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污水循环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2:4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装置 污水处理 污水 混合 循环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污水循环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2.据资料统计,目前我国污水排放总量已经达到了620亿吨,其中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泊,使得湖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目前,我国农村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已超过300亿m3,且大量分散排放的生活污水已经对地下饮用水源、地表径流以及农田土壤等造成了严重污染,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污水排放带来的水源污染,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污水进行妥善处理并进行回用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3.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对污水进行絮凝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絮凝在污水处理领域作为强化固液分离的手段,可用于强化污水的初次沉淀、浮选处理及活性污泥法之后的二次沉淀,还可用于污水三级处理或深度处理。其中絮凝剂的作用机理是水中胶体颗粒微小、表面水化和带电使其具有稳定性,絮凝剂投加到水中后水解成带电胶体与其周围的离子组成双电层结构的胶团。一般采用投药后快速搅拌的方式,促进水中胶体杂质颗粒与絮凝剂水解成的胶团的碰撞机会和次数。水中的杂质颗粒在絮凝剂的作用下首先失去稳定性,然后相互凝聚成尺寸较大的颗粒,再在分离设施中沉淀下去或漂浮上来。但是,目前在对污水进行絮凝时,需要配备蓄水容器、搅拌装置以及过滤和沉淀装置,结构较为复杂,而且占用面积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针对解决现有技术中对污水絮凝时设备结构复杂且占地面积大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污水循环混合装置。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污水循环混合装置,包括罐体,所述罐体底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污水入口和进气口,所述罐体内腔的中部设置有筒体,所述进气口的里端连接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出气口位于所述筒体内腔的底部,所述罐体内腔位于所述筒体顶端正上方的位置设置有锥形挡板,所述罐体内壁的靠近中部位置连接有螺旋槽体,所述螺旋槽体的内缘与所述筒体靠近顶端的外壁之间连接有锥台罩体,所述锥台罩体的表面设置有过滤孔,所述筒体顶端的外缘与所述罐体的内壁之间连接有环形过滤板,所述罐体侧壁对应所述螺旋槽体底端内腔的位置固定套接有排渣圆筒,所述排渣圆筒的中心转动套接有螺旋叶片轴,所述排渣圆筒的外端面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与所述螺旋叶片轴中心轴的外端对接,所述排渣圆筒靠近外端的底部开设有槽口,所述排渣圆筒靠近外端的顶部设置有固定耳座,所述固定耳座的侧面垂直套接有轴体,所述轴体的两端分别转动套接有第一半圆弧板和第二半圆弧板,所述固定耳座与所述第一半圆弧板和第二半圆弧板之间的所述轴体上分别套装有扭转弹簧,所述扭转弹簧的里端分别与所述固定耳座固定连接,所述扭转弹簧的外端分别对应与所述第一半圆弧板和第二半
圆弧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半圆弧板和所述第二半圆弧板用于开启和闭合所述槽口,所述罐体侧壁的顶端设置有漂浮物排出口,螺旋叶片轴的螺旋叶片上设置有通过孔。
6.优选的,所述罐体的顶面设置有投料口。
7.优选的,所述螺旋槽体的截面呈开口向上的弧面。
8.优选的,所述第一半圆弧板和第二半圆弧板的宽度大于所述槽口的宽度。
9.优选的,所述第一半圆弧板和所述第二半圆弧板内壁的外缘设置有橡胶密封层。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1.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装置不仅能够用于对污水进行絮凝,而且同时能够将污水絮凝产生的沉淀物和漂浮物分别收集排出,整个装置结构集成化程度高,而且结构简单,减小了占地面积。
12.2.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装置能够对污水进行充分混合,大大提高了对污水进行絮凝的效率,而且絮凝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排渣圆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中:10

罐体;11

污水入口;12

进气口;13

进气管;14

投料口;15

漂浮物排出口;20

筒体;30

螺旋槽体;40

锥台罩体;41

过滤孔;50

环形过滤板;60

排渣圆筒;61

固定耳座;62

第一半圆弧板;63

第二半圆弧板;64

扭转弹簧;65

槽口;66

轴体;70

电机;71

螺旋叶片轴。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请参阅图1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污水循环混合装置,包括罐体10,罐体10底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污水入口11和进气口12,罐体10内腔的中部设置有筒体20,进气口12的里端连接有进气管13,进气管13的出气口位于筒体20内腔的底部,罐体10内腔位于筒体20顶端正上方的位置设置有锥形挡板,罐体10内壁的靠近中部位置连接有螺旋槽体30,螺旋槽体30的内缘与筒体20靠近顶端的外壁之间连接有锥台罩体40,锥台罩体40的表面设置有过滤孔41,筒体20顶端的外缘与罐体10的内壁之间连接有环形过滤板50,罐体10侧壁对应螺旋槽体30底端内腔的位置固定套接有排渣圆筒60,排渣圆筒60的中心转动套接有螺旋叶片轴71,排渣圆筒60的外端面固定安装有电机70,电机70的动力输出轴与螺旋叶片轴71中心轴的外端对接,排渣圆筒60靠近外端的底部开设有槽口65,排渣圆筒60靠近外端的顶部设置有固定耳座61,固定耳座61的侧面垂直套接有轴体66,轴体66的两端分别转动套接有第一半圆弧板62和第二半圆弧板63,固定耳座61与第一半圆弧板62和第二半圆弧板63之间的轴体66上分别套装有扭转弹簧64,扭转弹簧64的里端分别与固定耳座61固
定连接,扭转弹簧64的外端分别对应与第一半圆弧板62和第二半圆弧板63固定连接,第一半圆弧板62和第二半圆弧板63用于开启和闭合槽口65,罐体10侧壁的顶端设置有漂浮物排出口15,其中,环形过滤板(50)的通过孔内径大于过滤孔41的孔径,使得固体沉淀能够通过环形过滤板50的通过孔而落在螺旋槽体30内,螺旋叶片轴71的螺旋叶片上开设有通过孔。
19.本实施例中,罐体10的顶面设置有投料口14。
20.本实施例中,螺旋槽体30的截面呈开口向上的弧面。
21.本实施例中,第一半圆弧板62和第二半圆弧板63的宽度大于槽口65的宽度。
22.本实施例中,第一半圆弧板62和第二半圆弧板63内壁的外缘设置有橡胶密封层。
23.工作原理:使用时,污水经污水入口11进入罐体10内腔的底部,风机的排气端与进气口12连接;高压气流经进气口12和进气管13进入筒体20内腔的底部;高压气流产生的气提作用使得污水由筒体20内腔的底部向上流动,污水流动至锥形挡板后从筒体20的外围向下回流,从而在筒体20内外形成水流循环,其中罐体10内腔的水位位于漂浮物排出口15里端的下缘;通过投料口14向罐体10内腔的污水中投放絮凝剂;由于污水的水流循环,使得絮凝剂能够充分混合于污水中,从而絮凝产生沉淀物和漂浮物,积聚成大块的漂浮物受到环形过滤板50的过滤作用被滞留在罐体10内腔的顶部,进而从漂浮物排出口15排出;絮凝产生的沉淀物通过环形过滤板50的通过孔后被过滤孔41阻隔在锥台罩体40的外壁上,固体杂质沿锥台罩体40的外壁滑落至螺旋槽体30内,随后固体杂质又沿螺旋槽体30从上向下滑动至排渣圆筒60里端的开口处;电机70带动螺旋叶片轴71转动,螺旋叶片轴71将固体杂质向排渣圆筒60内腔的外端输送,螺旋叶片上的通过孔用于排水,固体沉淀物持续集聚在排渣圆筒60内腔的外端,从而通过槽口65向外顶推第一半圆弧板62和第二半圆弧板63,第一半圆弧板62和第二半圆弧板63分别克服扭转弹簧64而围绕轴体66相对于固定耳座61向两侧转动,从而使得固定沉淀物能够通过槽口65从排渣圆筒60内排出;排出一部分固定沉淀物后,在扭转弹簧64的作用下第一半圆弧板62和第二半圆弧板63分别旋转复位,重新对槽口65进行封闭。
2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2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