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地埋式小微型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09:4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污水处理 适用于 分散 装置 农村


1.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地埋式小微型污水处理装置,适用于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


背景技术:

2.日本是研究分散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最早的国家之一,一体化污水装置在日本被称为净化槽技术,该技术在治理日本的分散型生活污水实现环境保护目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净化槽主要以接触氧化、mbr为技术核心,在日本的普及率超过90%,产品为卧式反应器形式,系列化全,单套处理能力1~100m3/d,适用范围较广,但因其价格较高,小规模系统仅主体设备成本就高达近2万元/t水。
3.近年来,我国农村分散污水处理产业发展较快,但技术相对匮乏,市场应用的小型分散式处理工艺基本是集中式处理的缩小版,如小型a2/o、接触氧化、mbr等,我国因为尚无相关行业和国家标准,行业准入低,产品往往设计粗糙简单,为追求集成效果,设备牺牲功能区、回流粗犷等现象较普遍,造成有机物去除效果差,脱氮率低,尤其在小规模处理装备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因此全国范围内已建设的村镇小型分散污水装置利用率普遍较低。
4.随着膜工业的快速发展,在分散式污水处理行业中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推出以mbr工艺为核心的污水处理装置,单体处理能力基本为5~300m3/d,适用于村镇或乡镇集中处理,但mbr工艺一次投资及处理费用均较高,常规吨水建设费用约为5000~10000元/t,吨水处理直接处理费用约为0.6元/t以上,尤其在北方寒冷地区,为保证膜处理效果越来越多的一体化mbr反应器在工程实践中配套了保温设备房,造成建设成本进一步增加。
5.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土地广袤、住户分散、收集管网建设难度大、冬季寒冷、低温期长、经济水平相对较低、专业技术人员较匮乏、研发投资低、启动快、运行效果稳定、运行费用低、管理维护简单小微型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及装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地埋式小微型污水处理装置。
7.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8.本发明一种地埋式小微型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罐体、置于罐体内的升泥管、折流筒、混流槽、溢流槽及组合填料,所述升泥管下部通过支撑板ⅱ支撑在罐体底部,沿升泥管上部圆周开有多个污泥通过孔,在污泥通过孔下部沿升泥管圆周设有混流槽,折流筒套置在升泥管外周,通过支撑板ⅰ支撑在罐体内壁上,靠近所述折流筒底部沿圆周开有多个出水孔;折流筒与升泥管间填充有悬浮的组合填料,溢流槽置于折流筒上部外周,沿罐体上部内壁环形布置,升泥管内设曝气管,曝气管一端置于升泥管底部,另一端连接进气管,罐体内设连通折流筒出泥端的排泥管,排泥管底部连接气提管出气端,气提管进气端连接进气管;在曝气管和气提管上分别设置有调节阀,通过控制两个调节阀交替开关,分别进行污水处理或排泥;罐体上设置连通混流槽的进水管和连通溢流槽的出水管。
9.优选的,所述升泥管上部还设有调节污泥通过孔大小的调节机构,包括活动套筒、调节螺栓、内螺纹构件及固定板,所述活动套筒与升泥管配合,套置在升泥管外周,在升泥管顶部沿内壁对称设置两个固定板,活动套筒上对应固定板对称设置两个内螺纹构件,调节螺栓安装于所述内螺纹构件内,端部与所述固定板接触,通过旋拧调节螺栓,调节活动套筒沿升泥管上下位移,调节污泥通过孔的大小。
10.优选的,所述污泥通过孔是在升泥管上部圆周上开有的多个轴向条形孔。
11.优选的,所述混流槽为底板带有与升泥管外径配合的开孔的筒状结构,通过所述开孔套置在升泥管上污泥通过孔下方,与所述升泥管连接为一体结构。
12.优选的,所述折流筒底部开有的出水孔为两排,上下两排孔间距为150mm~200mm,距折流筒底边高度100mm~150mm。
13.优选的,所述溢流槽截面为l型结构,短边端连接在罐体内壁上,长边端沿圆周均匀开有v型槽。
14.优选的,在所述罐体底部升泥管下方还设置有圆锥形的导流锥。
15.优选的,所述罐体内设置的排泥管底部置于导流锥上部,距罐底高度为50mm~80mm。
16.优选的,所述罐体上部为圆筒形,底部为倒圆锥台形,罐体顶部设置有盖板,盖板上设人孔径及人孔盖。
17.优选的,所述罐体、罐盖及罐体内的导流锥、升泥管、活动套筒、折流筒、混流槽、溢流槽均采用pe或玻璃钢材质。
1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9.1.本发明一种地埋式小微型污水处理装置,其在罐体内设置升泥管,升泥管顶部插接污泥通过孔的调节机构,升泥管污泥通过孔下方设混流槽,升泥管内设曝气管,升泥管外设折流筒,折流筒与升泥管间布置组合填料,溢流槽在罐体上部沿罐体环形布置,罐体内设排泥管,排泥管连接气提管,曝气管和气提管均连接进气管,罐体上分别设置进水管、出水管。整套系统结构紧凑,兼顾了厌氧,兼氧,好氧工艺,工艺衔接流畅,无反应死区,反应效率高,运行成本低,维护简单。
20.2.本发明所述升泥管上开有的污泥通过孔为轴向条形孔,通过调节机构调节孔的大小,从而调节污泥流通面积。所述调节机构是在升泥管顶部对称设置两个固定板,活动套筒上设置两内螺纹构件,活动套筒插接在升泥管外周,通过调节螺栓拧入内螺纹构件端头顶置在固定板上,调节螺栓拧入、拧出带动活动套筒在升泥管槽形孔部位上下移动,从而调节轴向条形孔的流通面积。
21.3.本发明的曝气管在升泥管内曝气,上升的气体携带污泥向上运动在混流槽内与进水混合,溢流后进入填料区反应区再折流至折流筒外,至下而上流动至溢流槽后从出水管排出,整体系统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延长了反应时间,提高了整体装置的反应效率。
22.4.本发明的折流筒底部开有两排出水孔,填料区下降的泥水在出水孔部位流速下降,泥水分离,污泥继续沉降,污水折流上升。
23.5.本发明所溢流槽截面为l型结构,短边端连接在罐体内壁上,长边端沿圆周均匀开有v型槽,易于污水折流至折流筒外自下而上流动至溢流槽,通过溢流槽从出水管排出。
24.6.本发明所述罐体上部为圆筒形,侧面抗压能力强;底部为倒圆锥台形,在运行的
效果方面,保证了污泥在底部集中沉降,确保了污泥回流量。
25.7.本发明所述罐体、罐盖及罐体内的导流锥、升泥管、活动套筒、折流筒、混流槽、溢流槽均采用pe或玻璃钢材质;制作成本低,耐腐蚀性强,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发明的局部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图1另一个角度的局部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图1中升泥管、混流槽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图3中活动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30.图中:1.调节螺栓,2.活动套筒,3.曝气管,4.进水管,5.调节阀ⅰ,6.锁紧螺栓ⅰ,7.进气管,8.溢流槽,9.调节阀ⅱ,10.支撑板ⅰ,11.气提管,12.组合填料,13.排泥管,14.罐体,15.折流筒,16.导流锥,17.支撑板ⅱ,18.混流槽,19.出水管,20.盖板,21.人孔径,22.锁紧螺栓ⅱ,23.人孔盖,24.升泥管,25.固定板,26.内螺纹构件,27.污泥通过孔,28.出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32.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一种地埋式小微型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罐体14、置于罐体14内的升泥管24、折流筒15、混流槽18、溢流槽8及组合填料12,所述升泥管24下部通过支撑板ⅱ17支撑在罐体14底部,沿升泥管24上部圆周开有多个污泥通过孔27,在污泥通过孔7下部沿升泥管24圆周设有混流槽18,折流筒15套置在升泥管24外周,通过支撑板ⅰ10支撑在罐体14内壁上,靠近所述折流筒15底部沿圆周开有多个出水孔28;折流筒15与升泥管24间填充有悬浮的组合填料12,溢流槽8置于折流筒15上部外周,沿罐体14上部内壁环形布置,升泥管24内设曝气管3,曝气管3一端置于升泥管24底部,另一端连接进气管7,罐体14内设连通折流筒15出泥端的排泥管13,排泥管13底部连接气提管11的出气端,气提管11进气端连接进气管7;在曝气管3和气提管11上分别设置有调节阀,本例在曝气管3上设置调节阀ⅰ5,在气提管11上设置调节阀ⅱ9,通过控制两个调节阀交替开关,分别进行污水处理或排泥;罐体14上设置连通混流槽18的进水管4和连通溢流槽8的出水管19。在进行污水处理时,打开调节阀ⅰ5,关闭调节阀ⅱ9,气体经进气管7进入,通过曝气管3在升泥管24底部排出,气体沿升泥管24上升,带动罐体14底部沉降的污泥上升,上升的污泥通过升泥管24上的污泥通过孔27进入混流槽18,与进水管4进入的污水混合后溢流至折流筒15,在折流筒15内向下流动与组合填料12接触反应,填料区自上而下流动的泥水在折流筒15的出水孔28部位流速下降,泥水分离,污泥继续沉降,污水折流至折流筒15外自下而上流动至溢流槽8后从出水管19排出。当罐体14底部的污泥需要排放时,关闭调节阀ⅰ5,开启调节阀ⅱ9,气提管11通气,通过气提原理使污泥沿着排泥管13排出至罐体14外。
33.本例所述升泥管24上部还设有调节污泥通过孔27大小的调节机构,包括活动套筒2、调节螺栓1、内螺纹构件26及固定板25,所述活动套筒2与升泥管24配合,套置在升泥管24外周,在升泥管24顶部沿内壁对称设置两个固定板25,活动套筒2上对应固定板25对称设置两个内螺纹构件26,调节螺栓1安装于所述内螺纹构件26内,端部与所述固定板25接触,通
过旋拧调节螺栓1,调节活动套筒2沿升泥管24上下位移,调节污泥通过孔27的大小,从而调节污泥流通面积。
34.所述污泥通过孔27是在升泥管24上部圆周上开有的多个轴向条形孔;通过套置在升泥管24顶部的活动套筒2调节轴向条形孔的开度。
35.所述混流槽18为底板带有与升泥管24外径配合的开孔的筒状结构,通过所述开孔套置在升泥管24上污泥通过孔27下方,与所述升泥管24连接为一体结构;通过升泥管24上升的污泥通过污泥通过孔27进入到混流槽18中,与经进水管4流入的污水混合。
36.本例所述折流筒15底部开有的出水孔28为两排圆形孔,圆孔直径为φ20mm~φ25mm,圆形孔沿周向均匀布置,圆孔间的中心距为150mm~200mm,上下两排孔间距为150mm~200mm,距折流筒底边高度100mm~150mm。填料区自上而下流动的泥水在出水孔28部位流速下降,泥水分离,污泥继续沉降,污水折流至折流筒15外自下而上流动至溢流槽8后从出水管19排出。
37.本例所述溢流槽8截面为l型结构,短边端连接在罐体14内壁上,长边端沿圆周均匀开有v型槽。
38.在所述罐体14底部升泥管24下方还设置有圆锥形的导流锥16,使污泥沿其导流,便于在设备运行时污泥沿升泥管24上升。
39.所述罐体14内设置的排泥管13底部置于导流锥16上部,距罐体内底高度为50mm~80mm。
40.所述罐体14上部为圆筒形,底部为倒圆锥台形,保证罐体侧面抗压能力强的同时,在运行时保证了污泥在底部集中沉降,确保了污泥回流量。在罐体14顶部设置有圆弧形的环状盖板20,通过锁紧螺栓ⅰ6连接,在盖板20中孔上设人孔径21,其上通过锁紧螺栓ⅱ22连接人孔盖23。
41.本例所述罐体14、罐盖20及罐体14内的导流锥16、升泥管24、活动套筒2、折流筒15、混流槽18、溢流槽8采用pe或玻璃钢材质。
42.所述罐体8上部为圆筒形,底部为倒圆锥台形。
43.本例的组合填料为多毛型片状组合填料,为现有外购产品,悬挂在折流筒15顶板和支撑板ⅱ17的环板上,悬浮在折流筒15与升泥管24空间中。
44.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45.本发明装置为地埋设备,可根据实际安装现场的冻土层厚度调节人孔径21的高度,人孔盖23高出地面100mm至150mm,锁紧螺栓ⅱ22连接人孔径21和人孔盖23,人孔盖23开启用于内部构件的调节或检修,如果罐体埋深受限,罐体外部可以采取保温措施。
46.在设备运行前,首先通过操作者调节活动套筒2相对于升泥管24的位置,通过调节螺钉1的拧入、拧出,使活动套筒2沿升泥管24上下移动,轴向条形孔的通水面积随着缩小或扩大,从而控制进入混流槽18的回流量。
47.本发明在工作中进行污水处理时,开启调节阀ⅰ5,关闭调节阀ⅱ9;污水从进水管5进罐体14,流入混流槽18,进气管7在罐体内分成两个支路,一路连接曝气管3、一路连接气提管11,曝气管3伸入升泥筒24底部,气体通过进气管7进入曝气管3,气体沿着升泥筒24上升,带动罐体14底部沉降的污泥上升,上升的污泥通过升泥筒24顶部的槽型孔进入混流槽18,污泥与进入混流槽18的污水混合,混合后的污水溢流至折流筒15,在折流筒15内向下流
动与组合填料12接触、反应;折流筒15内自上而下流动的污水在折流筒15底部圆孔部位流速下降,泥水分离,污泥继续沉降,污水折流至折流筒15外至下而上流动至溢流槽8,从排水管19排出。当罐体14底部的污泥需要排放时,关闭调节阀ⅰ5,开启调节阀ⅱ9,气提管11通气,根据气提原理使污泥沿着排泥管13排出至罐体14外。
48.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发明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受限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