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控制器及智能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05:0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控制设备 器及 控制 智能 设备


1.本实用新型涉及控制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控制器及智能设备。


背景技术:

2.当前,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种智能化设备已开始越来越多在各行各业中大展拳脚,取代人们完成一些繁重、危险或脏污的工作,不仅效率高,且完成质量佳。例如,在安防行业中,出现以一些能够取代安保人员进行巡逻、报警甚至对犯罪行为具备制止能力的安防巡逻机器人。安防巡逻机器人可以在工厂、生活小区、物流园、军事基地等场所自主巡航,能够很好的完成巡逻和安防任务。安防巡逻机器人中起到逻辑控制作用的组件为控制器,控制器一般由上壳、下壳和电路板构成,电路板大都采用螺纹安装方式固定在下壳与上壳之间,上壳与下壳之间再通过螺纹连接方式组装固定。
3.然而,这种传统的螺纹连接结构安装操作较为繁琐,会一定程度影响生产效率,并且螺钉等零部件数量较多,存在遗失风险,影响上壳与下壳组装可靠性;此外,由于存在安装和制造尺寸误差,上壳与下壳之间容易出现缝隙,安防巡逻机器人在室外工作时,雨水容易从缝隙侵入内部对电路板上的元器部件造成损害,对安防巡逻机器人的工作可靠性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控制器及智能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安装操作繁琐不易,防水性能差的问题。
5.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
6.下盖,所述下盖的内侧壁凸出设置有定位柱;
7.控制主板,所述控制主板开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定位柱插接于所述第一定位孔内;
8.防水件,所述防水件开设有第二定位孔,所述防水件设置于所述控制主板上,所述定位柱插接于所述第二定位孔内;以及
9.上盖,所述上盖设置于所述下盖上,所述防水件密封抵接于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之间。
10.上述方案的控制器在组装加工时,由于下盖的内侧壁上预设有定位柱,因而控制主板安装时可以通过第一定位孔直接与定位柱插装而固定到下盖上,同理防水件也能够借助第二定位孔与定位柱直接插装而可安装固定到控制主板上,这种采用定位柱与定位孔对位插装的安装方式操作简单方便,且有助于减少零部件数量,提高生产效率;最后将上盖与下盖组装固定,此时防水件被密封抵接在上盖与下盖之间,防水件能够有效密封上盖与下盖的装配缝隙,消除安装与加工误差产生的泄漏隐患,提升智能设备的防水性能与工作可靠性。
11.下面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柱设置为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所述定位柱分散布置,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均设置为两个并与所述定位柱的数量适配,所述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一一对应组装。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盖上设置有第一定位连接体,所述上盖上设置有第二定位连接体,所述第一定位连接体与所述第二定位连接体扣合固定。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还包括紧固件,所述下盖开设有第一装配孔,所述上盖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装配孔相对的第二装配孔,所述紧固件穿设于所述第一装配孔和所述第二装配孔内固定。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还包括导热件,所述导热件设置于所述控制主板与所述下盖之间。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盖的外侧壁设有第一散热结构,所述第一散热结构凸出于所述下盖的外侧壁设置。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结构设置为多个间隔排布的第一散热齿,各所述第一散热齿的表面均凸设有第一凸纹结构。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主板与所述上盖的内侧壁之间间隔设置并配合形成有传热空腔。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盖的外侧壁设有第二散热结构,所述第二散热结构凸出于所述上盖的外侧壁设置;所述第二散热结构设置为多个间隔排布的第二散热齿,各所述第二散热齿的表面均凸设有第二凸纹结构。
20.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智能设备,其包括如上所述的控制器。
附图说明
21.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控制器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图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
27.100、控制器;10、下盖;11、定位柱;12、第一装配孔;13、第一散热结构;131、第一散热齿;132、第一凸纹结构;20、控制主板;21、第一定位孔;30、防水件;40、上盖;41、第二装配孔;42、第二散热结构;421、第二散热齿。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
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设备,其具体可以是服务于各行各业中的智能化自动化装置,例如智能设备可以是机器人。根据所属行业或领域不同,机器人可以是但不限于建筑机器人、餐椅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安防巡逻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等。
30.这些不同类型机器人的共同之处在于,结构组成上均包括移动底盘、控制器100、作业执行终端、机器人主体、导航装置等。移动底盘提供机器人行走所需的动力,并对机器人主体、作业执行终端、导航装置以及控制器100进行装载固定。
31.作业执行终端可以是机械手或者类似的能够执行作业任务的设备,其一般安装在机器人主体上或者直接安装在移动底盘上并与控制器100电连接。例如当机器人为安防巡逻机器人时,作业执行终端包括机械臂和安装在机械臂末端的测温仪器。机械臂能够带动测温仪器对进出特定场所的人员的进行体温测量。
32.机器人主体通常安装在移动底盘上,而导航装置通常安装在机器人主体的顶端,从而能够在获取开阔视野的条件下,为机器人进行行走路径规划、避障导航等服务。
33.如图1和图3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展示的一种控制器100,所述控制器100包括:下盖10、控制主板20、防水件30以及上盖40,所述下盖10的内侧壁凸出设置有定位柱11;所述控制主板20开设有第一定位孔21,所述定位柱11插接于所述第一定位孔21内;所述防水件30开设有第二定位孔,所述防水件30设置于所述控制主板20上,所述定位柱11插接于所述第二定位孔内;所述上盖40设置于所述下盖10上,所述防水件30密封抵接于所述上盖40与所述下盖10之间。
34.根据实际需要,上盖40和下盖10可以采用塑胶、金属或者其它材料制成。而出于降本以及减轻重量等因素考虑,本实施例中上盖40和下盖10均采用铝合金材料一体成型。
35.上盖40与下盖10均形成为半封闭的内凹板体结构,开口端面即为装配面,当两个开口端面拼合后,既能够组成一个封闭的完整的防水盒体。
36.控制主板20设置为电路板。防水件30设置为防水硅胶。防水硅胶采用仿形设计,其中部区域的镂空可以避开电路板上的元器部件,从而防止组装时防水件30与控制主板20产生干涉问题。
37.综上,实施本实施例技术方案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上述方案的控制器100在组装加工时,由于下盖10的内侧壁上预设有定位柱11,因而控制主板20安装时可以通过第一定位孔21直接与定位柱11插装而固定到下盖10上,同理防水件30也能够借助第二定位孔与定位柱11直接插装而可安装固定到控制主板20上,这种采用定位柱11与定位孔对位插装的安装方式操作简单方便,且有助于减少零部件数量,提高生产效率;最后将上盖40与下盖10组装固定,此时防水件30被密封抵接在上盖40与下盖10之间,防水件30能够有效密封上盖40与下盖10的装配缝隙,消除安装与加工误差产生的泄漏隐患,提升智能设备的防水性能与工作可靠性。
38.请继续参阅图3,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较佳地所述定位柱11设置为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所述定位柱11分散布置。所谓分散布置,可以理解至少两个定位柱11沿着下盖的内侧边缘环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一定位孔21和所述第二定位孔均设置为两个并与所述定
位柱11的数量适配,所述定位柱11、所述第一定位孔21和所述第二定位孔一一对应组装。如此,每一组定位柱11、第一定位孔21和第二定位孔均配合构成一个插装结构,至少两个插装结构可对控制主板20和防水件30形成多点固定,保证控制主板20和防水件30安装更加稳固。
39.当控制主板20和防水件30安装好后,最后再将上盖40安装到下盖1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盖10上设置有第一定位连接体,所述上盖40上设置有第二定位连接体,所述第一定位连接体与所述第二定位连接体扣合固定。该安装方式结构简单,装拆方便,可实施性好。例如,第一定位连接体可以是卡体,第二定位连接体可以是卡位,卡体与卡位卡扣连接,即可实现上盖40与下盖10牢靠组装固定。
40.进一步地,为提高上盖40与下盖10连接强度,第一定位连接体和第二定位连接体可设置多个并一一对应扣合。
41.请继续参阅图3,或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100还包括紧固件,所述下盖10开设有第一装配孔12,所述上盖40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装配孔12相对的第二装配孔41,所述紧固件穿设于所述第一装配孔12和所述第二装配孔41内固定。具体而言,紧固件可以是螺栓,第一装配孔12和第二装配孔41的其中之一设置为通孔,其中另一设置为螺纹孔,螺栓穿过通孔后螺接固定于螺纹孔,也可以快速且牢靠的将上盖40与下盖10组装固定为一体。
42.进一步地,为提高上盖40与下盖10连接强度,紧固件、第一装配孔12和第二装配孔41可设置为多个并一一对应组装连接。
43.此外,考虑到机器人长时间工作后,控制主板20上的元器部件会产生大量热量,而如若热量长时间集聚于上盖40与下盖10之间无法散去,势必会加速各电子元器部件的老化和损坏,影响机器人的使用寿命与可靠性。针对于此,就需要对控制器100进行散热设计。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100还包括导热件,所述导热件设置于所述控制主板20与所述下盖10之间。控制主板20侧产生的热量会被导热件快速传导至下盖10上,最后从下盖10排散到环境中,从而达到快速散热降温的效果。
44.可选地,上述实施例中导热件采用导热硅胶。
45.请继续参阅图3,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下盖10的外侧壁设有第一散热结构13,所述第一散热结构13凸出于所述下盖10的外侧壁设置。第一散热结构13可以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而能够将传导至下盖10上的热量更为快速完成与空气的热交换,实现降温目的。
46.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具体而言,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结构13设置为多个间隔排布的第一散热齿131,各所述第一散热齿131的表面均凸设有第一凸纹结构132。第一散热齿131可以将热量快速传导排散到环境中。此外,由于第一散热齿131表面凸设有第一凸纹结构132,第一凸纹结构132可进一步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达到更为快速散热的效果。
47.可选地,第一凸纹结构132可以是多排设置的波纹结构。
48.此外,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控制主板20与所述上盖40的内侧壁之间间隔设置并配合形成有传热空腔。传热空腔能够同步将控制主板20侧的热量传导至上盖40,由上盖40将热量排散到环境中,实现为控制主板20加速散热降温。
49.请继续参阅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盖40的外侧壁设有第二散热结构42,所述第二散热结构42凸出于所述上盖40的外侧壁设置;所述第二散热结构42设置为多个间隔排布的第二散热齿421,各所述第二散热齿421的表面均凸设有第二凸纹结构。
50.请继续参阅图3,第二散热结构42可以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而能够将传导至下盖10上的热量更为快速与空气完成热交换,实现降温处理。第二散热齿421可以将热量快速传导排散到环境中。此外,由于第二散热齿421表面凸设有第二凸纹结构,第二凸纹结构可进一步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达到更为快速散热的效果。
51.可选地,第二凸纹结构可以是多排设置的波纹结构。
52.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5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8.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
方式。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