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出胶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10:2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生产工艺 组件 光伏 机构


1.本技术涉及光伏组件生产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出胶机构。


背景技术:

2.在光伏组件的组装工艺中,光伏组件需要组装至边框中,并通过打胶实现光伏组件和边框的相对粘合固定。
3.但是,现有的打胶方式主要是从胶枪头部的轴向出胶,出胶过于集中,且出来的胶易产生卷边现象,不能保证在边框组装完成后,边框组件背面的溢胶宽度,也不能满足边框组件正面干净无溢胶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出胶机构,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避免出胶过于集中,提升打胶合格率。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出胶机构,其中,包括:
6.本体,所述本体中设置有出胶通道;
7.所述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出胶口,所述出胶口在轴向上贯通所述本体上用于出胶的一端;
8.所述出胶口的两侧分别包括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向所述第二边缘所在方向倾斜。
9.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出胶口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贯通所述本体上用于出胶的一端,所述第一开口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
10.所述第一开口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开口的宽度。
11.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口的宽度由所述本体的端部向所述第二开口的方向逐渐变小。
12.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口的第二边缘为弧形。
13.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边缘向所述第二边缘所在方向倾斜的角度为10
°
~20
°

14.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本体为长方体,所述出胶口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一侧面上。
15.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口的两侧边缘分别与所述本体的两侧面之间保持有距离。
16.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口的最大宽度值占所述本体边缘长度的1/3~3/5。
17.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本体是由树脂、五金、陶瓷、玻璃、橡胶、优力胶、合金、尼龙、木材中的一种材料制造而成的筒状结构。
18.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本体上远离所述出胶口的一侧设置有连接结构,所
述本体通过所述连接机构与供胶设备相连。
19.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20.本技术提供的出胶机构,通过在出胶机构本体的一侧设置有出胶口,可以实现胶料能够同时从本体的轴向以及本体侧面的出胶口处出胶,从而可以解决胶料在出胶机构轴向端口处发生堵胶的问题。同时,可以使输出的胶料成拱起的弧形,即胶料形成“大肚子”结构,保证了光伏组件和边框的可靠连接。此外,也避免了在本体轴向上发生胶料过于集中及堵胶的问题。
21.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出胶机构的主视图;
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出胶机构的局部放大图;
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出胶机构的局部剖视图;
25.图4为图1中在a

a处的剖视图。
26.附图标记:
[0027]1‑
本体;
[0028]
11

出胶通道;
[0029]2‑
出胶口;
[0030]
21

第一边缘;
[0031]
22

第二边缘;
[0032]
23

第一开口;
[0033]
24

第二开口;
[0034]3‑
连接结构;
[0035]
α

角度;
[0036]
b

最大宽度值;
[0037]
b

边缘长度。
[0038]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40]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
义。
[0041]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0042]
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出胶机构,其包括本体1,本体1中设置有出胶通道11;本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出胶口2,出胶口2在轴向上贯通本体1上用于出胶的一端;出胶口2的两侧分别包括第一边缘21和第二边缘22,第一边缘21向第二边缘22所在方向倾斜。
[0043]
其中,该出胶机构可以用于对光伏组件边的框进行涂胶以实现光伏组件与边框的组装固定。当然也可以用于对其它需要采用胶粘方式进行连接的物料涂胶,本技术优选以光伏组件的边框作为待涂胶的物料进行说明。
[0044]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的用于出胶的装置通常为直筒状,胶料只能从装置的轴向出胶,这会导致胶液在出胶的位置处过于集中。此外,在需要将胶料在光伏组件的边框上涂抹较长的距离时,需要使出胶装置相对于待涂胶物料的涂胶面倾斜一定的角度α,以便于出胶装置出胶,而如果出胶装置在涂胶过程中成直立状态,胶料会受出胶装置端口侧壁处的阻挡难以正常出胶,发生堵胶,同时在出胶装置移动过程中也难以保证胶料涂抹的均匀性。
[0045]
为此,本实施例中,在出胶机构本体1的一侧设置有出胶口2,可以实现胶料能够同时从本体1的轴向以及本体1侧面的出胶口2处出胶,从而可以解决胶料在出胶机构轴向端口处发生堵胶的问题。同时,该本体1在涂胶过程中可以呈现倾斜或直立的多种涂胶姿态,在各个涂胶姿态下均可以从出胶口2均匀出胶,保证了涂胶的均匀性。
[0046]
此外,当胶料从出胶口2持续出胶过程中,可以使输出的胶料成拱起的弧形,即胶料形成“大肚子”结构,从而可以便于光伏组件和边框装配后,对胶料挤压而使胶料在光伏组件和边框之间均匀扩散,从而提升了加料在光伏组件和边框之间涂抹的均匀性,保证了光伏组件和边框的可靠连接。
[0047]
其中,边框上通常设置有凹槽,以便于光伏组件的边缘通过与凹槽的配合实现与边框的可靠连接。具体地,可以先在凹槽中涂抹胶料,再将光伏组件插入至凹槽中,从而通过胶料实现光伏组件与凹槽的固定。
[0048]
而采用现有出胶装置,由于胶料出胶后会集中在凹槽的底部,当光伏组件的边缘插入至凹槽中后,胶料与光伏组件边缘的端面粘合,而其中,会存在有少部分的胶料被挤压到光伏组件与凹槽侧壁配合的界面上的情况,并通过该界面上的少量胶料与凹槽的侧壁粘接。由于光伏组件两侧面的胶料较少,难以保证光伏组件与凹槽的可靠粘接固定,易发生光伏组件与边框脱离的风险。此外,也会存在胶料从光伏组件的正面与凹槽配合的位置处溢出的情况,以及胶料不能从光伏组件的反面与凹槽配合的位置处溢出的情况,这会直接导致光伏组件与边框组装不良。
[0049]
为此,本技术实施例中,使出胶口2一侧的第一边缘21向出胶口2另一侧的第二边缘22倾斜,以使胶料可以向光伏组件的反面与凹槽配合的方向从出胶口2出胶,由此,一方面可以使胶料涂抹在凹槽的底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边缘21的导向,使胶料向凹槽上
与光伏组件反面配合的方向出胶。当光伏组件的边缘与凹槽中的胶料挤压后,可以使光伏组件的反面与凹槽的侧壁之间具有较多的胶料,从而可以保证胶料能够从光伏组件的反面与凹槽配合的位置处正常溢出,而胶料不能从光伏组件的正面与凹槽配合的位置处溢出,从而保证了光伏组件与边框组装的合格率,同时也提升了光伏组件与凹槽粘接固定的可靠性。此外,也避免了在本体1轴向上发生胶料过于集中及堵胶的问题。
[0050]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2所示,出胶口2包括第一开口23和第二开口24,第一开口23的一侧贯通本体1上用于出胶的一端,第一开口23的另一侧与第二开口24连通;第一开口23的宽度大于第二开口24的宽度。
[0051]
从第一开口23输出的胶料的宽度相对较宽,从而可以充分保证光伏组件的边缘与凹槽粘接固定的可靠性,同时可以有利于向光伏组件的正面挤压少量的胶料,以便于光伏组件的正面与凹槽的侧壁粘接。而从第二开口24输出的胶料的宽度相对较窄,可以在实现胶料从光伏组件的反面溢出的同时,能够保证胶料溢出的量在合格的范围内。
[0052]
此外,由于胶料在出胶通道11中先后经过第二开口24和第一开口23,使胶料会先从第二开口24中输出,再从第一开口23中输出,由此,从第二开口24输出的胶料可以起到对第一开口23输出的胶料的引导和牵拉作用,便于胶料从第一开口23出胶,使从出胶口2输出的胶料连续涂抹在边框凹槽中。
[0053]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第一开口23的宽度由本体1的端部向第二开口24的方向逐渐变小。其中,本体1的端部是指本体1轴向上用于出胶的端口部位。
[0054]
在从第一开口23输出的胶料,可以在凹槽中向光伏组件反面所在方向形成逐渐收窄的形状,从而可以保证光伏组件的边缘具有足够多的胶料以与凹槽相连,同时可以保证一定量的胶料能够从光伏组件的反面与凹槽配合的位置处溢出,以将光伏组件的反面与凹槽之间的缝隙填堵,保证了光伏组件与边框的可靠连接。
[0055]
其中,为了使从第一开口23输出的胶料能够形成拱起的“大肚子”形态,第一开口23的第二边缘22可以为弧形。
[0056]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2所示,第一边缘21向第二边缘22所在方向倾斜的角度为10
°
~20
°
。在该角度范围内,可以实现胶料均匀涂抹在凹槽中,同时便于出胶,避免堵胶或胶料涂抹过于集中的问题。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是,第一边缘21向第二边缘22所在方向倾斜的角度为12
°
、14
°
、16
°
、18
°

[0057]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本体1可以为长方体,出胶口2可以设置在本体1的一侧面上,以实现胶料能够通过出胶口2朝设定的方向溢出。
[0058]
其中,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23的两侧边缘分别与本体1的两侧面之间保持有距离。
[0059]
可以理解的是,长方体的本体1具有四个侧壁面,出胶口2仅设置在其中的一个侧壁面上,而出胶口2的两侧便于并不贯通本体1的其它侧壁面,如图1、图2和图4所示。由此,可以使胶料仅能够从出胶口2所朝向的方向及本体1的轴向出胶,而不会向其它方向任意扩散,保证了输出的胶料的形态稳定,有利于胶料在光伏组件和边框之间均匀扩散,同时保证胶料溢出合格率。
[0060]
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开口23的最大宽度值b占本体1边缘长度b的1/3~3/5。
[0061]
其中,本体1可以是由树脂、五金、陶瓷、玻璃、橡胶、优力胶、合金、尼龙、木材中的一种材料制造而成的筒状结构。本实施例中,本体1的材质优选为树脂,以使本体1具有一定
的硬度,同时也兼具一定的柔性,以防止对边框造成刚性接触而划伤。
[0062]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1所示,本体1上远离出胶口2的一侧设置有连接结构3,本体1通过连接机构与供胶设备相连。该供胶设备可以为打胶枪或其它用于打胶工具或自动化设备。
[0063]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