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冰箱的制作方法

2021-08-17 13:4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援用 优先权 将其 于此 冰箱
冰箱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冰箱。

本申请基于2019年1月7日在日本提交的特愿2019-000856号并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援用于此。



背景技术:

已知有具有隔热材的冰箱。然而,冰箱被期待进一步提高隔热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4042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隔热性的提高的冰箱。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实施方式的冰箱具有隔热壁。所述隔热壁包括内表面部件、外表面部件、真空隔热材、隔热部件及发泡隔热材。所述内表面部件形成所述冰箱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外表面部件形成所述冰箱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真空隔热材配置在所述内表面部件与所述外表面部件之间。所述隔热部件配置在所述真空隔热材与所述内表面部件之间或者所述真空隔热材与所述外表面部件之间,包含气凝胶、干凝胶或者冷冻凝胶。所述发泡隔热材的至少一部分填充在所述真空隔热材与所述隔热部件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冰箱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冰箱的沿着f2-f2线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框体的上壁的截面图。

图4是将图3中所示的上壁的一部分区域放大表示的截面图。

图5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框体的上壁的后端部放大表示的截面图。

图6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路收容部件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7是图5中所示的冰箱1的沿着f7-f7线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隔热部件及外壁部的主视图。

图9是将图7中所示的冰箱的由f9线包围的区域放大表示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框体的下壁的截面图。

图11是图2中所示的冰箱的沿着f11-f11线的截面图。

图12是将图11中所示的左侧壁的由f12线包围的区域放大表示的截面图。

图13是将图12中所示的构造分解表示的截面图。

图14是从正面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冰箱的截面图。

图1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隔热部件的主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管道部件的背面的后视图。

图1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管道部件及隔热部件的截面图。

图1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除霜水承接部及排水管部的截面图。

图1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除霜水承接部及隔热部件的仰视图。

图2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后壁的截面图。

图2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左侧壁的截面图。

图2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真空隔热材的截面图。

图23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隔热部件及外壁部的主视图。

图24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冰箱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冰箱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具有相同或者类似的功能的构成赋予相同的符号。并且,有时省略这些构成的重复说明。在本说明书中,以从站立在冰箱正面的用户观察冰箱的方向为基准来定义左右方向。此外,将从冰箱观察、离站立在冰箱正面的用户较近的一侧定义为“前”,将离较远的一侧定义为“后”。在本说明书中,“横宽方向”是指上述定义中的左右方向。

在本说明书中,“zz夹在xx与yy之间”,不限定于zz与xx及yy接触的情况,也包括在zz与xx之间、以及zz与yy之间中的任一方或者双方夹有其他部件的情况。在本说明书中,“接触”不限定于精确意义上直接接触的情况,也包括粘合剂或胶带等粘合层存在于中间的情况。

(第一实施方式)

[1.冰箱的整体构成]

参照图1至图19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冰箱1进行说明。首先,对冰箱1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但是,冰箱1不需要具有以下说明的全部构成,也可以适当地省略几个构成。

图1是表示冰箱1的主视图。图2是图1中所示的冰箱1的沿着f2-f2线的截面图。如图1及图2所示那样,冰箱1例如具有框体10、多个门11、多个搁架12、多个容器13、流路形成部件14、第一冷却单元15、第二冷却单元16、压缩机17、蒸发皿18及电源电路基板19。

框体10具有上壁21、下壁22、左侧壁23、右侧壁24及后壁25。

上壁21及下壁22大致水平地延展。左侧壁23及右侧壁24从下壁22的左端部及右端部分别向上方立起。左侧壁23及右侧壁24与上壁21的左端部及右端部分别相连。后壁25从下壁22的后端部向上方立起,并与上壁21的后端部相连。上壁21、下壁22、左侧壁23、右侧壁24及后壁25各自或者它们的组合分别是“隔热壁”的一个例子。

关于框体10的构成的详细情况将后述。

在框体10的内部设置有多个储藏室27。多个储藏室27例如包括冷藏室27a、蔬菜室27b、制冰室27c、小冷冻室27d及主冷冻室27e。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最上部配置有冷藏室27a,在冷藏室27a的下方配置有蔬菜室27b,在蔬菜室27b的下方配置有制冰室27c及小冷冻室27d,在制冰室27c及小冷冻室27d的下方配置有主冷冻室27e。但是,储藏室27的配置不限定于上述例子,例如蔬菜室27b与主冷冻室27e的配置也可以调换。框体10在各储藏室27的前面侧具有相对于各储藏室27能够将食材取出放入的开口。

框体10具有第一分隔部28及第二分隔部29。第一分隔部28及第二分隔部29例如是分别沿着大致水平方向的分隔壁。第一分隔部28位于冷藏室27a与蔬菜室27b之间,对冷藏室27a与蔬菜室27b之间进行分隔。例如,第一分隔部28形成冷藏室27a的底壁,并且形成蔬菜室27b的顶棚壁。另一方面,第二分隔部29位于蔬菜室27b与制冰室27c及小冷冻室27d之间,将蔬菜室27b与制冰室27c及小冷冻室27d之间进行分隔。例如,第二分隔部29形成蔬菜室27b的底壁,并且形成制冰室27c及小冷冻室27d的顶棚壁。

多个储藏室27的开口由多个门11能够开闭地关闭。多个门11例如包括将冷藏室27a的开口关闭的左冷藏室门11aa及右冷藏室门11ab、将蔬菜室27b的开口关闭的蔬菜室门11b、将制冰室27c的开口关闭的制冰室门11c、将小冷冻室27d的开口关闭的小冷冻室门11d、以及将主冷冻室27e的开口关闭的主冷冻室门11e。

多个搁架12设置于冷藏室27a。

多个容器13包括冷藏室容器13a、第一蔬菜室容器13ba、第二蔬菜室容器13bb、制冰室容器(未图示)、小冷冻室容器13d、第一主冷冻室容器13ea及第二主冷冻室容器13eb。

冷藏室容器13a设置于冷藏室27a,例如是冰鲜室容器。第一蔬菜室容器13ba及第二蔬菜室容器13bb设置于蔬菜室27b。制冰室容器(未图示)设置于制冰室27c。小冷冻室容器13d设置于小冷冻室27d。第一主冷冻室容器13ea及第二主冷冻室容器13eb设置于主冷冻室27e。

流路形成部件14配置在框体10内。流路形成部件14包括第一管道部件31、第二管道部件32及返回流路罩33。

第一管道部件31沿着框体10的后壁25设置,且沿着铅垂方向延伸。第一管道部件31例如从蔬菜室27b的下端部的后方延伸到冷藏室27a的上端部的后方。在第一管道部件31与框体10的后壁25之间,形成有供冷气(空气)流动的通路即第一管道空间d1。第一管道部件31具有多个冷气吹出口31a及冷气返回口31b。多个冷气吹出口31a在冷藏室27a中分开设置于多个高度位置。冷气返回口31b设置在第一管道部件31的下端部,并位于蔬菜室27b的后方。

第二管道部件32沿着框体10的后壁25设置,且沿着铅垂方向延伸。第二管道部件32例如从主冷冻室27e的后方延伸到制冰室27c及小冷冻室27d的上端部的后方。在第二管道部件32与框体10的后壁25之间,形成有供冷气(空气)流动的通路即第二管道空间d2。第二管道部件32具有冷气吹出口32a及冷气返回口32b。冷气吹出口32a设置于第二管道部件32的上端部,且位于制冰室27c及小冷冻室27d的后方。冷气返回口32b设置于第二管道部件32的下端部,且位于主冷冻室27e的后方。

返回流路罩33例如配置于主冷冻室27e。返回流路罩33设置于框体10内的后部。返回流路罩33包括壁部33a,该壁部33a在冰箱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二管道部件32的冷气吹出口32a与冷气返回口32b之间的高度。返回流路罩33在主冷冻室27e的后方将框体10内的后部分为冷气流路f1与返回流路f2。

冷气流路f1在框体10的后部与第二管道部件32的冷气吹出口32a连通。冷气流路f1是供由后述的第二冷却器46冷却而从冷气吹出口32a吹出的冷气流通的流路。例如,冷气流路f1是冷气从冷气吹出口32a朝向主冷冻室27e流通的流路。

返回流路f2在框体10的后部与第二管道部件32的冷气返回口32b连通。返回流路f2是从制冰室27c、小冷冻室27d、主冷冻室27e中的一个以上经过后的冷气朝向第二冷却器46返回的流路。返回流路f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冷气流路f1的下方。

在返回流路罩33中,在面向冷气流路f1的第一面侧与面向返回流路f2的第二面侧,冷气朝向相互相反方向流动。

第一冷却单元15是对冷藏室27a及蔬菜室27b进行冷却的冷却单元。第一冷却单元15例如包括第一冷却器41、第一除霜水承接部42及第一风扇43。

第一冷却器41配置于第一管道空间d1。第一冷却器41例如配置于与冷藏室27a的下端部对应的高度。由后述的压缩机17压缩后的制冷剂被供给到第一冷却器41。第一冷却器41对在第一管道空间d1中流动的冷气进行冷却。

第一除霜水承接部42配置于第一管道空间d1,并设置在第一冷却器41的下方。第一除霜水承接部42承接由第一冷却器41产生的除霜水(从第一冷却器41滴下的除霜水)。第一除霜水承接部42所承接的除霜水经由设置于框体10的后壁25的排水管部44而导入至蒸发皿18。

第一风扇43例如设置于第一管道部件31的冷气返回口31b。若第一风扇43被驱动,则蔬菜室27b的空气从冷气返回口31b流入第一管道空间d1内。向第一管道空间d1内流入的空气在第一管道空间d1内朝向上方流动,并由第一冷却器41冷却。由第一冷却器41冷却后的冷气从多个冷气吹出口31a向冷藏室27a吹出。吹出到冷藏室27a的冷气流过冷藏室27a之后,经由蔬菜室27b再次返回冷气返回口31b。由此,在冷藏室27a及蔬菜室27b中流动的冷气在冰箱1内循环,进行冷藏室27a及蔬菜室27b的冷却。

另一方面,第二冷却单元16是对制冰室27c、小冷冻室27d及蔬菜室27b进行冷却的冷却单元。第二冷却单元16例如包括第二冷却器46、第二除霜水承接部47及第二风扇48。

第二冷却器46配置于第二管道空间d2。第二冷却器46例如配置于与小冷冻室27d对应的高度。由后述的压缩机17压缩后的制冷剂被供给至第二冷却器46。第二冷却器46对在第二管道空间d2中流动的冷气进行冷却。

第二除霜水承接部47配置于第二管道空间d2,并设置在第二冷却器46的下方。第二除霜水承接部47承接由第二冷却器46产生的除霜水(从第二冷却器46滴下的除霜水)。第二除霜水承接部47所承接的除霜水经由设置于框体10的后壁25的排水管部44被引导至蒸发皿18。

第二风扇48例如设置于第二管道部件32的冷气返回口32b。若第二风扇48被驱动,则主冷冻室27e的空气从冷气返回口32b向第二管道空间d2内流入。向第二管道空间d2内流入的空气在第二管道空间d2内朝向上方流动,并由第二冷却器46冷却。由第二冷却器46冷却后的冷气,从冷气吹出口32a向制冰室27c、小冷冻室27d及主冷冻室27e流入。向制冰室27c及小冷冻室27d流入的冷气,流过制冰室27c及小冷冻室27d之后,经由主冷冻室27e再次返回冷气返回口32b。由此,制冰室27c、小冷冻室27d及主冷冻室27e内流动的冷气在冰箱1内循环,进行制冰室27c、小冷冻室27d及主冷冻室27e的冷却。

压缩机17例如设置于冰箱1底部的机械室。压缩机17对储藏室27的冷却所使用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由压缩机17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经由散热管101(参照图9)等而被输送至第一冷却器41及第二冷却器46。

蒸发皿18例如设置于冰箱1底部的机械室。蒸发皿18例如被压缩机17产生的热加热,使从第一除霜水承接部42及第二除霜水承接部47引导至蒸发皿18的除霜水蒸发。

电源电路基板19与作为外部电源的商用电源(交流100v)电连接。电源电路基板19将从商用电源供给的电力转换为适合于冰箱1所包含的各电气部件的驱动的电压的直流电力。电源电路基板19将转换后的直流电力向冰箱1的各电气部件供给。电源电路基板19在冰箱1中也是发热量较大的发热部件的一个例子。

电源电路基板19例如设置于框体10的上壁21。在本实施方式中,框体10的上壁21的上表面具有朝向下方凹陷的凹部84。电源电路基板19配置于凹部84。

关于电源电路基板19的设置构造的详细情况将后述。

[2.框体的整体构成]

接下来,对框体10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那样,框体10例如具有内箱51、外箱52及隔热部53。

内箱51是形成框体10的内表面的部件,例如为合成树脂制。内箱51可以形成框体10的内表面的全部、也可以仅形成一部分。内箱51是向储藏室27(冷藏室27a、蔬菜室27b、制冰室27c、小冷冻室27d及主冷冻室27e)露出的部件。内箱51是“内表面部件”的一个例子。

外箱52是形成框体10的外表面的部件,例如为金属制。外箱52可以形成框体10的外表面的全部,也可以仅形成一部分。外箱52形成得比内箱51大一圈,且配置在内箱51外侧。外箱52是向冰箱1的外部露出的部件。在内箱51与外箱52之间存在用于设置后述的隔热部53的空间。外箱52是“外表面部件”的一个例子。

隔热部53设置在内箱51与外箱52之间,提高框体10的隔热性。隔热部53例如包括真空隔热材(vip:vacuuminsulationpanel)61、发泡隔热材62及多个隔热部件71~76(关于隔热部件75、76,参照图12)。以下,对这些进行说明。

[3.隔热部的各部件的材质]

首先,对真空隔热材61、发泡隔热材62及多个隔热部件71~76各自的材质进行说明。

真空隔热材61例如包括外装体及收容于外装体的芯材,是外装体的内部被减压的隔热材。芯材例如是玻璃棉那样的纤维原材料、或者发泡体那样的多孔质体。

发泡隔热材62例如是发泡聚氨酯那样的发泡状的隔热材。发泡隔热材62通过以具有流动性的状态注入到内箱51与外箱52之间、并在向内箱51与外箱52之间注入之后进行发泡来形成。

多个隔热部件71~76分别由包含气凝胶、干凝胶或者冷冻凝胶的隔热材g(以下,为了便于说明,称为“特定隔热材g”)形成。

在此,“包含气凝胶、干凝胶或者冷冻凝胶”,按照“包含气凝胶、干凝胶或者冷冻凝胶中的一种以上”的意思来使用。气凝胶、干凝胶及冷冻凝胶分别是低密度构造体(干燥凝胶)。“气凝胶”例如是通过超临界干燥将凝胶中所含有的溶剂置换为气体而成的多孔性物质。“干凝胶”是通过蒸发干燥将凝胶中所含有的溶剂置换为气体而成的多孔性物质。“冷冻凝胶”是通过冻结干燥将凝胶中所含有的溶剂置换为气体而成的多孔性物质。

此外,在气凝胶中,例如也存在通过导入特定的元素而不使用超临界干燥地使其干燥的气凝胶。本说明书中所述的“气凝胶”也包含这样的气凝胶。即,本说明书中所述的“气凝胶”,不限定于使用超临界干燥来制造的气凝胶,广泛地指作为“气凝胶”而流通的各种原材料。作为不需要超临界干燥的气凝胶,例如已知向二氧化硅的分子网络导入甲基等有机链而得到的有机-无机混合气凝胶,存在pmsq(ch3sio1.5)气凝胶等。但是,这些仅为示例。

气凝胶、干凝胶及冷冻凝胶是具有大量微小空穴(空隙)、具有极高空隙率(90%以上,优选为95%以上的空隙率)的超低密度的干燥多孔体。上述干燥多孔体的密度例如为150mg/cm3以下。气凝胶、干凝胶及冷冻凝胶例如具有二氧化硅等以念珠状结合而成的构造,具有大量纳米级(例如100nm以下,优先为2nm~50nm)的空隙。如此,由于具有纳米级的细孔及栅格状构造,因此能够缩小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行程,即使在常压下气体分子彼此的热传导也非常少,热传导率非常小。例如,气凝胶、干凝胶及冷冻凝胶具有比空气的平均自由行程小的微小空隙。

作为气凝胶、干凝胶及冷冻凝胶,可以是由硅、铝、铁、铜、锆、铪、镁、钇等的金属氧化物构成的无机气凝胶、无机干凝胶或者无机冷冻凝胶,例如也可以是包含二氧化硅的二氧化硅气凝胶、二氧化硅干凝胶或者二氧化硅冷冻凝胶等。例如,二氧化硅气凝胶、二氧化硅干凝胶及二氧化硅冷冻凝胶等二氧化硅系干燥凝胶,为直径10nm~20nm的二氧化硅(sio2)微粒子相连的构造,具有数10nm的宽度的细孔。二氧化硅系干燥凝胶除了由于低密度而固体部分的热传导极小以外,细孔内部的空气的运动也被限制,因此示出非常低的热传导率(0.012w/(m·k)~0.02w/(m·k))。并且,二氧化硅系干燥凝胶的二氧化硅微粒子、细孔小于可见光的波长而不会使可见光散射,因此透光性较高。

例如,构成气凝胶、干凝胶及冷冻凝胶的原材料也可以是碳等。

在气凝胶、干凝胶及冷冻凝胶中,通过选择原材料,能够使原材料具有相应的适当的性质(例如弹性、柔软性等)。例如,通过将聚丙烯等树脂作为气凝胶、干凝胶及冷冻凝胶的原材料,由此能够使气凝胶、干凝胶及冷冻凝胶具有较高的弹性或者柔软性。

气凝胶、干凝胶及冷冻凝胶也可以分别以单体形成特定隔热材g。

气凝胶、干凝胶及冷冻凝胶也可以通过分别以前驱体的状态含浸其他原材料(例如纤维构造物),由此形成作为复合体隔热材的特定隔热材g。在该情况下,纤维构造物作为对干燥凝胶进行加强的加强材、或者对干燥凝胶进行支承的支承体起作用。

作为纤维构造物,为了得到挠性的复合体隔热材而使用挠性的织物、编织布、无纺布等,更优选使用毛毡或者毛毯(软质的起毛原材料)。作为纤维构造物的材质,例如能够使用聚酯纤维等有机纤维、玻璃纤维等无机纤维、有机及无机的复合纤维等。

上述纤维构造物例如也可以是天然高分子的壳聚糖。在该情况下,特定隔热材g包含疏水化的微小的壳聚糖纤维的三维网眼构造,具有超高空隙率(体积的96~97%为空隙)。这样的特定隔热材g通过疏水化,能够维持亲水性壳聚糖气凝胶的均质的纳米构造,并且提高了由多糖类的纳米纤维构成的材料的课题即耐湿性且具有斥水性。

特定隔热材g例如也可以是从由二氧化硅气凝胶、干凝胶及冷冻凝胶构成的组中选择的1种以上的干燥凝胶与聚丙烯发泡体复合化而成的隔热材。

特定隔热材g的热传导率高于真空隔热材61(一般的真空隔热材的一个例子)的热传导率,但低于发泡隔热材62(一般的发泡隔热材的一个例子)的热传导率。即,特定隔热材g的隔热性低于真空隔热材61的隔热性,但优于发泡隔热材62的隔热性。特定隔热材g的热传导率例如为0.010w/(m·k)~0.015w/(m·k)。真空隔热材61的热传导率例如为0.003w/(m·k)~0.005w/(m·k)。发泡隔热材62的热传导率例如为0.020w/(m·k)~0.022w/(m·k)。但是,这些数值仅为示例。

在特定隔热材g具有柔软性的情况下,特定隔热材g的柔软性(容易弯曲性)例如高于真空隔热材61的柔软性,且高于发泡隔热材62的柔软性。此外,在特定隔热材g具有弹性的情况下,特定隔热材g的弹性例如高于真空隔热材61的弹性(实质上接近于非弹性),且高于发泡隔热材62的弹性(实质上接近于非弹性)。

[4.隔热部的各部件的配置]

接下来,对真空隔热材61、发泡隔热材62及多个隔热部件71~76的配置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说明的各壁部的构成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壁部。即,作为与上壁21相关的构成而说明的构成,也可以应用于后述的下壁22、左侧壁23、右侧壁24及后壁25。

[4.1框体的上壁]

首先,对框体10的上壁21进行说明。上壁21例如包含真空隔热材61、发泡隔热材62及隔热部件71。隔热部件71是“第一隔热部件”的一个例子。

图3是表示框体10的上壁21的截面图。内箱51具有包含于框体10的上壁21的、第一内壁部81a、第二内壁部81b及倾斜内壁部(第三内壁部)81c。

第一内壁部81a从框体10的前端朝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

第二内壁部81b位于比第一内壁部81a靠后方的位置,并大致水平地延伸。第二内壁部81b位于比第一内壁部81a低的高度。第二内壁部81b包括位于后述的外箱52的凹部84下方的部分。倾斜内壁部81c设置在第一内壁部81a与第二内壁部81b之间,相对于水平方向斜向地倾斜。

倾斜内壁部81c将第一内壁部81a的后端与第二内壁部81b的前端相连。在第一内壁部81a与倾斜内壁部81c之间设置有第一角部81d。在第二内壁部81b与倾斜内壁部81c之间设置有第二角部81e。

在内箱51中,第二内壁部81b及倾斜内壁部81c在其上表面侧形成有相对于第一内壁部81a向下方凹陷的凹部82。

此外,内箱51具有面向内箱51与外箱52之间的区域(即隔热部53)的壁面s1。壁面s1是第一内壁部81a、第二内壁部81b及倾斜内壁部81c的上表面。壁面s1具有与第一内壁部81a、第二内壁部81b及倾斜内壁部81c的形状对应的壁面形状。即,壁面s1具有包含上述凹部82的壁面形状。

外箱52具有包含于框体10的上壁21的、第一外壁部83a、第二外壁部83b及倾斜外壁部(第三外壁部)83c。

第一外壁部83a从框体10的前端朝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第一外壁部83a延伸到比第一内壁部81a更靠后方的位置。

第二外壁部83b位于比第一外壁部83a更靠后方的位置,大致水平地延伸。第二外壁部83b位于比第一外壁部83a低的高度。

倾斜外壁部83c设置在第一外壁部83a与第二外壁部83b之间,相对于水平方向斜向地倾斜。倾斜外壁部83c将第一外壁部83a的后端与第二外壁部83b的前端相连。

在外箱52中,第二外壁部83b及倾斜外壁部83c在其上表面侧形成有相对于第一外壁部83a向下方凹陷、用于配置电源电路基板19的凹部84。

外箱52具有面向内箱51与外箱52之间的区域(即隔热部53)的壁面s2。壁面s2是第一外壁部83a、第二外壁部83b及倾斜外壁部83c的下表面。壁面s2具有与第一外壁部83a、第二外壁部83b及倾斜外壁部83c的形状对应的壁面形状。

真空隔热材61配置在内箱51与外箱52之间。真空隔热材61沿着外箱52的第一外壁部83a的壁面s2配置。真空隔热材61例如通过作为粘合剂或者胶带的粘合层h(参照图4)而固定于外箱52的第一外壁部83a的壁面s2,并与外箱52的第一外壁部83a的壁面s2接触。但是,真空隔热材61也可以通过未图示的紧固部件或者支承构造而固定于外箱52。

在本实施方式中,真空隔热材6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1比第一外壁部83a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2短,比第一内壁部81a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3长。真空隔热材61安装于第一外壁部83a中的壁面s2的范围内。

隔热部件71配置在内箱51与外箱52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热部件7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真空隔热材61与内箱51之间。隔热部件71沿着内箱51的壁面s1配置。隔热部件71例如通过粘合层h而固定于内箱51的壁面s1,与内箱51的壁面s1接触。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外箱52设为第一部件、将内箱51设为第二部件时,真空隔热材61安装于第一部件,隔热部件71安装于第二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热部件71具有遍及第一内壁部81a、倾斜内壁部81c及第二内壁部81b的大致整个区域的大小。隔热部件71形成为具有柔软性(挠性)的片状。并且,隔热部件71变形为沿着包含凹部82的内箱51的壁面形状的形状,沿着内箱51的壁面s1配置。即,隔热部件71还沿着凹部82的内表面配置。

详细地说,隔热部件71以连续地沿着第一内壁部81a、第一角部81d、倾斜内壁部81c、第二角部81e及第二内壁部81b的方式弯曲,并分别沿着第一内壁部81a、倾斜内壁部81c及第二内壁部81b配置。例如,隔热部件71例如通过粘合层h而分别固定于第一内壁部81a、倾斜内壁部81c及第二内壁部81b,并与第一内壁部81a、倾斜内壁部81c及第二内壁部81b分别接触。第一内壁部81a是“第一壁部”的一个例子。倾斜内壁部81c是“第二壁部”的一个例子。若隔热部件71形成为具有柔软性的片状,则不需要预先的形状加工,能够提高冰箱1的制造性。

壁面s1也可以代替凹部82或者在凹部82的基础上,具有朝向外箱52的壁面s2突出的凸部。在该情况下,隔热部件71例如形成为片状,并且以沿着上述凸部的表面的方式变形地配置。

此外,隔热部件71也可以不具有柔软性而具有一定程度的硬度。在该情况下,隔热部件71例如也可以通过冲压加工等预先形成为沿着包括凹部82(或者凸部)的内箱51的壁面形状的形状。之后,隔热部件71也可以与内箱51组合而沿着内箱51的壁面s1配置。根据这样的构成,在组装时不易产生隔热部件71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

发泡隔热材62的至少一部分填充在真空隔热材61与隔热部件71之间。在未配置真空隔热材61的区域中,发泡隔热材62填充在外箱52的壁面s2与隔热部件71之间。

上壁21的厚度方向上的真空隔热材61与隔热部件71之间的空间,在制造框体10时成为填充发泡前的发泡隔热材62时供发泡前的发泡隔热材62流动的流路。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壁21的厚度方向上的真空隔热材61与隔热部件71之间的距离h1(例如最小距离),大于上壁21的厚度方向上的内箱51的厚度h2,且大于上壁21的厚度方向上的外箱52的厚度h3。此外,从其他观点来看,上壁21的厚度方向上的真空隔热材61与隔热部件71之间的距离h1(例如最小距离)大于上壁21的厚度方向上的隔热部件71的厚度h4。根据这样的构成,发泡隔热材62容易流入到真空隔热材61与隔热部件71之间的间隙,能够抑制真空隔热材61与隔热部件71之间的间隙、上壁21的其他部分中发泡隔热材62的填充变得不充分。

接下来,对隔热部件71的一个例子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4是将图3中所示的上壁21的一部分区域放大表示的截面图。隔热部件71例如通过层叠多个片材st而形成。多个片材st分别由特定隔热材g形成且具有柔软性。

根据这样的构成,即使内箱51的壁面s1的壁面形状是复杂的形状,由于隔热部件71具有柔软性,因此也容易沿着内箱51的壁面s1配置隔热部件71。

例如,在上述构成中,在需要更高隔热的部分,也可以比其他部分增加所层叠的片材st的张数。在该情况下,更容易兼顾隔热性的提高与冰箱1的内部容积的扩大这两者。

以上说明的隔热部件71的构成也可以应用于以下说明的其他隔热部件72、73、74、75、76、77、78、79、89、173的构成。

[4.2电源电路部的设置构造]

接下来,对电源电路基板19的设置构造进行说明。

图5是将框体10的上壁21的后端部放大表示的截面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冰箱1具有电路收容部件85及罩86。电路收容部件85形成为沿着上壁21的凹部84的碗状,配置于上壁21的凹部84。电路收容部件85通过未图示的紧固部件而固定于外箱52。

罩86从上方覆盖收容于电路收容部件85的电源电路基板19。

图6是将电路收容部件85分解表示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收容部件85包括上托盘87、下托盘88及隔热部件89。

上托盘87形成为包括比电源电路基板19大一圈的凹部r1的碗状。上托盘87由具有电绝缘性及阻燃性的原材料形成。电源电路基板19收容于上托盘87的凹部r1的内部。

下托盘88具有托盘主体部88a及一对把手88b。托盘主体部88a形成为包括比上托盘87大一圈的凹部r2的碗状。一对把手88b设置在托盘主体部88a的左右侧方。

隔热部件89由上述特定隔热材g形成。隔热部件89安装于下托盘88的凹部r2的上表面,且位于上托盘87与下托盘88之间。即,隔热部件89位于电源电路基板19与冰箱1的框体10之间。

隔热部件89例如具有比电源电路基板19大的面积。隔热部件89抑制电源电路基板19所产生的热从上托盘87传递至下托盘88。由此,电源电路基板19产生的热不易传递至冷藏室27a。

但是,隔热部件89的安装位置不限定于下托盘88的凹部r2的上表面。例如,隔热部件89可以安装于上托盘87的凹部r1的上表面,可以安装于上托盘87的下表面,可以安装于下托盘88的下表面,也可以安装于框体10的上壁21。

上托盘87及下托盘88中的任一方或者双方,也可以由特定隔热材g或者含有特定隔热材g的合成树脂等形成。

[4.3框体的后壁]

[4.3.1后壁的概要]

接着,返回图5而对框体10的后壁25进行说明。后壁25例如包括隔热部件72(内侧的隔热部件)、隔热部件73(外侧的隔热部件)及发泡隔热材62。隔热部件72是“第二隔热部件”的一个例子。隔热部件73是“第三隔热部件”的一个例子。

内箱51包括框体10的后壁25所包含的内壁部91。内壁部91沿着铅垂方向延伸。内壁部91具有面向内箱51与外箱52之间的区域(即隔热部53)的壁面s3。同样,外箱52具有框体10的后壁25所包含的外壁部92。外壁部92沿着铅垂方向延伸。外壁部92具有面向内箱51与外箱52之间的区域(即隔热部53)的壁面s4。

内侧的隔热部件72配置于内箱51的内壁部91与外箱52的外壁部92之间。隔热部件72由上述特定隔热材g形成。隔热部件72沿着内箱51的壁面s3配置。例如,隔热部件72通过例如与上述粘合层h同样的粘合层而固定于内箱51的壁面s3,且与内箱51的壁面s3接触。

在图2中未图示,但是例如,隔热部件72以从压缩机17附近直至冷藏室27a的上端部附近的方式遍及后壁25的大致整个高度而设置。即,隔热部件72从第二管道部件32的冷气返回口32b及第二风扇48的后方,经过第二冷却器46、第一风扇43及第一冷却器41的后方,直至第一管道部件31的多个冷气吹出口31a的后方而设置。

如图5所示那样,外侧的隔热部件73配置在内箱51的内壁部91与外箱52的外壁部92之间。隔热部件73由上述特定隔热材g形成。隔热部件73沿着外箱52的壁面s4配置。例如,隔热部件73通过例如与上述粘合层h同样的粘合层而固定于外箱52的壁面s4,且与外箱52的壁面s4接触。

例如,隔热部件73以从压缩机17附近直至冷藏室27a的上端部附近的方式遍及后壁25的大致整个高度而设置(参照图2)。即,隔热部件73从第二管道部件32的冷气返回口32b及第二风扇48的后方,经过第二冷却器46、第一风扇43及第一冷却器41的后方,直至第一管道部件31的多个冷气吹出口31a的后方而设置。隔热部件73在冰箱1的前后方向上将发泡隔热材62夹在中间地与隔热部件72相对。

发泡隔热材62填充在2个隔热部件72、73之间。从其他观点来看,发泡隔热材62填充在内箱51的内壁部91与隔热部件73(外侧的隔热部件)之间。从另一个其他观点出发,发泡隔热材62填充在隔热部件72(内侧的隔热部件)与外箱52的外壁部92之间。

[4.3.2与内侧的隔热部件相关的构成(1)]

接下来,对与内侧的隔热部件72相关的构成进行说明。

后壁25的内壁部91的壁面s3沿着与上壁21的第二内壁部81b的壁面s1不同的方向延伸。在上壁21的第二内壁部81b的壁面s1与后壁25的内壁部91的壁面s3之间设置有角部c1。上壁21的第二内壁部81b的壁面s1是“第一壁面”的一个例子。后壁25的内壁部91的壁面s3是“第二壁面”的一个例子。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述的“角部”不限定于直角的角部,也可以是钝角的角部,还可以是锐角的角部。此外,“角部”也可以如角部c1那样具有倾斜面(c倒角状的面)。

上壁21的隔热部件71具有沿着上壁21的第二内壁部81b的壁面s1配置并且位于角部c1的端部71a。在本说明书中所述的“隔热部件的端部位于角部”是指,在沿着冰箱1的上下方向或者前后方向观察的情况下,隔热部件的端部与角部重叠,或者隔热部件的端部位于角部附近。

后壁25的隔热部件72具有沿着后壁25的内壁部91的壁面s3配置并且位于角部c1的端部72a。后壁25的隔热部件72的端部72a在角部c1与上壁21的隔热部件71的端部71a对接。即,后壁25的隔热部件72的端部72a与上壁21的隔热部件71的端部71a接触。由此,通过上壁21的隔热部件71和后壁25的隔热部件72,形成连接在一起的较大的隔热层。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进一步提供隔热性。

[4.3.3与内侧的隔热部件相关的构成(2)]

接下来,对与其他观点的隔热部件72相关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7是图5中所示的冰箱1的沿着f7-f7线的截面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后壁25的内壁部91具有朝向后方凹陷的凹部95。凹部95位于第一管道部件31的背后。上述第一管道空间d1形成在第一管道部件31与后壁25的凹部95之间。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使冰箱1的前后方向上的第一管道部件31的厚度变薄,能够实现冰箱1的内部容积的扩大。

详细地说,内壁部91具有第一部分91a、第二部分91b、第三部分91c、第四部分91d及第五部分91e。

第一部分91a及第五部分91e沿着冰箱1的左右方向(横宽方向)延伸,在第一至第五部分91a、91b、91c、91d、91e中位于最前侧。第一部分91a及第五部分91e分开位于第三部分91c的左右。第三部分91c沿着冰箱1的左右方向延伸,位于比第一部分91a及第五部分91e靠近外壁部92的位置。

第二部分91b例如相对于冰箱1的左右方向倾斜地延伸,将第一部分91a的右端与第三部分91c的左端之间相连。第四部分91d例如相对于冰箱1的左右方向倾斜地延伸,将第五部分91e的左端与第三部分91c的右端之间相连。

隔热部件72形成为具有柔软性的片状,并且使形状与凹部95相匹配地变形而沿着内壁部91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热部件72以连续地沿着第一部分91a、第二部分91b、第三部分91c、第四部分91d及第五部分91e的方式弯曲,分别沿着第一至第五部分91a、91b、91c、91d、91e配置。隔热部件72通过例如与上述粘合层h同样的粘合层而分别固定于第一至第五部分91a、91b、91c、91d、91e,且与第一至第五部分91a、91b、91c、91d、91e分别接触。

[4.3.4与外侧的隔热部件相关的构成(1)]

接下来,对与外侧的隔热部件73相关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隔热部件73及外壁部92的主视图。外壁部92具有用于供发泡前的发泡隔热材62注入的多个注入口92a。发泡隔热材62经由注入口92a而注入到内箱51与外箱52之间的空间,并在内箱51与外箱52之间的空间中发泡。多个注入口92a例如配置在外壁部92的左右端部。在注入了发泡隔热材62之后,安装盖92b而堵塞注入口92a。

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热部件73形成为对外壁部92的大部分进行覆盖的矩形状,并且具有避开外壁部92的多个注入口92a的缺口部(或者孔部)73a。通过在隔热部件73设置缺口部(或者孔部)73a,由此容易在多个注入口92a附近安装隔热部件73。隔热部件73能够覆盖除了注入口92a以外的外壁部92的大部分。例如,隔热部件73具有比左方的注入口92a的至少一部分向左侧伸出的第一伸出部73b及比右方的注入口92a的至少一部分向右侧伸出的第二伸出部73c,具有比较大的外形。

这样的仅将接近注入口92a的区域排除地覆盖外壁部92的形状,在不易形成局部的缺口部或者孔部的真空隔热材中是不易进行制造的。

[4.3.5与外侧的隔热部件相关的构成(2)]

接下来,对与其他观点的隔热部件73相关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9是将图7中所示的冰箱1的由f9线包围的区域放大表示的截面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冰箱1包括沿着后壁25的外壁部92配置的散热管101。散热管101是被供给由压缩机17压缩后的制冷剂、释放制冷剂的热的部件。散热管101是“散热用部件”的一个例子。

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热部件73由上述特定隔热材g形成且具有弹性。隔热部件73相对于散热管101位于与后壁25的外壁部92相反的一侧,且位于发泡隔热材62与散热管101之间。隔热部件73与散热管101接触。

隔热部件73例如在发泡隔热材62的发泡时被夹在发泡隔热材62与散热管101之间,在发泡隔热材62与散热管101之间被压缩。隔热部件73使压缩所产生的弹力作用于散热管101,将散热管101朝向后壁25的外壁部92按压。由此,散热管101与后壁25的外壁部92抵接,散热管101与后壁25的外壁部92的热连接性提高。作为其结果,散热管101的热容易向后壁25的外壁部92传递,散热管101的散热性提高。

更详细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热部件73例如包括主体部105及金属部106。主体部105由上述特定隔热材g形成,且具有弹性。金属部106设置于主体部105的至少一部分的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部106设置于主体部105中面对散热管101及后壁25的外壁部92的表面。换言之,金属部106位于主体部105与散热管101及后壁25的外壁部92之间。金属部106是较薄的金属层(例如金属箔)且具有柔软性(挠性)。金属部106能够随着主体部105的弹性变形而变形。

金属部106具有第一部分106a及第二部分106b。第一部分106a在后壁25的厚度方向上面向散热管101。第二部分106b在后壁25的厚度方向上位于与散热管101远离的位置,且面向后壁25的外壁部92。主体部105被夹在金属部106的第一部分106a及第二部分106b与发泡隔热材62之间而压缩。

隔热部件73使基于主体部105的压缩的弹力作用于金属部106的第一部分106a,将金属部106的第一部分106a朝向散热管101按压。例如,金属部106的第一部分106a以将散热管10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包入的方式变形,并与散热管101的外周面抵接。由此,金属部106与散热管101之间的热连接性提高。

同样,隔热部件73使主体部105的压缩所产生的弹力作用于金属部106的第二部分106b,将金属部106的第二部分106b朝向后壁25的外壁部92按压。由此,金属部106与后壁25的外壁部92抵接,金属部106与后壁25的外壁部92之间的热连接性提高。作为其结果,经由金属部106,散热管101与后壁25的外壁部92被更牢固地热连接,散热管101的热的一部分经由金属部106而传递到后壁25的外壁部92。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管101的散热性。此外,散热管101与后壁25的外壁部92、金属部106的第一部分106a与散热管101、以及金属部106的第二部分106b与后壁25的外壁部92,也可以代替相互直接接触或者在此基础上,使热传导性良好的部件夹在中间而间接地接触。

[4.4框体的下壁]

[4.4.1下壁的概要]

接着,参照图10对框体10的下壁22进行说明。下壁22例如包括隔热部件74。

图10是表示框体10的下壁22的截面图。

外箱52具有框体10的下壁22所包含的第一外壁部111a、第二外壁部111b及倾斜外壁部(第三外壁部)111c。

第一外壁部111a从框体10的前端朝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

第二外壁部111b位于比第一外壁部111a靠后方的位置,并大致水平地延伸。第二外壁部111b位于比第一外壁部111a高的高度。第二外壁部111b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压缩机17及蒸发皿18的上方。

倾斜外壁部111c设置在第一外壁部111a与第二外壁部111b之间,并相对于水平方向斜向地倾斜。倾斜外壁部111c将第一外壁部111a的后端与第二外壁部111b的前端相连。

外箱52具有面向内箱51与外箱52之间的区域(即隔热部53)的壁面s5。壁面s5是第一外壁部111a、第二外壁部111b及倾斜外壁部111c的上表面。壁面s5具有与第一外壁部111a、第二外壁部111b及倾斜外壁部111c的形状对应的壁面形状。

隔热部件74配置在内箱51与外箱52之间。隔热部件74由上述特定隔热材g形成,且具有柔软性。隔热部件74沿着外箱52的壁面s5配置。例如,隔热部件74通过例如与粘合层h同样的粘合层而固定于外箱52的壁面s5,且与外箱52的壁面s5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热部件74具有遍及第一外壁部111a、倾斜外壁部111c及第二外壁部111b的大致整个区域的大小。隔热部件74形成为具有柔软性的片状,并且变形为沿着外箱52的壁面形状的形状而沿着外箱52的壁面s5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隔热部件74与内箱51之间填充有发泡隔热材62。

[4.4.2与隔热部件相关的构成(1)]

接下来,对与隔热部件74相关的构成进行说明。

下壁22的第二外壁部111b的壁面s5沿着与后壁25的外壁部92的壁面s4不同的方向延伸。在下壁22的第二外壁部111b的壁面s5与后壁25的外壁部92的壁面s4之间设置有角部c2。后壁25的外壁部92的壁面s4是“第一壁面”的另外一个例子。下壁22的第二外壁部111b的壁面s5是“第二壁面”的另外一个例子。

后壁25的隔热部件73沿着后壁25的外壁部92的壁面s4配置,并且具有位于角部c2的端部73e。下壁22的隔热部件74沿着下壁22的第二外壁部111b的壁面s5配置,并且具有位于角部c2的端部74a。在角部c2,下壁22的隔热部件74的端部74a与后壁25的隔热部件73的端部73e对接。即,下壁22的隔热部件74的端部74a与后壁25的隔热部件73的端部73e接触。由此,通过下壁22的隔热部件74及后壁25的隔热部件73形成连在一起的较大的隔热层。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进一步提高隔热性。

[4.4.3与隔热部件相关的构成(2)]

接下来,对与其他观点的隔热部件74相关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那样,在框体10的后壁25与蒸发皿18之间,延伸有排水管部44,该排水管部44将由第一除霜水承接部42及第二除霜水承接部47承接的除霜水导向蒸发皿18。排水管部44例如是排水管或者排水软管。

如图10所示那样,下壁22的隔热部件74具有供排水管部44穿过的插通部74h。插通部74h例如是将隔热部件74沿着厚度方向贯通的孔部,但也可以是从隔热部件74的外缘切缺的缺口部。隔热部件74具有插通部74h,由此容易将隔热部件74安装到排水管部44的外周或者外周附近。隔热部件74能够形成为除了排水管部44以外能够将壁面s5的大部分覆盖的大小及形状。例如,隔热部件74包括配置在排水管部44的前侧、后侧、左侧及右侧的部分,对压缩机17与框体10的内部之间进行隔热。根据这样的构成,压缩机17的热不易传递到框体10的内部,并且能够抑制在下壁22的表面产生结露。

例如,隔热部件74具有作为孔部的插通部74h及将插通部74h与隔热部件74的外缘相连的狭缝sl。隔热部件74的狭缝sl与后述的隔热部件78的狭缝sl(参照图19)大致相同。例如,隔热部件74的狭缝的间隙的宽度w小于排水管部44的宽度(例如直径)。排水管部44通过使隔热部件74的狭缝周围变形(例如弹性变形)并且穿过狭缝sl,由此能够使其位于插通部74h。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设置避开排水管部44而将排水管部44的外周包围的较大的隔热层。

[4.5框体的左右侧壁]

[4.5.1左右侧壁的概要]

接下来,对框体10的左侧壁23及右侧壁24进行说明。此外,左侧壁23及右侧壁24具有相互大致相同的构成。因此,以下,代表性地对左侧壁23进行说明。

图11是图2中所示的冰箱1的沿着f11-f11线的截面图。但是,图11示意性地表示框体10的主要部分。因此,省略冷藏室27a内部的图示。

左侧壁23具有前端部23a。前端部23a例如面向左冷藏室门11aa。

图12是将图11中所示的左侧壁23的由f12线包围的区域放大表示的截面图。图13是将图12中所示的构造分解表示的截面图。如图12及图13所示那样,在左侧壁23的前端部23a,设置有内箱51与外箱52连接而成的连接构造120。连接构造120例如包括设置于外箱52的前端部的第一连接部121及设置于内箱51的前端部的第二连接部122。

详细地说,第一连接部121具有第一部分121a、第二部分121b、第三部分121c及第四部分121d。第一部分121a沿着冰箱1的前后方向延伸。第二部分121b从第一部分121a的前端朝向冰箱1的右方折弯。第二部分121b位于左侧壁23的最前侧,且形成左侧壁23的前表面的一部分。第三部分121c从第二部分121b的前端朝向后方且冰箱1的外侧折返,并向左侧壁23的内部延伸。第四部分121d从第三部分121c的前端朝向后方且冰箱1的内侧折弯,并向左侧壁23的内部延伸。通过这些第三部分121c和第四部分121d,形成供第二连接部122卡合的凹部123。

第二连接部122具有第一部分122a、第二部分122b、第三部分122c及第四部分122d。第二部分122b沿着冰箱1的前后方向延伸。第二部分122b从第一部分122a的前端朝向冰箱1的左方折弯。第二部分122b位于左侧壁23的最前侧,且形成左侧壁23的前表面的一部分。第三部分122c从第二部分122b的前端朝向后方且冰箱1的内侧折弯,并向左侧壁23的内部延伸。第四部分122d从第三部分122c的前端朝向前方且冰箱1的外侧折弯,并向左侧壁23的内部延伸。通过这些第三部分122c和第四部分122d,形成与第一连接部121的凹部123卡合的卡合部124。

在内箱51与外箱52之间填充有发泡隔热材62。但是,例如,在第一连接部121的第二部分121b与第三部分121c之间、第一连接部121的第三部分121c与第二连接部122的第三及第四部分122c、122d之间,不易填充发泡隔热材62。因此,左侧壁23的前端部的隔热性不易提高。

[4.5.2与隔热部件相关的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左侧壁23具有隔热部件75、76。隔热部件75、76设置在内箱51与外箱52之间。隔热部件75、76分别由上述特定隔热材g形成。

详细地说,外箱52具有面向内箱51与外箱52之间的区域(即,填充有发泡隔热材62的区域、隔热部53)的壁面s6。

隔热部件75沿着外箱52的壁面s6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热部件75通过例如与粘合层h同样的粘合层而分别固定于第一连接部121的第一至第四部分121a、121b、121c、121d,并与第一至第四部分121a、121b、121c、121d分别接触。例如,第一连接部121以制造中途的平坦状态固定于隔热部件75,然后,通过冲压加工等使其与隔热部件75一起弯曲,由此形成上述第一至第四部分121a、121b、121c、121d。

同样,内箱51具有面向内箱51与外箱52之间的区域(即,填充有发泡隔热材62的区域、隔热部53)的壁面s7。隔热部件76沿着内箱51的壁面s7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热部件76通过例如与粘合层h同样的粘合层而分别固定于第二连接部122的第一至第四部分122a、122b、122c、122d,并与第一至第四部分122a、122b、122c、122d分别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冰箱1的前后方向上,安装于第一连接部121的隔热部件75与安装于第二连接部122的隔热部件76的至少一部分彼此相互重叠。由此,左侧壁23的前端部的隔热性提高。此外,即使在仅设置有隔热部件75、76中的任一方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左侧壁23的前端部的隔热性提高一定程度。

[5.框体内的部件的隔热构造]

接下来,对配置在框体10内的部件的隔热构造进行说明。

[5.1第一管道部件]

[5.1.1与第一管道部件相关的构成(1)]

图14是正面观察冰箱1的截面图。第一管道部件31具有前壁部131、左侧壁部132及右侧壁部133。

前壁部131为,在与上述冰箱1的后壁25的内壁部91之间隔开第一管道空间d1(参照图2。在图14省略图示),并沿着冰箱1的左右方向延伸。左侧壁部132从前壁部131的左端朝向冰箱1的后壁25的内壁部91延伸,并与后壁25的内壁部91连接。右侧壁部133从前壁部131的右端朝向冰箱1的后壁25的内壁部91延伸,并与后壁25的内壁部91连接。第一管道部件31具有面向第一管道空间d1的背面s8(参照图7)。背面s8遍及前壁部131、左侧壁部132及右侧壁部133而形成。

从其他观点来看,第一管道部件31具有第一区域135及位于第一区域135下方的第二区域136。第一区域135例如位于冷藏室27a的后方。第一区域135具有多个冷气吹出口31a。第一区域135的冰箱1的左右方向的横宽比后述的第二区域136窄。第二区域136例如位于蔬菜室27b的后方及冷藏室27a的下端部的后方。冷气返回口31b在第二区域136开口,并且第二区域136收容第一冷却器41、第一除霜水承接部42及第一风扇43。第二区域136的上端部的外形具有随着接近第一区域135而横宽逐渐变小的圆弧部136a。

在第一管道部件31的背面s8安装有隔热部件77(参照图2)。隔热部件77由上述特定隔热材g形成。隔热部件77例如形成为片状,并具有柔软性。隔热部件77遍及第一管道部件31的大致整个高度而设置。即,隔热部件77从比第一管道部件31的冷气返回口31b及第一风扇43靠下方的位置起穿过第一冷却器41的前方、直至比第一管道部件31的多个冷气吹出口31a靠上方的位置而设置。

图15是表示向第一管道部件31安装前的隔热部件77的主视图。隔热部件77具有中央部141、左侧部142及右侧部143。

中央部141具有与第一管道部件31的前壁部131对应的形状。中央部141具有与第一管道部件31的冷气吹出口31a及冷气返回口31b分别对应的开口部141a、141b。

左侧部142从中央部141向左方伸出,并具有与第一管道部件31的左侧壁部132对应的形状。右侧部143从中央部141向右方伸出,并具有与第一管道部件31的右侧壁部133对应的形状。

隔热部件77形成为包括中央部141、左侧部142及右侧部143的1张平面状的片材。隔热部件77使左侧部142及右侧部143相对于中央部141弯曲的同时安装于第一管道部件31的背面s8。即,通过例如与粘合层h同样的粘合层,将隔热部件77的中央部141安装于第一管道部件31的前壁部131的背面s8。同样地将隔热部件77的左侧部142安装于第一管道部件31的左侧壁部132的背面s8。同样地将隔热部件77的右侧部143安装于第一管道部件31的右侧壁部132的背面s8。

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热部件77的左侧部142及右侧部143在与第一管道部件31的第一区域135与第二区域136的边界对应的部分,具有第一切入部145。第一切入部145从隔热部件77的外缘朝向隔热部件77的内侧延伸。通过设置第一切入部145,能够不被第一管道部件31的第一区域135及第二区域136的横宽不同影响而容易安装隔热部件77。第一切入部145例如具有遍及左侧部142及右侧部143各自的整个宽度的长度。

隔热部件77的左侧部142及右侧部143在与第一管道部件31的圆弧部136a对应的部分,具有一个以上(例如多个)第二切入部146。第二切入部146从隔热部件77的外缘朝向隔热部件77的内侧延伸。通过设置第二切入部146,能够不被第一管道部件31的圆弧部136a的形状影响而容易安装隔热部件77。

[5.1.2与第一管道部件相关的构成(2)]

接下来,对与其他观点的第一管道部件31相关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16是表示第一管道部件31的背面s8的后视图。第一管道部件31的前壁部131的背面s8具有多个凸部151。多个凸部151在冰箱1的上下方向上分开配置。多个凸部151例如沿着冰箱1的左右方向直线状地延伸。多个凸部151例如是对第一管道部件31的前壁部131进行加强的加强筋(加强肋)。

图17是表示第一管道部件31及隔热部件77的截面图。

隔热部件77具有柔软性,因此使其沿着包括多个凸部151的前壁部131的背面s8的壁面形状变形,而安装于前壁部131的背面s8。隔热部件77相对于多个凸部151及多个凸部151之间的区域分别通过例如与粘合层h同样的粘合层固定。

但是,隔热部件77及多个凸部151的配置不限定于此。

例如,隔热部件77也可以代替安装于第一管道部件31的背面s8,而安装于第一管道部件31的前表面(向储藏室27露出的面)。

例如,多个凸部151也可以代替设置于第一管道部件31的背面s8,而设置于第一管道部件31的前表面。

[5.2除霜水承接部]

接下来,对与第一除霜水承接部42及第二除霜水承接部47相关的构成进行说明。

与第一除霜水承接部42及第二除霜水承接部47相关的构成相互大致相同。因此,以下,以与第一除霜水承接部42相关的构成为代表进行说明。

图18是表示第一除霜水承接部42及排水管部44的截面图。第一除霜水承接部42例如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碗状。第一除霜水承接部42具有将从第一冷却器41滴下的除霜水导向排水管部44的底部161。例如,底部161具有与排水管部44连通的孔部161a。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除霜水承接部42的底部161安装有加热器162。加热器162对第一除霜水承接部42的底部161进行加热,抑制从第一冷却器41向第一除霜水承接部42滴下的除霜水在第一除霜水承接部42冻结。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除霜水承接部42的外表面安装有隔热部件78。隔热部件78由上述特定隔热材g形成,且例如具有柔软性。隔热部件78位于在第一管道空间d1内从下方朝向上方流动的冷气与第一除霜水承接部42之间。由此,隔热部件78抑制由于在第一管道空间d1内流动的冷气而第一除霜水承接部42被冷却。隔热部件78是“第四隔热部件”的一个例子。

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热部件78相对于加热器162位于与第一除霜水承接部42相反的一侧,并对加热器162进行覆盖。由此,能够抑制由于在第一管道空间d1内流动的冷气而使加热器162的温度降低,能够通过加热器162的热对第一除霜水承接部42高效地进行加热。

图19是表示第一除霜水承接部42及隔热部件78的仰视图。

隔热部件78具有供排水管部44穿过的插通部78a。插通部78a例如是沿着厚度方向贯通隔热部件78的孔部,但也可以是从隔热部件78的外缘切缺的缺口部。通过隔热部件78具有插通部78a,能够将排水管部44形成为任意的大小及形状。例如,隔热部件78包括配置在排水管部44的前侧、后侧、左侧及右侧的部分。

例如,隔热部件78具有作为孔部的插通部78a及将插通部78a与隔热部件78的外缘相连的狭缝sl。例如,狭缝sl的间隙的宽度w小于排水管部44的宽度(例如直径)。排水管部44通过在使狭缝sl的周围变形(例如弹性变形)的同时穿过狭缝sl,能够位于插通部78a。由此,即使在第一除霜水承接部42与排水管部44被连接之后,也能够在第一除霜水承接部42的底部161容易地安装隔热部件78。

[5.3返回流路罩]

接下来,对与返回流路罩33相关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那样,在返回流路罩33安装有隔热部件79。

隔热部件79由上述特定隔热材g形成。隔热部件79例如安装于返回流路罩33的壁部33a。壁部33a位于主冷冻室27e的后方而将框体10的后部分隔为冷气通路f1与返回流路f2。换言之,隔热部件79位于冷气通路f1与返回流路f2之间。

返回流路f2中流动的冷气在制冰室27c、小冷冻室27d、主冷冻室27e等中流通的过程中有时会吸收湿气。因此,若在返回流路f2中流通的冷气在被冷气流路f1中流通的较冷的冷气冷却,则可能导致在返回流路罩33产生结露。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冷气通路f1与返回流路f2之间设置有隔热部件79。根据这样的构成,使在返回流路f2中流通的含有湿气的冷气不易被在冷气流路f1中流通的冷气冷却,能够抑制在返回流路罩33产生结露。

根据以上那样的构成,能够实现冰箱1的隔热性的提高。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冰箱1包括:配置在内箱51与外箱52之间的真空隔热材61;配置在真空隔热材61与内箱51之间且包含气凝胶、干凝胶或者冷冻凝胶的隔热部件71;以及至少一部分填充在真空隔热材61与隔热部件71之间的发泡隔热材62。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真空隔热材61和隔热部件71能够确保更高的隔热性,并且通过填充在它们之间的发泡隔热材62确保了更高的隔热性。因此,能够使冰箱1的隔热性提高。

根据另外的其他观点,冰箱1具备设置在内箱51与外箱52之间并沿着内箱51的壁面配置、且包含气凝胶、干凝胶或者冷冻凝胶的隔热部件71。根据这样的构成,即使在内箱51的形状较复杂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隔热部件71形成与内箱51的形状相匹配的隔热层。由此,能够使冰箱1的隔热性提高。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冰箱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框体10的后壁25具有真空隔热材61。另外,除了以下说明的构成以外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图2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冰箱1的后壁25的截面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后壁25例如包括隔热部件73、真空隔热材61及发泡隔热材62。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隔热部件73沿着外箱52的壁面s4配置。隔热部件73通过例如与粘合层h同样的粘合层而固定于外箱52的壁面s4,并与外箱52的壁面s4接触。

真空隔热材61配置在内箱51的内壁部91与外箱52的外壁部92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真空隔热材61的至少一部分在冰箱1的前后方向上相对于隔热部件73重叠,并相对于隔热部件73接触。另外,也可以代替该情况,而真空隔热材61从隔热部件73远离地配置,并在真空隔热材61与隔热部件73之间填充发泡隔热材62。

发泡隔热材62配置在内箱51的内壁部91与外箱52的外壁部92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发泡隔热材62的至少一部分填充在相对于真空隔热材61而与隔热部件73相反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发泡隔热材62填充在真空隔热材61与内箱51的内壁部91之间。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真空隔热材61和隔热部件73能够确保更高的隔热性,并且通过在相对于真空隔热材61而与隔热部件73相反的一侧填充的发泡隔热材62能够确保更高的隔热性。因此,能够使冰箱1的隔热性提高。

此外,真空隔热材61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代替相对于沿着外箱52的壁面s4的隔热部件73,而相对于沿着内箱51的壁面s3的隔热部件72(参照图7)重叠,并相对于隔热部件72接触。在该情况下,发泡隔热材62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填充到相对于真空隔热材61而与隔热部件72相反的一侧。即,发泡隔热材62也可以填充到真空隔热材61与外箱52的外壁部92之间。此外,作为第二实施方式而说明了的构成不限定于框体10的后壁25,也可以应用于上壁21、下壁22、左侧壁23及右侧壁24。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冰箱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设置有与一般的真空隔热材不同的真空隔热材170。另外,除了以下说明的构成以外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图2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冰箱1的左侧壁23的截面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左侧壁23包括真空隔热材170。真空隔热材170配置在内箱51与外箱52之间。

图22是表示真空隔热材170的截面图。真空隔热材170例如具有外装体171、芯材172及隔热部件173。

外装体171例如由与一般的真空隔热材的外装体相同的原材料形成。外装体171是具有气密性的罩,并具有将芯材172及隔热部件173覆盖的大小。外装体171具有第一部分171a及作为外装体171的端部的第二部分171b。在外装体171的第一部分171a收容有芯材172。在外装体171的第二部分171b收容有隔热部件173。外装体171的至少第一部分171a被减压。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向外装体171收容了芯材172及隔热部件173之后使外装体171的内部减压,第一部分171a及第二部分171b双方被减压。

芯材172由与一般的真空隔热材的芯材相同的原材料形成。芯材172例如是玻璃棉那样的纤维原材料、或者发泡体那样的多孔质体。例如,芯材172通过形成得比较薄的多个纤维原材料或者多孔质体层叠而形成。

隔热部件173由上述特定隔热材g形成。隔热部件173例如优选具有弹性,但也可以不具有弹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那样的芯材172及隔热部件173被收容于外装体171之后,第一部分171a与第二部分171b之间通过熔敷等而气密地封闭。换言之,第一部分171a与第二部分171b被气密地划分。由此,即使万一在第二部分171b中外装体171发生了破损,也能够确保第一部分171a的气密性(真空度)。此外,第二部分171b也可以仅设置于真空隔热材170的一个端部,但也可以设置于真空隔热材170的2个以上的端部,也可以设置于真空隔热材170的整周上。

如图21所示那样,上述那种构成的真空隔热材170以第二部分171b为前端,向框体10的左侧壁23内从后方朝向前方插入。此时,在一般的真空隔热材的情况下,若要将真空隔热材向左侧壁23插入,则真空隔热材有可能与左侧壁23的内部构造(例如连接构造120)接触而使外装体破损。

若外装体破损,则真空隔热材内部的真空度降低,因此真空隔热材的性能有可能降低。因此,很难将真空隔热材插入到有可能与内部构造接触的里侧。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真空隔热材170在真空隔热材170的端部,设置有具有隔热部件173并且即使外装体171破损也不会产生问题的第二部分170b。由此,真空隔热材170即使与左侧壁23的内部构造(例如连接构造120)接触,也不用担心真空隔热材170的性能降低,因此能够插入到左侧壁23的里侧(接近前端部)。

由此,能够实现冰箱1的隔热性的提高。例如,在图21所示的例子中,真空隔热材170与左侧壁23的内部构造(例如连接构造120)接触。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冰箱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后壁25的隔热部件73被分割为多个部件。另外,除了以下说明的构成以外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图23是表示框体10的后壁25的隔热部件73及外壁部92的主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热部件73在沿着外壁部92的壁面s4的方向(例如冰箱1的上下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部件181a、181b、181c。多个部件181a、181b、181c通过例如与粘合层h同样的粘合层而分别独立地安装于后壁25的外壁部92。根据这样的构成,将隔热部件73向后壁25的外壁部92安装的作业性提高,能够提高冰箱1的制造性。

此外,与上述同样,沿着框体10的后壁25的内壁部91的隔热部件72,也可以在沿着内壁部91的壁面s3的方向(例如冰箱1的上下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部件181a、181b、181c,这多个部件181a、181b、181c通过例如与粘合层h同样的粘合层而分别独立地安装于后壁25的内壁部91。

此外,作为第四实施方式说明的构成,不限定于框体10的后壁25,也可以应用于上壁21、下壁22、左侧壁23及右侧壁24等。并且,作为第四实施方式说明的隔热部件73的构成,也可以应用于安装于第一管道部件31的隔热部件77、安装于返回流路罩33的隔热部件79等。

(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冰箱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仅具备一个冷却器。另外,除了以下说明的构成以外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图24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冰箱1的截面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最上部配置有冷藏室27a,在冷藏室27a的下方配置有制冰室27c及小冷冻室27d,在制冰室27c及小冷冻室27d的下方配置有主冷冻室27e,在主冷冻室27e的下方配置有蔬菜室27b。

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具备第一管道部件191、第二管道部件192及冷却单元193。

第一管道部件191配置于冷藏室27a的后方。第一管道部件191沿着框体10的后壁25设置,并沿着铅垂方向延伸。在第一管道部件191与框体10的后壁25之间,形成有供冷气(空气)流动的通路即第一管道空间d3。第一管道空间d3与后述的第二管道空间d4连通。

第二管道部件192配置在制冰室27c、小冷冻室27d及主冷冻室27e的后方。第二管道部件192沿着框体10的后壁25设置,并沿着铅垂方向延伸。在第二管道部件192与框体10的后壁25之间,形成有供冷气(空气)流动的通路即第二管道空间d4。

冷却单元193例如包括冷却器201、风扇202、第一风门203及第二风门204。冷却器201例如配置于第二管道空间d2内。第一风门203设置于第二管道部件192的冷气吹出口32a,对冷气吹出口32a进行开闭。第二风门204设置于第一管道部件191与第二管道部件192之间,对第一管道空间d3与第二管道空间d4之间进行开闭。

在本实施方式中,后壁25例如包括隔热部件72、隔热部件73及发泡隔热材62。

隔热部件72沿着内箱51的壁面s3配置。例如,隔热部件72以从压缩机17附近直至冷藏室27a的上端部附近的方式遍及后壁25的大致整个高度而设置。即,隔热部件72从冷却器201的后方起,穿过风扇202、第一风门203及第二风门204的后方,直至多个冷气吹出口31a的后方而设置。

隔热部件73沿着外箱52的壁面s4配置。例如,隔热部件73以从压缩机17附近直至冷藏室27a的上端部附近的方式遍及后壁25的大致整个高度而设置。即,隔热部件73从冷却器201的后方起,穿过风扇202、第一风门203及第二风门204的后方,直至多个冷气吹出口31a的后方而设置。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实现冰箱1的隔热性的提高。

以上,对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实施方式不限定于上述例子。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相互组合而实施。

从某一个观点出发,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上壁21中也可以为,真空隔热材61沿着内箱51的壁面s1配置,隔热部件71沿着外箱52的壁面s2配置。即,也可以是真空隔热材61安装于内箱51,隔热部件71安装于外箱52。在该情况下,在将内箱51作为第一部件、外箱52作为第二部件时,真空隔热材61安装于第一部件,隔热部件71安装于第二部件。

在这种构成中,发泡隔热材62容易流入到真空隔热材61与隔热部件71之间的间隙,能够抑制真空隔热材61与隔热部件71之间的间隙、上壁21的其他部分中发泡隔热材62的填充不充分。在该构成中,隔热部件71位于真空隔热材61与外箱52的外壁部83a之间。另外,该构成不限定于框体10的上壁21,也可以应用于下壁22、左侧壁23、右侧壁24及后壁25。

此外,第一实施方式的与框体10的上壁21的隔热部件71相关的构成、电源电路部的设置构造、与内侧的隔热部件72相关的构成(1)、与内侧的隔热部件72相关的构成(2)、与外侧的隔热部件73相关的构成(1)、与外侧的隔热部件73相关的构成(2)、与框体10的下壁22的隔热部件74相关的构成(1)、与框体10的下壁22的隔热部件74相关的构成(2)、与框体10的左侧壁23及右侧壁24的隔热部件75、76相关的构成、与第一管道部件31相关的构成(1)、与第一管道部件31相关的构成(2)、与第一除霜水承接部42及第二除霜水承接部47相关的构成、以及与返回流路罩相关的构成,也可以分别单独实施。即使在这些构成分别单独实施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冰箱1中的所需部位的隔热性的提高。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冰箱具备:隔热部件,配置在真空隔热材与内表面部件之间或者真空隔热材与外表面部件之间,包含气凝胶、干凝胶或者冷冻凝胶;以及隔热壁,包括至少一部分填充于上述真空隔热材与上述隔热部件之间的发泡隔热材。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实现冰箱的隔热性的提高。

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示的,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及主旨,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

符号的说明

1:冰箱,10:框体,21:上壁,22:下壁,23:左侧壁,24:右侧壁,25:后壁,31:第一管道部件,32:第二管道部件,41:第一冷却器,42:第一除霜水承接部,46:第二冷却器,47:第二除霜水承接部,51:内箱(内表面部件),52:外箱(外表面部件),61:真空隔热材,62:发泡隔热材,71~79:隔热部件,81a:第一内壁部,81b:第二内壁部,81c:倾斜内壁部,83a:第一外壁部,83b:第二外壁部,83c:倾斜外壁部,89:隔热部件,91:内壁部,92:外壁部,92a:注入口,73a:缺口部,101:散热管(散热用部件),105:主体部,106:金属部,111a:第一外壁部,111b:第二外壁部,111c:倾斜外壁部,162:加热器,170:真空隔热材,171:外装体,172:芯材,173:隔热部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