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热交换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08-20 16:4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热交换 设备
热交换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热交换设备。



背景技术:

在家用电器中,常采用热交换的方式进行烘干。其中,干衣机领域,干衣时间长和干衣能耗大是用户体验的最大痛点。

相关技术中,干衣机主要有三种类型:直排式干衣机、冷凝式干衣机以及热泵式干衣机。其中直排式干衣机及冷凝式干衣机能耗相对较高,通常情况为热泵式干衣机能耗的2-3倍;而热泵式干衣机采用单循环干衣技术,虽然能耗相对较低,但是时间较长,干衣时间通常是直排式/冷凝式的1.5倍,甚至更长。因此目前市场上并没有干衣时间短,且能耗低的干衣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热交换设备,过冷器和冷凝器分级加热,有助于提升换热效率,流通通道内的蒸发器还能起到干燥除湿的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包括:

壳体,设有待加热区和与所述待加热区连通形成换热介质循环回路的流通通道,所述换热介质循环回路内的换热介质用于与冷媒换热;

冷媒循环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包括连通形成冷媒循环回路的压缩机、冷凝器、过冷器、节流元件和蒸发器,沿所述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所述蒸发器、所述过冷器和所述冷凝器依次排列于所述流通通道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内的冷媒循环组件,壳体内设置待加热区和流通通道,冷媒循环组件的蒸发器、过冷器和冷凝器依次排列于流通通道内,换热介质依次流过蒸发器、过冷器和冷凝器,蒸发器可用于换热介质除湿干燥,适用于高温高湿的换热介质处理,换热介质经过过冷器和冷凝器分级加热,有助于提高热交换设备的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冷凝器包括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冷凝温度高于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冷凝温度,所述过冷器、所述第二冷凝器和所述第一冷凝器依次排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冷媒出口和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冷媒出口中的至少一个通过所述过冷器连通所述蒸发器的冷媒入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过冷器包括第一过冷器和第二过冷器,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冷媒出口通过所述第一过冷器与所述蒸发器连通,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冷媒出口通过所述第二过冷器与所述蒸发器连通,所述蒸发器、所述第二过冷器、所述第一过冷器、所述第二冷凝器和所述第一冷凝器依次排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蒸发器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沿着所述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蒸发器位于所述第二蒸发器与所述过冷器之间,或沿垂直于所述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蒸发器与所述第二蒸发器并列设置;

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过冷器的冷媒入口,所述过冷器的冷媒出口通过第一节流元件连通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冷媒入口,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冷媒出口通过第二节流元件连通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冷媒入口,或者,

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冷媒出口通过第一节流元件连通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冷媒入口,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过冷器的冷媒入口,所述过冷器的冷媒出口通过第二节流元件连通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冷媒入口,或者,

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冷媒出口和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冷媒出口分别连通所述过冷器的两个冷媒入口,且所述过冷器的两个冷媒出口分别通过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连通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缩机设有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一排气口通过油分离器与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冷媒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排气口通过管件与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冷媒入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设置储液器,所述储液器位于所述油分离器与所述压缩机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缩机位于所述流通通道的一侧,所述压缩机与所述蒸发器并列设置,所述节流元件位于所述压缩机与所述蒸发器之间的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内设有限制出所述待加热区的烘干筒,所述烘干筒与所述流通通道的连通以供所述换热介质循环流动,所述烘干筒的换热介质入口位于所述冷凝器的下游,所述烘干筒的换热介质出口位于所述蒸发器的上游,所述烘干筒设于所述冷媒循环组件的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缩机位于所述流通通道的一侧,所述蒸发器、所述过冷器和所述冷凝器的高度相同且低于所述压缩机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第一排气口通过油分离器与第一冷凝器的冷媒入口连通的情况下,所述壳体内设有用于驱动所述烘干筒转动的驱动电机,所述油分离器位于所述压缩机与所述驱动电机之间,所述油分离器的高度低于或等于所述压缩机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内的冷媒循环组件,壳体内设置待加热区和流通通道,冷媒循环组件的蒸发器、过冷器和冷凝器依次排列于流通通道内,换热介质依次流过蒸发器、过冷器和冷凝器,蒸发器可用于换热介质除湿干燥,适用于高温高湿的换热介质处理,换热介质经过过冷器和冷凝器分级加热,有助于提高热交换设备的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设备的冷媒循环组件在壳体内的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隐藏了局部的壳体结构。

附图标记:

100:壳体;

210:压缩机;220:冷凝器;221:第一冷凝器;222:第二冷凝器;230:过冷器;240:节流元件;241:第一节流元件;242:第二节流元件;250:蒸发器;260:油分离器;270:储液器;

300:驱动电机;310:皮带轮;400:烘干筒;500:风轮;600:连通件;700:集水件;800:蜗壳;900:门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热交换设备,包括:壳体100和冷媒循环组件,壳体100内设有待加热区和与待加热区连通形成换热介质循环回路的流通通道,换热介质循环回路内的换热介质用于与冷媒换热;冷媒循环组件设于壳体100内,冷媒循环组件包括连通形成冷媒循环回路的压缩机210、冷凝器220、过冷器230、节流元件240和蒸发器250,沿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蒸发器250、过冷器230和冷凝器220依次排列于流通通道内。

当待加热区需要加热时,冷媒循环组件运行,压缩机210启动并驱动冷媒在压缩机210、冷凝器220、过冷器230、节流元件240和蒸发器250之间循环流动,冷媒依次流过冷凝器220、过冷器230和蒸发器250,换热介质依次流过蒸发器250、过冷器230和冷凝器220。由于在冷媒循环回路中设置有过冷器230,也即冷媒从冷凝器220流出之后会进入过冷器230,进而可以提高冷凝器220出口的冷媒过冷度,提高冷凝器220的换热能效。此外,由于过冷器230和冷凝器220设置在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当换热介质依次流经过冷器230和冷凝器220的时候,可以对换热介质进行分级加热,提高热交换设备的换热效率。

当换热介质为高湿的气体时,在换热介质流过蒸发器250时,蒸发器250内的冷媒吸热,换热介质放热,有助于换热介质中携带的水汽析出,降低换热介质的含水率,得到的换热介质为干燥的气体,达到干燥除湿的作用,适用于干衣机、洗干一体机以及洗碗机等通过换热进行干燥或除湿的设备,也就是待加热区为干衣机或洗干一体机的烘干筒400内的区域,或待加热区为洗碗机的洗碗槽内的区域。也就是,换热介质经过蒸发器250降温除湿,经过过冷器230进行初级加热,再经过冷凝器220进行二次加热,此过程中,对换热介质进行逐级处理,换热效果更好。

其中,流通通道可以为壳体100内的隔板限制出的通道,为换热介质提供充足的流动空间;此时,蒸发器250、过冷器230和冷凝器220可以为换热管结构,有助于增大换热介质与各个换热器的接触面积。但流通通道的形式以及蒸发器250、过冷器230和冷凝器220的结构形式不限于上述形式,其他能够实现换热介质与冷媒换热的结构均可。

本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通过过冷器230与冷凝器220配合,有助于提升冷媒的热量利用率,提升冷媒循环回路的热效率。其中,蒸发器250、过冷器230和冷凝器220的数量不限,可根据需要选择。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1所示,冷凝器220包括第一冷凝器221和第二冷凝器222,第一冷凝器221的冷凝温度高于第二冷凝器222的冷凝温度,过冷器230、第二冷凝器222和第一冷凝器221依次排列。此时,换热介质依次流过蒸发器250、过冷器230、第二冷凝器222和第一冷凝器221,换热介质至少经过三级加热(也即过冷器230的加热、第二冷凝器222的加热和第一冷凝器221的加热)。此种梯级加热的方式,可以保证热交换系统具有较高的能效,在对换热介质充分加热的同时,降低能量浪费。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冷凝器221的冷媒出口和第二冷凝器222的冷媒出口中的至少一个通过过冷器230连通蒸发器250的冷媒入口。根据第一冷凝器221的冷媒出口和第二冷凝器222的冷媒出口的冷媒压力,可以根据需要将第一冷凝器221排出的冷媒和第二冷凝器222排出的冷媒中的至少一个通入过冷器230进行二次换热,使冷媒充分换热,有助于提升换热效率。

也就是,第一冷凝器221的冷媒出口通过过冷器230和节流元件240连通蒸发器250的冷媒入口,第二冷凝器222的冷媒出口通过节流元件240连通蒸发器250的冷媒入口;或者,第一冷凝器221的冷媒出口通过节流元件240连通蒸发器250的冷媒入口,第二冷凝器222的冷媒出口通过过冷器230和节流元件240连通蒸发器250的冷媒入口;或者,第一冷凝器221的冷媒出口和第二冷凝器222的冷媒出口均通过过冷器230和节流元件240连通蒸发器250的冷媒入口;其中,第一冷凝器221所在支路和第二冷凝器222所在支路可以共用一个节流元件,或每个支路分别设置一个节流元件。

当第一冷凝器221的冷媒出口和第二冷凝器222的冷媒出口均通过过冷器230和节流元件240连通蒸发器250的冷媒入口,第一冷凝器221的冷媒出口和第二冷凝器222冷媒出口可以通过同一个过冷器230连通蒸发器250的冷媒入口,或分别通过一个过冷器230连通蒸发器250的冷媒入口。

当第一冷凝器221的冷媒出口和第二冷凝器222冷媒出口分别通过一个过冷器230连通蒸发器250的冷媒入口,可以理解的是,过冷器230包括第一过冷器和第二过冷器,第一冷凝器221的冷媒出口通过第一过冷器与蒸发器250连通,第二冷凝器222的冷媒出口通过第二过冷器与蒸发器250连通,蒸发器250、第二过冷器、第一过冷器、第二冷凝器222和第一冷凝器221依次排列。在第一冷凝器221的冷凝温度高于第二冷凝器222的冷凝温度情况下,一般第二冷凝器222的冷凝温度高于第一过冷器的冷凝温度,第一过冷器的冷凝温度高于第二过冷器的冷凝温度,这样,换热介质流动过程中,先经过第二过冷器进行一级加热,再经过第一过冷器进行二级加热,再经过第二冷凝器222进行三级加热,再经过第一冷凝器221进行四级加热,实现逐级加热。该种梯级加热的方式,可以保证热交换系统具有较高的能效,在对换热介质充分加热的同时,降低能量浪费。

当然,上述实施例中,冷凝器220和过冷器230均可以设置多个,蒸发器250也可以设置多个。可以理解的是,蒸发器250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的位置关系可以为:沿着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第一蒸发器位于第二蒸发器与过冷器230之间,或沿垂直于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第一蒸发器与第二蒸发器并列设置。当沿着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第一蒸发器位于第二蒸发器与过冷器230之间,也就是,第二蒸发器、第一蒸发器、过冷器230和冷凝器220依次排列,换热介质依次流过第二蒸发器、第一蒸发器、过冷器230(当过冷器230包括第一过冷器和第二过冷器,经过第一蒸发器的换热介质依次流过第二过冷器、第一过冷器)和冷凝器220(当冷凝器220包括第一冷凝器221和第二冷凝器222,经过过冷器230的换热介质依次流过第二冷凝器222、第一冷凝器221),两个蒸发器250可增加换热介质的换热面积,并且换热介质可逐级放热除湿,有助于提升换热介质的除湿效果。当沿垂直于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第一蒸发器与第二蒸发器并列设置,可以理解为,若换热介质沿水平方向从左向右流动,第一蒸发器与第二蒸发器可以上下并列或前后并列设置,每个蒸发器可以与其对应部分的换热介质进行换热。上述的蒸发器的设置方式可根据需要选择。

其中,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的连接方式可参考下述的实施方式。

第一种连接方式:第一冷凝器221的冷媒出口连通过冷器230的冷媒入口,过冷器230的冷媒出口通过第一节流元件241连通第一蒸发器的冷媒入口,第二冷凝器222的冷媒出口通过第二节流元件242连通第二蒸发器的冷媒入口。第一冷凝器221的冷媒和第二冷凝器222的冷媒相互独立流动,两个冷媒流动路径提供不同的换热能力,有助于满足梯级换热的需求。

同理,第二种连接方式:第一冷凝器221的冷媒出口通过第一节流元件241连通第一蒸发器的冷媒入口,第二冷凝器222的冷媒出口连通过冷器230的冷媒入口,过冷器230的冷媒出口通过第二节流元件242连通第二蒸发器的冷媒入口,也提供了两个相互独立的冷媒流动路径,有助于进行梯级换热。

并且,上述两种连接方式中,当换热介质为需要除湿的气体,换热介质流经蒸发器250的时候,换热介质携带的液体附着在蒸发器250上,以达到干燥换热介质的目的。与此同时,由于液体附着在蒸发器250上,进而液体会沿着蒸发器250由上往下流动。进而对于蒸发器250而言,当第一蒸发器位于第二蒸发器上方,第二蒸发器外部的水膜厚度比第一蒸发器外部的水膜厚度要大,进而导致第二蒸发器比第一蒸发器需要更大的制冷量。基于此,对进入蒸发器250的冷媒进行分配,使得一部分冷媒进入第一蒸发器,另外一部分冷媒进而第二蒸发器。并且,保证进入第二蒸发器的冷媒比进入第一蒸发器的冷媒具有更强的蒸发吸收潜力。由于从第一冷凝器221流出的冷媒一般情况下气态成分较高,进而其蒸发吸热的潜力更低,因此将该部分冷媒通入位于上方的第一蒸发器。

第三种连接方式:第一冷凝器221的冷媒出口和第二冷凝器222的冷媒出口分别连通过冷器230的两个冷媒入口,且过冷器230的两个冷媒出口分别通过第一节流元件241和第二节流元件242连通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

此时,当过冷器230设置一个,第一冷凝器221的排出的冷媒与第二冷凝器222排出的冷媒在过冷器230内混合,再分别通入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两个蒸发器的蒸发吸热能力相同,此时,两个蒸发器可以沿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并列或前后并列。

当过冷器230包括第一过冷器和第二过冷器,第一冷凝器221的冷媒出口通过第一过冷器连通第一节流元件241,第二冷凝器222的冷媒出口通过第二过冷器连通第二节流元件242,也提供了两个相互独立的冷媒流动路径,有助于进行梯级换热,根据蒸发能力不同,两个蒸发器可以上下并列设置。

上述实施方式中,节流元件240可以为毛细管或膨胀阀。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冷凝器221中的冷媒和第二冷凝器222中的冷媒可以来由不同的压缩机供给,或由一个压缩机210供给。

当第一冷凝器221中的冷媒和第二冷凝器222中的冷媒由一个压缩机210供给,参考图1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压缩机210设有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第一排气口通过油分离器260与第一冷凝器221的冷媒入口连通,第二排气口通过管件与第二冷凝器222的冷媒入口连通。壳体100内仅设置一个压缩机210,可减小压缩机210占用的空间,有助于热交换设备加工为小型化、轻量化的设备。

其中,压缩机210的结构形式多样,可以采用转子式、活塞式或其他形式,只要压缩机210具有两个排气压力不同的排气口即可。

一般情况下,第一排气口直接与气缸的压缩腔连通,第二排气口通过压缩机210的机壳的内部空间与压缩腔连通,第一排气口的排气压力大于第二排气口的排气压力,使得第一冷凝器221的冷凝温度高度第二冷凝器222的冷凝温度。

当冷媒直接从压缩腔内排出,冷媒中携带润滑油,在第一排气口连接油分离器260,将第一排气口排出的冷媒中的润滑油分离,有助于保证冷媒的换热效率,油分离器260中的润滑油可以通过管路直接回流到压缩机210内,也有助于润滑油循环利用,减小压缩机210的维护成本。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油分离器260的两端分别通过管件连接压缩机210的第一排气口和第一冷凝器221的冷媒入口,油分离器260的底部通过回油管连接到压缩机210的回油口,通过三段管件可实现油分离器260的固定,结构简单;当然,油分离器260可以再通过卡箍固定在压缩机210上。其中,油分离器260尽量靠近壳体100的下方安装,避免油分离器260与壳体100内其他部件发生干涉,油分离器260的高度尽量不高于压缩机210的高度。

可以理解的是,压缩机210的吸气口设置储液器270,储液器270位于油分离器260与压缩机210之间。储液器270对进入压缩机210的冷媒进行气液分离,避免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210,保证压缩机210稳定运行。储液器270的体积较小,储液器270位于油分离器260与压缩机210之间,有助于节省安装空间,还有助于缩短管路。

参考图1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压缩机210位于流通通道的一侧,压缩机210与蒸发器250并列设置,节流元件240位于压缩机210与蒸发器250之间的空间,充分利用压缩机210与蒸发器250之间的空间,并且有助于缩短节流元件240与蒸发器250之间的管路长度以及蒸发器250与压缩机210之间的管路长度,使热交换设备的结构更加紧凑。

上述实施例中的热交换设备可以为干衣机、洗干一体机洗碗机等多种需要进行换热的设备。

当热交换设备为干衣机或洗干一体机时,可以理解的是,壳体100内设有限制出待加热区的烘干筒400,烘干筒400与流通通道连通以供换热介质循环流动,烘干筒400的换热介质入口位于冷凝器220的下游,烘干筒400的换热介质出口位于蒸发器250的上游,烘干筒400设于冷媒循环组件的上方,方便冷媒循环组件安装,也方便换热介质循环流动。

此时,换热介质为空气,空气与烘干筒400内的衣服换热并携带水汽从换热介质出口流出,流出的换热介质为高温高湿的气体,高温高湿的气体流向蒸发器250,高温高湿的气体在蒸发器250外表面冷凝并发生热交换,得到低温干燥的气体;该低温干燥的气体从蒸发器250流向过冷器230,经过过冷器230进行初步加热,之后流向冷凝器220进行进一步加热,得到高温干燥的气体;该高温干燥的气体从冷凝器220流回至烘干筒400的换热介质入口,并和衣物发生热交换,实现空气的循环。

参考图1和图2所示,在冷凝器220的下游设有连通件600,壳体100上连接有蜗壳800和设于蜗壳800内的风轮500,连通件600与蜗壳800连接,风轮500通过外力驱动高温干燥的换热介质从连通件600向蜗壳800流动,也就是保证换热介质在烘干筒400与流通通道之间循环流动。壳体14的底部设置集水件700,集水件700从蒸发器95的底部延伸到壳体14的一侧,方便排水;其中,集水件700可以为水槽。

其中,蜗壳800位于壳体100靠后的部分,壳体100的前方设置门体900,门体900打开即可打开烘干筒400,冷媒循环组件位于壳体100的下部分。

参考图1和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压缩机210设于流通通道的一侧,压缩机210与流通通道在水平方向上并列设置,方便安装。蒸发器250、过冷器230和冷凝器220的高度相同且低于压缩机210的高度,流通通道位于烘干筒400的正下方,也就是蒸发器250、过冷器230和冷凝器220位于烘干筒400的正下方,避免蒸发器250、过冷器230和冷凝器220与烘干筒400发生干涉,蒸发器250、过冷器230和冷凝器220的高度要低于烘干筒400。而压缩机210靠近壳体100的边缘,烘干筒400下方对应于压缩机210所在位置的空间较大,压缩机210的高度可以适当高于烘干筒400的最低位置。

一般情况下,烘干筒400可以理解为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圆柱筒。

可以理解的是,在压缩机210设有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第一排气口通过油分离器260与第一冷凝器221的冷媒入口连通的情况下,壳体100内设有用于驱动烘干筒400转动的驱动电机300,油分离器260位于压缩机210与驱动电机300之间,充分利用压缩机210与驱动电机300之间的空间,油分离器260的高度低于或等于压缩机210的高度,避免油分离器260与烘干筒400发生干涉。其中,驱动电机300的输出端连接皮带轮310,皮带轮310通过皮带与烘干筒400连接并用于驱动烘干筒400转动。

当储液器270位于油分离器260与压缩机210之间,充分利用油分离器260与压缩机210之间的空间。当然,储液器270不限于设置在油分离器260与压缩机210之间,储液器270还可以与油分离器260对称设置,有助于保持压缩机210的结构对称性和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当热交换设备为干衣机或洗干一体机,压缩机210的高度小于或等于250mm,油分离器260的高度小于或等于250mm,蒸发器250、过冷器230和冷凝器220的高度均小于或等于200mm,使干衣机或洗干一体机具有高能效、快速干衣以及紧凑式安装等特点。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