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工业用滚筒的制作方法

2021-09-22 22:0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滚筒 工业


1.本实用新型属于滚筒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工业用滚筒。


背景技术:

2.滚筒是圆柱形的零件,分为驱动和从动辊,应用于印花机、数码打印机等输送设备、造纸和包装机械等各类传动输送系统中,在工业场景中应用广泛。
3.目前市面上的工业用滚筒分为两种,一种为夹套式,一种为非夹套式,二者的区别在于夹套式滚筒内可以循环介质,有冷却的作用。但是目前的夹套式多为焊接工艺,冷却介质沿滚筒面圆周循环,易导致冷却介质充不满夹套内的空间,影响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工业用滚筒,不采用夹套结构,不需要焊接,冷却均匀,冷却效果好。
5.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6.一种新型工业用滚筒,包括筒体,所述筒体设有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筒体的轴向平行,所述筒体的两端设有端盖,两所述端盖的中心固定穿设有中心轴,所述中心轴设有进出介质通道,所述进出介质通道连接所述冷却通道。
7.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冷却通道包括若干组间隔设置的进介质冷却通道和回介质冷却通道,每组相邻的所述进介质冷却通道和回介质冷却通道相连通。
8.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端盖设有进回介质结构,所述进回介质结构连接所述进出介质通道和冷却通道。
9.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进回介质结构包括设置在一所述端盖的进介质槽和回介质槽,所述端盖设有进介质槽和回介质槽的一面连接压板,另一所述端盖设有换向槽,所述进介质槽连接进介质冷却通道,所述回介质槽连接所述回介质冷却通道,所述换向槽连接一组所述进介质冷却通道和回介质冷却通道;
10.所述进出介质通道包括同轴设置的进介质通道和出介质通道,所述进介质通道连接所述进介质槽,所述出介质通道通过回介质管连接所述回介质槽。
11.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中心轴与所述端盖之间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包括固定套设在所述中心轴上的加强套筒,所述加强套筒周围连接有加强肋板,所述加强肋板以所述加强套筒为中心沿径向辐射分布。
12.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进介质槽沿所述端盖的径向延伸,所述进介质槽延伸靠近所述端盖周面位置转折与端盖的轴向平行延伸,所述进介质槽设有多个,且沿所述端盖的周向均匀分布,所述回介质槽位于所述端盖的周面且沿所述端盖的周向延伸,所述回介质槽的槽壁低于所述进介质槽的槽壁。
13.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中心轴上设有连通所述进介质槽和进介质通道的通孔,所述进介质槽连接所述通孔一端的槽底设有倒角结构,所述通孔与所述倒角结构的位置相
对应。
14.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筒体为无缝钢管,所述冷却通道为设置在所述筒体管壁内的通孔。
15.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工业用滚筒,筒体设有冷却通道,冷却通道的延伸方向与筒体的轴向平行,冷却介质从筒体的一端流动到另一端完成对筒体的降温,与现有夹套式滚筒相比,冷却介质的流程短,循环速度快,使温度控制响应更快,更精准。
17.由于冷却通道包括若干组间隔设置的进介质冷却通道和回介质冷却通道,每组相邻的进介质冷却通道和回介质冷却通道相连通,冷却介质从筒体一端进入进介质冷却通道流到另一端,然后流入同一端的回介质冷却通道,继续回流到冷却介质进介质端,完成一个冷却行程,避免从筒体一侧流入到另一侧流出时使筒体两侧产生较大温差。
18.中心轴与端盖之间设有加强筋,加强筋包括固定套设在中心轴上的加强套筒,加强套筒周围连接有加强肋板,加强肋板以加强套筒为中心沿径向辐射分布,强化整个滚筒的结构强度。
19.筒体为无缝钢管,冷却通道为设置在筒体管壁内的通孔,不采用焊接连接方式,结构简单,不宜生锈。
20.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冷却介质从中心轴的进介质通道通过端盖的进介质槽流入到进介质冷却通道内,然后经过端盖换向流入回介质冷却通道,最后通过回介质管流到出介质通道内,完成冷却过程。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进出介质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换向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是换向槽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是筒体进出介质端的结构示意图;
27.图7是筒体换向端的结构示意图;
28.附图中,1

筒体,2

中心轴,3

进介质冷却通道,4

回介质冷却通道,5

进回介质端盖,51

进介质槽,52

回介质槽,53

压板,6

换向端盖,61

换向槽,7

进介质通道,8

出介质通道,9

旋转接头,10

加强套筒,11

加强肋板,12

回介质管。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3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
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31.如图1至图7共同所示,一种新型工业用滚筒,包括筒体1,筒体1设有冷却通道,冷却通道的延伸方向与筒体1的轴向平行,筒体1的两端设有端盖,两端盖的中心固定穿设有中心轴2,中心轴设有进出介质通道,进出介质通道连接冷却通道,具体地,筒体为无缝钢管,冷却通道为设置在筒体管壁内的通孔,包括若干组间隔设置的进介质冷却通道3和回介质冷却通道4,每组相邻的进介质冷却通道3和回介质冷却通道4相连通,循环介质从进介质侧流向换向侧后又流回,避免了从一侧流入另一侧流出时两侧产生较大温差。
32.本实施例中,端盖设有进回介质结构,进回介质结构连接进出介质通道和冷却通道,具体地,端盖分为进回介质端盖5和换向端盖6,进回介质结构包括设置在进回介质端盖5的进介质槽51和回介质槽52,进回介质端盖5设有进介质槽51和回介质槽52的一面连接压板53,换向端盖6设有换向槽61,进介质槽51连接进介质冷却通道3,回介质槽52连接回介质冷却通道4,换向槽61连接一组进介质冷却通道3和回介质冷却通道4;
33.进出介质通道包括同轴设置的进介质通道7和出介质通道8,进介质通道7在外,出介质通道8在内,进介质通道7连接进介质槽51,出介质通道8通过回介质管12连接回介质槽52,具体地,可以在中心轴上加工一轴向延伸的阶梯盲孔,阶梯盲孔内安装一套管,套管为出介质通道连接回介质管,套管与阶梯盲孔之间为进介质通道,连通进介质槽,实际使用中,中心轴连接旋转接头9,旋转接头的进介质口连接进介质通道7,出介质口连接出介质通道8。
34.本实施例中,中心轴与端盖之间设有加强筋,加强筋包括固定套设在中心轴上的加强套筒10,加强套筒周围连接有加强肋板11,加强肋板以加强套筒为中心沿径向辐射分布,强化整个滚筒的结构强度。
35.本实施例中,中心轴与端盖采用过盈配合热装的连接方式,避免焊接等对中心轴的损伤,造成应力变形,端盖和筒体采用外部焊接方式连接,端盖和压板也采用外部焊接连接方式,保证足够连接强度,对端盖、压板和筒体的强度影响较小,焊缝不会接触冷却介质。
36.本实施例中,进介质槽沿端盖的径向延伸,进介质槽延伸靠近端盖周面位置转折与端盖的轴向平行延伸,进介质槽设有多个,且沿端盖的周向均匀分布,回介质槽位于端盖的周面且沿端盖的周向延伸,回介质槽的槽壁低于进介质槽的槽壁,相应地,进介质冷却通道的进介质端也长于回介质冷却通道的出介质端,便于当进出介质端盖与筒体连接时,使进介质槽与进介质冷却通道连接,回介质槽与出介质冷却通道连接。
37.本实施例中,中心轴上设有连通进介质槽和进介质通道的通孔,进介质槽连接通孔一端的槽底设有倒角结构,通孔与倒角结构的位置相对应。
38.本实施例在实际使用中,滚筒为无缝钢管一体式,不存在内外夹套,管壁上加工有均匀分布的长孔作为冷却通道,每相邻两个为一组,分别为进介质和回介质,循环介质从进介质侧流向换向侧后又流回,避免了从一侧流入另一侧流出时两侧产生温差。
39.传统的夹套式是在夹套中沿圆周焊接有螺旋的分介质隔板,介质冷却通道长度为圆周的直径与螺旋圈数之积,故介质冷却通道长度太长。本实用新型,为在直孔中循环,同
样流速下循环周期为原来的几十分之一,大大加快了循环速度,使温度控制响应更快,更精准。
40.而且本实施例采用长孔结构不需要焊接加工,结构简单且不易生锈。
41.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冷却介质从中心轴的进介质通道通过端盖的进介质槽流入到进介质冷却通道内,然后经过端盖换向流入回介质冷却通道,最后通过回介质管流到出介质通道内,完成冷却过程。
42.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