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海洋风向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与流程

2021-09-08 02:4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监测 海洋 风向 监测系统 方法


1.本发明属于海洋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海洋风向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海洋灾害,是指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灾害。海洋灾害主要有灾害性海浪、海冰、赤潮、海啸和风暴潮;与海洋与大气相关的灾害性现象还有"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台风等。引发海洋灾害的原因主要有大气的强烈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等;海洋水体本身的扰动或状态骤变;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及其伴生之海底滑坡、地裂缝等。海洋自然灾害不仅威胁海上及海岸,有些还危及沿岸城乡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例如,强风暴潮所导致的海侵(即海水上陆),在我国少则几公里,多则20公里~30公里,甚至达70公里,某次海潮曾淹没多达7个县。海洋灾害还会在受灾地区引起许多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如风暴潮引起海岸侵蚀、土地盐碱化;海洋污染引起生物毒素灾害等。
3.海洋风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实现对海洋灾害的预报,对海洋风向进行监测能够确定海洋水的流向,实现对海洋灾害的预警。但是目前暂无将海洋风向监测与海洋灾害预警结合的方法,无法实现海洋风向监测系统的应用。
4.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目前暂无将海洋风向监测与海洋灾害预警结合的方法,无法实现海洋风向监测系统的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海洋风向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6.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海洋风向监测方法,所述海洋风向监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步骤一,通过海洋信息监测模块利用海洋信息监测程序监测海洋所处区域的温度、湿度、气压、风速以及海洋水位,获取海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水位数据;
8.步骤二,通过风向监测模块利用风向监测器进行海洋风向监测;通过数据传输模块利用数据传输程序进行监测的海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水位数据以及海洋风向数据的传输;
9.步骤三,通过数据处理模块对获取的海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水位数据以及风向数据依据预设的经典洗出滤波模型,分别对比力信号和角速度信号进行处理,得到线位移和转动角位移;其中,所述预设的经典洗出滤波模型中包含有线加速度高通通道、线加速度低通通道及角速度高通通道;
10.步骤四,依据所述比力信号和所述线位移,生成平动感觉误差信号,以及依据所述角速度信号和所述转动角位移,生成转动感觉误差信号;求取所述平动感觉误差信号及所述转动感觉误差信号各自对时间的导数,分别生成平动感觉误差变化信号和转动感觉误差变化信号;
11.步骤五,依据所述平动感觉误差信号及所述平动感觉误差变化信号,分别生成平动补偿信号和差异补偿信号;依据所述转动感觉误差信号和所述转动感觉误差变化信号,生成转动补偿信号;
12.步骤六,分别以所述平动补偿信号、所述差异补偿信号及所述转动补偿信号,更新所述线加速度高通通道、所述线加速度低通通道及所述角速度高通通道;得到对所述海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水位数据以及风向数据的处理结果;
13.步骤七,通过数据校准模块利用数据校准程序从接收的数据集中选择处理后的海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水位数据以及风向数据;
14.步骤八,将步骤七中选择的海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水位数据以及风向数据转换成至少一种数据格式的数据,所述至少一种数据格式包括第一运算模型的输入数据格式及第二运算模型的输入数据格式,所述第一运算模型与所述第二运算模型用于实现相同的算法;
15.步骤九,将转换后的数据中符合所述第一运算模型的输入数据格式的第一输入数据输入至所述第一运算模型中进行运算,得到第一运算结果;
16.步骤十,调用数据接口,将所述转换后的数据中符合所述第二运算模型的输入数据格式的第二输入数据输入至所述第二运算模型中进行运算,得到第二运算结果;
17.步骤十一,获取所述第一运算结果及所述第二运算结果;对所述第二运算结果及所述第一运算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
18.步骤十二,根据归一化处理后的所述第一运算结果及归一化处理后的所述第二运算结果,确定所述第二运算模型的校准结果;得到校准后的海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水位数据以及风向数据;
19.步骤十三,通过数据融合模块利用数据融合程序对校准后海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水位数据以及风向数据的数据属性进行时间同步,并分别存储未经过所述时间同步的原始数据属性和经过所述时间同步的同步数据属性;
20.步骤十四,基于所述同步数据属性进行数据关联;基于所述原始数据属性对同一数据中由不同传感器所探测的数据属性进行属性融合;得到融合后的海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水位数据以及风向数据;
21.步骤十五,通过风向模型构建模块利用风向模型构建程序依据气象数据分析结果进行风向模型的构建;通过模型优化模块利用模型优化程序依据实际风向与风向模型推断风向的误差,对构建的风向模型进行改进;
22.步骤十六,数据分析模块利用优化的风向模型基于融合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到气象数据分析结果;
23.步骤十七,通过风险评估模块基于气象数据分析结果利用风险评估程序进行海洋风险评估;通过出海建议模块利用出海建议程序依据风险评估结果提出是否出海的建议;若适合出海,则依照风向模型给出的风向指导出海方向;若不适合出海,则通过预警模块利用报警器进行海洋高风险预警。
24.进一步,步骤三中,所述通过数据传输模块利用数据传输程序进行监测的海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水位数据以及海洋风向数据的传输,具体包括:
25.(1)簇首节点构建一个发布消息,海洋数据的名字集合域为本簇名字前缀集合,消
息类型为1,跳数为d/r,d为网络直径,r为传输半径,负载为自己的路由器id;簇首节点从每一个与数据路由器相连的有线接口发送该海洋数据;
26.(2)邻居数据路由器从接口f接收到该海洋数据后,将海洋数据中的跳数值递减1,在转发表中创建一个转发表项,该转发表项的源路由器id为海洋数据负载中的路由器id,接口域值为f,名字前缀集合为海洋数据中的名字集合域值;
27.(3)邻居数据路由器判断海洋数据中的跳数值是否为0,如果是,则结束传输;否则执行步骤(4);
28.(4)邻居数据路由器从除了接口f之外的所有与其他数据路由器相连的有线接口发送该海洋数据,执行步骤(2)。
29.进一步,步骤五中,所述依据所述平动感觉误差信号及所述平动感觉误差变化信号,分别生成平动补偿信号和差异补偿信号,包括:
30.区间二型模糊化所述平动感觉误差信号及所述平动感觉误差变化信号,生成第一单点区间二型模糊集;依据预设的模糊逻辑控制规则和所述第一单点区间二型模糊集,得到第一区间二型模糊集;离散化处理所述第一区间二型模糊集的论域,得到第一离散点集;解模糊处理所述第一离散点集,得到平动模糊控制输出;以预设的高通滤波器处理所述平动模糊控制输出,得到平动补偿信号;依据所述平动模糊控制输出和所述平动补偿信号,生成差异补偿信号。
31.进一步,步骤六中,所述依据所述转动感觉误差信号和所述转动感觉误差变化信号,生成转动补偿信号,具体为:
32.区间二型模糊化所述转动感觉误差信号及所述转动感觉误差变化信号,生成第二单点区间二型模糊集;依据预设的模糊逻辑控制规则和所述第二单点区间二型模糊集,得到第二区间二型模糊集;离散化处理所述第二区间二型模糊集的论域,得到第二离散点集;
33.解模糊处理所述第二离散点集,得到转动模糊控制输出;以预设的高通滤波器处理所述转动模糊控制输出,得到转动补偿信号。
34.进一步,步骤十四中,所述基于所述原始数据属性对同一数据中由不同传感器所探测的数据属性进行属性融合包括:
35.在固定融合周期内将不同传感器的不同时间戳信息作为触发条件,分步进行数据属性的融合,其中融合结束时间戳为融合开始时间戳与所述固定融合周期之和。
36.进一步,步骤十四中,所述基于所述原始数据属性对同一数据中由不同传感器所探测的数据属性进行属性融合还包括:
37.在一个固定融合周期结束后,判断存储的各个传感器当前的原始数据属性是否存在更新,若存在,则基于更新后的原始数据属性在下一个固定融合周期中继续数据属性的融合。
38.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施所述海洋风向监测方法的海洋风向监测系统,所述海洋风向监测系统设置有:
39.海洋信息监测模块,与中央控制模块连接,用于通过海洋信息监测程序监测海洋所处区域的温度、湿度、气压、风速以及海洋水位,获取海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水位数据;
40.风向监测模块,与中央控制模块连接,用于通过风向监测器进行海洋风向监测;
41.数据传输模块,与中央控制模块连接,用于通过数据传输程序进行监测数据的传输;
42.中央控制模块,与海洋信息监测模块、风向监测模块、数据传输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校准模块、数据融合模块、风向模型构建模块、模型优化模块、数据分析模块、风险评估模块、风险建议模块、预警模块连接,用于通过主控机控制各个模块正常运行;
43.数据处理模块,与中央控制模块连接,用于通过数据处理程序对获取的海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水位数据以及风向数据进行处理;
44.数据校准模块,与中央控制模块连接,用于通过数据校准程序进行处理后数据的校准;
45.数据融合模块,与中央控制模块连接,用于通过数据融合程序进行校准后海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水位数据以及风向数据的融合;
46.风向模型构建模块,与中央控制模块连接,用于通过风向模型构建程序依据气象数据分析结果进行风向模型的构建;
47.模型优化模块,与中央控制模块连接,用于通过模型优化程序依据实际风向与风向模型推断风向的误差,对构建的风向模型进行改进;
48.数据分析模块,与中央控制模块连接,用于利用优化的风向模型基于融合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到气象数据分析结果;
49.风险评估模块,与中央控制模块连接,用于通过风险评估程序进行海洋风险评估;
50.出海建议模块,与中央控制模块连接,用于通过出海建议程序依据风险评估结果提出是否出海的建议,并且依照风向模型给出的风向指导出海方向;
51.预警模块,与中央控制模块连接,用于通过报警器进行海洋高风险预警。
52.进一步,所述海洋信息监测模块中设置布置在海底的水位监测仪和漂浮布置在海面上的浮体,所述浮体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风速监测器;
53.所述布置在海底的水位监测仪用于监测海洋水位;所述布置在海面上的浮体用于接收水位监测仪的声学信号,设置在浮体上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风速监测器分别进行海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水位信息。
54.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可读程序,供于电子装置上执行时,提供用户输入接口以实施所述海洋风向监测方法。
55.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储存有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所述海洋风向监测方法。
56.结合上述的所有技术方案,本发明所具备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本发明通过对海洋水位、温度、风向等数据的采集能够实现对海洋信息的全面获取,对海洋灾害的预测更准确;通过对综合气象数据的融合、分析,能够实现对海洋信息的准确把握,得到全面且准确的海洋状况信息,建立的海洋风向模型更准确;通过海洋风向模型的建立和优化能够实现对海洋不同区域风向的准确获取,比使用海洋风向监测仪更方便和准确的获取海洋风向;进行海洋信息的分析后,实现对海洋风险的评估,为是否出海以及出海的方向提供建议。本发明提供的系统的结构简单,实现的功能多样,能够保证海洋远航的安全性,促进对海洋的开发利用。
附图说明
5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58.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海洋风向监测方法的流程图。
59.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海洋风向监测系统的结构框图。
60.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过数据传输模块利用数据传输程序进行监测的海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水位数据以及海洋风向数据的传输的流程图。
61.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过数据处理模块利用数据处理程序对获取的海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水位数据以及风向数据进行处理的流程图。
62.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过数据校准模块利用数据校准程序进行处理后数据的校准的流程图。
63.图2中:1、海洋信息监测模块;2、风向监测模块;3、数据传输模块;4、中央控制模块;5、数据处理模块;6、数据校准模块;7、数据融合模块;8、风向模型构建模块;9、模型优化模块;10、数据分析模块;11、风险评估模块;12、风险建议模块;13、预警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64.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6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海洋风向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描述。
66.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海洋风向监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7.s101,通过海洋信息监测模块利用海洋信息监测程序监测海洋所处区域的温度、湿度、气压、风速以及海洋水位,获取海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水位数据;
68.s102,通过风向监测模块利用风向监测器进行海洋风向监测;通过数据传输模块利用数据传输程序进行监测的海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水位数据以及海洋风向数据的传输;
69.s103,通过数据处理模块利用数据处理程序对获取的海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水位数据以及风向数据进行处理;通过数据校准模块利用数据校准程序进行处理后数据的校准;
70.s104,通过数据融合模块利用数据融合程序进行校准后海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水位数据以及风向数据的融合;
71.s105,通过风向模型构建模块利用风向模型构建程序依据气象数据分析结果进行风向模型的构建;通过模型优化模块利用模型优化程序依据实际风向与风向模型推断风向的误差,对构建的风向模型进行改进;
72.s106,数据分析模块利用优化的风向模型基于融合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到气象数据分析结果;
73.s107,通过风险评估模块利用风险评估程序基于气象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海洋风险评估;通过出海建议模块利用出海建议程序依据风险评估结果提出是否出海的建议;若适合出海,则依照风向模型给出的风向指导出海方向;若不适合出海,则通过预警模块利用报警器进行海洋高风险预警。
74.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海洋风向监测系统设置有:
75.海洋信息监测模块1,与中央控制模块4连接,用于通过海洋信息监测程序监测海洋所处区域的温度、湿度、气压、风速以及海洋水位,获取海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水位数据;
76.风向监测模块2,与中央控制模块4连接,用于通过风向监测器进行海洋风向监测;
77.数据传输模块3,与中央控制模块4连接,用于通过数据传输程序进行监测数据的传输;
78.中央控制模块4,与海洋信息监测模块1、风向监测模块2、数据传输模块3、数据处理模块5、数据校准模块6、数据融合模块7、风向模型构建模块8、模型优化模块9、数据分析模块10、风险评估模块11、风险建议模块12、预警模块13连接,用于通过主控机控制各个模块正常运行;
79.数据处理模块5,与中央控制模块4连接,用于通过数据处理程序对获取的海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水位数据以及风向数据进行处理;
80.数据校准模块6,与中央控制模块4连接,用于通过数据校准程序进行处理后数据的校准;
81.数据融合模块7,与中央控制模块4连接,用于通过数据融合程序进行校准后海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水位数据以及风向数据的融合;
82.风向模型构建模块8,与中央控制模块4连接,用于通过风向模型构建程序依据气象数据分析结果进行风向模型的构建;
83.模型优化模块9,与中央控制模块4连接,用于通过模型优化程序依据实际风向与风向模型推断风向的误差,对构建的风向模型进行改进;
84.数据分析模块10,与中央控制模块4连接,用于利用优化的风向模型基于融合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到气象数据分析结果;
85.风险评估模块11,与中央控制模块4连接,用于通过风险评估程序进行海洋风险评估;
86.出海建议模块12,与中央控制模块4连接,用于通过出海建议程序依据风险评估结果提出是否出海的建议,并且依照风向模型给出的风向指导出海方向;
87.预警模块13,与中央控制模块4连接,用于通过报警器进行海洋高风险预警。
8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海洋信息监测模块中设置布置在海底的水位监测仪和漂浮布置在海面上的浮体,所述浮体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风速监测器;
89.所述布置在海底的水位监测仪用于监测海洋水位;所述布置在海面上的浮体用于接收水位监测仪的声学信号,设置在浮体上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风速监测器分别进行海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水位信息。
90.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91.实施例1
9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海洋风向监测方法如图1所示,作为优选实施例,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过数据传输模块利用数据传输程序进行监测的海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水位数据以及海洋风向数据的传输,具体包括:
93.s201,簇首节点构建一个发布消息,海洋数据的名字集合域为本簇名字前缀集合,消息类型为1,跳数为d/r,d为网络直径,r为传输半径,负载为自己的路由器id;簇首节点从每一个与数据路由器相连的有线接口发送该海洋数据;
94.s202,邻居数据路由器从接口f接收到该海洋数据后,将海洋数据中的跳数值递减1,在转发表中创建一个转发表项,该转发表项的源路由器id为海洋数据负载中的路由器id,接口域值为f,名字前缀集合为海洋数据中的名字集合域值;
95.s203,邻居数据路由器判断海洋数据中的跳数值是否为0,如果是,则结束传输;否则执行步骤s204;
96.s204,邻居数据路由器从除了接口f之外的所有与其他数据路由器相连的有线接口发送该海洋数据,执行步骤s202。
97.实施例1
9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海洋风向监测方法如图1所示,作为优选实施例,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过数据处理模块利用数据处理程序对获取的海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水位数据以及风向数据进行处理,包括以下步骤:
99.s301,依据预设的经典洗出滤波模型,分别对比力信号和角速度信号进行处理,得到线位移和转动角位移,其中,所述预设的经典洗出滤波模型中包含有线加速度高通通道、线加速度低通通道及角速度高通通道;
100.s302,依据所述比力信号和所述线位移,生成平动感觉误差信号,以及依据所述角速度信号和所述转动角位移,生成转动感觉误差信号;
101.s303,求取所述平动感觉误差信号及所述转动感觉误差信号各自对时间的导数,分别生成平动感觉误差变化信号和转动感觉误差变化信号;
102.s304,依据所述平动感觉误差信号及所述平动感觉误差变化信号,分别生成平动补偿信号和差异补偿信号;
103.s305,依据所述转动感觉误差信号和所述转动感觉误差变化信号,生成转动补偿信号;
104.s306,分别以所述平动补偿信号、所述差异补偿信号及所述转动补偿信号,更新所述线加速度高通通道、所述线加速度低通通道及所述角速度高通通道。
105.步骤s304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依据所述平动感觉误差信号及所述平动感觉误差变化信号,分别生成平动补偿信号和差异补偿信号,包括:
106.区间二型模糊化所述平动感觉误差信号及所述平动感觉误差变化信号,生成第一单点区间二型模糊集;依据预设的模糊逻辑控制规则和所述第一单点区间二型模糊集,得到第一区间二型模糊集;离散化处理所述第一区间二型模糊集的论域,得到第一离散点集;解模糊处理所述第一离散点集,得到平动模糊控制输出;以预设的高通滤波器处理所述平动模糊控制输出,得到平动补偿信号;依据所述平动模糊控制输出和所述平动补偿信号,生成差异补偿信号。
107.步骤s305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依据所述转动感觉误差信号和所述转动感觉误差变化信号,生成转动补偿信号,具体为:
108.区间二型模糊化所述转动感觉误差信号及所述转动感觉误差变化信号,生成第二单点区间二型模糊集;依据预设的模糊逻辑控制规则和所述第二单点区间二型模糊集,得到第二区间二型模糊集;离散化处理所述第二区间二型模糊集的论域,得到第二离散点集;
109.解模糊处理所述第二离散点集,得到转动模糊控制输出;以预设的高通滤波器处理所述转动模糊控制输出,得到转动补偿信号。
110.实施例3
11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海洋风向监测方法如图1所示,作为优选实施例,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过数据校准模块利用数据校准程序进行处理后数据的校准,包括:
112.s401,从接收的数据集中选择处理后的海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水位数据以及风向数据;
113.s402,将所述处理后的海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水位数据以及风向数据转换成至少一种数据格式的数据,所述至少一种数据格式包括第一运算模型的输入数据格式及第二运算模型的输入数据格式,所述第一运算模型与所述第二运算模型用于实现相同的算法;
114.s403,将转换后的数据中符合所述第一运算模型的输入数据格式的第一输入数据输入至所述第一运算模型中进行运算,得到第一运算结果;
115.s404,调用数据接口,将所述转换后的数据中符合所述第二运算模型的输入数据格式的第二输入数据输入至所述第二运算模型中进行运算,得到第二运算结果;
116.s405,获取所述第一运算结果及所述第二运算结果;对所述第二运算结果及所述第一运算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
117.s406,根据归一化处理后的所述第一运算结果及归一化处理后的所述第二运算结果,确定所述第二运算模型的校准结果。
118.实施例4
11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海洋风向监测方法如图1所示,作为优选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过数据融合模块利用数据融合程序进行校准后海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水位数据以及风向数据的融合,包括:
120.对各个传感器所探测的数据属性进行时间同步,并分别存储未经过所述时间同步的原始数据属性和经过所述时间同步的同步数据属性;基于所述同步数据属性进行数据关联;基于所述原始数据属性对同一数据中由不同传感器所探测的数据属性进行属性融合。
12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所述原始数据属性对同一数据中由不同传感器所探测的数据属性进行属性融合包括:
122.在固定融合周期内将不同传感器的不同时间戳信息作为触发条件,分步进行数据属性的融合,其中融合结束时间戳为融合开始时间戳与所述固定融合周期之和。
12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所述原始数据属性对同一数据中由不同传感器所探测的数据属性进行属性融合还包括:
124.在一个固定融合周期结束后,判断存储的各个传感器当前的原始数据属性是否存在更新,若存在,则基于更新后的原始数据属性在下一个固定融合周期中继续数据属性的
融合。
125.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或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12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优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