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15:4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连接器 是有 插头 插座 特别


1.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线对板的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


背景技术:

2.线对板(wire to board,wtb)连接器组合广泛地应用移动通讯设备及个人终端设备上,实现设备内部各功能性器件与主机板间讯号或电源连接。习知的线对板连接器组合通常包括一线端连接器及一板端连接器。线对板连接器组合依线端连接器插入的方向可分为水平插入以及垂直插入两种方式。
3.目前的wtb产品对插扣合主要靠板端wtb连接器的定位柱,定位柱扣合到线端wtb连接器的凹槽内。板端wtb连接器包括胶芯与胶芯两侧表面突出的定位柱,定位柱结构复杂,模具加工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插座连接器,包括座体与多个插座端子。座体包括对接凹槽,对接凹槽连通于座体之相邻的表面与端面,对接凹槽远离于端面之内侧形成宽区域,对接凹槽邻近于端面之外侧形成窄区域,对接凹槽于宽区域的两侧侧壁设置有凹部,座体包括多个插座端子槽。各插座端子分别位于各插座端子槽,各插座端子之一侧包括接触部,各接触部位于对接凹槽内,各插座端子之另一侧包括焊接部,各焊接部穿出于各插座端子槽。
5.在一些实施例中,对接凹槽于窄区域的两侧侧壁设置有侧边扣槽,各侧边扣槽由端面贯穿至宽区域。
6.在一些实施例中,座体包括内部扣槽,各内部扣槽位于对接凹槽于宽区域的内侧侧壁。
7.在一些实施例中,各接触部为片状结构。
8.本实用新型提供另提供一种插头连接器,包括本体与多个插头端子。本体二端分别包括对接侧及接线侧,本体于对接侧的两侧侧面包括突部,本体于对接侧包括多个对接槽,各对接槽贯通于本体之相邻的第一表面与第一端面,本体于接线侧的第二端面包括多个插头端子槽,各插头端子槽分别连通于各对接槽。各插头端子分别位于各插头端子槽,各插头端子之一侧包括接触部,接触部位于对接槽内,各插头之另一侧包括接线部。
9.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两侧侧面包括侧边卡块,侧边卡块相邻于突部,本体包括端面卡块,各端面卡块位于第一端面。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各插头端子之接触部包括两夹臂,各夹臂上包括突块,各突块相对位于对接槽内的两侧且以对接槽为中心置中对齐。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之第二表面包括破孔及悬臂,悬臂位于破孔,接触部包括止挡块,悬臂抵止于止挡块。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接线部包括一对第一夹持部及一对第二夹持部,各第一夹持部
夹持传输线之芯线,各第二夹持部夹持传输线之外被。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于对接侧之第二端面包括方形框口,接线部抵止于方形框口内侧的四周壁面。
14.综上,依据一些实施例,插头连接器由本体的外观与插座连接器的对接凹槽的外观配合,使插头连接器两侧的突部卡入插座连接器两侧的凹部,增加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插拔力。接着,在一些实施例中,插头连接器以两个侧边卡块与一个端面卡块组成的三个卡掣定点卡掣于插座连接器的两个侧边扣槽与一个内部扣槽,增加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插拔力。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插头连接器由悬臂抵止于插头端子的止挡块,防止插头端子被拔出。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插头端子由各第一夹持部与各第二夹持部稳固夹持传输线之芯线与外被。
附图说明
15.图1 是依据一些实施例绘制之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之外观示意图,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为分开状态。
16.图2 是依据一些实施例绘制之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之外观示意图,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为对接状态。
17.图3 是依据一些实施例绘制之插座连接器之分解示意图,座体与多个插座端子为分开状态。
18.图4 是依据一些实施例绘制之插头连接器之分解示意图,本体与多个插头端子为分开状态,多个插头端子与多个传输线为连接状态。
19.图5 是依据一些实施例绘制之插头连接器之分解示意图,本体与一个插头端子为分开状态。
20.图6 是依据一些实施例绘制之插头端子之仰视示意图。
21.图7 是依据一些实施例绘制之插头连接器之后视示意图,本体与多个插头端子为分开状态。
22.图8 是依据一些实施例绘制之插头连接器之仰视示意图。
23.符号说明
24.100:插座连接器
25.200:插头连接器
26.1:座体
27.1a:表面
28.1b:端面
29.10a:宽区域
30.10b:窄区域
31.11:对接凹槽
32.111:两侧侧壁
33.112:内侧侧壁
34.12:凹部
35.13:插座端子槽
36.14:侧边扣槽
37.15:内部扣槽
38.2:插座端子
39.21:接触部
40.22:焊接部
41.23:卡钩
42.3:本体
43.3a:第一表面
44.3b:第二表面
45.3c:第一端面
46.3d:第二端面
47.3e:侧面
48.30a:对接侧
49.30b:接线侧
50.32:突部
51.33:对接槽
52.34:侧边卡块
53.35:端面卡块
54.36:插头端子槽
55.361:方形框口
56.371:破孔
57.373:悬臂
58.4:插头端子
59.41:接触部
60.411:夹臂
61.412:突块
62.413:止挡块
63.42:接线部
64.421:第一夹持部
65.422:第二夹持部
66.5:传输线
67.51:芯线
68.52:外被。
具体实施方式
69.参照图1与图3,图1为插座连接器100与插头连接器200之外观示意图,插座连接器100与插头连接器200为分开状态,图3为插座连接器100之分解示意图,座体1与多个插座端子2为分开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插座连接器100为线对板(wire to board,wtb)插座,焊接在电路板上(图未示),插座连接器100包含座体1及插座端子2。
70.参照图1与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座体1包括对接凹槽11,对接凹槽11连通于座体1之相邻的表面1a(如图1所示座体1的上方表面)与端面1b(如图1所示座体1的左侧表面),对接凹槽11远离于端面1b之内侧形成宽区域10a,对接凹槽11邻近于端面1b之外侧形成窄区域10b,对接凹槽11于宽区域10a的两侧侧壁111设置有凹部12,座体1包括多个插座端子槽13。
71.参照图1与图3,各插座端子2分别位于各插座端子槽13,各插座端子2之一侧包括接触部21,各接触部21位于对接凹槽11内,各插座端子2之另一侧包括焊接部22,各焊接部22穿出于各插座端子槽13。各该接触部21为片状结构。
72.座体1及插座端子2组装时,将各插座端子2的接触部21如图3所示插入各插座端子槽13,以各插座端子2上的卡钩23卡掣于各插座端子槽13内侧壁面,使将各插座端子2的接触部21露出如图1所示对接凹槽11内部。
73.参照图1与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对接凹槽11由图2俯视观之,概呈逆时针旋转90度后之t字型外观。对接凹槽11于窄区域10b的两侧侧壁111设置有侧边扣槽14,各侧边扣槽14由端面1b贯穿至宽区域10a,方便模具由各侧边扣槽14脱膜。
74.参照图1至图3,图2为插座连接器100与插头连接器200之外观示意图,插座连接器100与插头连接器200为对接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座体1包括内部扣槽15,各内部扣槽15位于对接凹槽11于宽区域10a的内侧侧壁112。
75.参照图4,图4为插头连接器200之分解示意图,本体3与多个插头端子4为分开状态,多个插头端子4与多个传输线5为连接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插头连接器200为板对线插头,插头连接器200包含本体3及插头端子4。
76.参照图4与图5,图5为插头连接器200之分解示意图,本体3与一个插头端子4为分开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3二端分别包括对接侧30a及接线侧30b,本体3于对接侧30a的两侧侧面3e包括突部32,本体3于对接侧30a包括多个对接槽33,各对接槽33贯通于本体3之相邻的第一表面3a与第一端面3c,本体3于接线侧30a的第二端面3d包括多个插头端子槽36,各插头端子槽36分别连通于各对接槽33。
77.参照图4至图6,图6为插头端子4之仰视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各插头端子4分别位于各插头端子槽36,各插头端子4之一侧包括接触部41,接触部41位于对接槽33内,各插头端子4之另一侧包括接线部42。
78.参照图4与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3由图2俯视观之,概呈逆时针旋转90度后之t字型外观。本体3两侧侧面3e包括一侧边卡块34,侧边卡块34相邻于突部32,本体3包括端面卡块35,各端面卡块35位于第一端面3c。以两个侧边卡块34与一个端面卡块35组成三个卡掣点。
79.参照图4至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各插头端子4之接触部41包括两夹臂411,各夹臂411的相对内侧包括突块412(例如半圆形的突块412),各突块412相对位于对接槽33内的两侧,各突块412以对接槽33为中心置中对齐,如图8所示以插头连接器200的仰视观之,对接槽33中的两侧各突块412相对应上下对齐。
80.参照图2与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3之第二表面3b包括破孔371及悬臂373,悬臂373位于破孔371,接触部41包括止挡块413,悬臂373抵止于止挡块413。在一些实施例中,悬臂373为延伸入插头端子槽36,悬臂373接触插头端子4表面,悬臂373具有弹性。当插头端
子4组装在插头端子槽36时,接触部41上的止挡块413滑入本体3的破孔371中。如图2所示,当使用者沿z轴拉扯传输线5时,传输线5一侧的插头端子4的止挡块413抵止于悬臂373,防止插头端子4被拔出、脱离本体3。
81.参照图4至图7,图7为插头连接器200之后视示意图,本体3与多个插头端子4为分开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接线部42包括一对第一夹持部421及一对第二夹持部422,各第一夹持部421及各第二夹持部422为长条片体。如图5所示,当传输线5放在各第一夹持部421及各第二夹持部422中时,可将各第一夹持部421及各第二夹持部422相对折弯(图5与图6为表示未折弯状态),使各第一夹持部421夹持传输线5之芯线51,各第二夹持部422夹持传输线之外被52。
82.参照图4与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3与多个插头端子4为分开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3于对接侧30a之第二端面3d包括方形框口361,插头端子4的接线部42抵止于方形框口361内侧的四周壁面。当将图7所示插头端子4组装在插头端子槽36时,插头端子4的外表面会接触方形框口361内侧的四周壁面,插头端子4的上下左右贴合方形框口361内侧的四周壁面,防止插头端子4在插头端子槽36内旋转。
83.参照图1与图2,当插头连接器200插接插座连接器100时,将插头连接器200的本体3由插座连接器100的座体1上方朝向座体1的对接凹槽11插入,插头连接器200以两个侧边卡块34对应卡掣于插座连接器100的两个侧边扣槽14,插头连接器200以一个端面卡块35对应卡掣于插座连接器100的一个内部扣槽15,以三个卡掣定点增加插头连接器200与插座连接器100插接时的插拔力。
84.当插头连接器200插接插座连接器100时,如图2所示,t字型外观的本体3插入于t字型外观的对接凹槽11,本体3两侧的突部32卡入座体1两侧的凹部12,限制本体3于x轴与z轴的自由度,避免插头连接器200脱离插座连接器100。
85.当插头连接器200插接插座连接器100时,各插头端子4之接触部41的两突块412接触各插座端子2的接触部21两面,两突块412紧密夹持、接触接触部21且不脱落。
86.综上所述,依据一些实施例,插头连接器由本体的外观与插座连接器的对接凹槽的外观配合,使插头连接器两侧的突部卡入插座连接器两侧的凹部,增加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插拔力。接着,在一些实施例中,插头连接器以两个侧边卡块与一个端面卡块组成的三个卡掣定点卡掣于插座连接器的两个侧边扣槽与一个内部扣槽,增加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插拔力。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插头连接器由悬臂抵止于插头端子的止挡块,防止插头端子被拔出。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插头端子由各第一夹持部与各第二夹持部稳固夹持传输线之芯线51与外被52。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