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导光结构以及发光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09-29 05:1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发光 设备 结构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光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导光结构以及发光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一些发光设备期望实现如下所述的发光效果:其具体形状可以为圆形、矩形或椭圆等等,其中间区域需要整体发光,而围绕该中间区域的环形外围区域则采用环形发光的设计,中间区域和环形外围区域的发光效果不会互相干扰,消费者能够明显看出中间区域和环形外围区域的不同发光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的发光效果,现有技术的发光设备通常需要采用如下所述的结构:采用单层的导光板结构组件,中间导光板和环形外围导光板通过环形遮光件分隔开,导光板结构组件的下方设置有多个光源,多个光源同时向上发光以形成上述的发光效果。
3.但是,现有技术的发光设备存在以下问题:在光源和导光板结构组件之间的间距不足的情况下,显示区域中能够看到明显的光源亮点,发光显示不够均匀,因此其对光源和导光板结构组件之间的间距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使得发光设备难以小型化。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导光结构以及发光设备,该导光结构能够在保证发光显示均匀的前提下使得发光设备实现小型化。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光结构,所述导光结构包括第一导光组件和第二导光组件;所述第一导光组件包括第一导光板,所述第一导光板具有第一容纳腔和中间发光区域,所述第一容纳腔配置为能够容纳第一光源,所述中间发光区域配置为能够接收所述第一光源的光线并向外部传递所述第一光源的光线;所述第二导光组件包括第二导光板,所述第二导光板具有第二容纳腔、通孔以及环形发光区域,所述第二容纳腔配置为能够容纳第二光源,所述通孔与所述中间发光区域对应设置并完全露出所述中间发光区域,所述环形发光区域环绕所述通孔的边沿设置,所述环形发光区域配置为能够接收所述第二光源的光线并向外部传递所述第二光源的光线。
6.可选的,所述第一导光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光板的相对两侧的第一反光膜和第一均光膜。
7.可选的,所述第一导光组件包括覆盖于所述第一均光膜并完全露出所述中间发光区域的第一遮光部。
8.可选的,所述第二导光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光板的相对两侧的第二反光膜和第二均光膜,所述第二反光膜和所述第二均光膜分别避让所述第二导光板的通孔;优选地,所述第二导光组件包括覆盖于所述第二均光膜并完全露出所述环形发光区域的第二遮光部。
9.可选的,所述导光结构包括第三导光组件,所述第三导光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通孔中的第三导光板;优选地,所述第三导光组件包括第三遮光部,所述第三导光板与所述通
孔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三遮光部设置在所述间隙中。
10.可选的,所述第一导光组件和所述第二导光组件层叠设置,所述第一导光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光组件的下方。
11.可选的,所述第二导光板具有安装腔室,所述通孔与所述安装腔室连通,所述第二容纳腔沿所述第二导光板的径向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室的外围,所述第一导光组件安装在所述安装腔室中。
1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导光结构,所述导光结构包括:第一导光板;第三导光板,向上突出于所述第一导光板上表面的部分内部;第三遮光部,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三导光板的周缘外侧;第二导光板,具有通孔,并通过所述通孔嵌合于所述第三遮光部的周缘外侧,使所述第二导光板迭合于所述第一导光板上表面。
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所述第一光源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时,所述第一光源的光线在所述第一导光板中传递至所述中间发光区域,外界可以通过所述第二导光板的通孔观察到所述中间发光区域的发光效果,同时,所述第二光源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中,所述第二光源的光线在所述第二导光板中传递至所述环形发光区域,外界可以直接观察到所述环形发光区域的发光效果,因此,外界能够同时观察到所述中间发光区域的发光效果以及所述环形发光区域的发光效果。由于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能够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光板和所述第二导光板的内部,其相较于现有技术采用光源和导光板结构相互间隔布置的技术方案而言,能够极大地减小导光结构的整体厚度,并且,由于所述第一光源沿所述第一导光板的径向与所述中间发光区域间隔布置,因此能够使所述中间发光区域的发光显示均匀,外界不会观察到明显的光源两点,所述第二光源与所述第二导光板同理,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导光结构能够在保证发光显示均匀的前提下使得发光设备实现小型化。
1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发光设备,所述发光设备包括第一发光组件、第二发光组件以及上述的导光结构;所述第一发光组件包括第一电路板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路板上的第一光源,所述第一光源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中;所述第二发光组件包括第二电路板和设置在所述第二电路板上的第二光源,所述第二光源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腔中,所述第二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光组件和所述第二导光组件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为一体成型的柔性电路板。
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发光设备,所述发光设备包括第三发光组件以及上述的导光结构;所述第三发光组件包括第三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第三电路板上的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所述第一光源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中,所述第二光源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腔中。
16.所述发光设备与上述导光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17.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设备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设备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零件爆炸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设备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21.图4是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设备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设备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零件爆炸图;
24.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设备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25.图8是图7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
27.100

第一导光组件,110

第一导光板,111

第一容纳腔,112

中间发光区域,120

第一反光膜,130

第一均光膜,140

第一遮光部,
28.200

第二导光组件,210

第二导光板,211

第二容纳腔,212

环形发光区域,213

通孔,220

第二反光膜,230

第二均光膜,240

第二遮光部,
29.300

第三导光组件,310

第三导光板,320

第三遮光部,
30.410

第一光源,420

第二光源,
31.510

第一电路板,520

第二电路板,530

第三电路板,
32.610

上壳,620

下壳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3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光结构,该所述导光结构包括第一导光板、第二导光板、第三导光板以及第三遮光部;第三导光板向上突出于所述第一导光板上表面的部分内部;第三遮光部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三导光板的周缘外侧;第二导光板具有通孔,并通过所述通孔嵌合于所述第三遮光部的周缘外侧,使所述第二导光板迭合于所述第一导光板上表面。
35.由于第三导光板套接在第一导光板的上表面,因此第三导光板由第一导光板所导引的光线而向上发光,第一导光板的外围部分则由第二导光板导引光线向上发光,且第三导光板及外围部分有第三遮光部隔离以避免光线穿透,至于光源设置在导光板内部亦或是外部,则不做限制。
36.下面以光源设置在导光板内部为例,对不同的实施方式进行解释说明。
37.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导光结构包括第一导光组件100和第二导光组件200;第一导光组件100包括第一导光板110,第一导光板110具有第一容纳腔111和中间发光区域112,第一容纳腔111配置为能够容纳第一光源410,中间发光区域112配置为能够接收第一光源410的光线并向外部传递第一光源410的光线;第二导光组件200包括第二导光板210,第二导光板210具有第二容纳腔211、通孔213以及环形发光区域212,第二容纳腔211配置为能够容纳第二光源420,通孔213与中间发光区域112对应设置并完全露出中间发光区域112,环形发光区域212环绕通孔213的边沿设置,环形发光区域212配置为能够接收第二光源420的光线并向外部传递第二光源420的光线。
38.在本实用新型中,当第一光源410置于第一容纳腔111时,第一光源410的光线在第一导光板110中传递至中间发光区域112,外界可以通过第二导光板210的通孔213观察到中间发光区域112的发光效果,同时,第二光源420置于第二容纳腔211中,第二光源420的光线在第二导光板210中传递至环形发光区域212,外界可以直接观察到环形发光区域212的发光效果,因此,外界能够同时观察到中间发光区域112的发光效果以及环形发光区域212的
发光效果。由于第一光源410和第二光源420能够分别设置在第一导光板110和第二导光板210的内部,其相较于现有技术采用光源和导光板结构相互间隔布置的技术方案而言,能够极大地减小导光结构的整体厚度,并且,由于第一光源410沿第一导光板110的径向与中间发光区域112间隔布置,因此能够使中间发光区域112的发光显示均匀,外界不会观察到明显的光源亮点,第二光源420与第二导光板210同理,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导光结构能够在保证发光显示均匀的前提下使得发光设备实现小型化。
39.为了保证光线在第一导光板110中的传递效率,并且提高中间发光区域的发光显示均匀性,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光组件100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导光板110的相对两侧的第一反光膜120和第一均光膜130。其中,反光膜能够反射导光板中的光线,使光线朝向均光膜射出,均光膜能够使发光显示更加均匀。
40.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光组件100包括覆盖于第一均光膜130并完全露出中间发光区域112的第一遮光部140。遮光部能够有效地阻止光线从中间发光区域112之外的区域射出,优化发光效果。第一遮光部140可通过印刷一层遮光材料或薄膜或结构件所形成。
41.同理,为了保证光线在第二导光板210中的传递效率,并且提高环形发光区域的发光显示均匀性,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导光组件200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二导光板210的相对两侧的第二反光膜220和第二均光膜230,第二反光膜220和第二均光膜230分别避让第二导光板210的通孔213。其中,反光膜能够反射导光板中的光线,使光线朝向均光膜射出,均光膜能够使发光显示更加均匀,并且,为了不会对中间发光区域112射出的光线产生干扰,第二反光膜220和第二均光膜230分别避让第二导光板210的通孔213以将该通孔213完全露出。
42.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导光组件200包括覆盖于第二均光膜230并完全露出环形发光区域212的第二遮光部240。遮光部能够有效地阻止光线从环形发光区域212之外的区域射出,优化发光效果。第二遮光部240可通过印刷一层遮光材料或薄膜或结构件所形成。
43.为了提升导光结构的整体发光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导光结构包括第三导光组件300,第三导光组件300包括设置在通孔213中的第三导光板310,也就是说,光线从中间发光区域112中射出后会经过第三导光板310,通过第三导光板310再向外界射出,第三导光板310的厚度可以与通孔213的厚度大致相同,使得第三导光板310与第二导光板210齐平,从而提高导光结构的整体发光效果。
44.为了使中间发光区域112的发光效果和环形发光区域212的发光效果更加明显地区分开,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三导光组件300包括第三遮光部320,第三导光板310与通孔213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第三遮光部320设置在间隙中。第三遮光部320可通过印刷一层遮光材料或薄膜或结构件所形成。
45.需要说明的是,中间发光区域112的形状可以是圆形、矩形、三角形等,这里不做限定,环形发光区域212的形状可以与中间发光区域112的形状相符也可以与中间发光区域112的形状不相符,只要环形发光区域212环绕在中间发光区域112的外围即可,并且,环形发光区域212可以是连续的发光区域也可以是断断续续的发光区域,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46.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导光组件100和第二导光组件200的位置关系可以有多种设计方式,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导光组件100和第二导光组件200层叠设置,第一导光组件100设置在第二导光组件200的下方,使得第一导光板110能够位于第二导光板210的下方,光线自下而上地射出,观察者能够清晰地观察到中间发光区域112的发光效果和环形发光区域212的发光效果。
47.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至图8所示,第二导光板210具有安装腔室,通孔213与安装腔室连通,第二容纳腔211沿第二导光板210的径向设置在安装腔室的外围,第一导光组件100安装在安装腔室中。这种实施方式进一步压缩了导光结构的整体厚度,使得导光结构的整体厚度与第二导光组件的厚度基本一致,更好地实现了小型化。
4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发光设备,发光设备包括第一发光组件、第二发光组件以及图1至图4所示的导光结构;第一发光组件包括第一电路板510和设置在第一电路板510上的第一光源410,第一光源410设置在第一容纳腔111中;第二发光组件包括第二电路板520和设置在第二电路板520上的第二光源420,第二光源420设置在第二容纳腔211中,第二电路板520设置在第一导光组件100和第二导光组件200之间。也就是说,该发光设备的部件由下至上依次为下壳620、第一发光组件、第一导光组件100、第三导光组件300、第二发光组件、第二导光组件200以及上壳610。
49.为了能够进一步节省成本和电路连接线路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电路板510和第二电路板520为一体成型的柔性电路板,该电路板为fpc材质制成,第一电路板510和第二电路板520通过二者之间的弯折部连接以一体成型。
5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发光设备,发光设备包括第三发光组件以及图5至图8所示的导光结构;第三发光组件包括第三电路板530、设置在第三电路板530上的第一光源410和第二光源420,第一光源410设置在第一容纳腔111中,第二光源420设置在第二容纳腔211中。也就是说,该发光设备的部件由下至上依次为下壳620、第三发光组件、第一导光组件100、第三导光组件300、第二导光组件200以及上壳610。该发光设备能够更好地实现小型化。
51.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