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串联式制冷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2021-09-29 04:2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换热器 串联式 制冷


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串联式制冷换热器。


背景技术:

2.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广泛;但是现有技术的制冷换热器只是利用换热管的表面和壳体内部的冷流体固有的流速带动冷流体进行换热,导致只有位于换热管外侧的部分能够与壳体内部的冷流体进行接触,从而导致换热管内部的热流体与壳体内部的冷流体接触不充分,换热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能让冷热流体接触充分的、提高换热器换热效率的串联式制冷换热器。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串联式制冷换热器,包括外壳,设置在所述外壳内部的冷却腔,设置在所述外壳的一侧底部的、且与冷却腔连通的冷流体进管,设置在外壳的另一侧顶部的、且与冷却腔连通的冷流体出管,设置在冷却腔内部的换热管组合,与所述换热管组合的一端固定并连通的、且位于冷流体出管下方的热流体进管,与所述换热管组合的另一端固定并连通的、且位于冷流体进管上方的热流体出管;所述换热管组合包括与热流体进管固定并连通的第一分流板,与所述热流体出管固定并连通的第二分流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分流板和第二分流板之间的第三分流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分流板和第三分流板之间的第四分流板,所述第一分流板通过两根以上的第一换热管与第四分流板固定并连通,所述第二分流板通过两根以上的第二换热管与第三分流板固定并连通,所述第三分流板通过一根连接管与第四分流板固定并连通,所述连接管的外壁上套装有扰流盘。
5.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分流板的内部设置有分流腔,所述第一分流板的一端设置有与分流腔连通的、且与热流体进管固定并连通的主进孔,所述第一分流板的另一端设置有与分流腔连通的、与第一换热管的数量一致的、且与第一换热管固定并连通的分流孔;所述第二分流板、第二分流板、第四分流板的结构与第一分流板的结构一致。
6.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外壁上设置有若干片第一散热翅片。
7.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外壁上设置有若干片第二散热翅片,通过设置散热翅片,能增大冷热流体之间的换热面积,提高冷热流体之间的换热效率。
8.作为优选,第二换热管的数量与第一换热管的数量一致。
9.作为优选,所述扰流盘的中部设置有用于连接管穿过的通孔,所述扰流盘的周面上设置有呈环形分布的若干个扰流孔,在扰流盘与扰流孔的共同作用下,能减缓冷流体的流动速度,便于提高冷热流体之间的换热效率。
10.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主要体现:通过热流体进管、第一分流板、第一换热管、第四分流板、连接管、第三分流板、第二换热管、第二分流板和热流体出管的协同配合,能使得热流体在第一分流板进行分流,再在第四分流板进行合流,再在第三分流板进行分流,再在第二分流板进行合流,改变热流体在换热管组合中的流动,从而能改变热流体在换热管中的内外侧分布,有利于换热管内的热流体能与冷却腔的冷流体进行充分的接触,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串联式制冷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图1的换热管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13.图3为图2的第一分流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4.图4为图2的扰流盘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以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16.在本实施例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间”、“上”、“下”、“顶部”、“右侧”、“左端”、“上方”、“背面”、“中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17.另,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如未特别说明部件之间的连接或固定方式,其连接或固定方式均可为通过现有技术中常用的螺栓固定或钉销固定,或销轴连接等方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在详述。
18.一种串联式制冷换热器,如图1所示,包括外壳1,设置在所述外壳1内部的冷却腔2,设置在所述外壳1的一侧底部的、且与冷却腔2连通的冷流体进管3,设置在外壳1的另一侧顶部的、且与冷却腔2连通的冷流体出管4,设置在冷却腔2内部的换热管组合5,与所述换热管组合5的一端固定并连通的、且位于冷流体出管4下方的热流体进管6,与所述换热管组合5的另一端固定并连通的、且位于冷流体进管3上方的热流体出管7。通过把冷流体设置为下进上出,并把热流体与冷流体之间设置为逆流,能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19.如图2所示,所述换热管组合5包括与热流体进管6固定并连通的第一分流板51,与所述热流体出管7固定并连通的第二分流板52,设置在所述第一分流板51和第二分流板52之间的第三分流板53,设置在所述第一分流板51和第三分流板53之间的第四分流板54,所述第一分流板51通过两根以上的第一换热管55与第四分流板54固定并连通,所述第二分流板52通过两根以上的第二换热管56与第三分流板53固定并连通,所述第三分流板53通过一根连接管57与第四分流板54固定并连通,所述连接管57的外壁上套装有扰流盘58。
20.所述第一换热管55的外壁上设置有若干片第一散热翅片551。所述第二换热管56的外壁上设置有若干片第二散热翅片561。通过设置散热翅片,能增大冷热流体之间的换热面积,提高冷热流体之间的换热效率。第二换热管56的数量与第一换热管55的数量一致。
21.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分流板51的内部设置有分流腔511,所述第一分流板51的一
端设置有分流腔511连通的、且与热流体进管6固定并连通的主进孔512,所述第一分流板51的另一端设置有与分流腔511连通的、且与第一换热管55固定并连通的两个以上的分流孔513。所述第二分流板52、第二分流板53、第四分流板54的结构均与第一分流板51的结构一致。
22.如图4所示,所述扰流盘58的中部设置有用于连接管57穿过的通孔581,所述扰流盘58的周面上设置有呈环形分布的若干个扰流孔582。在扰流盘58与扰流孔582的共同作用下,能减缓冷流体的流动速度,便于提高冷热流体之间的换热效率。
2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管55、第二换热管56和连接管57均为铝管。
2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翅片551一体成型在第一换热管55上,第二散热翅片561一体成型在第二换热管561上。
25.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主要体现:通过热流体进管、第一分流板、第一换热管、第四分流板、连接管、第三分流板、第二换热管、第二分流板和热流体出管的协同配合,能使得热流体在第一分流板进行分流,再在第四分流板进行合流,再在第三分流板进行分流,再在第二分流板进行合流,改变热流体在换热管组合中的流动,从而能改变热流体在换热管中的内外侧分布,有利于换热管内的热流体能与冷却腔的冷流体进行充分的接触,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26.当然,以上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例,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