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水表壳体的制作方法

2021-10-16 09:1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壳体 水表 结构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表壳体,尤其涉及一种水表壳体的止回结构。


背景技术:

2.水表用于测量水流量,是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仪表。水表的表芯安装在水表壳体内,水从水表壳体的入口进入,表芯测得流量后,水从水表壳体的出口流出。由于水表壳体的形状较为复杂,通常采用铸造的方式来生产水表壳体,一般先铸造一半水表壳体,再将两半合体,会导致合体之后整体强度欠缺,容易损坏,破裂。若采用一体成型的铸造方式,因止回流道结构较直,不易脱模。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脱模的水表壳体。
4.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水表壳体,用以供水流单方向流过,其内部设置进水流道,与进水流道连通的下环室、与下环室连通的上环室及与上环室连通的出水流道,以及形成进水流道的进水管壁、包围形成下环室且与进水管壁连接的下环壁、包围形成上环室且与所述下环壁连接的上环壁和形成出水流道且与上环壁连接的出水管壁,所述水表壳体还包括与出水管壁连接的止回壁,所述止回壁内形成一止回腔,所述出水流道的前端部分与止回腔连通并形成止回流道;所述止回流道设有分别位于其两端的端口及底部,所述止回流道的端口截面积大于所述止回流道的底部的截面积,所述止回流道呈四棱柱结构。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口为连通上环室与出水流道的开口,所述底部为止回壁向出水流道内延伸的止挡壁,所述止挡壁阻挡了所述水流从开口直接顺着出水流道流出。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止挡壁位于止回腔下方,并和止回腔之间形成止回孔;所述出水管壁在对应止回腔处设有圆形连通孔。所述止回腔通过止回孔与止回流道连通,所述止回腔通过连通口与出水流道后端流通。所述水流从所述端口流入止回流道,经过所述止回孔进入止回腔,再经过连通口流入出水流道后端部分,最后流出水表壳体。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止回壁为环形壁,所述止回壁的所述止挡壁与出水流道的轴向呈角度设置,所述角度范围为大于90
°
小于180
°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止挡壁的远离上环室的一侧垂直延伸形成一连接壁,所述止挡壁和所述连接壁一体成型以止挡所述出水流道。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止挡壁形成所述止回流道的上侧壁,所述连接壁形成所述止回流道的底部。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止回流道为倾斜向下延伸的四棱柱结构,所述止回腔大致垂直于所述止回流道。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止回腔内设置密封件及固定于止回壁的止回盖,所述
密封件相对所述止回盖于止回腔内沿止回腔轴向方向滑动,所述密封件滑动至一密封位置,所述密封件封堵所述止回孔,所述密封件滑动至一挡止位置,所述密封件释放所述止回孔。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止回盖设置滑道,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滑道内滑动的滑动轴,所述滑动轴与所述滑道间隙配合。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止回流道的下侧壁向下凹设减重凹槽,所述减重凹槽的内壁朝向各方向的水表壳体的壁厚保持均等。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止回流道的管壁结构在一体成型后方便脱模。
附图说明
16.以上所述的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有益效果可以通过下面附图实现。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水表壳体的整体图。
18.图2是图1所示另一角度的整体图。
19.图3是图1所示水表壳体的正视图。
20.图4是图1所示水表壳体的俯视图。
21.图5是水表壳体沿虚线c

c方向的剖视图。
22.图6是水表壳体沿虚线d

d方向的剖视图。
23.图7是水表壳体沿虚线h

h方向的剖视图。
24.图8是水表壳体沿虚线f

f方向的剖视图。
25.图9是水表壳体装有止回装置的剖视图。
26.图10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种型芯的结构示意图。
27.图11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型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29.如图1

5所示为本实施例一种水表壳体100,用以供水流单方向流过,内部可装设机械表盘,以测量水流量。该水表壳体100为不锈钢一体铸造成型,其内部设置进水流道101,与进水流道连通的下环室102、与下环室连通的上环室103及与上环室连通的出水流道104,以及形成进水流道101的进水管壁11、包围形成下环室102且与进水管壁11连接的下环壁12、包围形成上环室103且与所述下环壁12连接的上环壁13和形成出水流道104且与上环壁13连接的出水管壁14,所述水表壳体还包括与出水管壁连接的止回壁15,所述止回壁15内形成一止回腔105,所述出水流道104的前端部分与止回腔连通并形成止回流道1040,所述止回流道1040设有分别位于其两端的端口1041及底部141,所述止回流道为端口大,底部小的四棱柱结构,即端口1041截面积大于底部141截面积,结合图6

8。该结构,有利于从上腔室103取出内部型芯。
30.结合图5

8所示,所述端口1041为连通上环室103与出水流道104的开口,所述底部为止回壁15向出水流道104内延伸的连接壁141,所述上侧壁142为止回壁15向出水流道内延伸的止挡壁142,所述端口1041的截面积大于所述连接壁141的截面积,所述止挡壁142阻挡了所述止回流道104内的水流。所述止挡壁142位于止回腔105下方,并和止回腔之间形成
止回孔1052;所述出水管壁14在对应止回腔处设有连通孔1051。所述止回腔105通过止回孔1052与止回流道1040连通,所述止回腔105通过连通孔1051与出水流道1040后端1042连通。所述水流从端口1041流入止回流道1040,经过所述止回孔1052进入止回腔105,再经过连通孔1051流入出水流道后端1042,最后流出水表壳体。进入所述止回流道1040的水流均会通过所述止回孔1052流入所述止回腔105后再从水表壳体100流出。所述止回壁15的上部为环形壁,且自出水管壁14向上倾斜延伸。所述止回流道1040为倾斜向下延伸的四棱柱结构,所述止回腔105大致垂直于所述止回流道1040,所述止回腔105的轴向与所述出水流道104的轴向呈夹角设置。所述夹角为50
°‑
60
°
(包括端值)。所述止回流道1040的下侧壁向下凹设减重凹槽1043,所述减重凹槽1043的内壁朝向各方向的水表壳体100的壁厚保持均等。
31.结合图9所示,所述止回腔105设有止回装置200,包括安装于所述止回腔头部的止动盖201及可滑动组设于所述止动盖201并于所述止回腔105运动的密封件203。所述止动盖201在装配状态下位于所述密封件203的上方,所述止动盖201与所述密封件203中的其中之一上设置滑道2010,另外一个上设置滑动结构2030,密封件203通过滑动结构2030和滑道2010的滑动配合相对所述止动盖201沿一止回方向做相对靠近和背离运动,具体地,所述滑动结构2030可在所述滑道2010中沿所述止回方向来回滑动。所述密封件203背离所述止动盖运动并停止于一密封位置a,所述密封件位于密封位置a时,所述密封件203覆盖并密封所述止回孔1052,所述密封件203靠近所述止动盖201运动并挡止于一挡止位置b。所述止回方向具有垂直方向分量,当所述密封件203沿所述止回方向背离所述止动盖201运动时,该垂直方向的分量有利于自重较轻的所述密封件203能够顺利向下滑动。当流体正向流动并通过所述止回孔1052时,流体会顶开所述密封件203直至所述挡止位置b以顺利流出所述水表壳体100;当流体流速过小或者流体反向逆流时,所述密封件可移动至所述密封位置a以密封所述止回孔1052,从而具有止回的作用。
32.当水流从上环室103流入止回流道1040时,止回装置200的密封件203在流体的作用下向上方运动,从而止回孔1052打开,水流从止回孔1052进入止回腔105,并从止回腔1052流入到出水流道1042中。当水流逆向流入时,止回装置200的密封件203在流体的背压作用下向下运动直至封堵止回孔1052。倾斜设置的止回流道1040可以充分利用高度差的动势能转化,从而确保正向流向的水压足够顶开依靠自重和逆向流向水流对密封件203形成的背压合力,让止回装置200能够正常发挥自身作用。结合图6,因为所述端口1041的截面积大于所述底部141的截面积,所以可以对正向通过所述止回流道1040的流体产生有效的水流加速作用,行成了水压的强化效果,保障了水流的通过性。同时,若发生逆流,则逆流流体在所述止回流道1040是一个减速过程,从而可通过对流来解决逆流计量失准的问题,倾斜的止回流道1040通过自身设计的结构特点进行逆压缓冲,从而做到不对水表的表芯(未图示)造成逆流冲击。
33.所述止回孔1052的截面积小于所述止回流道1040任意一处的截面积,以利用止回孔1052处流体的高流速、高水压确保止回功能的正常使用,也就是说,正常排水过程中,所述止回孔1052由于截面积最小,可以给水流一个加速流动效果,排水时也解决了逆流孔径不明造成的不确定的逆流加速问题,在截面积最小的孔直接堵截逆流,最大限度的控制了逆流的压力和流速。为了确保止回孔1052为水流最小截面积,当所述密封件203沿所述止回腔105运动至挡止位置b时,所述密封件203与所述止回孔1052沿止回腔方向的最小距离大
于所述止回孔1052的直径。
34.在水表一体铸造成型工艺中,需要首先铸造与水表壳体1:1设置的模型,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为蜡模,为了提高蜡模的铸造效率,本实用新型具体提供一种铸造水表壳体模型的型芯以及其脱模方式。
35.以下具体介绍水表壳体的一种型芯及其脱模方式,结合图10,水表型芯为金属和软性材料组合而成的组合型芯。所述组合型芯包括刚性的中心轴2及配合所述中心轴固定软性型芯3。所述中心轴2用以与一外模型腔4定位配合,以精准定位组合型芯。所述软性型芯3套设于所述中芯轴2以配合所述一外模型腔4浇铸成型水表模型的上环室103和止回流道1040。具体的所述软性型芯3包括上环室型芯30和止回流道型芯31,上环室型芯30用于形成上环室的内轮廓,止回流道型芯31用于形成止回流道的内轮廓,上环室芯模30一侧倾斜向下延伸形成止回流道型芯31,止回流道型芯31与上环室芯模30一体成型;上环室芯模30和止回流道型芯31为软质材料,具体的为受热不易变形且定型度较高的硅胶材质,脱模过程中,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变形,当上环室芯模30脱模时,使用镊子等工具挤压由软质材料形成的上环室芯模30,使上环室芯模30向内变形,进而使上环室芯模30的外部尺寸缩小,当上环室芯模30的外部尺寸缩小至一定程度后,上环室芯模30与模型的内壁之间形成空隙,该空隙能给使镊子能工具放入,此时可将上环室芯模30连同止回流道型芯31用镊子安全的取出,如此为一次性脱模。如上所述,水表壳体100的止回流道1040具体的为四棱柱形状,详见图6

图8,该四棱柱形状具有较大截面积的端口1041和相对小截面积的底部141,量截面积之间采用曲面平滑过度,因此总体为底部小端口大的楔型结构,因此在取出上环室芯模30时,可以使止回流道型芯31一同形变拔出,利于止回流道型芯31的顺利的一次性脱模,不用设置其他分瓣型芯(如果铸造腔体为端口小底部大的内腔,则需要设置分瓣式的芯模以分步取出型芯),极大程度上保护了较软质地的水表壳体模型,且在脱模过程中效率极大提高。
36.水表壳体的另外一种型芯及其脱模方式的介绍如下,结合图11,上环室型芯40可全部采用刚性材质,具体为金属材质。因本实施例模具型芯设计时,因水表壳体内腔空间大、口径小的结构,刚性的上环室型芯40直型芯与止回流道型芯无法直接抽离,因此,模具型芯可采用多个金属分体型块拼装的组合型芯;生产过程中型芯可反复使用,减少蜡坯制作环节。止回流道型芯50的一端连接于上环室型芯40,另一端倾斜向下延伸,具体的,止回流道型芯50的一端与上环室型芯40的其中一块上镶块41连接,二者一同组合或者拆卸。上环室型芯40脱模时,为了防止托脱型芯的时候抽出动作损毁蜡模,可以将多个上镶块拆散后依次单独取出请参考图11所示,为了尽可能保护止回流道不受损,第一上镶块具体再次细分为三瓣式。依次为,与隔壁上镶块相邻的两块子模一411与子模三413,位于子模一和子模三之间的子模二412。取出第一上镶块41时,首先取出中间的子模二412,空出中间空间区域,再分别取出第一上镶块子模一411和第一上镶块子模三413,止回流道型芯42与上环室型芯40的第一上镶块41一体连接,当上环室型芯20脱模时,能够将止回流道型芯40一起从上环室11的上方开口取出,由于脱模时,最后一步取出第一上镶块41,故而第一上镶块41具有较大移动空间,使得止回流道型芯42的另一端向上环室103的中间部分移动,此时可将第一上镶块41和止回流道型芯42一起安全的取出。当然,止回流道型芯42与上环室型芯40的第一上镶块41也可以是抵接、粘接等其他方式连接,脱模时,先将上环室型芯40的第一上镶
块41完全取出后,再将止回流道型芯42取出。
37.如上所述,水表壳体100的止回流道1040具体的为四棱柱形状,详见图6

图8,该四棱柱形状具有较大截面积的端口1041和相对小截面积的底部141,量截面积之间采用曲面平滑过度,因此总体为底部小端口大的楔型结构,因此在取出上环室芯模30时,可以使第一上镶块41设计尽可能少的分瓣型芯(如果铸造腔体为端口小底部大的内腔,则需要设置分瓣式的芯模以分步取出型芯),极大程度上保护了较软质地的水表壳体模型,且在脱模过程中效率极大提高。
38.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3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