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雨水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11:2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雨水 净化系统 净化


1.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雨水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2.在降雨的条件下,污染物从非特定地点经雨水冲刷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会造成水体污染。相对点源污染而言,面源污染主要由地表的土壤泥沙颗粒、氮磷等营养物质、农药等有害物质、秸秆农膜等固体废弃物、畜禽养殖粪便污水、水产养殖饵料药物、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各种大气颗粒物沉降等随雨水夹带进入受纳水体,引起有机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或有毒有害等其他形式的污染,具有分散性、随机性、多样性、潜伏性、无法收集和随降水汇入集中等特点,因此,不易监测、难以量化,防控和受纳水体治理难度大。降雨夹带造成的面源污染一直是困扰河湖水质持续稳定达标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雨水二次利用的难点所在。因此,急需开发一种雨水净化系统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3.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雨水净化系统,结构简单,操作便捷,雨水净化效果好,能够使面源污水得到充分净化,避免面源污水直排进入受纳水体,进而保障出水水质,为河湖岸带的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雨水净化系统,包括水平依次设置于路面下方的集水井,沉淀井,强化净化井,过滤净化装置和深度净化区域,各相邻结构之间通过溢流依次连通,所述路面上设有雨水收集口,所述雨水收集口与导流装置连通,所述导流装置深入集水井内,所述集水井底部设有微孔曝气装置,所述沉淀井底部呈v型,以便泥沙沉降和排出,所述强化净化井底部设有搅拌装置,所述沉淀井与强化净化井间侧壁高度低于沉淀井与集水井间侧壁高度,以便沉淀井中的上清液溢流进入强化净化井,所述强化净化井与过滤净化装置间侧壁高度低于强化净化井与沉淀井间侧壁高度,以便强化净化井出水溢流进入过滤净化装置,所述过滤净化装置内侧设有溢流壁结构,底部设有用于均匀布水的布水装置,内部填充有过滤填料,强化净化井出水溢流进入溢流壁结构后通过泵泵入布水装置,经过滤填料过滤后溢流至深度净化区域,所述深度净化区域用于对过滤净化装置出水进行深度净化,所述深度净化区域与河道连通,净化后出水排入河道。
6.优选地,所述雨水收集口与导流装置之间设有过滤格栅,用于截留大颗粒污染物。
7.优选地,所述集水井的顶部设有刮泥装置,用于将气泡夹持浮至表面的轻质污染物剥离集水井。
8.优选地,所述沉淀井底部与泵传送结构连接,用于传送和输出污泥,所述强化净化井底部与沉淀井通过阀门控制连通。
9.优选地,所述深度净化区域为生态塘形式或湿地净化形式。
10.优选地,所述强化净化井与加药装置连接,用于向强化净化井内加入微絮凝剂。
11.优选地,所述微絮凝剂为不对水质产生二次污染的化学絮凝剂或生物絮凝剂。
12.优选地,所述化学絮凝剂为pac或者pam。
13.优选地,所述过滤填料为陶粒、固定化菌颗粒、沸石、石灰岩、活性炭、火山岩、焦炭、石英砂、膨胀硅铝酸盐、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聚氨酯、塑料或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
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雨水净化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5.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便捷,雨水净化效果好,能够使面源污水得到充分净化,避免面源污水直排进入受纳水体,尤其是雨水管路中的存储污水和下雨初期水质较差的初期雨水,进而保障出水水质,为河湖岸带的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16.2.本实用新型的集水井底部设有微孔曝气装置,顶部设有刮泥装置,能够对轻质污染物通过气泡夹持浮至表面,再通过刮泥装置剥离集水井。
17.3.本实用新型的强化净化井通过微絮凝剂实现对水中污染物质的絮凝、聚集和进一步沉降,将水质进一步净化,净化效果好。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雨水净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
20.1.集水井
ꢀꢀ
2.沉淀井
ꢀꢀ
3.强化净化井
ꢀꢀ
4.过滤净化装置
ꢀꢀ
5.深度净化区域
ꢀꢀ
6.雨水收集口
ꢀꢀ
7.过滤格栅
ꢀꢀ
8.刮泥装置
ꢀꢀ
9.导流装置
ꢀꢀ
10.微孔曝气装置
ꢀꢀ
11.泵传送结构
ꢀꢀ
12.阀门
ꢀꢀ
13.搅拌装置
ꢀꢀ
14.溢流壁结构
ꢀꢀ
15.布水装置
ꢀꢀ
16.河道
ꢀꢀ
17.过滤填料
ꢀꢀ
18.路面。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以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22.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雨水净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雨水净化系统包括水平依次设置于路面18下方的集水井1,沉淀井2,强化净化井3,过滤净化装置4和深度净化区域5,各相邻结构之间通过溢流依次连通,所述路面18上设有雨水收集口6,所述雨水收集口6与导流装置9连通,所述雨水收集口6与导流装置9之间设有过滤格栅7,用于截留大颗粒污染物。所述导流装置9深入集水井1内,所述集水井1底部设有微孔曝气装置10,所述集水井1的顶部设有刮泥装置8,用于将气泡夹持浮至表面的轻质污染物剥离集水井1。所述沉淀井2底部呈v型,以便泥沙沉降和排出,所述强化净化井3底部设有搅拌装置13,所述强化净化井3与加药装置(图中未示出)连接,用于向强化净化井3内加入微絮凝剂。所述微絮凝剂为不对水质产生二次污染的化学絮凝剂或生物絮凝剂。优选地,所述化学絮凝剂为pac或者pam。所述沉淀井2底部与泵传送结构11连接,用于传送和输出污泥。所述强化净化井3底部与沉淀井2通过阀门12控制连通,强化净化井3底部的污泥通过打开阀门12泵入沉淀井2内,由沉淀井2底部v型结构排出系统外。所述沉淀井2与强化净化井3间侧壁高度低于沉淀井2与集水井1间侧壁高度,以便沉淀井2中的上清液溢流进入强化净化井3,所述强化
净化井3与过滤净化装置4间侧壁高度低于强化净化井3与沉淀井2间侧壁高度,以便强化净化井3出水溢流进入过滤净化装置4,所述过滤净化装置4内侧设有溢流壁结构14,底部设有布水装置15,用于均匀布水,内部填充有过滤填料17,所述过滤填料17为陶粒、固定化菌颗粒、沸石、石灰岩、活性炭、火山岩、焦炭、石英砂、膨胀硅铝酸盐、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聚氨酯、塑料或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强化净化井3出水溢流进入溢流壁结构14后通过泵(图中未示出)泵入布水装置15,经过滤填料17过滤后溢流至深度净化区域5,所述深度净化区域5用于对过滤净化装置4出水进行深度净化,所述深度净化区域5与河道16连通,净化后出水排入河道16。所述深度净化区域5可以根据现场具体情况设置,可以是生态塘形式,也可以是湿地净化形式,该区域的主要作用是强化雨水的生化性和生态性,出水作为河道16的补水或景观养护用水,根据道路周边环境定雨水净化后用途。
2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24.本实用新型设于道路的一侧或者两侧,通常路面18的设计排水会从道路的两侧排出,道路上面的雨水通过雨水收集口6进入雨水净化系统内,收集的雨水首先经过过滤格栅7对大颗粒物质进行过滤,然后由导流装置9导流进入下方的集水井1内,集水井1底部设有微孔曝气装置10,微孔曝气装置10向集水井1内部释放大量的微小气泡,雨水中的细小颗粒物质在气泡的夹带作用下聚集上浮至集水井1的表面,通过顶部的刮泥装置8将其剥离到集水井1外。经过气浮处理后的出水溢流进入沉淀井2内,在沉淀井2内沉淀净化,沉淀后的污泥经底部的v型结构排出,沉淀井2与强化净化井3间侧壁高度低于沉淀井2与集水井1间侧壁高度,以便于沉淀井2中的上清液溢流进入强化净化井3。经过进一步沉淀处理的雨水溢流进入强化净化井3内,采用自动加药装置或者人工加药装置向强化净化井3内加入微絮凝剂。利用微絮凝剂对强化净化井3内的雨水微絮凝沉淀处理后,污泥经由阀门12通过泵传送结构11泵入沉淀井2底部的v型结构内,以便于污泥的沉降和外排。为保证雨水不外溢,强化净化井3与过滤净化装置4间侧壁高度低于强化净化井3与沉淀井2间侧壁高度,以便于强化净化井3出水溢流进入过滤净化装置4。强化净化井3出水经过溢流进入过滤净化装置4内侧的溢流壁结构14内,进入溢流壁结构14内的雨水通过泵泵入过滤净化装置4底部的布水装置15,然后进入填料过滤区过滤净化处理,溢流壁结构14内的雨水通过布水装置15净化后的出水进入深度净化区域5强化处理,处理后达到地表水
ⅲ‑ⅳ
类水标准进入河道16、湖泊等地表水受纳水区域。通过刮泥装置8剥离到集水井1外的污泥和沉淀井2底部排放的污泥统一收集后处理,根据处理量的大小和处理环境选择就地处理还是异位运走集中处理。雨水净化结构可以根据当地的雨水量设计具体的尺寸规格,也可以根据当地降水情况设置每隔若干公里设置一处。
25.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便捷,雨水净化效果好,能够使面源污水得到充分净化,避免面源污水直排进入受纳水体,尤其是雨水管路中的存储污水和下雨初期水质较差的初期雨水,进而保障出水水质,为河湖岸带的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26.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实用新型构思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该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所做的任何显而易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