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废渣水混配装置及沉降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05:5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配装 废渣 沉降 废水处理 系统


1.本技术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废渣水混配装置及沉降系统。


背景技术:

2.工业生产中会产生大量废水,废水的初步处理多采用在沉降池内加入絮凝剂,通过絮凝沉淀的方式,除去废水中的大量悬浮物,达到水处理效果。
3.采用上述方式进行废水的初步处理时,通常直接向沉降池内添加絮凝剂,但是采用这种方式,絮凝剂与废水之间难以混合均匀,从而会对絮凝沉淀的效率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使絮凝剂与废水混合更加均匀,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废渣水混配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废渣水混配装置,包括:
7.混配池;
8.第一进水管,固定于混配池上,与混配池连通,用于通入废水;
9.第二进水管,固定于混配池上,与混配池连通,用于通入絮凝剂;以及
10.出水管,固定于混配池上,与混配池连通,用于将混合后的废水排放至沉降池内。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废水经第一进水管通入混配池内,同时絮凝剂经第二进水管通入混配池内,在这个过程中,借助于废水自身的动力,使絮凝剂和废水在混配池内充分混合,然后再排入沉降池内。以混配池作为中间混合平台,同时依靠废水的源动力促进絮凝剂与废水的混合,混合更为均匀,有效提高了混合效率。
12.可选的,所述混配池为圆形,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均与混配池的侧表面相切。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废水和絮凝剂进入混配池内后,会贴着混配池的内壁向下呈螺旋形式流动,促进废水和絮凝剂的充分混合,而且混合流体在混配池的底部也会形成漩涡,进一步提高混合效率。
14.可选的,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沿混配池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且第一进水管与第二进水管交错设置。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流量一定的前提下,设置多根管道,将废水和絮凝剂分散,更加有利于废水和絮凝剂的混合。
16.可选的,所述混配池内设置有滤网,所述滤网与出水管相对应。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滤网能够将废水中的废渣阻挡在混配池内,防止废渣进入沉降池内,一定时间后直接对混配池内的废渣进行清理即可。
18.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废渣水混配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19.一种废渣水混配装置,包括:
20.混配池;
21.第一进水管,固定于混配池上,与混配池连通,用于通入废水;
22.第二进水管,固定于第一进水管上,与第一进水管连通,用于通入絮凝剂;以及
23.出水管,固定于混配池上,与混配池连通,用于将混合后的废水排放至沉降池内。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废水流经第一进水管的过程中,絮凝剂直接通入第一进水管内,絮凝剂与废水在第一进水管内完成混合,在废水的自身动力作用下向混配池内一同排放,在混配池内完成进一步的混合。以混配池作为中间混合平台,同时依靠废水的源动力促进絮凝剂与废水的混合,混合更为均匀,有效提高了混合效率。
25.可选的,所述混配池为圆形,所述第一进水管与混配池的侧表面相切。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废水和絮凝剂进入混配池内后,会贴着混配池的内壁向下呈螺旋形式流动,促进废水和絮凝剂的充分混合,而且混合流体在混配池的底部也会形成漩涡,进一步提高混合效率。
27.可选的,所述第一进水管沿混配池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
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流量一定的前提下,设置多根管道,将废水和絮凝剂分散,更加有利于废水和絮凝剂的混合。
29.可选的,所述混配池内设置有滤网,所述滤网与出水管相对应。
3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滤网能够将废水中的废渣阻挡在混配池内,防止废渣进入沉降池内,一定时间后直接对混配池内的废渣进行清理即可。
31.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废渣水沉降系统,采用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废渣水混配装置。
32.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33.废水经第一进水管通入混配池内,同时絮凝剂经第二进水管通入混配池内,在这个过程中,借助于废水自身的动力,使絮凝剂和废水在混配池内充分混合,然后再排入沉降池内。以混配池作为中间混合平台,同时依靠废水的源动力促进絮凝剂与废水的混合,混合更为均匀,有效提高了混合效率。
附图说明
3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给出的废渣水混配装置的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
35.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给出的废渣水混配装置的另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
36.图中,11、混配池;12、第一进水管;13、第二进水管;14、出水管;21、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结合附图1

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8.参照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废渣水混配装置,包括混配池11、第一进水管12、第二进水管13以及出水管14。
39.第一进水管12固定在混配池11的侧壁上,与混配池11的内部连通,废水能够经第一进水管12通入混配池11内。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方便在第一进水管12的端部外接管道,可以在第一进水管12的端部固定法兰盘,通过法兰连接的形式便于管道的安装拆卸。
40.第二进水管13固定在混配池11的侧壁上,而且第二进水管13与第一进水管12的轴线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絮凝剂能够经第二进水管13通入混配池11内。
41.出水管14固定在混配池11的侧壁上,废水和絮凝剂在混配池11内完成混合后,从出水管14排出至沉降池内。
42.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的混配装置设置在沉降池的上方,废水经第一进水管12通入混配池11内,同时絮凝剂经第二进水管13通入混配池内,在这个过程中,借助于废水自身的动力,使絮凝剂和废水在混配池11内充分混合,然后再排入沉降池内。以混配池11作为中间混合平台,同时依靠废水的源动力促进絮凝剂与废水的混合,混合更为均匀,有效提高了混合效率。
43.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实际生产制造时,尽量将第一进水管12设置在第二进水管13的上方。这样废水通入混配池11内时,会对下方的絮凝剂造成冲击,更加有利于混合。
44.进一步的,混配池11的截面为圆形,第一进水管12和第二进水管13的轴线均与混配池11的侧表面相切。废水和絮凝剂进入混配池11内后,会贴着混配池11的内壁向下呈螺旋形式流动,促进废水和絮凝剂的充分混合,而且混合流体在混配池11的底部也会形成漩涡,进一步提高混合效率。
45.第一进水管12和第二进水管13均沿混配池11的高度方向设置有多根,而且第一进水管12和第二进水管13交错设置,第二进水管13分布于相邻的第一进水管12之间。而且多根第一进水管12和第二进水管13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在流量一定的前提下,设置多根管道,将废水和絮凝剂分散,更加有利于废水和絮凝剂的混合。
46.参照图2,作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废渣水混配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与上述各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二进水管13固定在第一进水管12上,直接与第一进水管12连通,而非与混配池11相连。
47.废水流经第一进水管12的过程中,絮凝剂直接通入第一进水管12内,絮凝剂与废水在第一进水管12内完成混合,在废水的自身动力作用下向混配池内一同排放,在混配池内完成进一步的混合。
48.同样的,第二进水管13的的轴线与混配池11的侧表面相切,而且第一进水管12沿混配池11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根。
49.参照图1和图2,混配池11内还设有滤网21,滤网21与出水管14的管口相对应,滤网21的四周边缘与混配池11的内壁固定连接。由于废水中可能含有废渣,滤网21能够将废水中的废渣阻挡在混配池11内,防止废渣进入沉降池内,一定时间后直接对混配池11内的废渣进行清理即可。
50.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废渣水沉降系统,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中所述的废渣水混配装置。
51.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