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于装拆的行车记录仪的制作方法

2021-08-17 13:4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记录仪 电子设备 行车 申请
一种便于装拆的行车记录仪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车载电子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装拆的行车记录仪。



背景技术:

行车记录仪即记录车辆行驶途中的影像及声音等相关资讯的仪器,安装行车记录仪后,能够记录汽车行驶全过程的视频图像和声音,可为交通事故提供证据。

相关技术中行车记录仪包括安装壳体以及工作单元,安装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通过螺钉进行固定,并且在上壳和下壳体安装好之后,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会形成一个能够放置工作单元的内腔;工作单元包括镜头部和主机部,其中主机部用于处理镜头部所记录的影像和声音,而且镜头部和主机部之间为可拆式连接,则在安装时,先将镜头部和主机部连接在一起,接着将整个工作单元放置在下壳体内,其中镜头部会穿出下壳体的内壁,放置完毕后再将上壳体固定在下壳体上,此时上壳体和下壳体会共同配合将工作单元夹紧在安装壳体内。

当工作单元安装在安装壳体内后,接着可将3m双面胶粘在上壳体远离下壳体的边缘处,然后将整个安装壳体通过3m双面胶粘在挡风玻璃的内壁上,从而便使得行车记录仪牢固地安装在车子内,而当需要拆下安装壳体来对工作单元进行维修时,只需将安装壳体与3m双面胶分开即可,此外因3m双面胶不可重复利用,故每次重新安装行车记录仪时都要更换新的3m双面胶。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该种行车记录仪不方便多次装拆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便于多次装拆行车记录仪,本申请提供一种便于装拆的行车记录仪。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便于装拆的行车记录仪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便于装拆的行车记录仪,包括:用于与上壳体卡接的连接边缘块,所述连接边缘块位于在上壳体远离下壳体的一侧外壁上,并且连接边缘块还用于固定设置在挡风玻璃的内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安装壳体固定在挡风玻璃前,可先将连接边缘块固定在挡风玻璃的内壁上,待上壳体和下壳体通过螺钉固定在一起后,接着便可将整个安装壳体卡接在连接边缘块上,从而便达到将行车记录仪安装在挡风玻璃上,相比于通过双面胶的来安装行车记录仪的方式,此种设计方式,通过将安装壳体卡接在连接边缘块上的方式之间,使得安装壳体更加便于多次进行装拆,从而便于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安装行车记录仪。

优选的,所述下壳体的内壁上均匀固定设置有多个连接柱,并且连接柱的轴线方向上还设置有螺纹孔;所述上壳体上设置有与连接柱配合的安装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连接柱的设置,使得上壳体和下壳体通过螺钉固定在一起时,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厚度可以变薄一点,从而使得整个安装壳体所需的制作材料能够更少,有助于节约行车记录仪的制造成本。

优选的,所述上壳体的内壁上固定设置有与连接柱配合的定位套,并且当定位套套在连接柱远离下壳体内壁的一端上时,所述安装孔的轴线与连接柱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上壳体固定在下壳体上时,可将定位套对准连接柱,并将定位套套在连接柱远离下壳体内壁的一端上,则当拧动螺钉来固定上壳体时,上壳体不易因触碰到螺钉而发生位置的偏移,从而使得拧动螺钉来固定上壳体的过程能更加流畅,进而有助于提升上壳体的安装效率。

优选的,所述连接柱上固定设置有加强块,加强块分别与下壳体的内壁以及连接柱的外壁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连接柱与下壳体之间的连接强度得到提升,则连接柱与下壳体之间的连接处不易出现被折断的情况,从而在多次装拆上壳体和下壳体时,连接柱不易出现损坏,进而有助于提升行车记录仪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下壳体底部的内壁上设置有与主机部相适配的限位槽,并且当主机部位于下壳体内时,主机部靠近下壳体底部的一端会处于限位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限位槽的设置,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主机部能受到来自限位槽的限位作用,则使得主机部在水平方向上不易发生较大的偏移,从而使得主机部能稳定地安装在下壳体,进而使得行车记录仪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能稳定地工作。

优选的,所述下壳体的底部内壁上设置有散热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散热孔的设置,使得工作单元所产生的热量能从散热孔处扩散出去,则可使得行车记录仪在使用过程中温度不易上升过高,从而使得行车记录仪不易被烧坏。

优选的,所述下壳体位于散热孔处的内壁上固定设置有第一导热块和第二导热块,第一导热块和第二导热块均位于散热孔的边缘处,并且从第一导热块排出的热量与从第二导热块排出的热量会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扩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第一导热块以及第二导热块的设置,使得散热孔处排出的热量能够更快地扩散至车子内部,则热量便不易堆积在散热孔处,从而有助于提升散热效率,进而使得行车记录仪在使用过程中更加不易烧坏。

优选的,所述下壳体靠近上壳体的内壁边缘处固定设置有安装台阶;所述上壳体靠近下壳体的内壁边缘处固定设置有与安装台阶配合的配合台阶,当上壳体和下壳体固定在一起时,配合台阶与安装台阶会相互啮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将上壳体固定在下壳体上时,可使配合台阶落入安装台阶中,故在拧动螺钉来固定上壳体的过程中,上壳体不易因触碰到螺钉而出现上壳体靠近下壳体的边缘滑出下壳体的情况,从而使得上壳体和下壳体固定在一起时能更加紧密,则外部的灰尘便不易从上壳体与下壳体拼接处的缝隙进入安装壳体内,进而不易影响行车记录仪的正常散热。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连接边缘块的设置,能更加方便地多次装拆行车记录仪,从而便于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行车记录仪;

2.通过连接柱的设置,使得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厚度可以变薄一点,从而使得整个安装壳体所需的制作材料能够更少,有助于节约行车记录仪的制造成本;

3.通过散热孔的设置,使得行车记录仪在使用过程中温度不易上升过高,从而使得行车记录仪不易被烧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工作单元放置在下壳体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工作单元的爆炸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行车记录仪的立体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体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的配合关系所做的爆炸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体现上壳体与连接边缘块之间的卡接关系所做的爆炸图。

图7是图4中a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1、安装壳体;11、上壳体;111、安装孔;112、定位套;113、配合台阶;114、散热口;115、安装缺口;116、定位孔;12、下壳体;121、限位槽;122、散热孔;123、导热块;1231、第一导热块;1232、第二导热块;124、安装台阶;125、定位块;2、工作单元;21、主机部;22、镜头部;221、连接外壳;3、连接边缘块;31、连接部;311、卡接槽;312、弧形导向面;32、卡接部;321、卡接孔;4、连接柱;41、加强块;5、限位件;51、限位板;511、支撑台阶;512、支撑板;52、限位块;521、支撑块;6、限位台阶;7、镜头孔;71、下缺口;72、上缺口;8、卡接块;81、主卡块;82、辅卡块;9、掰动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便于装拆的行车记录仪。参照图1,行车记录仪包括固定设置在挡风玻璃上的安装壳体1,具体的,安装壳体1还包括下壳体12,下壳体12呈塑料材质,下壳体12相邻两个侧壁开口,并且每个开口处的截面呈u形,下壳体12的底部内壁上固定有限位件5,具体的,限位件5包括两块限位板51,限位板51呈l形弯折设置,两块限位板51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并且两块限位板51的弯折内侧相互靠近,此外限位板51相互靠近的一端上开设有支撑台阶511。

参照图1,两块限位板51相互靠近一端的弯折内侧还固定有支撑板512,支撑板512呈长方体形状,并且支撑板512还与下壳体12固定连接,而且支撑板512远离下壳体12底部内壁一端位于支撑台阶511的下方,从而使得支撑台阶511与支撑板512形成一个双层台阶。

参照图1,限位件5还包括两块限位块52,限位块52呈l形弯折设置,两块限位块52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并且两块限位块52的弯折内侧相互靠近,而且限位块52还位于限位板51弯折内侧的一侧区域内,此外两个限位块52相互靠近一端的弯折内侧还固定有支撑块521,支撑块521呈长方体形状,并且支撑块521还与下壳体12固定连接,而且支撑块521远离下壳体12底部一端位于限位块52远离下壳体12底部一端的下方,从而使得限位块52与支撑块521之间形成一个限位台阶6。

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台阶6以及支撑台阶511与支撑板512形成的双层台阶之间会共同形成限位槽121的槽底,而限位板51的弯折内侧壁以及限位块52的弯折内侧壁会共同形成限位槽121的内侧壁,从而使得下壳体12的底部形成一个不完全封闭的限位槽121,限位槽121的槽口呈矩形。

参照图1和图2,下壳体12内设置有工作单元2,具体的,工作单元2包括主机部21和镜头部22,在本实施例中,主机部21整体呈长方体形状,主机部21会放置在限位槽121内,并且主机部21靠近下壳体12底部的一端会与限位槽121的内壁抵接,则当汽车处于行驶状态时,限位槽121可对主机部21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使得主机部21在水平方向上不易发生较大的位置偏移,从而使得主机部21能稳定地安装在下壳体12上。

参照图1和图2,下壳体12底部的内壁上还均匀开设多个有散热孔122,散热孔122的截面呈腰圆形,而且散热孔122位于限位板51远离限位块52的一侧区域内,则工作单元2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便可从散热孔122处向外排出,从而使得行车记录仪在工作过程中不易烧坏,此外散热孔122的设置位置,还可使得散热孔122处排出的热量不易受到车内物品的阻挡,进而使得排出的热量能比较快地扩散出去,有助于提升散热效率。

参照图1,下壳体12位于散热孔122处的内壁上还固定有导热块123,导热块123与下壳体12之间为一体成型设置,具体的,导热块123包括第一导热块1231和第二导热块1232,第一导热块1231固定在散热孔122的边缘处,第二导热块1232也固定在散热孔122的边缘处,则当工作单元2所产生的热量从散热孔122处排出时,从第一导热块1231排出的热量与从第二导热块1232排出的热量会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扩散,从而使得热量从散热孔122处排出时能更快地扩散至车子内,则热量的扩散效率能够更快,进而使得行车记录仪更加不易烧坏。

参照图1和图3,下壳体12远离限位板51弯折内侧的一处内壁上开设有与镜头部22配合的下缺口71,下缺口71的截面呈半圆形,而镜头部22在安装时,需先将镜头部22通过螺钉固定在主机部21上,接着将主机部21和镜头部22一起放置在下壳体12内,并且放置时,需将主机部21以垂直于限位槽121槽口的方向放入限位槽121内,待主机部21放置在限位槽121内时,镜头部22远离主机部21的一端会伸入下缺口71中,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镜头部22与下缺口71之间还设置有一个连接外壳221,连接外壳221会套住镜头部22,并且连接外壳221与主体部的外部结构通过卡接连接,而且连接外壳221的外壁还与下缺口71处的内壁抵接。

参照图1,下壳体12底部的内壁上还固定有连接柱4,连接柱4呈圆柱体形状,而且连接柱4与下壳体12之间为一体成型设置,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柱4设置有四个,四个连接柱4均匀设置在下壳体12的内壁上,并且连接柱4的轴线上还开设有螺纹孔,此外为了加强连接柱4与下壳体12之间的连接强度,连接柱4上还固定有加强块41,加强块41与下壳体12之间为一体成型设置,其中靠近下缺口71处的两个连接柱4上的加强块41设置有两个,而远离下缺口71处的两个连接柱4上的加强块41中设置有一个,从而使得连接柱4与下壳体12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

参照图1和图4,安装壳体1还包括上壳体11,上壳体11整体呈z形弯折形状,上壳体11上开设有与连接柱4配合使用的安装孔111,安装孔111的截面呈圆形,则当将上壳体11安装在下壳体12上时,上壳体11的安装孔111需对准连接柱4上的螺纹孔,接着再通过螺钉将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固定在一起即可,此时上壳体11的内壁会抵住主机部21远离限位槽121槽底的一端,而且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会共同配合将主机夹紧,从而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主机部21竖直方向上的偏移趋势得到限制,进而使得主机能更稳定地安装在下壳体12上。

参照图1和图4,上壳体11与主机部21相邻的侧壁上开设有散热口114,散热口114的截面呈矩形,并且主机部21会部分从散热口114处露出,则使得主机部21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能更直接地从散热口114处排至安装壳体1,从而使得主机部21在工作过程中不易烧坏,此外散热口114处还开设有两个安装缺口115,安装缺口115的截面呈半圆形,并且两个安装缺口115位于散热口114下端的内壁上,则当要将上壳体11从下壳体12上拆下时,人们的手指可从安装缺口115处伸入安装壳体1内,接着便可在上壳体11的内壁施加向外的力,从而使得上壳体11更容易地从下壳体12上拆卸下来。

参照图2和图5,上壳体11靠近下缺口71处的内壁上也开设有与镜头部22配合的上缺口72,上缺口72的截面呈半圆形,并且当上壳体11固定在下壳体12上时,上缺口72与下缺口71会共同形成一个截面为圆形的镜头孔7,而且镜头孔7的内壁会与连接外壳221的内壁抵接,从而使得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能够共同将镜头部22夹紧。

参照图4和图5,上壳体11靠近下壳体12的内壁上固定有与连接柱4配合的定位套112,定位套112与安装孔111同轴设置,则当安装上壳体11时,可将定位套112套在连接柱4远离下壳体12内壁的一端上,接着在拧动螺钉来固定上壳体11的过程中,上壳体11不易因触碰到螺钉而发生位置的偏移,从而使得固定上壳体11的过程更加流畅。

参照图1和图5,上壳体11靠近下壳体12的内壁边缘处一体设置有配合台阶113,并且配合台阶113沿上壳体11靠近下壳体12的边缘延伸,此外下壳体12靠近上壳体11的内壁边缘处开设有与配合台阶113配合的安装台阶124,则当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固定在一起时,配合台阶113会嵌入安装台阶124中,从而使得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的拼接处更加紧密。

参照图2和图5,上壳体11远离上缺口72处并且靠近下壳体12的内壁上均匀开设有三个定位孔116,定位孔116的截面呈矩形,并且定位孔116位于散热口114远离主机部21的一侧区域内,此外下壳体12靠近上壳体11的内壁上固定有与定位孔116配合的定位块125,则在安装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时,可将上壳体11上的定位孔116套在定位块125上,从而更加便于定位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之间的位置,进而便于安装上壳体11。

参照图4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上壳体11位于散热口114远离主机部21的一侧区域用于与车体的内部结构可拆式连接,则使得安装壳体1可安装在车子上,而上壳体11远离下壳体12的边缘处设置有连接边缘块3,连接边缘块3与上壳体11之间卡接连接,并且连接边缘块3会固定在挡风玻璃的内壁上,从而使得行车记录仪能稳定地安装在挡风玻璃上。

参照图4和图6,连接边缘块3包括连接部31和卡接部32,连接部31呈u形弯折形状,当连接边缘块3与上壳体11卡接在一起时,连接部31会贴覆在上壳体11上侧外壁的开口处,并且连接部31开口处的两端上分别开设有卡接槽311,卡接槽311靠近连接部31弯折内侧的一侧内壁开口;卡接部32呈u形块形状,卡接部32一侧成型在连接部31的弯折底部,卡接部32开口处的两端与连接部31固定连接,而卡接部32的弯折底部则伸入上壳体11内,从而使得卡接部32与连接部31形成一个卡接孔321。

参照图4和图6,上壳体11上侧外壁的开口处固定有卡接块8,卡接块8与上壳体11之间为一体成型设置,具体的,卡接块8包括主卡块81和辅卡块82,主卡块81与卡接孔321配合设置,辅卡块82设置有两个,而辅卡块82与卡接槽311配合设置,则当上壳体11卡接在连接边缘块3上时,主卡块81会卡入卡接孔321内,辅卡块82会卡入卡接槽311内,从而便达到将上壳体11卡接在连接边缘块3的目的。

参照图4和图6,上壳体11靠近卡接部32的外壁处开设有掰动孔9,掰动孔9的截面呈矩形,则当要拆下上壳体11时,可向连接部31开口处的方向掰动卡接部32,使得主卡块81脱离卡接孔321,而掰动孔9的设置,则使得人们的手指在掰动卡接部32时不易被上壳体11远离下壳体12的外壁阻碍到,从而便于拆下上壳体11。

参照图6和图7,卡接槽31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弧形导向面312,并且弧形导向面312位于卡接槽311靠近连接部31开口处的一侧内壁上,则当主卡块81脱离卡接孔321时,可扯动上壳体11,使得辅卡块82向弧形导向面312的方向移动,待辅卡块82脱离卡接槽311时,上壳体11便可从连接边缘块3上取下。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便于装拆的行车记录仪的实施原理为:当要安装行车记录仪时,先将工作单元2放置在下壳体12上,其中主机部21会放入限位槽121内,而镜头部22会搭在下缺口71上,接着将上壳体11盖在下壳体12上,并通过螺钉将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固定在一起,此时工作单元2便已牢固地安装在安装壳体1内,接着可先使连接边缘块3固定在挡风玻璃的内壁上,然后再将整个安装壳体1卡接在连接边缘块3上,待主卡块81卡入卡接孔321以及辅卡块82卡入卡接槽311内时,安装壳体1便卡接在了连接边缘块3上,从而便达到将行车记录仪安装在挡风玻璃上的目的,相比于通过双面胶来将行车记录仪固定在挡风玻璃上的方式,此种设计方式,使得行车记录仪能更方便地多次装拆在挡风玻璃上,从而便于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行车记录仪。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