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防止开盖溅液的EP管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06:4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耗材 实验 开盖溅液 ep

防止开盖溅液的ep管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实验耗材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止开盖溅液的ep管。


背景技术:

2.ep管,又称之为微量离心管,它是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耗材,一般用来盛装少量的液体离心,冻干,或者储存样品。现有的ep管种类繁多,就材质而言,包括玻璃材质ep管,聚丙烯、聚四氟乙烯等塑料材质ep管;就规格而言,包括0.5ml、1ml、1.5ml、2ml、10ml、50ml等规格;就类型而言,包括翻盖型ep管、单管、八联管、96孔板。
3.目前的翻盖型ep管包括管体,管体顶部盖合有一端盖,端盖侧壁与管体顶部边沿通过弹性板连接,弹性板为弹性材质折弯而成,使端盖能够以弹性板进行转动。
4.但是管体在装较多液体时,且有时会在管体内盛装一些有毒性的生物试剂如tris、乙腈、苯酚等,在打开端盖时因用力过大,可能会导致管体里面样本液体飞溅,进而易造成实验污染和危害人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少管体内液体在打开时的飞溅,提高对实验人员的保护,本技术提供一种防止开盖溅液的ep管。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止开盖溅液的ep管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防止开盖溅液的ep管,包括管体,管体顶部盖设有一端盖,端盖侧壁与管体顶部边沿通过弹性板连接,所述端盖与管体之间还设置有一用于对样本进行二次遮挡以避免打开端盖造成样本迸溅的遮挡组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打开管体取出其内的样本时,实验人员首先掀开端盖并将端盖绕弹性板转动,直至端盖转动至管体端口完全敞开,之后实验人员只需解除遮挡组件对管体开口的阻挡,然后即可将管体内的样本取出,从而避免了在打开端盖时因用力过大而导致管体里面样本液体飞溅,提高了对实验人员的保护。
9.可选的,所述端盖包括盖板和固定在盖板下表面的环管,所述管体上表面靠近弹性板处开设有一与管体内壁连通的第一嵌槽,所述管体上表面远离弹性板处还开设有一与管体内壁连通的第二嵌槽,遮挡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嵌槽内的第一板体以及设置在第二嵌槽内的第二板体,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固定有一用于与管体端口卡和的环框,环框底部固定有一顶端开口的弹性套筒,所述环管穿过环框卡入进弹性套筒使弹性套筒外周壁与管体内侧壁紧贴。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绕弹性板转动盖板时,环管向上运动与弹性套筒相互分离,即可解除环管对弹性套筒的挤压限制,之后实验人员便可相对轻松的将环框和弹性套筒从管体开口处取出,最终实现管体开口的打开以及其内样本的取出,整体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提高了实验人员的操作效率。
11.可选的,所述第一板体远离环框的一端与第一嵌槽转动连接,第一板体与第一嵌
槽的转动轴线平行于盖板绕弹性板转动的轴线。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环框和弹性套筒从管体开口取出时,实验人员可绕第一板体与第一嵌槽的转动轴转动第二板体、环框、弹性套筒和第一板体,从而提高实验人员对弹性套筒的操作效率,避免环框与弹性套筒和管体完全分离,而影响下次的实用。
13.可选的,所述管体包括盛装部以及连接在盛装部顶端外侧壁的翻边部,所述第二嵌槽包括位于盛装部上的子限位槽以及位于翻边部的母限位槽,母限位槽与翻边部外侧连通且母限位槽向下延伸并与盛装部外侧壁连通,第二板体包括卡设在子限位槽的连接部,连接部朝向环框的一端与环框侧壁固定,连接部背离环框的一端转动连接有一转动部,转动部与连接部的转动轴线平行于第一板体与第一嵌槽的转动轴线,当转动部向下转动时,转动部可与盛装部外侧壁相互贴靠。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向上转动端盖时,实验人员可将拇指摁压在转动部上,对转动部和连接部施加一个作用力,从而避免在转动端盖时,因端盖与弹性套筒之间的摩擦作用将环框和弹性套筒从盛装部端口内带出,以提高弹性套筒对盛装部的二次遮挡效果。
15.可选的,所述转动部背离盛装部的一侧固定有多个防滑条,多个防滑条沿转动部的高度方向均匀分布。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滑条的布置,增加了实验人员手指与转动部侧壁之间的摩擦作用,进而提高了实验人员对转动的摁压稳定性。
17.可选的,所述转动部朝向盛装部的一侧靠近转动部底端处固定有一卡块,所述盛装部对应的侧壁上开设有一供卡块卡入的卡槽。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块与卡槽的相互卡设,使转动部更好的与盛装部侧壁相互固定,进一步的避免了转动部和连接部在端盖的带动下向上运动。
19.可选的,所述卡块的外侧壁上贴设有一弹性垫。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垫的布置,使卡块与插槽卡和的更为紧密,从而避免了卡块与卡槽的自由分离,提高了卡块与卡槽相互连接的稳定性。
21.可选的,所述转动部背离盛装部的一侧靠近转动部顶部处固定有一推动板。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卡块与卡槽相互分离时,实验人员只需拇指推动推动板使转动部绕连接部转动,即可将卡块从卡槽内转出,推动板的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进而提高了整体的实验效率。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提高了对实验人员的保护,通过掀开端盖并将端盖绕弹性板转动,直至端盖转动至管体端口完全敞开,之后实验人员只需解除遮挡组件对管体开口的阻挡,然后即可将管体内的样本取出,从而避免了在打开端盖时因用力过大而导致管体里面样本液体飞溅;
25.2.提高了实验人员的操作效率,通过将环管向上运动与弹性套筒相互分离,即可解除环管对弹性套筒的挤压限制,之后实验人员便可相对轻松的将环框和弹性套筒从管体开口处取出,最终实现管体开口的打开以及其内样本的取出,整体结构简单操作便捷。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ep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体现遮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体现盛装部内结构的剖视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管体;11、盛装部;111、卡槽;12、翻边部;13、第一嵌槽;14、第二嵌槽;141、子限位槽;142、母限位槽;2、端盖;21、盖板;22、环管;3、弹性板;4、遮挡组件;41、第一板体;42、环框;43、弹性套筒;5、第二板体;51、连接部;52、转动部;53、防滑条;54、卡块;55、弹性垫;56、推动板。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防止开盖溅液的ep管。参照图1和图2,ep管包括管体1,管体1包括盛装部11以及连接在盛装部11顶端外侧壁的翻边部12,盛装部11和翻边部12的上表面相互平齐,盛装部11和翻边部12上共同盖设有一端盖2,端盖2包括圆形的盖板21以及固定在盖板21朝向盛装部11一侧用于插设在盛装部11端口处的环管22,盖板21侧壁与翻边外侧壁通过弹性板3连接,弹性板3为弹性的塑料材质折弯而成,使实验人员能够掀开盖板21和环管22并绕弹性板3转动,另外环管22与盛装部11之间还设置有一用于对样本进行二次遮挡以避免打开端盖2造成样本迸溅的遮挡组件4。
32.参照图2,盛装部11和翻边部12上表面靠近弹性板3处共同开设有一与管体1内壁连通的矩形的第一嵌槽13,盛装部11和翻边部12上表面远离弹性板3处还开设有一与管体1内壁连通的第二嵌槽14,第二嵌槽14包括位于盛装部11上的子限位槽141以及位于翻边部12的母限位槽142,母限位槽142与翻边部12外侧连通且母限位槽142向下延伸并与盛装部11外侧壁连通,遮挡组件4包括设置在第一嵌槽13内的第一板体41,第一板体41朝向弹性板3的一端与第一嵌槽13转动连接,且第一板体41与第一嵌槽13的转动轴线平行于盖板21绕弹性板3转动的轴线,第一板体41朝向盛装部11轴线延伸方向的一端固定有一与盛装部11开口相互卡设的环框42,环框42的外侧壁与盛装部11的内壁相互贴靠,环框42的内径小于环管22的外径以使环管22能够插入进环框42内,环框42的底部同轴固定有一顶端开口的弹性套筒43,弹性套筒43的内径略小于环管22,且弹性套筒43与环框42的连接处平滑过渡以使环管22更易插入进弹性套筒43内与弹性套筒43形成卡设;子限位槽141和母限位槽142内共同设置有一第二板体5,第二板体5朝向环框42的一端与环框42相互固定。
33.当需要打开盛装部11取出盛装部11内的样本时,实验人员首先摁住第二板体5,限制第二板体5与子限位槽141和母限位槽142的分离,然后掀开盖板21绕弹性板3转动,使环管22向上因弹性滑动与弹性套筒43和环框42相互分离,直至盖板21和环管22转动至环框42和弹性套筒43完全露出,因环框42与弹性套筒43与盛装部11卡设力较小,之后实验人员即可使用较小的力向上转动第二板体5,使第二板体5带动环框42、弹性套筒43和第一板体41绕第一板体41与翻边部12的转动轴转动,直至环框42和弹性套筒43与盛装部11相互脱离,而后实验人员即可取出盛装部11内的样本进行实验,因掀开盖板21和环管22时弹性套筒43仍旧位于盛装部11开口处对盛装部11内的样本进行遮挡,从而避免了在打开端盖2时因用力过大而导致管体1里面样本液体飞溅,提高了对实验人员的保护。
34.参照图3,为了使实验人员更为方便的摁压第二板体5,第二板体5包括卡设在子限位槽141内并与环框42固定的连接部51,连接部51背离环框42的一端转动连接有一转动部
52,转动部52与连接部51的转动轴线平行于第一板体41与第一嵌槽13的转动轴线,转动部52绕转动部52与连接部51的转动轴线向下旋转并与盛装部11的外侧壁相互贴设,从而使实验人员可以将拇指摁压在转动部52背离盛装部11的一侧,即可限制转动部52与连接部51和母限位槽142与子限位槽141的自由分离,整体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提高了实验人员的操作效率,另外转动部52背离盛装部11的一侧还固定有多个防滑条53,多个防滑条53沿转动部52的高度方向均匀分布,以增加实验人员手指与转动部52侧壁之间的摩擦作用,避免手指与转动部52的相对滑动。
35.参照图3,为了避免平时转动部52与连接部51的自由转动,在转动部52朝向盛装部11的一侧靠近转动部52底端处固定有一矩形块状的卡块54,盛装部11对应的侧壁上开设有一供卡块54卡入的卡槽111,在卡块54与卡槽111的相互卡设下,减少转动部52与连接部51在平时自由转动的可能,在卡块54与卡槽111相接触的外侧壁上还贴设有一弹性垫55,使卡块54与插槽卡和的更为紧密,避免卡块54与卡槽111的自由分离,另外转动部52背离盛装部11的一侧还固定有一矩形的推动板56,推动板56靠近转动部52顶部处,且推动板56远离转动部52的一端向上倾斜布置,以便于实验人员拇指推动推动板56将卡块54与卡槽111相互分离,进而提高环框42和套型套筒与盛装部11的打开效率。
3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防止开盖溅液的ep管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打开盛装部11取出盛装部11内的样本时,实验人员首先摁住转动部52,然后向上掀开盖板21使环管22与盛装部11相互脱离,之后推动推动板56使卡块54与卡槽111相互分离,进而解除对转动部52和盛装部11的固定限制,而后实验人员即可用手指夹住转动部52向上拉动,从而带动连接部51、环框42和第一板体41绕第一板体41与第一嵌槽13转动,直至与环框42连接的弹性套管与盛装部11相互分离,即可将盛装部11开口打开供实验人员安全的取出盛装部11内的样本。
3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