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08-24 12:1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空调系统 空调
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空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设备。

现有的空调系统在制冷和除湿时存在以下不足:

在制冷模式下,当空调系统制冷较强时,蒸发温度较低,压缩机吸排气压比较大,此时空调系统的能效较低。

在除湿时,空调系统出风口的出风温度较低,导致用户的使用舒适性交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系统制冷时能耗大和除湿时出风舒适性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压缩机包括第一压缩缸和第二压缩缸,压缩机具有连接第一压缩缸的冷媒第一入口、连接第二压缩缸的冷媒第二入口以及冷媒出口;冷凝组件;蒸发器和辅助换热器,蒸发器和辅助换热器均设置于新风入口处,蒸发器位于辅助换热器的靠近室外侧的一侧;蒸发器的入口与冷凝组件的出口连通;辅助换热器的第一端口与冷凝组件的出口连通;节流组件,设置于冷凝组件的出口处;四通阀,四通阀具有e口、s口、c口以及d口,四通阀具有第一导通模式和第二导通模式;当四通阀处于第一导通模式时,c口与d口连通且e口与s口连通;当四通阀处于第二导通模式时,d口与e口连通且c口与s口连通;其中,c口和冷媒第一入口均与蒸发器的出口连通,冷媒第二入口与s口连通,辅助换热器的第二端口与e口连通,冷凝组件的入口和d口均与冷媒出口连通;阀门,设置于c口和蒸发器之间的管路上。

进一步地,节流组件包括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第一节流阀设置于冷凝组件与蒸发器之间的管路上,第二节流阀设置于冷凝组件与辅助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

进一步地,当四通阀处于第一导通模式时,蒸发器内的蒸发压力大于辅助换热器内的蒸发压力。

进一步地,阀门为单向阀,单向阀入口与蒸发器的出口连通,单向阀的出口与c口连通。

进一步地,冷凝组件包括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第一冷凝器的入口与第二冷凝器的入口连通,第一冷凝器的出口与第二冷凝器的出口连通;其中,空调系统包括排风出口,以通过排风出口将室内的部分废气排出;第二冷凝器设置于排风出口处。

进一步地,冷媒出口包括冷媒第一出口和冷媒第二出口;冷凝组件包括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第一冷凝器的入口与冷媒第一出口连通,第二冷凝器的入口与冷媒第二出口连通,第一冷凝器的出口与第二冷凝器的出口连通;其中,空调系统包括排风出口,以通过排风出口将室内的部分废气排出;第二冷凝器设置于排风出口处。

进一步地,冷凝组件为第一冷凝器;空调系统包括排风出口,以通过排风出口将室内的部分废气排出;空调系统还包括全热交换器,全热交换器具有第一气体通道和第二气体通道,新风入口与第一气体通道连通,排风出口与第二气体通道连通。

进一步地,冷凝组件包括过冷器,过冷器具有冷媒通道和水流通道;空调系统包括接水结构,接水结构设置于蒸发器和/或辅助换热器的下方,以通过接水结构接收由蒸发器和/或辅助换热器留下的冷凝水;接水结构具有出水口,出水口与水流通道连通。

进一步地,接水结构位于过冷器的上方,以使接水结构内的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入水流通道;或者,空调系统包括泵,泵设置于出水口与过冷器之间的管路上,以通过泵将接水结构内的水抽取至水流通道。

进一步地,冷凝组件包括第一冷凝器,过冷器的入口与第一冷凝器的出口连通;空调系统包括节流元件,节流元件设置于第一冷凝器和过冷器之间的管路上。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压缩机包括第一压缩缸和第二压缩缸,压缩机具有连接第一压缩缸的冷媒第一入口、连接第二压缩缸的冷媒第二入口以及冷媒出口;冷凝组件;蒸发器和辅助换热器,蒸发器和辅助换热器均设置于新风入口处,蒸发器位于辅助换热器的靠近室外侧的一侧;蒸发器的入口与冷凝组件的出口连通;辅助换热器的第一端口与冷凝组件的出口连通;节流组件,设置于冷凝组件的出口处;四通阀,四通阀具有e口、s口、c口以及d口,四通阀具有第一导通模式和第二导通模式;当四通阀处于第一导通模式时,c口与d口连通且e口与s口连通;当四通阀处于第二导通模式时,d口与e口连通且c口与s口连通;其中,c口和冷媒第一入口均与蒸发器的出口连通,冷媒第二入口与s口连通,辅助换热器的第二端口与e口连通,冷凝组件的入口和d口均与冷媒出口连通;阀门,设置于c口和蒸发器之间的管路上。这样,当四通阀处于第一导通模式且阀门将c口和蒸发器之间的管路切断时,由压缩机的冷媒出口流出的冷媒经过冷凝组件放热冷凝后进入蒸发器和辅助换热器中吸热,由蒸发器流出的冷媒进入冷媒第一入口,由辅助换热器流出的冷媒经过四通阀进入冷媒第二入口,实现冷媒循环。当四通阀处于第二导通模式时且阀门开启时,由压缩机的冷媒出口流出的冷媒一部分经过冷凝组件放热冷凝后进入蒸发器中吸热,另一部分经四通阀进入辅助换热器放热冷凝后进入蒸发器中吸热,蒸发器流出的冷媒一部分进入冷媒第一入口,另一部分经过四通阀进入冷媒第二入口。通过采用上述设置,当四通阀处于第一导通模式时,新风入口流入的新风经蒸发器和辅助换热器实现两次换热从而进行阶梯式换热,减小压缩机吸排气压比,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当四通阀处于第二导通模式时,新风入口流入的新风经蒸发器降温除湿后,再经辅助换热器加温,从而避免出风温度过低,提高空调系统除湿时的出风舒适度。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与现有的空调系统相比,降低了制冷模式的能耗并提高了除湿模式的出风舒适度。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第一实施例当四通阀处于第一导通模式时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第一实施例当四通阀处于第二导通模式时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第二实施例当四通阀处于第一导通模式时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第二实施例当四通阀处于第二导通模式时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第三实施例当四通阀处于第一导通模式时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第三实施例当四通阀处于第二导通模式时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0、新风入口;200、排风出口;1、压缩机;11、第一压缩缸;12、第二压缩缸;10、第一入口;20、第二入口;30、冷媒出口;301、冷媒第一出口;302、冷媒第二出口;2、冷凝组件;21、第一冷凝器;22、第二冷凝器;23、过冷器;3、蒸发器;4、辅助换热器;5、节流组件;51、第一节流阀;52、第二节流阀;53、节流元件;6、四通阀;7、阀门;8、全热交换器;9、接水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请参考图1至图1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压缩机1包括第一压缩缸11和第二压缩缸12,压缩机1具有连接第一压缩缸11的冷媒第一入口10、连接第二压缩缸12的冷媒第二入口20以及冷媒出口30;冷凝组件2;蒸发器3和辅助换热器4,蒸发器3和辅助换热器4均设置于新风入口100处,蒸发器3位于辅助换热器4的靠近室外侧的一侧;蒸发器3的入口与冷凝组件2的出口连通;辅助换热器4的第一端口与冷凝组件2的出口连通;节流组件5,设置于冷凝组件2的出口处;四通阀6,四通阀6具有e口、s口、c口以及d口,四通阀6具有第一导通模式和第二导通模式;当四通阀6处于第一导通模式时,c口与d口连通且e口与s口连通;当四通阀6处于第二导通模式时,d口与e口连通且c口与s口连通;其中,c口和冷媒第一入口10均与蒸发器3的出口连通,冷媒第二入口20与s口连通,辅助换热器4的第二端口与e口连通,冷凝组件2的入口和d口均与冷媒出口30连通;阀门7,设置于c口和蒸发器3之间的管路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压缩机1包括第一压缩缸11和第二压缩缸12,压缩机1具有连接第一压缩缸11的冷媒第一入口10、连接第二压缩缸12的冷媒第二入口20以及冷媒出口30;冷凝组件2;蒸发器3和辅助换热器4,蒸发器3和辅助换热器4均设置于新风入口100处,蒸发器3位于辅助换热器4的靠近室外侧的一侧;蒸发器3的入口与冷凝组件2的出口连通;辅助换热器4的第一端口与冷凝组件2的出口连通;节流组件5,设置于冷凝组件2的出口处;四通阀6,四通阀6具有e口、s口、c口以及d口,四通阀6具有第一导通模式和第二导通模式;当四通阀6处于第一导通模式时,c口与d口连通且e口与s口连通;当四通阀6处于第二导通模式时,d口与e口连通且c口与s口连通;其中,c口和冷媒第一入口10均与蒸发器3的出口连通,冷媒第二入口20与s口连通,辅助换热器4的第二端口与e口连通,冷凝组件2的入口和d口均与冷媒出口30连通;阀门7,设置于c口和蒸发器3之间的管路上。这样,当四通阀6处于第一导通模式且阀门7将c口和蒸发器3之间的管路切断时,由压缩机1的冷媒出口30流出的冷媒经过冷凝组件2放热冷凝后进入蒸发器3和辅助换热器4中吸热,由蒸发器3流出的冷媒进入冷媒第一入口10,由辅助换热器4流出的冷媒经过四通阀6进入冷媒第二入口20,实现冷媒循环。当四通阀6处于第二导通模式时且阀门7开启时,由压缩机1的冷媒出口30流出的冷媒一部分经过冷凝组件2放热冷凝后进入蒸发器3中吸热,另一部分经四通阀6进入辅助换热器4放热冷凝后进入蒸发器3中吸热,蒸发器3流出的冷媒一部分进入冷媒第一入口10,另一部分经过四通阀6进入冷媒第二入口20。通过采用上述设置,当四通阀6处于第一导通模式时,新风入口100流入的新风经蒸发器3和辅助换热器4实现两次换热从而进行阶梯式换热,减小压缩机吸排气压比,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当四通阀6处于第二导通模式时,新风入口100流入的新风经蒸发器3降温除湿后,再经辅助换热器4加温,从而避免出风温度过低,提高空调系统除湿时的出风舒适度。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与现有的空调系统相比,降低了制冷模式的能耗并提高了除湿模式的出风舒适度。

需要说明的是,阀门7设置于c口和蒸发器3之间的管路上是指阀门7仅能对c口的冷媒流入或流出进行控制,而不干扰第一压缩缸11的冷媒流入或流出。可以理解为,阀门7设置于c口处,用于控制c口的冷媒流入或流出,但阀门7到c口的距离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c口与蒸发器3的出口通过预定管路连通,冷媒第一入口10与预定管路连通,阀门7位于c口和冷媒第一入口10与预定管路的连接点之间;在另一个实施例中,c口与蒸发器3的出口通过第一管路连通,冷媒第一入口10与蒸发器3的出口通过第二管路连通,阀门7安装于第一管路。

具体地,节流组件5包括第一节流阀51和第二节流阀52,第一节流阀51设置于冷凝组件2与蒸发器3之间的管路上,第二节流阀52设置于冷凝组件2与辅助换热器4之间的管路上。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设置,当四通阀6处于第一导通模式时,通过调节第一节流阀51和第二节流阀52的开度,能够调节进入蒸发器3和辅助换热器4内的冷媒的流量,从而控制蒸发器3和辅助换热器4内的蒸发压力。

具体地,当四通阀6处于第一导通模式时,蒸发器3内的蒸发压力大于辅助换热器4内的蒸发压力。

当四通阀6处于第一导通模式时,蒸发器3内的蒸发压力大于辅助换热器4内的蒸发压力,从而使蒸发器3主要负责显热负荷,辅助换热器4主要负责潜热负荷,从而起到较好的阶梯换热效果,减小传热的不可逆损失,进一步提高空调系统能效。

具体地,阀门7为单向阀,单向阀入口与蒸发器3的出口连通,单向阀的出口与c口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阀门7为单向阀,单向阀的入口与蒸发器3连通,单向阀的出口与c口连通,这样,当四通阀处于第一导通模式时,单向阀能够自动将蒸发器3与c口之间的管路切断;当四通阀处于第二导通模式时,单向阀能够自动将蒸发器3与c口之间导通,从而使空调系统在制冷模式和除湿模式之间切换更方便。

请参考图1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第一个实施例中,冷凝组件2包括第一冷凝器21和第二冷凝器22,第一冷凝器21的入口与第二冷凝器22的入口连通,第一冷凝器21的出口与第二冷凝器22的出口连通;其中,空调系统包括排风出口200,以通过排风出口200将室内的部分废气排出;第二冷凝器22设置于排风出口200处。

这样,第一冷凝器21作为主冷凝器对冷媒进行冷凝,室内废气通过排风出口200向室外排出的过程中,废气的一部分冷量能够第二冷凝器22回收,从而提高冷凝组件2的冷凝效果,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

请参考图5至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第二个实施例中,冷媒出口30包括冷媒第一出口301和冷媒第二出口302;冷凝组件2包括第一冷凝器21和第二冷凝器22,第一冷凝器21的入口与冷媒第一出口301连通,第二冷凝器22的入口与冷媒第二出口302连通,第一冷凝器21的出口与第二冷凝器22的出口连通;其中,空调系统包括排风出口200,以通过排风出口200将室内的部分废气排出;第二冷凝器22设置于排风出口200处。

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压缩机1采用双吸双排的形式,使得空调系统在制冷模式或除湿模式运行时,第一冷凝器21和第二冷凝器22的冷凝压力可以不同。从而当室内废气温度排出时的温度较低时,空调系统的平均冷凝温度降低,减小压缩机1的功耗,从而进一步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

请参考图9至图11,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第三个实施例中,冷凝组件2为第一冷凝器21;空调系统包括排风出口200,以通过排风出口200将室内的部分废气排出;空调系统还包括全热交换器8,全热交换器8具有第一气体通道和第二气体通道,新风入口100与第一气体通道连通,排风出口200与第二气体通道连通。

具体地,冷凝组件2包括过冷器23,过冷器23具有冷媒通道和水流通道;空调系统包括接水结构9,接水结构9设置于蒸发器3和/或辅助换热器4的下方,以通过接水结构9接收由蒸发器3和/或辅助换热器4留下的冷凝水;接水结构9具有出水口,出水口与水流通道连通。通过接水结构9能够将蒸发器和/或辅助换热器4产生的冷凝水进行收集,过冷器23可将冷凝水中的冷量回收,从而提高对冷媒的冷却效果。

也就是说,过冷器23也是一个换热器,其用于实现冷媒与冷凝水之间的换热,从而使冷媒将冷凝水中的部分冷量吸收,在过冷器23工作过程中,其内部的冷媒不发生相变,仅产生显热交换,使液态冷媒的温度进一步下降,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

在具体实施时,过冷器23中的冷媒通道和水流通道呈逆流形式布置,以提高冷媒与水之间的换热效果。

具体地,接水结构9位于过冷器23的上方,以使接水结构9内的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入水流通道;或者,空调系统包括泵,泵设置于出水口与过冷器23之间的管路上,以通过泵将接水结构9内的水抽取至水流通道。

具体地,冷凝组件2包括第一冷凝器21,过冷器23的入口与第一冷凝器21的出口连通;空调系统包括节流元件53,节流元件53设置于第一冷凝器21和过冷器23之间的管路上。

需要说明的是,节流元件53设置于第一冷凝器21与过冷器23之间的管路上,就是说节流元件53仅对由第一冷凝器21流出的冷媒进行节流,而对第二冷凝器22流出的冷媒无干扰,这样,能够起到对第一冷凝器21和第二冷凝器22流出的冷媒的流量分配作用,保证空调系统的高能效。可以理解为节流元件53设置于第一冷凝器21的出口处,但部限定节流元件53与第一冷凝器21之间的距离。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凝器21通过第三管路直接与过冷器23的入口连接,第二冷凝器22通过第四管路直接与过冷器23连接,节流元件53只要设置于第三管路即可。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凝器21通过第三管路与过冷器23的入口连接,第二冷凝器22与第三管路连接,此时,节流元件53设置于第一冷凝器21和第二冷凝器22与第三管路的连接点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节流元件53为第三节流阀,通过调节第三节流阀的开度能够起到调节第一冷凝器21和第二冷凝器22流出的冷媒的流量的作用,提高空调系统工作的灵活性。

在具体实施时,蒸发器3、辅助换热器4、第一冷凝器21以及第二冷凝器22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换热器,只要能够实现空气与冷媒的换热即可,例如微通道换热器。优选地,蒸发器3、辅助换热器4以及第二冷凝器22均为翅片管换热器,第一冷凝器21为风冷翅片管换热器。过冷器23可以是多种能够实现水与冷媒换热的换热器,在本实施例中,过冷器23为套管换热器,冷媒通道为管程,水流通道为壳程。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压缩机1包括第一压缩缸11和第二压缩缸12,压缩机1具有连接第一压缩缸11的冷媒第一入口10、连接第二压缩缸12的冷媒第二入口20以及冷媒出口30;冷凝组件2;蒸发器3和辅助换热器4,蒸发器3和辅助换热器4均设置于新风入口100处,蒸发器3位于辅助换热器4的靠近室外侧的一侧;蒸发器3的入口与冷凝组件2的出口连通;辅助换热器4的第一端口与冷凝组件2的出口连通;节流组件5,设置于冷凝组件2的出口处;四通阀6,四通阀6具有e口、s口、c口以及d口,四通阀6具有第一导通模式和第二导通模式;当四通阀6处于第一导通模式时,c口与d口连通且e口与s口连通;当四通阀6处于第二导通模式时,d口与e口连通且c口与s口连通;其中,c口和冷媒第一入口10均与蒸发器3的出口连通,冷媒第二入口20与s口连通,辅助换热器4的第二端口与e口连通,冷凝组件2的入口和d口均与冷媒出口30连通;阀门7,设置于c口和蒸发器3之间的管路上。这样,当四通阀6处于第一导通模式且阀门7将c口和蒸发器3之间的管路切断时,由压缩机1的冷媒出口30流出的冷媒经过冷凝组件2放热冷凝后进入蒸发器3和辅助换热器4中吸热,由蒸发器3流出的冷媒进入冷媒第一入口10,由辅助换热器4流出的冷媒经过四通阀6进入冷媒第二入口20,实现冷媒循环。当四通阀6处于第二导通模式时且阀门7开启时,由压缩机1的冷媒出口30流出的冷媒一部分经过冷凝组件2放热冷凝后进入蒸发器3中吸热,另一部分经四通阀6进入辅助换热器4放热冷凝后进入蒸发器3中吸热,蒸发器3流出的冷媒一部分进入冷媒第一入口10,另一部分经过四通阀6进入冷媒第二入口20。通过采用上述设置,当四通阀6处于第一导通模式时,新风入口100流入的新风经蒸发器3和辅助换热器4实现两次换热从而进行阶梯式换热,减小压缩机吸排气压比,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当四通阀6处于第二导通模式时,新风入口100流入的新风经蒸发器3降温除湿后,再经辅助换热器4加温,从而避免出风温度过低,提高空调系统除湿时的出风舒适度。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与现有的空调系统相比,降低了制冷模式的能耗并提高了除湿模式的出风舒适度。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