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车辆的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2021-10-27 18:1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模组 电池 车辆 用于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模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2.近年来,电动汽车技术快速发展,而电池包作为电动汽车的储能装置,其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关系到整车性能和安全性。
3.电动汽车普遍采用串并联电芯组成电池模组、再通过导流铜排将电池模组连接组成电池包的设计形式。目前,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模组设计,并具体公开了该动力电池模组包括端板、侧板、缓冲垫、上盖、汇流排、输出极、线束隔离板、采样线束、采样端子等,先由两个端板对多个堆叠电芯进行固定,再将侧板与端板焊接组成模组外壳;在电池模组的端部通过汇流排与电芯极耳导电焊接、输出极与电芯极耳导电焊接,以及连接布置采样线束,最终完成整个电池模组的制作。
4.现有技术中的电池模组的端部结构多,若再使用导流铜排连接在电池模组端部的正输出极、负输出极上,则会进一步增大电池包在车上的占用空间,导致零部件的数量更多。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电池模组,以解决使用导流铜排连接在电池模组端部的正输出极、负输出极上,则会进一步增大电池包在车上的占用空间,导致零部件的数量更多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电池模组的技术方案为:
7.用于车辆的电池模组包括主壳体、电芯、汇流排、绝缘端板和汇流排支架,所述电芯叠装在所述主壳体中,所述汇流排与所述电芯的极耳导电连接,所述汇流排支架定位安装在所述汇流排与所述电芯的端部之间,所述绝缘端板固定连接在所述主壳体的端部;
8.所述汇流排支架上还设有第一输出极和第二输出极,所述第一输出极、第二输出极分别与所述电芯的极耳导电连接,所述第一输出极具有凸出所述绝缘端板的第一导电部,所述第二输出极具有凸出所述绝缘端板的第二导电部;并列相邻两个电池模组后,所述第一导电部用于与所述第二导电部形成导电接触。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输出极、所述第二输出极均包括竖直段和弯折段,所述第一输出极的竖直段、第二输出极的竖直段定位安装在所述汇流排支架上,所述第一输出极的弯折段构成凸出所述绝缘端板的第一导电部,所述第二输出极的弯折段构成凸出所述绝缘端板的第二导电部。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输出极的弯折段沿所述电池模组的宽度方向延伸至凸出于所述电池模组的外侧,所述第一输出极的弯折段与第二输出极的弯折段上下错开分布。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输出极的弯折段的凸出部开设有第一穿孔,所述第二输出极的弯折段开设有第二穿孔,所述第一穿孔用于与并列的相邻所述电池模组的第二输出极的
第二穿孔相对应。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输出极的弯折段、第二输出极的弯折段均沿远离所述电池模组端部的方向斜向下延伸。
13.进一步的,所述汇流排支架的下端还设置有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第一输出极的弯折段支撑配合,所述第二凸台与所述第二输出极的弯折段支撑配合。
14.进一步的,所述主壳体中还设有电芯支架,所述电芯支架为回字形框架,两个所述电芯贴合叠装在所述电芯支架中。
15.进一步的,所述电芯支架包括上边框、下边框、左边框和右边框,所述上边框、下边框、左边框和右边框分别设有槽口朝外的通槽,所述通槽中容纳布置有采样线束,所述左边框和右边框上开设有通气孔。
16.进一步的,位于所述电芯支架中的两个所述电芯之间夹设有隔热垫和缓冲垫。
17.进一步的,所述主壳体的底部开设有注胶孔。
18.有益效果:该用于车辆的电池模组采用了主壳体、电芯、汇流排、绝缘端板、汇流排支架、第一输出极和第二输出极的结构设计,将汇流排、第一输出极、第二输出极与电芯的极耳导电连接,通过汇流排支架对将汇流排、第一输出极和第二输出极起到定位作用;由于第一输出极具有凸出绝缘端板的第一导电部,第二输出极具有凸出绝缘端板的第二导电部,第一输出极的第一导电部和第二输出极的第二导电部用于在并列相邻两个电池模组后形成导电接触;在电池模组的端部凸出设置第一输出极的第一导电部、第二输出极的第二导电部,这两个导电部作为预留出的导电连接端,能够简单并列组合两个电池模组即可实现二者的导电连接,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采用导流铜排将两个电池模组进行导电连接的设计形式,无需专门使用导流铜排来连接电池模组的正输出极和负输出极,避免了增大电池包在车上的占用空间,零部件的数量更少,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电池模组的具体实施例1中电池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20.图2为图1中电池模组的装配立体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电池模组的具体实施例1中电芯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电池模组的具体实施例1中电池模组(底部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电池模组的具体实施例1中电池模组的横剖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电池模组的具体实施例1中两个电池模组并列组合的立体示意图。
25.图中:1-主壳体、10-注胶孔、2-电芯、3-汇流排、4-绝缘端板、5-汇流排支架、51-第一凸台、52-第二凸台、61-第一输出极、611-第一输出极的弯折段、62-第二输出极、621-第二输出极的弯折段、7-采样线束、70-采样端子、8-电芯支架、80-通槽、
81-通气孔、82-隔热垫、83-缓冲垫、85-电芯肩部缓冲垫。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7.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电池模组的具体实施例1,如图1至图6所示,用于车辆的电池模组包括主壳体1、电芯2、汇流排3、绝缘端板4和汇流排支架5,电芯2叠装在主壳体1中,汇流排3与电芯2的极耳导电连接,汇流排支架5定位安装在汇流排3与电芯2的端部之间,绝缘端板4固定连接在主壳体1的端部;汇流排支架5上还设有第一输出极61和第二输出极62,第一输出极61、第二输出极62分别与电芯2的极耳导电连接,第一输出极61具有凸出绝缘端板4的第一导电部,第二输出极62具有凸出绝缘端板4的第二导电部,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用于在并列相邻两个电池模组后形成导电接触。
28.该用于车辆的电池模组采用了主壳体1、电芯2、汇流排3、绝缘端板4、汇流排支架5、第一输出极61和第二输出极62的结构设计,将汇流排3、第一输出极61、第二输出极62与电芯2的极耳导电连接,通过汇流排支架5对将汇流排3、第一输出极61和第二输出极62起到定位作用;由于第一输出极61具有凸出绝缘端板4的第一导电部,第二输出极62具有凸出绝缘端板4的第二导电部,第一输出极61的第一导电部和第二输出极62的第二导电部用于在并列相邻两个电池模组后形成导电接触;在电池模组的端部凸出设置第一输出极61的第一导电部、第二输出极62的第二导电部,这两个导电部作为预留出的导电连接端,能够简单并列组合两个电池模组即可实现二者的导电连接,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采用导流铜排将两个电池模组进行导电连接的设计形式,无需专门使用导流铜排来连接电池模组的正输出极和负输出极,避免了增大电池包在车上的占用空间,零部件的数量更少,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2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出极61、第二输出极62的形状均为弯板形,第一输出极61、第二输出极62均包括竖直段和弯折段,第一输出极61的竖直段、第二输出极62的竖直段定位安装在汇流排支架5上,第一输出极的弯折段611构成凸出绝缘端板4的第一导电部,第二输出极的弯折段621构成凸出绝缘端板4的第二导电部。并且,第一输出极的弯折段611沿电池模组的宽度方向延伸至凸出于电池模组的外侧,第一输出极的弯折段611与第二输出极的弯折段621上下错开分布。在第一输出极的弯折段611的凸出部开设有第一穿孔,第二输出极的弯折段621开设有第二穿孔,第一穿孔用于与并列的相邻电池模组的第二输出极62的第二穿孔相对应。
30.第一输出极的弯折段611的凸出部凸出至电池模组的外侧,当两个电池模组并列组合后,第一输出极的弯折段611的凸出部处于相邻电池模组的第二输出极62位置,由于第一输出极的弯折段611与第二输出极的弯折段621上下错开分布,第一输出极的弯折段611的凸出部能够贴合至第二输出极的弯折段621的上侧面,使其中一个电池模组的第一输出极61与另一个电池模组的第二输出极62形成有效导电连接。导电连接后,还可在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中旋拧螺栓,从而使两个电池模组实现结构上的固定连接。
31.其中,第一输出极的弯折段611、第二输出极的弯折段621均沿远离电池模组端部的方向斜向下延伸,将两个输出极的弯折段设计成一定倾角,可适应不同电池包内空间预留情况下的电池模组的装配。并且,在汇流排支架5的下端还设置有第一凸台51和第二凸台
52,第一凸台51与第一输出极的弯折段611支撑配合,第二凸台52与第二输出极的弯折段621支撑配合。通过在汇流排支架5上设计第一凸台51和第二凸台52,可对第一输出极的弯折段611、第二输出极的弯折段621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防止因输出极的弯折段受力变形,提高了电池模组之间装配连接的可靠性。
32.在本实施例中,主壳体1中还设有电芯支架8,电芯支架8为回字形框架,两个电芯2贴合叠装在电芯支架8中。具体的,该主壳体1为一体成型的多腔壳体结构,每个腔室可用于容纳一个电芯支架8、两个电芯2以及采样部件,且多腔设计对电池模组的整体结构起到了强化作用。具体的,电芯支架8包括上边框、下边框、左边框和右边框,上边框、下边框、左边框和右边框分别设有槽口朝外的通槽80,通槽80中容纳布置有采样线束7,左边框和右边框上开设有通气孔81。采样线束7与采样端子70导电连接,通过采样线束7将电芯2的电压信号及温度信号传递至采样端子70处,电芯支架8的上部通槽可用于容置布置采样线束7,当电芯2热失控时,上部通槽、下部通槽、左通气孔和右通气孔均可起到排气作用,及时疏散电芯2所产生的过多热量。
33.另外,位于电芯支架8中的两个电芯2之间夹设有隔热垫82和缓冲垫83。其作法为,先将两个电芯2叠装在电芯支架8中,在两个电芯2的贴合面之间夹设隔热垫82和缓冲垫83,在电芯2的肩部外侧设置电芯肩部缓冲垫85;在电芯2之间布置采样线束7以及连接采样端子70;然后,将电芯2、电芯支架8、隔热垫82、缓冲垫83和采样线束7共同形成的组件装入主壳体1的腔室中,再安装第一输出极61、第二输出极62、汇流排支架5、汇流排3,对第一输出极61、第二输出极62、汇流排3与电芯2的极耳焊接后,最后将绝缘端板安装到位实现绝缘防护。并且,主壳体1的底部开设有注胶孔10,在上述安装步骤后,倒置电池模组从注胶孔10注入导热结构胶,加强了电芯连接部位的强度和可靠性,待导热结构胶固化后即完成电池模组的制作。
3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