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多雨地区生物去污滞留设施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2-04 12:0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生物滞留系统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雨地区生物去污滞留设施结构。


背景技术:

2.如今城市化造成的雨水的地表径流是世界许多城市化地区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区域不透水下垫面的面积扩大,在降雨时道路、屋顶等地方附着的污染物会随着雨水冲入下水道,经过城市排水系统进入江河或海湾。
3.目前公告号为cn21207816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多雨地区生物去污滞留设施结构,包括值土层、滞留层和排水层,值土层上设置有植被,植被和值土层构成第一重过滤,滞留层包括人工填料层和淹没区,人工填料层构成第二重过滤,淹没区构成第三重过滤,雨水依次经过第一重过滤、第二重过滤和第三重过滤过滤后从排水层离开。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雨水经过三重过滤后,其中的污染物已经大量减少,直接进入排水系统容易造成雨水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雨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本技术提供一种多雨地区生物去污滞留设施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多雨地区生物去污滞留设施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多雨地区生物去污滞留设施结构,包括值土层、过滤层和集水区,所述值土层高于路面,所述值土层处种植有植被;所述过滤层低于路面,路面处开设有进水口;所述集水区位于过滤层下方,所述集水区内安装有水泵,所述水泵的出水端连接有灌溉喷头,所述灌溉喷头的出水口高于值土层。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值土层处种植有植被,植被能够起到美化环境的效果,同时能够减少值土层处水土流失的现象;雨水先通过值土层的初步净化再进入到过滤层内,路面处的雨水通过进水口直接进入过滤层内,过滤层能够对雨水进行充分过滤,使得较洁净的水进入到集水区内进行存储,集水区内设置有水泵,水泵连接灌溉喷头,当降水较少时可以启动水泵,水泵驱动集水区内的雨水从灌溉喷头处喷出,对值土层处的植被进行灌溉,使得雨水得到充分利用,改善了雨水资源被浪费的现象。
9.可选的,所述进水口处设置有进水隔板,所述进水隔板上开设有通孔。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路面上可能会存在生活垃圾,进水隔板位于进水口处,雨水能够通过通孔进入到过滤层内,生活垃圾被阻挡在进水隔板远离过滤层一侧,能够减少生活垃圾进入到过滤层内影响过滤效果的现象。
11.可选的,所述进水隔板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一侧与值土层边缘处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挡板一侧与路面转动连接,另一侧靠近过滤层,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之间可拆卸连接有收集袋。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之间可拆卸连接收集袋的目的是,路面处的生活垃圾可以经雨水的冲刷进入到收集袋内,雨停后环卫工人可将收集袋拆卸下来,对生活垃圾进行统一处理。
13.可选的,所述值土层和过滤层靠近路面一侧设置有限位条,所述第一挡板与限位条转动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条能够减少值土层和过滤层被雨水冲刷至路面处的现象,能够对值土层和过滤层起到保护作用。
15.可选的,所述第一挡板靠近第二挡板一侧设置有第一定位条和第一定位片,所述第一定位条和所述第一定位片卡接,所述收集袋一侧位于第一定位条和第一定位片之间;
16.所述第二挡板靠近第一挡板一侧设置有第二定位条和第二定位片,所述第二定位条和所述第二定位片卡接,所述收集袋另一侧位于第二定位条和第二定位片之间。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收集袋一侧通过第一定位条和第一定位片可拆卸连接在第一挡板上,另一侧通过第二定位条和第二定位片可拆卸连接在第二挡板上,当收集袋内的生活垃圾集满时,将第一定位片和第一定位条分离,第二定位片和第二定位条分离,即可将收集袋从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上拆卸下来。
18.可选的,所述集水区包括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延伸方向与路面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过滤层下方设置有导流坡,所述导向板一侧靠近过滤层,另一侧向集水槽处倾斜。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集水槽的延伸方向与路面的延伸方向一致的目的是能够对整段道路的雨水进行收集;设置导流坡的目的是,雨水经过滤层过滤后,能够沿着倾斜的导流坡流到集水槽内进行收集,加快了雨水的流动速度。
20.可选的,所述集水槽的侧壁设置有水管,所述水管与城市排水系统连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降水过多时,集水区处无法存储全部的雨水,此时多余的雨水可以通过水管流到城市排水系统内,最终进入江河或海湾,减少了集水区内雨水过多导致的雨水反渗的现象。
22.可选的,所述过滤层下方设置有支撑架。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架能够对过滤层起到支撑加强的效果,在暴雨天气下能够减少过滤层被冲坏的现象。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5.过滤完成后的雨水暂时存放在集水区内,当外界环境较为干旱时可以使用集水区内的水对植被进行灌溉,提高了雨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雨水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29.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00、值土层;110、植被;120、限位条;200、过滤层;300、集水区;310、水泵;311、灌溉喷头;320、集水槽;330、导流坡;340、水管;400、路面;410、进水口;420、进水隔板;421、通孔;422、第一挡板;4221、第一定位条;4222、第一定位片;423、第二挡板;
4231、第二定位条;4232、第二定位片;430、收集袋;500、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多雨地区生物去污滞留设施结构。
33.参照图1,生物去污滞留设施对称设置在路面400两侧,包括种植有植被110的值土层100、位于值土层100下方的过滤层200和位于过滤层200下方的集水区300。当外界降水时,雨水先经过值土层100,再经过过滤层200,最后进入到集水区300内。值土层100能够对雨水进行初步过滤,同时雨水还能对值土层100处的植被110起到灌溉作用。过滤层200能够对雨水进一步过滤,使得雨水更加洁净,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过滤层200可以选择石英砂。过滤完成的雨水暂存在集水区300内,集水区300的开口处设置有多个水管340,水管340可以与城市的排水系统相连接。当集水区300内雨水较多时能够通过水管340进入城市排水系统内,减少了雨水从集水区300蔓延至过滤层200的现象。
34.参照图2,过滤层200下方固定连接有支撑架500,够对过滤层200起到支撑效果,减少了过滤层200向集水区300处塌陷的现象。
35.集水区300包括集水槽320,集水槽320的延伸方向与路面400的延伸方向一致在集水槽320内设置有水泵310,水泵310的出水端连接灌溉喷头311,灌溉喷头311高于值土层100的植被110。当外界环境较为干旱时,可以启动水泵310,将集水区300内的雨水通过灌溉喷头311喷洒到值土层100处,对植被110进行灌溉。
36.集水槽320两侧还设置有倾斜的导流坡330,导流坡330的一侧靠近过滤层200,另一侧向集水槽320内倾斜,雨水过滤完成后能够沿着倾斜的导流坡330进入到集水槽320内,减少了雨水流动不畅的现象。
37.参照图3和图4,值土层100和过滤层200靠近路面400一侧设置有限位条12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限位条120由混凝土浇筑而成,能够减少值土层100和过滤层200被雨水冲散至路面400上的现象。限位条120和路面400交界处开设有进水口410,路面400上的雨水能够通过进水口410进入到过滤层200内。
38.进水口410处连接有进水隔板420,包括第一挡板422和第二挡板423,第一挡板422转动连接在限位条120上,第二挡板423转动连接在路面400上,第一挡板422和第二挡板423上均开设有通孔421,雨水能够穿过通孔421进入过滤层200,路面400上的生活垃圾被进水隔板420阻挡在过滤层200外。
39.第一挡板422和第二挡板423之间可拆卸连接有收集袋430,能够对路面400上的生活垃圾进行收集,收集袋430装满后转动第一挡板422和第二挡板423,使得第一挡板422和第二挡板423之间的空间变大,将收集袋430从第一挡板422和第二挡板423之间取出。
40.第一挡板422靠近第二挡板423一侧设置有突起的第一定位条4221,收集袋430一侧放置在第一定位条4221上,然后使用第一定位片4222与第一定位条4221卡接,使得收集袋430一侧固定在第一挡板422上。第二挡板423靠近第一挡板422一侧设置有突起的第二定位条4231,收集袋430另一侧放置在第二定位条4231上,然后使用第二定位片4232与第二定位条4231卡接,使得收集袋430另一侧固定在第二挡板423上。在需要取下收集袋430时,将第一定位片4222和第一定位条4221分离,第二定位片4232和第二定位条4231分离。
4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多雨地区生物去污滞留设施结构的实施原理为:生物去污滞留设施对称设置在路面400两侧,从上到下依次为值土层100、过滤层200和集水区300。当外界降水时,部分雨水依次经过值土层100和过滤层200进入到集水区300内,还有部分雨水对路面400进行冲刷后,从路面400两侧的进水口410进入到过滤层200,经过滤层200过滤后进入到集水区300内。为了减少路面400上的生活垃圾污染雨水的现象,进水口410处设置有进水隔板420,进水隔板420上连接有收集生活垃圾的收集袋430。
42.集水区300的开口处通过水管340与城市排水系统连接,当集水区300内的雨水过多时能够及时经城市排水系统排走。集水区300内部还设置有水泵310,水泵310出水端连接有灌溉喷头311,当外界环境较为干旱时水泵310能够驱动集水区300内的雨水向灌溉喷头311处流动,对值土层100处的植被110进行灌溉,有利于植被110正常生长,同时使得过滤后的雨水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了雨水资源的浪费。
4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