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安装连接端子的胶壳和连接端子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08:5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端子 连接 连接器 用于 安装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安装连接端子的胶壳和连接端子。


背景技术:

2.电连接器是用于将两端电源线或者数据线等导线连接在一起以进行电力或者电子数据传输的元件,大到飞机、轮船,小到电脑、手机,都要用到连接器,所有的电子产品几乎都要用到连接器。
3.随着电子产品变得越来越复杂,对于稳定电性连接性能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其中,作为一种非常重要且应用非常广泛的电性连接产品,连接器用于实现外插件(如导线等)接入后的电性连接和导通,并在外插件脱离后断开电连接。因此电连接的电讯接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而影响电连接器的接触质量的因素主要是端子与塑胶壳之间配置方式。在导电端子与外插件实现电性连接的过程中,外插件插入至壳体的内部并与导电端子电性接触。尤为重要的是,现有技术中存在形式各样的接线端子塑胶壳结构,然而,对于现有端子的塑胶壳结构而言,其普遍存在设计不合理、批量制造不便利、结构不完善等缺陷,导致了生产制造较为繁琐以及生产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安装连接端子的胶壳,以及另提供一种连接端子,以解决上述问题。
5.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方案:
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安装连接端子的胶壳,包括胶壳主体;所述主体被构造为一体成型的单独构件;所述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顶面和底面,所述底面朝向顶面方向凹陷以形成用以容置导电端子的内部空间,所述内部空间设有用于与所述导电端子的卡接部配合的连接部;所述主体前端面设有用于导线插入所述导电端子的插线孔,所述插线孔与所述内部空间连通;其中,以所述插线孔的最大宽度为限,从所述顶面向下切削延伸贯穿所述底面以在所述插线孔的上下位置分别与所述主体前端面形成第一切削面和与所述主体底部形成第二切削面,所述第一切削面和所述第二切削面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不重叠。
7.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顶面朝向所述底部切削延伸,且与所述内部空间连通并形成所述连接部。
8.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插线孔向后延伸并贯穿所述主体的后端面以使插入的导线能穿透所述主体。
9.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顶面和底面通过侧面合围形成一中空的壳体状;其中,所述插线孔穿设于所述侧面,并且沿与插线孔对置的所在侧面处对应开设有暴露口,所述暴露口构造为沿部分顶面的外周缘处凹陷并挖空部分该处侧面所形成,所述插线孔、暴露口均与内部空间相连通。
10.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的前端面以所述插线孔为中心形成导向区,所述导向区引导所述导线插入所述插线孔中。
11.本技术另提供一种连接端子,包含上述的用于安装连接端子的胶壳以及配置在胶壳主体内的导电端子;其中,所述导电端子为接触框,所述接触框带有供导线插入的夹紧接头以及能够与胶壳的连接部相卡合的卡接部;其中,夹紧接头通过一对弹力件构成,两弹力件的自由端构造成内弯折结构并对称配置在接触框中,以弹力配合使得在导线沿主体所开设的插线孔进入至过线通道后能够弹力夹紧导线。
12.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框由金属件一体成型而成,其包括支撑底部和安装侧部;所述支撑底部构造为条形板状并位于过线通道的下方,且其长度方向与过线通道的走向相一致;所述安装侧部竖向配置在支撑底部的两侧以形成两侧翼结构,通过两侧翼结构以使所述接触框卡合装配在主体内。
13.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弹力件构造为板簧,该板簧延伸配置在安装侧部并指向于导线插入的相反方向;所述弹力件远离自由端的端部以一体成型的方式设在所述安装侧部一侧,并通过至少一次朝内弯折来形成横置在所述支撑底部上的带有弹性力的自由端。
14.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框的夹持档位为:两所述安装侧部之间的宽度值为1.4mm

2.4mm,并且,所述内弯折的长度值为0.5mm

1.1mm。
15.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胶壳主体的内部空间包括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所述第一安装腔与第二安装腔形成台阶状底面,所述导电端子的卡接部位于所述第二安装腔内以承受部分或全部导线插入所述导电端子的力。
16.根据下文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参考随附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安装连接端子的胶壳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安装连接端子的胶壳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安装连接端子的胶壳在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安装连接端子的胶壳在第四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图3中的a

a处的剖示图;
23.图6是图3中的b

b处的剖示图;
24.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安装连接端子的胶壳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安装连接端子的胶壳在其他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安装连接端子的胶壳的结构示意图;
27.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下图为上图的拆解示意;
28.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连接端子的接触框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2是图11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3是图11在其他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的剖示图;
32.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的另一剖示图;
33.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的接触框在其他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7是图16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端子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9是图18中在c

c处的剖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38.实施例
39.结合图1至图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安装连接端子的胶壳,包括胶壳主体1,主体1被构造为一体成型的单独构件。其中,主体1包括相对设置的顶面11和底面12,底面12朝向顶面11方向凹陷以形成用以容置导电端子的内部空间。内部空间设有用于与导电端子的卡接部配合的连接部。主体1前端面设有用于导线插入导电端子的插线孔14,插线孔14与内部空间连通。其中,以插线孔14的最大宽度为限,从顶面11向下切削延伸贯穿底面以在插线孔14的上下位置分别与主体1前端面形成第一切削面1a和与主体底部形成第二切削面1b,第一切削面1a和第二切削面1b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不重叠。
40.本实施例中,胶壳主体1为一体成型的单独构件,利于制造及生产。其中,主体1通过各顶面11、底面12以及侧面13以合围成具有内部空间的外壳,并且,底面通过下沉设置以凹陷形成至少部分的内部空间,从而将主体1构造为底面镂空的壳体状,可以有效的节约用料,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有利于日常维护以及电连接时内部的散热功效,实用性强。
41.另外,部分底面12下沉凹陷至与顶面11内壁相重合,且底面12的外壁形成在各侧面的底部处,在沿第一方向以向下俯视主体1,形成在主体1前端面(其中一侧面13上)的第一切削面1a和形成在主体1的底部12的第二切削面1b的投影不重叠,一方面保证了壁薄厚度及其连接强度,不易折断破坏且更为牢靠。另一方面,顶面11和底面12这样的构建方式,利于胶壳在成型时沿竖向上下的快速脱模,并能够很好的避免了倒扣结构,以取消多余滑块在注塑模具中的使用,使得胶壳的制造简易且高效。其具备结构设计新颖、生产制造便捷等优点,避免塑胶壳制造、使用的局限性,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面和优点变得极为显而易见。
42.尤为重要的,顶面11和底面12至少在前端面侧不相重叠,其之间具有一间距余量,
使得在自动化夹持传输胶壳主体时,可进一步使得位于前端面侧的装夹机构(图未示)中所配备的对位检测模块,能够直接沿第一方向穿透至主体内外,以达到便利的对位、检测操作,极大的适用于自动化生产线中。
43.其中,需要提到的是,第一方向为穿设于顶面11和底面12的竖直方向,并与导线插入方向相互垂直设置。另外的,插线孔14为规则或不规则的孔状结构,其最大宽度为沿横向的最大宽距尺寸。
44.请参阅图8和图9,在一种实施例中,主体顶面11朝向底部12切削延伸,且与内部空间连通并形成连接部。其中,顶面11开设有贯通孔16,贯通孔16仅穿设于顶面11并能够凹陷在主体1内壁中,以形成一具有卡合面的连接部。其中,具体地,主体1还包括将内部空间隔开的挡壁17。挡壁17沿导线插入方向横置在主体1内并将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可供导电端子装配的子空间,且每一子空间均具有过线通道。从而确保每一个子空间都能单独插置导线,以拓展内部空间的利用。
45.需要提到的是,子空间中的贯通孔16部分凹陷在挡壁17和与挡壁17对置的侧面13内壁上,保证每个子空间内至少都具备有能够实现卡合导电端子的连接部,从而能够将导电端子装配固定在主体1内。
46.在一种实施例中,插线孔14向后延伸并贯穿主体1的后端面以使插入的导线能穿透主体1。其中,顶面11和底面12通过侧面13合围形成一中空的壳体状。其中,插线孔14穿设于侧面13,并且沿与插线孔14对置的所在侧面13处对应开设有暴露口15,暴露口15构造为沿部分顶面11的外周缘处凹陷并挖空部分该处侧面13所形成。插线孔14、暴露口15均与内部空间相连通。在导线沿插线孔14横穿进入至内部空间后,导线端子能够夹持导线并允许导线继续穿设在主体1内,直至导线的端部至少部分穿过暴露口15,使得用户可直接观测到露出在暴露口15外的导线。
47.从而,通过在主体1的侧面13上分别形成有插线孔14以及与插线孔14对置的暴露口15,且过线通道位于插线孔14和暴露口15之间,使得导线沿插线孔14进入至主体1后,在夹持于导电端子中并能够继续穿设在主体1中,直至导线的端部穿过暴露口15以露出在主体1外,从而让用户可直接获知导线是贯穿于整个主体1,实现完全插接的电连接方式,极大便利了用户的接线使用以及获取并判定导线的插接情况。另外,贯穿式的插接能够将端子的规格设计成更为窄小、紧凑,以节省成本,且符合小型化设计。
48.在一种实施例中,具体地,插线孔14与过线通道相衔接,且插线孔14所在的侧面13的前端沿插入方向凹陷形成一导向区131。其中,主体的前端面以插线孔为中心形成导向区131。导向区131能够引导导线插入插线孔14中。导向区131自上而下以竖向凹陷并能够通过插线孔14与所在侧面的内部空间相贯通。从而,在一方面上,凹陷形成于侧面13外的导向区131用以提供导线在插置后的遮挡及防护,以免受外部环境影响。在另一方面,导向区131以竖向凹陷的方式并能够向下与底部12相贯通,避免在成型模具上出现倒扣结构,进一步利于胶壳主体1的竖向脱模。
49.其中,特别的,未配置有插线孔14和暴露口15的侧面13,其位于主体1的两侧上,该处的侧面13均构造成平行面且壁厚相当,以达到能够满足生产、制造的需求。
50.其中,另外的,在一种实施例中,侧面衔接形成在顶面11和底面12的外周缘处,使主体1的各侧面13与顶面11、底面12之间相互平顺对接。其中,顶面11的外周缘与形成在侧
面13底部的下底面12的内周缘沿竖向(第一方向)不相重合。从而,顶面11和底面12这样的避开设置方式,能够给主体1在注塑成型脱模时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利于沿上下方向分别拔模操作,减少不必要的侧滑块,以实现一次脱模,并确保了各个侧面13的壁薄厚度的合理设计,更为牢固可靠。
51.需要说明的是,顶面11的外周缘与底面12的外周缘,以及顶面11的内周缘和底面12的内周缘分别通过侧面13来衔接,而底面12的内周缘设置为与顶面11的外周缘在竖直方向相间距设置,进一步确保底面12能和顶面11始终不重叠,为注塑成型后的一次脱模创造便利条件。
52.请参阅图7、图8和图9,在一种实施例中,正对导线插入方向一侧的侧面13构造为弧形面,该侧面13的壁厚大致呈上窄下宽的楔形状,部分底面向下凹陷延伸至该侧面13,并能够挖空部分侧面13以形成贯穿主体1内外的插线孔14。其中,将插入方向一侧的侧面13区别于其他的侧面,利于用户识别出所需的插入端且具备防呆功能,其壁薄设置成下部宽大,增大了主体1的平稳性和强度。
53.结合图10至图19,本实施例了另提供一种连接端子,其包含上述的用于安装连接端子的胶壳以及配置在胶壳主体内1的导电端子。其中,导电端子为接触框2,接触框2带有供导线插入的夹紧接头21以及能够与胶壳的连接部相卡合的卡接部。且夹紧接头21通过一对弹力件211构成,两弹力件211的自由端构造成内弯折结构并对称配置在接触框2中,内弯折结构之间弹力配合使得在导线沿主体1所开设的插线孔14进入至过线通道后能够弹力夹紧导线。
54.本实施例中通过接触框2的夹紧接头21来对导线进行夹持、固定。其中,夹紧接头21由一对弹力件211构成,弹力件211的自由端构造为内弯折结构,且对称配置在接触框2上的两内弯折结构形成大致呈外八字形的插线空间,自由端的两端部之间存在允许导线插拔的间距,利于外接导线沿插线孔14再经由插线空间以导向进入,从而插入并穿设在两端部的间距进而装夹在弹力件211的内弯折结构中,使得导线弹力紧配在接触框2上。两内弯折结构持续提供给导线以大致对中的弹性夹持力,导线沿夹持方向平稳且居中配置在夹紧接头21内,以达成导线的稳固装夹。
55.请参阅图11、图12和图13,在一种实施例中,接触框2由金属件一体成型而成,其包括支撑底部22和安装侧部23。支撑底部22构造为条形板状并位于过线通道的下方,且其长度方向与过线通道的走向相一致。安装侧部23竖向配置在支撑底部22的两侧以形成两侧翼结构,通过两侧翼结构以使接触框2卡合装配在主体1内。其中,由金属件一体成型的接触框2,其安装侧部23大致竖向配置在支撑底部22的两侧,从而形成侧翼结构,进而通过侧翼结构卡合装配在主体1内,实现接触框2在主体1内的紧配,且利于拆装及维护。
56.在一种实施例中,具体地,弹力件211构造为板簧。该板簧延伸配置在安装侧部23并指向于导线插入的相反方向。弹力件211远离自由端的端部以一体成型的方式设在安装侧部23一侧,并通过至少一次朝内弯折来形成横置在支撑底部22上的带有弹性力的自由端。从而,在位于两侧的自由端的弹力限位下,能够将外插的导线以对中的方式夹持置于两安装侧部23之间,确保导线在双向的弹力抵触下以来达到装夹稳固,实现电连接。
57.其中,需要提到的是,板簧和支撑底部之间始终存在缝隙。进一步促进了弹力件211在接触框2上的自由摆动,以提供高效的弹力夹持或导线的反向拔出。在本实施例中,针
对导线的解除装夹,可以是通过设置有用于控制弹力件211摆动的操作机构(图未示),对需要反向拔出至主体1外的导线以解除夹持后来实现导线的拔出。亦或是通过内弯折结构的背面构造为止退空间,止退空间与位于内弯折结构正面的插线空间相互对置在过线通道中。止退空间以点接触方式与置于夹紧接头21的导线相弹力卡合,从而在用户直接对导线沿反向用力拔出即可实现导线与夹紧接头21的分离。
58.在一种实施例中,支撑底部22的本体以向上抬起的方式,使得两端部被构造为焊脚结构24,中部被构造为整体朝上凸出并与焊脚结构24以圆弧过渡衔接。其中,安装侧部23、夹紧接头21均位于中部位置。从而使得用于夹持、装配的功能部件以弹力支撑在主体1内,有利于导线的装夹、接触框2的稳固配置。并且,焊脚结构24能够与主体1之间以嵌套卡合的方式相安装到位,配合侧翼结构以将整个接触框2固定在主体1中。
59.在上述实施例中,接触框2配置为其中一夹持档位。具体地,两安装侧部23之间的宽度值a为1.4mm

2.4mm,并且,内弯折的长度值b为0.5mm

1.1mm。请参阅图4中,安装侧部23形成在支撑底板22的长度方向两侧,使得安装侧部23的宽度值大致等同于支撑底板22的宽度尺寸。并且,宽度值a=1.9mm时,所允许的宽度公差范围选定为
±
0.5mm,以及长度值b=0.8mm时,所允许的长度公差范围选定为
±
0.3mm,确保在该参数下接触框2的规格更佳,对应的夹持档位更为高效、显著,利于在小尺寸、窄环境中装夹导线,并极大保证了夹持过程的稳定性和有效性。特别的,内弯折结构的长度尺寸至少为弹力件211的长度尺寸的一半。
60.需要说明的是,插线空间在初始状态的开度值为30
°‑
60
°
。导线进入过线通道并夹持在接触框2以使插线空间由初始状态切换至工作状态,对应触发弹力件211活动使两内弯折结构沿相远离方向撑开。其中,由于内弯折结构具有弹性回复力,能够对插置在之间的导线以弹力夹持。在其他实施例中,初始状态和工作状态之间的切换也可以是通过上述的操作机构来实现,不作过多限制。
61.为了展示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的有效性,在未插入导线时,间距的数值可以是0和0.6mm以及之间的任一数值大小。其中,具体地,弹力件211在自由端的两端部之间的间距的浮动值范围在0.1mm

0.3mm,以及开度值的波动范围在5
°‑
24
°
之间,从而,允许间距在导线插入后,在0至0.9mm之间变化,以适应性的弹力夹持导线或是抽离导线。并且,两个内弯折结构所形成的插线空间的开度值能够随着导线插入后在间距数值的变化,而规律性的内缩其开度值,使间距的数值和开度值之间呈反比例。
62.其中,进一步地,间距的浮动值与开度值的波动值满足如下条件:k=10*n*l。其中,l为浮动值的数值,k为波动值的数值,n为常数且满足:5≤n≤8。需要说明的是,定义:在初始状态时,间距数值为d,此时的开度值为α。从而,在导线插入后的工作状态时,弹力件211的两自由端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为d l,以及插线空间的开度值大小为α

k。并且,浮动值每增加0.1mm,开度值相应减小n个角度,这样的设置关系,使内弯折结构有别于现有技术,且效果极为显著。
63.另外,进一步地,在初始状态时的间距与插线孔14的直径满足如下条件:d=m*d。其中,d为初始状态下的间距尺寸,d为插线孔14的直径尺寸,m为常数且满足:2≤m≤4。需要说明的是,插线孔14构造为直径恒为d的圆孔状,以适配于导线的穿设,并且,插线孔14的直径d比间距尺寸d大2

4倍,使得能够经由插线孔14进入至主体1内的导线规格,才可适配于弹性件的内弯折结构的尺寸参数,有效筛除会损坏内部的接触框2正常工作的导线规格,进
而提升接线夹的使用寿命。
64.其中,需要提到的是,如图12所示,间距的数值大小为两弹力件211之间在自由端处的最小间隔距离,开度值为两个自由端处的外切线所形成的夹角。从而,允许外插的导线能够通过带有开度值的插线空间以导向进入,并通过插设在间距以将导线弹力夹持在接触框2上。
65.请参阅图9和图10,在一种实施例中,底面12通过下沉以沿竖向对齐凹陷设置,使主体1构造为底面镂空的壳体状。胶壳主体的内部空间包括第一安装腔1c和第二安装腔1d。第一安装腔1c与第二安装腔1d形成台阶状底面,导电端子的卡接部位于第二安装腔1d内以承受部分或全部导线插入导电端子的力。其中,具体地,至少通过下沉凹陷能够在顶面11的内壁处形成一台阶面111,台阶面111高于顶面11的内壁。其中,竖向对齐凹陷设置以满足快速脱模的条件,且台阶面111高于顶面11的内壁,使得部分顶面11的厚度被台阶面111所加持,稳固主体1的同时,并形成凹凸状的内部空间,以供导电端子的卡合组装。
66.需要提到的是,卡凸件18与接触框2的内弯折结构相避让设置,且配置在内弯折结构的撑开活动的路径上。其中,卡凸件18用于限制内弯折结构持续撑开活动且能够防止夹紧接头21夹持失效。卡凸件18设于内弯折结构的活动路径上,并与处于初始状态的内弯折结构以间隔设置的方式相配合,能够使内弯折结构在导线插入后并且活动至极限位置时与之相抵接。
67.本实施例中,通过接触框2的夹紧接头21来对导线进行夹持、固定。其中,夹紧接头21由一对弹力件211构成,弹力件211的自由端构造为内弯折结构,且对称配置在接触框2上的两内弯折结构能够将导线弹力紧配在接触框2上。尤为重要的是,为了避免内弯折结构的夹持弹力发生弹性疲乏而失效,经由配置在主体1上的卡凸件18,来限制内弯折结构持续撑开活动且能够防止夹紧接头21的夹持失效。
68.具体地,卡凸件18一体成型在台阶面111上的第二安装腔1d内。使得卡凸件18能够与装配在主体1中的接触框2无限趋近,且与内弯折结构相间隔设置并位于撑开路径中,能够在内弯折结构活动至极限位置时抵接于弹力件211,从根本上阻止了板簧发生弹性疲乏现象,进而增大了夹紧接头21的使用寿命。且阻止内弯折结构弹力弯折至超出极限位置,能够有效分类出适宜夹持的导线规格,以确保导电端子始终在内弯折结构所允许的活动范围内正常工作。
69.在一种实施例中,卡凸件18沿长度方向延伸至与接触框2相接触,以将接触框2限制在内部空间中,使接触框2与台阶面111相间隔设置。从而,组配在主体1内的接触框2还能够通过抵接在卡凸件18所在位置时,以确保接触框2安装到位,并与台阶面111相间隔以免在装配时对接触框1上造成损伤。另外的,其中,优选地,卡凸件18与处于初始状态的内弯折结构之间的距离为0.15mm

0.3mm。这样的距离设置,使得内弯折结构能够在其浮动值范围内正常使用,间隔配置在内弯折结构一侧的卡凸件18以预设距离设置,从而有效避免弹性接头21超范围使用,保证了使用寿命。
70.很显然的,贯通孔16和挡壁17、以及卡凸件18的配置均能够满足利于胶壳主体1沿竖向的一次脱模的设计理念,在此不再赘述。
71.请参阅图14至图17,在一种实施例中,卡接部构造为通过两侧翼结构以使接触框2能够卡合装配在主体1内,且支撑底部22沿其长度方向以横置在主体1的底面。从而,胶壳主
体1为底面镂空的壳体状,以使接触框2能够自上而下的装配在主体1中,用以至少部分堵住主体1的底面,避免接触框2直接暴露在主体1外,并便利于接触框2在主体1内的拆装、组配。
72.在一种实施例中,主体1设有与安装侧部23相适配的带有卡合面的连接部。安装侧部23与卡合面能够以扣合方式相紧配。其中,具体地,安装侧部23朝外凸起设有一摆动臂231,摆动臂231由安装侧部23的部分本体冲压成型而成,并具有一利于卡入至配合结构的倾角。从而,在安装侧部23的部分本体中直接凸起形成摆动臂231,进一步增强了安装侧部23与配合结构之间的卡合,并且其摆动臂231具备弹性卡紧的功能,设计方式新颖,且设置的倾角更加利于接触框2的拆装。
73.在一种实施例中,需要提到的是,连接部是通过开设在主体1顶部的贯通孔16所形成的的。贯通孔16穿设于主体1并能够凹陷在部分主体1内壁中。摆动臂231具有凸出于安装侧部23外的第一位置和受主体1内壁的抵接以弹力避让活动的第二位置。其中,摆动臂231在初始状态和置于凹陷有贯通孔16的内壁时能够保持在第一位置,在接触框2装配至主体1内并与主体1内壁相抵接时能够沿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并在装入至贯通孔16所处内壁后使摆动臂231弹力复位至第一位置,以将接触框2限制在主体1中。通过这样的配置方式,使得摆动臂231与连接部更为可靠,组装方便且拆除也很便利。
74.在一种实施例中,摆动臂231大致呈一弯折板状,其包含形成于上端并与安装侧部23相衔接的连接部2311和位于下端且大致凸出于安装侧部23所在端面的活动部2312。摆动臂231以整体自上而下朝外凸起设置,且倾角为15
°‑
30
°
。其中,位于下端的活动部2312更有助于自下而上的装配方式,避免锁死卡住或发生干扰等现象。另外,凸出设置的摆动臂231能够自由活动不受安装侧部23的干涉,倾角保持在有效的15
°‑
30
°
阈值之间,以实现更加高效的组装和拆除。
75.需要提到的是,请参阅图18和图19,主体1内所形成的过线通道位于插线孔14与暴露口15之间。在导线沿插线孔14横穿进入至过线通道后,接触框2能够夹持导线并允许导线继续穿设在主体1内,直至导线的端部至少部分穿过暴露口15,使得用户可直接观测到露出在暴露口15外的导线。
76.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