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2021-10-27 02:23:2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专利名称: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介质压缩机,包括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螺旋式压缩机,带有固定设置在外壳内的第一压缩机体和可相对于第一压缩机体运动的第二压缩机体,它们各自具有底盘和在各自底盘上凸起的第一或第二螺旋翅片,它们这样啮合,从而为压缩制冷介质第二压缩机体可相对于第一压缩机体在轨道上环绕中轴运动,还包括第二压缩机体的传动单元,带有偏心轮传动装置,传动轴,设置在电机外壳内并由吸入的制冷介质环流的驱动电机以及传动轴的轴承单元,它包括与外壳连接的第一轴承体。
背景技术
这种类型的压缩机例如从US 4.564.339中有所公开。
这种类型的压缩机中存在的问题是,同过去一样,由吸入的制冷介质携带的油进入螺旋式压缩机并导致该压缩机中出现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对这类压缩机这样进行改进,使由螺旋式压缩机吸入的制冷介质尽可能不含润滑油。
这一目的在上述类型的压缩机中依据本发明由此得以实现,即制冷介质在环流驱动电机之后和进入螺旋式压缩机之前,流经设置在外壳和驱动单元之间外壳内的油分离器。
这种解决方案的优点在于,通过这种附加的油分离器可以将由吸入的制冷介质已经携带的和在制冷介质流经驱动电机时携带的油在进入螺旋式压缩机之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进行分离,以避免通过油在螺旋式压缩机内造成问题。
在依据本发明压缩机的尽可能紧凑式结构方面的优点是,油分离器设置在处于与外壳和传动单元之间的中轴垂直方向上的中间空间内,因为这样特别是没有改变压缩机的结构长度。
此外特别具有优点的是,外壳和驱动单元之间的中间空间基本上在传动单元的整个延伸段上在与中轴平行的方向上延伸。
因此,中间空间可以始终设置在驱动单元的一侧。特别是依据目的,考虑到拥有尽可能大的空间,中间空间环绕传动单元,由此各面围绕传动单元,以便获得外壳内自由空间的最佳利用。
在此方面,中间空间不仅用于设置油分离器,而且最好具有多种用途。依据目的的解决方案是,在中间空间内由油分离器分离的油在油槽的方向上运动,制冷介质在螺旋式压缩机吸入空间的方向上流动。这样以多种方式利用中间空间的设置可以形成依据本发明压缩机的特别紧凑的结构。
在制冷介质的导向方面,特别符合目的的是制冷介质在冷却驱动电机后进入中间空间。
在尽可能有利地设置油分离器方面,油分离器至少分段式设置在第一轴承体的外面,因为在该区域内有适宜使用的空间。
特别有益的是,在油分离器至少分段式环绕第一轴承体的情况下将其设置。
对油分离器设置在轴承体外面进行补充或者可以选择的另一有益设置是,油分离器至少分段式设置在电机外壳的外面,因为该区域内有很大空间可供使用,而没有明显加大压缩机的结构尺寸。特别具有优点的是,油分离器至少分段式环绕电机外壳。
在具体实施油分离器方面优选的实施方式是,油分离器利用处于外壳和传动单元之间的一部分中间空间。
特别有益的是,油分离器利用的外壳和传动单元之间的中间空间为环形空间。
在将油分离器设置在中间空间内方面,到目前还没有作详细说明。这样,最好油分离器处于将第一轴承体与外壳连接的支臂靠近油槽的面上,以便有益地以距螺旋式压缩机吸入空间足够大的距离设置油分离器。
此外特别有益的是,油分离器设置在电机外壳内制冷介质排放口的前面,以达到有益的空间利用。
在油分离器中制冷介质的导向方面,与上述各实施例到目前的介绍相关情况下还没有作详细说明。这样,特别有益的解决方案是,制冷介质在进入油分离器时在向中轴的方位角方向上受到导向,因为由此通过作用于油滴和垂直于流动方向分布的力达到特别有效的油分离。
特别有益的是,制冷介质通过导向件导入至少一个方位角方向。特别具有优点的解决方案是,制冷介质导入相反的方位角方向。
此外,为进一步最佳地进行油分离特别有益的是,油分离器内的制冷介质基本上导向环绕中轴的方位角轨道上。
油分离器结构上特别简单的实施方式是,油分离器内的制冷介质沿外壳的内壁表面流动,由此特别是在圆柱形外壳情况下,始终在与中轴的方位角方向上得到导向。
将沉积在油分离器内的油特别简单的导向是,沉积在油分离器内的按在电机外壳外面分布的路径流入油槽内,以防止冷却驱动电机的制冷介质重新吸纳油并输送到油分离器。
在油槽的设置方面,到目前还没有作详细说明。这样,具有优点的是,依据本发明的压缩机作为带有基本上垂直中轴工作的压缩机,从而油槽设置在驱动电机与第一轴承体相对的面上。
在设置油分离器方面,到目前还没有作详细说明。这样,特别有益的解决方案是,制冷介质在从油分离器到螺旋式压缩机吸入空间的路径上环绕第一轴承体的外面流动,以便冷却第一轴承体。在此方面,最好加大吸入空间和油分离器之间的距离加以实现。
在此方面特别有益的解决方案是,油分离器处于将第一轴承体与外壳连接的支臂靠近油槽的面上。
在制冷介质导向方面特别有益的实施方式是,制冷介质在流经支臂之间的油分离器后,流经螺旋式压缩机吸入空间的方向。
在压缩机本身由压缩机吸入的制冷介质的导向方面,到目前还没有作详细说明。这样,例如可以设想,制冷介质首先进入外壳,然后通过旁路导入电机外壳。
然而特别具有优点的是,制冷介质在进入压缩机时直接流入电机外壳,并在流经电机外壳后进入油分离器。由此可以有目的地将制冷介质导入电机外壳,避免了附加旁路。
在此方面特别有益的是,将进入电机外壳内的制冷介质导入至少一个方位角方向。
更好的是将制冷介质导入相反的方位角方向,由此通过相反分布的方位角流动流经电机外壳的内部空间。
在驱动电机内的最佳冷却效果方面特别符合目的的是,制冷介质从中轴方向上看在第一绕组端面的高度上进入电机外壳。
依据目的将此时电机外壳内的制冷介质从中轴方向上看这样引导,使它从第一绕组端面向第二绕组端面的方向上流经驱动电机。
为对制冷介质尽可能有益地进行引导,制冷介质从中轴方向上看在第二绕组端面的高度上流出电机外壳。
在该解决方案中没有详细介绍第一绕组端面和第二绕组端面的位置。
在依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中,第一绕组端面这样设置,使它为处于远离第一轴承体面上的驱动电机的绕组端面,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绕组端面为处于靠近第一轴承体面上的驱动电机的绕组端面。
在将本身在电机外壳内分离的油导向油槽方面,到目前没有作详细说明。它具有一具有优点的解决方案,即在电机外壳内分离的油通过构成电机外壳底盘的第二轴承体的油溢流孔流出电机外壳,以便到达油槽。
此外,为了有目的地从偏心轮传动中排出润滑流出的油,最好第一轴承体具有用于对润滑偏心轮传动所使用的油导向装置。
该油导向装置可以按极不同的方式构成。具有优点的解决方案是,油导向装置通入电机外壳的内部空间,从而由油导向装置排出的油进入外壳的内部空间。
依据目的该油的绝大部分由流经电机外壳内部空间的制冷介质输送到油分离器,以便由此将该油通过油分离器输送到油槽。
一可选择的解决方案是,油导向装置通入中间空间并因此最好通入油分离器。
在将润滑油输送到依据本发明压缩机的各个所要润滑的轴承方面,到目前还没有作详细说明。这样,最好传动轴具有润滑油孔,通过润滑油孔可以具有优点的方式将润滑油输送到各自的轴承。
依据目的在此方面润滑油孔这样实施,使通过该孔对第一轴承体内的传动轴的枢轴承进行润滑。
此外,最好润滑油孔这样构成,使通过该孔对偏心轮传动进行润滑。
在将传动轴最佳定位置放在依据本发明的压缩机内方面,到目前仅确定了将传动轴定位置放在第一轴承体内,最好是偏心轮传动的附近。
特别有益的解决方案是,传动轴附加与第一轴承体隔开设置的第二轴承定位置放。
依据目的,在此方面第二轴承体设置在处于驱动电机与第一轴承体对面的面上。
在将第二轴承体在依据本发明的压缩机内定位方面,有益的是第二轴承体通过电机外壳与第一轴承体连接,从而通过电机外壳在安装简便的情况下得到第一轴承体和第二轴承体的精确定位。
在简化电机外壳结构方面依据目的的解决方案是,第二轴承体构成电机外壳的底盘。


本发明构成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均为几个实施例的下列说明以及附图的主题。其中图1示出依据本发明压缩机第一实施例的纵剖面;图2示出依据本发明压缩机第一实施例转动约90角的纵剖面;图3示出沿图1中3-3线段的剖面;图4示出沿图1中4-4线段的剖面;图5示出构成电机外壳底盘的第二轴承件的顶视图;图6示出依据本发明压缩机第二实施例类似于图1的剖面;图7示出沿图6中7-7线段的剖面;图8示出沿图8中8-8线段的剖面以及图9示出依据本发明压缩机第三实施例类似于图2的剖面。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图5示出依据本发明压缩机的第一实施例,包括用10整体标注的外壳,里面设置用12整体标注的螺旋式压缩机,由用14整体标注的传动单元传动。
螺旋式压缩机12在此方面包括第一压缩机体16和第二压缩机体18,其中,第一压缩机体16具有在底盘20上凸起的渐开线式构成的第一螺旋翅片22,第二压缩机体18具有在底盘24上凸起的渐开线式构成的第一螺旋翅片26,其中,螺旋翅片22,26啮合,并分别密封紧贴在各自其他压缩机体18,16的底盘面28或30上,从而在螺旋翅片22,26之间以及压缩机体16,18的底盘面28,30之间构成室32,室内对制冷介质进行压缩,制冷介质通过径向外面环绕螺旋翅片22,26的吸入区34以起始压力流入,在室28内压缩后通过在第一压缩机体16的底盘20内具有的排放口36高压压缩排出。
在介绍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压缩机体16固定在外壳内10,具体地说是借助于隔板40,隔板从它那方面固定在同一外壳内的外壳10上,与第一压缩机体16的底盘20相隔搭接,并与第一压缩机体16环绕排放口36分布的环形接合法兰42连接,环形接合法兰在处于与螺旋翅片26对面侧上的底盘20上凸起。
因此,在第一压缩机体16和隔板40之间构成冷却第一压缩机体16的冷却室44,例如WO 02/052205 A2的主题,在有关螺旋式压缩机12冷却方面的内容可以参阅。
与第一压缩机体16相反,第二压缩机体18可相对于第一压缩机体16在轨道上环绕中轴46运动,其中,螺旋翅片22和26理论上沿接触线彼此靠近,而且接触线当第二压缩机体18在环绕中轴46的轨道上运动时同样循环。
第二压缩机体18在环绕中轴46的轨道46上的传动通过已经提及的传动单元14完成,该单元包括偏心轮传动50,传动偏心轮传动50的传动轴52,驱动电机54以及定位放置传动轴52的轴承单元56。
具体地说,偏心轮传动50通过在传动轴52上偏心并因此与中轴46偏心设置的拨杆62构成,拨杆嵌入与第二压缩机体18的底盘24固定连接的拨杆接受器64内,以便由此使第二压缩机体18在环绕中轴46的轨道上运动。
轴承单元56在它那方面包括第一轴承体66,该轴承体为主轴承体并利用轴承段68将传动轴52定位放置在区域70内,该轴承体还支承拨杆62,其中,拨杆62最好整体设置在区域70上。
此外,第一轴承体66封闭空间72,偏心轮传动50设置在该空间内,并且与传动轴52固定连接的平衡器74在该空间内运动。
此外,第一轴承体66从空间72的侧面在第二压缩机体18底盘24的方向上延伸,并具有环绕空间72靠近第二压缩机体18的孔76分布的支承面78,第二压缩机体18利用处于与第二螺旋翅片26对面的背面80平放在支承面上,并由此这样支承,使第二压缩机体18由此防止从第一压缩机体16移开。
在此方面,第一轴承体56在外壳10内的定位利用支臂82完成,直臂径向从第一轴承体66一直延伸到外壳10并将第一轴承体66精确固定在外壳内。
第一轴承体66此外在处于与支臂82对面的面上具有外表面84,上面是在外壳10的圆柱形段86内部并隔开延伸的,电机外壳90的最好同样是圆柱形的外壳套88,它一直延伸到构成电机外壳90底盘的第二轴承体92,第二轴承体与第一轴承体66隔开设置,并构成轴承段94,传动轴52利用与中轴46同心的端区96定位放置在该段内。
为增加稳定性,第二轴承体92还通过支承体98支承在外壳10上。
整个电机外壳90因此在外壳10的圆柱形段86里面并与外壳隔开分布。
在电机外壳90里面,驱动电机54设置在第一轴承体66和第二轴承体92之间,驱动电机包括与传动轴52配合的转子100和环绕转子100的定子102,其中,定子102从电机外壳90的外壳套88相对于外壳10稳定地定位固定,从而在转子100和定子102之间存在通常的间隙104。
此外,定子102在其靠近外壳套88的面上具有冷却槽106,它与中轴46平行,例如以外部槽的形式分布在定子102的整个接触面108上,其中,定子102通过接触面108支承在外壳套88上。
在第二轴承体92和外壳10的底部110之间具有自由空间112,它可以在利用几乎垂直分布的中轴46从底部110凸起的外壳10情况下构成油槽114,里面一方面根据重力收集润滑油,另一方面保存润滑依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润滑油。
在油槽114内浸入从传动轴52的端区96引出的并与传动轴同心延伸的输油管116,输油管在其内部空间118内具有输送翼120,因此起到油泵的效果,它将油从油槽114泵入穿过传动轴52的润滑油槽122,通过出口124润滑油在拨杆62的端面126上流出,以便润滑在拨杆接受器64和拨杆62之间构成的用于第二压缩机体18在轨道上运动的枢轴承。
此外,从润滑油槽122上分路横槽128,通向在第一轴承体66的轴承段68和传动轴52的区域70之间构成的枢轴承,对其进行润滑,最后从润滑油槽122上分路排风通道130。
用于润滑拨杆接受器64内的拨杆62的油离开拨杆接受器64靠近区域70的孔132区域内的拨杆接受器64,然后到达由第一轴承体66构成的空间70的底部134,并从其通过利用底部134构成油导向装置的溢流槽136进入电机外壳90的上部内部空间140。此外,用于润滑轴承段68内传动轴52区域70的油在轴承段68的底面142从该段流出并因此也进入电机外壳90的上部内部空间140内。
将通过螺旋式压缩机12压缩的制冷介质输送到依据本发明的压缩机通过吸入管150完成,吸入管通向吸入接口152,吸入接口在它一侧固定在外壳10上,但穿过外壳一直通到电机外壳90。
最好吸入接口152具有套管154,穿过依据本发明压缩机的外壳10,并嵌入与电机外壳90的外壳套88固定连接的接受器156,如图1和3所示。接受器156在此方面包围外壳套88内具有的制冷介质入口158,从而制冷介质可以直接进入电机外壳90的下部内部空间160,该空间处于定子102和第二轴承体92之间。
此外,入口158在中轴46的方向上这样设置,使制冷介质在定子102的绕组端部162的高度上进入同样伸入内部空间160的下部内部空间160。
为将制冷介质最佳分布在下部内部空间160内,为入口158配备具有两个隔板166和168的导向单元164,隔板将几乎与中轴46径向170通过套管154的制冷介质这样导向,使所输送的气态制冷介质的主流向与环绕绕组端面162的主轴46两个相反的方位角方向分布,具体地说是在中轴46的内部,其内壁176在此方面继续输送在方位角方向172和174上扩散的制冷介质,并有助于利用输送的制冷介质将携带的油在内壁176上进行分离,并在图5所示方向的第二轴承体92上向下流动。其中轴承体92还构成基本上封闭外壳套88的底盘178,底盘当然带有油溢流孔180,在油槽114内分离的油可以从该孔中流出。
通过封闭的底盘178,进入电机外壳90下部内部空间160的制冷介质基本上不会转入第二轴承体92和底部110之间的自由空间112,而是基本上留在内部空间160内冷却绕组端面162,然后从内部空间160出来,经过冷却槽106和转子100和定子102之间的中间空间104,转入处于第一轴承体66和定子102之间的上部内部空间140,以便冷却伸入上部内部空间140内的绕组端面182。
在绕组端面82的高度上,如图1和4所示,外壳套88内具有至少一个排放口184,制冷介质通过该口从电机外壳90的上部内部空间排出,具体地说存在于处于圆柱形段88和第一轴承体66-支臂82除外-和为油分离器190一部分的电机外壳90之间的中间空间188内。特别是中间空间188基本上处于外壳10圆柱形段86的内壁表面192和圆柱形外壳10外壁表面194之间,其中,中间空间188最好作为封闭的环形空间环绕外壳套88延伸。
为使气态制冷介质在中间空间188内相反分布的方位角方向196,198产生流动,在排放口184的对面设置具有隔板202和204的导向单元200,隔板将从排放口184排放的气态制冷介质导入方位角方向196和198。
但是也可以设想,具有多个通入中间空间188内的排放口184和环绕中轴46的角距上与其配合的导向单元200。
通过气态制冷介质在方位角方向196和198,特别是在内壁表面192和外壁表面194之间的导向,由于油滴在气态制冷介质内始终有效的径向加速,产生油分离作用,特别是使由制冷介质携带的油在内壁表面192和外壁表面194上产生沉积,其中,油在带有基本上垂直安装的中轴46的压缩机情况下,在外壳10和电机外壳90之间最好沿内壁表面192和外壁表面194向油槽的方向排出,因为外壳10和电机外壳90之间通过电机外壳90在中轴46方向上的整个延伸,形成从中间空间188出发过渡到自由空间112内的自由中间空间206,通过该空间油最后可以输送到油槽114。
在油分离器90内,制冷介质在其通过内部空间160,通过间隙104和冷却槽106以及内部空间140的路径上携带的全部油完成分离,特别是至少还有部分在轴承段68的底面142上排出的油和通过溢流槽136输送到内部空间140的油。
这样在油分离器190内基本上分离出油的制冷介质然后从油分离器190的中间空间188出来从支臂82之间流过,并由此从第一轴承体66的外面经过流到螺旋式压缩机12吸入区34的方向并由该压缩机吸入和压缩,其中,经过压缩的制冷介质通过出口36进入处于外壳10的盖212和隔板40之间的压力室210,并由隔板通过压力连接管214排出。
在图6-8示出的依据本发明压缩机的第二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那些部件标有相同的参考符号,从而与此相关的全部内容可以参考对第一实施例的实施。
与第一实施例相反,在第二实施例中吸入连接管152′这样设置,使入口158′处于定子102绕组端面182的高度上,由此输送的制冷介质首先进入电机外壳90内部的上部内部空间140,然后同样通过转子100和定子102之间的间隙104和同样具有的冷却槽106进入下部内部空间160,以便在里面冷却绕组端面162。
因此,在该实施例中,排放口184′处于绕组端面162的高度上,由此外壳10内壁表面192和外壳套88外壁表面194之间的中间空间188′与中轴46相关处于排放口184′的高度上,然而,从中轴46的方向上看,中间空间188′以及油分离器190′在外壳套88的整个长度上一直延伸到第一轴承体66的支臂82,从而从中轴46的方向上看,外壳10和外壳套88之间有更长的中间空间可供油分离使用。
此外,在排放口184′的对面同样配备导向单元200′,其隔板202′和204′同样起到将排出的制冷介质导入中间空间188′内的方位角方向196的作用。
因为中间空间188′基本上直接连接在自由空间112上,所以在油分离器190′内分离的油可以毫无问题地进入自由空间112并从那里过渡到油槽114。
在图9所示的依据本发明压缩机的第三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那些部件标有相同的参考符号,从而与此相关的全部内容可以参考对第一实施例的实施。
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相反,在第三实施例中,溢流槽136′不是这样分布使油进入空间140,而是经过第一轴承体66并经过外壳套88在与中轴46的径向上向外,从而油进入中间空间188,并在该空间内连同在中间空间188内分离的油最好通过自由空间206流向自由空间112内的油槽114。
权利要求
1.一种制冷介质压缩机,包括外壳(10),设置在外壳内的螺旋式压缩机(12),带有固定设置在外壳(10)内的第一压缩机体(16)和可相对于第一压缩机体(16)运动的第二压缩机体(18),它们各自具有底盘(20,24)和在各自底盘(20,24)上凸起的第一或第二螺旋翅片(22,26),它们这样啮合,从而为压缩制冷介质第二压缩机体(18)可相对于第一压缩机体(16)在轨道上环绕中轴(46)运动,还包括第二压缩机体(18)的传动单元(14),带有偏心轮传动装置(50),传动轴(52),设置在电机外壳(90)内并由吸入的制冷介质环流的驱动电机(54)以及传动轴的轴承单元(56),它包括与外壳(10)连接的第一轴承体(66),其特征在于,制冷介质在环流驱动电机(54)之后和进入螺旋式压缩机(12)之前,流经设置在外壳(10)和驱动单元(14)之间外壳内的油分离器(190)。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油分离器(190)设置在处于与外壳(10)和传动单元(14)之间的中轴(46)垂直方向上的中间空间(188)内。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外壳(10)和驱动单元(14)之间的中间空间(188,206)基本上在驱动单元(14)的整个延伸段上在与中轴(46)平行的方向上延伸。
4.按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螺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中间空间(188,206)环绕传动单元(14)。
5.按权利要求2-4之一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中间空间(188,206)内由油分离器(190)分离的油在油槽(114)的方向上运动,制冷介质在螺旋式压缩机(12)吸入空间(34)的方向上流动。
6.按权利要求2-5之一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制冷介质在冷却驱动电机(54)后进入中间空间(188,206)。
7.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油分离器(190)至少分段式设置在第一轴承体(66)的外面上。
8.按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油分离器(190)至少分段式设置环绕第一轴承体(66)。
9.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油分离器(190)至少分段式设置在电机外壳(90)的外面。
10.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油分离器(190)至少分段式设置环绕电机外壳(90)。
11.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油分离器(190)利用处于外壳(10)和传动单元(14)之间的中间空间(188)。
12.按权利要求1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外壳(10)和驱动单元(14)之间由油分离器(190)利用的中间空间(188)为环形中间空间。
13.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制冷介质在进入油分离器(190)时在向中轴(46)的方位角方向(196,198)上受到导向。
14.按权利要求1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制冷介质在相反的方位角方向(196,198)上受到导向。
15.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油分离器(190)内的制冷介质基本上导向环绕中轴(46)的方位角轨道上。
16.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油分离器(190)内的制冷介质沿外壳(10)的内壁表面(192)流动。
17.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沉积在油分离器(190)内的油在电机外壳(90)外面分布的路径流入油槽(114)内。
18.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外壳(10)内的油槽(114)设置在驱动电机(54)的处于与轴承体(66)相对的面上。
19.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制冷介质在其从油分离器(190)到螺旋式压缩机(12)的吸入空间(34)的路径上环绕第一轴承体(66)的外面流动。
20.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油分离器处于将第一轴承体与外壳连接的支臂的靠近油槽的面上。
21.按权利要求20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制冷介质在流经支臂(82)之间的油分离器(190)后在螺旋式压缩机(12)吸入空间(34)的方向上流动。
22.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制冷介质在进入压缩机时直接流进电机外壳(90),并在流经电机外壳(90)后进入油分离器(190)。
23.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进入电机外壳(90)内的制冷介质在至少一个方位角方向(172,174)上受到导向。
24.按权利要求2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进入电机外壳(90)内的制冷介质在相反的方位角方向(172,174)上受到导向。
25.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从中轴(46)方向上看,制冷介质在第一绕组端面(162,182)的高度上进入电机外壳(90)内。
26.按权利要求25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从中轴(46)方向上看,制冷介质从第一绕组端面(162,182)在第二绕组端面(182,162)的方向上流经驱动电机(54)。
27.按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制冷介质在第二绕组端面(182,162)的高度上从电机外壳(90)流出。
28.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电机外壳(90)内分离的油通过电机外壳(90)底部(92)的油溢流孔(180)从电机外壳(90)流出,以便到达油槽(114)内。
29.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第一轴承体(66)具有用于润滑偏心轮传动(50)所用油的油导向装置(134,136)。
30.按权利要求29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油导向装置(134,136)通入电机外壳(90)的内部空间(140)。
31.按权利要求30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油大部分由流经电机外壳(90)内部空间(140)的制冷介质输送到油分离器(190)。
32.按权利要求29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油导向装置(134,136)通入中间空间(188)。
33.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传动轴(52)具有润滑油孔(122)。
34.按权利要求3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通过润滑油孔(122)完成第一轴承体(66)内传动轴(52)枢轴承(68,70)的润滑。
35.按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通过润滑油孔(122)完成偏心轮传动(50)的润滑。
全文摘要
制冷介质压缩机,包括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螺旋式压缩机,带有固定设置在外壳内的第一压缩机体和可相对于第一压缩机体运动的第二压缩机体,它们各自具有底盘和在各自底盘上凸起的第一或第二螺旋翅片,它们这样啮合,从而为压缩制冷介质第二压缩机体可相对于第一压缩机体在轨道上环绕中轴运动,还包括第二压缩机体的传动单元,带有偏心轮传动装置,传动轴,设置在电机外壳内并由吸入的制冷介质环流的驱动电机以及传动轴的轴承单元,它包括与外壳连接的第一轴承体,为这样进行改进,使由螺旋式压缩机吸入的制冷介质尽可能不含润滑油提出,制冷介质在环流驱动电机之后和进入螺旋式压缩机之前,流经设置在外壳和驱动单元之间外壳内的油分离器。
文档编号F04C18/02GK1497182SQ20031010124
公开日2004年5月19日 申请日期2003年10月15日 优先权日2002年10月15日
发明者卡尔·弗里德里希·卡姆霍夫, 卡尔 弗里德里希 卡姆霍夫, 特 巴尔茨, 赫尔诺特·巴尔茨, 克里斯蒂安·沙雷尔, 蒂安 沙雷尔 申请人:比泽尔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