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加热模组及发烟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5-11 16:4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加热 发烟 模组 装置 燃烧
加热模组及发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加热不燃烧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加热模组及发烟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市面上的加热不燃烧的发烟装置,通常采用加热组件加热气体,进而对烟支进行加热的加热技术。因此,需要在发烟装置中设置一气道管,以将外界气体导入加热组件中。但是在发烟装置的预热阶段或者用户抽吸间隙,加热组件内的气体会倒流至气道管,导致热量散失,进而导致烟支受热不均匀,烟雾量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模组及发烟装置,以解决第一加热组件内的热气体倒流至气道管导致热量散失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加热模组,应用于发烟装置中,所述加热模组包括:

底部支架,所述底部支架具有一容纳腔,所述底部支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第一加热组件,所述第一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端,并延伸至所述容纳腔内;以及

气道管,所述气道管设置在所述第二端,并部分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气道管靠近所述第一加热组件的一端的侧壁与所述底部支架的内侧壁连接;

其中,所述气道管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开口,所述开口位于所述气道管靠近所述第一加热组件的一端,所述气道管用于通过所述开口将气体导入所述第一加热组件中。

在本申请提供的加热模组中,所述开口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开口在所述气道管的侧壁上相对设置。

在本申请提供的加热模组中,所述气道管包括连通的第一气道管和第二气道管,所述第一气道管和所述第二气道管共轴设置且相互连接,所述第二气道管位于所述第一气道管靠近所述第一加热组件的一端,所述第二气道管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一气道管的管径;

其中,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二气道管的侧壁上。

在本申请提供的加热模组中,所述气道管还包括一隔热层,所述隔热层设置在所述气道管的内侧壁上。

在本申请提供的加热模组中,所述第一加热组件包括共轴设置的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以及加热件,所述第一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端,并延伸至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二支撑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件远离所述底部支架的一侧,所述加热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件远离所述底部支架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支撑件具有第二通孔,所述加热件具有至少一气流通道,所述气道管、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以及所述气流通道相互连通。

在本申请提供的加热模组中,所述气道管与所述底部支架可拆卸连接。

在本申请提供的加热模组中,所述气道管包括主气道管,所述主气道管靠近所述第一加热组件的一端的侧壁上设有环状的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且所述第二凸缘位于所述第一凸缘和所述开口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凸缘和所述第二凸缘之间设有一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设在所述主气道管的外周侧,所述第一凸缘的外直径和所述第二凸缘的外直径均小于所述密封圈的外直径,且所述密封圈的外直径与所述底部支架的内直径相适配,所述气道管通过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底部支架的内侧壁贴合连接。

在本申请提供的加热模组中,所述气道管包括主气道管,所述主气道管靠近所述第一加热组件的一端设有环状的第三凸缘,且所述第三凸缘位于所述开口远离所述第一加热组件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三凸缘的外侧壁上设有外螺纹,所述底部支架的内侧壁上设有内螺纹,所述外螺纹和所述内螺纹相适配。

在本申请提供的加热模组中,所述气道管包括主气道管,所述气道管包括主气道管,所述主气道管靠近所述第一加热组件的一端设有环状的第四凸缘,所述第四凸缘的外侧壁上设有卡扣,所述底部支架的内侧壁上设有卡扣限位件,所述气道管通过所述卡扣及所述卡扣限位件与所述底部支架的内侧壁连接。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发烟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加热模组。

本申请在加热模组和发烟装置中设置一气道管,以导入气体至第一加热组件。其中,气道管导出气体的开口设置在气道管靠近第一加热组件的一端的侧壁上,使得气体自气道管流向第一加热组件的气道路径具有一弯曲角度,一方面,能够阻止第一加热组件内的气体倒流至气道管,有效减少热量损失,从而使烟支能够被均匀加热,在降低功耗的同时,提高烟支抽吸的体验;另一方面,减缓气体自气道管流向第一加热组件的速度,避免大量气体同时导入第一加热组件导致的热量不足。此外,通过设置气道管和底部支架可拆卸连接,便于取出气道管,以对残留在气道管内的烟油进行清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加热模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加热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底部支架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气道管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气道管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气道管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底部支架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气道管的第四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提供的底部支架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提供的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提供的第一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提供的第二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提供的发烟装置的电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加热模组100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加热模组100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模组100可以用于发烟装置。所谓发烟装置是指一种吸烟辅助配件,用于供用户吸食烟制品。

其中,加热模组100包括底部支架10、第一加热组件30以及气道管20。底部支架10具有一容纳腔10a。底部支架1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第一加热组件30设置在第一端101,并延伸至容纳腔10a内。气道管20设置在第二端102,并部分设置在容纳腔10a内。气道管20靠近第一加热组件30的一端的侧壁与底部支架10的内侧壁连接。其中,气道管20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开口200。开口200位于气道管20靠近第一加热组件300的一端。气道管20用于通过开口200将气体导入第一加热组件30中。

本申请实施例在加热模组100中设置一气道管20,以导入气体至第一加热组件30。其中,气道管20导出气体的开口200设置在气道管20靠近第一加热组件30的一端的侧壁上,使得气体自气道管20流向第一加热组件30的气道路径具有一弯曲角度,能够阻止第一加热组件30内的气体倒流至气道管20,有效减少热量损失,从而使烟支被均匀加热,在降低功耗的同时,提高烟支抽吸的体验。

此外,进入第一加热组件30的流动气体会带走加热模组100内产生的烟雾,进而影响加热模组100内的温度。当外界气体进入的速度快的时候,第一加热组件30没能及时产生对应的热量;当外界气体进入慢的时候,第一加热组件30此时已经累计了大量的热量,热量不能及时带出,导致进入口腔内的烟雾温度太高,将口腔烫伤。

对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将气道管20导出气体的开口200设置在气道管20靠近第一加热组件30的一端的侧壁上,使得气体自气道管20流向第一加热组件30的气道路径具有一弯曲角度,能够减缓气体流速。同时,通过开口200可进一步限定气体的通量,进而保持自气道管20流向第一加热组件30的气体量的稳定性。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加热模组100包括底部支架10、气道管20、第一加热组件30、第一连接件40、容纳腔体50、壳体60、第二连接件70以及盖体80。第一加热组件30包括第一支撑件31、第二支撑件32和加热件33。

其中,底部支架10具有一容纳腔10a。底部支架1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支撑件20设置在第二端102,并部分延伸至容纳腔10a内。第一加热组件30设置在第一端101。容纳腔体50设置在第一加热组件30远离底部支架10的一侧,且通过连接件40与第一加热组件30连接。壳体60设置在底部支架10上,并罩设第一加热组件30、连接件40以及容纳腔体50。盖体80设置在壳体60远离底部支架10的一侧,且盖体80通过连接件60与容纳腔体50连接。

具体的,如图3所示,底部支架10包括支架主体11、安装台12以及第一环形壁13。支架主体11、安装台12以及第一环形壁13共轴设置且相互连接。容纳腔10a贯穿支架主体11和安装台12。安装台12设置在支架主体11上。第一环形壁13设置在安装台12远离支架主体11的一侧。

其中,安装台12呈圆柱状。安装台12上设有多个过孔12a,以便加热模组100中的走线穿过(比如电极引脚等)。第一环形壁13的内侧壁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固定部131。第一环形壁13的外侧壁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固定部132。第一固定部131和第二固定部132的设置实现了底部支架10与第一支撑件31之间以及底部支架10与壳体60之间的点接触连接,减少了接触面积,进而减小了热量传导损失。

如图2和图4所示,气道管20设置在底部支架10的第二端102,并部分设置在容纳腔10a内。气道管20靠近第一加热组件30的一端的侧壁与底部支架10的内侧壁连接。其中,气道管20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开口200。开口200位于气道管20靠近第一加热组件300的一端。气道管20用于通过开口200将气体导入第一加热组件30中。

其中,开口200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三角形或者梯形,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开口20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或者更多,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开口200的尺寸也可根据气道管20的实际尺寸进行设计。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气道管20的内部通道20a呈筒状。开口2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开口200在气道管20的侧壁上相对设置。两个相对设置的开口20可以保证气体流通的顺畅性,在避免第一加热组件30中的气体倒流至内部通道20a的同时,保证有充足的气体导入第一加热组件30。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4,气道管20还包括一隔热层210。隔热层210设置在气道管20的内侧壁上。具体的,隔热层210可以完全覆盖气道管20的内侧壁,隔热层210也可以仅覆盖在气道管20靠近第一加热组件30的一端的内侧壁上。

其中,隔热层210可以为玻璃纤维、气凝胶或隔热棉等多孔材料形成的隔热膜层,也可以为铝、金、银、镍等具有热反射性能的金属材料形成的热反射膜层,或者,还可以为镀有金属材料的聚酯或聚酰亚胺薄膜等能够反射辐射热能的膜材,本申请对隔热材料的结构及材料均不作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即便有少量气体自第一加热组件30倒流至气道管20内,位于气道管20内侧壁的隔热层210也可以起到隔热的作用,避免倒流的气体携带的热量散失,以便该气体被再次导入第一加热组件30,进而提高第一加热组件30的加热效率。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气道管20的内部通道20a呈“t”型。具体的,气道管20包括连通的第一气道管201和第二气道管202。第一气道管201和第二气道管202共轴设置且相互连接。第二气道管202位于第一气道管201靠近第一加热组件30的一端。第二气道管202的管径大于第一气道管201的管径。其中,开口200设置在第二气道管202的侧壁上。

其中,第一气道管201和第二气道管202的内部通道均呈筒状。

需要说明的是,管径是指,管壁比较薄时,管外径与管内径相差无几,所以取管的外径与管的内径之平均值当作管径称呼。

可知,由于第二气道管202的管径大于第一气道管201的管径,在形成弯折气道路径的同时,延伸了气体自第一加热组件30流向气道管20的气道路径的长度,进一步阻止了第一加热组件30内的气体倒流至气道管20,有效减少了热量损失,从而使烟支能够被均匀加热,在降低功耗的同时,提高烟支抽吸的体验。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气道管20与底部支架10可拆卸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气流的流动性,长时间使用加热模组100,会导致气道管20的内侧壁以及靠近第一加热组件30的一端附有残留的烟油,在下一次抽吸过程中可能产生异味,影响用户的抽吸体验。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气道管20和底部支架10可拆卸连接,在发烟装置闲置时,可将气道管20自底部支架10的第二端102取出,以对残留在气道管20上的烟油进行清洗,避免影响抽吸口感。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以及图6所示。气道管20包括主气道管21。主气道管21靠近第一加热组件30的一端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凸缘211和第二凸缘212,且第二凸缘212位于第一凸缘211和开口200之间。其中,第一凸缘211和第二凸缘212之间设有一密封圈22,密封圈22套设在主气道管21的外周侧。第一凸缘211的外直径和第二凸缘212的外直径均小于密封圈22的外直径。且密封圈22的外直径与底部支架10的内直径相适配。气道管20通过密封圈22与底部支架10的内侧壁贴合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气道管20可以通过密封圈22在容纳腔10a内作活塞运动。即,可通过外力将气道管20插入或抽离底部支架10的容纳腔10a。

其中,第一凸缘211呈环状。第二凸缘212呈圆台状。第二凸缘212的外直径朝向第一凸缘211逐渐增大。可以理解的是,密封圈22自第二凸缘212向第一凸缘211套设于主气道管21的外周侧上,因此设置圆台状的第二凸缘212,使得密封圈22更易于穿过第二凸缘212套设于主气道管21的外周侧上。

其中,主气道管21位于第一凸缘211和第二凸缘212之间的部分的管径小于其他部分的管径,该设置进一步降低了密封圈22套设的难度。

其中,密封圈22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制成,以实现活塞连接的功能。密封圈22的材料可以是天然橡胶、丁晴橡胶、聚氨酯橡胶或丁苯橡胶,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7和图8所示,气道管20包括主气道管21,主气道管21靠近第一加热组件30的一端设有环状的第三凸缘213,且第三凸缘213位于开口200远离第一加热组件30的一侧。其中,第三凸缘213的外侧壁上设有外螺纹2131。底部支架10的内侧壁上设有内螺纹14。外螺纹2131和内螺纹14相适配。气道管20和底部支架10之间通过外螺纹2131和内螺纹14连接。

其中,外螺纹2131和内螺纹14均为管螺纹。管螺纹是位于管壁上用于连接的螺纹,主要用来进行管道的连接,使其内外螺纹的配合紧密。管螺纹可分为以下三大类:英制管螺纹(55度),其包括:一般密封管螺纹、非密封管螺纹和韩国日本的旧英制管螺纹;美制管螺纹(60度),其包括:一般密封管螺纹)、干密封管螺纹和非密封管螺纹;米制管螺纹(60度),其包括:一般密封米制管螺纹和非密封米制管螺纹。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使用的均为密封管螺纹。

在本申请再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9和图10所示,气道管20包括主气道管21。主气道管21靠近第一加热组件30的一端设有环状的第四凸缘214。第四凸缘214的外侧壁上设有卡扣215。底部支架10的内侧壁上设有卡扣限位件15。气道管20通过卡扣215及卡扣限位件15与底部支架10的内侧壁连接。

其中,卡扣215可以是凸点。卡扣215可以均匀且间隔设置在第四凸缘214的外侧壁上。卡扣限位件15可以是底部支架10的内侧壁上开设的卡槽,且卡槽内设置有定位孔。凸点和卡槽的位置相对。

气道管20从底部支架10的第二端102插入并通过旋转后与卡扣限位件15扣合,进而实现气道管20以旋转卡扣215的方式与底部支架10的内侧壁上的卡扣限位件15可拆卸连接。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第一加热组件30设置在底部支架10的第一端101,并延伸至容纳腔10a内。

具体的,第一加热组件30包括共轴设置的第一支撑件31、第二支撑件32以及加热件33。第一支撑件31设置在第一端101,并延伸至容纳腔10a内。第二支撑件32设置于第一支撑件31远离底部支架10的一侧。加热件33设置在第二支撑件32远离底部支架10的一侧。其中,第一支撑件31具有第一通孔310。第二支撑件32具有第二通孔320。加热件33具有至少一气流通道330。气道管20、第一通孔310、第二通孔320以及气流通道330相互连通,以导入气体至加热件33。

如图2和图11所示,第一支撑件31包括支撑主体311。支撑主体311靠近第二支撑件32的一端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一限定部312。第一限定部312均匀间隔设置。第二支撑件32面向第一支撑件31的一端通过多个第一限定部312与第一支撑件31连接。

其中,第二支撑件32的材料可以包括氧化锆、二氧化硅或陶瓷等耐高温且具有低导热系数的材料,以阻止第一加热组件30的热量向底部支架10传导,避免热量的损失。

如图2和图12所示,加热件33包括导热体331和发热体332。导热体331包括导热主体3311。导热主体3311靠近容纳腔体50的一侧设有一环状的第五凸缘3312。第五凸缘3312靠近容纳腔体50的一侧设有第二环形壁3313。

其中,气流通道330贯穿导热主体3311和第五凸缘3312。具体的,气流通道330的数量可以是1个、2个、3个、4个、5个、6个或者更多。进一步的,多个气流通道330均匀设置在导热主体3311中,且每一气流通道330的形状、尺寸相同,从而使得流过每一气流通道330的气体都能均匀受热。

其中,发热体332设置在导热主体3311的外侧壁,以加热导热主体3311。具体的,发热体332包括发热丝3321和两根引脚3322。其中一引脚3322与发热丝3321的一端连接。另一引脚3322与发热丝3321的另一端连接。

进一步的,导热主体3311上设置有沟槽3311a。发热丝设置在沟槽3311a内。

在导热主体3311的外侧壁设置沟槽3311a,并将发热丝3321设置在沟槽3311a中,一方面,起到限位发热丝3321的作用,避免发热丝3321在安装过程中发生移动;另一方面,沟槽3311a的形状与发热丝3321的形状相匹配且相互贴合,以增加发热丝3321与导热主体3311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导热主体3311的发热效率;再者,在加热件33的组装过程中,沟槽3311a起到导向的作用,即采用自动绕线机将发热丝3321的线材沿着沟槽3311a并缠绕在沟槽3311a内即可,简单快捷,提高了制程效率;同时避免发热丝3321绕组间发生短路。

进一步的,沟槽3311a呈螺旋状均匀设置在导热主体3311的外侧壁,且发热丝3321呈螺旋状缠绕在导热主体3311上,提高了加热件33发热的均匀性。当然发热丝3321也可以非均匀地缠绕在导热主体3311上。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容纳腔体50设置在第一加热组件30远离底部支架10的一侧。且加热件33通过第一连接件40与容纳腔体50连接。加热件33能够通过第一连接件40传导部分热量值至容纳腔体50,被加热的容纳腔体50对烟支周缘提供辅助加热,使得烟支雾化更充分,进而改善烟支抽吸的体验,提高口感。

其中,容纳腔体5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口50a和第二端口50b。第一端口50a用于供烟支插入容纳腔体50内。第一连接件40远离第一加热组件30的一端插接于第二端口50b内。

此外,导热体331、第一连接件40和容纳腔体50均采用高导热系数的材料制备而得,以提高导热体331、连接件40和容纳腔体50之间的热传导效率。具体的,导热体331、第一连接件40和容纳腔体50的材料可以包括氧化铝、氧化锆或氮化硅等材料的烧结体;也可以包括铝、铜或铁等金属材料。其中,当选用金属材料制备导热体331时,需要对导热体331表面进行绝缘处理,以防止导热体331与发热体332接触时使得发热体332出现短路问题。

进一步的,请参阅图13,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加热模组100还包括第二加热组件51和温度传感器90。

其中,第二加热组件51设置于容纳腔体50的外侧壁上。第二加热组件51用于加热容纳腔体50。温度传感器90与容纳腔体50的外侧壁贴合设置,以监测容纳腔体50的温度,从而保证容纳腔体50的处于恒温以及避免温度过高影响烟支抽吸体验。

具体的,第二加热组件51包括发热网511和电极引脚512。发热网511套设于容纳腔体50的外侧壁。电极引脚512通过导热胶体513与容纳腔体50的外侧壁粘结。

其中,一根电极引脚512连接在发热网511的一端,另一根电极引脚512连接在发热网511的另一端。两根电极引脚512贴接于容纳腔体50且相对设置。在容纳腔体50的径向方向上,电极引脚512的厚度大于发热网511的厚度。其中,两根电极引脚512和容纳腔体50的外侧壁界定形成凹槽51a。导热胶体513设置在凹槽51a内。导热胶体513用于粘结电极引脚512和容纳腔体50。温度传感器90设置在凹槽51a,且通过导热胶体513与容纳腔体50的外侧壁粘结。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加热组件30和第二加热组件51,在发烟装置的预设阶段和加热阶段,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加热组件30和第二加热组件51的加热功率的比值,能够降低功耗,同时使烟支能够充分雾化,减少预热时间,提高用户抽吸体验。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壳体60固定于底部支架10上,并罩设部分底部支架10、第一加热组件30以及容纳腔体50。部分底部支架10、第一加热组件30、容纳腔体50与壳体60之间形成有一腔体60a。

其中,壳体60采用低导热系数材料制备而得,如可以采用不锈钢,以降低腔体60a内的热量沿径向方向传导的几率。腔体60a中可以填充隔热材料,以减少热量散失。隔热材料可以为玻璃纤维、气凝胶或隔热棉等多孔材料,也可以为铝、金、银、镍等具有热反射性能的金属材料形成的热反射膜层,或者,还可以为镀有金属材料的聚酯或聚酰亚胺薄膜等能够反射辐射热能的膜材,本申请对隔热材料的结构及材料均不作具体限定。

第二连接件70设置在容纳腔体50远离第一加热组件30的一侧。第二连接件70面向容纳腔体50的一端设有第一环形槽70a。容纳腔体50的第一端口50a插接于第一环形槽70a内。

盖体80设置在第二连接体70远离容纳腔体50的一侧。盖体80面向第二连接体70的一端设有多个第二限位部801。第二连接体70靠近盖体80的一端插接于第二限位部801限定出的内周缘连接。容纳腔体50的第一端50a与第二限位部801限定出的外周缘连接。

其中,第二连接件70和盖体80均为具有上下开口的中空结构,以便烟支插入容纳腔体50内。

本申请在加热模组100中设置一气道管20,以导入气体至第一加热组件30。其中,气道管20导出气体的开口200设置在气道管20靠近第一加热组件的一端的侧壁上,使得气体自气道管20流向第一加热组件30的气道路径具有一弯曲角度,一方面,阻止第一加热组件30内的气体倒流至气道管20,能够有效减少热量损失,从而使烟支能够被均匀加热,在降低功耗的同时,提高烟支抽吸的体验;另一方面,减缓气体自气道管20流向第一加热组件30的速度,避免大量气体同时导入导致的热量不足。此外,通过设置气道管20和底部支架10可拆卸连接,便于取出气道管20,以对残留在气道管20内的烟油进行清洗。

请参阅图14,图14是本申请提供的发烟装置的电连接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提供一种发烟装置1000,其包括加热模组100、驱动模组200、电源模组300以及温度控制模组400。其中,发烟装置1000是一种吸烟辅助配件,用于供用户吸食烟制品。具体的,烟制品可以为烟草或者烟支。

电源模块300电连接于驱动模块200。驱动模块200电连接于加热模组100。电源模块300用于给驱动模块200和加热模组100供电。温度控制模块400用于监控加热模组100的温度。驱动模块200驱动加热模组100工作,并使加热模组100加热进入加热模组100内的气体,由热气体烘烤烟制品;同时加热容纳腔体,为烟制品周缘供热,使得烟制品充分雾化成烟以供用户吸食,从而提高用户的抽吸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加热模组100已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烟装置1000包括加热模组100,加热模组100包括底部支架、第一加热组件和气道管。底部支架具有一容纳腔,底部支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加热组件设置在第一端,并延伸至容纳腔内。气道管设置在第二端,并部分设置在容纳腔内,气道管靠近第一加热组件的一端的侧壁与底部支架的内侧壁连接。其中,气道管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开口,开口位于气道管靠近所述第一加热组件的一端,气道管用于通过开口将气体导入第一加热组件中。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气道管的侧壁上设置开口,可以有效阻止第一加热组件内的气体倒流至气道管,从而避免热量损失,进而提高发烟装置1000的品质。

以上对本申请提供的加热模组以及发烟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