接方向与所述纵长方向相互垂直,所述塔部沿与所述插接方向相反的方向较所述插槽突出;多个端子,设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端子部分凸伸入所述插槽,用于与所述电子卡电性连接;一金属件,沿着所述插接方向固定于所述塔部;其中,所述塔部包括:所述塔部包括在一横向方向上间隔的两个侧壁及连接两个所述侧壁的一连接壁,所述横向方向分别与所述纵长方向、所述插接方向相互垂直,所述连接壁与两个所述侧壁共同形成一卡导引槽,所述卡导引槽与所述插槽连通;所述连接壁设有一第一外侧面和两个第二外侧面,所述第一外侧面在所述横向方向上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外侧面,所述第一外侧面在所述纵长方向上背离所述卡导引槽设置,所述第二外侧面在所述纵长方向上连接于所述第一外侧面和其中一个所述侧壁之间;一第一容纳槽,设于所述连接壁,且沿所述纵长方向与所述卡导引槽连通,用于收容所述金属件,所述第一容纳槽沿所述横向方向未贯穿两个所述第
二外侧面。
8.进一步地,所述侧壁包括一第一部分和在所述插接方向上较所述第一部分远离所述插槽设置的一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横向方向上背离所述卡导引槽的一侧的表面相对所述第一部分向内凹陷,所述金属件固定于所述第二部分。
9.进一步地,每一所述第二部分设有一固持槽,所述金属件设有对应固持于所述固持槽的一固持部,所述固持槽在所述横向方向上朝背离所述卡导引槽的方向贯穿所述第二部分,所述固持部具有在所述横向方向上背离所述卡导引槽的一外侧边缘,所述第二部分具有在所述横向方向相对设置的一内侧表面与一外侧表面,所述内侧表面面向所述卡导引槽,所述外侧表面背离所述卡导引槽,所述外侧边缘在所述横向方向上远离所述内侧表面,靠近所述外侧表面且显露于所述外侧表面。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容纳槽沿所述插接方向设有一第一底面,所述固持部沿所述插接方向较所述第一底面突出,所述固持槽沿所述插接方向设有一第二底面,自所述第二底面凸伸形成一凸部,且所述凸部沿与所述插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凸伸且未凸伸超过所述第一底面,所述凸部设于对应的所述外侧边缘在所述横向方向的外侧。
11.进一步地,所述固持部具有在所述横向方向上靠近所述卡导引槽的一内侧边缘,所述内侧边缘凸设有突刺,所述突刺用于与所述第二部分干涉配合。
12.进一步地,所述金属件包括一第一主体部和自所述第一主体部的横向两侧弯折延伸形成的两个第二主体部,自每一所述第二主体部在所述插接方向上远离所述插槽的一侧弯折且沿所述插接方向延伸形成一固持部,且所述固持部在所述横向方向上自对应的所述第二主体部朝远离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一侧弯折,所述第一主体部沿所述插接方向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纳槽,每一所述第二部分设有一固持槽,两个所述固持部一一对应沿所述插接方向插设于两个所述固持槽。
13.进一步地,所述固持部在所述纵长方向的相对两侧设有至少一突刺,所述突刺用于与所述固持槽的槽壁干涉配合。
14.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固持部在与对应的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弯折连接处形成一弯曲部,所述弯曲部用以导引所述电子卡插入所述卡导引槽。
15.进一步地,所述金属件包括一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一主体部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纳槽,且所述第一主体部在所述纵长方向上相对所述卡导引槽的槽壁齐平或凹陷。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容纳槽在所述插接方向设有一第一底面,所述第一底面在所述插接方向上与所述卡导引槽的槽壁通过一导引面连接,所述导引面用以导引所述电子卡。
17.进一步地,每一所述侧壁具有一连接面,所述连接面在所述横向方向上连接所述连接壁上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二外侧面,所述连接壁具有在所述纵长方向上面向所述卡导引槽的一内侧面,所述内侧面在所述纵长方向与所述连接面齐平,或者较所述连接面靠近所述插槽设置。
18.进一步地,所述塔部在所述插接方向上远离所述插槽的表面为一连续的平面。
19.进一步地,每一所述侧壁设有一固持槽,所述固持槽在所述纵长方向上的槽壁凸伸形成至少一凸肋,所述金属件包括一主体部和在所述横向方向上设于所述主体部两侧的两个固持部,所述主体部沿所述插接方向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纳槽,所述固持部沿所述插接
方向固定于所述固持槽,且所述凸肋干涉所述固持部,所述固持部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的宽度大于在所述纵长方向上的宽度。
20.进一步地,每一所述侧壁设有一固持槽,所述金属件对应每一所述固持槽设有一固持部,所述固持部沿所述插接方向固定于所述固持槽,所述固持部在所述横向方向上远离所述卡导引槽的一侧设有突刺,所述突刺在所述横向方向上与所述固持槽的槽壁干涉。
21.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基部及设于所述基部纵长一端的所述塔部,所述插槽设于所述基部,所述塔部在与所述插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相对凸出所述基部的长度定义为第一长度,所述基部在所述插接方向上的长度定义为第二长度,所述第一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长度。
22.进一步地,每一所述侧壁设有一固持槽,所述金属件对应每一所述固持槽设有一固持部,在所述插接方向上,所述固持部靠近所述插槽的一侧与所述连接壁靠近所述插槽的一侧齐平,或者所述固持部靠近所述插槽的一侧超过所述连接壁。
23.进一步地,所述金属件包括一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一主体部沿所述插接方向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主体部沿所述插接方向靠近所述插槽一端设有面向所述卡导引槽的一导向面,所述导向面沿所述插接方向向所述卡导引槽的外侧倾斜设置。
24.进一步地,所述金属件包括一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一主体部沿所述插接方向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主体部在所述插接方向远离所述插槽的一端设有一连料部,所述连料部在所述纵长方向靠近所述插槽的一侧设有一导斜面。
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第一容纳槽沿所述横向方向未贯穿所述连接壁的两个所述第二外侧面,当所述金属件收容于其中时,受力在所述横向方向上朝所述第一容纳槽的两侧发生移动或撑展形变时,会受到所述连接壁的挡止,进而将所述金属件稳定地定位于所述塔部,进而保证所述电子卡能顺畅地沿着所述金属件导引进入所述卡导引槽中。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实施例一及电子卡的立体分解图;
27.图2为图1组合后的主视图;
28.图3为图2沿a

a线剖切的局部剖视图;
29.图4为图2的俯视图;
30.图5为图4沿b

b线剖切的局部剖视图;
31.图6为图1的另一视角的局部放大图;
32.图7为图6中绝缘本体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33.图8为图7的俯视图;
34.图9为图8中c的放大图;
35.图10为图6的金属件与料带连接的立体图;
36.图11为图6的组合图;
37.图12为图11的俯视图;
38.图13为图12中d的放大图;
39.图14为图12沿e

e线剖切的剖视图;
40.图1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实施例二的局部剖视图。
41.图1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实施例三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42.图17为图16的组合图;
43.图18为图17的主视图;
44.图19为图17的俯视图;
45.图20为图19沿f

f线剖切的剖视图;
46.图2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实施例四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47.图22为图21的组合图;
48.图23为图22的俯视图;
49.图24为图23沿g

g线剖切的剖视图。
50.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51.电连接器100绝缘本体1插槽10塔部11侧壁11a第一部分11a1第二部分11a2第一侧壁11a3第二侧壁11a4连接壁11b卡导引槽11c收容槽11d内侧表面110
ꢀꢀꢀ
外侧表面111连接面112第一外侧面113第二外侧面114内侧面115容纳槽116第一容纳槽1161第二容纳槽1162第一底面1163固持槽117第二底面1171凸肋1172导引面118凸部119枢接孔120 耳扣2本体部21锁扣部22顶推部23枢接部24
ꢀꢀꢀ
端子3接触部31
ꢀꢀ
金属件4主体部41第一主体部411第二主体部412导向面413连料部414导斜面415固持部42内侧边缘421外侧边缘422突刺423弯曲部424电子卡200缺口201导电垫片202 料带5
ꢀꢀꢀ
间隙i1第一长度l1第二长度l2 【具体实施方式】
52.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53.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实施例一及一电子卡200的立体分解图,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沿一纵长方向延伸的一绝缘本体1、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纵长两端的两个耳扣2、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中的多个端子3和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纵长两端的两个金属件4。
54.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沿所述纵长方向延伸的一基部及设于所述基部纵长两端的两个塔部11,一插槽10设于所述基部,所述插槽10也沿所述纵长方向延伸,所述插槽10用于供所述电子卡200沿一插接方向插接,所述插接方向与所述纵长方向相互垂直,也即所述插接方向仅为所述电子卡200朝所述插槽10插入的方向。其中所述塔部
11沿与所述插接方向相反的方向较所述插槽10突出。
55.如图1、图2和图5所示,两个所述耳扣2一一对应收容于两个所述塔部11,且与对应的所述塔部11枢接。所述耳扣2包括一本体部21、沿所述插接方向设于所述本体部21的两端的一锁扣部22和一顶推部23以及沿一横向方向设于所述本体部21相对两侧的两个枢接部24。所述横向方向分别与所述纵长方向、所述插接方向相互垂直。所述锁扣部22用于将所述电子卡200锁扣在所述插槽10中,以限制所述电子卡200沿与所述插接方向相反的方向脱离所述插槽10。所述顶推部23用于沿与所述插接方向相反的方向顶推所述电子卡200,使所述电子卡200朝远离所述插槽10一侧移动,以将所述电子卡200从所述插槽10中解锁。所述枢接部24用于与所述塔部11枢接,以实现所述耳扣2在将所述电子卡200锁扣在所述插槽10中、以及将所述电子卡200从所述插槽10中解锁的两个状态中位置的切换。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可以只在所述绝缘本体1的纵长一端设有所述塔部11,另一端不设置,对应地,所述耳扣2与所述金属件4均也只设置一个。
56.为便于理解,定义所述纵长方向为x轴方向,所述横向方向为y轴方向,所述插接方向为z轴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子卡200在上下方向上竖直向下插入所述插槽10,也即所述插接方向与所述上下方向相互平行,如此,所述插接方向即为向下的方向,与所述插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即为向上的方向。在别的实施例中,所述电子卡200也可在所述上下方向上斜向向下插入所述插槽10,此时所述插接方向与所述上下方向交叉设置并非相互平行。
57.如图1和图8所示,多个所述端子3沿所述横向方向呈两排设于所述插槽10的两侧,每一所述端子3设有一接触部31,所述接触部31在所述横向方向凸伸入所述插槽10,用于与所述电子卡200电性连接。
58.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所述电子卡200在所述纵长方向上的两端均凹设有两个缺口201,位于所述电子卡200的所述纵长方向一端的两个所述缺口201沿所述插接方向间隔设置,即位于所述电子卡200的所述纵长方向一端的两个所述缺口201上下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缺口201用于收容高度不同的所述耳扣2的所述锁扣部22,以限制所述电子卡200沿与所述插接方向相反的方向脱离所述插槽10。本实施例中,当所述电子卡200收容于所述插槽10中时,所述锁扣部22锁扣于上方的所述缺口201,而下方的所述缺口201则收容于所述塔部11中。
59.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电子卡200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的两个表面均设有多个导电垫片202,每一个所述表面上的多个所述导电垫片202沿所述纵长方向排列成一排。当所述电子卡200插接于所述插槽10中时,多个所述导电垫片202会与多个所述接触部31一一对应抵接,以实现所述电子卡200与多个所述端子3之间的电性连接。
60.如图1和图6所示,所述塔部11包括沿所述横向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11a及连接两个所述侧壁11a的一连接壁11b。所述连接壁11b与两个所述侧壁11a共同围设形成一卡导引槽11c,所述卡导引槽11c沿所述插接方向、所述纵长方向与所述插槽10连通,所述卡导引槽11c用于在所述电子卡200未插入所述插槽10时导引所述电子卡200的纵长两端。
61.如图6、图7和图8所示,每一所述侧壁11a包括沿所述插接方向相互连接的一第一部分11a1和一第二部分11a2,所述第一部分11a1在所述插接方向上较与其连接的所述第二部分11a2靠近所述插槽10设置,所述第二部分11a2在所述纵长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部分11a1在所述纵长方向上的长度,所述连接壁11b连接两个所述第二部分11a2,在本实施
例中,所述第二部分11a2位于所述第一部分11a1、所述插槽10的上方。
62.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第二部分11a2具有在所述横向方向上面向所述卡导引槽11c的一内侧表面110及背离所述卡导引槽11c的一外侧表面111,所述内侧表面110、所述外侧表面111均沿所述纵长方向延伸,所述外侧表面111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相对对应的所述第一部分11a1向内凹陷。每一所述第二部分11a2在所述纵长方向上背离所述插槽10设置的一表面为连接面112,所述连接面112沿所述横向方向延伸。
63.如图6、图7和图8所示,每一所述侧壁11a包括沿所述纵长方向相互连接的一第一侧壁11a3和一第二侧壁11a4,所述第一侧壁11a3在所述纵长方向上较与其连接的所述第二侧壁11a4靠近所述插槽10设置,所述第一侧壁11a3在所述横向方向上较与其连接的所述第二侧壁11a4朝另一所述侧壁11a凸出,所述连接壁11b连接两个所述第一侧壁11a3,且共同围设形成所述卡导引槽11c。
64.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部分11a1设于所述第一侧壁11a3和所述第二侧壁11a4,也即所述第一部分11a1的一部分设于所述第一侧壁11a3,另一部分设于所述第二侧壁11a4,而所述第二部分11a2仅设于所述第一侧壁11a3。
65.如图1、图3和图8所示,所述连接壁11b与每一所述第二侧壁11a4沿所述横向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侧壁11a4在所述纵长方向较所述连接壁11b朝远离所述插槽10的方向凸出,每一所述连接面112沿所述横向方向连接与其相邻的所述连接壁11b和所述第二侧壁11a4。所述连接壁11b、两个所述连接面112以及两个所述第二侧壁11a4围设形成一收容槽11d,所述收容槽11d在所述纵长方向上与所述卡导引槽11c的下半部分连通,所述收容槽11d在所述纵长方向上与所述卡导引槽11c的上半部分被所述连接壁11b隔开,所述收容槽11d用于收容一个所述耳扣2。每一所述第二侧壁11a4上设有一个枢接孔120,两个所述枢接孔120用于与对应的所述耳扣2的所述枢接部24相互枢接。
66.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连接壁11b设有一第一外侧面113和两个第二外侧面114,所述第一外侧面113沿所述横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外侧面114沿所述纵长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外侧面113在所述横向方向上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外侧面114。所述第一外侧面113在所述纵长方向上背离所述卡导引槽11c设置,所述第二外侧面114在所述横向方向上背离所述卡导引槽11c设置。所述第二外侧面114在所述纵长方向上连接于所述第一外侧面113和其中一个所述侧壁11a之间,具体的,所述第二外侧面114在所述纵长方向上连接于所述第一外侧面113与其中一个所述连接面112之间。
67.如图6、图7和图8所示,所述连接壁11b设有一内侧面115,所述内侧面115在所述纵长方向上面向所述卡导引槽11c设置,所述内侧面115在所述横向方向上连接两个所述内侧表面110,所述内侧面115和两个所述内侧表面110连接形成所述卡导引槽11c的槽壁。
68.如图8和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侧面115在所述纵长方向上较所述连接面112靠近所述插槽10设置,也即所述内侧面115与所述连接面112在所述纵长方向上存在间隙i1。在别的实施例中,所述内侧面115在所述纵长方向上也可与所述连接面112相互齐平。
69.如图6、图7和图8所示,每一所述塔部11设有一容纳槽116和在所述横向方向上设于所述容纳槽116两侧的两个固持槽117,所述容纳槽116与所述固持槽117自所述连接壁11b的顶面和所述第二部分11a2的顶面向下凹陷形成,所述容纳槽116与所述固持槽117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相互连通。其中所述容纳槽116包括相互连通的一第一容纳槽1161和两个
第二容纳槽1162。其中所述第一容纳槽1161设于所述连接壁11b,所述第一容纳槽1161沿所述纵长方向与所述卡导引槽11c相互连通,所述第一容纳槽1161沿所述横向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容纳槽1161在所述横向方向上向外未贯穿所述连接壁11b,也即在所述横向方向上向外未贯穿所述第二外侧面114,在所述纵长方向上也未向外贯穿所述连接壁11b,也即在所述纵长方向上也未向外贯穿所述第一外侧面113。两个所述第二容纳槽1162设于所述第一容纳槽1161的横向两端,且两个所述第二容纳槽1162一一对应设于两个所述第二部分11a2,所述第二容纳槽1162沿所述横向方向与所述卡导引槽11c相互连通,且所述第二容纳槽1162在所述横向方向上向外未贯穿对应的所述第二部分11a2,所述第二容纳槽1162沿所述纵长方向延伸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槽1161与其中一个所述固持槽117之间。每一个所述第二部分11a2均设有一个所述固持槽117,所述固持槽117沿所述横向方向朝远离所述第一容纳槽1161的一侧延伸,且所述固持槽117沿所述横向方向贯穿对应所述第二部分11a2的所述外侧表面111,且未贯穿对应所述第二部分11a2的所述内侧表面110。
70.如图6、图7和图8所示,所述容纳槽116沿所述插接方向设有一第一底面116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面1163为水平设置的平面,所述第一容纳槽1161和所述第二容纳槽1162分别沿所述插接方向均设有一表面,两个所述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且共同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底面1163,所述第一底面1163在所述插接方向上与所述卡导引槽11c的槽壁通过一导引面118连接,所述导引面118面向所述卡导引槽11c设置,也即所述第一底面1163在所述插接方向上与所述内侧面115、所述内侧表面110均通过所述导引面118连接,所述导引面118用以导引所述电子卡200沿所述插接方向进入所述卡导引槽11c,具体的,所述导引面118沿所述插接方向向所述卡导引槽11c内部的倾斜设置。
71.如图8、图12和图14所示,所述固持槽117沿所述插接方向设有一第二底面1171,所述第二底面1171在所述插接方向上较所述第一底面1163靠近所述插槽10设置,也即所述固持槽117向下超出所述容纳槽116。
72.如图1、图5和图14所示,两个所述金属件4一一对应沿所述插接方向固定于两个所述塔部11,且沿与所述插接方向相反的方向未凸伸超出所述塔部11远离所述插槽10的端面,也即所述金属件4向上未凸伸超出所述塔部11的顶面。
73.如图6、图10和图14所示,所述金属件4包括一主体部41和在所述横向方向上设于所述主体部41两侧的两个固持部42,所述主体部41与两个所述固持部42相互连接。其中所述主体部41包括相互连接的一第一主体部411和两个第二主体部412,所述第一主体部411沿所述横向方向延伸,两个所述第二主体部412自所述第一主体部411的横向两端弯折延伸,所述第二主体部412沿所述纵长方向延伸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部411与其中一个所述固持部42之间,所述固持部42沿所述横向方向朝远离所述第一主体部411的一侧弯折延伸,且所述固持部42沿所述插接方向较所述主体部41凸伸,所述固持部42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固持部42在所述纵长方向上的宽度。
74.如图11、图12和图14所示,所述主体部41收容于所述容纳槽116,具体的,所述第一主体部411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纳槽1161,所述第二主体部412收容于所述第二容纳槽1162,而所述固持部42固定于所述固持槽117。所述第一主体部411沿所述纵长方向面向所述卡导引槽11c,所述第二主体部412沿所述横向方向面向所述卡导引槽11c,两个所述固持部42用于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相向夹持对应的两个所述侧壁11a。
75.如图3、图12和图13所示,收容于所述容纳槽116中的所述主体部41未凸伸超出所述卡导引槽11c的槽壁,也即所述主体部41未凸伸入所述卡导引槽11c。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部411在所述纵长方向上较所述内侧面115远离所述卡导引槽11c设置,所述第二主体部412在所述横向方向上较所述内侧表面110远离所述卡导引槽11c设置,也即所述主体部41在所述纵长方向上及所述横向方向上相对所述卡导引槽11c的槽壁凹陷。而在别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部411在所述纵长方向上与所述内侧面115齐平设置,所述第二主体部412在所述横向方向上与所述内侧表面110齐平设置,也即所述主体部41面向所述卡导引槽11c的表面在所述纵长方向上及所述横向方向上相对所述卡导引槽11c的槽壁齐平。
76.如图5、图10和图14所示,所述主体部41沿所述插接方向靠近所述插槽10一端设有面向所述卡导引槽11c的一导向面413,也即所述主体部41的下端设有面向所述卡导引槽11c的所述导向面413,具体的,所述导向面413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411、所述第二主体部412沿所述插接方向靠近所述插槽10一端,也即所述导向面413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411、所述第二主体部412的下端。所述导向面413用以导引所述电子卡200沿与所述插接方向相反的方向脱离所述卡导引槽11c,具体的,所述导向面413沿所述插接方向向所述卡导引槽11c的外侧倾斜设置。
77.如图5、图6和图10所示,所述主体部41在所述插接方向远离所述插槽10的一端设有一连料部414,也即所述连料部414设于所述主体部41的上端,用于与一料带5连接。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料部414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411的上端,且所述连料部414竖直向上延伸。所述连料部414设有一导斜面415,所述导斜面415设于所述连料部414在所述纵长方向靠近所述插槽10的一侧,且所述导斜面415沿所述插接方向朝所述卡导引槽11c的内部倾斜延伸,所述导斜面415用以导引所述电子卡200沿所述插接方向插入所述卡导引槽11c。
78.如图5、图11和图14所示,所述主体部41沿所述插接方向抵接于所述第一底面1163,也即所述主体部41向下抵接于所述第一底面1163,所述固持部42沿所述插接方向凸伸出所述第一底面1163,也即所述固持部42向下凸伸超出所述第一底面116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41与所述塔部11不存在固定结构。所述连料部414沿与所述插接方向相反的方向相对所述连接壁11b向内凹陷,可知所述第一主体部411沿与所述插接方向相反的方向也相对所述连接壁11b向内凹陷,也即所述连料部414低于所述连接壁11b的顶面,可知所述第一主体部411也低于所述连接壁11b的顶面。所述第二主体部412远离所述插槽10的一端沿与所述插接方向相反的方向也相对所述第二部分11a2向内凹陷,也即所述第二主体部412低于所述第二部分11a2的顶面,可知由所述第一主体部411和所述第二主体部412组合形成的所述主体部41整体在与所述插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相对所述连接壁11b及所述第二部分11a2向内凹陷,也即所述第一主体部411和所述第二主体部412组合形成的所述主体部41整体低于所述连接壁11b和所述第二部分11a2的顶面。
79.如图11、图12和图14所示,所述固持部42具有在所述横向方向上靠近所述卡导引槽11c的一内侧边缘421、在所述横向方向上远离所述卡导引槽11c的一外侧边缘422。所述内侧边缘421沿所述横向方向朝所述卡导引槽11c的一侧凸设有突刺423,所述突刺423用于与所述第二部分11a2干涉配合,也即所述突刺423用于与所述固持槽117的槽壁干涉配合,
以将所述金属件4固定在所述塔部11。所述外侧边缘422远离所述内侧表面110而靠近所述外侧表面111设置,且所述外侧边缘422显露于所述外侧表面1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侧边缘422与所述外侧表面111相互平齐,在别的实施例中,所述外侧边缘422可以在所述横向方向上较所述外侧表面111稍微靠近所述卡导引槽11c设置。
80.如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实施例二的局部剖视图,其中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实施例二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每一所述第二部分11a2还包括自对应的所述第二底面1171凸伸形成的一凸部119,所述凸部119沿与所述插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凸伸且未凸伸超过所述第一底面1163,所述凸部119设于对应的所述外侧边缘422在所述横向方向的外侧,也即所述凸部119仅设于局部的所述外侧边缘422的外侧。而对应未设有所述凸部119的其余局部所述外侧边缘422均与对应的所述外侧表面111齐平。本实施例中的其余结构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81.如图16至图2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实施例三的局部视图,其中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实施例三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
82.(1)如图16和图17所示,所述塔部11在所述插接方向上远离所述插槽10的表面为一连续的平面,也即所述塔部11的顶面为一连续的平面,也即所述第一侧壁11a3与所述第二侧壁11a4的顶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且共同延伸形成。且所述塔部11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的两个表面也均为一连续的平面,也即所述第二部分11a2的所述外侧表面111与所述第一部分11a1远离所述卡导引槽11c的表面位于同一竖直面,且共同延伸形成。
83.(2)如图16、图17和图18所示,将所述塔部11在与所述插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相对凸出所述基部的长度定义为第一长度l1,将所述基部在所述插接方向上的长度定义为第二长度l2,所述第一长度l1小于所述第二长度l2。也即所述塔部11在所述上下方向上高出所述基部的部分的高度小于所述基部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高度。
84.(3)如图17、图19和图20所示,所述固持槽117沿所述横向方向并未贯穿对应所述第二部分11a2的所述内侧表面110和所述外侧表面111。所述固持槽117在所述纵长方向上的槽壁朝所述固持槽117内凸伸形成有一凸肋1172,所述凸肋1172沿所述插接方向延伸设置。且在所述插接方向上,所述固持槽117靠近所述插槽10的一侧超出所述连接壁11b靠近所述插槽10的一侧设置,也即所述固持槽117的所述第二底面1171低于所述连接壁11b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底面设置。在别的实施例中,在所述插接方向上,所述固持槽117靠近所述插槽10的一侧也可与所述连接壁11b靠近所述插槽10的一侧齐平设置,也即所述第二底面1171与所述连接壁11b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底面齐平设置。
85.(4)如图17、图19和图20所示,所述金属件4固定于所述塔部11后,由于所述固持槽117沿所述横向方向并未贯穿对应所述第二部分11a2的所述外侧表面111,固定于所述固持槽117中对应的所述固持部42的所述外侧边缘422在所述横向方向上也并未显露于所述外侧表面111。其中所述固持槽117中的所述凸肋1172干涉对应的所述固持部42以将所述金属件4固定于所述塔部11,且所述突刺423并未设于所述固持部42的所述内侧边缘421,而是设于所述固持部42的所述外侧边缘422,并在所述横向方向上朝远离所述卡导引槽11c的一侧凸设形成,所述突刺423用于与所述第二部分11a2干涉配合,也即所述突刺423用于与所述固持槽117的槽壁干涉配合,以进一步将所述金属件4固定于所述塔部11。
86.如图21至图2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实施例四的局部视图,其中所述电连
接器100的实施例四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
87.(1)如图21、图23和图24所示,两个所述固持槽117在所述横向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容纳槽1162间隔设置,也即所述固持槽117与所述第二容纳槽1162沿所述横向方向未连通。且所述固持槽117沿所述横向方向位于所述第二容纳槽1162远离所述第一容纳槽1161的一侧。所述固持槽117沿所述纵长方向延伸,所述固持槽117与所述第二容纳槽1162平行设置。所述固持槽117沿所述横向方向未贯穿对应所述第二部分11a2的所述外侧表面111。
88.(2)如图21和图24所示,对应的,每一所述固持部42自其中一所述第二主体部412在所述插接方向上远离所述插槽10的一侧弯折且沿所述插接方向延伸形成,也即每一所述固持部42自对应的所述第二主体部412的上端弯折且向下延伸形成。所述固持部42在所述横向方向上自对应的所述第二主体部412朝远离所述第一主体部411的一侧弯折。所述固持部42沿所述纵长方向延伸。所述固持部42沿所述插接方向未凸伸超出所述主体部41。其中每一所述固持部42包括在与对应的所述第二主体部412的弯折连接处形成的一弯曲部424。
89.(3)如图22、图23和图24所示,所述金属件4固定于所述塔部11后,由于所述固持槽117沿所述横向方向并未贯穿对应所述第二部分11a2的所述外侧表面111,固定于所述固持槽117中对应的所述固持部42的所述外侧边缘422在所述横向方向上也并未显露于所述外侧表面111。且在所述插接方向上,所述弯曲部424远离所述插槽10的一端与所述连料部414远离所述插槽10的一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也即所述弯曲部424的顶端与所述连料部414的顶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当所述电子卡200沿所述插接方向插入所述卡导引槽11c时,所述弯曲部424也可用于导引所述电子卡200插入所述卡导引槽11c。
90.(3)如图21所示,所述突刺423设于所述固持部42在所述纵长方向的相对两侧,也即所述固持部42在所述纵长方向的相对两侧均设有所述突刺423,所述突刺423用于与所述固持槽117的槽壁干涉配合,也即用于与所述侧壁11a干涉配合,以将所述金属件4固定于所述塔部11。在别的实施例中,所述突刺423也可仅设于所述固持部42在所述纵长方向的一侧。
91.(4)如图22和图23所示,所述第一主体部411在所述纵长方向上与所述内侧面115齐平设置,所述第二主体部412在所述横向方向上与所述内侧表面111齐平设置,也即所述主体部41面向所述卡导引槽11c的表面在所述纵长方向上及所述横向方向上相对所述卡导引槽11c的槽壁齐平。
9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93.1)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第一容纳槽1161沿所述横向方向未贯穿所述连接壁11b的两个所述第二外侧面113,当所述金属件4收容于其中时,受力在所述横向方向上朝所述第一容纳槽1161的两侧发生移动或撑展形变时,会受到所述连接壁11b的挡止,进而将所述金属件4稳定地定位于所述塔部11,进而保证所述电子卡200能顺畅地沿着所述金属件4导引进入所述卡导引槽11c中。
94.2)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部分11a2的所述外侧表面111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部分11a1向内凹陷,使得当多个所述电连接器100并排设置时,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所述外侧表面111之间存在间隙,使得所述电连接器100产生的热量能从所述间隙疏散,进而防止所述电连接器100过热。
95.3)基于所述第二部分11a2的所述外侧表面111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部
分11a1向内凹陷的条件下,且为实现所述金属件4的两个所述固持部42能有效地在所述电子卡200插入所述卡导引槽11c中时,限制两个所述侧壁11a朝远离所述卡导引槽11c一侧过度向外撑展,以避免所述塔部11于所述连接壁11b处断裂的基础作用,需要保证在所述横向方向上位于所述固持槽117靠近所述卡导引槽11c一侧的局部所述侧壁11a的厚度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保证所述侧壁11a受力与所述固持部42相互结合时,两者之间的结合强度,故优选地,将在所述横向方向上位于所述固持槽117远离所述卡导引槽11c一侧的局部所述侧壁11a除去,以同时满足疏散所述电连接器100产生的热量和保证所述侧壁11a与所述固持部42之间的结合强度的两个条件。同时为避免在所述电子卡200插入所述插槽10中时,所述电子卡200位于两个所述侧壁11a之间的部分会对两个所述固持部42在所述横向方向分别施加一相对所述卡导引槽11c向外的张力,导致所述外侧边缘422在所述横向方向上朝所述外侧表面111的一侧移动,进而破坏所述外侧表面111,故将所述固持槽117向外贯穿所述外侧表面111,使得所述固持部42的所述外侧边缘422在所述横向方向上远离所述内侧表面110,靠近所述外侧表面111并显露于所述外侧表面111,以提供所述固持部42的所述外侧边缘422在所述横向方向上朝远离所述卡导引槽11c向外移动的移动空间。
96.4)由于所述固持部42沿所述插接方向较所述第一底面1163突出,所述凸部119沿与所述插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凸伸且未凸伸超过所述第一底面1163,在所述金属件4沿所述插接方向固定于所述塔部11时,所述固持部42存在沿所述横向方向向外扩张的趋势,故通过所述凸部119限制所述固持部42沿所述横向方向过度外张。同时还可进一步避免在所述电子卡200插入所述插槽10中时,两个所述固持部42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相对外张,而失去在所述横向方向上对两个所述侧壁11a的夹持作用。
97.5)由于所述容纳槽116在所述横向方向向外未贯穿所述第二部分11a2与所述连接壁11b,且在所述纵长方向上未向外贯穿所述连接壁11b,有效保证了所述连接壁11b的结构强度,进一步避免在所述电子卡200插入所述插槽10中时,所述塔部11于所述连接壁11b处断裂。
98.6)所述主体部41面向所述卡导引槽11c的表面在所述纵长方向上及所述横向方向上相对所述卡导引槽11c的槽壁齐平或凹陷,以避免所述主体部41凸伸入所述卡导引槽11c,进而与所述电子卡200在所述纵长方向的两端发生干涉,磨损所述电子卡200。另外,所述第一底面1163在所述插接方向上与所述卡导引槽11c的槽壁通过所述导引面118连接,可有效地将所述电子卡200的表面从所述主体部41的表面沿所述导引面118插入至所述卡导引槽11c中,而不会因所述主体部41的表面与所述卡导引槽11c的槽壁位于不同平面,而导致所述电子卡200在插入至所述卡导引槽11c过程中发生阻挡。
99.7)所述主体部41沿所述插接方向靠近所述插槽10一端设有面向所述卡导引槽11c的所述导向面413,所述导向面413沿所述插接方向向所述卡导引槽11c的外侧倾斜设置,使得当所述电子卡200沿与所述插接方向相反的方向脱离所述卡导引槽11c时,位于所述塔部11的所述缺口201的拐角上移至所述金属件4沿所述插接方向靠近所述插槽10的一端时,所述拐角可以沿所述导向面413移动至所述金属件4在所述纵长方向靠近所述卡导引槽11c的一侧,以避免所述拐角向上抵接所述金属件4沿所述插接方向靠近所述插槽10的端部,进而带动所述金属件4向上脱离所述塔部11。
100.8)由于所述金属件4向上未凸出所述塔部11的顶面,可以防止所述锁扣部22受到
所述金属件4的刮擦。
101.9)两个所述固持部42用于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相向夹持对应的两个所述侧壁11a,如此可使所述塔部11在所述横向方向有限的宽度情况下,使所述金属件4通过夹持固定于对应的所述塔部11。
102.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