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16 09:3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显示 模组 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为了实现显示模组的窄边框,显示模组的形态呈现多元化,出现了全面屏、盲孔屏、水滴屏等,其中盲孔屏可实现显示模组的极致窄边框化。
3.对于盲孔屏中的环境光孔,由于从不同方向进入环境光孔的光的强度可能存在差异,会影响光检测单元根据透过环境光孔的光对外界光强度的准确判断,目前,是通过在显示模组中涂覆白色油墨层或贴附扩散膜,以提高对外界环境光强度判断的准确性。
4.然而,当采用涂覆白色油墨层的方式时,由于涂覆过程中存在工艺波动性的问题,在环境光孔的位置处会出现“熊猫眼”的现象,当采用贴附扩散膜的方式时,由于扩散膜很薄并且尺寸很小,因此容易脱落,扩散膜脱落后,则不能对进入环境光孔的光起到扩散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背光模组以及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出光侧的显示面板,在沿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所述背光模组具有贯穿的环境光孔;
7.在所述显示面板朝向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设置有均光层,所述均光层覆盖所述环境光孔。
8.可选的,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背离所述背光模组一侧的盖板;
9.所述盖板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设置有遮光层,所述环境光孔在所述盖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遮光层在所述盖板上的正投影内。
10.可选的,所述遮光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遮光层和第二遮光层,所述第一遮光层位于所述盖板和所述第二遮光层之间,且所述第一遮光层和所述第二遮光层具有贯穿的通孔;
11.所述遮光层还包括覆盖所述第二遮光层和所述盖板的半透层;
12.其中,所述通孔在所述盖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环境光孔在所述盖板上的正投影重合。
13.可选的,所述均光层为白色油墨层,所述白色油墨层的厚度为7μm~10μm。
14.可选的,所述均光层为扩散膜,所述扩散膜的厚度小于或等于50μm。
15.可选的,所述第一遮光层、所述第二遮光层和所述半透层的厚度均为7μm~10μm。
16.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对盒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
17.所述彩膜基板具有围绕所述环境光孔设置的黑矩阵,且所述均光层的边缘在所述彩膜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黑矩阵所在的区域内。
18.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彩膜基板背离所述阵列基板一侧的第一偏光片以及设置在所述阵列基板背离所述彩膜基板一侧的第二偏光片;
19.其中,所述第一偏光片和所述第二偏光片在所述背光模组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环境光孔不存在重合区域。
20.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层叠设置的反射片、导光板、扩散片和增亮膜;
21.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设置在所述反射片背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部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并围绕所述环境光孔设置;
22.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一遮光胶,所述第一遮光胶覆盖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一表面并延伸至所述增亮膜朝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表面上,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一表面为所述第二支撑部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
23.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撑部靠近所述环境光孔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遮光胶,所述第二遮光胶与所述均光层粘接。
2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模组。
2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以下优点:
2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显示模组包括背光模组以及设置在背光模组出光侧的显示面板,在沿垂直于背光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背光模组具有贯穿的环境光孔;在显示面板朝向背光模组的一侧设置有均光层,均光层覆盖环境光孔。通过在显示面板朝向背光模组的一侧,并与环境光孔对应的位置处设置均光层,当显示面板处于黑屏状态时,显示面板是不透光的,位于显示面板朝向背光模组一侧的均光层也不会透过显示面板被看到,从而避免了“熊猫眼”现象的出现,另外,均光层位于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之间,不会受到外界的剐蹭,不容易脱落,从而可以有效的对进入环境光孔的光起到扩散的作用。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8.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中盖板的剖面示意图;
29.图2示出了采用图1中的盖板的显示模组的平面示意图;
30.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31.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
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在相关技术中,在盲孔屏中设置环境光孔时,通过在背光模组中,沿垂直于背光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设置有环境光孔,并在环境光孔对应的位置处设置光检测单元,该光检测单元用于感知外界环境光的强弱,然后根据感知到的外界环境光的强弱来调整显示模组的亮度,从外界不同方向进入环境光孔的光的强度可能存在差异,影响光检测单元对外界光强度的准确判断,从而不能对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进行准确调整。
34.因此,为了使进入环境光孔的光的强度比较均匀,在相关技术中,如图1所示,会在显示模组中的盖板1朝向显示面板的一侧,并与环境光孔对应的位置处的遮光层上涂覆白色油墨层4,其中,遮光层包括半透层2和不透光层3;或者,在背光模组背离显示面板的一侧,并与环境光孔对应的位置处贴附扩散膜。通过白色油墨层4或扩散膜对进入环境光孔的光进行扩散,得到强度比较均匀的环境光,进而以提高对外界环境光强度判断的准确性。
35.然而,当在盖板1朝向显示面板的一侧的不透光层3上涂覆白色油墨层4时,由于涂覆过程中存在工艺波动性的问题,容易使白色油墨层4涂覆范围超出半透层2和不透光层3的范围,当白色油墨层4的范围超出半透层2和不透光层3的范围之后,在显示模组中的显示面板处于黑屏状态时,由于盖板1是透明的,白色油墨层4会通过盖板会被观察到,如图2所示,显示模组中环境光孔的位置处会出现“熊猫眼”的现象,影响显示模组的视觉效果;当在背光模组背离显示面板的一侧,与环境光孔对应的位置处贴附扩散膜时,由于扩散膜很薄并且尺寸很小,受到外界剐蹭时,容易脱落,扩散膜脱落后,则不能对进入环境光孔的光起到扩散作用,影响显示模组对外界环境光强度判断的准确性。
36.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显示面板朝向背光模组的一侧设置均光层,使均光层覆盖环境光孔,当显示面板处于黑屏状态时,显示面板是不透光的,位于显示面板朝向背光模组一侧的均光层也不会透过显示面板被看到,从而避免了“熊猫眼”现象的出现,另外,均光层位于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之间,不会受到外界的剐蹭,不容易脱落,从而可以有效的对进入环境光孔的光起到扩散的作用。
37.实施例一
38.参照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显示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3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背光模组10以及设置在背光模组10出光侧的显示面板20,在沿垂直于背光模组10出光面的方向上,背光模组10具有贯穿的环境光孔11;在显示面板20朝向背光模组10的一侧设置有均光层30,均光层30覆盖环境光孔11。
4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显示模组包括背光模组10,在垂直于背光模组10的出光面的方向上,背光模组10具有贯穿的环境光孔11,显示模组还包括显示面板20,显示面板20为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或tft

lcd(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显示面板20位于背光模组10出光面的一侧,在显示面板20朝向背光模组10出光面的一侧设置有均光层30,当将背光模组10与显示面板20组装之后,位于显示面板20上的均光层30覆盖背光模组10中的环境光孔11。
41.当外界光线照射到显示面板20上时,光线透过显示面板20到达位于显示面板20朝
向背光模组10一侧的均光层30上,均光层30会将照射到其上的光线进行扩散,以得到强度均匀的光线。
42.由于外界照射到环境光孔11的光线会有来自不同方向的不同强度的入射光线,当未设置均光层30时,进入环境光孔11的光线存在不同强度的入射光线,从而会使光检测单元对外界环境光的检测不准确,进而影响对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调整的准确性。其中,光检测单元位于背光模组10背离显示面板20的一侧,并与环境光孔11的位置相对应,以接收通过环境光孔11的光,并判断接收到的光的强度。
43.当在显示面板20朝向背光模组10的一侧设置均光层30时,由于进入环境光孔11的光线会先经过均光层30,使原本不同强度的入射光线经过均光层30后变成了强度均匀的入射光线,强度均匀的入射光线通过环境光孔11被光检测单元接收到之后,根据光检测单元接收到的光线强度,对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进行调整,以使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与显示模组当前所处的环境亮度相匹配,如在当前环境亮度比较暗时,将显示模组的亮度调暗,在当前环境比较亮时,将显示模组的亮度调亮。
44.另外,均光层30设置在显示面板20朝向背光模组10的一侧,当显示面板20处于黑屏状态时,显示面板20是不透光的,因此,位于显示面板20朝向背光模组10一侧的均光层30也不会被观察到,而传统的将均光层30设置在显示面板20背离背光模组10的一侧,由于盖板是透明的,因此,当显示面板20处于黑屏状态时,均光层30会透过盖板显示出来,从而影响显示模组的视觉效果,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均光层30不会透过显示面板20被观察到,因此提升了显示模组的视觉效果。
45.并且,均光层30设置在显示面板20朝向背光模组10的一侧,在背光模组10与显示面板20组装之后,均光层30夹在背光模组10与显示面板20之间,不会受到外界的剐蹭,因此,不容易脱落,可以对进入环境光孔11的光线起到很好的扩散作用。
46.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显示模组还包括设置在显示面板20背离背光模组10一侧的盖板40;盖板40朝向显示面板20的一侧设置有遮光层41,环境光孔11在盖板40上的正投影位于遮光层41在盖板40上的正投影内。
47.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显示面板20背离背光模组10的一侧还设置有盖板40,在盖板40朝向显示面板20的一侧设置有遮光层41,环境光孔11在盖板40上的正投影位于遮光层41在盖板40上的正投影内,遮光层41的设置可以防止环境光孔11的边缘出现漏光的现象,提升了显示面板20的显示效果。
48.其中,在盖板40朝向显示面板20的一侧还设置有透明胶42,透明胶42与盖板40和遮光层41接触,盖板40和显示面板20通过透明胶42粘接在一起。
49.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遮光层41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遮光层411和第二遮光层412,第一遮光层411位于盖板40和第二遮光层412之间,且第一遮光层411和第二遮光层412具有贯穿的通孔;遮光层41还包括覆盖第二遮光层412和盖板40的半透层413;其中,通孔在盖板40上的正投影与环境光孔11在盖板40上的正投影重合。
5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遮光层41包括第一遮光层411和第二遮光层412,第一遮光层411设置在盖板40朝向显示面板20一侧的表面上,第二遮光层412设置在第一遮光层411背离盖板40的一侧,即第一遮光层411位于盖板40和第二遮光层412之间;并且,第一遮光层411和第二遮光层412具有贯穿的通孔,该通孔暴露出部分盖板40,第一遮光层411在盖
板4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遮光层412在盖板40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合区域,具体的,第一遮光层411在盖板4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遮光层412在盖板40上的正投影可以部分重合,也可以完全重合,优选的,第一遮光层411在盖板4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遮光层412在盖板40上的正投影完全重合。
51.遮光层40还包括半透层413,一部分半透层413位于第二遮光层412背离第一遮光层411一侧的表面上,另一部分半透层413覆盖在由第一遮光层411和第二遮光层412中的通孔暴露出的盖板40上,以及贯穿第一遮光层411和第二遮光层412的通孔的侧壁上。
52.半透层413的透过率小于100%,半透层413的具体透过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半透层413具有一定的透光能力,外界光线可以通过半透层413进入环境光孔11,半透层413也具有一定的遮光能力,在显示面板20处于黑屏状态时,由于半透层413具有一定的遮光能力,从而可以对环境光孔11起到隐藏的作用,使显示模组可以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
53.其中,贯穿第一遮光层411和第二遮光层412的通孔在盖板40上的正投影与环境光孔11在盖板40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合区域,具体的,贯穿第一遮光层411和第二遮光层412的通孔在盖板40上的正投影与环境光孔11在盖板40上的正投影可以部分重合,也可以完全重合,优选的,贯穿第一遮光层411和第二遮光层412的通孔在盖板40上的正投影与环境光孔11在盖板40上的正投影完全重合,从而可以保证外界光线最大程度的进入环境光孔11,以提高后续对外界环境光判断的准确性。
5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遮光层411和第二遮光层412均为不透光的黑色油墨层,半透层413为半透黑色油墨层。第一遮光层411、第二遮光层412和半透层413均是通过丝印的方式形成,也可以通过曝光、显影的方式形成,还可以通过移印的方式形成,第一遮光层411、第二遮光层412和半透层413的具体形成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5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均光层30为白色油墨层,白色油墨层的厚度为7μm~10μm。
5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均光层30为白色油墨层,通过丝印的方式印刷在显示面板20朝向背光模组10的一侧,并与环境光孔11对应设置,当然,白色油墨层也可以通过曝光、显影的方式形成,也可以通过移印的方式形成,白色油墨层的具体形成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57.白色油墨层覆盖环境光孔11,从而使进入环境光孔11的光线先照射到白色油墨层上,光线经过白色油墨层的扩散后再进入环境光孔11,以使得进入环境光孔11的光线强度比较均匀。
58.白色油墨层的厚度为7μm~10μm,白色油墨层设置的太薄时,对外界光线的扩散效果不好,将白色油墨层设置的太厚,浪费材料,并且也会影响显示面板20与背光模组10贴合的紧密程度。因此,合理设置白色油墨层的厚度,使得白色油墨层既可以对外界光线起到很好的扩散效果,又不会影响显示面板20与背光模组10贴合的紧密程度,同时也节约了材料。
59.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均光层30为扩散膜,扩散膜的厚度小于或等于50μm。
60.可选的,均光层30也可以为扩散膜,扩散膜设置在显示面板20朝向背光模组10的一侧,并覆盖背光模组10中的环境光孔11,在外界光进入环境光孔11时会先照射到扩散膜上,光线经过扩散膜扩散后再进入环境光孔11,以使得进入环境光孔11的光线强度比较均
匀。
61.扩散膜的厚度小于或等于50μm,扩散膜的厚度设置的太厚会影响背光模组10与显示面板20贴合的紧密程度,因此,合理设置扩散膜的厚度,可以使背光模组10与显示面板20贴合的更加紧密。
6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遮光层411、第二遮光层412和半透层413的厚度均为7μm~10μm。
6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第一遮光层411、第二遮光层412的厚度均设置为7μm~10μm,第一遮光层411与第二遮光层412设置的太薄时,遮光能力不足,会影响对环境光孔11边缘的遮光效果,第一遮光层411和第二遮光层412设置的太厚时,浪费材料,并且会影响盖板40与显示面20板之间贴合的紧密程度。因此,合理设置第一遮光层411、第二遮光层412的厚度,可以使第一遮光层411、第二遮光层412既起到好的遮光效果,又不会影响盖板40与显示面20板之间贴合的紧密程度,同时还节约了材料。
64.将半透层413的厚度设置为7μm~10μm,半透层413既要起到对环境光孔11进行隐藏的作用,又要使光线能够透过其进入环境光孔11,因此,半透层413设置的太厚不利于光线进入环境光孔11,半透层413设置的太薄不能对环境光孔11起到隐藏的作用。因此,合理设置半透层413的厚度,可以使半透层413既起到透光的效果,又起到隐藏环境光孔11的效果。
6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0包括对盒设置的阵列基板21和彩膜基板22;彩膜基板22具有围绕环境光孔11设置的黑矩阵23,且均光层30的边缘在彩膜基板22上的正投影位于黑矩阵23所在的区域内。
6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0包括对盒设置的阵列基板21和彩膜基板22,并且在彩膜基板22上设置有黑矩阵23,该黑矩阵23围绕环境光孔11设置,另外,均光层30的边缘在彩膜基板22上的正投影位于黑矩阵23所在的区域内。
67.具体的,黑矩阵23包括靠近环境光孔11的第一侧面和背离环境光孔11的第二侧面,均光层30在阵列基板2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侧面在阵列基板21上的正投影所形成的封闭图形与第二侧面在阵列基板21上的正投影所形成的封闭图形之间。
68.例如,当环境光孔11为圆柱形时,环境光孔11在阵列基板21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圆形,黑矩阵23的第一侧面在阵列基板21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也为圆形,黑矩阵23的第二侧面在阵列基板21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其它形状。此时,均光层30在阵列基板2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侧面在阵列基板21上的正投影所形成的圆形与第二侧面在阵列基板21上的正投影所形成的圆形之间。从而可以通过黑矩阵23对均光层30的边缘进行遮挡,避免均光层30延伸至正常显示区域,影响显示区域的显示效果。
69.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0还包括设置在彩膜基板22背离阵列基板21一侧的第一偏光片24以及设置在阵列基板21背离彩膜基板22一侧的第二偏光片25;其中,第一偏光片24和第二偏光片25在背光模组10上的正投影与环境光孔11不存在重合区域。
70.具体的,在将第一偏光片24贴附到彩膜基板22背离阵列基板21的一侧之前,将第一偏光片24中与背光模组10中的环境光孔11对应位置处的结构去除,在将第二偏光片25贴附到阵列基板21背离彩膜基板22的一侧之前,也将第二偏光片25中与背光模组10中的环境光孔11对应位置处的结构去除,使得第一偏光片24和第二偏光片25在背光模组10上的正投
影与环境光孔11不存在重合区域,从而可以使外界光线透过显示面板20能够最大限度的进入环境光孔11内。
7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包括层叠设置的反射片13、导光板14、扩散片15和增亮膜16;背光模组10还包括支撑结构12,支撑结构12包括第一支撑部121和第二支撑部122,第一支撑部121设置在反射片13背离导光板14的一侧,第二支撑部122垂直于背光模组10的出光面,并围绕环境光11孔设置;背光模组10还包括第一遮光胶17,第一遮光胶17覆盖第二支撑部122的第一表面并延伸至增亮膜16朝向显示面板20一侧的表面上,第二支撑部122的第一表面为第二支撑部122朝向显示面板20的表面。
7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包括第一支撑部121和第二支撑部122,第一支撑部121与第二支撑部122垂直连接,第一支撑部121沿平行于背光模组10的出光面的方向设置,第二支撑部122沿垂直于背光模组10的出光面的方向设置,并且,第二支撑部122围绕环境光孔11设置。
73.背光模组10还包括层叠设置的反射片13、导光板14、扩散片15和增亮膜16。具体的,反射片13设置在第一支撑部121朝向显示面板20的一侧,导光板14设置在反射片13背离第一支撑部121的一侧,扩散片15设置在导光板14背离反射片13的一侧,增亮膜16设置在扩散片15背离导光板14的一侧。第一支撑部121的设置用于对位于其上的反射片13、导光板14、扩散片15和增亮膜16起到支撑的作用。
74.背光模组10还包括第一遮光胶17,第一遮光胶17覆盖在第二支撑部122朝向显示面板20的表面,并且延伸至增亮膜16朝向显示面板20一侧的表面上,通过第一遮光胶17可以将第二支撑部122与增亮膜16固定连接在一起。
75.另外,第一遮光胶17为双面胶,第一遮光胶17背离增亮膜16的一侧与显示面板20中的第二偏光片25接触,从而可以通过第一遮光胶17将显示面板20与背光模组10进行固定连接。
76.需要说明的是,背光模组10中环境光孔11的形成过程是:先对支撑结构12进行冲压,形成第一支撑部121、第二支撑部122以及贯穿支撑结构12的第一开孔,然后,在沿垂直于第一支撑部121并背离第一支撑部121的方向上依次设置均具有第二开孔的反射片13、导光板14、扩散片15和增亮膜16,反射片13、导光板14、扩散片15和增亮膜16上设置的第二开孔的位置均与支撑结构12上设置第一开孔的位置相对应,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形成了环境光孔11。
77.当均光层30为扩散膜时,先将扩散膜与第一遮光胶17进行贴合,然后将贴合后的扩散膜和第一遮光胶17进行剪裁,最后将剪裁后的扩散膜和第一遮光胶17与第二支撑部122朝向显示面板20的表面进行贴合,并延伸至增亮膜16朝向显示面板20一侧的表面上,最后,再将贴合了扩散膜和第一遮光胶17的背光模组10与显示面板20进行组装,其中,扩散膜在显示面板2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偏光片25不存在重合区域,从而使显示面板20与背光模组10进行组装时贴合的更加紧密。
78.当均光层30为白色油墨层时,先将白色油墨层丝印在显示面板20朝向背光模组10一侧的表面上,并且白色油墨层与显示面板20中的第二偏光片25不存在重合区域,将第一遮光胶17贴附在第二支撑部122朝向显示面板20一侧的表面上,并延伸至增亮膜16朝向显示面板20一侧的表面上,最后再将贴完第一遮光胶17的背光模组10与丝印完白色油墨层的
显示面板20进行组装,以使白色油墨层与背光模组10中的环境光孔相对应。
79.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122靠近环境光孔1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遮光胶50,第二遮光胶50与均光层30粘接。
8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环境光孔11中设置有第二遮光胶50,第二遮光胶50位于第二支撑部122靠近环境光孔11的一侧,并且第二遮光胶50还与均光层30粘接,从而可以将均光层30固定在环境光孔11的入光口处,以保证进入环境光孔11的光线是通过均光层30之后进入的。
81.另外,第二遮光胶50还与第一遮光胶17粘接,共同实现背光模组10与显示面板20之间的固定连接。
82.当均光层30为白色油墨层时,均光层30的厚度小于第二偏光片25的厚度,因此,第二遮光胶50还与第二偏光片25朝向环境光孔11一侧的表面粘接,避免在第二偏光片25朝向环境光孔11的一侧出现漏光的现象。
83.而当均光层30为扩散膜时,由于扩散膜的厚度较厚,扩散膜与第二偏光片25的厚度相同,此时,第二遮光胶50不与第二偏光片25接触。
8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显示面板20朝向背光模组10的一侧丝印白色油墨层时,是在显示面板20未从母板上切割下来之前对母板上所有的显示面板均进行丝印的,此时可以一次性对多个显示面板20一起进行白色油墨层的丝印,提高了生产效率。
8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显示面板朝向背光模组的一侧,并与环境光孔对应的位置处设置均光层,当显示面板处于黑屏状态时,显示面板是不透光的,位于显示面板朝向背光模组一侧的均光层也不会透过显示面板被看到,从而避免了“熊猫眼”现象的出现,另外,均光层位于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之间,不会受到外界的剐蹭,不容易脱落,从而可以有效的对进入环境光孔的光起到扩散的作用。
86.实施例二
8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包括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模组。
88.显示装置还包位于背光模组10背离显示面板20一侧的光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外界环境光的亮度,显示装置还包括驱动芯片、tcon(timer control register,时序控制器)等器件。
89.在实际应用中,该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9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显示面板朝向背光模组的一侧,并与环境光孔对应的位置处设置均光层,当显示面板处于黑屏状态时,显示面板是不透光的,位于显示面板朝向背光模组一侧的均光层也不会透过显示面板被看到,从而避免了“熊猫眼”现象的出现,另外,均光层位于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之间,不会受到外界的剐蹭,不容易脱落,从而可以有效的对进入环境光孔的光起到扩散的作用。
91.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92.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
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9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