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灵活光纤管理系统及网络接入方法与流程

2021-09-29 01:2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管理系统 光缆 光纤 灵活 特别


1.本发明涉及通信光缆分纤箱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灵活光纤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光缆分纤箱是通信行业网络建设中终端配线的辅助设备,多用于室外、楼道内或室内连接主干光缆与配线光缆,并对光纤接头起保护作用。
3.相关技术中,光缆分纤箱在后续使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用户增减等业务变更,一般的大芯数高密盒体,在进行某个用户断网操作时,需要先断网其他用户后才能断开真正所需断开的用户,再将其他用户重复连通,影响了其他用户的使用,同时,被断开的用户的尾纤无位置存储,不便于后续业务的再次开通。
4.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灵活光纤管理系统,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灵活光纤管理系统及网络接入方法,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用户断网操作时影响其他用户的使用,且被断开的用户的尾纤无位置存储,不便于后续业务的再次开通的问题。
6.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灵活光纤管理系统,其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从一侧至另一侧依次划分为第一区、对接区、第二区,所述对接区位于所述第一区与所述第二区之间;所述第一区包括用于安装第一光缆组件的第一安装区以及用于对第一光缆进行熔接的第一熔纤区,所述第一熔纤区与所述第一安装区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区包括用于安装第二光缆的第二安装区;所述对接区用于将所述第二光缆与所述第一光缆连通,其中,所述对接区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二光缆与所述第一光缆连通的多个工作位和用于停放的多个停泊位。
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区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二光缆与第一尾纤进行熔接的第二熔纤区,所述第二熔纤区与所述第二安装区对应设置。
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区与所述第二安装区安装于所述箱体的侧壁,所述第一安装区与所述第二安装区位于所述箱体的同一侧,且分别位于靠近所述箱体的两端。
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区还设有第三挡纤区和第四挡纤区,所述第三挡纤区和所述第四挡纤区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熔纤区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三挡纤区用于约束所述第二光缆的走线,所述第四挡纤区用于约束所述第一尾纤的走线。
1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区还设有第二存储换向区,所述第二存储换向区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四挡纤区的延伸方向相同,且均与所述对接区平行。
1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接区安装有光纤适配器,所述光纤适配器设有两侧贯通的所述工作位,所述工作位的一侧面对所述第一区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光缆,另一侧面对所述第二区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光缆;所述停泊位面对所述第二区用于放置所述第二光缆。
12.一些实施例中,相对于所述第一熔纤区,所述第一安装区偏向远离所述对接区;所述第一熔纤区设有第二尾纤,所述第二尾纤的一端于所述第一熔纤区内与所述第一光缆熔
接,所述第二尾纤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工作位;或者,所述第一区设有第三安装区,所述第三安装区与所述第一安装区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熔纤区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三安装区安装有光分路器,所述光分路器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线,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线连通的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一连接线于所述第一熔纤区内与所述第一光缆熔接,所述第二连接线连接至所述工作位。
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熔纤区远离所述对接区的一侧设有第一挡纤区,所述第一挡纤区用于约束所述第一光缆的走线;所述第一熔纤区靠近所述对接区的一侧设有第二挡纤区,所述第二挡纤区用于约束所述第二尾纤或者所述第一连接线的走线。
1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熔纤区远离所述第一安装区的一侧设有第一存储换向区,所述第一存储换向区用于对所述第二尾纤或者所述第二连接线进行存储或换向;沿所述第一区、所述对接区、所述第二区的排列方向,所述第一存储换向区与所述对接区的一端对应。
1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接区安装有光纤适配器,所述光纤适配器设有所述工作位,所述光纤适配器靠近所述第一熔纤区的一侧朝向所述第一存储换向区倾斜延伸。
1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区包括:安装于所述箱体侧壁上的第一密封模块,所述第一密封模块设有供所述第一光缆组件穿过的第一通道;以及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光缆组件的第一固定模块,所述第一固定模块位于所述箱体的内侧,且所述第一固定模块具有与所述第一通道正对的第二通道。
1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区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箱体内的微管转微缆固定密封模块,使得所述第一密封模块、所述第一固定模块与所述微管转微缆固定密封模块从外至内依次布置,所述微管转微缆固定密封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光缆组件进行分离。
1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区包括第二密封模块,其包括: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设有供所述第二光缆穿过的第三通道;以及压块,其抵持于所述密封组件的顶部,使所述密封组件将所述第二光缆密封。
1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区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光缆的第二固定模块,所述第二固定模块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之间的第三模块,所述第三模块与所述第一模块错位设置。
2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接区包括:相对于所述箱体的侧壁倾斜布置的工作区模组,所述工作区模组设有多个所述工作位;以及相对于所述箱体的侧壁倾斜布置的停泊区模组,所述停泊区模组设有多个所述停泊位。
2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工作区模组和所述停泊区模组均包括设有滑道槽的基座和设有滑动轴的卡条,所述滑动轴与所述滑道槽滑动配合,且所述工作区模组的卡条设有所述工作位,所述停泊区模组的卡条设有所述停泊位。
2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接区包括:相对于所述箱体的侧壁倾斜布置的多个适配器模组,多个所述适配器模组排列成一排,每一所述适配器模组具有工作区和停泊区,所述工作区具有至少一排所述工作位,所述停泊区具有至少一排所述停泊位。
23.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使用上述的灵活光纤管理系统的网络接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在所述第一安装区对第一光缆组件进行密封和固定;在所述第一熔纤区对第一光缆的一端进行熔接,使所述第一光缆连接至所述工作位上;在所述第二安装区对所述第二
光缆进行密封和固定;将所述第二光缆的一端停放于所述对接区的多个停泊位上;判断用户业务是否需要开通;若是,则将所述第二光缆调配至所述工作位,使所述第二光缆与所述第一光缆连通。
2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在所述第一熔纤区对所述第一光缆的一端进行熔接,使所述第一光缆连接至所述工作位上,包括:判断是否光分路器应用场景;若是,则在所述第一区增加光分路器,将所述光分路器一端的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一光缆熔接,将所述光分路器另一端的第二连接线连接至所述工作位;否则,在所述第一区增加第二尾纤,将所述第二尾纤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光缆熔接,将所述第二尾纤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工作位。
2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接区包括设有所述工作位的工作区模组和设有所述停泊位的停泊区模组,所述将所述第二光缆的一端停放于所述对接区的多个停泊位上,包括:将所述第二光缆的一端停放于所述停泊区模组。
2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在所述第一安装区对第一光缆组件进行密封和固定,包括:通过第一密封模块对所述第一光缆组件进行密封,通过位于所述第一密封模块一侧的第一固定模块将所述第一光缆组件固定,使所述第一光缆组件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密封模块和所述第一固定模块;从所述第一光缆组件的微管中分离出所述第一光缆;固定所述第一光缆的中心加强件或芳纶纱。
2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在所述第二安装区对所述第二光缆进行密封和固定,包括:通过第二密封模块对所述第二光缆进行密封,通过位于所述第二密封模块一侧的第二固定模块将所述第二光缆固定,使所述第二光缆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密封模块和所述第二固定模块;固定所述第二光缆的中心加强件或芳纶纱。
2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区还包括设有第一尾纤的第二熔纤区,在所述第二安装区对所述第二光缆进行密封和固定之后,还包括:将第一尾纤的一端在第二熔纤区与所述第二光缆的一端进行熔接。
29.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3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灵活光纤管理系统及网络接入方法,由于在第一安装区与第二安装区之间设置了对接区,且对接区设于多个工作位和多个停泊位,第一光缆的一端可以连接至工作位的一侧,第二光缆可以在第二熔纤区与第一尾纤的一端熔接,第一尾纤的另一端可以放置于对接区的停泊位上,当有用户业务需要开通时,可以直接将停放于停泊位上的第一尾纤插设于对接区中工作位的另一侧,以实现第一尾纤与第一光缆连通,当用户业务需要断开时,可以将工作位上对应的第一尾纤拔掉,插设于停泊位上,不需要断网其他正在使用的用户,且被断开的用户的第一尾纤可以存储于旁边的停泊位,便于后续业务的再次开通。
附图说明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2.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灵活光纤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安装区的一个视角示意图;
34.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安装区的另一个视角示意图;
35.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密封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36.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37.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定卡勾示意图;
38.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压块示意图;
39.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固定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40.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夹片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管转微缆固定密封模块示意图;
43.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加强件固定台示意图;
44.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安装区的结构示意图;
45.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固定模块示意图;
46.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固定件的一个视角示意图;
47.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固定件的另一个视角示意图;
48.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盖示意图;
49.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固定件滑入固定板之前的示意图;
50.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密封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51.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密封件的剖视图;
52.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密封模块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53.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固定卡勾示意图;
54.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适配器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55.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56.图2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适配器模组的卡条的结构示意图;
57.图2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工作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58.图2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停泊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59.图2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适配器模组卡条的结构示意图;
60.图2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适配器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61.图3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灵活光纤管理系统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62.图中:
63.1、底座;11、固定卡勾;111、弹性臂;112、手捏部;113、凸起;114、绑扎孔;115、弧形安装面;116、配合槽;
64.2、盒盖;
65.3、第一安装区;31、第一密封模块;311、第一通道;312、填充层;313、易撕件;314、第一密封件;3141、槽体;315、压块;
66.32、第一固定模块;321、第二通道;322、固定座;3221、卡凸;323、下夹片;324、上夹片;3241、延伸段;3242、卡口;325、螺钉;
67.33、微管转微缆固定密封模块;331、第四通道;332、第五通道;333、凸环;34、第一加强件固定台;341、本体;342、基体;343、紧固件;344、贯穿孔;
68.4、第二安装区;41、第二密封模块;411、密封组件;4111、第三通道;412、第二密封件;413、凹槽;414、补强片;415、凸块;416、密封片;
69.42、第二固定模块;421、固定件;422、上盖;423、卡扣;424、固定槽;425、扣槽;426、滑槽;427、限位槽;428、凸点;429、固定板;43、第二加强件固定台;44、第一模块;45、第二模块;46、第三模块;5、第二熔纤区;51、第二熔纤盘;
70.6、对接区;61、工作位;62、停泊位;63、工作区模组;64、停泊区模组;65、基座;651、滑道槽;652、凸出部;66、卡条;661、滑动轴;662、蘑菇头;67、适配器模组;
71.7、第二光缆;8、第一熔纤区;81、第一熔纤盘;
72.a、第一区;b、第二区;c、第三安装区;d、第一存储换向区;e、第二存储换向区;f、第一挡纤区;g、第二挡纤区;h、第三挡纤区;i、第四挡纤区。
具体实施方式
73.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7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灵活光纤管理系统及网络接入方法,其能解决相关技术中用户断网操作时影响其他用户的使用,且被断开的用户的尾纤无位置存储,不便于后续业务的再次开通的问题。
75.参见图1、2、13、23和图30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灵活光纤管理系统,其可以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从一侧至另一侧依次划分为第一区a、对接区6和第二区b,对接区6位于所述第一区a与所述第二区b之间,本实施例中,箱体优选密封箱体,且箱体可以包括底座1以及位于底座1一侧的盒盖2,所述盒盖2与所述底座1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区a、对接区6和第二区b设置于底座1内部,且对接区6位于底座1大致中间的位置;第一区a可以包括:第一安装区3,所述第一安装区3用于安装第一光缆组件,本实施例中,第一光缆组件包括外侧的气吹微管以及位于微管内的微缆(也就是第一光缆);第一安装区3设置于底座1的一侧,且第一光缆通过第一安装区3进入到底座1中;第一区a还可以包括用于对所述第一光缆进行熔接的第一熔纤区8,所述第一熔纤区8与所述第一安装区3对应设置,也就是说,第一安装区3对应设置于第一熔纤区8的附近,使得第一光缆进入箱体内后可以直接在第一熔纤区8中进行熔接;第二区b可以包括第二安装区4,第二安装区4用于安装第二光缆7,其中,第二光缆7可以是入户光缆,也可以是楼道内的光缆,楼道内光缆的一端可以进入箱体内,另一端可以连接入户光缆,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区4也安装于底座1上,使得第一安装区3与第二安装区4分别位于底座1的相对两侧,第二光缆7可以通过第二安装区4进入到底座1中,以便于在底座1中实现第一光缆与第二光缆7的连通;第二区b还可以包括第二熔纤区5,其用于将第二光缆7与第一尾纤进行熔接,具体的,第二光缆7的一端可以延伸至第一熔接区,且第一熔接区还可以设有第一尾纤,第一尾纤的一端可以在第一熔接区与第二光缆7进行熔接,实现第一尾纤与第二光缆7的连通,第二熔纤区5与所述第二安装区4对应设置,也就是说,第二安装区4对应设置于第二熔纤区5的附近,使得第二光缆7进入箱体内后可以直接在第二熔纤区5中进行熔接;以及对接区6,其用于将第一尾纤与第一光缆
连通,也就是说,第一尾纤的另一端可以连接至对接区6,第一光缆的一端也可以直接或者间接的连接至对接区6,使得第一尾纤与第一光缆能够在对接区6实现对接,其中,对接区6可以包括用于将第二光缆7与第一光缆连通的多个工作位61和用于停放的多个停泊位62,也就是说,当需要将第一尾纤与第一光缆连通时,可以将第一尾纤插设于工作位61上,当需要将第一尾纤与第一光缆断开连接时,可以将第一尾纤插设于停泊位62上,便于实现业务的开通与断开,在未设置第一尾纤时,可以在第二光缆7的端部安装连接器,通过连接器直接将第二光缆7安装至工作位61上与第一光缆连通,在需要断开业务时,将第二光缆7连同连接器停放在停泊位62上;且对接区6可以位于第一安装区3与第二安装区4之间,第二熔纤区5与第二安装区4可以位于对接区6的同一侧,使得第二光缆7进入底座1内后,在对接区6的同一侧与第一尾纤进行熔接,第二光缆7不需要在底座1内延伸较长的距离,第二光缆7在底座1内占用空间较小,同时,位于中间的对接区6,使得对接区6两侧的第一光缆和第一尾纤都能够顺着延伸方向分别插设于对接区6的相对两侧,便于将第一尾纤和第一光缆连接至对接区6。
76.参见图1和图3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可以具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四个侧壁分别位于底座1的四侧,且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正对,第三侧壁与第四侧壁正对,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通过第三侧壁连接,所述第一安装区3与所述第二安装区4安装于所述底座1的侧壁,所述第一安装区3与所述第二安装区4位于所述箱体的同一侧,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区3与第二安装区4均安装于底座1的第一侧壁上,且分别位于靠近所述箱体的两端,也就是说,第一安装区3设置于第一侧壁的左端附近,第二安装区4设置于第一侧壁的右端附近,由于第一安装区3和第二安装区4位于箱体的同一侧,用户在对第一光缆组件与第二光缆7进行安装时,可以站在箱体的同一侧,先将第一光缆组件安装至第一安装区3,再将第二光缆7安装至第二安装区4,不需要用户再换一侧对第二光缆7进行安装,方便用户操作,且将第一安装区3与第二安装区4设置于两端的位置,使得第一光缆组件与第二光缆7从底座1的端部进入,便于在底座1的中间布置对接区6,以将第一光缆与第二光缆7进行对接。
77.参见图1和图30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相对于所述第一熔纤区8,所述第一安装区3偏向远离所述对接区6,也就是说,第一熔纤区8更加接近对接区6,第一熔纤区8位于对接区6与第一安装区3之间;所述第一熔纤区8设有第二尾纤,所述第二尾纤的一端于所述第一熔纤区8内与所述第一光缆熔接,所述第二尾纤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工作位61,由于第一熔纤区8位于对接区6与第一安装区3之间,第一光缆可以从第一熔纤区8的左侧进入第一熔纤区8与第二尾纤熔接,第二尾纤可以从第一熔纤区8的右侧出来到达对接区6,第二尾纤从第一熔纤区8延伸出来的方向是朝向对接区6的,能够顺着该方向连接至对接区6。
78.参见图1和图3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相对于所述第一熔纤区8,所述第一安装区3偏向远离所述对接区6,也就是说,第一熔纤区8更加接近对接区6,第一熔纤区8位于对接区6与第一安装区3之间;所述第一区a还设有第三安装区c,所述第三安装区c与所述第一安装区3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熔纤区8的相对两侧,也就是说,第三安装区c更加靠近第二侧壁,所述第三安装区c可以安装有光分路器,所述光分路器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线,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线连通的第二连接线,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线与第二连接线通过光分路器内部的芯片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线于所述第一熔纤区8内与所述第一光缆熔接,所述第二
连接线连接至所述工作位61,通过设置光分路器,可以将微缆中的一根光纤分成多路分配给多根光纤,将光分路器设置于第一安装区3的相对侧,而非第一熔纤区8与对接区6之间,避免占用箱体的横向空间,且本实施例中,光分路器与对接区6垂直设置,也就是说,光分路器横向设置于底座1内,避免占用底座1的纵向空间。
79.参见图1和图3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熔纤区8远离所述对接区6的一侧可以设有第一挡纤区f,所述第一挡纤区f用于约束所述第一光缆的走线,也就是说,第一挡纤区f位于第三侧壁处,且第一安装区3也位于靠近第三侧壁的一端,使得第一光缆从第一安装区3进入箱体后,分离出的微缆可以顺着进入箱体的方向向前延伸至第一挡纤区f中,进而通过第一挡纤区f的出口进入第一熔纤区8,在微缆进入第一熔纤区8的过程中不需要绕多次弯;所述第一熔纤区8靠近所述对接区6的一侧设有第二挡纤区g,也就是说,第二挡纤区g位于第一熔纤区8与对接区6之间,所述第二挡纤区g用于约束所述第二尾纤或者所述第一连接线的走线,使得当使用第二尾纤时,第二尾纤可以从第一熔纤区8出来按照特定的路线延伸至对接区6,避免第二尾纤上翘或者走线混乱,当使用光分路器时,第二挡纤区g可以光分路器的第一连接线的走线。
80.参见图1和图3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熔纤区8远离所述第一安装区3的一侧还可以设有第一存储换向区d,也就是说,第一存储换向区d也靠近第二侧壁,且与第一熔纤区8并排设置,所述第一存储换向区d用于对所述第二尾纤或者所述第二连接线进行存储或换向,由于设置了第一存储换向区d,多余的第二尾纤或者第二连接线不仅可以缠绕于第一存储换向区d内,还可以在第一存储换向区d进行转换方向;沿所述第一区a、所述对接区6、所述第二区b的排列方向,所述第一存储换向区d与所述对接区6的一端对应,使得当使用第二尾纤连接第一光缆时,第二尾纤从第一存储换向区d出来之后可以从对接区6的一端顺着对接区6的延伸方向依次连接至工作位61上,当使用光分路器连接第一光缆时,光分路器的第二连接线从第一存储换向区d出来之后可以从对接区6的一端顺着对接区6的延伸方向依次连接至工作位61上。
81.参见图1和图30所示,进一步,所述对接区6安装有光纤适配器,所述光纤适配器设有所述工作位61,所述光纤适配器靠近所述第一熔纤区8的一侧朝向所述第一存储换向区d倾斜延伸,也就是说光纤适配器是倾斜设置的,并且朝向第一存储换向区d的,当第二尾纤或者第二连接线从第一存储换向区d延伸出来后,可以直接沿直线朝向光纤适配器的方向进行插接,方便操作。
82.参见图1和图30所示,进一步,所述第二区b还可以设有第三挡纤区h和第四挡纤区i,所述第三挡纤区h和所述第四挡纤区i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熔纤区5的相对两侧,本实施例中,第三挡纤区h位于靠近第四侧壁的一侧,第四挡纤区i位于靠近对接区6的一侧,所述第三挡纤区h用于约束所述第二光缆7的走线,所述第四挡纤区i用于约束所述第一尾纤的走线,通过设置第三挡纤区h,使得从第二安装区4进来的第二光缆7能够顺着延伸方向进入第三挡纤区h,然后从第三挡纤区h进入第二熔纤区5与第一尾纤进行熔接,第一尾纤的另一端能够从第二熔纤区5出来转个弯进入另一侧的第四挡纤区i,第三挡纤区h与第四挡纤区i沿横向方向设置于第二熔纤区5的相对两侧,不会占用底座1纵向方向的长度,且能够保证第二光缆7顺着延伸方向进入第三挡纤区h,便于将第二光缆7绕进第二熔纤区5。
83.参见图1和图30所示,进一步,所述第二区b还可以设有第二存储换向区e,所述第
二存储换向区e的延伸方向可以与所述第四挡纤区i的延伸方向相同,且均与所述对接区6平行,具体的,第二存储换向区e是沿纵向延伸的,第四挡纤区i也是沿着纵向延伸的,第一尾纤从第二熔纤区5出来之后直接进入第四挡纤区i,并一直向后延伸至第二存储换向区e进行存储或换向,使得第一尾纤从第二存储换向区e出来之后,其延伸方向能够朝向对接区6,由于第二存储换向区e与第四挡纤区i的延伸方向相同,充分利用第四挡纤区i与第一侧壁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二存储换向区e,且第二存储换向区e能够将第一尾纤的方向进行转换,使得第一尾纤从第二存储换向区e出来之后,能够便于插入对接区6。本实施例中,第一挡纤区f、第二挡纤区g、第三挡纤区h和第四挡纤区i均设置有挡纤片。
84.参见图1和图30所示,进一步,所述对接区6安装有光纤适配器,所述光纤适配器设有两侧贯通的所述工作位61,所述光纤适配器靠近所述第二熔纤区5的一侧朝向所述第二存储换向区e倾斜延伸,也就是说光纤适配器是倾斜设置的,并且是朝向第二存储换向区e的,使得工作位61的一侧面对所述第一区a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光缆,另一侧面对所述第二存储换向区e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光缆7,同时,所述停泊位62也是面对所述第二存储换向区e的,用于放置所述第二光缆7,当第一尾纤从第二存储换向区e延伸出来后,可以直接沿直线朝向光纤适配器的方向向工作位61或者停泊位62进行插接,方便操作。本实施例中,第一存储换向区d和第二存储换向区e均设置有换向盘。
85.参见图2至图5所示,进一步,第一安装区3可以包括:第一密封模块31,第一密封模块31可以设有供第一光缆组件穿过的第一通道311,使得第一光缆组件可以通过第一通道311进入底座1内,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模块31安装于底座1的侧壁上;以及用于固定第一光缆组件的第一固定模块32,第一固定模块32位于第一密封模块31的一侧,且第一固定模块32具有与第一通道311正对的第二通道321,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模块32位于底座1的内部靠近第一密封模块31处,且第一固定模块32可以与第一密封模块31正对设置,第一光缆组件穿过第一通道311进入第二通道321,并从第二通道321进入底座1内,通过设置第一密封模块31,保证了第一光缆组件在进入底座1处进行密封,第一密封模块31可以对第一光缆组件的四周进行密封,同时,还可以对第一密封模块31与底座1之间进行密封,避免外部的水从第一光缆组件与第一密封模块31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一密封模块31与底座1之间的间隙进入底座1内部,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模块32,使得第一光缆组件经密封进入底座1后实现进一步的固定。
86.参见图2至图5所示,进一步,所述第一通道311内设有至少一层填充层312,填充层312呈圆筒状,设置成圆筒状,便于第一光缆穿过,且有利于对第一光缆组件进行保护,且各层填充层312的半径互不相等,使得各层填充层312按照半径由小到大套设呈同心结构;沿径向,相邻的两个填充层312之间通过易撕件313连接并密封,防止灰尘或水汽进入底座1,第一通道311与位于最外层的填充层312之间通过易撕件313连接并密封,防止灰尘或水汽进入底座1;同时,位于最内层的填充层312内部也通过一个易撕件313密封,防止灰尘或水汽进入底座1,在使用时,可以根据第一光缆组件直径尺寸大小,撕掉其中的一层或多层填充层312,从而适应不同直径尺寸大小的第一光缆组件,利用易撕件313连接密封,可以防止灰尘或水汽进入底座1,避免造成微缆衰减增大,影响其使用寿命,本技术结构简单,不需要再生产各种不同规格的第一光缆密封模块。
87.参见图4和图5所示,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密封模块31包括两个第一密
封件314,两个第一密封件314层叠设置,位于下层的第一密封件314的顶面和位于上层的第一密封件314的底面均设有槽体3141,以使两个第一密封件314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通道311;填充层312包括与两个第一密封件314相适配的两个填充单元,填充单元的横截面呈半圆形。本实施例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两个第一密封件314进行层叠拼合,实现密封,在实际施工时,不仅便于撕掉其中的一层或多层填充层312,而且便于第一光缆组件的穿设,相比破孔穿线方式,本实施例的施工效率更高。
88.参见图3、图6和图7所示,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底座1侧壁上,对应第一密封模块31处,设有固定卡勾11;第一密封模块31顶部设有压块315,压块315设置有弹性臂111,当压块315下压至预设位置时,弹性臂111卡入固定卡勾11,以将第一密封模块31固定在底座1侧壁上。为了固定得更加牢固,且为了方便操作,固定卡勾11设有两个,且间隔设置,两个固定卡勾11之间形成供压块315通过的空间;弹性臂111设有两个,弹性臂111大致呈u形,其一端与压块315连接,另一端向上延伸至位于压块315上方并形成手捏部112,弹性臂111外壁上还设有用于卡入其所在侧的固定卡勾11的凸起113。在操作时,通过单手两根手指,朝互相靠近的方向,按捏两个手捏部112,使弹性臂111带动凸起113朝互相靠近的方向移动,当压块315下压至预设位置后,松开手指,弹性臂111复位,此时凸起113正好卡在固定卡勾11的下方,从而阻止压块315向上移动,压块315在顶部将第一密封件314压紧,进一步地加强对第一光缆组件的密封。
89.参见图8至图10所示,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模块32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固定座322、下夹片323和上夹片324,下夹片323和上夹片324通过螺钉325螺接于固定座322上,且下夹片323和上夹片324之间形成所述第二通道321。操作时,现将螺钉325拧出,取下上夹片324,放入第一光缆组件之后,盖上上夹片324,施拧螺钉325即可,同时,通过螺钉325施拧的深度,可以调节第二通道321的尺寸大小,从而可以适应于不同直径尺寸的第一光缆组件。
90.参见图9和图10所示,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固定座322侧壁上设有卡凸3221,上夹片324的一端竖直向下弯折并形成延伸段3241,延伸段3241上自上而下设有多个与卡凸3221相适配的卡口3242,以调节第二通道321的孔径。
91.参见图3和图11所示,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底座1内设有供扎带穿过的绑扎孔114,第一安装区3还包括微管转微缆固定密封模块33,微管转微缆固定密封模块33通过扎带经绑扎孔114固定于底座1内使得所述第一密封模块31、所述第一固定模块32与所述微管转微缆固定密封模块33从外至内依次布置,所述微管转微缆固定密封模块33用于对所述第一光缆组件进行分离,经过第一密封模块31的密封、第一固定模块32的固定即可将第一光缆组件固定完好,最后再进行微管转微缆的分离避免了分离后的微缆遭受外部水的损坏;微管转微缆固定密封模块33靠近第一密封模块31的一端设有用于第一光缆组件穿入的第四通道331;微管转微缆固定密封模块33远离第一密封模块31的一端设有用于第一光缆穿出的第五通道332,第四通道331与第五通道332连通。在设计微管转微缆固定密封模块33的尺寸时,第四通道331的直径最好不大于第一光缆组件的直径,从而可以对第一光缆组件进行固定和密封,第五通道332的直径最好不大于第一光缆的直径,从而可以对第一光缆进行固定和密封。
92.参见图3和图11所示,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微管转微缆固定密封模块33的横
截面呈圆筒状,底座1内还设有与微管转微缆固定密封模块33相适配的弧形安装面115,以便于微管转微缆固定密封模块33的定位和固定;微管转微缆固定密封模块33的外表面形成了多个沿周向延伸的凸环333,凸环333沿微管转微缆固定密封模块33的轴向间隔布置,且相邻的两个凸环333之间形成用于扎带绑扎的安置区,通过凸环333的阻挡作用,防止扎带沿轴向移动,以使微管转微缆固定密封模块33固定牢固。
93.参见图2和图12所示,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区3还包括用于组设于底座1内的第一加强件固定台34,第一加强件固定台34用于固定第一光缆的中心加强件。第一加强件固定台34包括本体341、基体342和紧固件343,本体341呈中空状,且其侧壁上开设有用于中心加强件穿过的贯穿孔344;基体342组设于本体341内,紧固件343螺接于本体341顶部,并用于将穿过贯穿孔344的中心加强件抵持并固定于基体342上。在本技术中,紧固件343采用螺杆,通过施拧螺杆,使螺杆向下移动,直至将中心加强件抵持固定在基体342上。
94.参见图13至图1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区4可以包括第二密封模块41,其可以包括:密封组件411,密封组件411设有供第二光缆7穿过的第三通道4111,使得第二光缆7可以通过第三通道4111进入底座1内,本实施例中,密封组件411安装于底座1的侧壁上;以及压块315,其抵持于密封组件411的顶部,使密封组件411将第二光缆7密封,本实施例中密封组件411顶部的压块315的结构可以与上述第一密封模块31顶部设置的压块315结构相同,同时,底座1侧壁上也可以设置与上述固定卡勾11结构相同的固定结构来与压块315配合,从而对密封组件411进行固定;通过设置第二密封模块41,保证了第二光缆7在进入底座1处进行密封,第二密封模块41可以对第二光缆7的四周进行密封,同时,还可以对第二密封模块41与底座1之间进行密封,避免外部的水从第二光缆7与第二密封模块41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二密封模块41与底座1之间的间隙进入底座1内部。
95.参见图13至图19所示,第二安装区4还可以包括组设于底座1内的第二固定模块42,第二固定模块42可以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模块44和第二模块45,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模块44与第二模块45之间的第三模块46,所述第三模块46与所述第一模块44可以错位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三模块46偏向靠近第二密封模块41,将第三模块46与第一模块44、第二模块45错位设置,避免了多个模块挤在同一位置操作不便的问题,本技术中,第一模块44、第二模块45与第三模块46的结构可以相同,第一模块44包括多个固定件421和上盖422,固定件421依次层叠设置,固定件421的顶面设有卡扣423和用于放置第二光缆7的固定槽424,固定件421的底面设有与卡扣423相适配的扣槽425,相邻的两个固定件421通过卡扣423和扣槽425固定,也即上层的固定件421底面的扣槽425可以与下层的固定件421顶面的卡扣423相配合;上盖422底面也设有扣槽425,上盖422与位于最上层的固定件421通过该上盖422的扣槽425和该固定件421的卡扣423固定。本技术用来固定第二光缆7的第二固定模块42,采用模块化层叠设计,从最下层的固定件421开始,放置好第二光缆7之后,安装其上一层的固定件421,依次进行第二光缆7的布置和固定件421的安装,最后在最上层的固定件421上安装上盖422,即可完成所有的第二光缆7的固定,无需使用绑扎固定,操作简单方便,每个固定件421上可以放置至少一根第二光缆7,只需要安装上一层的固定件421,即可将当前一层的固定件421上的所有第二光缆7一次性固定,相比一根一根地对光缆进行绑扎而言,效率更高,更加省时省力。本技术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方便固定件421的层叠和数量的扩展,有利于提高光缆密度,适用于多芯数的光缆固定。固定槽424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定,且
各个固定件421上的固定槽424的数量可以相同或不同,从下到上,固定槽424的数量分别为1个、2个、4个和4个,故对于固定槽424的数量,在此并不做限定,可以依需求设置。
96.在同一个固定件421上,各个固定槽424的孔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不同的固定件421上,固定槽424的孔径也是可以相同,或者不相同,从下到上,各个固定件421上的固定槽424的孔径逐渐减小。固定槽424的孔径,可以依据实际需求设置,在此并不做限定。
97.参见图15所示,在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卡扣423的横截面呈l形,卡扣423与扣槽425滑动连接,方便两个固定件421之间的拆装。每一固定件421的顶面均设有两个卡扣423,底面均设有两个扣槽425,可以使装配好的两个固定件421更加稳定。
98.参见图15至图17所示,在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固定件421的顶面还设有滑槽426,滑槽426尾部设有限位槽427,固定件421的底面以及上盖422的底面均设有与滑槽426适配的凸点428;当凸点428沿滑槽426滑动至滑槽426尾部时,凸点428限位于限位槽427,以固定相邻两个固定件421,或者固定上盖422与位于最上层的固定件421,实现层叠固定,防止二者之间松动。
99.参见图18所示,在本技术中,第一模块44还包括固定板429,固定板429的顶面结构可以与固定件421的顶面结构大致相同,以提供通用接口,使最下层的固定件421可以通过扣槽425与固定板429顶面的卡扣423连接,固定件421底面的凸点428可以经固定板429顶面的滑槽426进入限位槽427中。
100.参见图15所示,在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沿第二光缆7的插入方向p,固定槽424的深度逐渐变大,使得第二光缆7插入下一层的固定件421的固定槽424后,沿第二光缆7的插入方向p的反方向,将上一层的固定件421滑入下一层的固定件421的卡扣423的过程中,上一层的固定件421可以将下一层的固定件421上的固定槽424封闭并逐步将第二光缆7压紧,直至凸点428进入限位槽427中,从而实现第二光缆7的固定,每一固定槽424对应固定一根第二光缆7,使第二光缆7与固定件421直接接触,固定紧密,不易出现拉伸滑移、拉力不合格的问题。
101.参见图13所示,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密封模块41与第二固定模块42对应设置;密封组件411包括多个第二密封件412,第二密封件412依次层叠设置,为了保证密封效果,第二密封件412使用具有一定弹性的材质制作而成,比如橡胶;第二密封件412的顶面和底面均凹设有凹槽413,使相邻两个第二密封件412之间形成供第二光缆7穿过的第三通道4111。具体的,上一层的第二密封件412底面的凹槽413与下一层的第二密封件412顶面的凹槽413组合形成所述第三通道4111,本实施例中,凹槽413的横截面为半圆形,使得整个第三通道4111的横截面为与第二光缆7匹配的圆形。由于第二密封件412是多层叠放的,可以安装完一层第二光缆7后再安装上一层第二密封件412,第二光缆7放入第二密封件412顶面的凹槽413中,下方已安装的第二光缆7不会对正在安装的第二光缆7产生阻挡,方便第二光缆7的安装,且第二光缆7的穿孔方式操作方便,同时,由于每一根第二光缆7对应一个第三通道4111,能够完好的实现单根第二光缆7的密封。
102.第一模块44上固定件421的数量、固定件421上固定槽424的孔径和数量,与第二密封模块41上的第二密封件412的数量、第三通道4111的孔径以及数量相对应,以使第二固定模块42和第二密封模块41能够匹配多种规格的光缆。
103.参见图20所示,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密封件412内镶嵌有补强片414,补
强片414能够保证第二密封件412整体的刚性,不会因为第二密封件412太窄而整体较软,由于第二密封件412主材为弹性较好的橡胶,使得第二密封件412的外圈仍然具有较好的弹性,补强片414可以采用金属材料等。
104.参见图19和图22所示,底座1侧壁上对应第二密封模块41设有配合槽116,第二密封件412的相对两端设有凸块415,凸块415卡设于配合槽116且与配合槽116紧密配合,本实施例中,凸块415呈t形,使得凸块415在侧边形成一个水路迷宫,底座1外侧的水需要沿着凸块415的外轮廓绕多个弯才能进入底座1内部,进一步在侧边对水进行阻挡,确保水不会进入底座1内部;在其他实施例中,凸块415不限于t形结构。
105.参见图20和图21所示,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三通道4111内设置若干个密封片416,且密封片416可以与第二密封件412一体成型,在穿设第二光缆7时,可以将密封片416撕下,而未进行第二光缆7的穿设时,密封片416可以防止水气、灰尘进入底座1。
106.参见图13所示,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安装区4还可以包括组设于底座1内的第二加强件固定台43;沿第二光缆7插入方向,第二加强件固定台43位于第二固定模块42下游,并用于固定第二光缆7的中心加强件。其中,第二加强件固定台43的结构可以与上述第一加强件固定台34的结构相同。
107.参加图1、图26和图2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对接区6可以包括:倾斜布置的工作区模组63,工作区模组63设有多个工作位61,本实施例中,工作区模组63可以相对于底座1的第一侧壁倾斜设置,且倾斜角度的取值范围可以为15
°
~135
°
,使得在底座1的横向方向上工作区模组63占用空间较小,且本实施例中,在底座1大致中间的位置排列一排工作区模组63,每一工作区模组63的倾斜方向相同,且每一工作区模组63上全部布设的是所述工作位61,多个工作位61在工作区模组63上沿工作区模组63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列;以及倾斜布置的停泊区模组64,停泊区模组64设有多个停泊位62,本实施例中,停泊区模组64的倾斜方向可以与工作区模组63的倾斜方向相同,且停泊区模组64与工作区模组63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停泊区模组64上全部布设的是所述停泊位62,多个停泊位62在停泊区模组64上沿停泊区模组64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列,本实施例中,多个工作区模组63依次布置,且多个停泊区模组64依次布置,停泊区模组64位于工作区模组63的邻侧,使得所有工作区模组63上工作位61上的第一尾纤均可以任意插设到所有停泊区模组64上的停泊位62,操作人员不需要进行选择和挑选停泊位62,插拔第一尾纤更加自由和灵活,在其他实施例中,工作区模组63也可以与停泊区模组64间隔设置,也即一个工作区模组63一个停泊区模组64,再一个工作区模组63一个停泊区模组64,依次排列。
108.参见图24至图26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工作区模组63和停泊区模组64均包括设有滑道槽651的基座65和设有滑动轴661的卡条66,滑动轴661与滑道槽651滑动配合,使得卡条66可以相对于基座65滑动,本实施例中,基座65可以通过螺钉325与底座1固定,滑道槽651优选呈环形,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滑道槽651设计成其他形状,由于滑道槽651是封闭的环形,可以保证卡条66在上下抽拉的过程中不会被用力拉出而扯断光纤;且工作区模组63的卡条66设有工作位61,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卡条66上安装光纤适配器来形成工作位61,其中,一个光纤适配器上对应设有两个工作位61,停泊区模组64的卡条66设有停泊位62,通过抽拉卡条66,可以使卡条66相对于基座65移动,同时,将卡条66抽拉出基座65后,便于在卡条66上安装尾纤,安装好尾纤后再将卡条66推进基座65中。
109.参见图25所示,进一步,本实施例中,基座65具有内腔,内腔的相对两侧设置竖直的滑道壁,滑道槽651呈竖直状态设于滑道壁上,卡条66可以收容于基座65的内腔中,所述滑动轴661可以设有蘑菇头662,本实施例中,所述蘑菇头662设于所述滑动轴661的外端部,所述蘑菇头662的外轮廓尺寸大于所述滑动轴661的直径,以使滑动轴661插设于滑道槽651内后不易脱落;同时,卡条66在装入基座65的过程中,基座65的滑道壁被轻微撑开,当卡条66上的蘑菇头662移动至滑道槽651的宽度最大处时,按压滑道壁,使得蘑菇头662从滑道壁的内侧弹出,蘑菇头662穿过所述滑道槽651,使滑动轴661进入滑道槽651中,这样便实现了卡条66与基座65的安装,安装之后,滑动轴661可以在滑道槽651内自由滑动。
110.参见图26和图2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滑道槽651内沿其纵长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凸出部652,且滑道槽651于凸出部652处的宽度可以小于滑动轴661的外径,使得滑动轴661在通过凸出部652时,能实现限位悬停功能,在滑道槽651内设置多个凸出部652进行限位,确保每个卡条66都能够在最小抽拉高度上进行悬停。
111.参见图23至图25、图28至图2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对接区6可以包括倾斜布置的适配器模组67,其中,适配器模组67可以根据需求设置多个,本实施例中,适配器模组67也是在底座1的中间位置排列成一排,且适配器模组67的倾斜方向可以与上述工作区模组63的倾斜方向相同,本实施例中,每一适配器模组67上具有工作区和停泊区,工作区布设有工作位61,停泊区布设有停泊位62,其中,工作位61可以沿适配器模组67的高度方向排列成一排,且停泊位62也可以沿适配器模组67的高度方向排列成一排,每一工作位61与位于其邻侧的停泊位62一一对应,由于设置了一一对应的工作位61和停泊位62,停泊位62对应位于工作位61的邻侧,在每一对工作位61与停泊位62上进行插拔尾纤时,基本不需要调整尾纤的长度,能够便捷的实现对应用户业务的开通和停止,有利于网络业务的开通或断开维护;每一适配器模组67上的工作位61和停泊位62也可以沿适配器模组67的高度方向分布,也就是说,沿适配器模组67的高度方向,工作位61全部位于适配器模组67的上部,停泊位62全部位于适配器模组67的下部,或者工作位61全部位于适配器模组67的下部,停泊位62全部位于适配器模组67的上部,且所述工作位61与所述停泊位62向互相远离的方向排布,也即多个工作位61是沿高度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停泊位62也是沿高度方向依次排布的,使得适配器模组67在高度方向上实现高效的空间利用;本实施例中,适配器模组67的结构也可以与上述工作区模组63的结构大致相同,也就是说,适配器模组67也可以设计成基座65与卡条66滑动配合的结构形式,以实现卡条66可抽拉。
112.参见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还可以固设有盘纤柱,盘纤柱可以位于适配器模组67的一侧,盘纤柱用于缠绕多余的第一尾纤,通过在适配器模组67的邻侧设置盘纤柱,当第一尾纤的长度较长时,可以将部分第一尾纤缠绕在盘纤柱上,使得大芯数光缆分纤箱中的多个第一尾纤更加有条理。
113.参见图1所示,进一步,第二熔纤区5可以包括第二熔纤盘51,第二熔纤盘51可以具有第一熔接区,第一尾纤的一端可以缠绕于第二熔纤盘51上并且放置于第一熔接区的一侧,第二光缆7的一端也可以缠绕于第二熔纤盘51上并且放置于第一熔接区的另一侧,使得第二光缆7可以与第一尾纤在第二熔纤区5进行熔接。
114.参见图1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熔纤区8设置有第一熔纤盘81,第一熔纤盘81和第二熔纤盘51分别设于对接区6的相对两侧,第一熔纤盘81可以设有第二尾纤,使
得第一光缆能够在第一熔纤盘81上与第二尾纤熔接,并通过第二尾纤与第一尾纤实现对接,且第一尾纤与第二尾纤可以分别插设于适配器模组67上工作位61的相对两侧进行对接,用户在使用时,直接将需要工作的第一尾纤从停泊位62上移动至对应的工作位61上即可,用户业务断开时,再将相应工作位61上的第一尾纤移动至对应的停泊位62,为高密第二光缆7的使用提供了操作的便利性。
1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灵活光纤管理系统还可以包括光分路器,光分路器可以设置于对接区6远离第二熔纤区5的一侧,使得微缆的一端可以与光分路器的一端熔接,光分路器的另一端可以连接至工作位61,实现第一光缆通过光分路器与第一尾纤连通,通过设置光分路器使得微缆的一根光缆可以分成多路。
116.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接入方法,所述网络接入方法可以使用上述灵活光纤管理系统中的任一实施例来实现,其中,所述网络接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117.步骤1:在第一安装区3对第一光缆组件进行密封和固定。
118.进一步,所述第一安装区3可以包括:第一密封模块31,所述第一密封模块31设有供所述第一光缆组件穿过的第一通道311;以及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光缆组件的第一固定模块32,所述第一固定模块32位于所述第一密封模块31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固定模块32具有与所述第一通道311正对的第二通道321。于步骤1中,所述在第一安装区3对第一光缆组件进行密封和固定,可以包括:通过第一密封模块31对第一光缆组件进行密封,通过第一固定模块32将第一光缆组件固定,使第一光缆组件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密封模块31的第一通道311和第一固定模块32的第二通道321;然后可以在所述微管转微缆固定密封模块33中对第一光缆组件进行分离,从第一光缆组件中分离出微缆(也即第一光缆);接着使用位于第一安装区3的所述加强件固定台固定微缆的中心加强件或芳纶纱。
119.步骤2:在所述第一熔纤区8对所述第一光缆的一端进行熔接,使所述第一光缆连接至所述工作位61上。
120.在一些实施例中,于步骤2中,可以直接在第一光缆的一端安装第一连接器,将第一连接器对接至工作位61对应的光纤适配器上,直接将第一光缆的一端与第一尾纤或者第二光缆7对接,降低了第一光缆到第一尾纤或者第二光缆7之间的损失。
12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于步骤2中,所述在所述第一熔纤区8对所述第一光缆的一端进行熔接,使所述第一光缆连接至所述工作位61上,可以包括:判断是否光分路器应用场景;若是,则在第一区a增加光分路器,也就是说,光分路器将微缆的一端与光分路器一端的第一连接线进行熔接,将所述光分路器另一端的第二连接线连接至所述工作位61,光分路器将一根光缆分成多路再连接至工作位61,从而实现通过光分路器将第一光缆连接至工作位61;否则,在对接区6远离第一尾纤的一侧增加第二尾纤,通过第二尾纤将第一光缆连接至工作位61,也就是说,可以在第一安装区3与对接区6之间设置第一熔纤盘81,将微缆与第二尾纤的一端在第一熔纤盘81进行熔接,然后将第二尾纤的另一端连接至工作位61。
122.步骤3:在所述第二安装区4对所述第二光缆7进行密封和固定。
1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区4包括第二密封模块41,第二密封模块41包括:密封组件411,所述密封组件411设有供所述第二光缆7穿过的第三通道4111;以及压块315,其抵持于所述密封组件411的顶部,使所述密封组件411将所述第二光缆7密封。所述在位于第一安装区3一侧的第二安装区4对第二光缆7进行密封和固定,可以包括:通过密封组件
411对第二光缆7进行密封,并通过压块315对密封组件411进行固定,通过位于第二密封模块41一侧的第二固定模块42将第二光缆7固定,使第二光缆7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二密封模块41的第三通道4111和第二固定模块42的固定槽424进入底座1内;然后可以通过第二安装区4的加强件固定台固定第二光缆7的中心加强件或芳纶纱。
124.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区b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二光缆7与第一尾纤进行熔接的第二熔纤区5,所述第二熔纤区5与所述第二安装区4对应设置,于步骤3之后,可以将第一尾纤的一端在第二熔纤区5与所述第二光缆7的一端进行熔接,使得第二光缆7可以通过第一尾纤与第一光缆连通,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直接在第二光缆7的一端安装连接器,使第二光缆7直接插设于工作位61上与第一光缆对接。
125.步骤5:将第二光缆7的一端停放于对接区6的多个停泊位62上。
126.进一步,对接区6包括设有工作位61的工作区模组63和设有停泊位62的停泊区模组64,所述将第一尾纤的另一端停放于对接区6的多个停泊位62上,可以包括:将第二光缆7或者第一尾纤的一端停放于停泊区模组64,具体的,可以根据需求在对接区6增加停泊区模组64,当第二区b未设置第一尾纤时,可以直接将在第二光缆7的一端安装连接器,第二光缆7在未使用状态停放于停泊区模组64,当第二区b设置有第一尾纤,第一尾纤的一端与第二光缆7熔接时,可以在第一尾纤的另一端安装有第二连接器,第一尾纤在未使用的状态可以先放置于停泊区模组64上。
127.步骤6:判断用户业务是否需要开通。
128.步骤7:若是,则将第二光缆7或者第一尾纤调配至工作位61,使第二光缆7与第一光缆连通,也就是说,在用户需要开通网络业务,且第二区b未设置第一尾纤时,可以直接将第二光缆7从停泊位62上移动至工作位61,从而使第二光缆7直接与第一光缆对接,在用户需要开通网络业务,且第二区b设置有第一尾纤时,可以将第一尾纤从停泊位62上移动至工作位61,从而使第一尾纤直接与第一光缆对接,在用户需要开通网络业务,且第一区a设有第二尾纤,第二区b设置有第一尾纤时,可以使第一尾纤与第二尾纤对接,通过第二尾纤与第一光缆连通,第一尾纤或者第二光缆7在插拔时不需要断网其他正在使用网络的用户,有利于业务的开通和断开。
12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灵活光纤管理系统及网络接入方法的原理为:
130.由于在第一安装区3与第二安装区4之间设置了对接区6,且对接区6设于多个工作位61和多个停泊位62,第一光缆的一端可以连接至工作位61的一侧,第二光缆7可以在第二熔纤区5与第一尾纤的一端熔接,第一尾纤的另一端可以放置于对接区6的停泊位62上,当有用户业务需要开通时,可以直接将停放于停泊位62上的第一尾纤插设于对接区6中工作位61的另一侧,以实现第一尾纤与第一光缆连通,当用户业务需要断开时,可以将工作位61上对应的第一尾纤拔掉,插设于停泊位62上,不需要断网其他正在使用的用户,且被断开的用户的第一尾纤可以存储于旁边的停泊位62,便于后续业务的再次开通;同时,由于所述对接区6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区3与所述第二安装区4之间,且所述第二熔纤区5与所述第二安装区4位于所述对接区6的同一侧,使得第二光缆7进入底座1内后,在对接区6的同一侧与第一尾纤进行熔接,第二光缆7不需要在底座1内延伸较长的距离,第二光缆7在底座1内占用空间较小,同时,位于中间的对接区6,使得对接区6两侧的第一光缆和第一尾纤都能够顺着延伸方向分别插设于对接区6的相对两侧,便于将第一尾纤和第一光缆连接至对接区6。
131.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13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133.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