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无线充电支架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0:5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充电 支架


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线充电支架。


背景技术:

2.目前常见的无线充电器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充电的设备,通过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各安置一个线圈,发送端线圈在电力的作用下向外界发出电磁信号,接收端线圈收到电磁信号并且将电磁信号转变为电流,从而达到无线充电的目的。
3.因为无线充电无需拔插接头的便携性,通常人们喜欢将待充电的移动终端长期放置在无线充电器上。鉴于目前移动终端已经逐渐成为工作或生活中不缺少的一个工具,目前,采用电磁感应的无线充电器的发射端的有效充电区域有限,而待充电的移动终端尺寸不一,因此其接收端位置也不同,传统的无线充电支架,为了满足使用者竖立或横放的需求或不同尺寸设备的无线充电需求,主要是采用双线圈或多线圈以提供更大面积的无线充电区域,以使无线充电器的电磁转换装置中的发射线圈对准待充电设备的磁电转换装置的接收线圈,从而实现无线充电。上述的模式因为双线圈或多线圈因为其有效充电区域固定,无法满足兼容市场上不同尺寸的移动设备,尤其是竖放情况下移动设备的长度相差较大,部分用户体验不好。而多线圈无线充电控制单元较复杂,成本较高,不利于无线充电市场推广。
4.因此,传统的具备支架功能的多线圈无线充电器在面对不同尺寸的需充电设备或者面对同一需充电设备但是需要同时满足竖立或横放模式时,存在无法兼顾各种尺寸的移动设备问题;而传统的单线圈无线充电器则无法同时满足竖立或横放的使用模式,从而导致交互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支架,用于解决现有无线充电器不能适配不同尺寸需充电设备或不同使用场景,导致交互性和可靠性差的问题。
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支架,包括:支撑件、底座主体、第一无线充电模块、固定板和位移装置,所述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底座主体连接,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模块包括无线充电线圈和无线充电控制单元,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控制单元电性连接,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通过所述位移装置与所述支撑件背面滑动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底座主体通过第一连接构件转动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包括用于使所述支撑件和所述底座主体能够收拢或打开到预设角度的阻尼件、可复位弹力结构件或自锁构件。
9.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主体的一端设有卡槽或卡座,所述支撑件一端卡接固定于所述卡槽或卡座内。
10.进一步的,所述位移装置设置为可复位结构件,所述固定板通过所述可复位结构
件与所述支撑件滑动连接。
11.进一步的,还设有第一脚托,所述第一脚托与所述支撑件或所述底座主体固定或转动连接。
12.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脚托和第二连接构件,所述第二脚托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构件与所述支撑件、底座主体或第一脚托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构件设置为固定结构件、阻尼转轴、自锁结构件、活动转轴或弹性可复位结构件。
13.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件、所述底座主体或所述第一脚托内设有磁铁。
14.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件侧部、所述底座主体或所述第一脚托设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二脚托的第二收纳槽。
15.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件的一端设有穿设孔或卡槽,所述底座主体穿设于所述穿设孔或固定于所述卡槽进而实现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底座主体呈相对角度设置。
16.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限定所述无线充电线圈或固定板移动的限位结构。
17.进一步的,还包括固定或抵接于所述固定板上的按钮或开关,所述按钮或所述开关贯穿所述支撑件设置。
1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模块还包括电芯和移动充电控制单元,所述移动充电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电芯、所述无线充电控制单元电性连接,所述电芯和/或所述移动充电控制单元收纳于所述支撑件和/或所述底座主体内。
19.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主体内还设有第二无线充电模块。
20.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优点:本技术能适配一定范围内不同尺寸的需充电设备的横放、竖放充电,优化无线充电的使用体验,避免充电盲区,延伸使用场景,同时增强装置交互性和可靠性,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收拢,第二脚托与第一脚托相对于第一连接构件转动方向一致或者相反时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收拢,第二脚托与第一脚托相对于第一连接构件转动方向垂直时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展开对需充电设备竖立充电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线圈与支撑件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模块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展开对需充电设备横放充电,第二脚托与第一脚托相对第一连接构件转动方向一致或者相反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7为本实用新型展开时侧躺,对需充电设备横放充电时结构示意图;
28.图8为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无线充电线圈在第一位置状态示意图;
29.图9为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无线充电线圈在第二位置状态示意图;
30.图10为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数据线安装示意图。
31.1支撑件、2底座主体、3第一连接构件、4第一脚托、5第一无线充电模块、6第二脚托、7电源接口、8充电接头、9第二无线充电模块、10数据线、11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14收纳槽、15柔性结构件、16位移装置、 50无线充电线圈、51无线充电控制单元、161第一固定
柱、162第二固定柱、 163异型弹簧、164按钮。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33.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构思之一在于,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支架,包括:支撑件1、底座主体2、第一无线充电模块5、固定板和位移装置16,所述支撑件1的一端与所述底座主体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模块5包括无线充电线圈50和无线充电控制单元51,所述无线充电线圈50与所述无线充电控制单元51电连接,所述无线充电线圈50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通过所述位移装置16与所述支撑件1背面滑动连接。能适配一定范围内不同尺寸的需充电设备的横放、竖放充电,优化无线充电的使用体验,避免充电盲区,延伸使用场景,收拢时体积轻便紧凑,方便携带;该便携式支架操作简便,提高装置的便携性和适配性,同时增强装置交互性和可靠性,提升用户体验。
34.如图1

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支架,具体可以包括:支撑件1、底座主体2、第一无线充电模块5、固定板和位移装置16,所述支撑件1的一端与所述底座主体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模块5包括无线充电线圈50和无线充电控制单元51,所述无线充电线圈50与所述无线充电控制单元51电连接,所述无线充电线圈50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通过所述位移装置16与所述支撑件1背面滑动连接。
35.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使用时旋转所述支撑件1,在所述第一连接构件3 的作用下,根据需要可将所述支撑件1和所述底座主体2打开到预设角度或任意角度并支撑固定,所述第一脚托4展开到预设位置或合适位置,将需充电设备放置于所述第一脚托4上以实现无线充电;需充电设备横放时其长侧边到接收端的距离较短,当所述第二脚托6打开时,由于所述第二脚托6在支撑件1上的垂直投影到无线充电线圈50有效充电区域的距离,小于第一脚托4打开时在支撑件1上的投影到无线充电线圈50有效充电区域的距离,亦即需充电设备可以横放于所述第二脚托6上,此时需充电设备依然可以实现无线充电;通过所述第二脚托6与所述第一脚托4以及所述位移装置16 联合使用,对不同尺寸的需充电设备进行支撑固定;支撑件1和/或底座主体 2上设置电源接口7、充电接头8、数据线10或第二无线充电模块9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用于电性连接外部电源或对其他需充电设备进行供电,实现对多个设备同时充电;所述底座主体2做成镶嵌体形式,以镶嵌于其他物体中以固定底座主体2;并且底座主体2或第一脚托4能够通过其内置的发光组件投射图案和/或文字,灯光可通过开关控制供断电,当不需要使用支架功能时,可将所述支撑件1或脚托收拢,进行收纳或作为平面无线充电器使用。
3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模块5包括无线充电控制单元51 和无线充电线圈50,所述无线充电控制单元51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50电连接,所述无线充电线圈50包括有线圈和隔磁片,所述无线充电线圈50收纳于所述支撑件1,所述无线充电控制单元51收纳于所述支撑件1和/或所述底座主体2。
37.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模块5为装置的核心电子模块,将需充电设备通过所述支撑件1进行支撑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50在所述无线充电控制单元51的控制下,通电后向外界发出电磁信号,接收端线圈收到电磁信号并且将电
磁信号转变为电流,从而对需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所述无线充电线圈50置于支撑件1中,需充电设备可以面向使用者,而无线充电控制单元51收纳于所述底座主体2,则可以减少支撑件1的厚度,或无线充电控制单元51收纳于所述支撑件1,可以减少底座主体2的体积或厚度,适用于不同场景。
3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一种新型的无线充电支架,还包括电芯和移动充电控制单元,所述电芯安装于所述底座主体2或支撑件1的腔体内,所述电芯、移动充电控制单元及无线充电控制单元51电连接。
39.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电芯作为充电装置的储能元件,与移动充电控制单元、无线充电控制单元51电连接,当电源接口7或数据线10与外部电源连接时,通过无线充电控制单元51的控制,外部电源对电芯充电;当无可连接外部电源时,所述电芯通过无线充电控制单元51对无线充电线圈50供电,从而实现无线充电,充电装置内置电芯,使装置不受使用场景限制,扩大充电装置使用范围,提高装置的便携性,有效解决户外等场景无法对需充电设备充电的问题。
4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1的一端与所述底座主体2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构件3转动连接。
4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1的一端设有穿设孔或卡槽,所述底座主体 2穿设于所述穿设孔或固定于所述卡槽进而实现所述支撑件1与所述底座主体2呈相对角度设置。
4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1为分体式或一体式设置:当所述支撑件 1为分体式设置时,所述支撑件1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所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形成腔体,所述无线充电线圈50收纳于腔体内,并且所述第一壳体11用于支撑需充电设备;当所述支撑件1为一体式设置时,所述无线充电线圈50固定在所述支撑件1表面或收纳于所述支撑件1内部,或者通过注塑成型工艺将所述无线充电线圈50与所述支撑件1 一体式设置。
43.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所述支撑件1用于收纳无线充电线圈50,同时支撑需充电设备,当所述支撑件1分体式设置时,所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形成腔体,将所述无线充电线圈50安装于腔体内,当所述支撑件1为一体式设置时,所述无线充电无线充电线圈50固定在所述支撑件1的表面或收纳于所述支撑件1内部,或通过一体注塑成型工艺与所述支撑件1连接为一个整体,所述支撑件1为所述无线充电线圈50 提供安装和容置空间,对所述无线充电线圈50提供稳固的支撑,进而确保无线充电功能正常运行。
4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主体2的一端设有卡槽或卡座,所述支撑件1 一端卡接固定于所述卡槽或卡座内。
45.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位移装置16设置为滑轨,所述滑轨固定设于所述支撑件1背面,所述固定板通过所述滑轨与所述支撑件1滑动连接。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位移装置16还可以设置为开关。
46.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所述位移装置16用于调整所述无线充电线圈50相对于所述第一脚托4或所述第二脚拖6的位置,当设备横放在第一脚托4上面或当尺寸较短设备竖放在第一脚托4上面时,可以让无线充电线圈50往靠近第一脚托4方向,以确保需充电设备的无线充电;而站立状态下,为了满足需充电设备竖立放置可以无线充电,无线充电线圈 50向远离第一脚托4的位置移动,灵活适配需充电设备,提高充电效率。如图8、9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位移装置16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50两侧端
的第一固定柱161和第二固定柱162,所述第一固定柱 161和第二固定柱162之间连接有异型弹簧163,所述第一固定柱161与所述支撑件1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柱162上连接有滑块164,所述滑块164 与所述支撑件1侧端凹槽滑动连接。
47.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所述滑块164在所述支撑件1 侧端滑动时,带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50以所述第一固定柱161为中心转动或相对所述第一固定柱161移动,从而实现所述无线充电线圈50的有效充电区域在所述支撑件1内的上下移动,使所述无线充电线圈50的位置灵活切换:方便适应不同尺寸需充电设备的对位及无线充电;当较大尺寸需充电设备放置在第一脚托上时,如图9所示,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构件3方向滑动所述滑块164,所述无线充电线圈50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构件3方向移动,处于第二位置状态,所述无线充电线圈50仍与需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对位,适合较大尺寸需充电设备的竖立充电;所述位移装置16有效避免无线充电盲区问题,保证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模块5有效充电区域始终适应设备放置状态,确保无线充电正常工作,提高充电效率。
48.在本实施例中,还设有第一脚托4,所述第一脚托4与所述支撑件1或所述底座主体2固定连接或转动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脚托4机械连接于所述支撑件1、所述底座主体2或所述第一连接构件3三者中的至少一个,或者所述第一脚托4与所述支撑件1或者所述底座主体2为一体设式置。
49.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所述第一脚托4机械连接于所述支撑件1、所述底座主体2或所述第一转轴3三者中的至少一个,或所述第一脚托4与所述底座主体2或者所述支撑件1采用一体成型,所述第一脚托4与所述支撑件1之间形成小于或等于90
°
的夹角,用于支撑和/或固定需充电设备,避免需充电设备使用过程中受重力影响产生位移。
5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构件3包括用于使所述支撑件1和所述底座主体2能够收拢或打开到预设角度的阻尼件、可复位弹力结构件或自锁构件。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构件3包括有一组可复位的弹力结构件、阻尼件、自锁构件或者自闭合构件,所述支撑件1和底座主体2可收拢或打开到预设角度或任意角度。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所述底座主体2通过第一连接构件3与所述支撑件1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构件3设置阻尼件,实现了所述底座主体2与所述支撑件1之间的任意角度调节;或所述第一连接构件3设置可复位的弹力结构件,实现了所述底座主体2与所述支撑件1之间的预设角度调节。将所述第一连接构件3设置为具备自锁和自闭合功能的一字转轴或阻尼件,能有效防止所述第一连接构件3调整到预设角度后,所述底座主体2与支撑件1的角度发生变化,同时在闭合后收拢所述支撑件1和底座主体2,保证装置可靠性。
5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位移装置16还包括可复位部件,所述固定板通过所述可复位部件与所述支撑件1连接。上述可复位部件包括但不限于弹簧、磁铁组件或阻尼件。
52.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位移装置16设置为齿轮、蜗杆、旋钮中的一个或多个组合,所述位移装置16与所述固定板啮合。
53.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限定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模块5移动位置的限位结构。
54.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或抵接于所述固定板上的按钮或开关,所述按钮或所述开关贯穿所述支撑件1设置。
55.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脚托6和第二连接构件,所述第二脚托6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构件与所述支撑件1、底座主体2或第一脚托4转动连接。通过第一脚托4和第二脚托6的
单独或同时展开,使装置能适配一定范围内不同尺寸的需充电设备的横放、竖放充电,优化无线充电的使用体验,避免充电盲区,延伸使用场景,提高装置的便携性和适配性,同时增强装置交互性和可靠性,提升用户体验。
5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1还设置有第二脚托6和用于收纳所述第二脚托6的收纳槽14,所述第二脚托6通过第二连接构件与所述支撑件1、底座主体2或第一脚托4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脚托6在支撑件1上的垂直投影到无线充电线圈50有效充电区域的距离,小于第一脚托4打开时在支撑件1上的垂直投影到无线充电线圈50有效充电区域的距离,所述第二脚托6 转动方向与所述支撑件1转动方向一致或者相反或者垂直,所述第二连接构件设有对第二脚托6的最小角度限位器和最大角度限位器,使得所述第二脚托6收拢时与支撑件1呈最小角度,所述第二脚托6打开时与支撑件1呈最大角度。
57.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装置设有第一脚托4和第二脚托6,所述第一脚托4与所述第二脚托6单独使用或者组合使用,实现对需充电设备的支撑固定,所述第二脚托6布置于所述第一脚托4与无线充电线圈50之间,或布置于所述支撑件1上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3不同的一侧;需充电设备横放时其长侧边到接收端的距离较短,当所述第二脚托6打开时,因为所述第二脚托6在支撑件1上的垂直投影到无线充电线圈50有效充电区域的距离,小于第一脚托4打开时在支撑件1上的投影到无线充电线圈50 有效充电区域的距离,亦即需充电设备可以横放于所述第二脚托6上,此时需充电设备依然可以实现无线充电;所述第二连接构件呈一字形且设有自锁构件和/或自闭合构件,可以简单地实现收拢和打开;所述第二脚托6打开时与所述支撑件1之间的角度小于或等于90
°
,当需充电设备横放在所述第二脚托6上进行无线充电时,避免需充电设备使用过程中受重力影响产生位移。
58.所述第二脚托6可以设置为与所述第一脚托4转动方向一致或者相反,如图1所示。当装置处于站立状态时,需充电设备采用竖立充电时,如图3 所示,将第二脚托6转动至最小预设角度,收拢至所述收纳槽14内,将需充电设备放置于所述第一脚托4上;当需充电设备采用横放充电时,如图6 所示,将第二脚托6打开,将需充电设备放置于所述第二脚托6内进行固定;
59.所述第二脚托6还可以设置为与所述第一脚托4转动方向垂直,如图2 所示。需充电设备采用竖立放置并无线充电时,将第二脚托6转动至最小预设角度,收拢至所述收纳槽14内,将需充电设备放置于所述第一脚托4上;当需充电设备采用横向放置并无线充电时,如图7所示,所述支撑件1的一边侧躺为受力面,立于支撑台面上,将第二脚托6打开,将需充电设备横向放置于所述第二脚托6上,此时所述第二脚托6的转动方向与所述支撑件1 相对于所述底座主体2转动方向垂直;
60.所述第二脚托6与所述支撑件1的机械连接方式可以是以下方式之一或几种方式的组合:
61.a、如图3和图6所示,当底座主体2基于支撑件1打开,本装置处于站立状态时,所述第二脚托6通过第二转轴或可复位弹性结构件与所述支撑件1连接,且所述第二脚托6可以相对于第二转轴或支撑件1上下或左右旋转一定角度,以用于支撑需充电设备。
62.b、如图7所示,当底座主体2打开,装置处于侧躺状态时,所述第二脚托6通过第二转轴或可复位弹性结构件与所述支撑件1连接,且所述第二脚托6可以相对于支撑件1上下或左右旋转一定角度,以用于支撑需充电设备。
63.采用上述结构设计,使充电装置适应竖立或横放的不同使用状态,同时匹配不同尺寸的需充电设备,根据使用状态灵活调整脚托展开和收拢方式,实现了对需充电设备的支撑和固定,脚托位置操作简单,便于收纳。
6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脚托6在支撑件1上的投影到无线充电线圈 50有效充电区域的距离,小于第一脚托4打开时在支撑件1上的投影到无线充电线圈50有效充电区域的距离。
65.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需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即与无线充电线圈50耦合以实现无线充电的无线充电线圈50)通常位于所述需充电设备中心,当需充电设备竖立时,需充电设备的无线接收线圈位置距离其支撑侧边距离较远,此时需充电设备竖立放置在第一脚托4上时可以实现无线充电;当需充电设备横放时,需充电设备的无线接收线圈位置距离其支撑侧边距离较近,因为所述第二连接构件即需充电设备横放在第二脚托6上面时,其支撑侧边到无线充电线圈50的距离较小,即需充电设备的无线接收线圈在无线充电线圈50的有效充电区域内,依然可以实现无线充电,通过第一脚托4和第二脚托6的设置,使装置同时满足竖立和横放充电,无需采用多线圈,降低装置的复杂性和生产成本。
6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一种新型的无线充电支架,还包括第三脚托,所述第三脚托通过第三转轴或/和第三可复位弹性构件与所述支撑件1或所述底座主体2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脚托可打开到预设角度或任意角度。
67.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所述第三脚托布置于所述支撑件1或所述底座主体2,所述第三脚托与所述支撑件1或所述底座主体2转动连接,且可以打开到预设角度或任意角度,所述第三脚托设有apple watch (苹果手表)或者airpods(苹果无线耳机)的充电座或第三第一无线充电模块5,以用于给apple watch或者airpods等其他需充电设备充电。
6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构件设置为固定结构件、阻尼转轴、自锁结构件、活动转轴或弹性可复位结构件。
6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1侧部、所述底座主体2或所述第一脚托4 设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二脚托6的第二收纳槽。
7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模块5包括电性连接的无线充电线圈 50和无线充电控制单元51,还包括电芯和移动充电控制单元,所述移动充电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电芯、所述无线充电控制单元51电性连接,所述电芯和/或所述移动充电控制单元收纳于所述支撑件1和/或所述底座主体2内。
7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1、所述底座主体2或所述第一脚托4内设有磁铁或磁性物质。
7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脚托4、所述底座主体2或所述第二脚托6设有柔性结构件15,所述柔性结构件15设置为硅胶、tpe(thermoplasticelastomer,热塑性弹性体)、tpu(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r(热塑性橡胶)、tpv(thermoplastic vulcanizate,热塑性硫化橡胶)、cpe(chlorinatedpolyethylene,氯化聚乙烯)、布艺或橡胶。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脚托4、第二脚托6和底座主体2中的一个或多个上设置有柔性结构件15,所述柔性结构件15包括采用硅胶、tpe、tpu、tpr、tpv、cpe、布艺或者橡胶材料制作的防滑构件。
73.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所述柔性结构件15具有较强的摩擦阻
力,能起到防滑作用,或所述柔性结构件15上设有防滑凸起,增加底座主体2及需充电设备和脚托之间的摩擦力,有效防止需充电设备位移,提高需充电设备放置的可靠性。
7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主体2内还设有第二无线充电模块9。
7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1和/或底座主体2上设置有若干电源接口 7、充电头8、数据线10和第二无线充电模块9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所述电源接口7、充电头8、数据线10和第二无线充电模块9与无线充电控制单元51电连接。
76.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所述电源接口7或数据线10 用于电性连接外部电源或电性外接其他设备,在无线充电控制单元51的控制下,对装置供电或对电芯进行充电,充电头8用于对其他需充电设备进行供电,所述底座主体2上设置第二无线充电模块9,同时对多个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第二无线充电模块9还可以用于对本装置进行无线供电。
7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一种新型的无线充电支架,还包括开关,所述开关设置在所述支撑件1、底座主体2或者第一脚托4上,所述开关与无线充电控制单元51电连接,用于控制无线充电控制单元51的供断电。
78.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所述开关优先设置为触控开关或设置为通过语音控制模块(声控模块)、感应控制模块、灯光感应模块、环境感应模块、时间控制模块、人脸识别模块、app(application,应用程序)、或电子模块等其中的一种或多种控制的结合,使用过程中用于控制无线充电控制单元51的供断电,从而控制第一无线充电模块5的供断电,实现对充电过程的人为控制。
7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无线充电支架,还包括指示灯,所述指示灯设置在所述支撑件1、底座主体2或者第一脚托4上,所述指示灯与无线充电控制单元51电连接。
80.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所述指示灯根据工作状态设置为不同的显示状态,当充电进行时,所述指示灯点亮,当充电结束时,所述指示灯熄灭或变暗,从而对使用过程进行指示;或在进行无线充电时自由控制指示灯的开关或状态,以避免干扰环境或满足场景需要,提高了装置的交互性,使用户能够直观了解装置的使用状态,提高了装置的可靠性。
8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主体2设置为镶嵌体,以镶嵌于其他物体中。
82.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所述底座主体2设置为圆柱形或其他预设形状,所述底座主体2展开后镶嵌连接在桌面等预设安装位置,所述底座主体2安装面与预设安装位置处凹槽或通孔适应设置,使充电装置能够与预设安装位置紧密连接或固定连接,保证本装置的安装可靠性,防止使用过程中充电装置发生倾倒。
8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1、底座主体2或第一脚托4内设有磁铁,用于吸附需充电设备。
84.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所述支撑件1、底座主体2或第一脚托4内设有磁铁,需充电设备上设置有铁片或磁铁,因此需充电设备可以通过磁吸力固定在所述支撑件1上、底座主体2或第一脚托4上。
85.需要说明的是,无线充电支架的壳体形状不限于附图1

10所示的圆角状和半椭圆状,根据设计需求可对壳体形状发生改变,其他壳体形状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86.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87.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支架,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