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效水解酸化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16:4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酸化 反应器 水解 高效 污水处理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水解酸化反应器。


背景技术:

2.在部分污水处理中需要用到水解酸化工艺,主要用来提高可生化性。目前常用的水解酸化池存在的缺点如下:
3.1)采用布水器进行布水,池内死角较多,池容有效利用率低(部分参考资料给出的池容有效利用率才30

40%),造成池容的浪费,缩短停留时间不利于水解酸化反应的进行;
4.2)池内安装搅拌,使污水与污泥完全混合,达到水解酸化的目的,该工艺水解酸化效果很好,池容利用率高,可达90%以上,但该工艺后面需要增加沉淀池来达到泥水分离,且沉淀后的污泥需要回流到水解酸化池来保持水解酸化池的污泥浓度,多余的污泥排放至污泥浓缩池进一步处理后外运。增加沉淀池后,投资成本升高,如果算上沉淀池的容积,那么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的池容有效利用率会降低很多;
5.3)池中加装填料,使水解酸化菌附着在填料上形成生物膜,污水流经填料时,生物膜捕捉水中的有机物进行水解酸化反应。该工艺不适合高浓度废水,在进水浓度过高的情况下,生物膜大量繁殖,从而导致膜堵塞(膜的通透性降低),同时导致生物膜比表面积降低,阻碍水解酸化反应。


技术实现要素:

6.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水解酸化反应器。
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水解酸化反应器,包括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组和升流式水解酸化池组,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组一侧设置升流式水解酸化池组,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组和升流式水解酸化池组相连通;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组包括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进水管、推流器、隔板和分水渠,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一侧上部设置进水管,进水管出口端位于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内侧上部,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内侧靠底部位置处固定推流器,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内壁一侧设置隔板,隔板与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相垂直固定连接,隔板两侧面分别与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内侧壁相垂直固定,隔板上端面的高度小于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上端面的高度,隔板在远离进水管的一侧与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内壁之间形成分水渠;升流式水解酸化池组包括升流式水解酸化池、布水器、集泥管网、出水堰和酸化循环泵部,升流式水解酸化池位于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一侧,并且升流式水解酸化池与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一侧外壁之间形成升流式水解酸化室,布水器位于升流式水解酸化室底部,布水器入口端位于分水渠内壁底部位置处,分水渠底部通过布水器与升流式水解酸化室相连通,布水器横向水平设置于升流式水解酸化室底部,布水器上部设置集泥管网,集泥管网顶部设置出水堰,集泥管网与循环泵部相连接,循环泵部与污泥浓缩池和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组相连接。
8.优选的,在靠近出水堰的一侧设置有出水管,出水管入口与出水堰底部一侧相连
通。
9.优选的,所述集泥管网与出水堰之间设置填料层。
10.优选的,所述酸化循环泵部包括主管、循环泵、次管一和次管二,循环泵通过主管与集泥管网相连通,循环泵与次管一和次管二相连通,其中次管一连接至污泥浓缩池,次管二连接至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次管一上设置控制阀门一,次管二上设置控制阀门二。
11.与现有技术相比,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将完全混合式、升流式水解酸化池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节省了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后续的沉淀池,另一方面提高了有效池容利用率;
12.2、在完全混合水解酸化池内,通过搅拌使泥水完全混合,提高了污泥与污染物的接触概率,促进水解酸化反应的进行;
13.3、在完全混合水解酸化池内,通过搅拌使泥水完全混合,提高了水解酸化菌与污水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有助于微生物排除代谢产物(如:氢气、二氧化碳、脂肪酸等),代谢产物的排除有利于水解酸化反应的正向进行;(说明:水解酸化反应的代谢产物会抑制水解酸化反应的进行);
14.4、利用升流式水解酸化池替代完全混合式酸化池后的沉淀池,节省投资;
15.5、升流式水解酸化池底部污泥浓度极高,可达1

5万mg/l,在极高的污泥浓度下,有利于水解酸化反应的进行;
16.6、结构相对简单、施工方便,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17.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9.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
20.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组1、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11、进水管12、推流器13、隔板14、分水渠15、升流式水解酸化池组2、升流式水解酸化池20、布水器21、集泥管网22、出水堰23、酸化循环泵部24、主管241、循环泵242、次管一243、次管二244、控制阀门一2431、控制阀门二2441。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仅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2.请参阅图1所示的一种高效水解酸化反应器,包括
23.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组1和升流式水解酸化池组2,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组1一侧设置升流式水解酸化池组2,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组1和升流式水解酸化池组2相连通;
24.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组1包括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11、进水管12、推流器13、隔板14和分水渠15,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11一侧上部设置进水管12,进水管12横向水平设置,进水管12出口端位于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11内侧上部,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11
内侧靠底部位置处固定推流器13,推流器13用于将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11内的泥水进行混合;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11内壁一侧设置隔板14,隔板14与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11相垂直固定连接,隔板14两侧面分别与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11内侧壁相垂直固定,隔板14上端面的高度小于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11上端面的高度,隔板14在远离进水管12的一侧与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11内壁之间形成分水渠15;废水进入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11,通过推流器13的搅拌与废水进入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11内的污泥完全混合,进行水解酸化反应;
25.升流式水解酸化池组2包括升流式水解酸化池20、布水器21、集泥管网22、出水堰23和酸化循环泵部24,升流式水解酸化池20位于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11一侧,并且升流式水解酸化池20与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11一侧外壁之间形成升流式水解酸化室201,布水器21位于升流式水解酸化室201底部,布水器21入口端位于分水渠15内壁底部位置处,分水渠15底部通过布水器21与升流式水解酸化室201相连通,布水器21横向水平设置于升流式水解酸化室201底部,布水器21上部设置集泥管网22,集泥管网22顶部设置出水堰23,集泥管网22与循环泵部24相连接,循环泵部24与污泥浓缩池245和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组1相连接。分水渠15的出水进入布水器21,通过底部布水将混合液均匀分布,在混合液上升的过程中,污泥因自身重力向下沉落,废水向上流动通过出水堰23流出升流式水解酸化池20;在升流式水解酸化池20靠中间位置处安装集泥管网22,在底部污泥积攒到一定浓度后,污泥也会随水上升,当污泥层达到集泥管网22后,通过循环泵242将污泥循环至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11,这样一方面维持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11内污泥浓度,一方面防止升流式水解酸化池20跑泥;其中升流式水解酸化池20的上升流速不宜超过2m/h。
26.优选的在靠近出水堰23的一侧设置有出水管231,出水管231入口与出水堰23底部一侧相连通;
27.优选的集泥管网22与出水堰23之间设置填料层25;给升流式水解酸化池20上部增加填料层25,使填料上附着生物膜,进一步促进水解酸化反应。
28.酸化循环泵部24包括主管241、循环泵242、次管一243和次管二244,循环泵242通过主管241与集泥管网22相连通,循环泵242与次管一243和次管二244相连通,其中次管一243连接至污泥浓缩池245,次管二244连接至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11;次管一243上设置控制阀门一2431,次管二244上设置控制阀门二2441;对于多余的水解酸化污泥,循环泵242通过次管一243将其排放至污泥浓缩池245内。
2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