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基于智能人脸识别的门禁闸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8-27 10:5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门禁 识别 装置 智能 闸机
一种基于智能人脸识别的门禁闸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闸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智能人脸识别的门禁闸机装置。



背景技术:

门禁系统适用于多种场所,例如生活小区、办公楼宇、工厂、银行、机房等,门禁系统可以识别注册用户而放行,拒绝非注册用户进入,目前门禁系统大都是采用刷卡、密码或者指纹等方式进行用户身份识别,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提出一种比较安全的人脸识别门禁系统;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也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门禁系统中,通过进行人脸识别来确认进出门禁的人员身份,进而在人脸识别通过后放行此门禁的人员。

目前现有的智能人脸识别的门禁闸机装置,在出现紧急事故时,如火灾、地震、恐怖袭击等,人员需要快速疏散时,门禁匝道闸机便成了障碍,阻碍人员快速撤离,造成拥挤人流滞留闸机附近现象,甚至会出现踩踏事件,尤其对老人及孩子造成的伤害更大,安全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人员需要快速疏散时,门禁匝道闸机便成了障碍,安全性较低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基于智能人脸识别的门禁闸机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智能人脸识别的门禁闸机装置,包括地面和控制箱,所述控制箱上设有立柱,所述立柱内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上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控制箱内设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二转轴转动,所述地面内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用于控制控制箱在第一凹槽内升降。

优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二电机和升降板,所述第二电机位于第一凹槽底部,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螺纹杆,所述升降板固定连接在控制箱底部,所述螺纹杆与升降板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导向杆,所述升降板在导向杆上滑动。

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一转轴,所述第一电机位于控制箱底部,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连接在控制箱侧壁,所述第一转轴上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所述第二转轴上固定连接有第四齿轮,所述第四齿轮与第三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立柱上设有人脸识别器。

优选的,所述立柱侧壁设有第二凹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智能人脸识别的门禁闸机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基于智能人脸识别的门禁闸机装置,使用时,当人脸识别器检测到行人时,启动第一电机,第一电机通过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带动第一转轴转动,第一转轴通过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带动第二转轴转动,通过第二转轴将挡板转动到第二凹槽内,行人从两个立柱之间通过。

2、该基于智能人脸识别的门禁闸机装置,当发生紧急情况,行人需要快速疏散时,将挡板转动到第二凹槽内,启动第二电机,第二电机通过螺纹杆带动升降板下降,将立柱下降到第一凹槽内,使行人快速疏散。

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工作稳定,通过第二电机和升降板的相互配合,实现快速将立柱隐藏,安全性得到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基于智能人脸识别的门禁闸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基于智能人脸识别的门禁闸机装置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基于智能人脸识别的门禁闸机装置挡板的侧视图。

图中:1、地面;101、第一凹槽;2、控制箱;201、立柱;3、第一电机;301、第一转轴;302、第一齿轮;303、第二齿轮;4、第二转轴;401、第三齿轮;402、第四齿轮;403、挡板;5、第二电机;501、螺纹杆;502、升降板;503、导向杆;6、第二凹槽;7、人脸识别器。

具体实施方便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3,一种基于智能人脸识别的门禁闸机装置,包括地面1和控制箱2,控制箱2上设有立柱201,立柱201内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4,第二转轴4上固定连接有挡板403,控制箱2内设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二转轴4转动,地面1内设有第一凹槽101,第一凹槽101内设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用于控制控制箱2在第一凹槽101内升降。

升降机构包括第二电机5和升降板502,第二电机5位于第一凹槽101底部,第二电机5的输出端连接有螺纹杆501,升降板502固定连接在控制箱2底部,螺纹杆501与升降板502螺纹连接。

第一凹槽101内设有导向杆503,升降板502在导向杆503上滑动。

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3和第一转轴301,第一电机3位于控制箱2底部,第一转轴301转动连接在控制箱2侧壁,第一转轴301上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303和第三齿轮401,第二转轴4上固定连接有第四齿轮402,第四齿轮402与第三齿轮401啮合连接,第一电机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302,第一齿轮302与第二齿轮303啮合连接。

立柱201上设有人脸识别器7。

立柱201侧壁设有第二凹槽6。

使用时,当人脸识别器7检测到行人时,启动第一电机3,第一电机3通过第一齿轮302和第二齿轮303带动第一转轴301转动,第一转轴301通过第三齿轮401和第四齿轮402带动第二转轴4转动,通过第二转轴4将挡板403转动到第二凹槽6内,行人从两个立柱201之间通过。

当发生紧急情况,行人需要快速疏散时,将挡板403转动到第二凹槽6内,启动第二电机5,第二电机5通过螺纹杆501带动升降板502下降,将立柱201下降到第一凹槽101内,使行人快速疏散。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便,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智能人脸识别的门禁闸机装置,包括地面(1)和控制箱(2),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箱(2)上设有立柱(201),所述立柱(201)内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4),所述第二转轴(4)上固定连接有挡板(403),所述控制箱(2)内设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二转轴(4)转动,所述地面(1)内设有第一凹槽(101),所述第一凹槽(101)内设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用于控制控制箱(2)在第一凹槽(101)内升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人脸识别的门禁闸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二电机(5)和升降板(502),所述第二电机(5)位于第一凹槽(101)底部,所述第二电机(5)的输出端连接有螺纹杆(501),所述升降板(502)固定连接在控制箱(2)底部,所述螺纹杆(501)与升降板(502)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人脸识别的门禁闸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101)内设有导向杆(503),所述升降板(502)在导向杆(503)上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人脸识别的门禁闸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3)和第一转轴(301),所述第一电机(3)位于控制箱(2)底部,所述第一转轴(301)转动连接在控制箱(2)侧壁,所述第一转轴(301)上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303)和第三齿轮(401),所述第二转轴(4)上固定连接有第四齿轮(402),所述第四齿轮(402)与第三齿轮(401)啮合连接,所述第一电机(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302),所述第一齿轮(302)与第二齿轮(303)啮合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人脸识别的门禁闸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201)上设有人脸识别器(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人脸识别的门禁闸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201)侧壁设有第二凹槽(6)。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智能人脸识别的门禁闸机装置,属于闸机技术领域,一种基于智能人脸识别的门禁闸机装置,包括地面和控制箱,所述控制箱上设有立柱,所述立柱内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上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控制箱内设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二转轴转动,所述地面内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用于控制控制箱在第一凹槽内升降;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工作稳定,通过第二电机和升降板的相互配合,实现快速将立柱隐藏,安全性得到提升。

技术研发人员:刘跃忠;夏智文;刘志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捷迅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1.06
技术公布日:2021.08.27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